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

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

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
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

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

必修1

知识点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 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此时可以看做质点。 知识点2

时间和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路程和位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 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 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 大小。

矢量和标量: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矢量相加遵循 平行四边形原则,标量是数字的加减。

知识点4 (实验部分) 知识点5

加速度: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表达式为:t

v v t v a 0

t -=??=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v ?方向相同。 知识点6(实验部分) 知识点7 8 9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t +=

(2) 位移—时间关系式:t 2

v v at 21

t v x 0t

20+=+=

(3) 位移—速度关系式: ax 2v v 2

02t =-

注: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适用于所有变速运动v v x

t 0+ 知识点10

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gt t =v ②位移公式:22

1h gt =

③速度—位移公式:gh 2v 2

t =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g

2t h =

知识点11

伽利略用铜球沿斜面运动,见课本P47。

知识点1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重力的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四种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知识点13

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 (胡克定律)计算;(k 为劲度系数,只与自身材质 有关;x 为弹簧形变量) 知识点14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 势),三者缺一不可。 滑动摩擦力:N F μ=F

N F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F 无关。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max 0F F ≤≤静(max F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知识点15 16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 F1 +F2 ,大于差小于和。

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 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知识点17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 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 有关。

知识点18 (实验部分) 知识点19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 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 成 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ma =合F

知识点20(课本P78) 知识点21

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一条直线上。

易错现象:

①错误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

②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惯性不是力,物体不会

受到惯性的作用。

知识点22

知识点23

必修2

知识点1

曲线运动

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或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特点:

①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故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②曲线运动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速度方向。

③曲线运动的轨迹向合力所指一方弯曲,合力指向轨迹的凹侧。

知识点2

知识点3

平抛运动:

定义:将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为平抛运动

基本规律:

(1)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0v v x =t v x 0= (2)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gt v y =22

1y gt = 知识点4 5 6 7

线速度:大小:t s

v = (m/s )方向:某点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切线方向

角速度:大小:t

θ

ω= 矢量 单位:弧度每秒(rad/s )

V 、ω、T 、n 的关系:

n T ππω22==

, nr T

r ππω2r

2v ===

向心力

(1)作用: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不做功。

(2)大小:向向

ma mv r n m r T

m r m r v m F ======ωππω2

222)2()2( (3)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

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1)大小:ωππωv r n r T

r r v a =====2

222)2()2(向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在变化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 指向圆心。 知识点8

开普勒三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任何一个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k r 23

=T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知识点9 10 万有引力定律

内容: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两物体间的引 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表达式:F =G

2

21r m m 引力常量G =6.67×10-11N·m2/kg 2

知识点11

① 2

3

2r 4GT M π= 计算某行星质量的公式

②2

n r a GM

=

计算某行星表面物体所受到加速度的公式 知识点12

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有万有引力 r T m r

Mm G 22)2(π

=通过将上述公式变换化简可以比较两个卫星之间的线速

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周期T 之间的大小关系。(考试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v 1=7.9 km/s 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最大绕行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v 2=11.2 km/s 是物体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需要的最

小发射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v 3=16.7 km/s 是物体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需要的 最小发射速度。

知识点13(课本P48) 知识点14(课本P55) 知识点15

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 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 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功的计算式:W=FL W=FLcos α 与力的方向相同时(夹角小于90)做正 功,反之(夹角大于90小于180)是负功。夹角等于90度时 不做功。单位焦 J 。 知识点16

功率: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公式:功率定义式P=W/t 。如果把W=FL 代入功率的定义式还可得P =Fv ,即 功率等于力和物体运动速度的乘积。 知识点17

重力势能: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跟它的高度有关的能,叫做重力势能。高度 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 p =mgh ,物体往上运动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负功; 反之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正功。 知识点18(课本P68) 知识点19

n a

动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公式:22

1

mv E k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E k2-E k1

知识点20(课本P76)

选修1-1

知识点1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 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 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 表示。 1、e=1.6×10-19

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

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 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221r

Q Q k F =(k=9.0×109N.m 2/kg 2

)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知识点2

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叫 电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

过电场发生的。 电场强度(场强)

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静电力F 跟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 该点的电场强度,用E 表示。 ②公式:q

F

E =

,由公式可知,场强的单位为牛每库,符号是 N/C 。 ③场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方向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 强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

