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毒防疫预防管理制度培训讲学

消毒防疫预防管理制度培训讲学

消毒防疫预防管理制度培训讲学
消毒防疫预防管理制度培训讲学

*******有限公司

消毒防疫预防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规范养殖场圈养羊预防疫病、日常消毒标准化而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

养殖场负责编写、修改本制度,并实施本制度。

资源配置部总监人员负责监督监查工作执行过程及结果。

三.范围:

适用于养殖场。

四. 内容:

一)消毒管理

1.环境消毒:

圈房羊舍周围环境按季度用2%火碱消毒。羊场周围及场内污染地、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在羊场、羊舍入口设消毒垫并定期更换消毒液。

2.人员与车辆的消毒规定

2.1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换场区工作服、工作靴,须紫外线灯照射5min,进行

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饲养区须由养殖场相关领导引领参观区。

2.2进入饲养区参观需经申请参观路线和参观区,批示后方可在门口办理进入登记手续,进入养殖

场区。

2.3进入饲养区的车辆必须先进入养殖场消毒区,停驻在饲养区大门口的消毒池,经喷雾消毒后方

可进入饲养区。

2.4场内工作人员进入羊舍前,经淋雾消毒室消毒,包括在消毒盆洗手、脚踏消毒垫等。

2.5养殖场专人负责作《月采购消毒药物计划》并提交审批。

3.羊只与羊舍消毒规定

3.1设立专人负责饲养区环境消毒工作的制度。

3.2凡从场外准调入的羊只,入场时必须对羊体及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并经过消毒道进入隔离舍隔

离饲养几日,无问题后再进入圈房饲养。

3.3饲养员专人负责羊舍及羊舍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

3.4消毒时间:每半月进行一次带羊消毒,并有记录。特殊情况由场长另作安排。

3.5消毒药剂配比:用热水配5%-10%火碱混合均匀后消毒,或用1:1800-3000的百毒杀带体消

毒,或用其他适合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消毒。

3.6消毒人员:为了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刺激,在消毒时必须采取佩戴好口罩、手套等相关必要防护

措施。

3.7消毒监查:技术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检查消毒工作的实施情况,不定期或现场督查配比,须严格

执行消毒剂说明的比例配置溶液,并有检查记录。

3.8消毒覆盖面的保证:尽量达到100%,土壤表面可用10%漂白粉溶液+4%福尔马林溶液+

(5-10%)热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进入圈房消毒或产圈消毒,消毒后另用汽油喷灯,用过火消毒。

3.9圈养区产生的污水及粪便必须经远离生产区,且在坑内堆积发酵,处理约45天后方可使用。

3.10对病死羊只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被病死羊只污染过的场地及用具,还需进行严格消毒处

理。具体参照《圈养标准管理制度》。

3.11执行消毒记录,并于完成工作后果1H内及时交由技术管理人员监查。

3.12每批羊只出栏后,要彻底清扫舍内外,采用喷雾和火焰消毒,每周对饲喂工具进行消毒。

4.生活区的消毒规定

4.1后勤负责生活区环境消毒工作。

4.2消毒期:每15天消毒一次。

4.3严格按照消毒剂说明的比例配置溶液。

4.4消毒范围:道路、下水道、食堂、宿舍、种畜场大门等生活设施。

4.5饲养员卫生以及衣物等消毒。

4.6及时做好消毒记录。

5.器械工具消毒规定

5.1生产工具由羊舍各自负责的饲养员随定期消毒时一并消毒。

5.2医用器械由技术人员使用前和使用后定期消毒。

6.消毒方式

6.1生产工具用消毒液作喷雾消毒、洗刷消毒。生产工具包括:饲料铲、饲料车、粪铲、粪车、料

箱、补料槽等。

6.2注射用品用高压熏蒸消毒。

6.3实验室用具和器械用干燥箱消毒或者相应的消毒方式消毒。

6.4产房器械及设施用消毒液消毒和熏蒸消毒。

7.消毒注意事项

7.1正确使用各种消毒药物,严格按照说明的规定和要求。

7.2在配置消毒液或实施消毒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物品。

7.3大门、羊舍处的消毒池(盆)应定期更换药液。

二)防疫管理

1.防疫

2.1.1场区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和消毒垫、消毒灯,保持消毒液新鲜有效,供车辆和人员进入生产区

