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答案学案

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答案学案

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答案学案
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答案学案

高考数学教案和学案有

答案学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学案11 函数与方程

导学目标: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值.

自主梳理

1.函数零点的定义

(1)对于函数y =f (x ) (x ∈D ),把使y =f (x )的值为____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 (x ∈D )的零点.

(2)方程f (x )=0有实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____有交点?函数y =f (x )有______.

2.函数零点的判定

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一条不间断的曲线,且____________,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________上有零点.

2

对于区间[a ,b ]上连续不断的,且f (a )·f (b )<0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从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自我检测

1.(2010·福建改编)f (x )=??

?

x 2

+2x -3,x ≤0

-2+ln x , x >0

的零点为

______________.

2.(2010·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函数f (x )=3ax +1-2a ,在区间(-1,1)上存在一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与x 轴均有交点,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图中交点横坐标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若函数f (x )唯一的零点在区间(1,3)、(1,4)、(1,5)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

①函数f (x )在(1,2)或[2,3)内有零点; ②函数f (x )在(3,5)内无零点; ③函数f (x )在(2,5)内有零点;

④函数f (x )在(2,4)内不一定有零点.

5.(2009·山东)若函数f(x)=a x-x-a(a>0,且a≠1)有两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探究点一函数零点的判断

例1 判断函数y=ln x+2x-6的零点个数.

变式迁移 1 (1)(2011·南通调研)设f(x)=x3+bx+c(b>0),且

f(-1

2

)·f(

1

2

)<0,则方程f(x)=0在[-1,1]内根的个数为________.(2)(2010·烟台一模)若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x)满足f(x+2)=

f(x),且当x∈[0,1]时,f(x)=x,则函数y=f(x)-log3|x|的零点个数是________.

探究点二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例2 用二分法求函数f(x)=x3-x-1在区间[1,1.5]内的一个零点的近似值.(精确到0.1)

变式迁移 2 用二分法求函数f(x)=3x-x-4的一个零点,其参考

为________.

探究点三利用函数的零点确定参数

例 3 已知a是实数,函数f(x)=2ax2+2x-3-a,如果函数y=f(x)在区间[-1,1]上有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变式迁移3 若函数f(x)=4x+a·2x+a+1在(-∞,+∞)上存在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函数零点:

(1)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f(x)=0的实数x;

(2)从“形”的角度看:即是函数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3)若函数f(x)的图象在x=x0处与x轴相切,则零点x0通常称为不变号零点;

(4)若函数f(x)的图象在x=x0处与x轴相交,则零点x0通常称为变号零点.

2.求函数y=f(x)的零点的方法:

(1)(代数法)求方程f(x)=0的实数根(常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直接求解法等);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y=f(x)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3)(二分法)主要用于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二分法的条件f(a)·f(b)<0表明:用二分法求函数的近似零点都是指变号零点.3.有关函数零点的重要结论:

(1)若连续不间断的函数f (x )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则f (x )至多有一个零点;

(2)连续不间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3)连续不间断的函数图象通过零点时,函数值符号可能不变.

(满分:9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天津改编)函数f (x )=2x +3x 的零点个数为________.

2.若f (x )=??

?

x 2

-x -1 ?x ≥2或x ≤-1?

1 ?-1

,则函数g (x )=f (x )-

x 的零点为______________.

3.(2010·苏北四市模拟)若方程ln x -6+2x =0的解为x 0,则不等式x ≤x 0的最大整数解为________.

4.若函数f (x )=2ax 2

-x -1在(0,1)内恰有一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5.(2010·南通二模)已知函数f (x )=???

2x

-1, ?x >0?

-x 2

-2x , ?x ≤0?

,若函

数g (x )=f (x )-m 有3个零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6.(2010·泰州期末)已知函数f (x )=log a (2+ax )的图象和函数g (x )=1log (2)a

a x +(a >0,且a ≠1)的图象关于直线y =

b 对称(b 为常数),则a

+b =________.

