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绪论

一、动物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与动物间及动物与生活

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分子,景观,生物圈。

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①对生态因子的研究,②对不同层次动物的研究③,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三、生态因子研究——火的生态意义

作用双重性:火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它能够促进生物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有益影响和作用的火:

①小面积火,火烧面积不大而且维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利于植被恢复;②低强度,火烧强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小,使其仍可维持原有水平;

③计划用火,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用火,安全可靠而且效果显著。

四、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国内外对种群生态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领域。研究种群动态的规律性,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是当前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任务。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研究种群的动态预测和动态控制是近代种群生态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复合种群: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

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上局域种群的复合。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②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多种动物行为中,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社群行为、利他行为以及通讯行为是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给其他动物带来的好处和损失一直是行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

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破碎化的研究。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其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④生物入侵的研究。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破坏和巨大经济损失。

⑤分子生态学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从DNA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态和群落。主要利用探针、引物和序列等三类检测生物种群DN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是当前动物生态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一章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

昆虫:网捕,采集→处理制成标本→分类鉴定

鸟类:形态特征、羽毛颜色、活动姿态、鸣声以及巢穴特征来识别种类

兽类:活动时留下的足迹、采食痕迹和粪便等进行识别;皮毛收购调查

(一)直接观察法

大型昼行性动物适用使用望远镜在荫蔽处观察,距离确定

(二)活动痕迹的识别

1.足迹:摄影、素描、灌制动物足迹模型、气味定点技术

2.粪样:塑料袋封存、风干后纸袋

3.其他痕迹:啃咬痕、卧痕、摩擦痕

(三)常用技术

无线电遥测技术

卫星定位遥测技术

第二章动物种群动态及其调节

一、种群的概念: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二、动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㈠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初级参数:①出生率②死亡率③迁入和迁出率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分布型

㈡动物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分布型,即内分布型。

均匀型

随机型

聚集型或称成群型

种群分布类型的判定方法:常用而简便的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

㈢种群的遗传特征

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状况,通常以年龄金字塔来表示。2.性比

三、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

根据动物利用空间资源的方式,将动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分为三类,即

①单体分布:动物在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内单独生活,属于个体分散的生活方式,也称一次内分布型。

②小群分布:种群内雌雄个体或家族占有一小块空间,通常该空间内没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小群内的个体在空间中仍有一定的内分布型,称为二次内分布型。动物中营家族生活方式的种类很多。

③大群分布:多对动物、多个家族或多个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共同生活的很大的一群,社会是大群的极端形式。包括不稳定的暂时集群;季节性集群;经常性的稳定集群。

四、阿利氏规律:每一种动物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

过低,或称过密和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这就叫阿利氏规律。动物的集群与存活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五、空间异质性与集合种群

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集合种群:指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局域种群的集合,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六、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及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和种群调节理论

㈠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几种情况:一个动物种群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并建立起种群以后,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①种群平衡,即较长期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②不规则波动或规则波动;③种群衰落或及灭亡;④种群大发生或暴发,即种群数量在短期迅速增长;⑤种群崩溃,种群内个体在短期内大批死亡,种群数量剧烈下降;⑥生态入侵,即生物因某种原因进入新分布区后迅速扩展蔓延,并对当地种造成危害的过程。

㈡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㈢种群调节:种群恢复到其变动的平均密度的趋向。这是一种负反馈机制,当种群数量超过某一特殊水平时,能使种群数量下降;而当种群数量低于这一特殊水平时,又能允许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调节的主要理论】

?外源性调节:①气候学派主要观点: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②生物学派主要观点: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③折中学派主要观点: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共同调节种群数量。

?内源性调节①行为调节学说②内分泌调节学说③遗传调节学说

七、种群数量的野外调查方法

㈠绝对密度测定(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1. 总数量调查:计数某地段中全部生活的某种动物的数量。对某些脊椎动物可

以直接调查其总数量,例如用航空摄影调查某块草原上的全部黄羊;计数集中于繁殖地的海豹等。

2.取样调查: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

①样方法: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形状可以是方的、长方的、条带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需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通过随机取样法来保证。

②标志重捕法:假设种群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的比例相同:

就可以估计出种群的大小N:N = nM / m

(the Lincoln Index,林可指数法或the Perterson Index,彼得逊指数法)

需满足的条件:

–标记对种群个体无影响;

–标记记号牢固显目;

