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_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教师版)

第七讲_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教师版)

第七讲_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教师版)
第七讲_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教师版)

第7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复合应用题中的某些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归总问题:在解答某一类问题时,先求出总数是多少(归总),然后用这个总数和题中的有关条件求出最后问题。这类问题叫做归总问题。

计算公式: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1 一种钢轨,4根共重1900千克,现在有95000千克钢,可以制造这种钢轨多少根?(损耗忽略不计)

分析:以一根钢轨的重量为单一量。

(1)一根钢轨重多少千克?

1900÷4=475(千克)。

(2)95000千克能制造多少根钢轨?

95000÷475=200(根)。

解:95000÷(1900÷4)=200(根)。

答:可以制造200根钢轨。

例2 王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牛奶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分析:以1头奶牛1天产的牛奶为单一量。

(1)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630÷5÷7=18(千克)。

(2)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

18×8×15=2160(千克)。

解:(630÷5÷7)×8×15=2160(千克)。

答:可产牛奶2160千克。

例3 4辆大卡车运沙土,7趟共运走沙土336吨。现在有沙土420吨,要求5趟运完。问:需要增加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分析与解:以1辆卡车1趟运的沙土为单一量。

(1)1辆卡车1趟运沙土多少吨?

336÷4÷7=12(吨)。

(2)5趟运走420吨沙土需卡车多少辆?

420÷12÷5=7(辆)。

(3)需要增加多少辆卡车?

7-4=3(辆)。

综合列式为

420÷(336÷4÷7)÷5-4=3(辆)。

与归一问题类似的是归总问题,归一问题是找出“单一量”,而归总问题是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所谓“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物品的总价等。

例4 一项工程,8个人工作15时可以完成,如果12个人工作,那么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分析:

(1)工程总量相当于1个人工作多少小时?

15×8=120(时)。

(2)12个人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小时?

120÷12=10(时)。

解:15×8÷12=10(时)。

答:12人需10时完成。

例5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5时到达。若要4时到达,则每小时需要多行多少千米?

分析: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一定的,以路程为总量。

(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60×5=300(千米)。

(2)4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多少千米?

300÷4=75(千米)。

(3)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75-60=15(千米)。

解:(60×5)÷4——60=15(千米)。

答:每小时需要多行15千米。

例6 修一条公路,原计划60人工作,80天完成。现在工作20天后,又增加了30人,这样剩下的部分再用多少天可以完成?

分析:

(1)修这条公路共需要多少个劳动日(总量)?

60×80=4800(劳动日)。

(2)60人工作20天后,还剩下多少劳动日?

4800-60×20=3600(劳动日)。

(3)剩下的工程增加30人后还需多少天完成?

3600÷(60+30)=40(天)。

解:(60×80-60×20)÷(60+30)=40(天)。

答:再用40天可以完成。

练习

1.2台拖拉机4时耕地20公顷,照这样速度,5台拖拉机6时可耕地多少公顷?2.4台织布机5时可以织布2600米,24台织布机几小时才能织布24960米?3.一种幻灯机,5秒钟可以放映80片子。问:48秒钟可以放映多少片子?

4.3台抽水机8时灌溉水田48公顷,照这样的速度,5台同样的抽水机6时可以灌溉水田多小公顷?

5.平整一块土地,原计划8人平整,每天工作7.5时,6天可以完成任务。由于急需播种,要求5天完成,并且增加1人。问:每天要工作几小时?

6.锅炉房按照每天4.5吨的用量储备了120天的供暖煤。供暖40天后,由于进行了技术改造,每天能节约0.9吨煤。问:这些煤共可以供暖多少天?

浮力第一课时

第四节浮力(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浮力 【问题1】观察图10—27并思考 (1)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力; (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力; (3)浮力的方向都是的。 [小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 【问题2】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猜测]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2)如果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你能通过实验判断浸入水中石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吗?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 a. 采取的实验方法:;b.你观察到的现象是:;c.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问题3】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称量法测浮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浮力的大小等于。 二、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按照课本图10-29所示的步骤进行实验。 (1)从图(b)所示的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可以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或无)关;物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受到的浮力越。 (2)从图(c)所示的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有或无)关;