7.(2010·深圳一模)已知函数f (x )=x +2x ,g (x )=x +ln x ,h (x )=x -x -1的零点分别为x 1,x 2,x 3,则x 1,x 2,x 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8.若函数f (x )的零点与g (x )=4x +2x -2的零点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25,则f (x )可以是下列四个函数中的________.(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f (x )=4x -1;②f (x )=(x -1)2;③f (x )=e x -1;④f (x )=ln(x -0.5).

二、解答题(共42分)

9.(12分)已知函数f (x )=x 3-x 2+x 2+1

4

.

证明:存在x 0∈(0,1

2

),使f (x 0)=x 0.

10.(14分)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a ,使函数f (x )=x 2+(3a -2)x +a -1在区间[-1,3]上与x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若存在,求出a 的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1.(16分)设函数f (x )=ax 2+bx +c ,且f (1)=-a

2

,3a >2c >2b ,

求证:

(1)a>0且-3

a

<-

3

4

(2)函数f(x)在区间(0,2)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3)设x1,x2是函数f(x)的两个零点,则2≤|x1-x2|<57 4

.

答案自主梳理

1.(1)0 (2)x轴零点 2.f(a)·f(b)<0 (a,b) 3.(x1,0),(x2,0) 两个一个无

自我检测

1.-3和e2 2.a>1

5

或a<-1 3.①③ 4.3 5.a>1

课堂活动区

例1 解题导引判断函数零点个数最常用的方法是令f(x)=0,转化为方程根的个数,解出方程有几个根,函数y=f(x)就有几个零点,如果方程的根解不出,还有两种方法判断:方法一是基本方法,是利用零点的存在性原理,要注意参考单调性可判定零点的唯一性;方法二是数形结合法,要注意作图技巧.

解方法一设f(x)=ln x+2x-6,

∵y=ln x和y=2x-6均为增函数,∴f(x)也是增函数.

又∵f(1)=0+2-6=-4<0,f(3)=ln 3>0,

∴f(x)在(1,3)上存在零点.又f(x)为增函数,

∴函数在(1,3)上存在唯一零点.

故函数y=ln x+2x-6的零点个数为1.

方法二在同一坐标系画出y=ln x与y=6-2x的图象,由图可知两图象只有一个交点,故函数y=ln x+2x-6只有一个零点.变式迁移1 (1)1 (2)4

解析(1)∵f′(x)=3x2+b>0,

∴f(x)在[-1,1]上为增函数,

又f(-1

2

)·f(

1

2

)<0,

∴f(x)在[-1,1]内存在唯一零点,

方程f(x)=0有唯一根.

(2)由题意知f(x)是偶函数并且周期为2.

由f(x)-log3|x|=0,得f(x)=log3|x|,令y=f(x),y=log

3

|x|,这两个函数都是偶函数,画两函数y轴下边的图象如图,两函数有两个交点,因此零点个数在x≠0,x∈R的范围内共4个.例2 解题导引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时,最好是利用表格,将计算过程所得的各个区间、中点坐标、区间中点的函数值等置于表格中,可清楚地表示出逐步缩小零点所在区间的过程,有时也可利用数轴来表示这一过程.

解∵f(1)=1-1-1=-1<0,

f(1.5)=3.375-1.5-1=0.875>0,

∴f(x)在区间[1,1.5]存在零点.

所取近似值都是1.3,因此1.3就是所求函数的一个零点近似值.变式迁移2 1.56

解析∵f(1.562 5)·f(1.556 2)<0,且区间[1.556 2,1.562 5]左右端点精确到0.01所取近似值都是1.56,因此1.56即为符合要求的零点.

例3 解题导引函数与方程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f(x)=0的解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函数y=f(x)也可以看作二元方程f(x)-y=0,然后通过方程进行研究.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解若a=0,f(x)=2x-3,显然在[-1,1]上没有零点,所以a≠0.令Δ=4+8a(3+a)=8a2+24a+4=0,

解得a=-3±7

2

.