–标记个体能充分地混和到种群中(标志和未标志个体有同样被捕捉的机会);–个体被捕获的可能性不随个体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种群为封闭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

根据标记和调查情况的不同,有三种估计方法:

(1)Peterson估计法:一次标记一次回捕

适用范围:大小较稳定的封闭种群;只进行一次标记和回收;

(2)Schnabel估计法:多次取样标记和回捕

适用范围:多次取样标记并释放个体;封闭种群,且为随机分布;单记号标记;调查时区分标记和非标记个体数量

(3)Jolly-Seber估计法Southwood (1978):多次用不同记号标记、回捕时记录标记个体上次被捕时间。适用条件或范围:可用于开放性种群;需进行3次或以上的可区分性记号标记与回收;标记和非标记个体捕获率相等;可得到种群的迁入量及存活率。

③去除取样法:通过一次调查并去除部分特定个体,然后再调查一次,得到种群中特定个体类型的比例的变化,从而估计出种群大小。

在一个封闭种群里,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效益(捕获数)就逐渐降低。同时,随着连续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计数就逐渐增大。如果将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Y轴),对着捕获累计数(作X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为零时,捕获累计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这可以通过延长回归线,到达与X轴相交的截矩,截矩所表示的值就是种群数量N的估计值。

㈡相对密度测定(相对密度:表示动物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

分两类:直接数量指标与间接数量指标。

(1)捕捉:散放于地面的捕鼠夹、诱捕飞行昆虫的黑光灯、捕捉地面动物的陷阱、搜集浮游动物的生物网等,只要能加以合理的定量,就可以作为相对密度指标。

(2)粪堆计数:常用于调查兔、鹿等中、大型狩猎动物,计数样方或线路上的粪堆数目。

(3)鸣叫计数:主要适用于鸟类

(4)皮毛收购记录:分析各地区的皮毛收购情况,划分成若干数量级,与地图法相结合,就可以获得皮毛兽在广大地区的数量分布图。

(5)单位渔捞努力的鱼数或生物量:每100小时拖网作业的捕鱼量。

(6)计数动物活动所遗留的痕迹,诸如土丘、洞穴、跑道、雪地上的足痕、巢等数量。

八、生命表(静态、动态及图解)的基本类型,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㈠静态生命表:某一特定时间内,按种群内各年龄所占比例而编制的生命表。适用范围:世代重叠的动物种群,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

优点:

①能够反映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年龄而变化的规律并从中看出种群的

生殖对策和生存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 m和周限增长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不能对种群的密度制约过程和种群的调节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③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㈡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来编制的生命表,也叫同生群生命表。

适用范围:用于实验室种群以及野外一些易跟踪的种群动态描述,适用于世代不重叠生物。

优点:关键因子分析

缺点:自然界中有些生物寿命很长,再加上野外跟踪种群个体也很困难,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㈢图解生命表

Begon 和Mortimer 在1976年专为高等植物设计的一种图解生命表。年专为高等植物设计的一种图解生命表。实际也是一种动态生命表,其优点是能够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动物种群动态,尤其适用于生活史比较复杂的动物。实际也是一种动态生命表,其优点是能够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动物种群动态,尤其适用于生活史比较复杂的动物。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生物的生活史都是由若干阶段组成,最明显的是有变态的昆虫,分卵、各龄幼虫、蛹和成虫。

九、关键因子:凡是某因子引起种群死亡率的变动能极大地影响未来整个种

群数量变动,这一因子称为关键因子。

十、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种群增长的理论模型:

㈠非密度制约型种群增长模型

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

连续增长模型(世代重叠)

㈡密度制约型种群增长模型

离散增长模型

连续增长模型

㈢自然种群的增长模型

具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

具年龄结构的种群增长模型

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N t =入t

*N0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种群经过一个世代后的净殖率)模型的参数λ:λ>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

连续增长模型(世代重叠):N t =N0*e rt

模型的行为:以种群数量N t 对时间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字型,因此种群的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但如以lgN t对时间作图,则成为直线。

模型参数r:r>0,种群上升;r=0,种群稳定;r<0,种群下降;r=-∞,雌体无生殖,种群灭亡。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Nr(1-N/K)

dN/dt------------种群变化率

N----------------种群个体数量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①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最大持续产量为MSY =rK/4 ;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 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十一. 时滞:从给予一个刺激或采取一项措施到获得反应或反响之间的时间延搁。