的第一次消毒。凡进入场区和生产区的车辆应经过消毒池,人员应下车经过消毒室,经紫外线灯消毒5min。

2.1.2 生产区入口处进行第二次消毒,外来人员进入每栋羊舍进行第三次消毒。

2.1.3 所有进入生产区的人员都应换上消毒好的工作鞋、工作服。

2.1.4 每栋羊舍门口要设立消毒垫,并保持消毒液新鲜有效,所有进羊舍人员应脚踏消毒垫2min.

2.1.5 凡是需要带进羊舍内的工具及物品都应经过过氧乙酸浸泡消毒。

2.1.6 工作人员不得把在家中饲养的偶蹄动物带入养殖场。

2.1.7 饲养人员在做好通风管理工作,保持圈保干燥清洁,不能喂发霉变质或污染的饲料,定期进

行饮水消毒。

2.1.8 技术管理人员应做好人工授精、治疗等器械的熏蒸高温高压消毒。

2.1.9 技术人员、饲养人员应经常观察羊群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管理人员。对病死羊处理应及

时,消毒更严格,严禁销售和自食病死羊。

2.1.10 规模羊场应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并定期进行灭鼠、灭蚊蝇工作。

2.1.11 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并按要求填写好免疫档案,严格遵守疫情报告制度。

2. 兽药使用原则

2.2.1 疫病控制以预防为主。

2.2.2 疫病控制使用兽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定》、《兽药质量

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

2.2.3 兽药供应商必须是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

2.2.4 养殖场技术管理人员应建立免疫档案,做好防疫用药、治疗用药记录,详细记录羊只编号、

防疫时间、发病时间及症状、药物名称(商品名、有效成分、生产单位)、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预防或促生长混饲用药记录包括药品名称(商品名、有效成分、生产单位及批号)

2.2.5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药物或过期已被淘汰的兽药。

2.2.6 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对羊只防疫药物名称和防疫方式的决定,其它人不得随意操作或决定。

2.2.7 养殖场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兽医室管理,负责对药物放置、标识、使用,及过期药物处理。严

