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第四版)杨光斌笔记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教材

政治学(第四版)杨光斌笔记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教材

政治学(第四版)杨光斌笔记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教材
政治学(第四版)杨光斌笔记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教材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重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7.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一)不同的政治观

1."君权神授"思想

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夺取权力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体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同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

(二)政治定义

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4.作为博弈的政治

博弈

博弈是指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

目标和结果——目标复杂多样,不同的局中人追求不同的目标

政治的资源——如财富、人数、威望、职位及说服技巧

规则——它是博弈最重要的要素;规定如何确定博弈结果;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权力、责任和限制;规定越轨者应受何种惩罚;规定如何使规则更具适应性;政治规则变化频繁复杂,在政治博弈中发生

策略——博弈的核心

需考虑

自己的目标和资源

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体系

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和决定构成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

不成文的传统与习惯是最重要的政治规则

(3)政治博弈的类型

①零和博弈

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结果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例: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争

②非零和博弈

参与者一方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所失

分类:

积极的非零和博弈赢家多于输家

例:20 C以来的中美关系(合作共赢)

消极的非零和博弈输家多于赢家

例:战争;3个人以上竞选同一职位

二、政治的地位

第一,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以权力为核心展开,通过政治权力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

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都是通过政治实现社会化、普遍化的

第二,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权力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第三,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第四,政治对个人而言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还可以用来满足动机、补偿缺陷。

第二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涉及两个方面

规范性——政治哲学

研究问题: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核心概念: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科学性——政治科学

研究问题:政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分析。

比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对政治制度运作逻辑的探究等。

核心概念:权力、合法性、制度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三)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典主义政治学(古希腊时期——19C中叶)

(1)政治学与哲学难以区分,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2)科学性活动与工具性分析不占重要位置

2.旧制度主义政治学(1887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20C中叶)

(1)主要特征

第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第二,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第三,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2)制度决定人的行为

2.行为主义政治学

理性选择主义

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20C70——80S)

政治学重新发现了制度,形成了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构成的新制度主义。

4.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基本特征

第一,制度中心论

第二,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统一性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统一性

三、政治学的分支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

(1)人类历史的进步性

(2)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3)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坚信人类社会进步性,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基础。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轨迹并非直线,有曲折和反复,重要原因是政治、文化的作用及各种条件作用导致的社会进步终断

2.阶级分析方法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产生。

其次,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

再次,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最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进而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社会。

理论研究

政治学原理 比较政治学 政治哲学 政治思想 政治学研究方法 应用研究

政治制度研究(中西)

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 行政管理学 行政法学 公共政策分析

政治心理学 政治社会学 政治人类学

3.制度变迁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就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

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技术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决定观念的进步。

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沟通理论、利益集团理论、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等

(一)行为主义

1.基本特征:

第一,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

机构的重要性只是因为机构中的活动以及围绕政治机构的行为

强调行为主要是个体行为

不排除群体行为和民族国家的存在

第二,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资料量化

问卷、访谈、抽样、模型

第三,强调“社会与科学的统一”。

即政治学要合法地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第四,主张“价值祛除”(“价值中立”)

2.行为主义的两个问题:

第一,主张价值中立,用数量统计代替一切,使政治学失去了本来面目

第二,无视整体性制度与规则的存在而一味关注个体行为的量化分析,得出结论可能存在根本性错误

3.留下的遗产或贡献

第一,给人们提供了观察政治的新角度

个体主义微观视野

第二,行为主义方法论主要用于分析政党政治下的选举行为和投票行为,这决定了其在选举政治中依然有生命力

第三,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性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

如:“经济人”假设

(二)理性选择主义

核心要素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

核心命题是“经济人”假设

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

1.社会选择理论

探求民意问题

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有偏好并根据偏好做出选择

阿罗“一般可能性定理”=“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无论用什么加总方法将人们的偏好加在一起,矛盾总可能出现,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政治态势

意义或贡献

没有探讨特定的加总方法,而是提出了合理加总方法应具备的条件,事实上没有能同时满足所有条件的均衡性社会选择,所以,稳定的多数是不可能的。没有完美的加总方法,找出所谓民意或社会福利是不可能的。

2.集体行动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倒数规则”

如果一个集团中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即使他们都是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

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存在强制或其他一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共同的利益行事。

