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摘要】公司治理模式是企业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研究如何对责、权、利进行分配和制衡。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背景下,传统的以“股东至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愈发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本文论述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不足,重构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治理模式重构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回顾

公司治理是关于企业剩余控制分配关系和剩余收益权的总和,主要处理所有者、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等重大利益团体与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责、权、利的分配关系,目的是使各方都能从中实现自身利益,使企业能持续经营,并不断为各重大利益团体创造更多的权益。可见公司治理包括多层含义:(1)公司治理是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2)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配置责、权、利关系。(3)公司治理形成一种股东、债权人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但是“谁是利益相关者”呢?据《牛津词典》记载,利益相关者第一次最早出现于1708年,词意为“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 a 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Clark,1998)。Ansoff(1965)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他指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以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经验地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现象。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Clarkson(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在企业中承担了某种形式的风险的个人或群体。”Blair (1995)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

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Michael (1998)认为,“要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么就是对企业拥有合法的索取权,要么能够紧急地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要么能够对企业决策施加压力,至少要符合以上一条属性,否则不能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理论前

提――“资本雇佣劳动”提出质疑。企业是由一个物质资本和一个人力资本合约组成的,现代经济发展愈发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智力型人力资本通过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会拥有和物质资本一样的专用性,事实上,企业就是一个“状态依存”的经济存在物。人力资本所有者(经理人、雇员)应该参与到公司治理,如果仍然固守股东本位论,将会牺牲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公司利益。企业剩余权的享有者已从最初的物质资本所有者逐渐扩展到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雇员、顾客、供应商、协会、社区等。其次,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一直被推崇为“股东至上”理论最坚固的根基,但这恰恰成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者拿来说服外界的理论工具。就契约理论,他们站在“企业是一组企业的联结点”的视角上,认为企业是由相互平等、独立的多方经济主体构成的多边契约,依赖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协作,任何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或随意退出都可能损害其他各方利益。物质资本所有者只有照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制度上保证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公司控制权,凭借相互监督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企业中所有者、股东、经理人和雇员,还有所有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的个体或群体都可能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非股东群体与企业的市场交易还涵盖着以专用性资产为基石的风险和权益关系。关于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对产权的解释过于狭隘,在如此盘根错节的组织里,应该从多元理论的角度重新清晰的界定产权问题,财产权不只是公司股东的独有,应当包括对多重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因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会比股东单边治理更关注企业的持久发展。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的不足

(1)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冲突。采取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因为反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一元目标,有利于协调、满足各方的利

益需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由此企业会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任由企业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社会成本、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二是采用各类管制手段,包括企业外部调控方式和利益相关者的内嵌方式,这样虽然能够部分解决市场失效问题或降低企业活动的负外部性,但会牺牲企业经济效率。(2)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缺乏一致性。自20世纪60年代,已有30多种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解释。但是似乎人们只是在是否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方面定义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而在作为利益相关者是否必须具有共同点这方面尚存争议,导致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方法不一。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不断泛化的趋势下,公司在“该保护哪些人的利益、满足哪些利益”这样的问题上十分困惑,以至于在交易行为中注重显性利益相关者,而忽视了隐性利益相关者。(3)没有行之有效的经理激励机制。面向利益相关者理论,很难设计一种激励经理的支付契约和有效的控制机制,让经理人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负责,也就意味着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多重目标容易掩盖经理人员自我利益膨胀行为,还可能导致经理人员仅追求符合自身利益的部分目标,忽视了那些与企业效率或价值有重要关联的组织目标。

三、总结与思考

本文主张结合中国的现实来研究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首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理论进步。企业作为社会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应当同其他经济主体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果实。其次,西方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因其根植于迥然不同的社会和民族文化土壤中,所以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正。在我国现阶段,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对抗性,为我们构建一种以股东为中心、利益相关者自为、以政府调控为逻辑的利益协调与共享模式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最后,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研究要本着“注重吸收理论精髓、不局限于个别论点和单一领域”的原则,辨析不同研究角度在研究方法上的异同点,借助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联系扩大研究范围。

