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的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而以初中教育为转折点,部分学生到了初中之后,随着课容量的加大,特别是初中数学难度的加大,开始厌学,甚至辍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好逸恶劳、上进心差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适时正确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伴随着美国人克利福德·皮尔斯倡导的心理卫生运动逐步建立起来的。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也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的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问题。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保持良好的心境、活泼乐观、意志坚强、充满自信,这正是他们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独生子女的日

渐增多,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着意志薄弱、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心理严重、学习缺乏动力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和困难,而且也有碍于学生健康成长,这一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对青少年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得以广泛开展。近年来,学校心理教育逐步深化,不断拓展着心理教育的视野,不断挖掘着心理教育的内涵,使学校的心理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心理教育的开展,我认为应当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实施心理健康目的教育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恢复被摧残和扭曲了的学校教育,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入手,教育改革不断纵深发展。70年代末期提出以“加强双基,培养能力”为教学改革重点。80年代初期进一步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80年代中期,相当一部分人支持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于是心理教育被蒙上的面纱渐渐被揭开了,它也逐步走进了学校教育的殿堂。

一些地区和学校关注心理教育是从应试的需要开始的。为了使学生在复习阶段能够有饱满的激情,坚韧的毅力,在考试阶段能够有专注的精神、良好的心态,更为了排除学生在这一特定阶段产生的诸多心理障碍,心理辅导成为重要的

手段。对应试心理的重视,渐渐地逐步扩展到对学习心理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进而扩展到全面推动心理教育的开展。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也对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必须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服务。国民心理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着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理教育对于促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心理教育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

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某些方面可能有利于人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但也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因此,加强心理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只有将心理教育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之中,才可能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才可能使心理教育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能动作用。全面素质教育也只有在不断提高心理教育水平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完善,更富有成效。

二、实施心理教育任务是要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一样,是有标准的,一般可能根据心理测验、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的报告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较明确可靠的判断。

学校心理教育承担着四个方面的任务:培养、挖掘、预防和补救。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这无疑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下一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随着社会各项改革的深化,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人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以及作为一种高层次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与成长愿望,不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传统教育忽视这些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代都育应当自觉地将这些作为教育的内容,以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挖掘心理潜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历来都对教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人脑的巨大潜能包括心理潜能尚有相当部分未被开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观察分析,人类至少

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实践证明,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他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和过去的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和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的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对于我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实际上,重视运用脑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开发人的潜能,包括心理潜能,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

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心理障碍是指由各种社会因素、情绪因素导致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心理活动失调的症状。学生中常见的症状有:不合群,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严

重失眠,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时而兴奋时而消沉,孤傲和自卑,多疑、敏感;感到生活单调无味,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酗酒、逃学等。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的作用,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疾患。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及有关膳食结构与性格调节的知识教育,通过预防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性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等心理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的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排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补救功能。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犯罪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的动向,更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的犯罪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因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讲话中举出的恶性事件,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暴力冲动。这种冲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在青少年中性犯罪、出走和自杀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当前青小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严重性。因此,通过心理

咨询,加强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新教学法引入生活曲、加强情感教育、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救,或者协助治疗机构进行补救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紧迫任务。

三、实施心理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是全员参加的“大合唱”。由心理教育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决定,专家始终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倡导者、研究者与推广者。学校心理教育的普及与深化都必须而且只能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专家与部分心理教育的专门工作者开辟了学校荒芜了的心理教育园地,但是由心理教育的宗旨、任务和方式决定,全面实施心理教育的任务必须由全体教育工作者来承担。只有形式在专家指导下以校长、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教育队伍的格局,心理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要努力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意识,使每个人都把实施心理教育作为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自学行动。因为心理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心理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等专门作业方式,而应当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同时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必然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教育。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育教学

活动中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家长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承担起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有的同志说,现在的教育效果是“5+2=0”,即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效果,很快就会被末两天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所抵消。这充分表明,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获得心理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的来看,实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进展使我们深受鼓舞,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学校心理教育,不仅要针对群体,更要针对个体,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比知识传授要复杂得多。

所以,加强心理教育试验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以期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教育之路。

注释:

1、李海青、孙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素质教育,中国人民大

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3.40

2、蒋红斌,“减负路在何方”中小学管理2000(7—8)12面新

3、姜文义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20

4、张建松,“性教育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市场报》2001.11.14

5、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十要点。200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