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对创新及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从创新网络建设、信息数据库建设、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和市场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的源点是兴趣、好奇、执迷不悟的内在动力驱动外在行为,还是需求、利益驱动的外在行为。

两者一个是个人天生的本性,其创新性具有持续性和坚韧性,而在利益驱动下的创新行为必将围绕市场而进行,其行为具有需求导向、短期性、可变性。

但无论何种创新,如将创新成果进行延展和持续提升,必将置身于某一系统之中,以促进创新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1. 文献梳理 1. 1 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1 / 10

或企业重组。

[1] 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在 cnki 网以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达 125341 篇,其中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110016 篇,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后,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67984 篇,创新能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给予其一不同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力不能被认为是瑟缩一脚的个别学科,应成为历史、科学、文学、文法,甚至拼写的一部分。

海纳特博士等一般把创造力理解为某种能力、力量和才能,表达为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幻想力(庞国斌, 200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视创新能力是本我欲望的升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关,第一类是发散思维切片,包含了与发散思维有关的所有智力成分,第二类与转换有关,是一种基于一种体验而产生另一种新形式的能力,转换是智力模型中产品纬度的一部分(姜丽华, 2007)。

我国目前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有三种实现形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最新资料推荐------------------------------------------------------ [2] 1. 2 创新系统及其构成创新系统的概念是基于创新的相互作用模型的, 这一概念的关键是经济体(区域或者国家) 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单个独立的行为者(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组织) , 而且取决于它们作为一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3]程新章于 2005 年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 1992 年才开始出现。

丁焕峰等将其视为四个部分,最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前提的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创新系统核心的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系统基础的制度创新、区域创新系统新内容的区域形象及区域营销创新。

[4]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 技术创新, 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多元、动态、竞争、协作、开放的体系, 它是站在区域整体的高度, 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及政府等各个关系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互相作用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建构的, 不只是针对微观的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单个要素。

[5]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

3 / 10

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与组织,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6]。

创新支持系统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的。

李建伟博士于 2005 年设计了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

[7] 2. 创新支持系统构成及作用在先前的研究中并没有将创新支持系统独立进行分析,这就忽视了创新支持系统作为独立于创新主体系统的支持性作用。

创新性活动①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其不但有创新的主体行为过程,更要有为其提供健康成长的支持环境,这一支持环境现阶段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主导下的基础设施、地区人文教育环境、金融环境、技术市场环境、创新贸易环境、法律环境等。

在政策引导下,创新主体行为系统将凝聚在一个创新网络集群内,以一定程度的松散的结构进行网络交流,促成创新水平的螺旋形提升。

创新支持系统是指在创新过程中,为保证主体创新各环节顺利进行而期支持性作用的各个整体有机整合形成的相对松散的系统。

其各组成部分在支持区域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1. 基础功能支持。

为创新活动各参与体之间的交流及创新成果与区域外组织进行技术及贸易交流进行基础交通方面的准备。

包括机场建设、公路建设和铁路建设;技术信息数据查询和相关资料的查询、目前各地创新情况等。

---------------------------------------------------------------最新资料推荐------------------------------------------------------ 包括数据库系统建设、信息交流场所及相关的交流活动,网络速度是保证信息畅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知识资本支持。

人才培养计划。

3. 经济支持。

政府金融为主导下的金融衍生品设计、证券市场、保险金及退休金、住房公积金投资计划。

肃清不良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合宜的贷款保证;金融担保机构建设,为企业,尤其中小及微型新创技术型企业进行贷款担保;风险投资机构建设,补充创新型企业进行创新初期对资金不足的需求。

4. 技术交流支持。

技术交易市场主要服务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有些创新发明人并不擅于自己组建公司,也不懂运营,尤其是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组织或个人,受国家制度制约,不可能独创企业。

所以专门从事研发的组织或个人非常需要有一套机制为其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技术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解决目前这种问题的较好的手段。

同时,也可以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供交易平台。

5 / 10

5. 创新贸易支持。

创新贸易环境建设同技术市场环境建设有时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主要为创新各个阶段成果转化后的贸易活动进行有效安排。

包括各种贸易中介结构的建设、贸易服务咨询组织建设、进出口贸易服务等。

6. 法律支持。

法律环境建设是创新各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性保障,要求从法律上对其平等性、权利性进行保障。

3. 创新支持系统建设的政策建议 3. 1 政策主导构建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的重要作用在于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8]现代企业的创新,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在方式上则由过去单个分散企业的独立行为甚至是企业家的偏好越来越转向于众多企业集群而采取集群行为(王孝斌,王学军,2019)。

集群将众多单个企业的价值链整合为一个以传递知识流为载体的价值网络,企业之间的联盟关系超越了产品联盟,而是从知识学习、共享与创造为核心的生态网络关系,同时企业的创新模式从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集群创新。

(王孝斌,王学军, 2019,p37) 政府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注意分析区域优势,建设创新基核,围绕基核进行创新集群建设,为持续创新系统的形成进行战略布局。

