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的美学

建筑的美学

建筑的美学
建筑的美学

一、建筑的美学属性

1.审美标准的变化

对建筑形体及其构图原则的研究曾是传统美学的核心内容,因此,长期以来围绕这一内容形成了许多建筑审美的标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审美就是以“恰当、匀称、优美、和谐”等为标准。

在当代建筑思潮中,因审美倾向不同而形成诸多建筑流派,不论是后现代派、高技派,还是光亮派或新乡土派,都是以不同的审美观为基础的。过去那种以现代主义的“国际式”建筑为主流风格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建筑艺术思潮已经完全进入多元化时代,不论是坚持功能主义、粗野主义、纯净主义,或是主张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不论是重艺术表现,或是重技术和功能表现,都带给人们更多自由选择和评判的机会。这种多元化思潮带来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后果是对建筑审美标准的重大发展与修正。

由于当代审美观的多元化倾向和建筑美学追求“建筑艺术的意义”,传统建筑美学着重研究的“美感”范畴已被拓展,与构图均衡、比例和谐,以及视觉上的舒适度这些传统要素相比,当代审美观更加重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甚至有时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很有表现力,但却很难谈得上美。当我们力图通过建筑表达某种内在含义的时候,建筑艺术作品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建筑形象本身并无美感可言,甚至使人感到怪诞,但只要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满足某些现代人的猎奇心理,或是能够达到建筑艺术所要追求的意义,应该说它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自由的扭曲、翻转、切割表达了解构主义建筑师对建筑本质和审美体系的重新定义,反映了建筑师的情感和思想;美国加州贝斯特公司的样品展览馆,大门做成破碎的墙角,甚至可以自由开关,以隐喻某种深刻含义;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门前巨大的装置以及大厅屋顶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屋顶采光窗使人印象深刻……虽然不能简单地评价这些建筑是否优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美学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往不曾涉及和想象的空间和渠道,这也是当代审美观的重要方面(图2~图4)。

很明显,当代美学追求“非美”或“表现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是对建筑意义进行表达的结果,展示了建筑师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并表达出其自身情感,可以说这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非美”和“表现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美学的基本构图原则,而是对传统法则的重新认识,是在建筑美学上注重追求事物意义,而非美感价值,因此,它与传统美学在认知上不是、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即使解构主义建筑师也会表达对金字塔、帕提农神庙的崇敬之情。当代建筑美学从单纯注重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本身,无疑为建筑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建筑艺术思潮的活跃与多元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2.审美主体感受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自由地表达自我意志,美学界已逐渐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审美的主体,认为美不在物,而在人的内心和精神,因此美具有不确定性。建筑审美同样受到社会潮流与当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开始研究人的审美取向问题,而审美取向具有鲜明的主观主义色彩。

我们是否能在审美过程中引入一个纯客观的概念呢?许多科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确,因为这种讨论的对象通常都是主观经验,只有当审美主体具有共同的经验时才能接受同样的审美论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的审美具有主观性、排他性,它与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情趣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但是,没有纯粹客观的审美标准不等于没有规律可循,审美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升华过程,只有当人们的文化背景比较接近时,其审美情趣才可能趋向一致。这是因为,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相似的思维方式,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可以激发出人们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得到群体的共鸣,于是某些建筑可以被公认为是美的。

有意思的是当现代建筑的审美标准发生变化以后,即使是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群,也会对同一个建筑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当代人强调个性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建筑审美走向多元化。这也是我们对1959年十大建筑的争论远没有对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的争论激烈的原因之一。这种审美倾向的普遍差异,除了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以外,某种程度上也是建筑技术发展的结果。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中外建筑史整理