此外,只要认为公司是由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也将意味着公司治理模式面临重组,必须在把利益相关者加入到治理主体中,共同

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设计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结构时,仍然可以借鉴传统的股东单边主义的治理模式。传统的公司制模式为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行使公司控制权和决策权,董事会聘任职业经理人具体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背景下,因为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分离,所以并不需要股东会和董事会两层体制。因此,可以由各利益相关团体选出各自代表组成董事会作为企业最高的权利机构。其治理结构框架具体说来,就是由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经理人和雇员)按照一定的资本比例选举出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日常运作和经营,代表各利益相关团体享有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里需要注意: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和普通雇员都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其代表在董事会中享有同等权利;同时要遵守类似于股东单边治理模式下的一股一票的制度,等额资本享有等量权利。其次,公司剩余索取权必须由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但并非均摊,而是根据其对企业的贡献的比例分配。

参考文献

[1]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2]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5):13~18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J].经济研究.1996(6):71~79

[4]周翼翔,郝云宏.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一个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25(5):20~24

[5]王海玲.关于优化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J].企业导报.2009(8)

[6]王涛,李志军.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缺陷与企业市场价值观点[J].长安大学学报.2005,7(4):31~34

------------最新【精品】范文

个人与公司利益冲突协议书

个人与公司利益冲突协议书 甲方:乙方: 住所地:身份证住址: 身份证号码: 鉴于乙方在甲方履行职务,已经(或将要)充分接触甲方的商业信息,对甲方的经营利益具有重要影响,为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着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精神,经充分协商一致后,共同订立本协议。 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乙方的行为决定必须符合甲方最高利益,保护甲方免受外部不利影响。乙方个人利益与甲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乙方应从职业道德出发,遵守道德标准,根据本协议的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一、个人与公司利益冲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甲方以外的财务权益 乙方不得与甲方竞争对手有直接或间接的财务关系,不得与客户、供应商及与甲方有业务往来的任何公司及其子公司有任何财务关系。 当甲方利益与乙方个人财务利益发生冲突时,乙方不得代替甲方做任何业务决定,或实施任何影响甲方业务决定的行为。 若乙方较近关系的人(如家庭成员),与甲方竞争对手、客户、顾问、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发生任何财务关系或个人关系时,乙方应向甲方书面说明事实,并且严格遵守保护甲方利益的所有条款及规定。 2、甲方以外的雇佣关系及活动 乙方不得从事任何有损甲方利益的活动,不得从事影响履行甲方岗位职责的活动。乙方不得为甲方竞争对手服务,除履行甲方职责除外,不得为客户、供应商及与甲方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服

务(包括任职员工、承包人、顾问、代理或董事),不得从甲方竞争对手及客户、供应商及与甲方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收取任何形式的报酬。 乙方本人或家属亦不得成为分销商或该分销商的股东、代理人、合作伙伴或其他任何将导致乙方与甲方利益相冲突的主体。 3、甲方公司机遇 当甲方有业务机遇时,乙方有责任将机遇给甲方带来的正当利益放在首位。一经发现对甲方发展有利的商业机遇,不论其是否在甲方现有或预期业务范围之内,乙方都有责任通报这个商机。乙方在受聘于甲方或在甲方就职期间所获得的公司商业机遇,属于甲方,乙方不得利用此机遇牟取私利。乙方利用公司机遇为其个人或他人牟取利益,将被视为违规行为。 4、滥用职权: 乙方不得利用公司职权为其个人或他人牟取不当利益。乙方应通过正当途径,如工资、奖金、福利及公司明确许可的其他收入方式取得劳动报酬。 5、关联交易: 事先未获得甲方的书面许可,乙方的关联方不得与甲方开展交易。乙方的关联方即乙方的直系亲属及乙方或其直系亲属享有财务权益的公司。 6、向甲方采购及对甲方销售: 除非得到甲方的书面许可,否则乙方不得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向甲方及其关联公司推销产品或服务。除非按照普通公众的待遇,或按照公司批准的员工折扣或采购计划,或执行公司财产处理计划,否则乙方不得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向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 7、亲属任用: 在甲方对乙方的直系亲属进行雇佣、工作审核、报酬支付、提升、违纪处理或适用其他雇佣条款和条件时,如乙方试图采取或采取任何行为影响甲方的决定,该等行为属违反甲方政策的行为。乙方直系亲属是甲方在职员工、顾问或独立承包商的,本条规定均适用。 8、挪用或占有甲方财产及劳力: 乙方有责任保护甲方资产,确保其得到有效利用。偷窃、疏忽职守及浪费都会给甲方利润造成损害。乙方应采取积极措施阻止毁坏、偷窃或滥用甲方财产的行为。乙方离职时,应将甲方公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探究综述 - 最终2003新

