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医学三字经火神派医学三字经<<隐藏

《中医火神派三字经》之一宇宙始,本混沌。昔盘古①,辟洪荒。足为地,首为天。女娲出②,始有生。人繁殖,靠自然。华夏国,三皇扩③。神农氏,农耕作。尝百草,知医药。注释:①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有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用板斧辟开天地,站起来,头变作天,足变作地。②古时候,有女娲氏造人的传说,女娲是一位天神,她用黄土做成泥人,一吹气,变成了人,有男人和女人,能生儿育女,都靠自然界的物质生存。③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口耳相传,神农、女娲、伏羲三位神人,人们尊为“三皇”。女娲造人。神农教人耕作,人类有了农业;神农尝百草,用草药治病救人,教人知道医药知识。伏羲发明八卦,教人用草棍记事的原始方法。神农就是以后的炎帝,和轩辕黄帝一起,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数千年,中医畅。炎黄孙,繁衍昌。中医理,深而博。火神派①,

富开拓。百余年②,苦求索。重姜附,驱病魔。效果显,跃医林。广发扬,重继承。注释:①火神派是指以清未名医郑钦安为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擅用附子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十分鲜明,学派传人常被世人称为“某火神”或“某附子”。

②火神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至今百余年,在祖国医学的学术派别中是最年轻的一个流派。郑钦安①,生蜀川。师名儒,刘止唐。习《经易》②,谙《伤寒》③。悟经典,采众长。起沉疴,桂附姜。声名冠,云贵川。《医理传》,《医法圆》,《恒论》出,三书全。位宗师,火神创。注释:①郑钦安(1824-1911),四川邛崃人,自幼读书,拜名儒刘止唐学医。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论》等经典和多种医书。弱冠行医,善用姜附大辛大热之药,屡起沉疴,救人无数而享誉西南,被称为“郑火神”,

“姜附先生”。②指《内经》、《周易》③指《伤寒论》④指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三书为火神派理论和学术思想奠基之作。传弟子,卢铸之①。钦安理,广发扬。人立命,火立极。治立法,火消阴②。中医根,是扶阳。注释:①卢铸之(1876-1963)是郑钦安著名的亲传弟子,对火神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发扬、发展深有贡献。卢跟随郑钦安11年,深得真传。因其医术精湛,世人尊称为“卢火神”。

上世纪30年代,中医界就有“南卢北萧”之称,其中南卢就是卢铸之。郑氏年逾九旬后,其《伤寒恒论》的刊行,主要由卢铸之参与整理而成。②卢铸之提出“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其中“以火立极”,就是以阳为根本;“以火消阴”,就是用温热消阴,不离崇阳扶阳理论。阳为主①,阴为从。是扶阳,核心观。设医馆②,薪火传。书《讲记》③,彰扶阳。卢火神,代代传④。注释:①医者多识阴阳互根之理,但多不知阴阳有主次之分。郑钦安说“阳统乎阴,阳者阴之主也”,“阳主阴从”是火神派重要观点之一,也是扶阳的核心观点。张景岳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又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都说明阳的主导作用。②1911年,卢铸之在成都开设“扶阳讲堂”,为众弟子讲授中医经典,讲郑氏三书,讲临床医案,传播火神派思想。其子卢永定接其衣钵,继承讲堂,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田八味、唐步祺等火神派著名传人,都曾听课于此讲堂。③卢铸之嫡孙卢崇汉教授(1947—)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卢铸之,伯父卢永定学医,理论根基深厚。17岁行医,继承火神派真传,深得扶阳三味,善用姜桂附医人。在他读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期间,即应接疑难重症,成为当时一位

非常特殊的学生。2006年出版《扶阳讲记》,卢教授引经据典,深入论述以扶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突出阳主阴从观点,反复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性。④卢氏中医世家,七代相传,自卢铸之至卢崇汉,为火神派三代相传。阳为主①,阴为从。是扶阳,核心观。设医馆②,薪火传。书《讲记》③,彰扶阳。卢火神,代代传④。注释:①医者多识阴阳互根之理,但多不知阴阳有主次之分。郑钦安说“阳统乎阴,阳者阴之主也”,“阳主阴从”是火神派重要观点之一,也是扶阳的核心观点。张景岳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又说“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都说明阳的主导作用。②1911年,卢铸之在成都开设“扶阳讲堂”,为众弟子讲授中医经典,讲郑氏三书,讲临床医案,传播火神派思想。其子卢永定接其衣钵,继承讲堂,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田八味、唐步祺等火神派著名传人,都曾听课于此讲堂。③卢铸之嫡孙卢崇汉教授(1947—)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卢铸之,伯父卢永定学医,理论根基深厚。17岁行医,继承火神派真传,深得扶阳三味,善用姜桂附医人。在他读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期间,即应接疑难重症,成为当时一位非常特殊的学生。2006年出版《扶阳讲记》,卢教授引经据典,深入论述以扶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突出阳主阴从观点,反复强调人体阳

气的重要性。④卢氏中医世家,七代相传,自卢铸之至卢崇汉,为火神派三代相传。吴佩衡①,名“附子

”。承火神,响云南。医公会,理事长。促发展,《国医刊》。办学院,桃李广。火神众,龙虎藏。唐步祺②,范中林。刘民叔,补晓岚。注释:①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人,为火神派卢铸之弟子。1921年至云南,是云南中医界四大名医之一,也是火神派重量级传人,曾任云南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5年年创办《国医周刊》,创办云南中医药专科学校,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终生传承火神派学术思想,被人称为“吴附子”。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均为火神派传人。②唐步祺(1917-2004),范中林(1895-1989),刘民叔(1897-1960),补晓岚(1856-1950),皆为当代著名火神派传人。有祝陈①,结师徒。祝味菊,擅乌附。撰《质难》,传道录。六经病,创五段。“阴有余,阳不足”。重扶阳,一脉传。注释:①祝味菊(1884-1951),近代名医,擅用附子被称为“祝火神”。祝氏医技精湛,胆识过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伤寒质难》一书,是祝味菊口述,其弟子,上海名医陈苏生笔录,是火神派代表作之一。祝氏创造性地发展了仲景学说,他将六经症候概括为疾病发展的五个阶段。祝氏对《内经》“阴平阳秘”的解释是:“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诚千古不灭之论也。”因而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观点。强调阴阳两者,阳起主导作用,发展了郑钦安的重阳思想。今之辈,益盛昌。李可老①,私淑②榜。医术精,德高尚。闵人心,解人难。无贵贱,视同仁。挽濒危,“救心汤”。注释:①李可(1933-),山西灵石人,少年曾毕业于西北艺专。16岁参军,西北解放后转业。23岁蒙冤,50岁平反。所幸28年,在逆境中苦研医药,自学成才。1978年被录用为中医师,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1983年受命创办县中医院,任院长,兼职多个学术组织。临证中自创方剂28首,对危重和疑难杂症有独到诊治经验。50年间,深研《伤寒论》等经典和郑钦安医学理论,为私淑火神派传人之一。在他任职县医院中医科时,该院急求病房设于中医科,这在全国各医院是绝无仅有的。李可著作有《李可老中医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附:“破格救心汤” 此方回阳救脱,成功治愈千余例心衰重症,其中百余例为当地西医宣布垂危放弃抢救者,经李可先生用本方救治起死回生。附子1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人参10-30克(另煎兑服),山萸肉60-120克,生龙牡、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用法:病势较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煎至1000ml,5次分服,2小时服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急者,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用鼻饲,24小时不

