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XX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的长期任务,而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拟分析研究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同时揭示四川发展现代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具有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

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资源,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虽然应用传统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现代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现代农业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将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比起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等众多优点,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增加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手段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

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各个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不少精明的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这一传统观念的改变将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现代农业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和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是农业增长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它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现代农业促进了农科教结合,现代农业不仅可以使农业

生产、科研、技术开发、教育之间的需求信息得到有效传递,也能指导农业生产、科研、推广、教育部门的有机协调与正常工作,促使农科教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二、四川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农村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且能人流失严重,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四川目前一方面农村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少,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比较低。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为了增加收入,大量输出农村劳动力,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是“留守人员”,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门口拴着一条狗,家里剩下老两口”的现象。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缺少现代农业建设技能型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据XX年调查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76%,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占87.00%,高中文化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4%,但文盲半文盲农村劳动力比例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2.9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2.26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3.58个百分点;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3年,比全国低

0.27年,比东部地区低1.75年。四川农民不仅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农民就业培训覆盖率不高,曾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较少。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年农村劳动力中曾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占27.8%,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土地资源:耕地面积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减少,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有限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1978年,四川年末耕地面积490.91万公顷,人均0.069公顷,到XX年末耕地面积434.61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了50.6多万公顷,人均耕地0.055公顷。 XX年以后,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XX年,年末耕地面积减少到391.66万公顷,人均耕地0.048公顷,与XX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了42.95万公顷,人均占有减少了0.007公顷。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有限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水平的要求的矛盾也将越来越突出。

装备资源:农业机械拥有量、农业施肥量和农村用电量明显增加,但农业生产环境不容乐观

1978年,四川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571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52200台,联合收割机21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50.21万千瓦,到XX年分别增加到29645台、132900台和

3258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79.65万千瓦,截至XX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44.87万千瓦,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99千瓦,比XX年的3.87千瓦,提高了54.78%;农业施肥量由1978年的62.5万吨增加到XX年的212.6万吨,XX年增加到228.2万吨,比XX年提高了7.3%,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由XX年的0.49吨提高到XX年的0.58吨,提高了18%;农村用电量1978年为7.7亿千瓦小时,XX年增加到82.8亿千瓦小时,XX年增加为117.7亿千瓦小时,比XX年提高了42.1%,每公顷耕地用电量由XX年的1905千瓦小时提高到XX年的3005千瓦小时,提高了57.9%。虽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不仅直接危及粮食和食品安全,也会加剧耕地肥力和质量下降的矛盾。

水利资源: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田和水浇地面积逐步扩大,但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四川是个农业大省,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总体上是增加的,在“十五”时期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四川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投入总量偏少,且年度间波动较大,稳定性差,加上地形地貌复杂建设难度大,因此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与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四川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大中型水利设施由于更新和维护改造投资严重不足,而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给经营者后又疏于维护管理,目前设施老化普遍存在,工程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力脆弱,保障能力下降。四川可谓十年九旱,而有效防止干旱的农田水利设施全省除大中型水库、渠系的保障能力相对而言还比较强外,众多的、主要的小型和微型水利设施却年久失修、带病运行,蓄水能力下降,有效灌溉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一些山平塘也变成了“白天关太阳,晚上装月亮”的废塘,已基本不能发挥作用。XX年四川共有病险中型水库13座,小I型水库243座,小II水库542座,分别占各型水库的12.5%、24.1%、9.7%;再就是末级渠系维护和改造差,据不完全统计,XX年全省大型灌区支渠以下渠系共68380公里,其中防渗13208公里,仅占总长度的19.3%,在已渗的13208公里中,已损毁6754公里占已防渗的51.1%。渠道建设和养护差,输水损失平均超过50%,严重制约了大型灌区效益的发挥。XX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3%,旱涝保收面积只有50%,机电排灌面积只有9.5%,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四川山区和中东部干旱带不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长期以来缺水问题始终困扰着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前进步伐。

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支援农业投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逐步提高,但相对于地方财政支出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水平,支援农业投入和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入比重较低,近年来总额和比重不仅没有大的提高而且还有所下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降低,引起投资的份额下降。1994年至XX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一直呈下降状态,从4.9%降至1.18%,直到近三年中央连续发出关于农业的1号文件才得以回升,但即使如此,XX年也才达到4.0%。XX年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38.24亿元,比上年还减少4.05亿元,减9.6%。XX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7.52亿元,仅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2.94%,所占比重比XX年还下降了0.13个百分点, XX年虽然投资额增加较多,达到61.75亿元,但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却还在下降,只有2.8%。第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大,四川省级财政对农业支出在1995年、1999年、XX年这三个年份比上年总量下降,其余年份也增加不多,最近两年才增长较快一些。不少贫困市、县是“吃饭”财政,农业投入严重依赖国家和省级投入。第三,金融支农力度不够。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窄,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存不贷,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对策

