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力发人教字〔2007〕13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7〕207号)的有关规定,为实现我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所科技发展的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围绕我所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按需设岗、职数控制、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管理规范的原则,按照院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科学设置各类岗位。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所在岗人员。所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岗位类别与岗位等级 第四条我所设置创新岗位和项目聘用两种岗位,分别包括科技、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 第五条科技岗位是指各实验室(研究部)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我所科技岗位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科技岗位执行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或工程技术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第六条支撑岗位是指为我所科技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性工作的岗位,主要设置在实验平台技术支撑、实验室(研究部)学术与行政助理、网络与图书信息保障、学会期刊出版等岗位。 支撑岗位主要执行专业技术系列中的工程技术系列、实验技术系列、图书资料和出版系列等专业技术岗位,也包括工勤技能系列岗位。 对兼有管理职责要求的支撑岗位,确因工作需要,也可执行职员系列。 支撑岗位的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

表1)。 第七条管理岗位是指职能部门承担领导职责或管理职责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主要执行职员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对兼有专业技术职责要求的科技管理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为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审计等国家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 第八条项目聘用岗位系列的设置与等级同上述创新岗位,但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 第三章岗位结构比例 第九条创新岗位中科技、支撑与管理三类岗位的宏观结构比例为70%、20%、10%。 第十条创新科技岗位(含执行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岗位)中,高级科技岗位(专业技术一至七级岗位)的比例占科技岗位总数的70%,正高级岗位(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不超过高级科技岗位总数的40%。其中:正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为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宏观结构比例为2:4:4; 副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 中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4:2; 初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8:2。 第十一条创新支撑岗位中,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七级岗位)不超过支撑岗位总数的50%,正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四级岗位)不超

国内研究所排名

国内研究所排名.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0201 理论经济学 3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202 应用经济学 6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2 0302 政治学 35 8790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6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303 社会学 31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403 体育学 27 8460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71 0504 艺术学 39 84201 中国艺术研究院 77 8420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65 0601 历史学 3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701 数学 62 80002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4 0702 物理学 57 800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95 8280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70 0703 化学 51 8003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6 0704 天文学 11 8002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80 800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78 0705 地理学 26 8007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86 0706 大气科学 8 8005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4 8510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1 0707 海洋科学 12 8530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74 85303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68 0710 生物学 64 8010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1 8010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7 0712 科学技术史 10 8002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77 0801 力学 42 8000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88 0802 机械工程 73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70 8330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 64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03 光学工程 28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85 80142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5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27 82932 中国航空研究院(304 研究所) 68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2 80144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92 82913 中国航空研究院(621 研究所) 75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08 电气工程 26 80148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78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42 8300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7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1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15 水利工程 20 82306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72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11 86001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72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41 83310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 64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 83306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67 0819 矿业工程 15 8331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 71 83304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67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2008年科技部与原铁道部签订了两部联合行动计划即《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了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目标是研制最高运行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在此背景下,初步形成了目前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科研团队。 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围绕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气动优化设计、动模型气动实验技术、列车结构静/动强度评估和设计、气动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影响等开展研究。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车辆动力学、噪声工程、实验技术等多学科系统耦合问题。该团队参与了我国已研制和在研的所有高速列车气动性能评估和气动定型设计,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科研攻关能力,对我国高速列车设计技术提升和高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介绍及特点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列车团队形成了较完备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建立了优化设计方法和动模型实验平台,形成了我国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其主要特点有: 1、基于压缩空气加速、磁涡流非接触制动、实验快速恢复等发明技术,研制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速度最高的双向运行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同时,研制了具有弹性隔振支撑、加减速段限位和实验段自动切换的车载六分量测力天平,填补了动模型气动力测量的