十二. 世代重叠:二代型或多代型昆虫由于发生期及成虫卵期等较长因素而使前后世代表现出明显重叠的现象。

第三章动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名词解释。

①竞争排斥原理:高斯认为共存只能出现在物种生态位分化的稳定均匀环境中,因为,如果两物种具有同样的需要,一物种就会处于主导地位而排除另一物种。

②生态位重叠: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

③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

④性状替代: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

⑤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

⑥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⑦捕食者的功能反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每个捕食者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或可以较快地捕获猎物的现象。

⑧捕食者的数量反应: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更多的捕食者将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这种过程称捕食者对于猎物密度增加的数量反应。

⑨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⑩收获种群:可更新资源中人类可利用的种群。

最大持续产量(MSY)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一种资源,而又不损害其更新

能力。

二、动物种间竞争类型与广义捕食类型

㈠种间竞争类型:①资源利用性竞争: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的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

②相互干涉性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两种动物种群间存在直接干扰,这时的竞争关系表现得很明显。

③似然竞争一个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反之亦然。一个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反之亦然。由于通过共同捕食者而相互影响,两个物种可能都不受资源短缺的限制,因此称似然竞争。㈡广义捕食类型:①典型的捕食是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食肉动物。②食草: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③拟寄生:如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卵内,一般

要缓慢的杀死宿主。④同种相残:捕食现象的一个特例,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是同一物种。

三、竞争与进化的关系

理论上有三种情况:

A型两条曲线完全分隔,必定有某

些食物资源未被利用。其中一个物

种或两个物种将从取食未利用的食

物得到利益。这种摄食上的变化就

导致往下种情况B发展。

C型曲线的重叠度很大,两个物种

取食几乎同样的食物,竞争非常激

烈,这将导致一种被消灭,或者出

现栖息地分离,以避免竞争。如此

继续多代,将向B种情况进化。

四、捕食者功能反应的类型。

Ⅰ型:每个捕食者所捕获的猎物数量随

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直到达

到最大值为止。如一些大型食草动物。

Ⅱ型:每个捕食者所捕获的猎物量以递

减的速率增加,直到最大值为止。这种

类型最常见。

Ⅲ型:每个捕食者开始时所捕获的猎物

量很少,然后呈S型增长,并趋近于一

个较高的渐近线。

五、生物间互利共生的主要类型

①仅表现在行为上,如鼓虾和丝鰕鯱鱼

②种植和饲养,白蚁和真菌

③有花植物和传粉动物,蜜蜂和植物

④动物消化道中,反刍动物和胃纤毛虫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菌根

⑥生活在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体,纤毛虫和藻类

六、最大持续产量模型。(p535-540)

按照逻辑斯谛增长数学模型的原理,最大持续产量MSY= rK/4,而能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数量N MSY =K/2。

七、有害动物的防治与管理(p548-552)

㈠害虫控制

模型A:防治力量是一个常数,即每年去除同一个百分比。效果:只能降低种群的平衡水平,并在这个水平上稳定下来,无论防治多少年,都不能消灭这种有害生物。

模型B:只有当每年去除数目大于一定值时(即最大持续产量),才能使种群趋向灭亡。

㈡害虫防治方法

1. 化学防治

①化学毒性和生物放大作用

②目标害虫的再起和次生虫害爆发

③抗性进化:用药相当于人工选择,残存者抗药性强。如家蝇

2. 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利用昆虫的病原体上,大多是微生物。如孙云金芽孢杆菌是当今世界性商品的微生物杀虫剂。

3. 基因防治:辐射造成雄性不育,在与雌性交配后产出未受精的

卵;选择出对害虫有抗性的植物品种。

4. 综合管理

第四章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一、名词解释。

①哈文定律: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而且,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关系是x=p 2 ,y=2pq,z=q 2。

②遗传漂变: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随机波动(即随机增减)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③最小可生存种群:为了保持一个种群在数百年间的生存活力,必须要有一个个体数量即临界个体数。这个个体数就是最小可生存种群。

④有效种群大小: 种群生态遗传所谓的种群大小是指有效种群大小。

⑤建立者效应: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建立者效应。

⑥遗传瓶颈: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基因频率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⑦地理亚种强调的是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亚群在形态等特征差异上达到了足够的程度,在分类学上区分为亚种。