---------------------------------------------------------------最新资料推荐------------------------------------------------------ 3. 2 信息数据库在所有必要的知识齐备之前,从事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时机尚未成熟,如果过早进行创新,势必遭遇失败。

[9] 如果要进行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必须先了解世界技术发展水平。

信息数据库是我们探视世界技术知识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趋势的窗口、增加各自领域的视野、将自己的方明创造进行著作权保护的一种便利方式。

政府需要重视科技数据库的建设,购买一些共享数据库,为创新行为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支持。

3. 3 走技术金融一体化道路技术金融一体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与金融、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结合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客观现象与动态过程。

谢勒指出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基本天才在于它能够把资本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政府在制定金融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各类政策时,需要注意创新行为的长期性,避免短期投机行为。

短期投机行为不但不利于创新而且会阻碍甚至破坏创新。

3. 4 法律环境建设我国目前在企业中存在着严重的违反保密协议、泄漏企业技术知识财产的行为。

法律环境建设不仅是为企业在国内的商业行为进行法律约束,更是为企业走上国际商业舞台奠定法律意识基础。

7 / 10

我国近几年频发国际法律官司,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当然、商业法律意识薄弱。

3. 5 设置中小企业管理的专门机构中小企业管理专门机构设置的意义在于,重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给与一定金融支持,更是对其进行知识、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扶持。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成立于 1953 年,为美国 2300 万中小企业在企业初建、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提供金融、财政、技术和管理支持。

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在小企业实现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 2 倍。

(李建伟, 2005, p163-164) 3. 6 技术贸易市场建设构建专门的国际会议展厅,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技术展览会,进行国际技术贸易交流。

数据显示, 2006 年2010 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697. 3 亿元增至 1579. 5 亿元,年均增长 22. 7%,对地区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也逐年提高,由 2006 年的 6. 6%提高到2010 年的 9. 0%,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 40%左右。

2010 年,北京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584. 6 亿元,占交易总额的 37. 0%,比上年增长 57. 0%。

[10] 3. 7 人文环境建设 2010 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

---------------------------------------------------------------最新资料推荐------------------------------------------------------

件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

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

支持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1] 为提升地区人文环境,储备智力资本,有必要与国际、国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建设分支机构;培养地区创新型企业家、高层管理团队、基础技能型人才;引进方面主要是引进高端人才和创业创新型人才;注重地区人力资源的梯队培养。

注:

本文所阐述的创新性活动主要指技术创新,创新支持系统主要是针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

项目基础:

河南省科技厅 2019 年科技攻关项目(112400440060)河南省教育厅 2019 年一般人文社科项目(2019-zx-061)参考文献: [1] 勾晓瑞. 打造全员参与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 7:

21-23。

[2]信凤芹,朱孔来. 论集成是自主创新的基本实现形式[j]. 管理世界, 2019(2):

184-185 [3]程新章. 创新、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j].

9 / 10

上海大学学报, 2005(11) :39-44 [4]丁焕峰. 论区域创新系统[j]. 科研管理, 2019(11) :

1-8。

[5]刘建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 中州学刊, 2008(3):

60-62。

[6]王水+景+页晨,夏国平.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西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6):

66-71。

[7]李建伟. 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5:

p4。

[8]邹樵,吴丁佳宝,姜杰. 共性技术扩散的网络与外溢效应[j].管理世界, 2019(1):

182-183。

[9] 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j].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9:103。

[10]闫傲霜. 技术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e]. 中国技术市场信息港, :