①当a=-3-7

2

时,f(x)=0的重根x=

3-7

2

∈[-1,1],

当a=-3+7

2

时,f(x)=0的重根x=

3+7

2

?[-1,1],

∴y=f(x)恰有一个零点在[-1,1]上;

②当f(-1)·f(1)=(a-1)(a-5)<0,

即1

????? a >0

Δ=8a 2

+24a +4>0-1<-12a <1f (1)≥0f (-1)≥0

,或

?????

a <0

Δ=8a 2

+24a +4>0-1<-12a <1f (1)≤0f (-1)≤0

解得a ≥5或a <

-3-7

2

. 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1或a ≤

-3-7

2

. 变式迁移3 解 方法一 (换元)

设2x =t ,则函数f (x )=4x +a ·2x +a +1化为g (t )=t 2

+at +a +1 (t ∈(0,+∞)).

函数f (x )=4x +a ·2x +a +1在(-∞,+∞)上存在零点,等价于方程t 2+at +a +1=0,①有正实数根.

(1)当方程①有两个正实根时,

a 应满足????

?

Δ=a 2-4(a +1)≥0t 1+t 2=-a >0

t 1

·t 2

=a +1>0

解得:-1

(2)当方程①有一正根一负根时,只需t 1·t 2=a +1<0, 即a <-1;

(3)当方程①有一根为0时,a =-1,此时方程①的另一根为1. 综上可知a ≤2-2 2.

方法二 令g (t )=t 2+at +a +1 (t ∈(0,+∞)). (1)当函数g (t )在(0,+∞)上存在两个零点时,

实数a 应满足???

Δ=a 2-4(a +1)≥0

-a

2

>0

g (0)=a +1>0

解得-1

(2)当函数g (t )在(0,+∞)上存在一个零点,另一个零点在(-∞,0)时,实数a 应满足g (0)=a +1<0,

解得a <-1;

(3)当函数g (t )的一个零点是0时,g (0)=a +1=0,a =-1,此时可以求得函数g (t )的另一个零点是1.

综上(1)(2)(3)知a ≤2-2 2.

方法三 f (x )存在零点?方程a =-4x +1

2x +1

有实根.

因为-4x +12x +1=-(2x +1)2-2(2x +1)+2

2x +1

=-[(2x

+1)+22x +1

-2]≤2-2 2.

当且仅当2x +1=2,即x =log 2(2-1)时,上式取“=”. 所以a ≤2-2 2. 课后练习区 1.1

解析 因为f (-1)=1

2

-3<0,f (0)=1>0,

所以f (x )在区间(-1,0)上存在零点.

又f (x )在R 上单调递增.所以f (x )只有1个零点. 2.1+2或1

解析 求g (x )=f (x )-x 的零点,即求f (x )=x 的根,

∴???

x ≥2或x ≤-1x 2

-x -1=x

或??

?

-1

.

解得x =1+2或x =1. 3.2

解析 令f (x )=ln x -6+2x ,则f (1)=ln 1-6+2=-4<0,f (2)=ln 2-6+4=ln 2-2<0,f (3)=ln 3>0,

∴2

解析 当a =0时,函数的零点是x =-1,不合题意;当a ≠0时,

若Δ>0,f (0)·f (1)<0,则a >1;若Δ=0,即a =-1

8

,函数的零点是x

=-2,不合题意,

所以a ∈(1,+∞). 5.(0,1)

解析 在坐标系内作出函数f (x )=???

2x

-1, (x >0)

-x 2

-2x , (x ≤0)

的图象

(如图),发现0

6.2

解析 依题意有f (x )+g (x )=log a (2+ax )+1log a

(a +2x )=2b ,所以

有??

?

f (0)+

g (0)=2b ,f (1)+g (1)=2b ,

即有11log 2log 2log (2)log (2)2a a

a a a b

a a

b +=???+++=??

???

?

a =2,

b =0,

所以a +b =2.

7.x 1

解析 令x +2x =0,即2x =-x ,设y =2x ,y =-x ; 令x +ln x =0,即ln x =-x ,设y =ln x ,y =-x .