利益相关者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玲 (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55000)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反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理念挑战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进行。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股东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斯坦福学院的学者、安索夫(Ansoff)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后,弗里曼(Freeman)、克拉克森(Clarkso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致力于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在国内,杨瑞龙、周业安、陈宏辉、贾生华、江若尘等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本文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就无法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杨瑞龙,2000)。因此,在界定方面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地方,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年的内部备忘录中一篇管理论文。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对“股东”这一

什么是利益相关者

1.什么是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的决策和活动施加影响或可 能受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影响的所有个人、群体和组 织。 直接:企业所有者,员工及管理者,供应商,顾客,社区和其他合作伙伴。 间接:政府、工会、社会压力团体、公共组织、新闻界和学术界、竞争者。 2.企业伦理有什么特点? ○1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的规范 ○2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 ○3企业伦理是关于怎样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 ○4企业伦理是通过内心信念,内部规范和社会舆论来起作用的 3.为什么要求企业承担道德责任? a)企业是社会资源的委托管理者,包括人员、 物资、资金、信息、时间、空间、土地、水、空气等。 而企业的道德使命就是运用所能获得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为人类世界更加美好而创造产品、服务和机会。 这也是企业存在的理由 b)企业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的社会权力,有权力 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且企业对人类、对社会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经济、政治、技术、环境、个人、文化影响力 c)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市场机制及其缺陷:不 完全竞争、存在外部效果、价格信号失真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是通过市场价 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 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 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 功能。 d)法律的局限性:法律所要规范的行为有限、 立法滞后、法律只能惩恶不能劝善、法律有漏洞、实施上有难度 e)道德调节有其特点:非强制性、普遍性、扬 善性、便宜性、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综上所以要求企业承担道德责任。 4.企业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什么? 企业的社会责任指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一举一动对 社会、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合乎道德的对待利益相关者,维护和增进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从而造福于社会。 5.道德评价理论两大派别各是什么?他们的评价 依据是什么?各自包括了哪些道德哲学? ●目的论主张以行为为所造成的结果作为评价行 为对错的标准。功利主义思想属于目的论。 ●义务论主张以义务作为评价道德的依据,认为义 务独立于行为结果而存在,一种行为对或错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性质,或属于特定的种类。它包括权利论、美德论、公正论、关怀论、相对主义角度等。 a)什么是功利主义观点?对它的批评有哪 些? 功利主义:当且只有当行为所产生的总效用大于行为主体在当时条件下可能采取的任何其他行为所产生 的总效用时,该行为才是道德的。 批评:行为给不同的人带来的效用难以衡量和比较。 有些利益和成本难以计量。许多利益和成本无法可靠地预测,因而也就不能确切地计量。有些东西非金钱可以衡量。 b)怎么样理解康德的绝对律令? 每一个人都应该作为平等的、自由的人来对待 康德的第一条绝对命令可以表述为:当且只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在特定条件下从事某一行为的理由作为 每个人在相同条件下的行为理由,该行为才是道德 的。因此第一条绝对命令包含两个规则:普遍性和可逆性。 第二条绝对命令是:理性人应该永远同时把人看作目的,而永远不要把人只看做实现目的的手段。这条命令也可以表述为以下伦理原则:当且只有当一个人从事某一行为时,不把他人仅仅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而是尊重并发展他人自由选择的能力时,该行为才是道德的。 c)公正的定义是什么?有关公正的问题包括 哪些类型? P75 公正指给予每个人应得到的权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