格遵守先进先出原则。

2.2.8 兽医室保持整洁、干燥、阴凉和适宜的温湿度,并定期检测。要保存疫苗的冰箱内放置温度

计,由专人定期检查冰箱内温度,及时记录。因各种原因造成内温度超出规定范围,要对疫苗质量进行评估后方可使用。

防疫、消毒管理制度.doc

防疫制度 1、卫生制度; 卫生制度是环境卫生控制的理论指导和行为规范,通过良好的制度约束和卫生控制能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并能从防疫的意义上解决环境的净化问题(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病源微生物)。 (1)、保持生活区、生产区的环境卫生,清楚一切杂草、树叶、羽毛、粪便、污染的垫料、包装物、生活垃圾等,定点设立垃圾桶并及时清理。生活区和生产区彻底分开,达到现代养殖的相关卫生标准和商检局相关的出口备案要求。 (2)、保持饲养人员个人卫生,每个饲养员至少有三套可供换洗的工作服,坚持每1-2天洗一次澡,保持工作服整洁。 (3)、保持餐厅、厕所卫生,定期冲刷、擦洗,做好无油污、无烟渍、无异味。养殖期间杜绝食用外来禽类产品(禽肉、禽蛋),养殖过程中禁止食用本场的病死家禽。 (4)、保持道路卫生,不定期清扫,定期消毒。便于交通运输、便于内部人员日常操作、便于冲刷消毒。 (5)、保持宿舍,被褥的整洁卫生,每个人至少有两套床上用品(床单、被套、枕巾),做到每批鸡出栏以后彻底换洗,必要时熏蒸消毒后在阳光下暴晒。 (6)、消毒池的管理,保持进入生活区、生产区大门的消毒池内干净,池内无漂浮污物、死亡的小动物和生活垃圾,定期(5-7天)更换消毒液一次,特殊情况可以随时更换,用3-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俗话说的火碱水)进行消毒。 (7)、要求鸡场配备兽医室、剖检室、焚尸炉,能对病死的家禽剖检、禽病的诊断和病禽、病料的无害化处理提供条件和方便。 (8)、养殖用水最好是自来水或深井水,定期检测饮水的卫生标准,确保卫生无污物,大肠杆菌污染指数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的卫生指标。 (9)、在场区配备粪便生物发酵处理池,确保鸡场作为肥料的鸡粪和垫料对社会对其他养殖没有危害性。 (10)、养殖所用饲料要保持新鲜和干净,饲料场、散装料罐、养殖场、散装料仓,都要避免人为的接触和污染。在鸡群发病时期特别要注意剩料的处理。 (11)、鸡舍内卫生 ①、空气质量卫生,从育雏到出栏,根据养殖的需要、季节温度的变化、空气质量的变化等,不断调节通风量,确保舍内空气质量新鲜、氧气充足、有害气体不超标。 ②、育雏期间每日都要清理掉水杯中的垫料并擦洗干净。每批鸡出栏以后根据需要用相关的酸(碱)性消毒剂或特殊的除垢剂侵泡或高压冲刷自动饮水线,以便能有效去除水线中的青苔、沉积物和滋长的生物膜等。 ③、顶棚卫生:在饲料中添加灭蝇蛆药物或采取药杀措施,避免苍蝇粪便污染顶棚、灯泡、墙壁设备等,同时也避免了大量的苍蝇滋生而加大禽病传播的风险。顶棚不能有蛛网挂附。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

(一)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每月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并做好记录。 3、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每月向区县院感质控中心上报医院感染监控指标 4、开展医院感染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的管理,每月检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后效果进行评价。 5、拟定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立文件,指定专人负责医院感染质控中心监控平台的信息 6、逐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 (二)医院感染教育与培训制度 1、医院每月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培训内容要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做好签到记录。 2、医院职工每次参加培训记学分1分,医院对每位职工建立学分登记表,每年每人不少于10分。 3、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每年参加质控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学习班,每年学分不少于3分。 4、每年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知识考试,成绩80分合格,不合格进行再培训,补考合格。 5、建立医院感染教育与培训软件卷宗。 (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1、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专(兼)职人员,由专(兼)职人员每月统计后上报区县院感质控中心。 2、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月抽查出院病历进行检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补报,并提出整改意见进行整改 3、监测资料归在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软件卷宗。 (四)医院清洁卫生管理制度 1、医院指定地点建立拖布清洗池,在拖布清洗池旁边设置拖布架或挂钓。禁止各科室将拖布放置室内,禁止将拖把倒立。 2、医院卫生洁具质量便于清洗、消毒,禁止用鸡毛、桔杆等材质的卫生洁具。 3、建议与有资执的保洁公司签定保洁合同,保证清洁卫生质量。 4、地面清洁:过道每日拖3次(& 00;11 : 00 ;15 : 00),室内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每日1--2次更换垃圾袋。 5、物体表面清洁:每天上、下午各1次。 6、病区内床头柜、床单兀清洁与消毒:每日用消毒桌巾擦拭(250 —500mg/L

职业健康与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智慧构筑未来 Build Future With Wisdom 职业健康和卫生防疫 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目录 1.人员基本素质要求 (1) 2.进入施工区域内人员要求: (1) 3.管理措施 (1) 3.1责任分工 (1) 4工业医疗 (2) 4.1卫生和防疫 (2) 4.2生活营地食堂管理 (2) 4.3个人卫生 (2) 4.4食品卫生 (3) 4.5环境卫生 (3) 5传染病的预防 (3) 6职业病的防治 (4)