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y =2x ,y =ln x ,y =-x ,如图:x 1<0

∴x =1+52,即x 3=3+5

2

>1,所以x 1

8.①

解析 f (x )=4x -1的零点为x =0.25,f (x )=(x -1)2的零点为x =1,f (x )=e x -1的零点为x =0,f (x )=ln(x -0.5)的零点为x =1.5,现在我们来估算g (x )=4x +2x -2的零点,因为g (0)=-1,g (0.25)≈-0.086,(g (0.5)=1,所以g (x )的零点x ∈(0,0.5),又函数f (x )的零点与g (x )=4x +2x -2的零点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25,只有f (x )=4x -1的零点适合.

9.证明 令g (x )=f (x )-x .………………………………………………………………(2分)

∵g (0)=14,g (12)=f (12)-12=-1

8

g (0)·g (1

2

)<0.…………………………………………………………………

…………(8分)

又函数g(x)在(0,1

2

)上连

续,……………………………………………………………(10分)

所以存在x0∈(0,1

2

),使g(x0)=0.

即f(x0)=x0.………………………………………………………………………………(12分)

10.解∵Δ=(3a-2)2-4(a-1)>0,

∴若存在实数a满足条件,

则只需f(-1)·f(3)≤0即可.………………………………………………………………(3分) f(-1)·f(3)=(1-3a+2+a-1)·(9+9a-6+a-1)

=4(1-a)(5a+1)≤0.所以a≤-1

5

或a≥

1.………………………………………………(5分)

检验:①当f(-1)=0时,a=1.

所以f(x)=x2+x.令f(x)=0,即x2+x=0.

得x=0或x=-1.

方程在[-1,3]上有两根,不合题意,故a≠1.…………………………………………(8分)

②当f(3)=0时,a=-1 5,

此时f(x)=x2-13

5

x-

6

5

令f(x)=0,即x2-13

5

x-

6

5

=0,

解之得x=-2

5

或x=3.

方程在[-1,3]上有两根,不合题意,故a≠-1

5

.………………………………………(12分)

综上所述,a<-1

5

a>1.………………………………………………………………(14分)

11.证明(1)∵f(1)=a+b+c=-a 2,

∴3a+2b+2c=0.

又3a>2c>2b,∴3a>0,2b<0,∴a>0,b<0.又2c=-3a-2b,由3a>2c>2b,

∴3a>-3a-2b>2b.

∵a>0,∴-3

a

<-

3

4

.……………………………………………………………………(4分)

(2)∵f(0)=c,f(2)=4a+2b+c=a-c.

①当c>0时,∵a>0,

∴f(0)=c>0且f(1)=-a

2

<0,

∴函数f(x)在区间(0,1)内至少有一个零点.……………………………………………(8分)

②当c≤0时,∵a>0,

∴f(1)=-a

2

<0且f(2)=a-c>0,

∴函数f(x)在区间(1,2)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综合①②得f(x)在(0,2)内至少有一个零点.……………………………………………(12分)

(3)∵x1,x2是函数f(x)的两个零点,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

∴x1+x2=-b

a

,x1x2=

c

a

=-

3

2

b

a

.

∴|x1-x2|=(x1+x2)2-4x1x2

=(-b

a

)2-4(-

3

2

b

a

)=

(b

a

+2)2+2.……………………………………………(15分)

∵-3

a

<-

3

4

,∴2≤|x1-

x2|<57

4

.……………………………………………………(16分)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高三数学教案

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内容: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及向量相等的含义,掌握平面向量的线性 运算(向量加法、减法、数乘)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用基底表示平面内的向量. 教学用具:三角板 教学设计: 一、知识要点 1.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向量的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 (2)向量的表示: ①几何表示法;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 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②字母表示:a 或AB . (3) 向量的长度(模):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或||AB . (4) 特殊的向量:零向量:0||=?=;单位向量:a 为单位向量?1||= . (5) 相等的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 (6) 相反向量:-=?-=?=+. (7) 平行(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共线)向量,记作∥. 2. 时, a a λ与, a a λ与异向; 0a =. ()()a a μλμ= μλμλ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个平 面内任一向量,有且仅有一对实数1λ,2λ,使2211e e λλ+=. 其中不共线的向量1e ,2e 称为基底. (2)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λ,使得λ=, 即∥?)(≠=λ. 二、典型例示