⑧渐变群:选择压力的空间变化能导致动物种群基因频或表现型在空间上逐渐变化的分布梯度,可称为渐变群。

⑨分裂型选择:指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则大为减少的选择。

⑩稳定性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

11.单向性选择:指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于定向型。单向性选择可能是引起基因型变化最快的一类。

二、自然选择与遗传漂变的强度的指标

㈠自然选择强度。表示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是选择系数。因为选择是对基因的压力,使基因降低其适合值,所以自然选择的强度决定于适合度,选择系数与适合度的关系是:选择系数(s) = 1 —相对适合度(w)适合度(fitness) :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算出,如果以W 表示适合度,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l 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则W = ml 。

㈡遗传漂变强度。漂变强度的强度决定于种群的大小,种群越大,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种群大小的倒数(1/N )可以作为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

三、自然选择的三种类型。

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属于稳定选择。

㈡定向选择:如果表型与适合度的关系是单向型的,选择对一侧极端个体有利,则属于定向型。

㈢分裂选择:如果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表型具有高适合度,而它们中间的表型适合度低,则选择是分裂的或歧化的。

第五章行为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①行为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即研究动物的行为功能、存活值、适合度和进化过程。

②亲属选择: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

③自私基因: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

④广义适合度:一个个体在后代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有多大。

⑤进化稳定策略: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且这种对策具有其他对策所没有的好处,这种对策就成为进化稳定策略(ESS)。

⑥领域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保卫领域地的有关行为。

⑦社群组织:同种动物个体由于社会吸引力的作用,在一起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群体组织。

⑧利他行为:对自己无益或有害,而使群体当中的其它个体得到利益的行为。

二、行为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思想

行为生态学渊源于本世纪60 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4 个学派:

(1)J. Crook和D. Lack把鸟类和灵长类的社会组织同各种生态因素联系起来,提出比较研究法。

(2)W.D.Hamilton和J.Maynard Smith提出亲缘选择和广义适合度的概念,从基因层次上解释各种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

(3)N.Tinbergen用简单的田间实验和观察法确定了测定行为存活值的程序。

(4)R.H.MacArthur等使用最优化理论和进化稳定策略。

三、动物最优觅食理论

四、社群生活的好处及形成社会等级的优越性

㈠社群生活的好处:

①利于避免被捕食

1.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2.及时发现捕食者

3.靠集体力量抵御捕食者

4.稀释效应:是指随着群体的增大,每一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就会减小。

②利于捕食

1.集体捕获难以捕到的食物

2.发现较好的觅食地点

③其他方面的好处

多个物种组成的混种群体,相互利用对方的长处提高整个群体的警觉性。

㈡社会等级的优越性

①减少成员每次相遇时的竞争,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又能消除影响社群稳定的因素,增强社群内部的凝聚力。

②优势个体在食物、居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群体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生产后代的机会,从物种种群的角度而言,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五、利他行为的类型以及发生机制

(一)亲缘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

①防捕食者行为。灰沼狸为其摄食中的同伴站岗放哨。

②合作生殖行为。在一些鸟类、哺乳类和鱼类中,有些个体自己不生殖却去帮助其他个体保卫巢穴、提供食物和喂养后代。这些帮手通常是帮助自己的近亲,尤其是父母。

③分食行为。非洲刺毛鼠的亲缘个体间能够广泛地分享食物。

(二)非亲属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

①互惠:如无亲缘关系的雄性形成的小狮群,通过互惠,彼此相互合作,最终都得到繁殖的成功。

②蒙混:给予者被接受者所欺骗,而表现出利他行为。典型例子就是杜鹃鸟的巢寄生行为。

③回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利他行为者给予接受者的利益大于其损失的利益,并且这个帮助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够得到报答,那么两个参与者都会得到好处。如吸血蝙蝠。

第六章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①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各种物种种群的集合。

②关键种: 这个物种如果被移除,将导致整个食物网的崩溃.