(3)从图(d)所示的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有关。 [小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和有关。 【问题5】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探究浮力的大小 物体重力/N 弹簧测力计示数/N 浮力/N 空桶重力/N 水和桶总重力/N 排开水的重力/N 小石块 薄水袋 木块 [小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即。 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可以推导:F浮=G排液= = , 这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和有关。 【典型例题】 〖例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 B.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C.浮力大小与受到浮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D.浮力的施力物体一定是水 〖例2〗一个石块重5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N。由此可知,此石块在液体中 下沉时浮力的作用(填“受到”、“不受到”),此石块排开的液体重N。 〖例3〗翔翔在家探究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图示并 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两图可知,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 _N。 (2)根据B、C两实验,他就得出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你认为对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 ___。 【课堂检测】 1.弹簧秤下端挂一个物体,将其全部浸入水中,受到有浮力是0.49N,弹簧秤的示数是 0.83N,该物体的物重是_______N,物体的体积是_________m3。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4N,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变为3N,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A.7N B.4N C.3N D.1N (例3)

《教师法》心得体会

《教师法》心得体会 《教师法》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教师法》,我不但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教师法》不但帮助教师得到他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动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在学习的进程中,我不但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在教学工作中,我意想到:必须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蕴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作“1 桶水”与”;1 杯水”的陈腐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只是储量成为 1 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得好:“1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育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进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进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趋缩短的时期,用心教、创新教育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是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当有创新精神,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部学生。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

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进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 1 把钥匙开 1 把锁。学生们像 1 朵朵稚嫩的小苗儿,但每棵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的地方。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庇护。 首先作为 1 名幼儿园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格遵照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比如每天准时上班,不早退,上班的时候坚守自己的岗位,不随便串班闲谈,如果请假需提早办理请假手续,不随意接受家长的送礼,教师本身仪表要端庄自然,衣饰大方整洁,符合职业要求。带班时不穿高跟鞋,长发扎起,不佩带耳环等装潢物,不穿袒胸露脐或吊带装,端庄自然的形象不但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对自己的工作也带来了许多方便。 其次幼儿园教师应当酷爱自己的职业,做事需仔细、有责任心。幼儿园的工作包括了许多琐碎的事情,可能不谨慎疏忽了个小细节,就会引来家长的不满。所以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时刻提高警惕,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如每天热忱接待家长,做到笑脸相迎。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获得支持和配合。对孩子无意出现的过失,教师要耐心安慰,及时妥善处理,不指责、抱怨。对 1 天不入园的幼儿给予电话询问,对长时间不入园的幼儿应家访。幼儿生病需服药和照顾时,教师要主动、热忱、

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集合、函数与导数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p

集合与函数、导数部分易错题分析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3.求不等式(方程)的解集,或求定义域(值域)时,你按要求写成集合的形式了吗? [问题]:{}1|2-=x y x 、{ }1|2-=x y y 、{}1|),(2-=x y y x 的区别是什么? 4.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问题]:如何解不等式:()0122>--b x a ? 6.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注意到对二次项系数及对 称轴进行讨论了吗? 7.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问题]:请举例说明“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什么是映射、什么是一一映射? [问题]:已知:A={1,2,3},B={1,2,3},那么可以作 个A 到B 上的映射,那么可以作 个 A 到 B 上的一一映射. 9.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一些?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在函数的 图象上如何反应?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有什么关系?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你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问题]:已知函数()[],9,1,2log 3∈+=x x x f 求函数()[]() 22x f x f y +=的单调递增区间.(你处理函数问题是是否将定义域放在首位) [问题]:已知函数()()的函数x g y x x x f =-+=,132图象与()11+=-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的值对称,求11g x y =. 10、如何正确表示分数指数幂?指数、对数的运算性质是什么? 11、你熟练地掌握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吗? [问题]:已知函数()[)+∞∈=,3log x x x f a 在上,恒有()1>x f ,则实数的a 取值范围是: 。 12.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导数法)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 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问题]:写出函数)0()(>+=m x m x x f 的图象及单调区间.],[d c x ∈时,求函数的最值.这种求函数的最值的方法与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的联系是什么? [问题]:证明“函数)(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与证明“函数)(x f 与函数)(x g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有什么不同吗? 例题讲解 1、忽略φ的存在: 例题1、已知A ={x|121m x m +≤≤-},B ={x|25x -≤≤},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错解】A ?B ?? ?≤-+≤-?5 1212m m ,解得:33≤≤m - 【分析】忽略A =φ的情况.