技术空白。利用该平台,已为我国多种高速列车研制提供了气动实验支撑数据。 2、发展了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平台。以气动阻力、尾车升力和远场气动噪声为设计目标,通过优化,得到了性能更优的标准动车组气动方案。大西线线路考核试验表明,中国标准动车组具有更加优良的气动性能。 3、本项目发展的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技术,已用于我国CRH38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更高速度等级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等研制,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主持“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评估技术”项目分别获2016年中国力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4年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参与“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2012年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 应用领域 1、高速列车的气动特性评估 2、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 3、高速列车外形优化设计 技术成熟度及应用案例 1、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气动定型设计 针对新一代CRH380A高速列车研制,完成了多种头型方案无横风和不同强度横风运行场景下的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完成了单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招生介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招生 介绍 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始建于1960年,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在上海的一个研究分支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全站共5个研究室、1个信息处理与优化控制研究中心。在全站100余名职工中,科技人员占85%,拥有研究员10余名、副研究员和高、中级工程师60余名。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主要学科研究方向有:水声物理与海洋声学、水声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水声导航与水下定位技术、非线性声学、海底声学、超声应用和宽带多媒体数字通信。 东海研究站内建有两个实验水池,在浙江千岛湖配备有双体实验船及其他辅助用船的水库实验场一个。东海研究站是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分会挂靠单位,上海市声学学会的创建单位之一。 主办期刊《声学技术》,该刊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 建站以来,东海研究站承担了大量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项目、中科院重大科研项目、地方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自1978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成果进步奖6项,获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进步奖30余项,获第37届布鲁赛尔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1项。经上海市统计,东海研究站曾被列为上海地区所有科研院、所中人均成果获奖率最高的单位。 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33名,博士研究生3名。2014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数10名(包含免试推荐生)。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设置为: 全日制学术型学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 1.理学:声学学制三年。 2.工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制三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 1.电子与通信工程学制三年。 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科目: 序号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考试科目 1070206 声学 01 声学001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④806普通物理(乙)或901声学 基础 2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1信号处理001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④859信号与系统 或866计算机原理 3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01信号处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 ③301数学(一)④859信号与系统 或866计算机原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介 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现有职工325人,其中科技人员25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6人,中级科技人员108人。大气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毕业生就业重点保证单位。现有在学博士生211人,硕士生105人,博士后18人。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的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四个优势创新研究领域是: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 大气物理研究所拥有的科研部门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层大气遥感与探测开放实验室、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络大气分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 2005年,大气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工作进展顺利,科研工作取得若干重要进展,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奖一等奖 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共发表科技论文46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6篇,申报专利5项。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叶笃正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并作为第一主持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吕达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获得了各类奖项,取得佳绩。