③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由顺序的演变过程。

④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⑤群落稳定性:是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扰动中恢复平稳状态的能力。二、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群落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落中物种多样以及种间关系的复杂性,而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的因素有很多。群落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群落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二、当群落受到外界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而如果群落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群落的承载能力范围,那么该群落将会崩溃、瓦解。因此,群落的稳定性对于一个群落而言是至关重要。群落的多样性为群落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后盾,在一个群落中,物种越多,它抵抗外界的能力就会越强,恢复能力也越强。生物多样性被认为影响稳定性。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初步的工作看来支持上述观点。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西经的研究对象 1: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2:经济体制①自给自足②计划经济③市场经济④混合经济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值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微经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就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就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与单个市场等。 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实线——需求关系,虚线------供给关系) 第二节:需求曲线 价格:价格就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与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 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就是由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需求函数 1、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就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2、影响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就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消费者的人数等。 ①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来说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②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收入下降时,就会减少需求量。 ③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她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 ④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 ⑤关于消费者人数的变化。一个商品市场上消费人数的增减会直接影响该市场上需求数量的多少。 3、需求函数:所谓需求函数就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就是自变量,需求数量就是因变量)(价格就是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 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1、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需求表 3、需求曲线 4、线性需求曲线 5、线性需求曲线的特点 ①向右下方倾斜②斜率为负值③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第三节:供给曲线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西方经济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试知识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2. 供给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 3.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 4.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 5. 交叉价格弹性:着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互补品的需价差价格弹性为负,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 6.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下,生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生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 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入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 9. 需求收入弹性: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12.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 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收益的多少) 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的轨迹 二、简答题 1 导致供给变化的因素: « 投入品价格 «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 技术 « 生产者数量 2 无差异曲线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 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是不会相交的 «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越往右上方,偏好越大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复习过程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 得体会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 1、对会计和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总体印象: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很高兴终于念完了《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我以前对会计的印象是给企业登记账务的,也听说过这个职业是稳定、可靠、吃香的,即所谓“铁饭碗”,有亲戚从事会计行业,结果在大城市买房安家落户。我在学会计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会计之类的课程,这个学期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仅一周一次,但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深知会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运作中,且明白了原来记账报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我觉得很枯燥,不过在后面的学习中让我越来越有兴趣,主要是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2、学习会计学的方法 在刚开始学习这门初级会计学的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学习会计学,要注重原理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死记硬背,初级会计学重在讲述会计工作的原理,强调基础,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故而我学习会计学的方法主要就是注重会计原理。具体细分为下: 首先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局限在案例和案例所用的方法上上,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而是找到并理解其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是将课文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案例中阐述的会计核算所用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对会计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充分地理解与感悟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还有要认知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非。还要领会,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的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去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简单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计算、分析、处理某个业务问题。综合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地计算、分析、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在学习会计学基础课时要把书上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下功夫把知识点构建一个体系。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很多,需要用心去学。会计学是一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学好了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企业管理会有相当大的作用。 3、学到了些什么 一开始老师就说会计的作用在于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从总体上讲,整个《初级会计学》这本书和这门课程其实都是围绕会计要素展开的。如果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致划分的话,就产生了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同样,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也都要以基础会计为基础,所以,初级会计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实施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真实完整会计信息,规范有序的会计制度也对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控制成

植物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水分的存在状态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体吸附不易流动的水 特性:1.不能自由移动,含量变化小,不易散失2.冰点低,不起溶剂作用3.决定原生质胶体稳定性4.与植物抗逆性有关 自由水—距离原生质胶粒较远、可自由流动的水。 特性:1.不被吸附或吸附很松,含量变化大2.冰点为零,起溶剂作用3.与代谢强度有关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强、抗性弱;比值小,代谢弱、抗性强 2.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方式:扩散、集流、渗透作用 1)、扩散作用—由分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的过程。 特点: 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跨膜或胞间) 2)、集流—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度进行,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注:渗透作用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进行 3.水势及组成 1.Ψw =ψs +ψp+ ψm+ψg Ψs:渗透势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Ψg:重力势 1)渗透势—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1M蔗糖ψs> 1M NaClψs (电解质) 测定方法:小液流法 2)压力势—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ψw;ψp〈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ψp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3)重力势—当水高1米时,重力势是0.01MP,考虑到水在细胞内的小范围水平移动,通常忽略不计。 4)衬质势—由于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m〈0,降低水势. 2.注:亲水物质吸水力: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有液泡细胞,原生质几乎已被水饱和,ψm =--0.01 MPa ,忽略不计; Ψg也忽略,水势公式简化为:ψw=ψs+ ψp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ψm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细胞水势与相对体积的关系 ◆细胞吸水,体积增大、ψsψpψw 增大 ◆细胞吸水饱和,体积、ψsψp ψw = 0最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ψsψp ψw减小 ◆细胞失水达初始质壁分离ψp= 0,ψw= ψs ◆细胞继续失水,ψp 可能为负ψw《ψs 4.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小孔扩散律(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小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呈正比,而与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完整版)初级会计学(第六版)重点归类