例1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① 零向量没有方向;② 两个向量当且仅当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时才相等; ③ 单位向量都相等;④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DC AB =; ⑤ 若b a =,c b =,则c a =;⑥ 若a ∥b ,b ∥c ,则a ∥c ; ⑦ b a =的充要条件是||||b a =且a ∥b ;⑧ 向量AB 就是有向线段AB ; ⑨若AB ∥CD ,则直线AB ∥直线CD ;⑩ 两相等向量若共起点,则终点也相同. 解:只有 ④、⑤、⑩ 三个命题正确. 如⑧不正确,是因为有向线段仅仅是向量的直观体 现,我们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但向量可以用不同的有向线段表示,只要 这些有向线段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同即可,因此向量与有向线段是有区别的. 注:正确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是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例2 (1)化简下列各式:①++;②++)(; ③)()(+++;④++-;⑤)(--. (2)若B 是AC 的中点,则= ,= ,= . 注:正确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化简,尤其要注意差向量起点和终点的选择. 例3 已知32=,3 2=,则DE 等于( ) A. 3 1 B. CB 31- C. CB 3 2 D. CB 32- 注:逆用向量的运算法则,体现逆向思维. 例4 设=,=,=,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则 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2)若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则=++;并由此回答下列 问题:若命题甲为=++,命题乙为三个向量可构成ABC ?,则命题甲是命题乙的什 么条件? 注:注意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例5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且CD AB 2=,M ,N 分别是CD 和AB 的中 点,设=,=,试用,表示和. 解:2 1++-=++= a b AB AD 2 121-=-=; DN MN 41412121-=-=++=++=. 注:关键在于确定一条从所求向量起点到终点的路径,然后再借助于向量的运算逐步转 化成用基底表示. 三、课堂练习 1.已知,AD BE 分别是ABC ?的边,BC AC 上的中线,且,AD a BE b ==,则BC 为( ) A. 4233a b + B. 2433a b + C. 2233a b - D. 2233 a b -+ 2.已知,,AB a BC b CA c ===,则0a b c ++=是,,A B C 三点构成三角形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对平面内任意的四点A,B,C,D ,则AB BC CD DA +++= . 4. 化简: (1)AB BC CD ++=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数学《导数》全部教案

导数的背景(5月4日) 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的比的极限的具体意义 教学重点 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边际成本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瞬时速度 问题1:一个小球自由下落,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是多少? 析:大家知道,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是2 2 1gt s = (其中g 是重力加速度). 当时间增量t ?很小时,从3秒到(3+t ?)秒这段时间内,小球下落的快慢变化不大. 因此,可以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地反映小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 从3秒到(3+t ?)秒这段时间内位移的增量: 222)(9.44.2939.4)3(9.4)3()3(t t t s t s s ?+?=?-?+=-?+=? 从而,t t s v ?+=??= - -9.44.29. 从上式可以看出,t ?越小,t s ??越接近29.4米/秒;当t ?无限趋近于0时, t s ??无限趋近于29.4米/秒. 此时我们说,当t ?趋向于0时,t s ??的极限是29.4. 当t ?趋向于0时,平均速度t s ??的极限就是小球下降3秒时的速度,也叫做 瞬时速度. 一般地,设物体的运动规律是s =s (t ),则物体在t 到(t +t ?)这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为t t s t t s t s ?-?+= ??)()(. 如果t ?无限趋近于0时,t s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就说当t ?趋向于0时,t s ??的极限为a ,这时a 就是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 2. 切线的斜率 问题2:P (1,1)是曲线2x y =上的一点,Q 是曲线上点P 附近的一个点,当点Q 沿曲线逐渐向点P 趋近时割线PQ 的斜率的变化情况.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三下册第十八章 18.3 统计估计-方差与标准差 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经历方差与标准差概念的引进和形成过程,知道方差和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能根据一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解释数据的波动性,并用于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通过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性的分析,引进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实际应用 学习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学习范围: 学习过程 一、引入: 1.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为A组:_______;B组:_______. A组: 0, 10, 5, 5, 5, 5, 5, 5, 5, 5; B组: 4, 6, 5, 5, 5, 5, 5, 5, 1, 9. 2.某食品厂有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某种100克的袋装食品,在试生产时,从这两条流水线分别随机各抽取5袋食品,称出各袋食品的重量(克)分别是: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由上述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一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的重量比较稳定(即波动较小)?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 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平均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由此能不能说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一样? 为了直观地看出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用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都在100附近,但甲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小,乙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大.学习要点

