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印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打印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打印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打印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山东省泰安第三中学

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2014年2月)

当我们步入新世纪之时,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挑战。那么,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显然行不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实效性,是摆在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困惑。

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就必须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诸如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寓德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为此学校制定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计划。

勿庸置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基础教育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德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中又指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德育要与传授科学社会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那么,如何使各科教学多管齐下,共同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呢?

大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班主任、政治课教师、政教处、共青团来做的,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学校最主要.最大量的活动是各科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团结和通过教学工作,依靠全体教师来做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因此,只有把各科教学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学生才易于接受。

首先,应从各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讲授中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寻找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好.学生就爱听.育人也就落到了实处。

第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注重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格,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紧凑.系统地布置作业.及时而严格地检查.正确地评价学习成绩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组织纪律性强及认真负责的精神。

第三,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

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促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等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并把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而且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了思想教育活动和新途径。

第四,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教师的思想、感情、言语、行动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理论的说服,只有伴以榜样的示范,才容易产生效果。因此,教师要教育好学生,一定要注意身教,为人师表。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该学科的特点,使知识的掌握与德育教育做到有机的揉合,自然的渗透。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智

力和能力,就会使他们的思想、观点建立在更加牢靠的科学基础上;而学生的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展智力和能力。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切实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愿全体教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遵照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积极投身于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活动中,努力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计划

语文教研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我们通过学校省级课题《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实验和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感到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

1.抽出格言式的句子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

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我们统一印发了一篇属于初中课文的《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祝福》,不仅要分析闰土、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

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2.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西蒙?亚力山大?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之所以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同学们争论热烈,那是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结果。这是一篇课内的阅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了一对反义词:偶然与必然,偶然只是一种机遇,真正起作用的是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有缘,这是必然的。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3.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的是直截了当的,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向学生开设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可以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越明白越好。而向学生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而不

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或单纯的思想教育。因此,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德育教育,不应该象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所接受。

第二,政治教育主要是观念型的,以理性化为主;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则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在学校开设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关心政治,并不断把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和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培养、诱发和训练他们在理性方面的思考能力。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凡文学作品,不论诗文、小说,都是感情的产物,其中都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与理性颇强的政治教材区别甚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三,政治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并不强调文学性,也不以文学性为标准,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文学性,所以它的教材本身决定了它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正面的、直接的。而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

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我们找出以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于政治教育,而是找出二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各自更好地加以发挥,取长补短,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证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从总体上来看,人们还是比较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贯串和兼顾一些德育教育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我们之所以把它详加论述,并不是要削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不是把它与德育教育对立起来,而完全是为了更合理、更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却与以往贯串的德育教育还是有区别,它更讲究艺术性和语言的特殊功能,是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计划

泰安三中音乐工作室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一、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音乐课本中,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把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教学引子,讲述聂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何种原因促进他创作《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并激励自己勇敢战斗的。还可以借助影片资料让学生观看《风云儿女》,使学生感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这时候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领悟歌曲的内容就会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而这种“滋味”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1、叙述故事情境法。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如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终献出自己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能够有感情地歌唱。又如,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通过故事的引导倾听那悠扬清丽的琴声,使学生感到大自

然的美,牧童们的乐趣。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配乐朗诵激情法。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时,将学生分成两部分,让一部分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中,朗诵能力好的一部分学生朗诵“星星眨着小眼睛,我在夏夜数星星……”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三、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在教学中,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以“情”为纽带,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情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列宁在强调情感的意义中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未来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在音乐欣赏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触景生情”。例如,在教唱六年级课本中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向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叫美丽其格,是一个蒙古农

奴的女儿,是新社会才使她改变当牛做马的命运,并走进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试想,她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首歌的?在辽阔的草原上,幸福而自由的翻身农奴一边挥动鞭儿,一边用草原牧民特有的长调唱起这首歌……此刻,再让学生唱一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此时,歌声显得高亢悠远,情意绵绵。这样,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缕缕情丝与美好的歌声一道流进了学生的心田。因此,只有当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中,歌声才真挚动人,才具有生命力。

又如,教唱课本中的歌曲《我们多么幸福》一歌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生活,我们在生活温暖的怀抱里学习、成长是多么的幸福!让同学们带着由衷的自豪,用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这样学生们一个个动情入景,锭开了笑容。最后,让学生懂得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电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计划

信息技术组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受到培养和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据此,我们计划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德育内容,通过五种方式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爱国主义教育