1、会计的基本职能 2、会计要素(资产的特征、收入包括的内容) 3、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基本等式)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5、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原则与收付实现制 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重要性、可比性、谨慎性) 7、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与区别 8、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 9、复式记账法的含义 10、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借贷记账法的含义、理论基础、记账符号、记账规则) 11、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12、会计分录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13、试算平衡公式 14、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15、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盘存账户、调整账户) 16会计凭证按用途和填制程序分类 17会计账簿的种类 18、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计算 19、存货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20、期末账项调整 21、对账 22、财产清查的种类 23、财产清查的一般方法 24、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25、未达账项的四种情况 注:彩色字体为计算题、问答题、业务题范围。 1、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两个: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通过对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是:1.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2.会计核算具有完 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3.会计核算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 映。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 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2.会计要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3.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及合理性。) (会计核算与监督联系)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经济业务 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 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目的,才能发挥会计核算 的作用。 2、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根据交易或事项对于可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 的分类或概括。 (资产的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拥有是指拥有产权(所有权);控制是指虽然没有产权,但有支配使用权。2.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的形态各异,但都能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3.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未来的交易可能形成的资产不能加以确认。 4.它必须能以货币计量,不能确认和计量其价值的不能作为资产。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重点计算例题

国内生产总值 4 800总投资 800净投资 300消费 3 000政府购买 960政府预算盈余 30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1.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 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 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 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 (3) 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 解答:(1) 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 为 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 是相同的。 13.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 国内生产净值;(2) 净出口;(3) 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 个人储 蓄。解答:(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 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 4 800-500=4 300(亿美元)。 (2) 从GDP =c +i +g +nx 中可知nx =GDP -c -i -g ,因此,净出口nx =4 800-3 000-800-960=40(亿美元)。 (3) 用BS 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 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 =T -g ,从而有T =BS +g =30+960=990(亿美元)。 (4) 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初级会计学的心得体会 1、对会计和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总体印象: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很高兴终于念完了《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我以前对会计的印象是给企业登记账务的,也听说过这个职业是稳定、可靠、吃香的,即所谓“铁饭碗”,有亲戚从事会计行业,结果在大城市买房安家落户。我在学会计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会计之类的课程,这个学期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仅一周一次,但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深知会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运作中,且明白了原来记账报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我觉得很枯燥,不过在后面的学习中让我越来越有兴趣,主要是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2、学习会计学的方法 在刚开始学习这门初级会计学的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学习会计学,要注重原理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死记硬背,初级会计学重在讲述会计工作的原理,强调基础,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故而我学习会计学的方法主要就是注重会计原理。具体细分为下: 首先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局限在案例和案例所用的方法上上,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而是找到并理解其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是将课文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案例中阐述的会计核算所用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对会计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充分地理解与感悟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还有要认知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非。还要领会,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的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去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简单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计算、分析、处理某个业务问题。综合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地计算、分析、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在学习会计学基础课时要把书上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下功夫把知识点构建一个体系。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很多,需要用心去学。会计学是一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学好了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企业管理会有相当大的作用。 3、学到了些什么 一开始老师就说会计的作用在于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从总体上讲,整个《初级会计学》这本书和这门课程其实都是围绕会计要素展开的。如果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致划分的话,就产生了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同样,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也都要以基础会计为基础,所以,初级会计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实施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真实完整会计信息,规范有序的会计制度也对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控制成本方面。而且会计部门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doc