二、新知新觉: 如果一组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为x,那么这n个数与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n个数的方差,记作S2.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的非负平方根叫做标准差,记作S.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即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一组数据越接近于它们的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就越小,这时平均数就越具有代表性.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所有的数都相等时,方差与标准差才可能为零. 方差(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分别计算上述问题的方差和标准差, 三、合作探究: 例题1. 某区要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全市比赛.在选拔赛中,每人进行了5次射击,甲的成绩(环)为: 9.7,10,9.6,9.8,9.9;乙的平均成绩为9.8环,方差为0.032. (1) 甲的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多少? (2) 据估计,如果成绩达到9.8环就可能夺得金牌,为了夺得金牌,应选谁参加比赛? 例题2.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 (1)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的蛋白质含量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克? (2) 100克鱼和家禽的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中,哪一个更具有代表性?请说说判断的理由.

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2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 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 与集合B 具有什么关系?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 A={正方形},B={四边形}. (4) A=?,B={0}. ∈?∈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模板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过程 【示范举例】 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 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 (1)求此数列的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

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 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案】 教育精品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11.1算法与程序框图???????????????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高中数学: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教案(1)(沪教版高一上)

1.4 (1)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命题的有关概念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学过,本章在此基础上对命题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要确定命题真假都必须证明。举反例既可以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推出关系是数学证明中最重要的逻辑关系。教材用比较通俗的说法给出了推出关系的意义及符号。 教材介绍了四种命题的构成及等价命题的概念,这给我们今后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假)命题可转化该命题的等价命题(通常是逆否命题)为真(假)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入手,给出推出关系,等价关系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知道推出关系的概念,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掌握等价关系的概念,初步掌握反证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体会反证法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命题:表示判断的语句。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命题与其有关的命题的概念。 [说明]通过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起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结点,从而为下面的要学习的一些下位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提供最近发展区。 二、讲授新课 1.命题 例1:下列语句哪些不是命题,哪些是命题?如果是命题,那么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为什么?(课本例题) 1.个位数是5的自然数能被5整除; 2.凡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上课请不要讲话; 4.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5.你是高一学生吗? 解:1.真命题 它可以写成10k+5的形式(k是非负整数),而10k+5=5(2k+1),所以10k+5能 被5整除。 2.假命题 取三个角分别是900、450、450的直角三角形,它与三个角分别是900、600、300 的直角三角形不相似。 3.不是命题不是判断语句。 4.假命题 取一个角为900,另一个角也为9000,它们是互补的,但它们相等了. 5.不是命题是疑问句,不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结论:①命题必定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 ②假命题的确定:举反例(举出一个满足条件,不满足结论的例子,一个即 可)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 全部教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角函数 第一教时 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过程:一、提出课题:“三角函数” 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值来定义 的。相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的三角函数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门学科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 1.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隘” 2.讲解:“旋转”形成角(P4) 突出“旋转”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始边”往往合于x轴正半轴 3.“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α或α ∠可以简记成α