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的阐述

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的阐述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员工是鱼,公司是水,没有水养鱼,鱼就没办法生存;水里没有鱼,就是一潭死水,所以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公司的发展要靠全体员工的努力;反过来,公司发展了,规模效益上去了,就有充足的资金和充分的能力考虑员工利益,为员工谋福祉,这样公司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从而更加促进公司的发展。 如何实现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共赢,前提是要认识到: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公司利益是员工利益的依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两点,工作中就没有正确的理念和信仰作指导,员工的行为就可能偏离这一原则,造成的结果是对公司利益造成了伤害,最终损害了员工个人的利益。 在认识了理念后,我们还需要坚守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性的理念不动摇,我们在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规章制度不可能完善到指导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的工作也需要员工的自主权,在选择中,我们要时刻坚守公司利益是员工利益的依附、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是一致的理念不能动摇,动摇就可能偏离我们的正确理念。 员工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要多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要积极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对公司管理模式、经营方略、工序改进等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日常工作效率;要体谅公司目前存在的困难,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为公司分忧,维护公司的日常运营。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发挥团队精神,多提出有利于公司团队发展的建议,我们不要一味抱怨,总是发牢骚,要学会积极地解决问题。 假如员工不以公司利益为重,皆为自己利益着想,整天打自己的小算盘,损公肥私的话,公司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不能发展就没有前途,没有前途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作为公司一份子的员工就会食下自己酿成的苦果,面临失业,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公司,失去能养活自己也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沦为失业一族。也许你能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但如果不改变这种以自己私利为重,不顾公司集体利益的心态,在新公司里很快还会面临同样的境地。 所以,公司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每个员工都要为公司利益为考虑,以公司利益为重,这也是员工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长久发展考虑。若能如此,则公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固定式企业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保障了所有为企业投入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而不仅仅是注入物质资本的股东。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C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思想(刘俊海,1999)。 基于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而且来自于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Donaldson & Preston,1995)。 其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 公司的股东并没有承担理论上的全部风险,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Freeman在1984年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并从所有权、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企业靠员工提供的结果生存。 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商业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结果,或者叫利益交换关系,或者叫买卖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付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结果.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商业交换关系。什么叫商业关系呢?举个例子,你要快递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钱,无论刮风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极其困难,也是10元钱。 如果是送信的员工碰到天气很差,信没有送到,你会不会给快递公司付钱?不会,为什么?因为10元钱交换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结果,价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钱,信送不到,无论你的员工有多少苦劳,我们都不会付钱! 一、企业利益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 所以说想要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你只能从培养懂得给你结果的员工获得,要他们明白:只有创造了8000块的利益,企业才能提供给他4000块的薪水。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并且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在这个组织里代表了企业。企业是靠员工创造出成绩来的,很明显离开了员工就不存在企业了。从企业的受益主体来看,在广大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受益者。企业成了员工的衣食父母,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利益明显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没有企业利益造成社会上共同所有变成共同没有,当家作主形成无家可归的现象并不少。所以在优秀企业里企业利益是至高无尚的,是一切行为准则。在优秀企业里的员工,在价值观上有一种为企业而贡献,为自己而工作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自生利益的保证。他们心中一定清楚,没有员工剩余价值的企业一定属于破产企业。 二、员工创造了企业,并在企业中得到回报,因此,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分配、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激励员工。并且一切资源增值的活动都是靠员工来掌握的。 在国外优秀企业里,针对员工的人文管理作为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我们则往往把硬件管理放在前面,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基本特征。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物质需求等特征。只有在价值观念上的沟通,基本条件的满足,共同利益上的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传统的理论认为,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