中国古代七大帝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 一般京城有哪三个城墙:宫城(大内,紫金城)皇城(内城)外城(郭)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什么是”三朝五门”:”三朝”作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五岳,五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铜版错银炎域图:在铜版上用镀银法画的陵区平面图。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民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形如印观,俗称”一颗印“。 四大佛山:山西王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开间:开间是指相邻两个横向定位墙体间的距离。因为是就一自然间的宽度而言,故又称开间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任见与江南民间建筑。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个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起,其目的是借助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测.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轴线。<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箱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举折: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条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槽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 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架: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头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都料:为古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的工匠,唐时称“都料匠”。 《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工程质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来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建筑美学

第一章美学基本知识 美学:研究现实的美的规律及其表现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的科学. 建立: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 1.1美是什么 代表人物: 柏拉图“美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 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立普斯“移情说” 孔子“尽善尽美” 庄子“道至美至乐” 王阳明“美在吾心中” 一. 客观美: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 二. 主观美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 三. 主客关系美论:认为美即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 1.1.1美的特征 (1)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2)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 (3)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创新. 1.1.2美的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中心内在,外在 (3)艺术美 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特点:反映现实,融进艺术家思想 1.2 美的欣赏 1.2.1 美感 美感的产生通过人类特有的审美感觉器官:耳.眼.鼻.舌 高级的特点:心里结构 文明的思维结构 社会的情感等心里活动 1.2.2审美标准 说法不一: (一)认为审美评价存在客观尺度标准是绝对的 (二)认为标准因人而异,审美评价纯属主观精神范畴它是相对的 1.2.3审美差异 概念: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同一事物和形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b 存在哪些方面: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显的民族差异;经历学识审美修养 第二章中外古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建筑艺术的特征: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2.1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2.1.1礼制性建筑的类别

中外建筑史的重点

1四大文明是指? 古埃及、古中东、古中国、古印度 2原始人的建筑类型分哪两类?为什么? 居住建筑------为自己和族人提供住所 巨石建筑------为信仰的神秘力量和先人提供膜拜祭祀的场所 3引起建筑变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产方式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形态的变化 4主流建筑的三个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一性 5埃及的主要技术能力以及建筑成就? 技术能力:精巧的石工艺技术;雕塑艺术的日臻完善;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具有了协助、组织能力;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色彩轴测图) 建筑成就:开创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产生最早的住宅、府邸(阿玛纳)、宫殿(阿玛纳)、庙宇、城市(卡宏城)陵墓等类型的建筑;建成大批有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创造高艺术水平的庙宇建筑群;提高巨石建筑水平 6金字塔的艺术构思是什么? 埃及人迷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保住尸体,三千年后可以重生 7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指哪2河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8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两河流域建筑的代表作是什么?影响:①建材:土---日晒瓦,牢固耐久,怕水,雨水入墙倒塌成土堆② 常年多下暴雨:须防水、牢固措施③盛产石油:多用沥青保护墙面;木材和石材较少 代表作:乌尔山岳台 9爱琴文化的建筑分哪两部分?各自的风格是什么? 迈锡尼建筑:粗犷雄健、防御性强 克里特建筑: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10古代希腊柱式的三种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多立克: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 爱奥尼: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 科林斯: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 11雅典卫城的建造目的以及组成部分,空间特色。

浅谈中外建筑史

题目: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外古今建筑的发展 学生姓名:姚钞 院系名称:建筑设备与管理 专业班级:工程测量3班 指导教师:王嫦 2015年12月12日 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点,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原始人普遍利用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居所。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建筑活动日益频繁。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居,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地建造等。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房屋建设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的主要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在夏、商、周时期的建筑,夏代表建筑:城、宫殿、高台建筑。商:商朝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像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呢、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在经过长久时间的进步下,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红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领域,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印记,留给后世人观摩。而唐朝作为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建筑更是独具一格。唐朝的建筑装饰已经开始呈现以下几大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主要代表建筑是大明宫。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美、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墓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的精美的作品。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再次,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三大特点 ——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内向性、阴阳的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是闻名世界。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相同,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群体的和谐性 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是居民的居住群建筑和谐性的展露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和谐性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融合之美。可以说“和谐性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的灵魂。”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谐性大多体现在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 故宫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典型案例和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和设计技法与工艺的集中体现。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法拉兹·日·阿