4.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角有正负之分如:=210=150=660 2角可以任意大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3周(360×3=1080) 3还有零角一条射线,没有旋转 三、关于“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x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是第Ⅰ象限角30060是第Ⅳ象限角 5851180是第Ⅲ象限角2000是第Ⅱ象限角等 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 1.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 k∈个周角的和 k (Z 390=30+360)1 k (= 330=30360)1 (= k = (- k30=30+0×360)0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 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助你金榜题名!【篇一】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过程 【示范举例】 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 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 (1)求此数列的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 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 程探究,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 六、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1.1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 教案

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2、通过直线点法向式方程的推导,体会向量知识的应用和坐标法的含义.初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并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形式求解直线方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方程及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 若给出方程y =x -1 问:①点(2,1),(3,2)是否在直线l 上?②如 何判断点P 是否在直线l 上? (①l 上任意点的坐标满足方程y =x -1②以方程y =x -1的任意解为坐标 的点都在直线l 上) 我们就称方程y =x -1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y =x -1的图形 (2) 复习点方向式方程 直线的方向,与直线平行的向量有无数个,所以方向向量不唯一,则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显然也不唯一 问:若过已知点与某一非零向量垂直的直线是否唯一确定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上述条件求出直线l 的方程。(写出课题) 二、概念形成 设P 00(,)x y ,非零向量(,)n a b =r ,Q (,)x y 为直线l 上任意一点 则=PQ ),(O O y y x x -- ∵PQ n ⊥u u u r r ∴0=? 即00()()0a x x b y y -+-=① ∴直线l 上的任一点都满足方程① 反之,若11(,)x y 为方程①的解,即1010()()0a x x b y y -+-=,则1Q 11(,)x y 符合1PQ n ⊥u u u u r r ,即1Q 在直线l 上. 根据直线方程的定义知,方程①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①的直线.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数列)

数列的通项(一) 复习要求: 1、熟练地掌握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见方法; 2、掌握由递推公式()1n n a Aa f n +=+、 ()1 n n a f n a +=、1n n a pa q +=+或1()n n a pa f n +=+求数列的通项 基础练习: 1、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510S 10,S =40=,则n a = 2、数列2,8,26,80,…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3、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1n S n =+,则n a = 例题讲解: 例1、已知数列{}n a 满足211=a ,n n a a n n ++=+211 ,求n a 变式:数列{}n a 满足321=a ,n n a n n a 1 1+= +,求n a 例2、已知数列{}n a 中,111,21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数列{}n a 中,()111,232n n n a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作业(1)

1、已知数列21,203,2005,20007,,则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2、数列{}n a 中,148,2a a ==,且满足:*2120()n n n a a a n N ++-+=∈,则n a = 3.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b n n =+()1,其中{}b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4.设{}n a 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22 11(1)0(1 ,2,3,)n n n n n a na a a n +++-+==,它 的通项公式是 5.1)已知数列{}n a 中,32,211+==+n n a a a ,则数列{}n a 的通项 2)已知数列{}n a 中,()111,222n n n a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7.1)已知数列{}n a 满足:{}n a 满足211= a ,n n a a n n ++=+211,求n a 2)在数列{}n a 中,1102-1n n a a a n ++=,=,求n a 8.已知数列{}a n 31=a ,n n a n n a 2 31 31+-= +,求n a 9.在数列{}n a 中,12a =,1431n n a a n +=-+,* n N ∈。 (1)证明数列{}n a n -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数列的通项(二)

沪教版2017年高中数学高二上册《数列》全套教案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数列》教案 目录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1)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7) 数列的递推关系 (12) 7.1 (1)数列(数列及通项) (15) 第三章数列 (23) 用构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5) 等差数列(二) (31) 7.2(1)等差数列 (35) 等差数列 (38) 等差数列 (40) 7.2(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 (46) 7.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53) 7.3(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59) 等比数列的前 (64) 7.4 数学归纳法 (66)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8) 7.6 归纳—猜想—论证 (85) 7.7 (2)极限的运算法则 (89) 数列极限的定义 (99)