2019-7-20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自主创新能力 彭顺昌1、施瑜2、李波2、黄慧玲1 科学技术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市委在“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因此,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厦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是厦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抉择 科技发展对厦门经济的做强做大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厦门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省产业集群研发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城市管理创新等,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全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厦门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从而发挥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 全社会应正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 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区域经济 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 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 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与目标关联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对策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在此之后,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 2.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有其系统目标,即通过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催生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加速了技术扩散,产生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网络,在相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体。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产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产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它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聚集起来,联合成在更大产业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集体创新行为;并且通过整合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设备、管理、培训等因素,形成集群整体创新优势,从而成功提升了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区域创新层面而言,产业集群实际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7329734.html,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谢雅丽王晓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3期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通过对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寻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定位,探讨破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20-02 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1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弱。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实力、形成品牌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多数机构小、散、乱,主营业务不明,存在无序竞争,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2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中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多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内容较单一,与企业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反映了技术服务市场总体量小、层次低的特点,技术交易的状况与中国整体经济地位相比不相称。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发展的巨大需求,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根据Kaufmann 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龙开元(2004)认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是指跨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相互作用,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如跨二省一市的长三角10多个地区组成的创新主体间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与合作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一、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的,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N.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现有文献中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者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最多,主要是从创新系统的绩效或创新能力方面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创新系统在投入一定的资源要素后(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能否带来生产效率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测算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国外的研究多是对系统的某一方面功能进行评价。如世界银行主要针对知识经济的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总体创新体系进行测度。OECD从宏观层次研究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公共R&D 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促进作用,R&D投入对促进生产率及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闭。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把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作为重点。罗守贵等(2ooo)从区域综合实力、教育资源与潜力、科学技术资源与潜力、企业创新实力、信息条件以及区域政策和管理水平六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对江苏省各地区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鞠。罗守贵与甄蜂、黄赣承(2ooo)构建了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和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四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法对沿海lO省市进行了创新能力的评估棚。刘顺忠、官建成(2002)将R&D支出经费和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作为创新投入指标;将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外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量、新产品产值率、亿元投资新增GDP和万元GDP综合能耗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 方法评价了各系统的创新绩效151。方成(2003)建立了系统、量化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技术基础指标、创新环境基础指标和创新经济基础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子指标体系,提出了决定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用TOPSIS方法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3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4 2003总第204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04 [收稿日期]2002-12-28 [作者简介]谷国锋(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滕福星(1942-), 男,辽宁建昌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谷国锋1,滕福星2 (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环境;评价指标;模糊数学 [中图分类号]F 0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4-0024-07 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1](P475)。区域科技创新处于一个中观层次,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对于其运行机制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及微观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区域为范围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并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 区域科技创新既涵盖科学创新又涵盖技术创新,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因素互动的结果。所谓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保证区域经济发展[2](P3)。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区域科学与技术组织、高校、企业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网络。这种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主要特征,而且是开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有关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中部战略思考 一、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1.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突出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的70%服务于;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支出占70%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的作用突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40%左右来自于大中型,而东部地区仅为30%。与大型的主导作用相比,中部地区的中小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以民营为例,20XX年,中部六省的民营科技总数为23808家,占全国总数的16.8%,总收入为5475.7亿元,占全年国的11.4%,而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数和总收入占到全国的60%以上的分额。 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创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明显、更突出。中部地区高等院校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的比重为10%左右,高于东部地区5.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更明显、更突出。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区内现有中50%以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是原校办转化而来的,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高校校办所占的比重。 2.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非公有制部门创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30%,高出东部地区近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科技活动经筹集额的比重为27%,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与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却相对偏低。中部地区制造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中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0%的比重;港澳台和外资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对创新及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支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从创新网络建设、信息数据库建设、金融、法律、信用体系和市场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支持系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的源点是兴趣、好奇、执迷不悟的内在动力驱动外在行为,还是需求、利益驱动的外在行为。 两者一个是个人天生的本性,其创新性具有持续性和坚韧性,而在利益驱动下的创新行为必将围绕市场而进行,其行为具有需求导向、短期性、可变性。 但无论何种创新,如将创新成果进行延展和持续提升,必将置身于某一系统之中,以促进创新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1. 文献梳理 1. 1 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1 / 10

或企业重组。 [1] 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在 cnki 网以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类文章达 125341 篇,其中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110016 篇,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后,各类期刊和优秀博硕论文 67984 篇,创新能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给予其一不同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珀金斯博士认为创造力不能被认为是瑟缩一脚的个别学科,应成为历史、科学、文学、文法,甚至拼写的一部分。 海纳特博士等一般把创造力理解为某种能力、力量和才能,表达为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幻想力(庞国斌, 2004)。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视创新能力是本我欲望的升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 吉尔福特认为有两类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关,第一类是发散思维切片,包含了与发散思维有关的所有智力成分,第二类与转换有关,是一种基于一种体验而产生另一种新形式的能力,转换是智力模型中产品纬度的一部分(姜丽华, 2007)。 我国目前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有三种实现形式: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2004年2月2日) 进入新世纪,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我省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的创新体系,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紧迫性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跨越的标志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而从

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浅谈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 论文摘要:由于区域创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因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尚缺乏统一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该问题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溯源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早期的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认识,多来源于对西方国家创新系统的借鉴,典型的当数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套用。 套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区际(国际)互动5大部分:①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中介机构;②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③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⑤区际(国际)互动——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应参与区域之间及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包括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区际和对外贸易。 套用经合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模式的学者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此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则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他们把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对待,其四大要素包括:①创新动力——指企业以及影响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因素:②转移因素——是指影响企业了解和传递创新信息的人文、社会、文化因素;③科学和工程基础——是指已积累的知识和科技机构,包括大学、基础研究、公共R&D机构和技术培训系统等:④环境条件——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包括国民基础教育、通信基础设施、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还有一些学者套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模式,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四个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的技术知识的创造、扩散和转移:知识传播系统是由教育与培训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信息,培训创新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系统,而是吸收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机制,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新知识的应用、储存和扩散。 2我国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主要认识 国内最早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学者王稼琼等认为: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区域的创新体系在结构上主要都是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组成。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咨询与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王稼琼等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解实质上还是套用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模式,并且没有考虑系统的开放性。 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及环境要素等,其中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的一种误解。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在表现。所以,将功能要素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部分是不符合系统科学原理的。 顾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层次性或等级性.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可分成多个层次或等级。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