.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整理 (据《植物生物学》周云龙版不包括植物生理学部分+前生物竞赛笔记) 1. C 植物 C 植物 3 4 叶结构无“花环状” 结构,只有一种有“花环状” 结构,常具有两 叶绿体种叶绿体 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个体 叶肉细胞中大无基粒,叶肉中数目少个体 小 分布典型的温带植物典型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二氧化碳固定途径只有卡尔文循环在不同空间分步进行C4循环 途径和卡尔文循环 与二氧化碳亲和力弱强(有 PEP羧化酶) 光和效率低高 共同点: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均有水分参与作用。 2、有世代交替必有核相交替,有核相交替不一定有世代交替。 3、比较旱生叶和水生叶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旱生植物叶:第一类叶小而厚,多茸毛,表皮细胞壁角质层发达,有的具有复表皮,气 孔下陷或限生于局部区域(气孔窝)。栅栏组织层数多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海绵组织和细 胞间隙不发达,机械组织发达。原生质体少水性,细胞液高渗透压。另一类为肉质植物,有 发达薄壁组织,能保持大量水分,水的消耗少能耐旱。 沉水叶: 1、叶小而薄,叶常常裂成细丝状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气体和盐类, 表皮细胞壁薄多含叶绿体,因此表皮既是保护组织又是吸收同化组织。2、叶肉质不发达,细胞层数少便于光的透入,提高光合效率。3、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具有发达的 通气组织弥补气体吸收不足。 4 、一般表皮细胞壁薄,角质层薄,无气孔表皮毛。 4、比较根和茎的初生结构及其发展 初生结构根茎 表皮具有根毛,无气孔,角质层薄不具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皮层有栓质化外皮层,有内皮层,具有凯外皮层有厚角组织,含叶绿体,无内氏带,具中柱鞘皮层,不具凯氏带,不具中柱鞘 维管柱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对排列,木质部形成脊成星芒状,一般不具髓形成一个维管束,一般具髓 成熟方式初生木质部: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内始式 初生韧皮部:外始式初生韧皮部:外始式 发展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鞘(内起源),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和外围的皮层皮层、表皮死亡,维管形成层无分化(外起源),皮层保留,存在束中和束 间形成层 5、单轴分枝 / 合轴分枝 单轴分枝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由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主轴,侧芽发育形成侧枝,侧 .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期末重点(全)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期末重点(全) 第十二章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C )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D )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B )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 )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D )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B) A.居民用来加工面包的面粉 B.农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A)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一、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GDP统计注意事项: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3.GDP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非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关系(异、同) 同: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异: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以居民为统计标准,是一个国民的概念。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GNP是按“国民原则”来计算。 GDP按照国土原则。 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初级会计学复习资料 很多都是自己整理过的

初级会计学 第一章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和控制,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基本职能:反映、监督 ?拓展职能:控制、分析、预测、参与 ※“六职能”,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定 三、会计目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会计对象:由所有者投入的资金 资金筹集 由债券投入的资金 供应过程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生产过程 资金运动销售过程 按法定程序返回投资者的投资 资金的退出偿还各项债务 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五、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①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征:1.资产是资源,而且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确认:1.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分类: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应收款。 ②负债:负债也称债权人权益,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确认: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业务。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可靠地计量。 分类: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应付利润或股利、应缴税费。 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整理 (据《植物生物学》周云龙版不包括植物生理学部分+前生物竞赛笔记) 共同点: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均有水分参与作用。 2、有世代交替必有核相交替,有核相交替不一定有世代交替。 3、比较旱生叶和水生叶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旱生植物叶:第一类叶小而厚,多茸毛,表皮细胞壁角质层发达,有的具有复表皮,气孔下陷或限生于局部区域(气孔窝)。栅栏组织层数多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海绵组织和细胞间隙不发达,机械组织发达。原生质体少水性,细胞液高渗透压。另一类为肉质植物,有发达薄壁组织,能保持大量水分,水的消耗少能耐旱。 沉水叶:1、叶小而薄,叶常常裂成细丝状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气体和盐类,表皮细胞壁薄多含叶绿体,因此表皮既是保护组织又是吸收同化组织。2、叶肉质不发达,细胞层数少便于光的透入,提高光合效率。3、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弥补气体吸收不足。4、一般表皮细胞壁薄,角质层薄,无气孔表皮毛。 5、单轴分枝/合轴分枝 单轴分枝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由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主轴,侧芽发育形成侧枝,侧枝又以同样的方式形成次级侧枝,主轴生长明显占有优势的分时方式。常见于裸子植物。 合轴分枝:没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芽只活动一段时间便死亡或生长极为缓慢,紧邻下方的侧芽开放长出新枝,代替原来的主轴向上生长,生长一段时间后又被下方的侧芽取代,