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再如,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坤宁宫与乾清宫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对应的。《易经》中,乾对天,主阳;坤对地,主阴。清、宁二字都是安定、详和的意思。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神武门原称玄武门,为了避康熙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 从其所遵守的道家原则还有中轴线的对称结构以及背山面水的理想模式,不难得出以故宫建筑群对群体的和谐性的痴迷。而作为在中

建筑美学(1)

人类发源地建筑:两河流域.。古印度。爱琴海域以及中国建筑 举例说明古埃及建筑主要有那两大类 1.金字塔是法老(国王)的陵墓,在建筑形象的美上,对人来说是一种震慑力 .崇高,按黑格尔的说法是“巨量物质压倒心灵”之美。 2太阳神庙是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是连柱厅,从美学上说给人一种巨大而坚实的震慑力。 古印度佛教建筑,有哪两大类,及其作用 1窣堵坡(即佛塔)作用:是佛教徒死后的坟墓,其形式是半球形。 2支提窟(石窟)作用:是佛教徒讲经说法和进行其他佛事活动之处。 古希腊建筑主要有哪些三种柱式,及其情感象征 1多立克柱象征:简洁有力粗壮大方男性美 2爱奥尼象征:女性之美 3科林斯象征:更为纤巧丰富 举例说明古罗马建筑有哪五种类型 1凯旋门在罗马城内的,是为对外战争得胜归来,作为庆典而用。 2克罗西姆角斗场为最大,从外形看共四层,下面3层连续拱券,富有韵律感。檐部都用线条栏杆等,强调水平线,墙上均设椅柱,强调垂直线 3潘松神庙即万神庙,古罗马最大的神庙,下面是呈圆柱状,上面为半球形的穹隆顶,空间有层次,形象丰富庄重。 4卡拉卡拉浴场,规模大,而十分豪华 5纪功柱“歌功颂德”为皇帝造的。 欧洲中世纪建筑有哪三中形式?特点?代表建筑?(各举1-2例) 1拜占庭a集中式布局以一个大厅为中心,以纵横两条中轴线布局。b穹隆顶大厅用半圆形的穹隆顶,四周有用半个几1/4个穹隆顶对称布置,形成庄重辉煌的效果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2罗马风格a 以拱顶为主b整体建筑具有敦实感,建筑形象强调垂直线,有向上的感觉:c利用巴西利卡的长方形平面,形成中心轴线长于两侧的拉丁十字的平面;d艺术形式有着主次关系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英国杜伦姆教堂 3哥特式a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b 造型挺秀的小尖塔。c 轻盈通透的飞扶壁。D修长的束柱e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f x形交叉式拱顶或六分助拱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林肯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罗马风建筑与古罗马建筑有何异同 相同:a圆拱形b都以石材料为主来建筑的c都有柱式 不相同:a在建筑形式上,仿罗马多来自基督教而古罗马是注重形式美B在拱助上,古罗马屋面的厚度比较大,而仿罗马在建筑结构上有明显的进步C在束柱上,古罗马多用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等方式,而仿罗马出于宗教的需要,出现束柱做好似数根柱子合起来的感觉。D在建筑的门窗上,古罗马是圆拱形。而仿罗马是半圆拱形。 从形式美的角度分析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 1它是为胜利而建,有纪念性的建筑的形式美2遵循变化与统一的法则3均衡与稳定的法则4比例与尺度的法则 从建筑尺度来说,分为心理尺度和生理尺度,尺度是一种以大小标准高低为准。 从美学角度分析泰姬·马哈尔陵的美 1建筑是用洁白纯净的大理石筑成,其上还镶嵌着28种宝石,被誉为象征永恒爱情的建筑。2 建筑形象对称庄重,气氛肃穆,但亦明朗,不同于一般陵墓的沉闷。3 立体造型上,形成了变化与统一的美。4 建筑上部的圆尖顶和下部建筑之间比例十分得当,反映出形式美的效果 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主教堂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意大利伯鲁乃列斯基设计1在艺术形式上,由尖顶改为圆顶的人文主义思想。2在艺术语言上通过色彩来表达,来体现人文主义特色。3在建筑上,顶是双层结构有内顶和外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4由圆穹顶形成全佛罗伦萨的“中心”,人们形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春汛”。让人认识到人需要解放自己,世界是美好光明的,体现人文主义的观念 为什么说卢浮宫的东立面“体现了古典主义建筑理性之美 1立面采用柱式构图,强调中轴线对称。2下面做了基座形式,敦实厚重。3立面构图比例严格,具有明确几何形。4立面设计,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具有强烈的纪念性效果,5都是体现了结构符合比例同时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理性之美 18 。19世纪的欧洲建筑之美中,什么是折衷主义建筑?其代表作有哪些 (1)指从18世纪反反复复的创新,到19世纪已经没有创新了(2)代表作:法国巴黎的圣心教堂和巴黎歌剧院

