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导

学案汇总

主备: 周营营 审核: 授课人: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学习重、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知识讲解]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在右图方框内以南极为中心作图。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 。1太

阳日为 。

例1、乘船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C )

A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B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

C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

D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 ),

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各地角速度(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

例2.完成右表,填写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能力训练]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 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

间可能是( )

A .接近7时

B .5时多

C .不到5时

D .7时多 2.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

A .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

B .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 .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

D .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西 东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3. 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A.图①B.图②C.图③D.图④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A.北京时间6点B.北京的地方时6点

C.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D.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5.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A.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B.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D.少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6.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最后到达伦敦时比原来多出一天,这是因为()A.记载日期错了B.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一致

C.东西方的日历不一样D.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相反

7.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B.北京昼夜等长

C.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D.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某年9月15日(农历8月18日)中午12时,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报道:原定今天12时20分开始向全世界直播钱塘江大潮的节目,因受台风影响改在明天同一时间直播,欢迎到时收看。据此资料完成8~12题:

8.中央电视台直播的钱塘潮,属于海水运动的哪一种形式()

A.波浪B.洋流C.潮汐D.海啸

9.钱塘潮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按形成和来源它应属于()

A.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B.地球内部的能量

C.重力能D.来自日、月等天体引力产生的能量10.关于台风或其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台风源地位于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B.对钱塘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台风在浙江登陆实属罕见D.钱塘潮与台风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1.中央电视台原定直播日的月相应该是()

A.新月B.上弦月C.满月D.凸月12.第二天直播时,华盛顿(西五区)观众全程收看开始时间应是()

A9月17日23时20分B9月16日1时20分C9月15日1时20分D9月15日23时20分

学习总结:

[学习目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直射点与极昼(夜)最小纬线圈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时,极昼的纬度为。

当太阳直射在20oS时,极夜的纬度为。

例3:在下面两图中绘出晨昏线。

2.地方时与区时:地球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上中天时为此地的地方时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的地方时。跨经度度的区域使用同一时间为区时(本区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分钟。

北京时间:的区时,的地方时。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上图解)

所在时区数的计算:经度数÷15 余数小于7.5则商为时区数

简单的区时计算余数大于7.5商加1为时区数

不同时区的时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根据时差算区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原则上以经线为基准,过该线时要变换日期,向东日期一天,向西一天。

总结:日期发生变化的两条经线分别是:和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

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

在南北半球偏。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例4:观察长江入海口,其岸不断冲刷,沉积岛不断与岸相连,河道不断向弯曲。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例5.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自转产生了______交替现象,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

(2)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偏,赤道处无偏向(3)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____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_小时。

读右图,完成15~17题:

13.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

度相同的有几个()A.4个B.3个C.2个D.1个

14.二分日,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昼长相同且地

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A.4个B.3个C.2个D.1个

15.某人测得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那么此人测量的日期可

能是()A.12月22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D.不存在这样的日期

16.若A点的经度是160°E,则E→D附近的洋流名称应是()

A.北太平洋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C.西风漂流D.东澳大利亚暖流17.若E点经度为120°E,那么A点与B点的自然带名称分别是()A.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C.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8.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是

A对铁轨西侧磨损重B对铁轨东侧磨损较重C对铁轨两侧磨损一样D对铁轨两侧都无磨损19珠穆朗玛峰峰顶比同纬度海平面()

A.白昼略长 B.黑夜略长C.自转线速度略大 D.自转角速度略大

20某军队在(1600E, 280S)沿1600E经线发射战略导弹,射程为了300千米,落弹点将可能在:()A西半球高纬度地区B东半球低纬度地区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D北半球热带地区21如果地球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附近上空,则()

A、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卫星自转的角速度相等

B、地球自转角速度和卫星公转角速度相等

C、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于卫星公转的线速度

D、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等于卫星公转的线速度

2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用箭头画出此时照射地球的太阳光线,及地球自转方向

(2)这一天是:____月____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_______点附近。

(3)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______。B点正午的太阳高度_______。

C点的昼长是_________时。D点的夜长是_________时。

(4)此时我国受_________气团控制。北印度洋洋流呈________时针方向流动。

(5)开普敦港目前是什么季节______,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

课后小结: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

主备:周营营审核:授课人:【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难点:大气的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 、 。

2

3.大气垂直分布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显著,天气现象复杂

(2)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大气以 为主。

(3)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吸收:具有

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三、大气的运动

原因:地面

1、热力环流: 过程: 大气成分 作 用 氧 氮 二氧化碳 臭 氧 水汽和杂质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 大气削弱 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大气运动的形式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风、风、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并指向低压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

2.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3.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D.X射线区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海拔高低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太阳辐射能纬度差异 D.各地的气压差异