信息技术领域,国外厂商云集,各种洋品牌的软硬件产品充斥市场,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将我国古代、现代有关信息技术的发明及重要成就及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早在13世纪我国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算盘;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诞生;1997年6月,银河-Ⅲ型问世,运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亿次;同年9月,金山公司的WPS 97上市,这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第一个在Widows中文平台上运行的文字处理软件;2000年8月,联想集团推出的联想天禧电

脑获得了英特尔全球发展商大会颁发的“创新电脑产品奖”;2002年8月,“龙芯一号”通用中央处理器完成物理设计,初步功能测试取得成功,结束了我国IT业“无芯”的历史。

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正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科学态度教育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如在BASIC语言的学习、实验中,要求学生对程序运行的结果实事求是地报告,反对为完成任务弄虚作假。

2.理论联系实际:信息技术教学要从培养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的学习入手,注意纠正学生中易出现的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际操作能力;二是仅仅对动手感兴趣,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无用。

3.勇于探索: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不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或上机实验,并不懈探索才能得到答案。

4.刚毅顽强: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感到无从下手,上机时手忙脚乱。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导他们不断尝试,培养学生刚毅顽强的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论教育

掌握了科学方法,就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工具。

1.根据教材选定科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选定相应的科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时,先让学生对计算机实物进行观察,对CPU、内存、硬盘等的位置及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把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抽象成示意图,讲解其工作原理。这样,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论,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具有新鲜感,如:用“画笔”程序绘制美丽的贺卡,用字处理软件Word制作精美的电子板报,用制表软件Excel完成统计报告等,学生的创造欲得到极大激发。

3.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些知识比较抽象,要把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例如:对Widows资源管理器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学生通过类比、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能力将得到提高。

人格教育

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特征的总和(包括行动、认识、智能、思想、情绪、气质和道德等)。人格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他们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学会做人的基本原则。

1.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人一生中可能环境变换生活,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从小培养受教育者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相互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课堂教学时,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可以组内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主义精神随之得到加强。

2.培养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不敢独立操作,总是要等待别人指点帮助。这时教师就要利用上机练习的机会,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尝试,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消极人格,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3.发展辨证思维,提高鉴别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上网该不该提倡”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些学生认为中学生上网会荒废学业,影响学习,不应提倡;另外一些学生认为中学生上网能开阔视野,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应该提倡。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并不是水火不容。辨证地看这个问题: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资料,但是上网不能沉湎其中,更不能浏览不健康网页。类似的讨论可以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

知识产权、信息安全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明确将计算机软件列为受保护的范围,青少年可塑性强,向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意

义深远。教师应教育学生自觉做到:购买正版软件,并且只供个人使用,坚决不用和抵制盗版软件;每一份软件只在协议准许的情况下使用。

2.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教师不必对学生讲解过多、过深的信息安全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只要让他们了解并做到:

(1)上网浏览时,不打开来历不明的文件或电子邮件;

(2)不随便与其他人通过软盘或光盘交换数据;

(3)定期用杀毒软件查毒,养成用杀毒软件定期检查系统的习惯;

(4)安装病毒监控软件,时刻监视系统的使用情况;

(5)不向他人透露自己计算机上相关注册信息和密码,养成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

“有心栽花花满枝”,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挥洒勤劳汗水,让信息技术在教育这块沃土上遍开德育之花。

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计划

英语教研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

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课堂这个素质教育重要渠道,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情感教育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为此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既不同于教师在政治课上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别于班主任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利用教材中存在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本为本”,凭借教材本身的思想性,依靠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努力使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实现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的过程。但是这种教育不是靠“灌输”,而是靠“渗透”,靠课文本身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只传授英语知识,忽视思想教育。另一种是忽视基础知识、语言运用,丢掉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这两种错误的做法都必然导致不良的后

中学德育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用心爱心专心 1

音乐学科德育渗透计划(精选3篇)

音乐学科德育渗透计划(精选3篇)音乐学科德育渗透计划一:小学音乐渗透德育计划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 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 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 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 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 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一、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 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 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 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四年级音乐课本中,教唱歌曲《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歌》时,可把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时代背