1452156929中外建筑史(测验)

1452156929中外建筑史(测验)

————————————————————————————————作者:————————————————————————————————日期: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拱券和()。 A.巢居B.神殿C.梁架D.庙宇 2.汉代()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 A.《建筑十书》B.《考工记》C.《周礼·东宫》D.《园冶》 3.古埃及()是太阳神阿蒙的标志,通常高10-20米,下大上小,顶部为金字塔形,镀金,横断面成正方形。 A.阿布辛贝勒B.德·埃·巴哈利C.方尖碑D.卡纳克 4.()又称月神庙,建于公元前2125年,是可考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A.乌尔观象台B.太阳神C.萨尔贡D.胡夫 5.古罗马人善用()结构,它是由放射形排开的楔形拱石之间相互产生张力撑开拱面。 A.混凝土B.山墙C.柱式D.拱券 6. 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平面柱网的特点是() A、副阶周匝、 B、金厢斗底槽 C、减柱造 D、双槽 8. 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东周 B、西汉 C、唐宋 D、明清 9. 清代的木构建筑斗拱高与柱高之比约为()

A、1:2 B、1:3 C、1:4 D、1:5-6 10. 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历史主义 B、民族形式 C、中国固有形式 D、民粹主义 1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穿斗 B、内柱升高 C、彻上露明造 D、草栿 12. 唐代建筑的特征是() A、斗拱大而数量少,出檐深远,雄健有力 B、斗拱多而密,屋顶陡峭 C、运用多色彩画、绚丽华贵 D、结构复杂,用料硕大,坚固而稳定 13. 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拱券和() A、巢居 B、神殿 C、梁架 D、庙宇 14. 下列哪组建筑运用了“金厢斗底槽”及斜撑增强了建筑的刚性() A、佛光寺东大殿,隆兴寺摩尼殿 B、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光寺东大殿 C、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苏州虎丘塔 D、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蓟县独乐寺观 音阁 15. 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晋 B、冀 C、苏 D、赣 16.由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圣卡罗教堂,室内几乎没有一条直线,装饰复杂,富丽堂皇,它是()风格的典型代表。 A.文艺复兴B.巴洛克C.洛可可D.罗马7.北宋时颁布了建筑预算定额(),作者是李诫。 A.《园冶》B.《鲁班经》C.《营造法式》D.《建筑四书》