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②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者。张存悌①,出沈阳。火神理,力宣扬。著《探讨》,广受赞。《医案解》,评拆当。著述丰,医道彰。名医众,难书详。扶阳学,须众襄。注释:①张存悌(1947-)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现为该校附三院主任医师。曾在美国行医。崇尚火神派学术思想。著作颇丰,出书十余部,其中《中医火神派探讨》,系统论述了火神派理论和学术思想,总结了火神派医家的独特风格和临床经验,对继承和发扬火神派具有开拓性意义。最近又出版《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一书,整理了火神派名家270个病案,作者还为部分医案作了评拆,画龙点睛,点评精确恰当,对学习,传承和发展火神派理论有重要价值。火神派,根源深。古《周易》,天道明。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有尊卑,乾坤定。《内经》载:生之本,于阴阳①,本自然。阳气者,若天日,失其所,寿不彰②。注释:①《素问·生气通天伦》“人之本,本于阴阳。

”人生存的根本,在于阴阳,即离不开阴阳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顺之则生,逆之则亡。②《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是人体有阳气,和天有太阳一样,太阳失常,则天地不明,人的阳气失所,将折寿而夭亡。张仲景,著《伤寒》。扶阳气,早主张。姜桂附,多方藏①。火神根,

源《伤寒》。继先辈,要发展。崇阳气,重附姜。振国医,救危笃。除病痛,创新途。勇举旗,破医俗。响医林,闪明珠。火神兴,子孙福。注释:①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1条;《金匮要略》用附子11方,16条。自古传,有阴阳。阳为主,阴为从①。人立命,根在阳②。阳气旺,脏腑安。阳气损,体不强。凡医病,多顾阳。欲身健,首扶阳。注释:①《易·乾卦象》说“大哉乾无,万物资始乃统天。”又说:“坤元,乃顺承天。”明确指出阳为统辖,阴为顺从的意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说明阴阳的关系和变化中,阳气占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②人的生命活动,完全靠阳主导,即“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卢崇汉在《扶阳讲记》中说:“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运转;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疏泄,不能正常藏血;肺没有阳,宣降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会导致浊阴凝闭。” 正气存,邪不干①,邪能扰,阳必殃。六淫浸②,七情伤③。食无节,过劳烦。百病生,首伤阳。注释:①《素问·剌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处所指正气,亦即阳气,代表机体中一种抗病能力,即人体内存在足够的阳气,外邪是不能侵袭身体而致病的。②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亦称六气。

淫,即邪,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作,即成为致病的邪气,故为六淫。③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泛指各种精神活动,如这些活动过度,就会影响脏腑气血活动,成为致病原因,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均指过度而言。火神派,治病法。重扶阳,祛阴障。宁温补①,勿寒凉。千牢记,万勿忘。注释:①“宁事温补,勿事寒凉。”是明代温补派代表张景岳提出的观点。张氏重视阳气,推崇阳气的主导作用。郑钦安创立新派,受张景岳观点有较大影响。《中医火神派三字经》之二阴阳明①,简驭繁。一纲举,众目张。判万痛,识阴阳。重实据,有辨决②。舌青淡,口含津。无渴饮,嗜热汤。人倦卧,无精神,声息短,少气言。二便利,脉微沉。十要点,阳虚显。注释: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说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要从察色切脉中先分清病是属阴还上属阳。郑钦安的“认证只分阴阳。”与此一脉相承。②郑钦安从实践中总结出识别阴证(阳虚)的一些要点,称之为“阴阳实据”或“阴阳辨决”对临

证有很大的指时作用。网上三七生生生说:“不读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郑钦安,阴阳不过关,”对训别阴阳的重要性,说得既生动又风趣。舌黄燥,苔枯槁。渴饮冷,神烦躁。脉有神,赤黄尿。阴虚证,识决窍。见

阴证,阳光照①。见阳证,火阴消②。注释:①阴证,即阳虚证,理当扶阳,潜阳或回阳。“阳光照”

意为用姜附等阳药去治疗。即卢铸之说的“病在阴者,扶阳抑阴。” ②阳证即阴虚证,这里不提对阴虚用滋阴降火,而是用火去消阴。火者阳也,即卢氏说的“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卢崇汉认为“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下降,才出现阴阳关系失衡,故对阴虚病人,只要姜桂附配伍恰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能促进津液回生,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这是卢氏对火神派理论的重要发展。阳虚者,阴必盛。阳过虚,阴必旺①。阳浮越②,阴格阳。虚火浮,假热寒。头面火,五官疮。虽肿痛,脉浮空。唇舌青,苔滑润。津满口,喜热饮③。若滋阴,雪加霜。若降火,火立亡。注释:①指阳虚进一步加深,阴气将更旺盛。②包括虚阳上浮和虚阳外越,都是阴盛格阳所致。③虚火上浮,即可出现假热真寒或上热下寒。④虚火上浮,主要出现头面五官方面的疾病。病外观似一片热象(火),但仔细辨认,上热下寒,仍是阳虚,千万勿滋阴降火。真阳虚,火假象。查实据,识阴阳。潜阳丹①,钦安创,加封髓②,效果良。火上浮,虚外越。机理同,形有别。火上浮,病头面③。虚外越,偏全身④。注释:①潜阳丹:用于治疗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郑氏谓此方能纳气归肾,即引阳下潜,故名

潜阳。药物:砂仁30克,附子24克,龟板6克,甘草15克。②封髓丹:出自元代《御药院方》,能降心火,益肾水,亦有纳气归肾功效,并上、中、下兼治。广泛用于治疗虚火上浮诸症。郑氏甚赏此方。吴佩衡等常以此方与潜阳丹合用名为潜阳封髓丹。如面肿、齿衄、牙痛、龈烂、鼻渊、目赤、候痹、咳嗽、喘促、遗尿、滑精、淋浊、带下等用之屡效。郑氏介绍,他治鼻渊、鼻浊,每以砂仁30克,黄柏15克,炙甘草12克,肉桂、吴茱萸各9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6-9克,屡屡获效。对偏头痛,常用封髓丹加吴茱萸,肉桂,屡治屡效。封髓丹药物:黄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9克。③虚火上浮,发病多在头面部;④虚火外越,发病偏于全身久病体,素不足,用药误,午后殊,汗吐泻,阳渐狐。外热假,内寒宿。不细察,实热误。虚火旺,实阴著①。注释:①根据郑钦安观点,虚阳外越多见于久病体虚,素秉不足,寒药克伐太过、汗吐泻剧及午后发病或病情加重者,以上情况皆使阳气衰减,易致虚阳外越。虚阳外越病人易见外热内寒、假热真寒,往往误认为热证、阳证,必须仔细辩认。“阴阳实据”或“阴阳辨决”仍是认证关键。郑氏书中列举许多案例,诚可细读。病至深,将脱阳,阴阳离,入膏肓。现外热,内真寒。外假热,内真寒。病形杂,辨决帮。观神色,舌脉象,察体态,口气详,问二便,知热寒。郑氏传,真机藏:舌不