奥尔森论证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多,个体所得收益就越小,所以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大,离最优水平越远。

对于一次性博弈而言,奥尔森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多次博弈的均衡。奥尔森的假设完全无视制度和道德之于人的行为的作用,好像“经

济人”完全生活在霍布斯主义的“丛林规则”之中。在实际政治活动中意义不大

3.公共选择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它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基本行为假设:

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研究范围:

政治市场

以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为主体的政治市场

分为三级:

初始政治市场

政策供给市场

政策执行市场

方法论:

核心方法是个人主义

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作出集体决策,实现集体目标,开展集体活动。

分析范式:

经济人

即政治行为中的个人是有利己心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个人参与政治活动室从自己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出发,从交易活动中寻求和创造使自己获利的机会。

因此,政治的基本任务就是提供宪法秩序,限制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宪法秩序内,给个人以充分选择自由。

结论: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困难,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制度的失败。

致命弱点:

忽视了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三)新制度主义

1.知识渊源

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2.三大流派:

(1)历史制度主义

a.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

b.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c.受制度经济学影响,将制度视为对行为起建构作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

d.制度分三个层次:

宏大的国家结构

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

具体的政府制度安排

e.核心特点是强调制度的“关系特征”。

关注既定的制度结构如何影响政治行为的互动;

关注国家与社会的整体范围如何影响政治行动者决定其利益;

关注如何确定他们同其他政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f.强调“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强调结构和传统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传统越重,制度创新就越困难。

并不忽视个人的行为偏好问题,但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和约束的。

g.方法论特征:主要是归纳方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关注制度,认为是制度解决了立法者们经常会面对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同时也坚信行为者既有的偏好的力量。

建立了经典的计算途径来解释制度对行为的影响方式,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

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冒险去创新。

强调“路径替代”

最佳用途是解释国家内部一个具体的组织的创设与运行问题,超出这个范畴就力不从心。

(3)社会学制度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独家资料

第四章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3-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一、概念题 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

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二、辨析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区别: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的是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与革新,来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基础,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 第十章政治统治 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 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 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 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

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新马克思主义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又分为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①米利本德认为,尽管多元民主理论很巧妙,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不过时,因为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仍然是一个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凭借经济权力把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强制机器。 ②在米利本德看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国家的行动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国家的自主