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三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2005年,申请获得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1项、973课题2项、863专题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9项,包括4个重点基金、面上基金23项,杰出A和杰出B各1项;获院方向性项目3项,课题1项。还获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 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Mechanics in Fluid Solid Coupling Systems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季报 2019年第1期(总第17期) 目录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2)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室务会 (3) 中国航空学会空气动力学分会飞行载荷专业工作会在扬州召开 (6) 圆柱阵列波浪力幅值的波动现象和预报公式 (8) 轻质金属点阵圆柱壳结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9) 力学所提出一种大幅提升3D打印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11) 雾化稠油掺稀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4) 油气水多相流量计研究进展 (15) 空化致板间液滴界面稳定性研究获得多个奖项 (16) 空泡与柔性膜的流固耦合研究获得2019度中国力学大会优秀墙报奖. 18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7月15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专家组一行14人莅临中科院力学所,对依托力学所建设的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顾逸东院士主持了评估会议并宣布了现场评估的议程安排。力学所所长秦伟,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桂菊,副所长魏宇杰,副所长尹明及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参加会议。 实验室主任黄晨光做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围绕发展定位与研究方向、科研任务与代表性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向专家组汇报了评估期内的发展成果和工作成效。杨国伟研究员、王展研究员分别做“高速列车气动设计与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和“极端海洋环境及其与工程结构的流固耦合理论”代表性成果报告。专家组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绩以及工作亮点,并就汇报和自评估报告中的存疑事项进行了交流。 现场评估专家组还查看了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平台、海洋流固土耦合实验室、多相流体力学实验室、冲击与耦合效应实验室的科研仪器建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共享等情况,同时,参观了实验室的展板窗口。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召开会议,根据现场考核情况对实验室进行打分,并初步形成了评估意见。 经过努力,实验室顺利完成了此次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并在评估中充分展现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最终取得良好的评估成绩。 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背景下,实验室将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 (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供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研究生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后几经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和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填埋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还污染地下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尽管如此,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已没有多少场地可供填埋使用。焚烧法虽然减容比高,并能回收能量,但却因二噁英等污染问题遭到公众强烈反对,急需发展新一代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替代焚烧技术。 等离子体是物质第四态,具有许多异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和能量密度都很高、可导电和发光、化学性质活泼并能加强化学反应等,环保性能优良。通过电弧放电产生高达7000 C的等离子体,将垃圾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从而迅速有效地摧毁废物。可燃的有机成分充分裂解气化,转化成可燃性气体,可以用于能源回收,一般称为“合成气”(主要成分是CO+H )。不可 2 燃的无机成分经等离子体高温处理后成为无害的渣体。 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垃圾是目前减容效果最显著、无害化最彻底、资源化程度最高的绿色环保技术。与焚烧法相比,等离子体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有: (1)处理温度高:有害物质摧毁更彻底,二噁英前驱体被彻底破坏分解; (2)可采用还原性气氛或部分氧化性气氛,采用电能作为外加热源,二次污染物排放比焚烧低2-3个数量级,裂解底渣是无害的; (3)合成气流量约为焚烧烟气量的5-10%,易于净化,后处理设备尺寸大大减小,节约了投资成本; (4)能源回收效率高,将筛上物制成合成气,后续利用气体发动机发电,发电效率可高达39%,而焚烧法采用蒸汽轮机,发电效率很难超过22%; (5)等离子体系统可快速启动与停机,等离子体核心工艺灵活,可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搭配不同的配套系统; (6)整套设备紧凑,占地小,经济效益好。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科智网杯”网络新媒体创新挑战赛活动 实施细则 为落实中科院“网络新媒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要求,为声学所新入学研究生创造课余时间参与科研创新的机会,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声学所的科研学习活动中,特举办“中科智网杯”网络新媒体创新挑战赛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10年9月启动,每年举办一届(试行三年) 二、主办单位 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生部 四、承办单位 声学所研究生会学术部 声学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研究中心团支部 四、赞助单位 北京中科智网科技有限公司 五、组织机构 “中科智网杯”网络新媒体创新挑战赛活动(以下简称挑战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承办单

