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GB_T16886_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系列标准

解读GB_T16886_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系列标准

解读GB_T16886_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系列标准
解读GB_T16886_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系列标准

引言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为等同转化ISO 10993 系列标准,自1997年开始发布,至2004年已陆续发布16个部分。这16部分标准构成了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试验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为国家相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使我国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内容与方法与世界接轨,在保障医疗器械在人体上的安全应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如何正确理解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检验人员和医疗器械制造商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业内人士对标准仍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本文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在系统介绍GB/T 16886系列标准的同时,主要针对标准实施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1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组成(1) GB/T 16886.1-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ISO 10993-1:1997)

(2) GB/T 16886.2-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保护要求(ISO 10993-2:1992)(3) GB/T 16886.3-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ISO 10993-3:1992)(4) GB/T 16886.4-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ISO 10993-4:2002)(5) GB/T 16886.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ISO 10993-5:1999)

(6) GB/T 16886.6-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ISO 10993-6:1994)

(7) GB/T 16886.7-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ISO 10993-7:1995)

(8) GB/T 16886.9-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框架(ISO 10993-9:1999)(9) GB/T 16886.10-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ISO 10993-10:2002)(10) GB/T 16886.11-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ISO 10993-11:1993)

(11) GB/T 16886.12-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ISO 10993-12:2002)

(12) GB/T 16886.13-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10993-13:1998)

收稿日期:2004-07-04

作者简介 :由少华,高级工程师,GB/T 16886系列标准主要起草人

(13) GB/T 16886.14-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 10993-14:2001)(14) GB/T 16886.1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 10993-15:2000)(15) 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ISO10993-16:1997)

(16) GB/T 16886.17-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ISO 10993-17:2002)

2 GB/T 16886中的指导性标准介绍

GB/T 16886.1《评价与试验》给出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基本原则、医疗器械分类与生物学评价试验选择原理,是GB/T 16886系列标准中的一份纲领性的标准,对于GB/T 16886系列标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GB/T 16886.1是一项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指导性标准,而不是一份医疗器械生物学试验的项目清单。对标准中表1和表2所列试验项目,不应简单理解为应试验的项目,而是应考虑评价的项目。这是标准实施中最常见的误解之一,为此ISO/TC 194在1997年修订标准时特地将标准名称由《试验选择指南》改为《评价与试验》,并给出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流程图,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是建立在对器械综合信息的分析与相关生物学试验结果基础上的一种总体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第6章中指出:评价可包括经验研究和实际试验。如果器械具有可论证的使用史,采用这样的评价,可以不必再进行试验。还指出: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对任何一种器械而言,所确定的各种试验并非都是必须的或可行的,要根据器械的具体情况考虑应做的试验,表中未提到的其他试验也可能是必须做的。由此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必须进行标准中给出的全部试验或仅限于给出的这些试验,而应根据器械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确定适宜的检验项目。

举例说明:

例⑴ :一种采用从未在医疗器械中应用过的新材料制造的心脏起搏器,按其接触人体的性质和时间归类为持久性与组织接触植入器械,按照标准中表1和表2给出的评价项目,应考虑对器械进行细胞毒性、致敏、遗传毒性、植入、慢性毒性、致癌性等几方面的评价。但考虑到该器械的应用特性,以及所用材料无临床应用史、未做过任何生物学试验的具体情况,还宜再增加急性全身毒性和皮内反应方面的评价。经文献资料分析后确定进行细胞毒性、致敏、急性全身毒性、皮内反应、遗传毒性和植入试验,不进行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试验。理由是:现有的慢性毒性试验采用口服、皮肤或吸入给药的方式,与心脏起搏器的接触途径不同,这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植入试验的扩展观测项目(如增加血液学、尿液、生化指标和重要器官病理学方面的检测)来补充;致癌性试验则通常可从遗传毒性试验的评价中得出结论,如证实无遗传毒性一般预示无致癌性,同时经查阅文献该材料无致癌性的报道。

例⑵: 一种心脏起搏器导线,采用新材料制造电极,按其接触人体的性质和时间归类为持久性与组织/血液接触植入器械,应考虑表1和表2中给出的全部评价项目。经过对相关信息分析后认为,该器械材料有临床应用史和证实其安全性的资料、有持久植入的参考文献、与其他制造商同类产品所用材料相同并制造过程中没有改变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只进行致敏、急性全身毒性、皮内反应、植入和血液相容性试验。理由是:从器械的临床应用史和急性全身毒性的检测结果中得出不必进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结论,而植入试验的扩展观测项目也可补充这方面的评价;从血液相容性试验中已可得知对血细胞的影响,因此不必再做细胞毒性试验,血液相容性和植入试验结果比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更具有相关意义。