绛,苔不黄,口不渴,不思凉。口气平,二便常①。余不究,俱虚阳。为医者,急回阳。重姜附,勿迟怅。四逆辈,回阳饮。速速投,生可望。注释:①指口气不粗不热,二便不黄赤秘结。郑氏判断阴证的“真机”精炼扼要,只此六项,“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赤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均按阴证看待。它突出舌象,口气和二便。阳虚欲脱属疾病危候,病情重,发病急,症形杂,变化多,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表现难以简述,但多见阴火假象,谨摘录典型医案二则,可见火神派大家救治经验之一斑。例一,秦某,男,13岁。患伤寒重症发热已20余日,西医多方救治无效,认为已“无法挽救”。现症发热,晨轻夜重,面色青黯,双颧微红,唇焦燥,舌苔黑燥,神昏迷,时有烦躁谵语,双手乱抓,呼吸喘促,尿短赤,大便未解,不进食,喂水仅能下咽二三口,脉虚而空,重按无力,辨证:寒入少阴,阴盛格阳,外假热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将有脱阳之势。治宜大剂扶阳,回阳收纳,交通心肾。用白通汤加肉桂;附片250克,干姜50克,葱白4根,官桂15克(研末兑服)。次日热稍降,唇舌较润,烦乱止。处方:附片300克,干姜80克,茯苓30克,葱白,官桂同昨。第三日热再降,神淡漠,不渴饮,至晚烦躁复现。认为药不胜病,须加量;附片400克,干姜150克,茯神50克,炙远志20克,公丁香5克,生甘

草20克,官桂20克(研末兑服),昼夜连服2剂。第四日,热去八、九,唇舌润,黑苔退去大半,脉浮缓,转危为安。上方出入加减,但附子量不变,1日2剂,至第七日,病情稳定,又调理七、八日,病愈。(节录自《吴佩衡医案》,患儿系昆华医院原院长之子)例二,闫某,男,60岁。患者昏迷,吸氧,面色死灰,唇,舌、指青紫,头汗如油,痰声漉漉,口鼻气冷,四肢冷过肘膝,二便失禁,血压测不出。询知患慢阻肺、肺心病10年,最近病重至县医院抢救6日,无效出院。家人诉昨夜子时突然痰壅暴喘,昏迷,脉散乱如雀啄,移时一动,但其下跌阳、太溪、太冲三部脉仍细弱可数。中医认为子时濒危未死,子时后阴极阳生,已有一线生机,至今凌晨4时十二经运行属太阴肺经当令。本经自旺,生机未绝。投“破格救心汤”大剂,以挽垂绝之阳而固脱,加三生饮豁痰,麝香辟秽开窍醒脑。附子150克,干姜、炙甘草各60克,人参30克(另煎兑服),山茱萸120克,生龙牡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冲),生半夏30克,生南星,石菖蒲各10克,生鲜姜30克,姜汁1小盅(兑入),大枣10枚。上药加开水1500ml,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一剂后肢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汗喘定,面色转萎黄,发绀稍退,痰鸣大减,呼之可睁眼,六脉迟细弱代,48次/分。原方附子加至200克,余药不变,日夜连服3剂。第三日患者清醒,气息弱,

四肢回温,知饥索食,痰鸣消失。家人诉昨夜尿湿大半张床褥,腿肿消失,病已脱险。续给原方3剂,去半夏、南星、石菖蒲及麝香,附子减至150克,加肾四味(枸杞子,茗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各30克),附子减至150克,每日1剂,分3次服。又过4日,诸症退,已能扶杖散步。(节录自《李可医案》)有血症①,世人称,多因火,血妄行。郑钦安,有独见,咯吐衄,崩漏经,阳虚致,八九成,血失统,经外行。要血止,用温阳。据要决,勿施凉。注释:①对于血症,世人多归因于热,火即火旺逼血妄行,故治多施寒晾。郑钦安辨治血症,仍先分阴阳,他说:“天包乎地,气统乎血,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郑氏经验,阳火引起的血症很少见,十居一二。而阴火引起的血症多见,十居八九。郑氏判病(包括血症)只分阴阳,“阴阳实据”即可判定血症之因由,可作施治之“真机”。血症医案举例:例一:海某,女,19岁。行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抢救,突发高热40℃,经用抗生素等治疗,数日后热降,但病人昏迷,呼吸困难,白细胞2万以上。后改用中药麻杏石甘汤1剂,病情更加重。昏迷、面唇紫黯,舌青乌,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如潮水往复,指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证属心肾阳衰,残阳将脱,治宜扶阳抑阴,强心固肾,方用大剂回阳饮(即

四逆汤加肉桂):附片150克(开水先煎),干姜50克、甘草20克、肉桂10克(研末兑服)。药未煎好前,先用肉桂末泡水灌服。告诉家人,服上方后可能出现呕吐反应,如吐后喉间痰声不响,气不喘促,舌质转红,即有生机,否则难治。二诊:服药后果然呕吐痰诞,神稍清醒呼吸好转,开始咳嗽,咯出大量脓痰。舌尖淡红,苔白滑厚腻,口唇青紫渐退,脉仍同上,续扶阳温化。附片150克(开水先煎)干姜50克,肉桂10克(研末兑服),半夏1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三诊:神志清醒,语言清楚,面转红润,唇指青紫十去八九,仍咯大量脓痰,病转危为安,继上方加减。附片200克(开水先煎),干姜100克,茯苓30克,桔红10克,肉桂10克(研末兑服),公丁香5克,半夏10克,甘草8克,细辛5克。四诊:面色红润,唇舌青紫已退,呼吸渐平稳,咳嗽、咯痰量减少,能进食,大便溏,脉和缓,肺部X线检查有多个空洞,血培养,耐药性金葡菌,西医诊断:重症肺脓疡。大病初退,坎阳尚虚,继续扶阳温化。附片150克,干姜50克,陈皮8克,炙麻绒8克,杏仁8克。服上方4剂,患者症状消失,精神、饮食正常。(摘自《吴佩衡医安》)例二:伊某,女,61岁。9年前患肾炎已治愈,4月前尿血,用清热凉血止血药品,迭治无效,大便溏泻。现症,肉眼血尿,腰臀部酸胀,低热,晨感烘热,头胀、汗出、口苦、不