如此更迭。使树冠呈伸展状态,更利于通风透光,大部分被子植物为这种分枝方式。假二叉分枝为合轴分枝的一种。(注意区别二叉分枝) 6、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A.双子叶植物多为木本,少草本;多为直根系;茎为环状中柱具形成层;叶常为网状脉;花同被,多为4、5基数;胚具2枚子叶;花粉具3个萌发孔。 B.单子叶植物多为草本少木本;多为须根系;茎为散生中柱,无形成层;也常为平行脉;花多3基数,胚具1个子叶;花粉具有1个萌发孔。 7、如何区别根、茎横切面; A.茎上有年轮,根中没有 B.根中具有凯氏带 C.茎中有特别明显的射线 8、三切面(三切面的判别主要要借助于射线的形态、分布) A.横切面:可见到同心圆似的年轮,所见到导管、管胞、木纤维等均为横切面观,可观察到它们的孔径、壁厚及分布状况;仅射线为纵切面观,呈辐射状排列,显示射线的长和宽。 B.切向切面:也称弦向切面。垂直于茎半径所做纵切面(不过中心)年轮常呈倒U形,所见导管、管胞、木纤维均为纵切面,可见其长宽及细胞两端形状、特点;但射线为横切面观,轮廓为纺锤形,可见高宽。 C.径向切面:通过茎的中心做的纵切面,所见管胞、导管、木纤维、射线都是纵切面,可见高、长。射线细胞排列整齐,并与茎的纵轴相垂直。 9、掌状三小叶/羽状三小叶:掌状三出复叶三个小叶柄等长,羽状三出复叶顶端小叶柄较长。 10、如何区别叶片的上下表皮 靠近木质部的为上表皮(近轴面、腹面),反之为下表皮(远轴面、背面)。此为最正确判断方法。但一般情况下气孔器多的为下表皮,反之为上表皮。深绿色为上表皮,浅绿色为下表皮 11、无限花序/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是在开花期间其花序轴可继续生长,不断产生新的苞片与花芽,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花后开(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限花序的花轴顶端不在向上产生新的花芽,而是由顶花下部分形成新的花芽,花开放的顺序从上向下或从内向外。 12、自花传粉可以推出什么特征? 两性花;雄蕊雌蕊同时成熟,柱头对接受自身花粉无生理上障碍。(需同时成立)请自己推出异花传粉可以知道的信息。 13、风媒花/虫媒花 风媒花的花多密集或为穗状花序、葇夷花序等,可产生大量花粉,花粉体积小,质量小,较干燥,表面多光滑少纹饰,雌蕊柱头往往较长,呈羽毛等形状以便接受花粉。花被不显著或不存在。木本往往先叶开花。虫媒花多数具花蜜,特殊气味,往往花朵较大,花显著,有鲜艳的颜色,花粉粒往往较大,表面附有黏性物质,花粉外壁粗糙,常有刺穿。【注:风媒花进化于虫媒花】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全汇总[1]

一、填空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2.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动。3.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4.短期边际成本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产品))所增加的成本总量。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对个别企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6.利息是(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7.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这种情况被称为(逆向选择)。 8.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9.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是(技术进步)。 10.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11.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l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20%)。 12.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13.浮动汇率制分为(自由浮动(清洁浮动))和(管理浮动(肮脏浮动))两种。 1.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 4.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 达到最大。 5.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6.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7.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称为(劳伦斯)曲线,根据这种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基尼 系数)。 8.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9.经济增长是指(GDP(国内生产总值)或 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0.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 斜的线,表示短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 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11.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 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 比。 1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13.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 减少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 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根据其研究 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 经济学)。 2.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 (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 (供给)的变动。 3.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 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因此效用的大小 可以用基数表示。 4.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5.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键差 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竞 争产品(有)差别。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 线。 7.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 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 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称为(搭便车)。 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之比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9.经济增长是指(.GDP(国内生产总值) 或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0.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 的关系。 11.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短期 中存在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 12.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 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 长)。 13.内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外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 1.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证方法要回答的 问题是(是什么),规范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 (应该是什么)。 2.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 少),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 少)。 3.当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均衡时,需求价格与 供给价格相等,需求量与供给量也相等, 处于这种均衡状态的市场称为市场处于(市 场出清)状态。 4.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 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 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 5.在分析技术效率时,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 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 6.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经济成 本) 。 7.假设某一市场的销售额为1000亿元,在 该市场上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 200亿元、160亿元、140亿元和100亿元, 则该市场上的四家集中率为(60%)。 8.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 率表示就是(风险)。 9.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 生产总值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10.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 于(1)。 11.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 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 比。 12.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 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13.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 减少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_(减少政 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4.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净出 口)。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 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 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 余) 。 4.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就是会计利润,会 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 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长期均衡的 条件是(MR=MC=AR=AC)。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