教育高中数学一对一冲刺课程专题简介

高中数学一对一冲刺课程专题简介 第一讲集合 第二讲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2.1函数及其表示 §2.2函数的基本性质 §2.3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4指数与指数函数 §2.5对数与对数函数 §2.6幂函数 §2.7函数的图象 §2.8函数的值域和最值 §2.9函数的应用 第三讲立体几何初步(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3.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3.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3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3.4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3.5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4.1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2圆的方程 §4.3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五讲算法初步与框图(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第六讲基本初等函数(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6.1三角函数的概念 §6.2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6.3三角函数的最值与综合应用 §6.4三角恒等变换 §6.5解三角形 第七讲平面向量(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7.1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 §7.2向量的数量积和运算律、向量的应用 第八讲数列(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8.1数列的概念及其表示 §8.2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 §8.3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8.4数列的综合应用 第九讲不等式(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9.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9.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9.3简单的线性规划 §9.4基本不等式 §9.5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第十讲计数原理(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10.1排列与组合 §10.2二项式定理 第十一讲概率与统计(基础理论,重难点,高考考点)

10.1《浮力》教学设计

10.1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一节是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学习这一章内容的基础,是继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储蓄条件。这一节内容由“浮力”与“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本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物体在液体(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并通过运用称重法测量铝块受到的浮力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到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的大小、方向和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密度”、“液体压强”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学习过的“二力平衡”有利于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判定浮力的方向。“木块能够浮在水面,铁块却会沉入水中”学生的这一前认知往往让其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教学策略 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浮力,提出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猜想。第二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基于这部分的内容特点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呈现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再有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顺利提出假设提供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演示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对跨阶段的、提出假设阶段才能用得到的知识点到为止,以便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能够顺利提出。 在感知浮力的教学过程,如果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教学效果可能更为理想。在浮力的方向的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浮力的方向,但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及理性分析能力的考虑,我采用通过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帮助学生判定浮力的方向,当然,也可以将前面提到的演示实验作为验证“浮力”方向的实验进行。 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通过列举“密度大的物体也可以在水面漂浮”的例子,形象的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五、实验器具:碗、鸡蛋、弹簧测力计、矿泉水瓶、水桶、烧杯(8个)、铁块、铝块。 六、教学设计

最新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教师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任务和遵守的行为范例。在事情中,严酷范例自己的头脑和行为,一心一意为门生办事,让门生得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承认,不体罚和变相体罚门生,时候以教师的品德行为范例来要求自己,尊重每一个门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任务,《教师法》不但资助教师失掉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要学习好它才能包管教师享有自己的权益。教师法学习心得教书和学习的生存,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力。而幼儿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以是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本性特点,让幼儿自动地、活泼地发展。客气向门生学习,做到讲授相长教师法学习心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门生对教师的尊重之言。对付教师则不行以“家长”自居,应该与学平生等相待,客气向门生学习,做到讲授相长。爱门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力,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托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是主导,门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门生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一个好教师会将门生放在平等地位,信托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配合探求真理的同伴。教师法学习心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门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天下观形成的紧张时候,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种种困扰和问题,必要我们去帮忙引导。那么如何用爱心去翻开门生心灵的窗户?起首就要了解他们。了解门生的喜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本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力天下。只要了解了每个门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力天下,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本性、有志向、有伶俐的完备的人。苏霍姆休斯基说得好,不了解门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头脑、兴味、喜好、才能。 我国于20xx年xx月xx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x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但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 在学习《教师法》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

2015年高中数学导数解答题尖子生辅导(有答案)

高中数学导数尖子生辅导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2014?遵义二模)设函数f(x)=x2+aln(1+x)有两个极值点x1、x2,且x1<x2,(Ⅰ)求a的取值范围,并讨论f(x)的单调性; (Ⅱ)证明:f(x2)>. ,其对称轴为 ,得 ,∴ )当)在 减.∴ 2.(2014?武汉模拟)己知函数f(x)=x2e﹣x (Ⅰ)求f(x)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Ⅱ)当曲线y=f(x)的切线l的斜率为负数时,求l在x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