渴、舌淡稍胖润,脉滑无力。患者曾用清凉之剂,便溏口不渴,舌脉等均属阴象;因真气上浮而有烘热、头胀、口苦,为头面阴火;其低热,汗出属虚阳外越。辩证;阳虚阴盛,血尿因阳虚不能统摄所致,治以温阳固摄,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附子15克,砂仁10克,龟板15克,黄柏10克、炙甘草10克,炮姜25克,肉桂10克,苡仁30克、白术15克,川断30克、云苓25克,3剂后,血尿消失,体温正常,口苦消失,继续调理月余全愈。(录自《张存悌医案》)例三:夏某,银行经理,大吐血重症患者,口干舌燥,双颊泛红,六脉洪大,四肢无力,多日未食,卧床不动,床旁一痰孟鲜血,仍有血陆续吐出,补氏细心审度后,重用肉桂15克、姜炭60克,附子120克,白芍、茜草各30克、小蓟60克、吴萸、砂仁、甘草各15克。次日病见轻,照原方量加倍继服,第三日患者步行至门诊看病,并感谢救命之恩。一周后上班。录自《补晓岚医案》火神派,用附子,剂量大,需胆识。量大小,病情定,药性焊,手中缰。小五钱①,大五两,阳不复,不收场。急救逆,缓扶阳,命门暖,火归原。火神医,举姜附,胆要大,心不粗。用开水,先煎附,两时后,再试毒②。辛麻去,他药入,此常法,载于书。若危急,草附姜,齐入汤,火宜旺。频频喂,小口灌,认证准,放大胆。注释:①兑合今制,小剂量每付药可用至25—30克,大剂量每付药可大至500克左右。用药中仔

细观察病情转化,须用至阳气回复为准。②一般用开水先煎附子1—3小时,在煎药2小时左右,取药汁或附片口尝,如无辛麻味,将余药一齐放入,再继续煎煮。四逆汤,主回阳①补火种,第一方②,仲景定,少阴寒③火神派,用之常。注释:①郑钦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 ②四逆汤中,附子是一团烈火,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更以干姜辛温而散,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又以甘草之甘,缓其正气,缓者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遂得重生。③郑钦安:“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不法。”(《医理真传卷二》)张仲景创四逆汤的目的专用于少阴寒证,郑钦安等火神派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广泛用于多种阳虚,是火神派对仲景思想的重大发展。诸阳虚,皆可尝,既回逆,又扶阳。功效多,用途广,治百病①,适加减。“圆通”列,二十三②,知其妙,一反三③。注释:①郑钦安认为四逆汤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②《医法圆通卷四》列举四逆汤主治23条。

③郑饮安认为“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一方搜出。”(《医理真传卷二》)

火神派,中医道。阴阳理,要光大①。中医理,勿西化②。求古训,深析研。任务重,路途远,多读书,理细玩③。勤实践,心悬患④,人生死,于反掌。众名医,甘作梯,多培养,后来人。注释:①“阴阳至理”,是火神派理论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正道,应该发扬光大。②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儒家文化基础之上的一套系统的理论,需要深入钻研和分析,去精取精,但千万不要把中医理论西化,或者用微观学,细胞学等现代医学观念去套它,这是发展中医很重要的一条原则。

③郑氏提出:“世之业斯道者,书要多读,理要细玩。人命生死在于反掌之间,此理不明,切切不可先主方药。

”(《医理真传卷二》)④心中时刻装着病人。2010年5月15日三稿:胡元罴参考文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北京:中华书局·2009 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傅文录。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卢崇汉·扶阳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PIXTEL_MMI_EBOOK_2005>14

</PIXTEL_MMI_EBOOK_2005>

小儿推拿三字经

小儿推拿三字经

————————————————————————————————作者:————————————————————————————————日期:

原文地址:小儿推拿三字经摘自《幼科推拿》赵鉴秋编著作者:阿瑞 《推拿三字经》为光绪年间(1877年)徐谦光所著,尚未见刊本。青岛市中医院于1958年根据李德修老师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数十册,作为学习李老小推拿经验的资料。因李老已谢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后人寻求原手抄本而不得。现仅以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的油印本为依据,作以浅释。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推拿三字经》所记载的推拿技法,多为治疗当时民间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儿疾病时所用,尤其对痢疾、腹泻、脱肛、霍乱、瘟疫、痨瘵、痰喘、疮肿、惊风,癫狂、牙痛、腹痛等病的症状、诊断、取穴、预后、疗效等方面,叙述较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认识和提法,显然不适合于当代。为尊重原著,全面反映推拿三字经派的特色,作者一并作以浅释,而不只拘于小儿。仅供参考。 清代民间无钟表,推拿计时靠计数,故《推拿三字经》中有“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等词句,均指推拿次数而言。推拿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灵活掌握,临床治病不必拘泥此数。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平肝清肺10 天河水15 掐五指节3遍 发热重:+推六腑15 提捏大椎10次 鼻塞重:+揉阳池10 呕吐:+清胃10(运八卦) 咳、痰:+运八卦10 痰盛+清补脾10 伴惊风:平肝30 清肺15推天河水30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2分钟斜视相反方向捣 夹滞:+运八卦15 清脾(胃)10 便有食:+清大肠10 2、寒热往来 分阴阳10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5 3、急性支气管炎 运八卦15 平肝清肺10 清胃10 天河水10 发热超38.5+推六腑10 喘重改为逆八卦 喘重湿罗音+小横纹10 喘重干罗音+大四横纹10 慢性支气管炎 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 揉二马10 补脾10 平肝清肺1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5推六腑15 方法二:揉二马10 补脾10 清肺10天河水10 4、肺炎 逆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 高热惊厥+捣小天心2 头痛鼻塞+揉阳池10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推大四横纹10天河水10 5、顿咳(百日咳) 逆运八卦15揉小横纹15清胃10天河水或推六腑10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捣小天心5 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清补脾10 揉小横纹10天河水10 6、厌食 运八卦10清胃10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5-7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10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5 热症:天河水10平肝清肺10揉阳池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20推六腑15揉阳池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推六腑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10天河水20推六腑10 不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15天河水15推大四横纹10 选择二:清脾15清胃15天河水10 发热+推六腑20 流口水+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捣小天心2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15揉外劳宫10推大四横纹10清肺5 热性:逆运八卦15推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缓解期:揉二马15清补脾15运八卦10 热重:+推六腑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15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揉板门10 食积腹痛:平肝10清胃10清脾10运八卦15揉板门15清大肠15 寒性腹痛: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运八卦 15推天河水10 如有形寒积+清补大肠10 热性腹痛:平肝10清胃10推天河水10揉板门15 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清脾10清胃10 清大肠15推大四横纹15 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平肝15第二次15清胃 10清大肠10 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天河水 10 虚寒腹痛:揉外劳宫15清补脾10揉板门15推大四横纹 10 14、呕吐 伤食呕吐:揉板门15运八卦15清胃10清补脾10 胃热呕吐:清胃15平肝10推天河水10运八卦15 腹痛+揉板门15 便秘+清大肠10 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揉板门15清胃10运八卦15 清补脾15 夹惊呕吐: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揉板门15天河水 10揉外劳宫10 胃寒呕吐:揉外劳宫15揉板门15平肝10清胃10运八 卦15 外中寒邪兼腹痛+揉一窝风15 有形寒积+清大肠15 寒伤脾胃+清补脾10兼冷泻亦同 15、呃逆 实证有热者: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清补脾15 16、疳积 揉二马15补脾15平肝5 腹胀重+推大四横纹10 有痰者+运八卦10 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5平肝5 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 17、自汗盗汗 自汗:揉二马15清补脾10运八卦10清肺5 盗汗:运八卦10揉二马10天河水10平肝5 18、遗尿 揉二马20清补脾10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5、推 天河水10 19、脱肛 补脾15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0 大便干+运水入土10 脾肾不足便溏+揉二马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10清大肠15运水入土10平肝5 选择二:独揉神阙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10清大肠15平肝清肺10天河水5 腹胀+推大四横纹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利小便10 +-腹痛重者+揉外劳宫10-15 轻症(5-6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10揉二马10清胃10推六腑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平肝5 +-有热者+天河水15 重症:揉二马10清补脾10清补大肠15 寒泻 揉外劳宫20清胃10天河水10 热泻 选择一:推六腑15清大肠15清脾胃10下推七节骨2 分 选择二: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推1-2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 15平肝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清补大肠15揉二马10平肝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 急性痢疾 白痢: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5清补脾10 +-有热者+推天河水20平肝5 体虚者+揉二马10 23、赤痢 选择一:推六腑15清脾10清胃10清大肠15利小便5 下推七节骨2分 选择二:推六腑15运八卦10清大肠15平肝5下推七节 骨2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40 选择二:清补大肠15运水入土10利小便10 急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20平肝清肺10推天河水10捣小天 心5 +-胸闷+运八卦10 头痛或角弓反张+揉阳池10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5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揉阳池10揉二马15补脾10捣小天心5平肝5 +-痰盛+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 腹痛+揉外劳宫10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0清补大 肠10平肝(或捣小天心)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100下为一次;揉 二马、阳池, 各100下;掐左右合谷,各100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揉阳池15清肺10天河水 15掐五指节2分 治法二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 揉板门15天河水10揉外劳宫10 洗浴受惊 平肝15揉阳池15掐五指节2-5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揉阳池10 余热不清:平肝15清肺15天河水15 耳聋:平肝15补肾15 痰多: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捣小天心10 下肢失灵:揉二马15清补脾(多推取效)20 喑哑:天河水15清肺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清肺10天河水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下捣小天心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清补脾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10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 捣小天心10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捣小天心10 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两种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28、水痘 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揉阳池10 呕吐+揉板门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20清胃10每日1次,3-4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补脾10利小便10 选择二:揉二马15平肝10清胃10天河水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39℃以下):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清胃10 高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平 肝清肺10清胃10 +-咳喘重+运八卦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20推六腑30平肝清肺10清胃10 +-喘重+推大四横纹10 惊悸抽风+捣小天心1-2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15平肝清肺10揉二马15推天河水30 +-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推三关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5清补大肠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临表消失, 用清补脾15揉二马10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运八卦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揉二马10 麻疹逆证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15天河水30 +-兼泻+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15(手 法力量加重), 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5-10(不可 过用) 发痒发喘+运八卦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15 伤热,适当+清胃5,重者+推六腑20 伤凉,+揉二马10,也可加揉外劳宫10 如麻疹仍不畅透,+揉二马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揉二马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15揉二马15,或揉外劳宫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 并加揉二马10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2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揉二马10 +-如见寒象+推三关10 腹痛+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运八卦20 +-热盛+推六腑20 如见其他兼证+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病程短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迁延日久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揉二马15 33、新生儿黄疸 1、湿热型:平肝5推六腑10利小便5 2、寒湿型:揉外劳宫10平肝5清补脾10 +-热像不重者,推六腑改用天河水10。以上均可间断用 揉二马5-10,以免过于寒凉。 34、新生儿吐乳 1、热者:运八卦10清胃5天河水10揉板门5 2、寒者: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揉板门5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10 腹胀者+推大四横纹10 35、囟门闭合晚 选择一揉二马15揉阳池10推三关10补脾15平肝5推 大四横纹10;以上二马、补脾为主穴, 其他可轮流加用1-2穴 选择二独用揉二马30-60 36、脑发育不全 平肝10揉二马15揉阳池10捣小天心1-2分钟 37、疝气 平肝10揉二马15补脾10揉外劳宫10;或独用揉二马 30以上 38、鞘膜积液 平肝10揉二马15清补脾10清补大肠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补脾15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 配穴: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平肝5 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消积 用法:2-3天一次或一周1-2次。推拿时主穴一般全用, 配穴则可选用1-2个。 益气补肺 主穴:平肝清肺10 清补脾15 推大四横纹10 配穴:天河水10揉二马10揉外劳宫10 益气固表培土生金 用法:如上 益气补肾 主穴:揉二马15补脾15揉外劳宫10 配穴:平肝5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固元气壮水火 用法:如上 安神益智 主穴:揉二马20揉阳池10 配穴:平肝5-10天河水10捣小天心1-2 安神益智补肾填精 用法:如上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

徐谦光奉萱堂药无缘推拿恙自推手辨诸恙定真穴画图彰上疗亲下救郎推求速惟重良独穴治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从吾学立验方宜熟读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治缓症各穴量虚冷补热清当大察脉理宜详浮沉者表里恙迟数者冷热伤辨内外推无恙虚与实仔细详字廿七脉诀讲明四字治诸恙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色红者心肺恙俱热症清则良清何处心肺当退六腑即去恙色青者肝风张清补宜自无恙平肝木补肾脏色黑者风肾寒揉二马清补良列缺穴亦相当色白者肺有疾揉二马合阴阳天河水立愈恙色黄者脾胃伤若泻肚推大肠一穴愈来往忙言五色兼脾良曲大指补脾方内推补外泻详外泻良泻大肠 立去恙兼补肾愈无恙若腹痛窝风良数在万立无恙流清涕风寒伤蜂入洞鼻孔强若洗皂 鼻两旁向下推和五脏女不用八卦良若泻痢推大肠食指侧上节上来回推数万良牙痛者骨髓伤揉二马补肾水推二穴数万良治伤寒拿列缺出大汗立无恙受惊吓拿此良不醒事亦此方或感冒急慢恙非此穴不能良凡出汗忌风扬霍乱病暑秋伤若上吐清胃良大指根 震艮连黄白皮真穴详俱此方向外推立愈恙倘泻肚仍大肠吐并泻板门良揉数万进饮食亦称良瘟疫者肿脖项上午重六腑当下午重二马良兼六腑立消亡分男女左右手男六腑女三关此二穴俱属凉男女逆左右详脱肛者肺虚恙补脾土二马良补肾水推大肠来回推久去恙或疹痘肿脖项仍照上午后恙诸疮肿照此详虚喘嗽二马良兼清肺兼脾良小便闭 清膀胱补肾水清小肠食指侧推大肠尤来回轻重当倘生疮辨阴阳阴者补阳清当紫陷阴 红高阳虚歉者先补强诸疮症兼清良疮初起揉患上左右揉立消亡胸膈闷八卦详男女逆运八卦离宫轻痰壅喘横纹上左右揉久去恙治歉证并痨症歉弱者气血伤辨此症在衣裳人著褡伊著棉亦咳嗽名七伤补要多清少良人穿褡他穿单名五痨肾水伤分何脏清补良在学者细心详眼翻者上下僵揉二马捣天心翻上者捣