电场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分布。电场线的 疏密程度 反映电场的强弱; 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 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即电场方向。

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特点: 距离相等的平行直线。如带电平行板间的电场线。 电场线: 要牢记以下5种常见的电场的电场线:

知识点3(课本P10) 知识点4

电容器: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 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装置,莱顿瓶是最早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 器是由两极板和电解质构成。电容器的电容:电容U

Q

C =

是表示电容器容纳 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与两板间距成反比,与正对面积成正比。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 拉,简称法,符号位F 。还有微法(F μ)和皮法(pF ),它们的关系是:

F F 6-101=μ,F pF 12-101=。

知识点5

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公式:t

Q

I =单位: 安培 ,简称 安 ,符号 A ,常用单位mA 和A μ。单

位换算关系:A mA 3101-=、A A 6-101=μ。

电动势是用来描述电源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符号E ,单位伏特。电动 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 知识点6

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1)内容: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通 电时间成正比 。 (2)公式:Rt I Q 2=

知识点7

古代远洋航海的三大必要条件:用指南针导航,用尾舵掌握航向,有效地利 用风力。 知识点8

磁感线:右手定则(右手磁场左手力)

匀强电场

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 等量同种点电荷的电场

孤立点电荷周围的电场

知识点9

安培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叫安培力。

安培力的计算公式:BIL F =;其中B 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叫做磁感应强度, 单位是特斯拉,简称特,符号为T 。通电导线与磁场方 向垂直时,此时安培力有最大值BIL F =max ;通电导线与 磁场方向平行时,此时安培力有最小值0min =F

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平面 内,让磁感线穿入手心,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 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知识点10

洛伦兹力: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左手定则判定洛伦兹力的方向 知识点11(课本P41) 知识点12 13

磁通量:穿过一个闭合电路的磁感线的多少。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合电路由于磁通量的变化,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也就是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电路相当于电源;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 穿过这一电路的 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如果用E 表示感应电动势,它的 单位是伏特(V ),磁通量和时间的单位分别是韦伯(Wb )和秒(s ),在n 匝线圈组成的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

t n

E ??Φ=

知识点14

周期和频率:f 1

=T

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与有效值的关系:2

,2m m I

I U U ==

知识点15 16 17(课本P63-P69)

知识点18

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而 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a.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 b.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知识点19

波速=波长X 频率 f c λ=s /m 103c 8?= 知识点20(课本P86-P92)

一、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家

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 富兰克林 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伏打于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篇章。

3、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英国化学家斯旺为代表的一批发明家,发明和改进了电灯,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

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实验展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说明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对电与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预示了电力应用的可能性。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

6、英国物理学家 麦克斯韦 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他的理论,足以与牛顿力学理论相媲美,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7、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先驱。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 频率的单位。

二、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1、避雷针利用_尖端放电_原理来避雷: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电,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2、各种各样的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熨斗、电热毯等都是利用 电流的热效应_来工作的。

3、在磁场中,通电导线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我们使用的电动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4、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洛伦兹力。电视机显像管就是利用了电子束磁偏转_的原理。

5、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人们制造了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变压器,在现代化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日光灯的电子镇流器是利用自感现象工作的;而电磁炉和金属探测器是利用涡流工作的。

7、电磁波具有能量,人们利用电磁波中的某个波段制造了_微波炉_来加热食物。

8、电磁波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播,也可以实现无线传输。在进行无线电通信时,需要发送和接受无线电波,天线是发射和接受无线电波的必要设备。

9、把声音、图像等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的过程,称为调制。信号的调制方式有调幅和调频两种方式。其中调频信号由于抗干扰能力强,操作性强,因此高质量的音乐和语言节目,电视伴音采用这种信号调制方式。

10、下面列出一些医疗器械的名称和这些器械运用的物理现象。请将相应的字母填写在运用这种现象的医疗器械后面的空格上。

⑴X光机 D ;⑵紫外线灯 C ;⑶理疗医用“神灯”照射伤口,可使伤口愈合得较好。这里的“神灯”是利用了 E 。

A.光的全反射; B.紫外线具有很强的荧光作用;

C.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D.X射线的很强的贯穿力;