企业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指与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其他群体,他们能够被其他一个群体组织影响,同时也能对群体组织产生影响。可能是组织内部的 ( 如雇员 ) ,也可能是组织外部的 ( 如供应商或压力群体 ) 。 一、投资者(股东) 投资者是企业中的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投资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的相关程度最高,他们是企业的创始者,企业的营利性质直接来源于投资者追求利润的意图。投资者的出资形成了企业的财产;同时,企业财产又与投资者个人财产相分离。企业的财产来自股东的投资,投资者一旦将财产交给企业,就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或者所有权受到限制。财产属于公司所有,股东无权抽回这部分财产,公司的注册资本属.于公司的自有资本,这些资本是企业进行市场活动和对外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 二、经营者 企业的目标实现直接依赖于经营者的实践活动。经营者的内在需求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包括物质方面的货币收入和职务消费,精神方面的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社会地位。如何使经营者的个人动机符合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要求,必须依赖外部因素(投资者和企业内部结构的监督、经理市场和其他市场的竞争力量的制约的约束。 三、职工 职工关心的利益主要包括:1、工作保障;2、合理待遇;3、安全的工作环境;4、日益改善的福利;5、工作上的升迁与成长。 实际享有的权利:1、参与工会取得协商权;2、行驶罢工权;3、消极怠工; 4、公开披露; 5、离开公司。 四、政府 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承担着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秩序的重任。 国外某重要相关课题研究表明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主要起到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命令,即通过立法、财政等形式,进行监控、核查、惩处与嘉奖;二是推进,如设立基金、提高认识和觉悟、设计激励措施等;三是协调,主要是指整合资源,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四是支持,包括政治支持、宣传与赞美等。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应努力充当好引导者、推动者、规制者、催化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1、引导者:政府应该成为企业履行会责任的引导者,构筑起一个系统而完善的平台,促使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感。政府应主要从观念上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一些短视行为纠正过来,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念。 2、推动者:政府倡导行为对市场干预程度尽可能小,一方面通过把符合社会公益的道德理念诉诸规范引导企业的具体行为,激励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并对其行为进行软约束;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运用社会资源,通过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NGO组织来宣传、倡导和推动,提高公众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认识。 3、规制者: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之一,就是相关法规的制定,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政府可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社会手段和反垄断手段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承担的监管。一方面政府

个人与公司利益冲突协议书

个人与公司利益冲突协议书甲方:乙方:住所地:身份证住址:身份证号码:鉴于乙方在甲方履行职务,已经(或将要)充分接触甲方的商业信息,对甲方的经营利益具有重要影响,为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着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精神,经充分协商一致后,共同订立本协议。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乙方的行为决定必须符合甲方最高利益,保护甲方免受外部不利影响。乙方个人利益与甲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乙方应从职业道德出发,遵守道德标准,根据本协议的规定进行相应处理。一、个人与公司利益冲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甲方以外的财务权益乙方不得与甲方竞争对手有直接或间接的财务关系,不得与客户、供应商及与甲方有业务往来的任何公司及其子公司有任何财务关系。当甲方利益与乙方个人财务利益发生冲突时,乙方不得代替甲方做任何业务决定,或实施任何影响甲方业务决定的行为。若乙方较近关系的人(如家庭成员),与甲方竞争对手、客户、顾问、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发生任何财务关系或个人关系时,乙方应向甲方书面说明事实,并且严格遵守保护甲方利益的所有条款及规定。2、甲方以外的雇佣关系及活动乙方不得从事任何有损甲方利益的活动,不得从事影响履行甲方岗位职责的活动。乙方不得为甲方竞争对手服务,除履行甲方职责除外,不得为客户、供应商及与甲方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服务(包括任职员工、承包人、