位、赞助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挑战赛组织领导工作及参赛项目的评审。组委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挑战赛的日常事务。 六、参赛说明 1、参赛选手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或中国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正式注册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参赛对象必须在保证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有兴趣、有能力进行网络新媒体项目相关的科研,并得到研究生导师的同意。 2、参赛团队由两人至三人组成,采取自愿组合、优势互补的原则自由组队,申报人为该项目负责人,其他成员作为项目组成员。申请项目需有指导教师(可以是研究生的导师,也可自行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每个研究生限报一个参赛项目。 3、参赛项目可以是一项创新技术的实现、一项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是一项发明创造、技术专利。具体来源有: (1)组委会命题项目:由组委会提供项目命题。 (2)自命题项目:申请学生提出与新媒体相关的科学研究命题。 5、参赛项目执行周期为1-2年,每年9月进行参赛项目的申报工作和已完成项目的表彰工作,每年8月举办决赛。 6、挑战赛所获成果的相关知识产权归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中科智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所有,知识产权申报工作由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相关管理制度统一组织,相关的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要求署名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培训及实验场地:

杨向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

杨向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绿色化学研究室 主任,环境催化材料研究组组长,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 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 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催化学报》、《石油 化工》、《应用化学》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1996年获第四届吉林省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电话:+86-431-85262228;传真:+86-431-85262228 邮编:130022;电子邮件:xgyang@https://www.doczj.com/doc/429963963.html,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8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合作研究 2002 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合作研究 1999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7 -1998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Brain Pool Researcher 1991-199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博士 1987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硕士 1984 吉林大学,学士 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环境催化组研究组主要从事环境催化领域内的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工作。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通过调变催化剂结构、氧化还原性能改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重点考虑电子、电荷转移对催化过程的影响。力争通过控制催化材料合成技术,控制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酸碱性以及表面的亲/疏水性,达到控制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目的,以及将研究进展转化成相关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有(1)以NO消除为基础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和电厂脱硝催化剂;(2)固体酸催化剂;(3)温和条件下的选择催化氧化;(4)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 《大气化学》(满分100) 一、解释下列各对名词(每组2分,共计40分) 1)干沉降和湿沉降2)光学等效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3)气溶胶及 PM 10、PM 2.5 4)热化学平衡和光化学平衡5)原生粒子和次生粒子6)元素 和同位素7)细粒子和硫酸盐8)反应物和前体物9)自由基和链式反应10)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11)雾和光化学烟雾12)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13)pH 值和酸雨14)光化学反应和量子效率15)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16)人工降雨和凝结核17)爱根核和云18)酸雨和酸沉降19)大气寿命和半衰期20)均相化学反应和非均相化学反应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写出《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6种(类)人造物质名称和 分子式,并从它们大气化学降解速率和过成的角度说明必须减少向大气排放这些物质的原因。(10分) 2.N 2 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从土壤排放到大气,消耗于平流层。当前国 际上测量土壤N 2 O排放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用一定体积的箱子罩在一定面积的土壤 上,通过测量箱内N 2 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从而计算其界面交换通量(单位时 间单位面积的质量)。设在两地分别测量土壤N 2 O的排放,采样箱参数和测定值如下表,请问A、B哪个排放通量大?(提示: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0 ℃=273.5 K ) (10分) (t0浓度是指开始罩箱时的N2O浓度;t1是指开始罩箱后的t1时刻N2O浓度) 三、述题(40分,每题20分) 1.目前城市大气中两种最重要的O 3前体物是VOC和NOx(NO+NO 2 ),下图显示的是 第1页共2页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考研试题200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02技本2 杜广梅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cosmid:是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的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特殊类型的质粒载体 糖酵解:在细胞之中各种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生成ATP的过程 冈崎片断:在DNA的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滞后链的合成是先生成许多不连续片断,这些不连续的片断称为冈崎片断 操纵子:是指细菌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单位,它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调节基因产物所识别的控制序列 Taq酶:是一种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中用来扩增DNA的耐热的DNA聚合酶cDNA文库:是指将RNA病毒基因组以及某些生物的mR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反转录 成cDNA,再用cDNA建立的文库 转氨基作用:α-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酶的催化作用转移到丙酮酸的酮基上,结果是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作用 超卷曲:即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是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成为超二级结构 退火: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和成双螺旋的过程称退火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这些残基的某些基团,有的还包括某些辅酶的一部分,包括一个催化部位和一个结合部位 二、判断题(每题1分) 1、对通过盐析而得到的分子量为20000的蛋白质,可采用截留值为10000的透 析袋进行脱盐。√ 2、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缩短磷脂脂肪酸尾的链长可增加膜的 流动性。√ 3、对于肥胖或血脂偏高的人群,最好是食用低脂类食物,而且是越低越好。× 4、动物和植物糖类代谢途径的主要区别是植物可将CO2固定为糖类,其他过程 则大同小异。× 5、米氏常数通常只适用于单体酶所催化的酶反应。× 6、蛋白质、脂类、糖类在分解代谢的第一阶段,均被分解为他们的前体成分。 × 7、蛋白质合成中,其氨基酸顺序是由氨基酸与mRNA摸板上的三核苷酸顺序 (密码子)之间的互补作用所决定的。√ 8、调节酶的Km值随着酶的浓度而变化。× 9、氰化物中毒致死是由于它完全破坏了人体血细胞中血红素的携氧功能。× 10、呼吸作用不只是在有氧分子存在时才能发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 内均存在呼吸链系统。√ 三、简答题 1、请举例简要说明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形成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1)多数疏水基团躲开与溶剂接触驱动多肽链折叠(疏水作用力)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制度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制度 1 2020年6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制度 ( ) 一、工作时间 1、每周工作五天(星期一至星期五) 2、每天工作8小时(8:00-17:30)(午餐时间:12:00-13:30) 二、各类假期规定 1、法定节假日: 按国家、北京市规定执行; 2、带基本工资年休假: 执行国家规定的带薪年休假制度, 在国家规定的各种休假期间, 声学所为职工支付基本工资(不包括创新岗贴及绩效津贴)。国家规定的假期如下: 2 2020年6月23日