E.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作用; F.红外线波长较长易发生衍射。

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v=Δx/Δt,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a=Δv/Δt=(v t-v0)/Δt,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t x v ? ? =若t?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 t x v v t = = 2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9.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B 速度公式:at v v+ = 位移公式:2 02 1 at t v x+ = 位移速度公式:ax v v2 2 2= -平均速度公式: t x v v v= + = 2 1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 A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等;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0~t1时间内②的位移 11.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位移时间图像 A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高中文科会考物理知识点

高中文科会考物理知识 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二学业考物理知识点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考系 同一个运动,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就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及描述。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一般来说路径远大于物体大小的移动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可看着质点 而转动问题,肢体运动问题不可看着质点。 3.位移和路程:位移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注意,路程和位移的计算。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 (2)速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 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3)公式: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 s=v 0t+ 2 1 at2 速度位移公式:v t 2-v 2=2as 平均速度V= 2 0t v 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2018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2018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2 第一、二章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 2 2 1 at t v x += (2)重要推论 ①速度位移关系:ax v v 22 2 =- ②平均速度:2 2t v v v v =+=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Δx =x n+1-x n =aT 2。 3.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的性质 1.物质性:一个力的产生仅仅涉及两个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为施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受到施力物体给它的力,则施力物体也一定受到受力物体给它的力。 3.效果性: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

高中物理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12x t at v =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02=-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 2 s V =注意 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需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 ③下落高度221gt h =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aT x =?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一部分 必修一 必修二内容总结 (这部分知识要求文理科学生均要掌握)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 1at t v x += (2)重要推论 ①速度位移关系:ax v v 22 02 =- ②平均速度:2 2t v v v v =+=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Δx =x n+1-x n =aT 2。 3.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要点解读 一、力的性质 1.物质性:一个力的产生仅仅涉及两个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为施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受到施力物体给它的力,则施力物体也一定受到受力物体给它的力。 3.效果性: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矢量性: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表示法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2017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 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

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1at t v x += (2)重要推论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

高中物理会考必记公式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大全(文科)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at v v t += 位移公式:202 1at t v x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02 =- 2、计算平均速度t x v ??=【计算所有运动的平均速度】 2 0t v v v + =3.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平均速度V 平=△x /△t(定义式) ②有用推论V 2-Vo 2=2ax ③中间时刻速度V t/2=V 平=(V+Vo)/2 ④末速度V =Vo+at ⑤中间位置速度2 2 22t o v v V S += ⑥位移x =(V+Vo)t/2=V o t+at 2/2 ⑦加速度a =(V-Vo)/t =△V/△t{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 2、自由落体运动: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V =gt ③下落高度h =gt 2/2(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V 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4、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还是每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 =【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 r GM g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会考知识点复习 第一、二章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 1at t v x + = (2)重要推论

高二物理文科会考知识点.doc

必修1必考知识点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二、参考系 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另外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三、时间和时间间隔 时间: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第一秒末) 时间间隔:一段时间,在时间轴上用两点间的线段表示。(第一秒内)四、 路程和位移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符号:x单位:m是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速度v,力 F,加速度a)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电流I ,时间 t,温度) 五、速度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x位移 2.定义式: v t时间 3.单位: m s (或 m s 1 ) , km h 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x 1.平均速度: v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t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七、打点计时器

1.电磁打点计时器: 4 ~ 6V 低压交流电 2.电火花计时器: 220V 交流电 3. 使用 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0.02s 4. 下面有【公式:v B S1 S 2 ,v D S 3 S4, 2T 2T (S4 S5 S6 ) (S1 S2 S3 ) a (3T )2 】 八、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v v末 - v初 ,其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2. 定义:a t t 3.当 a 与 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 a 与 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 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九、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意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 a 恒定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 a 与 v0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时间关系:(2)位移时间关系:v v0at x v0t 1 at 2 2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t x v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t V V t V a t ?-=??= 0,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 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H 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若t ?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 度 t S V V = =21