7.8(1)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1) (101) 7.8 (2) 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2) (108) 课题: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1) (113)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117)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列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数列的递推公式”,学生对数列已有的认知程度: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2、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观察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阅读框图,正确理解算法程序,掌握建立递推关系式的方法,形成数学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利用递推关系式,揭示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阅读算法程序框图,建立递推关系式.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流程设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观察 3、6、9、12、15、18、21. ① 2.思考

高中数学沪教版(上海)高一第一学期-3.4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教案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概念,并会求基本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最值的概念及求解 难点:求具体函数的最值 三、教学过程 1. 问题引入 动物园要建造一面靠墙的2间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熊猫居室,如果可供建造围墙的材料长是30米,那么宽x 为多少米时才能使所建造的熊猫居室面积最大?熊猫居室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间熊猫居室的宽为x 米)10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全套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精品-高三数学专题复习教案--函数

高三数学专题复习――函数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考点回顾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映射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的性质简化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掌握函数零点的概念,用二分法求函数的近似解,会应用函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一: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初等函数的基石,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肯于在对定义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 复习函数的性质,可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从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入手,在判断和证明函数的性质的问题中得以巩固,在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值及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具体要求是:

1.正确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能准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单调性,能熟练运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2.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深化对函数性质几何特征的理解和运用,归纳总结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用方法. 3.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换元、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函数的图像是函数性质的直观载体,函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函数的图像直观地表现出来。 因此,掌握函数的图像是学好函数性质的关键,这也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复习函数图像要注意以下方面。 1.掌握描绘函数图像的两种基本方法——描点法和图像变换法. 2.会利用函数图像,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解决方程、不等式中的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转化变换的思想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4.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 例1、设集合A={x|x<-1或x>1},B={x|log2x>0},则A∩B=( ) A.{x| x>1} B.{x|x>0} C.{x|x<-1} D.{x|x<-1或x>1} 【解析】:由集合B得x>1 , A∩B={x| x>1},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函数与集合结合的试题,难度不大,属基础题。 例2、“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慢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图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A B C D 【解析】:选(B),在(B)中,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在同一时间的路程比乌龟短。 [点评]函数图像是近年高考的热点的试题,考查函数图像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

含山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学公开课(高三数学) 授课教师:钱 则 虎 授课班级:高三(文) 授课时间:2011-10-27 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 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 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 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我们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 若运动的汽车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是2()1t S t =+,求: (1)在(o t ,o t 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求在o t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二、知识点回顾与疏理: 1、导数的概念: 1)、函数y=)(x f 在0x x =处的导数: 归纳:一般的,定义在区间(a ,b )上的函数)(x f ,)(b a x o ,∈,当x ?无限趋近于0时,x x f x x f x y o o ?-?+=??)()(无限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A ,则称)(x f 在o x x =处可导,

并称A 为)(x f 在o x x =处的导数,记作)('o x f 或o x x x f =|)(';其中)('o x f =00()()lim lim o o x x f x x f x y x x ?→?→+?-?=??。 2)、导函数:'()f x = 00()()lim lim x x f x x f x y x x ?→?→+?-?=?? 2、导数的几何意义: )(x f 在0x x =处的导数(值)就是)(x f 在点(0x ,0y )处的切线斜率。 在(0x ,0y )处的切线方程为:y-0y =) ('o x f (x-0x )。 3、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0)(='C (C 为常数) 2) 1()x x ααα-'= (α为常数) 3)()ln (01)x x a a a a a '=>≠, 3′) x x e )(e =' 4)a a 11(log x)log e (01)x xlna a a '==>≠,且 4′) x 1)(lnx =' 5) cosx )(sinx =' 6)sinx )(cosx -=' 4、导数运算法则: 1)[]()()''()'()f x g x f x g x ±=± 2)[]()()''()()()'()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3)'2()'()()()'()(()0)()()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g x ??-=≠ ??? 三、例题选讲 例1、在曲线2y x x =+上取一点P (1,2)及临近点Q (1+x ?,2+y ?), 那么 y x ??为 (考察平均变化率实际应用,为求导数做铺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