1.人员基本素质要求 施工现场整体的安全网络,是由每一个基础施工单元—作业人员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以,每一名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的安全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每一名作业人员在进入施工现场前都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经测试合格,身体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施工。 以后每年还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再次安全教育培训和健康检查,禁止不适合现场工作的职工进入施工现场。对有职业病和残疾的员工,安排国家法规允许的相应工作。对有不适宜从事国家规定的重体力劳动职工调整工作岗位,安排做适宜工作。对有传染病的职工禁止进入现场。对有高血压、恐高症的职工不安排从事高处作业。 对于入厂符合要求并经三级安全教育考核合格的人员,在进入现场从事正式施工作业工作以后,项目部要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培训。另外,公司也根据总体情况组织各项目部进行相关内容的岗位再教育。 项目部的组织机构中设置了安监部,部门中的保卫主管为每一名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建立了个人资料档案,并和当地公安部门建立起联系接口,防止一些违法犯罪人员流入现场,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建立了监督检查制度,安监部负责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现场每一名施工人员的合法性,并能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2.进入施工区域内人员要求: 保证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包括临时劳务人员的满足以下要求: 身体健康,无影响工作的残疾、禁忌症,无传染病和其它影响正常工作的严重疾病。 无刑事案件牵连。 无吸毒、赌博、嫖娼等违法行。 文化程度(教育水平)和所从事的工种相适应。 工作经验(经历)和所从事的工种相适应。 并指定授权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或授权人员检查、确认上述基本要求的符合性。 接受业主对施工(包括分包商和租赁商的施工人员)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进行复核检查,并不能满足要求的人员进行退场处理和对我方相关的经济处理。 3.管理措施 3.1责任分工 3.1.1安监部 负责对职业健康和职业病的综合管理,建立员工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和项目职业病防治办法。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根 据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特制订我院消毒灭菌制度。 一、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四、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五、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 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 低温等离子体火菌等。 (3)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 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2、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物性品,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 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抱、真菌抱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

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 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 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⑸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六、医院应保持诊疗环境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干燥,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再清洁、消毒。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等)应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和消毒。 七、医院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八、医院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九、从事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消毒灭菌知识,熟悉消毒产品性能,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按标准和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 十、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职业防护技能。 十一、各科室根据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1、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 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防疫、消毒管理制度

防疫、消毒管理制度 1、卫生制度; 卫生制度是环境卫生控制的理论指导和行为规范,通过良好的制度约束和卫生控制能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并能从防疫的意义上解决环境的净化问题(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病源微生物)。 (1)、保持生活区、生产区的环境卫生,清楚一切杂草、树叶、羽毛、粪便、污染的垫料、包装物、生活垃圾等,定点设立垃圾桶并及时清理。生活区和生产区彻底分开,达到现代养殖的相关卫生标准和商检局相关的出口备案要求。 (2)、保持饲养人员个人卫生,每个饲养员至少有三套可供换洗的工作服,坚持每1-2 天洗一次澡,保持工作服整洁。 (3)、保持餐厅、厕所卫生,定期冲刷、擦洗,做好无油污、无烟渍、无异味。养殖期 间杜绝食用外来禽类产品(禽肉、禽蛋),养殖过程中禁止食用本场的病死家禽。 (4)、保持道路卫生,不定期清扫,定期消毒。便于交通运输、便于内部人员日常操作、便于冲刷消毒。 (5)、保持宿舍,被褥的整洁卫生,每个人至少有两套床上用品(床单、被套、枕巾),做到每批鸡出栏以后彻底换洗,必要时熏蒸消毒后在阳光下暴晒。 (6)、消毒池的管理,保持进入生活区、生产区大门的消毒池内干净,池内无漂浮污物、死亡的小动物和生活垃圾,定期(5-7天)更换消毒液一次,特殊情况可以随时更换,用 3-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俗话说的火碱水)进行消毒。 (7)、要求鸡场配备兽医室、剖检室、焚尸炉,能对病死的家禽剖检、禽病的诊断和病禽、病料的无害化处理提供条件和方便。 (8)、养殖用水最好是自来水或深井水,定期检测饮水的卫生标准,确保卫生无污物, 大肠杆菌污染指数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的卫生指标。 (9)、在场区配备粪便生物发酵处理池,确保鸡场作为肥料的鸡粪和垫料对社会对其他 养殖没有危害性。 (10)、养殖所用饲料要保持新鲜和干净,饲料场、散装料罐、养殖场、散装料仓,都 要避免人为的接触和污染。在鸡群发病时期特别要注意剩料的处理。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疾病防控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疾病防控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疾病防控管理制度范本篇一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引起发病。因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造成流行,做好管理不仅对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控制社会上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学校领导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预防保健协调组织,明确校长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确定专人负责预防保健工作并有疫情报告人,具体防治制度如下: 一、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老鼠和蚊、蝇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有计划地改造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全学校传染病监控与疫情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定晨检制度,做好晨检查,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缺课情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及时报告给学校保健室,学校疫情报告人逐级做好疫情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疫情报告顺序为:学生、班主任、保健室、学校领导、疾病防控中心、市教育局体卫科、市卫生局。 四、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到及时消毒、及时隔离,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浸泡等。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做到湿式清扫。 五、学生患传染病愈后,须持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及有关化验单,经学校确认后方可复课。 六、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学校网站、宣传窗、健康教育课、班会、板报、广播等途经,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应知识和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健康状况有异常时,应及时带学生就疹,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医院消毒灭菌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2、使用范围:全院各科室、护理部、医务部等。 3、监督管理 3.1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管理等工作; 3.2各医疗部门、护理部、医务部等部门负责执行。 4、内容: 4.1医院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器械科、感染管理科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4.2医院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根据2012《消毒技术规范》中的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方法。 4.3各科室根据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4.4感染管理科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4.5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职业防护技能。