综上所述,在GB/T 16886.1的实施中切忌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要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根据器械的具体特性、科学文献以及临床应用史等相关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后再确定需要进行的生物学试验。否则不仅会无谓增加器械的制造成本,还会浪费宝贵的实验动物资源。或者也可能造成评价内容尚有欠缺,不足以保证器械的临床安全应用。

3 GB/T 16886中的通用性标准应用介绍

3.1 GB/T 16886系列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体安全,另一同等重要的目的是保护动物,使实验室动物使用数量和试验次数减少到最低量。GB/T 16886.2《动物保护要求》即规定了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保护动物和使用动物的最基本要求。标准规定的基本原则是,在动物试验前应先进行体外试验,如体外试验已能证实器械不符合医用要求则不应再进行体内试验。同时标准对动物试验人员的资

格、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处置、动物试验设计与动物保护等方面给出了具体要求。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应注意贯彻实施GB/T 16886.2的要求。

3.2 GB/T 16886.12《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规定了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的试验对照、试验材料选择、试验样品与参照样品制备和试验材料浸提液制备的要求和应考虑的问题。由于目前尚没有适用于生物学试验的标准样品,因此进行医疗器械生物学试验的实验室应特别注意选择建立适宜的试验对照品来证实试验过程。在制定产品标准时应注意的是,应根据产品的材质和应用特性选择适宜的浸提液制备条件。如标准中规定的37℃24h仅适用于用含血清细胞培养液制备浸提液时,其他类型浸提介质如采用37℃浸提则通常应浸提72h。采用高温浸提时应有证据说明所采用的温度不会引起材料产生明显降解。

4 GB/T 16886中的生物学试验方法标准应用介绍

4.1 GB/T 16886.3《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给出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3个方面的试验方法。大多数长期(>24h_30d)或持久(>30d)与人体接触的医疗器械除非能证实是用已知无遗传毒性材料制造或是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能鉴别器械的全部主要成分无遗传毒性,否则应考虑进行遗传毒性方面的评价,所以遗传毒性试验是生物学评价中经常进行的一项试验。进行遗传毒性评价时需首先进行3项体外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体外细胞遗传学试验、哺乳动物细胞体外基因突变试验。如体外试验为阴性结果,无需再进行体内试验,可判定器械无潜在遗传毒性。如体外试验为阳性结果,则可进一步再进行体内试验,常用的方法包括:微核试验、哺乳动物体内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试验、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等。体内试验如为阴性结果,该器械可定性为体外致突物。不过需注意的是,除非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应用优势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如体外试验中出现阳性结果,已无再进行体内试验的必要性。在已确定的人类致癌物中,Ames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均显示阳性,因此致癌试验可在遗传毒性试验的基础上,经分析评价后再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生殖毒性试验则适用于评价宫内节育器或其他与生殖组织、胚胎或胎儿直接长期接触的器械,以及储能器械和可吸收或可溶出的器械。目前除了采用体内植入方式评价器械生殖毒性外,国际上已开发出用体外生殖试验系统进行生殖毒性预筛试验。

4.2 GB/T 16886.4《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中给出了与血液接触器械分类和各类型器械的评价方法、心血管器械和假体临床前评价指南、各类型血液学试验原理、器械溶血性能的评价等指导性原则,并根据检验系统将血液相互作用试验分为5类:血栓形成、凝血、血小板、血液学、补体系统。由于受当前对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方面认知以及试验的准确度所限,本标准未能给出详细的试验方法,因此器械在进行这方面的评价时还需根据产品的材质和临床应用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步骤,对器械的临床可接受限度的判定应在风险与受益评价的基础之上做出。GB/T 14233.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依据GB/T16886.4基本原则设计制定了上述5类7个血液相容性试验方法,各类型器械可以参照采用。