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

作: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并且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当前四川省农业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并强调要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把四川新农

村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水平,必须抓住制约当前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依靠政策、依靠投入、依靠科技、依靠改革,完善和加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决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土地管理责任制,确保农业耕地面积不少于70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少于0.7亩,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

XX年末四川拥有耕地7350万亩,目前,一方面耕地开发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的空间将越来越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因此,从四川农业生产历史和未来发展看,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土地管理责任制,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农业耕地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切实控制工业用地,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切实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收支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的规定,落实土地督察制度,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都要严肃查处。在近几年内,要确保农业耕地面积不少于700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少于65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少于0.7亩。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加快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沃土工程、土地复垦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发展根基。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农比例,确保地方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比重提高到10%以上,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加快推进以农田水利建设、机械装备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四川农业和农村投入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支农投入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根据XX―XX年统计资料计算:四川地方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量为149.23亿元,支农投入的平均增量为7.7亿元,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占地方财政支出增量的5.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XX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去

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3.3%。根据四川财政的实际情况和中央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紧紧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加大投入力度。要把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落实到位,必须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投入增长机制,调整财政支农比例,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确保今后每年支农投入增量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要保持在15%以上,要逐年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加大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要按照中央和四川的建设规划与部署,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投入管理办法,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薄弱环节,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提高集水和节水灌溉能力。同时,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扩大农机覆盖领域,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用于

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少于10000万亩,粮食产量增长保持在3%以上

近几年来,四川的粮食总量基本稳定在3500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不500公斤,应该清醒地看到,四川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耕地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长以及食物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等,都对粮食的有效供给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切不可忽视粮食生产,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和省府提出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少于10000万亩。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现在实行“一卡通”发放,对粮食、良种、化肥、农机具购置、机修基本农田直接补贴政策等,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并逐步把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地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形成防范农业风险机制,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要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对农产品

的补贴制度,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支持特色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开辟四川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根本出路在于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围绕加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抗旱农业、避灾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动植物良种繁殖、疫病控制、农作物栽培、蓄禽规范化养殖、无公害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启动一批省级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建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组建专家技术指导组,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形成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等的科技推广纽带。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建设“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健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大对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与标准、食品安全管理、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农民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民合作社服务与培训、法律法规服务、资源保护等公益服务,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构筑现代农业体系,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和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确保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及地方特色产业又好又可快的发展,提升四川农业的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

实践证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既符合四川区情、又能发挥四川农业优势特点,是提升四川农业现代化、特色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的一条好路子。要围绕四川农业资源优势,扩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确保战略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及地方特色产业又好又可快的发展。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

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要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振兴工程,采取以奖代补、贴息、参股等方式和税收优惠政策,安排农产品加工补助资金,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机制,形成产加销紧密相联的农业产业链。要通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步伐。实施“千村百乡市场工程”、发展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农家店”。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要实施品牌创新与保护战略,巩固和发展“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加快推进农业全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提升四川农业的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发展劳务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速度保持在6%以上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首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XX年,四川农村从事纯农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35.7%,来自于农业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占总收入的44.0%,提高农业生产收入仍

然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头戏。因此,要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进一步优化都江堰平原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特色农业和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布局。都江堰平原灌区要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较快增长为目标,以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以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多种设施种植模式,同时积极发展阳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部干旱带要围绕“水源、特色、转移”三个重点,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和抗旱节水特色种植业,实施好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项目。山区要按照“生态优先、草蓄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思路,以肉牛、马铃薯、劳务、旅游产业为重点,推动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增收创造发展空间。其次,要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积极发展劳务产业,要积极开发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农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实施好“阳光”工程,搭建劳务信息平台,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开拓劳务增收渠道,促进劳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劳务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提高农民在农村非农产业和二、三产业的收入水平。同时,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千方百计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切实提高“千万农

民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际效果,为建设现代农业造就一大批人才队伍

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先天性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素质普遍偏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有知识、有能力、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大部分不是进城谋业,就是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中,年纪较大、妇女、文盲半文盲的比较多,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人才队伍后继力量不足。好的政策,好的措施,好的技术,最终都必须靠人去落实。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所以,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就需要培养出千千万万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批又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建设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智力的基础。要“继续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改善办学条件”。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

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收规模。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岗位制度,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要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城乡教育结构布局,要突出农村教育重点,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加大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所拨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项目拨款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借助职业技术教育和农广校、农函大教育等手段,完善教育内容,积极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参加培训授课,对种养大户、购销大户、服务大户进行文化和专业适用技术培训,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培养新型农民。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生物质产业,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节能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朝阳产业。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加快制定有

利于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封山禁牧,加快培育生态后续产业,提高补贴标准,延长补贴年限,逐步建立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重点人饮工程建设,解决干旱带人畜的饮水困难。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以沼气工程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带动种养业“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和模式的发展,逐步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把农村能源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和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强化辐射服务功能,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步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