4.6从事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消毒灭菌知识,熟悉消毒产品性能,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按标准和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 4.7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4.8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4.9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4.10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4.11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4.12消毒与灭菌时的职业防护 4.13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4.13.2清洁与消毒方法 4.14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4.15地面消毒 4.16患者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 4.17清洁用品的消毒 4.18皮肤与粘膜的消毒 1)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2)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时间1min~3min,待干后再用70%~80%乙醇(体积分数)脱碘。

疾病防疫安全管理制度

卫生室及保健教师工作制度 一、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结合上级有关部门学校制订的卫生工作的计划及要求和本校实际,制订每学期的学校卫生工作计划。组织好帝校卫生的各项工作,经常进行技术指导和卫生监督管理。 二、结合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和季节变化特点,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防病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有计划地培训和建立一支班级卫生员骨干,并开展各项检查评比制度。 三、定期开展学生健康检查,视力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记载学生因病缺课、因病休(退)学等情况。配合医疗卫生部门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接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登记防治工作。 四、如遇学生中发生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早消毒处理,并严格执行患传染病学生复课前的诊检以控制传染源。 五、热心为学生服务,课间、午间认真值班,接待学生卫生防病治病的咨询及处理学生偶发伤害事故。对急诊病人,发热病人和其他不能处理的疾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及时并通知家长,并跟踪观察。卫生室的医疗器械、检测设施要妥善维护。 六、指导学生开展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用眼卫生、饮食饮水卫生、除害防病、红十字教育及爱国卫生社会活动等。 七、配合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食堂卫生、食品卫生、膳食营养、炊具消毒等工作,定期为食堂培训炊事员,监督各项卫生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八、按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外出学习,会议要履行好请假手续。 九、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益,认真参加各种卫生讲座和业务进修,要在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十、认真积累资料,及时对资料进行分类、登记、研究和分析。每学期结束上交学校教导处,按规定对卫生室的医疗器械进行维护保养、消毒。按规定给生病的学生配药并作好配药登记。