陈姥姥小儿推拿汇总精编版

陈姥姥小儿推拿 中医思路:不要死记硬背穴位药方,而要取法于上,从中医基础入手,如阴阳五行,五蕴六气,子午流注等。 推拿基本原则: 1,上火揉手心穴位,受寒凉揉手背穴位,手背均为补阳。(舌苔白则按手背穴,舌苔黄则用手心穴。)推拿也要根据舌苔。 2,推拿时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手法轻为补,重为泄;慢为补,快为泄;推单数为补,双数为泄(如推几遍);向心脏方向推为补,离心推为泄。 3,三字经派推拿,3岁以下,均推左手,3岁以上,男左女右。陈姥姥认为哪手方便推哪手,左右开弓亦可。 4,本身有重病的人,不要给别人推,耗阳气。 5,三字经派不许动心经,中指不能动,掐四缝穴除外。

6,给小孩推拿可以用淀粉、滑石粉、痱子粉,不用油推。刮痧时可用油。 7,有毛病才推拿,没毛病时靠身体自行运转。小孩推拿不可过于频繁,过多调动内气亦会引起紊乱。捏积有病没病都可以做。 手心、小臂经脉穴位 1,大拇指侧,手掌与手背交界处,脾胃经。 往离心方向推为泄,向心方向为补,如果判断不了该补该泄则来回推,叫“平补平泄”,或称“清补”。

如果小儿有湿疹,勿补脾,补成脾湿更难治。 调养脾胃,以3岁小儿为例,每日1次,每次推10-15分钟。 板门穴可以和胃止吐,胃不好的人可以每天自己左右手此穴各按压10分钟。 2,食指指侧,手心手背交界掌大肠。 便干,向外推,便稀,向内推。 大肠不易推开,往往推很久都没作用,可以增大强度,轻轻地涂油刮痧。或念9字决按照所需的方向顺着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句掐一遍。) 3,食指正面,肝经。 肝只可泄,不能补。 4,中指心经。 心经不可动,会扰乱心神。 逆运八卦时,要握住中指指根,保护不要碰到心经。 要清心火,三字经派主要靠小清三河水。 5,四指正面,肺经。 肺经不可补,补完则咳不出痰。 肺经可泄,可隔去中指,与食指正面同推。即平肝清肺。 6,小指正面,肾经。 肾经不可泄。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3 遍清大肠 15 10 揉外劳宫 10 揉板门 15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掐五指节寒性腹痛:揉一窝蜂运八卦发热重: +推六腑 15提捏大椎 10次15 推天河水 10 鼻塞重: +揉阳池 10如有形寒积 +清补大肠 10 呕吐: +清胃 10(运八卦)热性腹痛:平肝10 清胃 10推天河水10 揉板门 15 咳、痰: +运八卦 10痰盛 +清补脾 10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 清脾 10清胃 10伴惊风:平肝 30 清肺 15 推天河水 30清大肠 15 推大四横纹 15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 2 分钟斜视相反方向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捣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 平肝15 第二次15 清胃夹滞: +运八卦 15清脾(胃) 1010 清大肠 10 10 揉外劳宫 10 揉板门 15 天河水便有食: +清大肠 10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 10 15 清补脾 10 揉板门 15 推大四横纹2、寒热往来虚寒腹痛:揉外劳宫 分阴阳 10 推大四横纹10 揉外劳宫 1510 3、急性支气管炎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14、呕吐 15 运八卦 15清胃 10 清补脾 10 运八卦 15 平肝清肺伤食呕吐:揉板门 发热超 38.5+推六腑 10胃热呕吐:清胃15 平肝 10推天河水10 运八卦 15 喘重改为逆八卦腹痛 +揉板门 15 喘重湿罗音 +小横纹 10便秘 +清大肠 10 喘重干罗音 +大四横纹 10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 揉板门 15清胃 10 运八卦 15慢性支气管炎清补脾 15 10 清胃 10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 天河水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夹惊呕吐:平肝 揉二马 10 补脾 10平肝清肺 1010 揉外劳宫 10 15 揉板门15 平肝 10 清胃 10 运八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胃寒呕吐:揉外劳宫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 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 5卦 15 推六腑 15外中寒邪兼腹痛 +揉一窝风 15 方法二:揉二马 10补脾 10清肺 10 天河水 10有形寒积 +清大肠 15 寒伤脾胃 +清补脾 10 兼冷泻亦同 4、肺炎 逆运八卦 10 平肝清肺10 揉小横纹 10 推六腑 1015、呃逆 10 清胃 10推六腑 15 高热惊厥 +捣小天心 2实证有热者:运八卦 头痛鼻塞 +揉阳池 10 10 平肝清肺 10 推大四横纹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 揉外劳宫 10清补脾 15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 10 天河水 1016、疳积 揉二马 15 补脾 15 平肝 5 5、顿咳(百日咳) 15 清胃 10 天河水或推六腑 10腹胀重 +推大四横纹 10 逆运八卦 15 揉小横纹有痰者 +运八卦 10 15 补脾 15平肝 5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 揉小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 横纹 10 推六腑 10 捣小天心 5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 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 清补脾 1017、自汗盗汗 15 清补脾 10运八卦 10 清肺 5 揉小横纹 10 天河水 10自汗:揉二马 盗汗:运八卦10 揉二马 10天河水 10 平肝 5选择一:推六腑15 清大肠15 清脾胃 10下推七节骨 2 分 10 清胃 10 推六腑 15 选择二:运八卦 +-推 1-2 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平肝 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 清补大肠 15 揉二马10平肝 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 效佳 急性痢疾 10 清补大肠 15 清补脾 10 白痢:揉外劳宫 +-有热者 +推天河水 20 平肝 5 体虚者 +揉二马 10 23、赤痢 15 清脾 10清胃 10 清大肠 15 利小便 5 选择一:推六腑 下推七节骨 2 分 选择二:推六腑 15 运八卦 10 清大肠 15 平肝 5 下推七节 骨2 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 40 选择二:清补大肠 15 运水入土 10 利小便 10 急 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 20 平肝清肺 10 推天河水 10 捣小天心 5 +-胸闷 +运八卦 10 头痛或角弓反张 +揉阳池 10 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 5 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15 补脾 10 捣小天心5平肝 5 揉阳池 10 揉二马 +-痰盛 +运八卦 10揉小横纹 10 腹痛 +揉外劳宫 10 15补脾 10 清补大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 肠10 平肝(或捣小天心) 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100 下为一次;揉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 二马、阳池, 各 100 下;掐左右合谷,各100 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28、水痘 清肺 10 清胃 10 天河水 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 +揉阳池 10 呕吐 +揉板门 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 20 清胃 10 每日 1 次, 3-4 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 补脾 10 利小便 10 选择二:揉二马15 平肝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 39℃以下):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0 清胃 10 高 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 平肝清 肺 10 清胃 10 +-咳喘重 +运八卦 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 20 推六腑 30 平肝清肺 10 清胃 10 +- 喘重 +推大四横纹 10 惊悸抽风 +捣小天心 1-2 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 15 平肝清肺 10 揉二马 15 推天河水 30 +-体温不升, 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 +推三关 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 5 清补大肠 10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临表消失,用清 补脾 15 揉二马 10 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0 运八卦 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 揉二马 10 麻疹逆证 15 天河水 30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 +-兼泻 +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 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 15(手法 力量加重), 加清胃 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 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 (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病程短者 久者,取 33、新生 1、湿热 2、寒湿 +-热像不 二马 5- 34、新生 1、热者 2、寒者 +-热重者 腹 35、囟门 选择一揉 大四横纹 其他可轮 选择二独 36、脑发 平肝 10 37、疝气 平肝 10 30以上 38、鞘膜 平肝 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 穴:揉二 健脾温 6、厌食 运八卦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 5-7 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 10 揉一窝蜂 10 揉外劳宫 5 热 症:天河水 10 平肝清肺 10 揉阳池 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 20 推六腑 15 揉阳池 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 10 清胃 10 天河水 20 热重 +推六腑 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 10 天河水 20 推六腑 10 不 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 15 天河水 15 推大四横纹 10 选 择二:清脾 15 清胃 15 天河水 10 发热 +推六 腑 20 流口水 +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 +捣小天心 2 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 15 揉外劳宫 10 推大四横纹 10 清肺 5 热性:逆运八卦 15 推天河水 10 推大四横纹 10 缓解期:揉二马 15 清补脾 15 运八卦 10 热 重: +推六腑 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 15 运八卦 15 推大四横纹 10 揉板门 10 食积腹痛:平肝 10 清胃 10 清脾 10 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18、遗尿 揉二马 20 清补脾 10 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 5、推天河 水 10 19、脱肛 补脾 15 揉外劳宫 10 清补大肠 10 大便干 +运水入土 10 脾肾不足便溏 +揉二马 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 10 清大肠 15 运水入土 10 平肝 5 选 择二:独揉神阙 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 10 清大肠 15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5 腹 胀 +推大四横纹 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 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 利小便 10 +-腹痛重者 +揉外劳宫 10-15 轻症( 5-6 次) 运八卦 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 10 揉二马 10 清胃 10 推六腑 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 清补脾 10 平肝 5 +-有热者 +天河水 15 重症:揉二马 10 清补脾 10 清补大肠 15 寒 泻 揉外劳宫2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热泻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 揉阳池 15 清肺 10 天河水 15 掐五指节 2 分 治法二平肝 10 清胃 10 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 天河水 10 揉外劳宫 10 洗浴受惊 平肝 15 揉阳池 15 掐五指节2-5 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 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 揉阳池 10 余热不清:平肝15 清肺 15 天河水 15 耳聋:平肝 15 补肾 15 痰多:运八卦15 推大四横纹10 捣小天心 10 下肢失灵:揉二马 15 清补脾(多推取效) 20 喑哑:天河水15 清肺 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 清肺 10 天河水 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 下捣小天心 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 清补脾 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 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 10 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 15 清补脾 10 揉二马 10 捣小天心 10 掐 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 15 清补脾 15 推六腑 15 捣 小天心 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 15 清补脾 15 推六腑 15 捣小天心 10 轻 平肝 15 清补脾 10 揉二马 10 捣小天心 10 两种 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 5-10(不可过用) 发痒发喘 +运八卦 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 15 伤 热,适当 +清胃 5,重者 +推六腑 20 伤凉, +揉二马 10,也可加揉外劳宫 10 如麻疹仍 不畅透, +揉二马 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 揉二马 10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 15 揉二马 15,或揉外劳宫 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 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并加揉二马10 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 2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20 揉二马 10 +-如见寒象 +推三关 10 腹痛 +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 天河水 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运八卦 20 +- 热盛 +推六腑 20 如见其他兼证 +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 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用法: 穴则可选 益气补肺 主穴:平 穴:天河 培土生金 用法:如 益气补肾 主穴:揉 配穴:平 固元气 用法:如 安神益智 主穴:揉 配穴:平 神益智 用法:如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2手法 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 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 注: 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可编辑修改 1