中国人大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基本知识点:政治的概念以及君权神授观、治国说、权力观、政府活动说、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观;政治的地位与SSP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概况;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分配。 博弈的政治:博弈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又叫对策论,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使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方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他方的相应行动。政治博弈的要素有局中人(参加者有个人、团体和国家)、资源(人口、财富、声望、说服技巧以及职位等)、对策(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资源以及分析对手而做出的以赢得机会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计划)、规则、目标(政治博弈中所追求的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等)。类型有零和博弈(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与非零和博弈(参与者的得失不相抵,赢家输家不相抵,博弈的局中人不是完全相互冲突的)。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则是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决定则构成了相应的政治机制作为博弈的基本规则,习惯和传统作为被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广泛接受并实践的行为过程与模型也是一种政治规则。规则确定了博弈结果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参与博弈的限制、越轨者应受的处罚,而且规则具有适应性,往往在博弈过程中发生某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制度主义:即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的含义(政治-经济关系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政体论)2制度变迁的方向(由低级向高级)3变迁方式(阶级斗争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4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和基于此的权力结构,影响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重要性的强调)5对于技术与观念的关系,在强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互动,而非单纯的技术决定论6对于制度变迁中个人的作用,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把偏好和信念看作解释变量。 政治权力: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是用来实现利益的,而目的能否达到则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结构,权力作用方向与方式、权力运行层次、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权力作用的结果。权力的三面,决策权力、影响议题设置的权力及偏好形塑。 权威:权力客体对权力主体自愿的服从与支持。权威是比权力更高一级的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而权威对权力客体的安排则被认为是正当的、不应违背的,即权力客体对权威是一种自觉的认同。权威一般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要转化为权威要满足合法律性、实际政绩以及执政者具备合法性的道德因素等条件。 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不愿但由于受到甲的威胁而不得不去做,关键在于权力主体对可信性威胁的运用,保持政治威力。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许诺某种好处来换取权力客体的服从。3操纵性权力,潜移默化地全部或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以使其自觉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即重塑人的态度和信仰,如洗脑、宣传和社会化。4人格性权力,即影响力,权力主体以自己超凡的品质和魅力等人格因素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服从。 政治系统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运用于政治现象分析,将政治体系视为一个履行社会关键职责的系统,是进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体。政治系统一方面有自身的边界,内部有具体的结构,承担着分化了的特定功能,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另一方面政治系统又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机制与文化意识、法律、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政治系统从社会接受输入的支持与要求,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向社会输出特定的政策产品,政策产品的执行效果又通过反馈机制再次输入政治系统。也就是说,反馈将输入与输出联接起来使政治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图解见杨P8。 精英主义:源于古代能人治国的思想,在19世纪末理论化,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熊彼特等。精英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来都区分为少数据有统治地位的精英与众多被统治的大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不可能的,寡头政治是铁律。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由于具有被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而成为精英,他们统治依靠的并不只是经济资源,军事力量、教士地位和管理专长都可能是其统治的基础。而且,与所谓阶级不同,精英基层是开放的,具有制度化的吐旧纳新的机制。古典的人民民主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至多拥有选择具体由哪位精英来统治的权利。因而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民主不过是在竞争环境中由民众定期选择政治精英的方式,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一般民众难以掌握复杂的政治事务,政党政治也确定了领袖群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政治过程只能是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民众消费政策产品,民众至多有自主选择统治者的能力而已,人民的授权正是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多元主义: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代表人物有拉斯基、达尔等。多元主义认为一元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权力并不是集中在社会结构的某一点而是多元分散的,长期占据压倒地位的精英一般也是不存在的。因而,权力是多中心配置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中介团体都在力争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都无法强大到能垄断国家权力,因而权力是由众多自治团体所分享的。国家作为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代表社会利益的政治组织,实际是中立性原则下调和社会利益冲突的均衡器,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且保障其竞争的公正和秩序。因而,国家就是公正的仲裁者,是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和代理人,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多元民主就是由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政治过程,权力安排实际是利益集团调价还价的结果,政策则是政府调和这些集团冲突的结果,民众通过各种利益集团实现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过利益集团式政治也存在着加剧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识和使议事日程不正常等问题。 古典主义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政治学都属于古典主义范畴,典型特征是1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2关注对理想社会的描绘3关注政体设计。简而言之,古典主义政治学就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更是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出现于19世纪末的旧制度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关注于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描述和设计,其特征为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3制度中心主义与制度决定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设计将对社会带来全局性的好处。 行为主义政治学: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如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等。反对古典主义的价值性研究而主张政治学的科学性。特征,1关注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强调研究个体行为和态度,关注政治过程的研究2.大量使用科学方法,把资料的量化当作重要目标3.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大量引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主张价值祛除,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评价,1个体主义的微观研究视野使人们意识到了个人偏好选择对政治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力的跨学科研究也大大丰富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使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源泉2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略制度结构和价值体系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绝对的微观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着根本性错误。 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在反思行为主义中形成的,依然坚持行为主义的个体主义为方法论,而引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命题,认为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由经纪人假设展开的理性选择主义大大提高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性,开启了人们的新思维,使人们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腐败、政治失败等现实问题并看到个人偏好对于政治的影响,但还是忽视了制度、道德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制约,而且只关注理论的推敲演绎而缺少经验论证,使用的假设违背常识,得出的一些结论也难说正确。1社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罗。他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探求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以及社会作为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即民意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综合人们的偏好,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态势。但实际上,人的活动和选择常受到道德、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某些特定偏好顺序无法排列,这时部分均衡是可能出现的2集体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人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研) 答: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政治人指的是进入到政治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基于权利观念的平等主体——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所组成的,相对于国家权力拥有自己独立自治空间的共同体,强调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较为持久的社会组合。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①内部各主体平等;②外部与国家相对独立;③与国家的关系依法双向互动,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权力与市民社会的权利可以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两者的关系应当统一于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有机平衡的状态之中。 3.政治选举与政治投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政治选票是政治选举的一个方式与途径。它们同属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答: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是从纵向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而其共时类型则是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所作的划分,其划分标准在于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 (1)根据这种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并不像在政治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共时类型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国家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国家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政治参与的三种共时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会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当然,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不影响三者作为(3)政治参与类型的内在规定性。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对于分析各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是很有用处的,它们比单一的投票率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共时类型的分析能反映出政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5.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理反应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理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当政治心理活动表现为特定的政治态度时,它已不是某一心理要素的单独表现,而是一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在内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