景作为一个教学引子,讲述聂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何种原 因促进他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激励自己勇敢战斗的。还可以借助影片资料让学生观看《风云儿女》,使学生感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这时候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领 悟歌曲的内容就会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而这种滋味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 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 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 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 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 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 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 发。 1、叙述故事情境法。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與智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任课教师应挖掘和融汇贯通,并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一、以人育人,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进行德育渗透部分学科教材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从培养跨世纪人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大纲中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灵活生动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应该说,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二、以教材为载体,构建教育框架,把握契合点,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使课堂传递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地发挥。比如在物理课堂上,课本上的物理单位和定律有许多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有的学生会对此感到自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方面的卓越贡献,比如指南针、电磁现象等等。追溯到更古老的年代,战国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曾提到“磁石召铁”。1086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详细记载了人工指南针的制造方法,这也是磁偏角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原子论”、“五行说”、“元气说”等,这说明他们很早就已经探讨了自然界的物质本质。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增强自信心与优越感。但是,学生心中又有了疑问,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近代物理落后于国外呢?这是由于清朝实行了闭关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无法与外界进行知识与学术的交流。自我封闭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更扼杀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才导致了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新一代的青少年都热血沸腾,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培养了他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学科渗透计划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新课程理的深入实施,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重点工作,确定符合学校特点的德育工作的新内容,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工作计划。 一、目标与措施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 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 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 执行情况。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

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 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们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测试内容。 4充分发挥政治,语文,等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电视台,学生答辩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政治水平,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充分发挥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养成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利用假期去行众拓展集中培训。 6结合中央8号文件精神,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使之在校园内外处处达到教育功能。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气氛;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结合任务,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教育界人士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二、创设情景,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沟通,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在教学中可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Have you ever pic ked up others’ things or lost anything?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things?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 在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实际,如何调整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交流各

(完整word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一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一年六班刘涛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要培养合格的栋梁之材,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1、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那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因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感染人、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 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英语教师应学会研究学生的性格牲,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做到与学生双向交流,建立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 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各学科教学大纲中都渗透了德育教育:热爱祖国、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等等方面,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设计,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

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那么英语学课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大家知道英语学科授课时主要使用的语言不是母语而是英语,而且也不可能像思品课那样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接受教育。我的做法是适时地、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教学常规,培养学生有礼貌、互相关心、谦虚等好品质。如在课堂组织教学中,每节课前的师生问好就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Glad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boys and girls!等语句的使用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告诉了学生见面应打招呼,有礼貌。在Daily talk中,采用的对话也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如Is everyone here? How are you today? 通过回答,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同时也明白了应该关心、善待他人,这就是学科德育的一种方式。 再者,我认为激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因此我常常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同学表现好,老师发奖券或奖品鼓励时,要求全班都表扬Good! Very good!得奖同学应回答:Thank you,teacher.对于受表扬的同学来说,是种鼓励,下次会争取更好,培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这就是个榜样,通过表扬学习榜样,勉励自己要向好同学一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鼓励和表扬这种形式,进行了德育渗透。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老师鼓励性的言语,对他的正面评价,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树立自信心的因素。

初中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初中英语学科德育计划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 特别强调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我国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 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培养能力, 还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启发诱导以及内在的努力修养, 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完全体现在学生自觉自愿上, 任何外在强加的形式都无法证明其成效。良好的环境的熏陶, 先进典型的示范, 循循善诱的教导, 多种渠道的影响, 这些教育方法都能有效地启发青少年积 极向善的内在要求, 经过长期的主动努力, 达到较高的道德标准。德育的内容是很广的。 一、英语教学担负着德育任务 德育教育应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应当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来影响人的兴趣、情操与品性。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启发诱导、潜移默化, 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德育应当渗透到各课程之中, 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这是学生道德人格成长最自然有效的途径之一。 有人认为教英语就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这种观点是狭隘和片面的。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 担负着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人的各种观念、情感意志能力必然与发展其它能力或品质有关, 如果不共同发展, 不但整体的成长受到影响, 而且单方面的能力也不可能顺利培养。中国学生学外语与他的动机、态度、学习目标有关, 而这些都与他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英语教学不是孤立的, 它必然与德育有着互相促进或互相妨碍的影响。我们在外语教育中加强德育, 就能收到两者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 二、通过英语教学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1.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学英语和其它课程一样,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要踏踏实实,勤学苦练, 不畏困难, 才能学到知识, 不断进步。学习的进步与良好的学风、品德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要树立良好的学风,进而培养优秀品德。英语学习需要仔细严谨的作风,单词拼写,单词的使用,标点符号,粗枝大叶是无 法学好的。英语学习也需要敏锐思考,好学深思,深入钻研, 如阅读理解、分析英汉表达差异。学习英语需要勤学多练,勇于实践,精益求精, 永不自满,虚心好学等多种优良品质。 2.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浅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广义上的教育,是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德育是搞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目标与需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甚至于在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德育渗透,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遵循英语教学规律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良好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一、构建和谐健康课堂 在教育实际中,有的教师养成了随意“教训”(其实就是体罚或