顾问、代理或董事),不得从甲方竞争对手及客户、供应商及与甲方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收取任何形式的报酬。 1 乙方本人或家属亦不得成为分销商或该分销商的股东、代理人、合作伙伴或其他任何将导致乙方与甲方利益相冲突的主体。3、甲方公司机遇当甲方有业务机遇时,乙方有责任将机遇给甲方带来的正当利益放在首位。一经发现对甲方发展有利的商业机遇,不论其是否在甲方现有或预期业务范围之内,乙方都有责任通报这个商机。乙方在受聘于甲方或在甲方就职期间所获得的公司商业机遇,属于甲方,乙方不得利用此机遇牟取私利。乙方利用公司机遇为其个人或他人牟取利益,将被视为违规行为。4、滥用职权:乙方不得利用公司职权为其个人或他人牟取不当利益。乙方应通过正当途径,如工资、奖金、福利及公司明确许可的其他收入方式取得劳动报酬。5、关联交易:事先未获得甲方的书面许可,乙方的关联方不得与甲方开展交易。乙方的关联方即乙方的直系亲属及乙方或其直系亲属享有财务权益的公司。6、向甲方采购及对甲方销售:除非得到甲方的书面许可,否则乙方不得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向甲方及其关联公司推销产品或服务。除非按照普通公众的待遇,或按照公司批准的员工折扣或采购计划,或执行公司财产处理计划,否则乙方不得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向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7、亲属任用:在甲方对乙方的直系亲属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 1、权力-行为矩阵

分析如下: 圖示列出了一個權力/動態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上可以畫出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評估和分析出在新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在哪兒應該引入“政治力量”。 A、最難應付的團體是處於D區內的那些團體,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礙新戰略,但是它們的觀點卻很難預測。其隱含的意思非常明顯:在已建立一個不可改變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測試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新戰略的態度。 B、相反,在細分市場C內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通過管理人員的參與過程來影響戰略,這些管理人員同意他們的’觀點’並建立那些代表他們期望的戰略。 C、雖然細分市場A和B內的利益相關者權力很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支持本身,會對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產生影響。 2、权力-利益矩阵 分析如下: 權力/利益矩陣的一個有價值的發展,如圖示中所示,它根據利益相關者與其持有的權力大小的關係,以及從何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組織戰略的興趣,對其分類。因此稱其為權力/利益矩陣。 這個矩陣指明瞭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類型。顯然,在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重點考慮主要參與者(D區)是否接受該戰略。因為他們既有權力又有興趣。關係最難處理的一類利益相關者是C區內的利益相關者,雖然總的說來他們是相對被卻的,但卻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對戰略產生興趣,並施加有力的影響。因此,全面考慮利益相關者對未來戰略的可能反應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們的利益而迫使其突然重新定位於D區內,並且阻止戰略變革,那麼情況就會很糟。類似地,需要正確地對待B區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因為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戰略,與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而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權力,所以可以通過保持信息交流來滿足他們對利益關註的心理要求。 通過權力/利益矩陣可以明確以下一些問題。

利益相关者

股东利益至上传统的颠覆---利益相关者理论 历史地看,公司财务的价值导向经历了从股东利益向相关者刺益的演进过程。股东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套利益相统一理论,而相关者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公司财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公司财务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公司财务实行共同治理,员工与公司保持长期稳定的财务关系,公司财务实行分层治理和管理,套司财务控制权相机配置等。下面我们将从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划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缺陷与不足等四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 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在其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思想(刘俊海,1999)。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1965年,美国学者Ansoff最早将该词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认为“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 1977年,宾西法尼亚的沃顿学院(Wharton Sch001)首次开设“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课程,表明利益相关者理论已开始被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所重视。米切尔和伍德曾总结了从1963年有关利益相关者的第一个概念至今的27种代表性概念表述,其中弗里曼与克拉克森的表述最具代表性,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对比能够说明学术界对此概念界定的趋势。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概念直观地描述了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概念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相当宽泛,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这些主体必在此概念界定之内,公众、社区、环境、媒体等可以想到的团体与个人都会对企业活动造成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卡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进一步加强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强调专用性投资,于是一些集体或个人如媒体便不在利益相关者定义之列。这两个概念的对比表明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趋于具体化和集中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原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以 诸暨市为例 摘要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理论,最早由弗里曼提出,近年来得到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与传统的以企业管理者利益为核心的理念不同,重视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投入与参与者,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投入了相当的智慧和力量,分散了企业经营的压力和风险,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综合考量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人文关怀,更应该重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 基于此,本论文以诸暨市物业公司相关者理论为研究主线,诸暨市两家典型的住宅小区为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旨在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印证当前的企业相关者理论在具体的实施效果和经营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结合战略实施,进而能够推进整个企业本身的发展。当然,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来驱动企业发展,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给予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优化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本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化过程和重要因素,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在实际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矩阵模型,重点体现了物业公司、政府、业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分析和行为影响。最终,结合诸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诸暨市物业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实施的建议。同时,对诸暨市政府在协助物业管理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进诸暨市在物业管理公司治理上的进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物业公司;诸暨市;战略;研究