注: 上述假期均包含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 三、建立请、销假登记制度 1、职工本人事假、病假、产假、婚假、丧假、探亲假以及因私出境都应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2、职工事假、病假三天以内应向部门(研究部、处、室)负责人请、销假, 四天以上者由部门负责人向所人事教育处请、销假; 3、职工产假、探亲假、婚丧假以及因私出境应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向人事教育处请、销假; 4、人事教育处将根据规定办理工资、福利及其它手 3 2020年6月23日

续; 5、不请假者按旷工处理。 四、考勤制度 1、凡在规定上班时间未到达工作岗位者, 按迟到处理; 凡在规定下班时间(上午12:00, 下午17:30) 以前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者,按早退处理。每月迟到、早退累计三次计旷工一次; 2、机关与技术支撑岗位严格执行, 由办公室负责考勤。各研究部根据工作性质与需要参照制定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五、职工休假制度 参照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科学院职工采取轮流休假方式的通知”(科办〔1999〕031号)文件中规定执行。 (一)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不再享受休假 1、在本年度内, 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 造成经济损失达二千元以上者; 2、在本年度内, 受过行政或党内纪律处分者; 3、在本年度内, 累计事假超过二十天; 病假四十天以 4 2020年6月23日

中科院声学所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中科院声学所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组织条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结合声学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声学所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有权初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为声学专业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及相关学位型专业硕士学位。 第三条声学所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初审机构是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办事机构是人事教育处。 第二章学位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及申请学位的程序 第四条学位申请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服从国家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二)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应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原订培养计划,修完全部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 (三)申请硕士学位者,一般至少应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核心刊物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公开发表1篇(含已接收)研究论文。申请博士学位者,一般至少应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核心刊物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公开发表2篇(含已接收)研究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国际检索(SCI或EI)刊

物收录的期刊上。详细要求请见《中科院声学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 (四)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质量符合所申请学位的标准,格式符合要求。 第五条学位的申请程序 (一)申请硕士学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学位论文后,可提出申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经导师审阅和同行专家评阅后报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第四条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者,准予论文答辩。 (二)申请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学位论文后,可提出申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经导师审阅和同行专业评阅后报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第四条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者,准予论文答辩。 第三章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和对论文的要求 第六条硕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了解本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国内外动态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IMECH-CX-14 版本:00 修改次数:0 编制:2005年6月1日 审核:2006年4月1日 批准:2006年4月10日

2006年4月10日发布2006年4月17日实施

1目的 对用于证实产品和过程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所对产品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用的装置、软件等质量控制。 3定义 3.1 监视和测量装置 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 3.2 专用测试装置 我所用于测量工程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评定其质量性能、对被测量的对象进行定量确定或定性区别而专门研制或购置的非通用测试装置。 3.3 检定 为评定计量器具的测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3.4 校准 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4职责

4.1 科技处统一管理全所各种监视和测量装置,保证在用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准确度满足本所产品的规定要求,负责组织并按规定的检定周期进行检定和校准。 4.2 课题组负责送检。 5程序 5.1监视、测量仪器的采购和验收。 5.1.2 课题组根据项目研究过程、产品生产中确定的要求,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的生产厂家,采购有CMC标志的计量器具。 5.1.3 新购置的监视、测量仪器执行《力学研究所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和《力学研究所小型仪器设备和器材管理办法》。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办理登记、建帐、编号、确定检定(校准)周期等手续;不合格的监视、测量仪器,课题组及时返修或退货索赔。 5.2监视、测量装置的检定与管理 5.2.1 监视、测量装置的管理 a) 科技处负责全所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建立总台账并组织制定周期检定计划; b) 课题组负责测量装置的送检、使用和保管,并建立测量装置的分台账。 5.2.2 监视、测量装置的分类 监视和测量装置分为强制管理(A类)、非强制管理(B类)、一般管理(C类)和封存管理(D类)。 A类: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应达100%。