3.2.2拿法 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如拿列缺等 3.2.3揉法 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 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 3.2.4运法 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顺运(“顺时针”)为补,逆运(“逆时针”)为泻。如运八卦等 3.2.5捣法 食、中指屈曲,用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就叫捣法。用于点型穴位。如捣小天心等 3.2.6掐法 可编辑修改 2

小儿推拿三字经题库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治急病治疗急厥霍乱等一些急性病, 一穴良以独穴为佳。 大数万用独穴为大人治病,推拿的时间要长,大约需要推拿数万次。 立愈恙只要取穴正确,用足够的推拿时间,病可立愈。幼婴者指4岁以下的小儿。 加减量按照年龄、病情、决定推拿次数的多少。 治缓症治疗兼症、痨伤或外感内伤等一些慢性病,

小儿推拿研究进展20151205

解放后小儿推拿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为至阴至阳之体,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发病以外感和饮食内伤居多,病位多在肺、脾、肾三脏,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外治疗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手法作用于小儿的特定部位和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在小儿疾病的防治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小儿推拿治疗肺系病症 1.1发热 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病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王光安等[1]用“一式三法”推拿(以调理脾胃为主导,进行捏脊,中药贴敷,摩腹)治疗小儿食积发热45例,先对患儿进行捏脊治疗,再用中药散剂(丁香、肉桂、肉豆蔻、藿香、八角,比例为1:1:1:2:1)贴脐后顺时针摩腹,一次推拿治愈39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5.6%。 徐力[2]在中医辩证基础运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发热89例(其中外感束表证33例,风热袭肺证37例,阴虚内热12例,肺胃实热7例),以取天河水、掐总筋、推三关、推六腑、补脾土、运内八卦、点内劳宫、掐四横纹、赤峰点头(又称搬龙头,术者一手拿患儿腕部,另一手拿中指上下摇之20~30次后,再用食、中指夹住小儿中指,用拇指弹而拨之以通脉顺气,补血宁心)、点揉曲池合谷为主要施术手法,再辩证取穴操作,经临床观察98%以上的患儿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林爱英[3]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31例,其中外感风热处方:外感四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疏风解表、发散外邪,清肺金、清天河水以宣肺清热,推脊、揉大推、拿合谷清热解表;外感风寒处方:外感四法发散风邪,掐揉二扇门、揉一窝风、拿风池、推三关以发汗解表、疏风散寒;肺胃实热处方:清肺金、清脾土、清胃经以清泄肺胃实热,揉膊阳池、清大肠、揉天枢、推下七节骨以通便泻火,退六腑以清热除烦,摩腹、揉板门以理气消食;暑温高热处方:大清天河水、清肺金、退六腑以清暑泄热,推脊、清小肠、揉小天心以清热利尿,外感四法以清热透邪止头痛;阴虚内热处方:补肺经、补肾水、揉二人上马以滋肾养肺、滋补阴液,清天河水、揉内劳宫以清虚热,推涌泉以导热下行,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胃、增食欲。治疗后痊愈29例,中断治疗2例。 1.2反复呼吸道感染 王玉红[4]运用小儿推拿加自制中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200例,感染期以邪实为主,治疗方法为感康灵加小儿推拿(退六腑、清肺、运内八卦,夹痰加推四横纹,夹滞加推板门、捏脊,夹惊加推揉、捣小天心),感染期1个疗程好转率100%;牵延期正虚邪恋,治疗方法为复感汤加小儿推拿(清肺、推三关、清补脾、揉二马,治疗有效率97.1%;恢复期以正虚为主,治疗方法为复感汤加减加小儿推拿(肺脾气虚取穴:补脾、揉二马、推涌泉、揉外劳、捏脊;肾虚骨弱取穴:补脾、推三关、揉二马、推涌泉、揉外劳、捏脊),有效率为95.1%。表现为外感次数明显减少,病情明显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提示本治疗方法提高了患儿抵抗感染的能力,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使患儿精力充沛,胃纳增加,体重上升,起到健脾的作用,证实“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 陈红蕾等[5]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116例,随机分成推拿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小儿推拿基础方:1~3岁:平肝清肺8min、清补脾4min、运内八卦4min、按揉足三里2min、捏脊3遍;3~6岁:平肝清肺10min、清补脾5min、运内八卦5min、按揉足三里3min、捏脊5遍,随症加减。治疗结束后第4~6月内,2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