中外建筑史复习

中外建筑史复习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填空(30’) 1、先有建筑,然后根据这些建筑形象创造出象形文字。 2、中国的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北方较干旱,多为穴居;南 方较湿润,林木多,多为巢居。“半坡F21”为半穴居) 3、巢居的演变形式是:开始在一棵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 居所,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后来变成现在的“干栏式”住宅。 4、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规模甚大,包括王宫居住部分,宫殿部分和 祭奠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 5、西周最完整的建筑是今陕西岐山凤雏村的一处建筑遗址,不是住 宅,是一座宗庙。 6、秦代最主要的三个建筑是:万里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7、佛教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白马寺是我国建造最早的佛教寺院。现 存最早的佛寺是唐代所建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教建筑分为三类:寺院、塔幢和石窟。(“塔”是后来创造的文字,最早叫窣堵坡,又叫浮屠、灵庙。) 8、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6世纪初),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砖塔。 9、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这种形式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 从内容上来说,石窟又可分为僧院窟、塔庙窟、尊像窟。我国的三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动乱的,但这时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平安富 庶。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友人,来到兰亭吟诗饮酒,作成《兰亭序》,被褚遂良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1、唐朝的大明宫,建筑宏大又精美,主要建筑有含元殿、麟德殿、宣 政殿和紫宸殿等。含元殿为大明宫的正殿,位于大明宫的中轴线上。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后部的太夜池之西,是唐朝皇帝赐宴群臣、大臣奏事、藩臣朝见之处。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分析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一、10大法则 在哲学中,美学一是最棘手的问题,人们总是会问美有什么样的标准。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形态彼此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但同样能带给人美感。比如在古代西方,人们往往把建筑与厚重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建筑的表面贴上一层厚厚的花岗岩。如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建筑,以此来强调建筑的宏伟感觉。在今天,又有谁会这样做?隈研吾曾经指出,建筑由于其厚重高大而给人压抑感、排斥感。现在很多建筑师开始喜欢轻盈的建筑甚至很多建筑的外形都会头大脚小,与以往的建筑形式颠倒过来,或者用玻璃幕墙来展现建筑的轻盈、通透,这很难让人说差异如此之大的建筑哪个更美。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二、形式美法则的探索 康德的两部著作《伦理学》和《美学》提到过,美只是人的感受,而不是客观概念。 这是从形式美规律的心理层面来讲,不同的建筑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高大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内高46.5米,从功能层面来讲,3米的房高已足够满足人的行为活动,但从精神层面来分析,是为了凸

显其庄严的气氛。普通的住宅房高约3米,给人温馨又隐秘的感觉。形式美规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去探讨。最早研究形式美规律的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绘画、雕塑、音乐呈现的美都是一些“数”规律,认为“数学是最高的艺术形式”。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派如出一辙,认为对形式美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完美的数学比例之中,如黄金分割比。之后,亚里士多德从大自然生物界得到启示,提出了有机的整体的观念,从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节奏韵律的变化中最终总结出“多样与统一的”规律。 黑格尔总结了形式美规律“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多样与统一”是建筑形式美的金科玉律。无论是柏拉图从“数”的理念来分析形式美,还是亚里士多德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都强调一个整体之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存在呼应与协调的关系,每一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整体是高度统一的,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短。 三、形式美法则下的建筑形态 1.韵律与节奏韵律 原本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以往一些美学家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例如投石入水,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一种富有韵律的现象。蜘蛛结的网,某些动物(包括昆虫)身上的斑纹,树叶的脉络也是富有韵律的图案。有意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征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Abstract】 Pay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buil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eng shui harmony, on the ground, groups interested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buildings, a symbol of a serious and orderly human ethics, clearly reflects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concept of spac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关键词】 美学特征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 儒学规范Confucian Criterions / 审美价值Aesthetical V alue / 伦理思想Moral Thoughts / 理性精神Rational Spirits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特征,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美学特征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在许多伟大的建筑面前,除了通过视觉的愉悦程度感受建筑外在的美,还应该根据一定的法则在深一层次来欣赏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基本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图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一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相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一。 二、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三、均衡 均衡是指在视觉和感觉上给与人稳定感,例如,下大上下的山,对称的人等等,这些都会带给人稳定感。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均衡的建筑通常都是安全的,感觉上也是十分舒服的。在古代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埃及的金子塔,仿佛山的造型,又例如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给人的感觉都均衡稳定的。 四、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谐比例。数学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比1.618的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往往在尺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失调则会让建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礼堂等,如果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间小的房间往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的教堂,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随后你会听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声响。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中外建筑史 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着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着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

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着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