浅谈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

当今物价上涨造成货币贬值,很多人都觉得工资不够用,生活质量较之以往降低了。不光我们行业受到影响,其它行业也是一样。靠工资生活的我们当然希望物价稳定,生活富裕。面对物价上涨的情况,公司无法改变社会,个人无法改变公司,我们更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各行各业的人诉苦,比如“我们拼死拼命,公司给我们的工资却这么少,这不公平”、“我们干活比他们累,为什么他们拿的工资比我们多?这不人道”。其实,工资分配从来都是体现岗位技能、岗位责任,从来都是搞多少事,拿多少钱,但到底谁该拿多少钱,也从来都是争吵不休。 个人利益疑似与公司利益相对立,实则不然。没有个人,何谈公司?没有公司,何谈个人?公司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没有个人努力付出,哪来公司效益?只要我们把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就能兼顾兼得和两全其美。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热爱公司,如何为做大做强公司而努力。只要公司强大了、红火了,实现员工利益还不是瓮中捉鳖一样容易?记得有位领导和我们谈心时说过:锅里有,碗里才有,锅里没有了,碗里怎么会有?把锅比作公司,把碗比作员工,是多么形象、逼真和有说服力。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公司。另一方面,公司利益的实现要依靠个人努力拼搏去实现。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天堂里的人和地狱里的人都是用一只长柄勺子从大锅里舀粥喝,不同的是天堂里的人用勺子互相喂着吃,所以人人都能吃饱。而地狱里的人只顾自己吃,结果谁也吃不到。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公司,只有我们兼顾了公司利益,个人利益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我们要做的是让公司吃饱,只要公司吃饱了,我们就能吃饱。否则,就会象这个寓揭示的那样,如果人人都象地狱人那样只顾自己,公司就会饿死,个人也会饿死。 作为一个员工,只有紧紧地融入公司,在努力为公司做贡献的同时,才能使自己不断经受锻炼,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 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 “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

利益相关者

概念产生 《牛津词典》记载的“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它表示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 a 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shareholder)的戏,斯坦福研究所(SRI)的研究人员受此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他们给出的对利益相关者的描述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个理论的产生极大挑战了当时的“股东至上理论”,让人们认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李洋、王辉(2004)认为如今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管理学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分支。按照对利益相关者概念不同的理解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影响企业生存”、“实施战略管理”、“参与权力分配”。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不少国外旅游研究者开始热衷于将“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一词引入旅游领域,并运用于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与协作的研究之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文献。1999 年10 月1 日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在其第十三届会议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明确使用了“利益相关者”一词,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参照标准,标志着“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已正式得到官方认可。 概念界定与分类 陈宏辉(2003)指出在利益相关者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所有的研究者都认识到企业周围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试图将某种分类结果推广到所有的企业之中也往往有削足适履之感。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中,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其利益相关者构成与格局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笼统地研究“旅游利益相关者”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因此,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承继了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大多数文献都在援引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定义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研究的对象作出了界定与分类。 国外研究中比较著名的界定和分类主要有Robson J.(1996)提出的旅游经营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游客、居民、压力集团、国家和地方政府、宾馆、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代理商、媒体等,绘制了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还有基于所有的利益主体都具有本质上相同的价值的理念,Sautter和Leisen (1999)在Freeman的利益主体谱系图的基础上绘制了一幅旅游业利益主体图(如图1),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引用得最多的图例。