徐谦光奉萱堂药无缘推拿恙自推手辨诸恙 定真穴画图彰上疗亲下救郎推求速惟重良独穴治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从吾学立验方宜熟读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治缓症各穴量虚冷补热清当大察脉理宜详浮沉者表里恙迟数者冷热伤辨内外推无恙虚与实仔细详字廿七脉诀讲明四字治诸恙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色红者心肺恙俱热症清则良清何处心肺当退六腑即去恙色青者肝风张清补宜自无恙平肝木补肾脏色黑者风肾寒揉二马清补良列缺穴亦相当色白者肺有疾揉二马合阴阳天河水立愈恙色黄者脾胃伤若泻肚推大肠一穴愈来往忙言五色兼脾良曲大指补脾方内推补外泻详外泻良泻大肠 立去恙兼补肾愈无恙若腹痛窝风良数在万立无恙流清涕风寒伤蜂入洞鼻孔强若洗皂 鼻两旁向下推和五脏女不用八卦良若泻痢推大肠食指侧上节上来回推数万良牙痛者骨髓伤揉二马补肾水推二穴数万良治伤寒拿列缺出大汗立无恙受惊吓拿此良不醒事亦此方或感冒急慢恙非此穴不能良凡出汗忌风扬霍乱病暑秋伤若上吐清胃良大指根

震艮连黄白皮真穴详俱此方向外推立愈恙 倘泻肚仍大肠吐并泻板门良揉数万进饮食亦称良瘟疫者肿脖项上午重六腑当下午重二马良兼六腑立消亡分男女左右手男六腑女三关此二穴俱属凉男女逆左右详脱肛者肺虚恙补脾土二马良补肾水推大肠来回推久去恙或疹痘肿脖项仍照上午后恙诸疮肿照此详虚喘嗽二马良兼清肺兼脾良小便闭 清膀胱补肾水清小肠食指侧推大肠尤来回轻重当倘生疮辨阴阳阴者补阳清当紫陷阴 红高阳虚歉者先补强诸疮症兼清良疮初起揉患上左右揉立消亡胸膈闷八卦详男女逆运八卦离宫轻痰壅喘横纹上左右揉久去恙治歉证并痨症歉弱者气血伤辨此症在衣裳人著褡伊著棉亦咳嗽名七伤补要多清少良人穿褡他穿单名五痨肾水伤分何脏清补良在学者细心详眼翻者上下僵揉二马捣天心翻上者捣下良翻下者捣上强左捣右右捣左阳池穴头痛良风头痛蜂入洞左右旋立无恙天河水口生疮遍身热多推良中气风男女逆右六腑男用良左三关女用强独穴疗数三万多穴推约三万无不良遍身潮分阴阳拿列缺

三字经流派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 llq教学文稿

三字经流派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l l q

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目录 第一章概说 (1) 一、推拿的起源 (1)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 三、推拿学派 (1) 第二章推拿手法 (1)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1) 二、穴位分型 (1) 三、推拿手法 (2) 1.推法 (2) 2.拿法 (2) 3.揉法 (2) 4.运法 (2) 5.捣法 (2)

6.掐法 (2) 7.分法 (2) 8.分筋法 (2) 四、推拿次数 (2) 五、注意事项 (3) 第三章常用穴位 (3) 一、脾穴 (3) 二、肝穴 (3) 三、心穴 (3) 四、肺穴 (3) 五、肾穴 (4) 六、胃穴 (4) 七、大肠穴 (4) 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 (4) 九、八卦穴 (4) 十、运水入土穴 (4) 十一运土入水穴 (5) 十二、板门穴 (5) 十三、小天心穴 (5) 十四、四横纹 (5) 十五、小横纹 (5) 十六、二马穴 (5)

十七、外劳宫 (5) 十八、阳池穴 (6) 十九、天河水穴 (6) 二十、退六腑穴 (6) 二十一、上三关穴 (6) 二十二、威灵、精灵 (6) 二十三、五指节 (6)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7) 一、感冒 (7) 二、支气管炎 (7) 三、肺炎 (8) 四、顿咳(百日咳) (8) 五、麻疹 (9) 六、腹泻 (10) 七、痢疾 (11)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12) 九、口疮 (13) 十、便秘 (13) 十一、脱肛 (14) 十二、遗尿 (14) 十三、水痘 (14)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 (15)

十五、痄腮:(腮腺炎) (15) 十六、急惊风 (16) 十七、慢惊风 (17) 第一章概说 一、推拿的起源 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 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小儿推拿三字经全文

《推拿三字经》全文 《推拿三字经》为光绪年间(1877年)徐谦光所著,尚未见刊本。青岛市中医院于1958年根据李德修老师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数十册,作为学习李老小推拿经验的资料。因李老已谢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后人寻求原手抄本而不得。现仅以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的油印本为依据,作以浅释。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推拿三字经》所记载的推拿技法,多为治疗当时民间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儿疾病时所用,尤其对痢疾、腹泻、脱肛、霍乱、瘟疫、痨瘵、痰喘、疮肿、惊风,癫狂、牙痛、腹痛等病的症状、诊断、取穴、预后、疗效等方面,叙述较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认识和提法,显然不适合于当代。为尊重原著,全面反映推拿三字经派的特色,作者一并作以浅释,而不只拘于小儿。仅供参考。 清代民间无钟表,推拿计时靠计数,故《推拿三字经》中有“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等词句,均指推拿次数而言。推拿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灵活掌握,临床治病不必拘泥此数。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