. )设切点为( ﹣ , 的斜率为负数,∴( 时, ,解得 时,)单调递增;当 时,函数)取得极小值,也即最小值,且= )∪ 3.(2014?四川模拟)已知函数f(x)=lnx+x2. (Ⅰ)若函数g(x)=f(x)﹣ax在其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Ⅱ)在(Ⅰ)的条件下,若a>1,h(x)=e3x﹣3ae x x∈[0,ln2],求h(x)的极小值; (Ⅲ)设F(x)=2f(x)﹣3x2﹣kx(k∈R),若函数F(x)存在两个零点m,n(0<m<n),且2x0=m+n.问:函数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能否平行于x轴?若能,求出该切线方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结合题意,列出方程组,证得函数 ,,当且仅当 ∴,可得 ,令 , ,得 ∵,∴ )单调递减;若当)取得极小值,极小值为 ,由④ 式变为 所以函数

,即,也就是 4.(2014?河西区三模)已知函数f(x)=+cx+d(a,c,d∈R)满足f(0)=0,f′(1)=0,且f′(x) ≥0在R上恒成立. (1)求a,c,d的值; (2)若,解不等式f′(x)+h(x)<0; (3)是否存在实数m,使函数g(x)=f′(x)﹣mx在区间[m,m+2]上有最小值﹣5?若存在,请求出实数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x+c,有 上恒成立,即 =a ,于是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 ,解得:, )∵.∴ 时,解集为(时,解集为()时,解集为 )∵,∴= ∴

《浮力》公开课设计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 一.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 教学流程: 二.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 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G F 浮>G F 浮=G

三. 教学设计说明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谈谈对本节课的设计。 1.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能用上的电教设备只有普通投影机,所以只好用电脑制作所有的投影片,除了副板书之外,其余一律用投影。演示实验的器材大部分自制。 2.本课开始就对本节课联系到的知识点:测力工具(弹簧称)、二力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进行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课作好知识准备。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的例子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3.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称下,测出重力G ,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称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称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多大,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F 示。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得出水对重物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样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水对这个重物向上托的力(浮力)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从而可以得出F 浮=G ―F 示,也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4.讲浮力产生原因时,首先做演示实验2,把自制教具(透明圆筒两端用橡皮膜封住,筒身接入通气管)浸入水中先平放后竖直放置,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圆筒两端橡皮膜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回答现象,然后出示受力分析图,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这个演示实验非常直观地显示了圆筒两个表面的橡皮膜受到压力的情况,再从理论分析,就得出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它们的压力差就是浮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为了巩固浮力产生的原因,提出反问:如果只有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是否有浮力产生呢?带着这个疑问设计了演示实验3(教具自制),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5.而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这样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6.最后是小结和练习巩固相结合,填空题是小结性的题目,而选择题第2、3题是提高类型题目,为下一节课讲阿基米德原理作铺垫。

《教师法》学习心得8篇

《教师法》学习心得1 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前段时间我再次学习了《教师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

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法》学习心得2 通过学习《教师法制教育读本》,我了解了各种相关法律知识,既增强了法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又在学生面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还深刻地体会到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

高中数学培训班一对一辅导答题技巧

高中数学培训班一对一辅导答题技巧怎么让数学这个科目变成自己的优势呢?其实,高中数学要变成优势并不难。接下来一对一辅导教你如何进行高三复习? 高三的数学教材是人教版,只有54页,好像就一个最基本的导数和统计,不知道大家现在是不是也用的这本书。这个别落下,估计可以拿到8分左右。 这个几十页的教材学完后,就开始复习了。若平时只有三四十分,说明有很多最基本解题思路的都是没有掌握的。如果把这些最基本的答题技巧都掌握了的话,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高三一对一辅导一般来说,老师会分三轮复习,第一轮是细到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我觉得基本上就是快速的讲一轮新课了);第二轮是梳理一遍,整理归纳;第三轮式 选择题 一、易错点归纳: 九大模块易混淆难记忆考点分析,如概率和频率概念混淆、数列求和公式记忆错误等,强化基础知识点记忆,避开因为知识点失误造成的客观性解题错误。 针对审题、解题思路不严谨如集合题型未考虑空集情况、函数问题未考虑定义域等主观性因素造成的失误进行专项训练。 二、答题方法:

选择题十大速解方法: 排除法、增加条件法、以小见大法、极限法、关键点法、对称法、小结论法、归纳法、感觉法、分析选项法; 填空题四大速解方法: 直接法、特殊化法、数形结合法、等价转化法。 解答题 专题一、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 1、解题路线图①不同角化同角②降幂扩角③化f(x)=Asin(ωx+φ)+h ④结合性质求解。 2、构建答题模板①化简: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一般化成y=Asin(ωx+φ)+h的形式,即化为“一角、一次、一函数”的形式。②整体代换:将ωx+φ看作一个整体,利用y=sin x,y=cos x的性质确定条件。③求解:利用ωx+φ的范围求条件解得函数y=Asin(ωx+φ)+h的性质,写出结果。④反思: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对结果进行估算,检查规范性。 专题二、解三角形问题 1、解题路线图(1) ①化简变形;②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③变形证明。 (2) ①用余弦定理表示角;②用基本不等式求范围;③确定角的取值范围。 2、构建答题模板①定条件:即确定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所求,在图形中标注出来,然后确定转化的方向。②定工具:即根据条件和所求,合理选择转化的工具,实施边角之间的互化。③求结果。④再反思:在实施边角

学习新教师法心得体会3篇

学习新教师法心得体会3篇 学习新教师法心得体会范文1 目前,通过对《教师法》的学习,又一次让我倍受鼓舞,再次感遭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教师职业的荣耀。《教师法》第一次以法律情势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特别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 在学习的进程中,我不但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知识的熟悉,而且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熟悉到作为一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但帮助教师得到自己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好教师法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但长时间以来,《教师法》固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保卫自己的人却未几,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遵法还是不够的,由于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为进步对《教师法》的熟悉,建立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知道自己应承当的义务,并公道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我校教师学习了《教师法》。 通过学习《教师法》我以为要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在教育教学进程中,不断丰富本身学识,努力进步本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

爱岗敬业。建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个学生建立同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潜伏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为人师表,重视本身的道德形象,寻求人格完善,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个性魅力,进步自己的思想觉悟。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明哲保身,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建立起楷模的形象。明确了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有益于我们增进遵法***的意识,建立依法维权的观念,自觉落实依法治教的行为。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以《教师法》为根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同一的原则,依法享有教育教学、学术活动、管理学生、取得劳动报酬、民主管理、进修培训等权利,并自觉履行遵纪遵法、履行聘约、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制止侵害、自我进步等义务。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遵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是重要的基本职责通过学习教师法,进一步进步了熟悉 , 用《教师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正当权益,增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目前,通过对《教师法》的学习,又一次让我倍受鼓舞,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一部分,是浮力部分的起始课。浮力是学生自小就接触到并且相对熟悉的一种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在浮力的学习与运用中,既涉及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接触浮力之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开始由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慢慢向复合知识点的综合题型过度,在开始讲课时夯实基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主要有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大小两方面内容。浮力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教材中浮力的引入、想想做做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验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教材安排在学习液体压强的基础上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密度知识学习和分析物 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 学生情况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有兴趣,如水中漂浮的物体,气球的上飘、游泳等,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并且还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就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三篇 我们的新教师培训课程中,重要的一节是谈及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给我以最深感触的,除了教师要学习一般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学习与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记得江泽民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新的世纪,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它既需要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完善的行政执法、司法、监督体系,又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逐步提高。 我们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然而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在这支队伍当中对教师法的认识可以说是盲人摸象的。以前,我国的教师长期处于无法可依可依的境地,因而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教师、拖欠教师工资、无故开除教师等。然而许多教师不懂教师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故有法等于无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 此外,我们还明白到我们一直以来所谈及的权利,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权,一类是私权。后者是一种可放弃的权利,而前者则不可放弃。或者换句话说公权是一种同时夹带着义务。合理行使公权和私权也是我们当教师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一对一辅导方案 高三数学(原创)