如何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

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关系 根据领导决定,在公司内部从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 1、他人不努力,自己抱着老好人的思想,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害 这条基本上是目前公司年轻一辈的员工都存在的想法,这种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害人不利已,你想一下,你身边的某位同事工作没有做好,你也发现了,不但不帮忙指出他的错误而且也不向领导反应这种情况,表面上看这事和你没关系,但是长此以往他的工作没进步,虽然大家可能都进步了,总体上我们的业绩啊或是工作效率啊就都下来了,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只有这个团队好了,大家才能都好。 2、个人不努力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害 这条基本上和第一条的利害关系一样,你既然已经进了这个公司,说明你认可了这个公司,来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你的心态很重要,你要学会把公司当作你自己的一部分,把公司的利益摆在自己之前,更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虽然这样做,有人会说比较愚昧,但是恰恰这是智慧的体现,当你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你得到的将会更多,除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更会得到上司的器重,更会委以重任,公司效益好了,你自然而然的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那部分利益。有时候身处职场,更要有长远的目光,有的小利

你肯舍得放弃,你得到的将会更多。反之你将一无所获。 3、企业的利益就是团队的利益,最终影响个人的利益 首先要满足企业利益,然后再考虑个人利益,在企业利益满足的前提下,个人利益也就可以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大河有水小河满。说到利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犹豫。其实最根本的问题你要明白,有了公司的利益,你个人的利益才会得到保障。 有句诗不知道出之那位诗人的口,说的是“模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同”,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但我们尽量要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处理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维护好企业的整体利益,要让自己真正树立“企业好,员工就好”思想理念。 杨国飞 2012-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方法 多锥细分法 “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采用多锥细分法对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 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细分:(1)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2)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3)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 Frederick (1988)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将其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商、竞争者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Charkham (1992)按照相关群体是否与企业存在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两种。 Wheeler(1998)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比较全面的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1)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具备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特征;(2)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如政府、社会团体、竞争对手等;(3)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却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自然环境等;(4)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也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集团,等等。 米切尔评分法 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于1997年提出来的,它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结合起来。首先认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依据他们从这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来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种类型:(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他是企业首要关注和密切联系的对象,包括:股东、雇员和顾客。(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由于三种属性中任意两种。同时拥有合法性和权利性,如投资者、雇员和政府部门等;有合法性和紧急性的群体,如媒体、社会组织等;同时拥有紧急性和权力性的,却没有合法性的群体,比如,一些政治和宗教的极端主义者、激进的社会分子,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比较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3)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他们只具备三种属性中的其中一种。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研究

浅谈利益相关理论 班级:2014级工商管理1 班学号:14040427 姓名:杨爱 1.引言 利益相关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挑战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理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公司管理的理论,近年来引入我国后被不少企业所研究应用,也一度作为研究国家社会责任和企业治理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它不同于主流企业的理论观点对于股东利益的追捧和为维护,重点提出了企业与社会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或轻或重的联系对于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于这些联系有着较为系统且全面的认识,这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管理治理还是对于社会的体系制度改革都有着很大的帮助。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通过研究企业与不同组织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深入认识经济社会机体的运行,一个是能够让人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又可以帮助企业正确的处理行业内的关系。 2.理论起源 利益相关者理论萌芽于20世纪的60年代,到现在已有五六十年之久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算是较为成熟的理论。它是在美英等国的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发展遭遇实践失败时出现的,可想而知这个理论在当时的西方也是备受质疑的,当时,一直实行股东至上理论的西方国家包括英美两国的经济迅速衰退,而率先实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少数国家则发展迅速,于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并且备受关注,人们迫切的希望验证它的正确性。在20世纪80年代时,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原因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国掀起了一阵恶意收购的狂潮,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经理、下层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一方面,德国和日本的公司通过成功取得与各方利益相关者比如员工和合作方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增长的公司绩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都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与关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导致1998年《OECD公司治理准则》出台,从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得以确认。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重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努力的方向变成能够在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前提下,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和财富的最大化。其实到现在,对于该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不止在西方,就是在我国也是非常普遍的。我国对于利益相关理论的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