疾病防控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疾病防控管理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防控工作目标 1、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及事故监测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不发生校园内的重大疫情及事故。 二、成立防控组织。 1、成立防控组织。学校成立防控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保健教师、各处室主任为常务成员,各班主任为成员。 2、履行主要职责。在上级有关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学校防范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学校内防治工作形势,提出防治的措施和组织实施,做好学校内加强防治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配合相关部门宣传有关知识。 三、落实防控措施 1、宣传教育 学校要普及各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尤其加强学生常见病、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救护工作。在每学期开学初,集中开展一次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并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讲解预防传染病的知识要求,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2、预防措施 (1)加强日常的监测工作,实行学生到校情况晨检制:发现学生体质有异或突发疾病,班主任应及时护送其到附近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凡发现学生群体中有五人以上突发症状相似疾病的,必须立即逐级上报。学校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的疾病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严格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及时掌握学校内各类人员流动情况 (2)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宿舍、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内公共设施及公共用具的安全检查,定期检查学校防护措施的完好情况。 (3)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

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食品用具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第一条:食品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无毒无害,便于洗刷、消毒、保洁。 第二条:食品用具每天班前、班后要清洗、消毒一次,运行过程要有序、保持清洁、无污垢、见本色。 第三条:食品用具要有专人保管、不混用不乱用。 第四条:食品冷藏、冷冻工具应每天保洁一次,每周洗刷、消毒一次,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第五条: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用具及时更换。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条: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岗前卫生知识方能上岗,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岗位 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 第二条: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三条: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做到个人仪表整洁。上岗时必须穿戴统一整洁的工作服,并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嚼口香糖、进食、吸烟,私人物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或更衣室内,不可放置在工作区内。 1、经营场所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并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及时清除垃圾,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确保环境整洁

2、《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应悬挂于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设有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配有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3、食品仓库应有良好通风,保持库房内所需温度和湿度,防止食品霉变、生虫。贮存生鲜食品应配置必要的低温贮存设备,包括冷藏库(柜)和冷冻库(柜)搞好防尘、防蝇、防鼠、防潮工作,定期对库房周围进行卫生清扫,消除有毒、有害污染源及蚁蝇孳生场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GR 医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起草人:杨祖群、王荔 发布日期:2015年3月22日 审核人:王荔 生效日期:2015年5月1日 批准人:李秋 页数:共16页 回顾日期:2018年5月 医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1.目的: 切断感染链,终止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医院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陪护人员、志愿者、学生及外来工作人员安全。 2.适用范围: 全院所有临床、医技、儿研所、分子生物中心、太平间等。 3.定义: 3.1 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 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7 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8 清洁单元:以患者病床为中心、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的所有环境表面视为一个清洁单元。清洁工具(如抹布)未经有效复用不应用于另一个清洁单元。 3.9 低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这类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门诊大厅等。 3.10 中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这类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3.11 高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这类区域有感染者、高度易感患者居住或长时间停留;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随时可能对环境表面造成污染。如感染科、手术部(室)、重症监护病区、急诊科、消毒供应中心、医学检验科、烧伤病区、导管室、腔镜室、血液透析中心、新生儿病房、移植病房、隔离病房等。 4.标准: 4.1 清洁与消毒原则

〖精选〗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3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师幼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托幼机构职责 1、加强领导,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制,建立园长责任制。按照卫生部门和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园内各项传染病治措施的落实。 2、幼儿园设立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指定专人(保健员)具体负责本园传染病疫情收集、报告、指导教师晨检、幼儿健康教育、食堂卫生、免疫预防等传染病防治工作等。 3、主动与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加强沟通,接受技术指导、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 二、传染病防治 1、督促家长按免疫程序和要求完成儿童预防接种。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托幼机构儿童常规接种、群体性接种或应急接种工作。 2、在本托幼机构内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病例后,应当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

报告。 3、班级老师每日登记本班儿童的出勤情况。对因病缺勤的儿童,应当了解儿童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原因,对疑似患传染病的,要及时报告给园(所)疫情报告人。园(所)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追查儿童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 4、在本托幼机构内发现疑似传染病例时,应当及时设立临时隔离室,对患儿采取有效的隔离控制措施。临时隔离室内环境、物品应当便于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控制传染病在园(所)内暴发和续发。 5、托幼机构应当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可疑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 6、发生传染病期间,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保护易感儿童。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该班与其他班相对隔离,不办理入托和转园(所)手续。 7、卫生保健人员应当定期对儿童及其家长开展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防护能力和意识。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 8、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