5.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低纬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地心引力 D.冷热不均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 9.读“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其中画法正确的有()

10.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有()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并反射无线电波

C.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对流层厚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二、综合题11.读“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2)A层大气主要是由、、

三部分组成,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

是:

(3)产生大气对流运动的层。(填出字母,以

下同)

(4)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层,其有利条件

是;天气复杂多变的是层。12.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 ___力,④是___ ___

力,

⑤是___ ___。

(3)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 D.图中的风向左偏

(4)在____ 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

就形成了风。

(5)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 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 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 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

能改变风的速度。

(6)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 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 ___力的影响,该力

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7)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而是成一夹角。

1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近地面何点是高压区?

何点是低压区?

(2)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3)如不考虑摩擦力,B点吹风。

(4)A、B、C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上,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则A点处在(陆

地或海洋)。

1004

1006

1008

1010

(hPa)

学习总结:

参考答案

A D

B

C C A C B B

D AC

11、(1)温度,气压,密度(2)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A(4)B 水平运动A

12、(1)高低(2)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3)BD(4 )水平气压梯度力高低(5)地转偏向力右左地转偏向力(6)地转偏向

力摩擦(7)平行 13、C A 逆时针西北陆地

主备:周营营审核:授课人:【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

3、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3、季风环流。

基础知识梳理

三圈环流:、、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气压带:有个高气压带,有个低气压带

风带:地球上有个风带,他们是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着的季节移动而移动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被切断的气

压带1月

7月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三、季风环流

1、形成原因:、

成因:

2、东亚季风

风向:夏季盛行、冬季盛行

夏季风:

成因:

3、南亚季风冬季风:

风向:夏季盛行、冬季盛行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空气就会做垂直下沉运动

B.各环流的位置是常年不动的

C.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D.大气环流又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

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

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图2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4.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5.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 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

C .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

6.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

()

A.东南季风 B.西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南季风

右图是“北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圈”,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8.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图4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回答

9.b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二、双项选择题

10.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洋流影响. D.台风

11.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12.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A.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大气受热上升后地面可形成高气压

C.大气运动只表现为水平运动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右图为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一⑧是在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读图回答13~14题。

13.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

A.② B.⑥ C.⑦ D.⑧

14.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② B.③ C.⑥ D.⑦

三、综台题

15.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并完成下列习题:

(1)标出图左侧三圈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准确表示出三圈环流。

(2)在圈中相应位置用箭头绘出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

(3)图中各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 B C

(4)图中各数码所代表的风是:

①②③

(5)在地球上哪些气压带、风带的控制下是多雨

的。其理由是

16.读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据图分析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季节。

(2)图中气压中心名称B是,C是。造成海陆气压分布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大陆上形成气压中心B,从而切断了气压带。

(3)此时D地盛行风向的风,E地盛行风。

(4)E地此时盛行风的成因是。

(5)E、D两处季风的成因是否相同?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为月图,B为月图,理由是

(2)A图中高气压的位置在带,如无海陆热力差异,在其纬度上分布着

带,高压的形成原因是

(3)①为季风,它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

季,原因是。

(4)②为季风,它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季。

(5)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征是,原因

为。冬季气候特征为,理由

是。

学习总结: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A

6、D

7、D

8、A

9、A

10、AB 11、AD 12、AD 13、BC 14、BD

15、(1)(2)略(3)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地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4)中伟西风低纬信风低纬信风

(5)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地气压带上升气流

16、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压

东南

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不同

17、1 7 A图大陆形成高气压,气温低;B图大陆形成低气压,气温高

蒙古-西伯利亚副极地低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下层

东北旱受蒙古高气压带影响

西南雨高温多雨东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

寒冷干燥西北季风来自较高伟大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三)

主备: 周营营 审核: 授课人: 【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锋面的概念、类型。

2、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锋面系统

气团

锋面

降水

过境

二、气旋与反气旋系统(北半球)

气流示意气压水平垂直天气 举

状况图状

反气旋

1.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 ( )

A.产生连续性降水 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天气由阴转晴 D.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2.某日,厦门受台风影响,吹偏北风,此时台风中心位于它的( ) A.东侧 B.西侧 C.南侧 D.北侧

3.我国沙尘暴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冷锋的影响 B.暖锋的影响 C.准静止锋的影响 D.台风的影响4.下图表示反气旋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曲线的是()

A B C D

用实验模拟某一天气系统(见图):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

5.在向上抽出隔被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

A.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6.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锋

C.高气压

D.低气压

7.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②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③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④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受北半球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是()