阶段性教学辅导方案 一、学生及其教师概括 学生性别年级就读学校 教师性别学科教材版本 学管师性别咨询师来校时间 二、学生个性特点分析(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应试能力;学习类型与性格特点;学科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与缺漏之处) 该生学习目的明确,自信心不强,基础知识薄弱,接受新知识比较慢,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好的解题思路。但是,非常好学,上课非常积极,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按课程标准达到相应的程度(包括懂得、了解、理解、掌握、学会、形成等等) 理解并掌握考试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下阶段拟采用的方法或措施(兴趣培养;夯实基础;思维训练;知识应用) 针对该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现阶段的掌握情况,暑期辅导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考试所要考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增强自信心,培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熟悉考试题型,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进行第二轮复习,在掌握了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以章节为主,进行总体复习,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做中高档题型,进行强化训练等。 第三阶段,进行总体复习,分别讲解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解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系统性和总结性的复习指导。做考试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考试氛围,为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总课时80~90 ;辅导时间:2012年8月—2012 年10月;12课时/周 阶段(章节、单元、模块)内容 (包括阶段检测) 课时 数 教学目标 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2、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 量词。 4 1、理解集合、命题的概念; 2、能灵活运用命题及其四个关系 进行解题; 3、掌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 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实 质; 4、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 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区别和联系。 2、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1、函数及其表示; 2、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3、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4、指数与指数函数。 5、对数与对数函数; 6、幂函数与二次函数; 7、函数图象; 18 1、了解方程及其相关的概念和性 质; 2、掌握方程(组)的解法和一般 步骤;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

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 【范文一】 通过学习《教师法》,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当今社会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教师法》的指引下,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 业服务。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做教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我们提倡教师 要讲究职业道德,要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的粗暴的方法,不能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而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对待学 生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人。对于优缺点、错误 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 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 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 学生,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 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 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到 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 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 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 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法律保护自我,也要用法律约束自我。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加强自我的管理与约束能力。新《教师法》这部分法律 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

浮力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太和县郭庙中心校高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及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浮力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大小; 三、难点: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浮力大小。 方法:实验演示、谈话、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对比等、 四、教具: 教师:铝块、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水槽、乒乓球、去底饮料瓶、水等、学生(分组):烧杯、水、弹簧测力计、铝柱、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1、出示“死海不死”的故事,提问:“为什么淹不死他们?是神在保护他们吗?”通过故事导入本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出示浮在水面的船和人,分析受力情况,从而导入浮力,并板书课题“10.1浮力”。

(二)新课教学 1、概念揭示:观察幻灯片“浮力的广泛应用”,师引导生概括概念,符号及单位。 2、浮力的方向:是将一段带有颜色的线将乒乓球与杯底相连接,向杯中注入水,请大家观察细线的现象,再将烧杯倾斜,再次观察细线仍被拉直。结论:浮力方向为:竖直向上。(板书) 3、板书:施力物体:液(气)体 4、浮力的产生:师问: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下面这个实验会给大家以答案。 师演示: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盖拧紧,乒乓球瞬间就浮起。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以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为例,结合图示进一步分析一下。 得出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力=F 向上—F向下 5、(出示幻灯片)讨论:深入水底的桥墩受到浮力吗?使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6、师提问:乒乓球、木块放在水里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那么会沉入水底的铁块有浮力吗?怎样才能证实,在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师边演示边讲解) 测出空气中铝块的重力G; 将其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F; 得出:F浮=G—F(称量法) 7、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是否合理;如何设计表格;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8、展示数据并归纳结论。此处展示学生的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师再归纳。 师生共结本节所学内容。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既是对教师的保障法也是对教师行为行为准则的规范法。教师这一职务从从古到今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我国对教师也保持着重大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其中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各个地方应该为教师提供合理教学条件,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也展示了教师在对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每年的九月十日为教师节。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国家规定教师拥有参加进修或其他培训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等。当然教师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师者,长也,品也,天下青之儒者也”。为人师表就当为培育优秀人次鞠躬尽瘁,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将影响到学子的思想成长,所以为师者就当要拥有高尚的品格。为此,国家也对教师行为准则做出明确要求。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就我个人看来,重大责任当然要更优秀的人去但当,教师法对教师要求的这些是合理的。只有当教师优秀的情况下才能培育出更好的学生,推动祖国发展。 李文业老师最初学历是中师,自己意识到知识的不足,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自学大学课程,2005年专科毕业,2007年又进修大学本科文凭。他这种积极上进的学习精神,深受同事的称赞。他目前是千村小学知识丰富,学历较高,年龄最小的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日益感到自己的吃力,对高科技、网络信息等几乎是一知半解,只有利用业余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弥补自己知识面的不足。在这方面,李文业同志无疑是目光超前的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带了个好头。 三严谨治学有成果: 李文业老师一贯以治学严谨著称。他对新课程新理念理解深刻,掌握扎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