关于医院消毒隔离的管理制度范本1

消毒隔离制度(一) 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务必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1、护理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齐、清洁、穿护士鞋;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 2、无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罐等按规定时间灭菌与更换消毒液。 3、手术室、产房、婴儿室、隔离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等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并遵照执行。 4、传染病人及保护性隔离病人所住的病室应定时进行消毒,所用的家具、器皿、被服、餐具等用具务必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物品,以便处理。 5、病区要求做到一床一套湿扫床,床头柜一桌一布,每次用后经消毒液浸泡后备用。 6、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用的拖把擦布,应严格区分(拖把应有明显标记)。 7、凡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均需经消毒液浸泡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浸泡时要求液面满过注射器,拉开注射器内栓,使注射器内吸有消毒液)。 8、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人,都要实行床边及用具等隔离制度,做到病人一览表有标记。 9、病人住院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如便盆、尿壶用后进行消毒;暖水瓶、脸盆、拖鞋等,出院后务必经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10、病室冬季应每日清晨及下午打开气窗二次,每次15-30分钟进行通风,以持续空气清新。

消毒隔离制度(二) 消毒隔离制度 1、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 2、医护人员应掌握标准防护要求,进入无菌区或执行无菌操作时,按规定着装;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房间,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等。 3、病区设感染监测员,职责明确,负责对病区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督导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 4、严格执行手卫生相关规定。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抽血、输液操作时,应保证一人一巾一带,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次。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 6、无菌物品应专柜储存,与待消毒物品分区放置,标识明确;灭菌物品须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打开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4小时,过期、失效物品应及时取出并重新消毒或更换,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 7、患有肝炎、活动期结核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人员不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待恢复正常后方可重新工作。 8、需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应优先做治疗护理工作;对实行床旁隔离的患者,后做治疗护理工作。 9、患者的衣服、被单每周更换一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在规定地点清点更换下的衣物及床单元用品。 10、病区垃圾分类管理规范,不得混放;各种医疗垃圾桶标识明确;医疗锐器处理规范,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11、各种诊疗护理用品用后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处理,特殊感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识,专人负责回收。12、

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向阳乡砂子坡小学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学生教师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预防措施: 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4.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5.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6.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7.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制度措施: 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

学校开学工作防疫防控期间管理制度(卫生消毒、晨午晚检、复课证明、宿舍、食堂)

学校开学工作防疫防控期间管理制度(卫生消毒、晨午晚检、复课证明、宿舍、食堂) 学校开学工作防疫防控期间管理制度(卫生消毒、晨午晚检、复课证明、宿舍、食堂)学校环境卫生消毒制度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师生传染病的传播,特制订如下消毒管理制度: 一、消毒负责部门校长负总责,学校教育处卫生室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相关人员具体实施。 二、消毒的方法及要求 1.化学性消毒: 学校内统一使用含氯消毒液,校内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查验有效期限,定时进行发放,教学生使用时要求现配现用。(物品清洁与消毒的方法详见附表) 2.物理性消毒:蒸汽消毒: 温度达到100℃后消毒 15 分钟,蒸汽消毒 10 分钟,远红外热力消毒温度达到120℃后消毒 20 分钟。消毒柜内温度要求进行监测。 3.紫外线消毒 1)紫外线灯专人负责,操作人员会正确使用,在使用时穿好防护服及眼镜,防止对人体造成伤害 2)

每次使用前对紫外线灯管进行擦拭,保证灯管无污渍及尘土,保证紫外线的穿透性。 3)使用移动性紫外线消毒车,对空气消毒时按照每立方米 1. 5瓦计算紫外线灯车的数量;对物体表面(图书等)消毒时,要求灯管与待消毒物体表面的距离少于 1. 5 米,消毒时间每次持续照射不少于 60 分钟。 4)对学校内的每台紫外线灯车按照车及灯管进行编号,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灯管累计达到 1000 小时,及时更换新灯管,如过程中发现损坏要及时更換。 二、环境卫生及消毒制度。 1、各班级教室每日由值日生打扫卫生,办公室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值日,师生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办公室和教室每天要有充足时间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各班清洁卫生打扫学生每天负责进行公共环境卫生打扫,师生定期喷洒消毒液或石灰水进行喷雾消毒,防止病菌的滋生和传染。 3、各班清洁用具要做好标记(如笤帚、拖布、抹布等)并要专用,拖布要求活动室与睡眠室、盥洗室、卫生间各一把,根据不同用处做标识,每次用后及时处理干净,干燥存放。