者变相体罚)学生的习惯。或许这一切都源于“老师教训学生是为学生好”的初衷,但学生也同教师一样,渴望自由和平等,渴望受到尊重。的确也是这样,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也要尊重学生,包括对他们的人格的尊重。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学生仅仅当成学生,而首先要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心理。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真正地做到平等与相互尊重,学生就能在学习时保持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学习兴趣较浓,信心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只有达到平等与相互尊重,学生才能接受教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进行德育教育也就成了顺水推舟之事。 二、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英语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优势,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就要去挖掘和整理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德育教育便能在英语课堂中和谐进行,英语课堂也就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一)精心组织例句 在进行词汇、句型、语法教学时,紧密结合所学语言项目,精心

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计划(上)

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因此,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个年级共有9个班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非常感兴趣,并有人家有计算机并且接入了互联网,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市教育局和学校提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依据中央《意见》精神,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小学生心身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德育生活化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小学生。 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中,切实贯彻教育局提出德育原则:第一:追求发展性。坚持“科学展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德育的一些做法,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引领性和实效性。 第二:强调依存性。就是要求在德育内容和实施途径上,重视学生自身发展与外在相关因素的相互依存联系,变传统德育的单一性为融合性和合作性。 第三:坚持开发性。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一种德育策略,应与诸多学科,相关资源,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了德育工作和学校全面发展的共赢策略。 二、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3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3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一: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更应该根据其科学性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公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还要求学生从学习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地安排到语言文字训练中,从而提高德育常渗透强度。 一、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 无论哪能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行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也一样,但平常所说的目标一般都指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其中的思想品德大多象征性的点到为止,不作目标硬性要求,认为学科知识达标就算完成任务。其实则不然,语文教学大

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说,德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必要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课前也应该制定好德育教学目标,以便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中围绕目标创设感染情景,激进情感震动。 小学阶段是发展儿童随意注意的主要时期,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者必须在教学中创设独特的感染情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去组织自己的注意,激起情感震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中创设感染情景,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震动,启动学生的情感闸门,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定期约束自己,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哀乐,读完后再看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录像。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震动,从悲痛中升起对革命领袖的无比爱戴之情。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教育的首要任务 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水平和运算水平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但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理解”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培训资料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王明生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的开放性、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孩子们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再加上现在广大农村,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影响,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二、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结合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德育渗透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三、德育渗透措施方法: 1、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本册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据此可渗透如下教育:正确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名人精神,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开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珍视生活,关爱动物。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机进行渗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单元成长主题正确对待成长中的问题,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第二单元祖国主题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单元名人题材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单元文化艺术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第五单元探险主题激起探险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单元动物美文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2、深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计划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计划 教导处 当我们步入新世纪之时,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挑战。那么,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显然行不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实效性,是摆在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困惑。 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就必须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诸如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寓德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为此学校制定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计划。 勿庸置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基础教育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德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中又指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德育要与传授科学社会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那么,如何使各科教学多管齐下,共同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呢? 大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班主任、政治课教师、政教处、共青团和少先队来做的,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学校最主要.最大量的活动是各科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团结和通过教学工作,依靠全体教师来做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因此,只有把各科教学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学生才易于接受。 首先,应从各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讲授中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寻找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好.学生就爱听.育人也就落到了实处。 第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注重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格,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紧凑.系统地布置作业.及时而严格地检查.正确地评价学习成绩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组织纪律性强及认真负责的精神。

数学德育渗透计划5篇

数学德育渗透计划5篇 数学德育渗透计划一:小学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本册实验教材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一、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太阳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学习时间单位的认识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又如,在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

英语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英语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英语作为中小学校必修学科,它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涉及的人物性格特征、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有机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能为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供重要资源。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囊括了我国《公民道德基本纲要》的全部要点,只要在教学中进行挖掘,将德育思想渗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就能促进中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和情感的形成。 一、挖掘课文德育因素,将品德目标纳入教学重点范围 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某阶段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指标。而教育目标,是指学生在通过所有阶段的学习后,将成为拥有什么知识类型的人。到目前为止,在英语教学上,我们还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但并不能就此下结论说英语教师可以不重视德育。英语教学应该有渗透德育的活动,实现二者“双赢”。以高一年级第17单元的Alone in Antarctica 为例,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60岁生日时独闯南极的经历。假如我们撇开课文所隐含的关于作者的崇高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毅力、对家人无私的爱等,本课教学就会留下遗憾,学生没有得到高尚品质的熏陶和感染。茌教学设计时,可把“Let the students have strong wills and de-termination by reading the passage”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实现德育目标:( l)What kind of woman is Helen Thayer? Describe her in a few sentences. (2)Do yo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