流体力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流体力学》考试大纲 本流体力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流体力学是现代力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无粘不可压缩、可压缩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动及湍流、流体波动和漩涡理论等方面。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方程的推导,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流体的物理性质 固液气体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连续介质假设及其适用条件,流体的物理性质(粘性、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输运性质、表面张力与毛细现象) ,质量力与表面力。 (二)流体运动学 流体运动的描述(拉格朗日描述与欧拉描述及其间的联系、物质导数与随体导数、迹线、流线及脉线),流场中的速度分解,涡量,涡量场,涡线、涡管、涡通量,涡管强度及守恒定理。 (三)流体动力学 连续性方程(雷诺输运定理),动量方程(流体的受力、应力张量),能量方程(热力学定律),本构关系,状态方程,流体力学方程组及定解条件,正交曲线坐标系,量纲分析与流动相似理论,流体力学中的无量纲量及其物理意义、相似原理的应用。 (四)流体静力学 控制方程,液体静力学规律,自由面的形状,非惯性坐标系中的静止液体。 (五)无粘流动的一般理论 无粘流动的控制方程,Bernoulli方程,Bernoulli方程和动量定理的应用。 (六)无粘不可压缩流体的无旋流动 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势函数及无旋流动的性质,平面定常无旋流动(流函数、源汇、点涡、偶极子、镜像法、保角变换),无旋轴对称流动,非定常无旋流动。 (七)液体表面波 控制方程(小振幅水波) 及定解条件,平面单色波,水波的色散和群速度,水波的能量及其传输,速度与压力场特性,表面张力波及分层流体的重力内波,非线性水波理论。 (八)旋涡运动 涡量动力学方程和涡量的产生,涡量场(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典型的涡模型。 (九)粘性不可压缩流动 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定常的平行剪切流动(Couette流动、Poiseuille流动等),非定常的平行剪切流动(Stokes第一和第二问题、管道流动的起动问题),圆对称的平面粘性流动(圆柱Couette流及其起动过程),小雷诺数粘性流动。 (十)层流边界层和湍流 边界层的概念,层流边界层方程(Blasius平板边界层),边界层的分离,湍流的发生,层流到湍流的转捩,雷诺方程和雷诺应力。 (十一)无粘可压缩流动 声速和马赫数,膨胀波、弱压缩波的形成及其特点,一维等熵流(定常和非定常),激波(正激波和斜激波),拉瓦尔喷管流动的特征。 二、考试要求:

2015中科院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声学研究所)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中科院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声学研究所)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一、学院介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成立于1964年,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水声学研究室、空气声学研究室、超声学研究室和位于海南、上海、青岛的3个研究站。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声学所在北京设有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声环境特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语言声学与内容理解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单元;在青岛建有北海研究站,在上海建有东海研究站,在海南建有南海研究站,在嘉兴市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声学技术转移中心。声学所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声学所拥有包括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其中多人在国际组织和国家级专家委员会任职。声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声学研究所定位是:主要致力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学科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发展研究,围绕未来5到10年我国在海洋、安全、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战略急需,着力破解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前瞻性重大科技难题与系统集成瓶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竞争能力,取得创新性重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保持特色鲜明和不可替代研究所的地位,把声学所打造成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国内外一流的国立专业研究机构。 声学所在“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中明确了“三个重大突破”分别是:网络化信息观测技术、智能航行器和新媒体服务网络技术;“五个重点培育”分别是:减振降噪技术、海洋声学技术、深部钻测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音频内容理解技术平台应用和先进医用声学技术。 声学所根据中科院“创新2020”规划与组织实施方案和声学所“一三五”战略布局与发展规划从国家、院、所三个层面进行了“一三五”规划任务安排与部署,综合所内研究部门和院内外单位等多方面优势力量,按照规划与部署积极争取项目,形成了“三突破五培育”项目群,多渠道落实经费约10.8亿元,并全力组织推进了“三突破五培育”项目群的实施,现已完成总体技术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多个项目已完成样机研制和重大实验验证与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