医院感染科室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科室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对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四)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1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职责 (一)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管理总体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二)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三)负责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定期对科室的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抽样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四)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流行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六)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采购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处理进行管理和监督。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八)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职责 (一)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积极协助调查。 (三)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四)组织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五)督促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 (六)做好对卫生员、陪护、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3 医务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一)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二)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 (三)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科室、部门开展调查与感染控制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 4 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学校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为做好学校疾病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由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疾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二、大力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全校坚持每天清洁打扫、每周三一大扫除、全天保洁制度,坚持每天检查室内外环境卫生,并在周一集会时总结评比。 三、做好卫生保健宣传工作,加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同时,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安排必要的课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防病防疫知识深入人心。 四、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增强个人防病抗病的能力。 五、加强学校饮用水的管理,各班级学生饮用水管理责任到人,对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由食品卫生防疫检测部门通过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确保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发现问题立即停用、检修;对饮水设备,要坚决做到定期消毒,定期更换过滤设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六、建立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

径。 七、建立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现报告制度,各年级,班主任为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和食物中毒者应立即报告学校管理领导小组或校医室,以便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不及时上报或瞒报要追究责任。 八、学校每年定期对校内教学环境与生活设施进行自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检查结果,全校公布。

公司办公室复工传染病防疫管理预案制度

公司办公室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提高XXXXX有限公司应对突发性卫生防疫事故的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XXXXX有限公司在发生感染时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公司卫生防疫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检查内容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人员。 第三条卫生防疫工作小组 公司成立卫生防疫工作小组,组织结构如下: 组长:公司总经理XXX. 副组长:公司副总经理XXX 防护用品专员:XXX 信息摸排专员:XXX 消毒监督专员:XXX 体温监控专员:XXX 卫生监督专员:XXX

第四条防疫要求 1.高危办公场所 XXGZ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空气不流通、人员密度较大、人员来往比较频密的地方,都是高危地区。 按照危险程度可排列为:电梯间、饭堂/餐厅、办公室。 1)最高危:电梯间 电梯间空气极其不流通,只有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液可以溶解病毒的外膜,但酒精极易挥发。电梯间的危险是无形的,有人咳嗽或打喷嚏后离开,电梯间内充满飞沫,包括按电梯的手指也沾满飞沫。 电梯间防护措施: ①搭乘电梯时佩戴口罩。 ②保洁人员定期为电梯间消毒,频率为1小时1次。 ③电梯间内放置纸巾,按电梯按钮时用纸巾遮挡,使用后立即丢弃。 2)次高危:饭堂/餐厅 排队打饭和就餐区域会挤满人,人流量大、密度高,空气中飞沫密集。饭堂/餐厅防护措施: ①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摘下口罩。 ②避免面对面就餐,就餐时不要说话,就餐距离间隔1米以上。 3)轻度高危:办公室

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进入人体组织或人的医用品必须高压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消毒隔离措施 1、医务人员在做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洗手,戴好帽子、口罩。治疗车上的无菌器械、敷料罐、缸,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2、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1次,治疗室用的擦布及拖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 3、病室各房间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部套扫床,一床一套;每日擦小桌,一桌一布,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 4、每周更换被服一次,并根据情况随时更换。 5、注射器使用后放入指定容器内,利器放入利器盒内。 6、治疗室、产房、手术室、换药室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每月做空气培养。 7、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液内消毒—冲洗—晾干—备用。 8、门诊采取血标本,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 9、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1)隔离患者有条件时住单间或单隔内,病室内或病室门口要备隔离衣,悬挂方法正确。 (2)患者专用体温表、便器,应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餐具,使用后回收集中处理。 (3)隔离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应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