高中化学会考文科必背知识点

高中化学会考必备知识点 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Cu:+1,+2 F:-1 Ca、Mg、Ba、Zn: +2 Fe:+2,+3 Cl:-1,+1,+5,+7 Al:+3 O:-2 Mn:+2,+4,+6,+7 S:-2,+4,+6 P:-3,+3,+5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氧化剂--得 ---降 ---(被)还原 -还原剂-- 失 --- 升 ----(被)氧化 四种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3、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H3PO4等),气体(CO2、SO2、NH3、H2S、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总结(文科)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平均速度V平=△x/△t(定义式) ②有用推论V2-Vo2=2ax ③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Vo)/2 ④末速度V=Vo+at ⑤中间位置速度 ⑥位移x=(V+Vo)t/2=Vot+at2/2 ⑦加速度a=(V-Vo)/t=△V/△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m/s;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自由落体运动: ①初速度Vo=0 ②末速度V=gt ③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V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3、滑动摩擦力:F滑=μFN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等于G;也可小于G。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4、静摩擦力:O≤F静≤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或a=F合/m a{由合外力F合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2、牛顿第三定律:F=-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共点力的平衡:F合=0 4、超重现象:N=G+ma 失重现象:N=G-ma (无论失重、超重,物体重力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公式考点总结理科

物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知识脉络 ? ??? ? ??? ??????????? ???? ?斜率图像中加速度是图像的在慢的物理量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单位:-==表达式:的比值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定义:速度的变化跟发加速度的规律意义:速度随时间变化横轴代表时间做法:纵轴代表速度,速度-时间图像t -v m/s t v v t v a 20t 二、说明 1、质点: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2、参考系: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3、路程和位移: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及加速度: 速度V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速度变化量ΔV则反映了速度在某段时间内的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a则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1、电磁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电压6V以下,频率是50 Hz时,每 隔0.02 s打一次点. 2、电火花打点计算器:交流电源,电压220V,频率是50 Hz时,每 隔0.02 s打一次点. 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试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确.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知识脉络 二、知识点说明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2、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 → 提出假设 →运用逻辑得出推论 →实验进行检验 → 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 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速度-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主要关系式: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at v v +=0 2 0v v v += 202 1 at t v x += ax v v 22 02=- 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 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 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 取9.8m/s 2,粗略计算g 取10m/s 2 自由落体加速度(g )(重力加速度)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只要把v 0取作零,用g 来代替加速度a 就行了

2021年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

物理中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点识记 、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6、光的折射规律:①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③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7、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c=3×108m/s 8、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9、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近视眼矫正应佩带凹透镜,远视眼矫正应佩带凸透镜 1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1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4、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非晶体熔点: 温度不断上升。 15、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16、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③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④沸腾的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⑵ 继续吸热。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⑤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⑥蒸发快慢决定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17、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8、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②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29、升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概念公式考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 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 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Vt 指末速度,Vo 指初速度。若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时,做加速运动(a>0); 反向时做减速运动(a<0)}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等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路程、速率、功、功率、能量等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 012x t at v =+ 速度位移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共涉及5个物理量(0v 、t v 、a 、 t 、x ),每个公式涉及4个物理量。求解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知三求二”(只要知道任意的三个物理量,其余两个物理量用上述公式都可求出) (4)自由落体:初速度为0(Vo =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①末速度gt V t = ②下落高度2 2 1gt h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③gh V t 22 = 注:☆(1)a =g =9.8m/s 2 ≈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北极处最大。在高山处 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决定:g h t gt h 2212= ?= ☆☆(3)末速度由下落高度决定:gh V t 22 = (5)☆☆☆☆实验:打点计时器(计时仪器)的应用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用6V 的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 ,周期为0.02s 。 ②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220V 的交流电源,频率也为50Hz ,周期为0.02s 。 ☆☆☆☆☆③利用纸带上的点求瞬时速度及加速度的方法 ☆☆☆☆求瞬时速度: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如上图中,求点1的瞬时速度: ☆☆☆☆求加速度:在连续相邻且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2 aT x =? (△X :连续且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 。a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时间) (T=t 0-1=t 1-2) 如上图中, 注意:在计算中一定要单位的换算 (6)☆☆☆☆☆位移时间图像(x —t )和速度时间图像(x —t ) 在甲图中,直线1代表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2代表静止,3代表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乙图中直线1代表沿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代表沿正方向做匀速运动,3代表沿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在甲图中,直线的斜率(倾斜程度)能反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乙图中,直线的斜率能反映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在速度时间图像中,直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大小代表位移。如丙图所示三角形面积代表质点在0—t 1时间段内的位移。位移时间图像中,面积无意义。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为抛物线(因2 012x t at v =+,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 二、相互作用:☆☆☆☆☆ 12 t x V V t == ax v v t 22 02 =-乙:速度时间图像 甲:位移时间图像 丙:速度时间图像 1 210202 S S V V t --+==2 1 22 T S S T x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