人大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课堂笔记精华版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 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与法律。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篇 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一、概念题 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二、辨析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区别: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3-5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5.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理反应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理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当政治心理活动表现为特定的政治态度时,它已不是某一心理要素的单独表现,而是一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在内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 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 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8.弹性化治理的定义。 P219:弹性化治理是在批判传统的官僚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它主张政府机构不能仅仅依靠僵硬的政府组织、一成不变的制度条文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要变革政府机构、放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章节题库(国家治理)【圣才出品】

第十章国家治理 一、概念题 1.政治行为[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2003年研] 答: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环境刺激的反应。具体地说,政治环境刺激政治主体的感受、动机、需求和利益,从而形成理性与非理性的价值判断,造就政治态度,在政治目标明确时,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转化成政治意志,从而引发一定的政治行为。因此,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四川大学2010年研] 答: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多方面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支配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国家。这就意味着人的意识虽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能不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对社会的统治和支配作用实现。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二、简答题

1.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四川大学2016年研;外交学院2016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东政法2010年研] 相关习题: (1)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差异性分析。[武汉大学2009年研] (2)试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别。[中山大学2009年研] (3)论述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论述题,华侨大学2017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1)政治统治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国家产生的前提和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2)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 ①行为主体相同。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主体都是由这一共同的政治权威主体来完成。 ②行为原因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制约关系,同时把这种权力地位转化为权威和服从关系,权利主体需要政治统治。同样,政治管理虽是协调各主体的利益,手段有所弱化,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一致的。 ③根本的目的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权利主体的制约和权威地位,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答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时代特征是,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P34 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的。“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主导性范式和话语。方法论特征是归纳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理性选择制度学派虽然重视制度安排的作用,但还是坚信行为这既有的偏好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提出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 “路径替代”。 》补充—两者区别:

2017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重点总结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第十五章政治民主 关键词:政治民主 本章重点:现代政治都是民主政治,政治民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形式,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章应主要理解几种主要的民主理论对民主涵义的阐述、政治民主的基础、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 一、民主的涵义 1.古典民主主义。 (1)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 (2)洛克的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政府是根据人民的同意来统治的。 (3)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主张一种直接民主。

(4)洛克、卢梭等人的古典民主思想为密尔、麦迪逊等人所继承,密尔认为实现人民统治的最好形式是代议制政府。 (5)波普提出了民主悖论,认为古典民主主义,不仅可以导致民主悖论,而且也不符合现实,因为统治总是少数人的统治。 (6)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日益关注民主制度的具体运转,于是,民主是制度与程序的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 2.精英民主主义。 (1)意大利的精英理论家认为:历史是精英的历史,人民在历史中是没有地位的。任何社会都划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寡头统治是铁的规律。 (2)意大利的精英主义理论被韦伯和熊彼特发展成为精英民主理论。韦伯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使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物感兴趣并有一定才能的精英的事业。民主像市场一样,是一种淘汰最弱者的制度机制,同时使那些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人去争取选票和权力。 (3)熊彼特也将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 (4)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概括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是忽略了现代西方政治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利益集团的作用,这就为多元主义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3.多元民主主义。 (1)政治多元主义的创始人拉斯基提出了多元国家观。他认为一元论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配给各种职能团体及社会中的自治区域,这种多元国家将由一系列目的可能极不相同的合作团体组成。 (2)英国的社会主义者柯尔认为民主应该是“职能民主政治”,民主不应当只在议会中去寻求,也应该在各种代表团体中去寻求。这实际上是一种基尔特国家,既有一个政府系统,又有一个社会团体系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团体自治。 (3)托克维尔市第一个认识到民主体制与多元社会和政体具有亲和力的人之一。他认为在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中。权力与各种社会功能以一种分散化的方式由众多团体来行使。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重点总结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涵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和国家管理 (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政治博弈的要素: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与目标。 2.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 3.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三、政治的地位 人们一般将社会生活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政治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可从政治的作用来理解政治的重要地位: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政治对经济和其它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 第二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