A.夏初江淮地区的梅雨 B.盛夏长江流域的伏旱

C.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 D.夏季华北地区的暴雨

9、2007年3月4日,辽宁等北方省区普降暴雪,有些地区积雪近2米。造成此次强降雪的天气系统属于图中的()

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A B C D

二、双项选择题10.下图为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其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13~15题。

11.关于AO、BO两条锋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AO为冷锋 B.BO为暖锋

C.AO是暖锋 D.BO是冷锋

12.若空气中水汽比较充足,①②③④各处中正

处在降水过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周围气流呈逆时针方向

B.乙地周围气流呈顺时针方向

C.甲地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大

D.甲地天气比较单调

三、综合题

14.读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进退时间图,回答下

列问题。

(1)6月下旬雨带平均位置在流域,这时

当地降雨被称作。

(2)7月份雨带位置北移到黄河流域及华北、东北

地区,此时江淮地区的天气正是降水较少的

天气。

(3)在下图中画出雨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的锋面

示意图,并画出锋面南北两侧气流的运动方向。

SN

雨区位置

15.读“北半球某地气旋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P l、P2、P3三条等值线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列

顺序是

(2)甲锋面属锋。

(3)该天气系统中心盛行气流。

(4)A、B两点的风向:A点风,B点风。

(5)A、B、、C、、D、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能产生降水的是。

(6)未来一段时间,A地的天气将如何变化?

16. 读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下位置看,冷气团一般在锋面的,原因

是。

(2)锋面的位置一般都向气团一侧倾斜。

(3)降水的形成,必定有一个暖气团的上升过程。从这点看,降水主要由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成,降水一般降在气团一侧,就暖锋来看,降水易发生在

(锋前、锋后)。

(4)右图为暖锋经过宁波的过程,移动方向为从甲到丙。

当锋面位于甲处时,乙处的气温较甲处,当

锋面位于乙处时,市区往往出现天气,

在锋面从乙处移到丙处的过程中,市区气温的变化

是,气压的变化是。

17读“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处盛行风,

B处盛行风。

(2)图中甲、乙两处就气流状况而言,分别

称为,;就气流运

动状况而言,分别称为,。

(3)天气系统甲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

(4)图中甲、乙两处相比,气温日差较大的是,

原因是。

(5)图中M、N两条线附近,M为(冷或暖)锋,N为(冷或暖)锋,M锋面过镜时,一般常出现天气。

(6)在春季时,若M锋面的推进速度很快,我国北方地区常会出现_________。

A.暴风雪天气B.连阴雨天气

C.沙尘暴天气D.晴朗天气

学习总结:

答案

1.A

2.A

3.A

4.B

5.D

6.B

7.A

8.B

9.B

10.CD 11.AB 12.AD 13.CD

14、 (1)长江梅雨 (2)伏旱 (3)见下图。

SN

雨区位置

15、 (1) P l、P2、P3 (2)冷 (3)上升

(4)西南西北 (5)A CD

(6)将有冷锋过境,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16. (1)下面温度低,密度大(2)冷

(3)暖冷锋前(4)低连续性阴雨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主备:周营营审核:授课人: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且规模有大有小

2.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

3.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干知识梳理: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全球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概念

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

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的地域分异的空间尺度小。

2.自然带的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和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不同的气候,以对应与之统一的、有代表性的和。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地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堂练习

一. 单项选择

1.影响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分布

2.地表景观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无规律的地域分异.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A. 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水分

B. 中纬度最为明显.

C. 没平行于海岸方向更替.

D. 越是干旱地区越明显.

4.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是( )

A. 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

B. 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

C. 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被明显变化.

D. 乘飞机看到从海南省到黑龙江省漠河沿线植被发生明显变化.

5.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

A秦岭 B.气力马扎罗山 C.阿尔泰山 D.落基山

6.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北京奥运会火炬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雅典采集火种,4月1日从北京出发在全球传递,5月传回国内。读图1,完成1~4题。

7.雅典所处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混交林带8.图中火炬传递的城市数

A.中纬度比低纬度多 B.北半球比南半球少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南美洲比北美洲少

9.当火炬传递到

A.①地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全年最大B.③地时,当地黑夜比白昼长

C.④地时,当地正值多雨季节 D.⑤地时,当地正值春暖花开季节

10.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奥运会开幕,此时②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A.7日4时 B.7日12时 C.8日4时 D.9日12时

二,读图题

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_____________因素为基础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__________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自然带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应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C自然带的干湿状况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区,农业特色是发展________________农业。

课后学习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主备:周营营审核:授课人: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不同和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例1: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

总结:某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与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总结: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向某半球移动,那个半球

(3)四季更替。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12

22

3月

21

6月

22

9月

23

次年

12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 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 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㈢经纬网中重要的经纬线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