4.3 GB/T 16886.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给出了3种类型细胞毒性试验:浸提液试验、直接接触试验、间接接触试验(包括琼脂覆盖法和滤膜扩散法)。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器械的性质和临床应用特性选择适宜的试验类型,浸提液试验和直接接触试验可用于细胞毒性的定性和定量评价,间接接触试验用于细胞毒性的定性评价。细胞毒性定性定量反应分级常见0~3级、0~4级或0~5级不等,当前被认同的医疗器械细胞毒性可接受水平是≤2级(即细胞存活率/增殖率≥50%)。细胞毒性试验由于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并且试验结果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特别是作为新材料筛选时的必做试验。但在有些情况下,仅根据器械的细胞毒性反应判定产品不能用于临床是不适宜的,对器械细胞毒性可接受水平的判定应该在风险与受益评价的基础之上做出。同时要注意的是,体内试验和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比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更具有临床相关意义。

4.4 GB/T 16886.6《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给出了“皮下组织植入”、“肌肉植入”和“骨植入”三种途径植入试验方法,适用于评价非降解、非吸收性器械引起的局部组织反应。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器械的临床应用部位选择适宜的试验类型,同时应注意设计试验方案时结合进行全身毒性方面的评价。在结果评价时还需注意排除由于手术创伤或试样的物理形态等因素所产生的各种干扰现象。4.5 GB/T 16886.10《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规定了动物皮肤、粘膜、眼刺激试验和人体皮肤刺激试验,以

及两种动物致敏试验,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器械的性质和临床应用特性选择适宜的试验类型。在进行刺激或致敏试验之前,应按照GB/T 16886.9、GB/T 16886.13、GB/T 16886.14、GB/T 16886.15和GB/T 16886.18的基本原则,对试验材料进行鉴别,即对试验样品进行化学定性和分析。同时还要进行文献检索,包括对试验材料化学和物理性能的评价和任何产品组分的潜在刺激和致敏信息,以及化学物和材料的结构方面的信息。对经化学分析定性或文献检索已确证为刺激物或致敏物的器械不必再进行相关试验。如材料经证实对动物无刺激、无致敏或无毒性,可考虑进行人体皮肤刺激研究。对人体接触程度高的化学物(例如化妆品和洗涤剂)进行风险性评价时通常采用人体皮肤斑贴试验。

用于测试迟发型超敏反应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豚鼠最大剂量试验(GPMT)和封闭式贴敷试验(Buehler试验)。最大剂量试验为最敏感的方法,首选用于单一化学物。最近,国际间已接受鼠科动物局部淋巴结测定(LLNA)作为豚鼠试验[3]的唯一替代试验用于检验单一化学物。LLNA与豚鼠试验相比仍具有优势,如试验周期较短、终点更为客观、所用试验材料较少,并且免除了弗氏完全佐剂注射。4.6 GB/T 16886.11《全身毒性试验》中给出的全身毒性试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热原试验,试验的接触途径有口服、皮肤、吸入、静脉和腹腔应用。在实施该标准时应注意根据器械的临床应用特性, 选择适宜的试验类型和试验接触途径。ISO 10993-1:2003推荐扩展植入试验方案,在植入试验中同时进行全身毒性方面的评价,特别适用于植入类器械。热原试验包括家兔试验和细菌内毒素试验,前者主要用于评价器械的材料致热作用,后者用于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产生的热原质。

4.7 GB/T 16886.16《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为医疗器械毒代动力学研究和设计提供了指南及要求。毒代动力学描述了外来物质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情况。应根据器械与人体接触的性质与时间,慎重考虑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a)器械设计为生物可吸收的;(b)永久植入器械,并已知或预期可能有生物降解或具有明显的腐蚀、和/或可溶出物从器械中迁移出;(c)在临床使用中很可能或已知释放出具有一定量的潜在毒性或反应的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进入人体。5 GB/T 16886中的环氧乙烷灭菌和可沥滤物允许限量试验标准应用介绍

5.1 GB/T 16886.7《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规定了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医疗器械,其单位产品上环氧乙烷(EO)和2-氯乙醇(ECH)残留量的允许极限,以及环氧乙烷及2-氯乙醇的测量步骤以及确定器械是否可以放行的方法。应特别注意的是,标准中给出的EO和ECH允许限量是为了防止全身反应而设定的,未考虑在该极限水平下可能引起的急性局部反应,尤其是小型器械的刺激反应和EO在单位表面积上的浓度。器械在开发和设计应考虑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灭菌过程,以使灭菌残留量降至最低。5.2 GB/T 16886.17《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规定了医疗器械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确定方法。通常在确定医疗器械是否适用于其特定使用目的过程中,要权衡所有确认出的风险与病人使用器械得到的临床受益,医疗器械中的有害可沥滤物即是需考虑的风险之一。GB/T16886的本部分提供了运用健康风险数据计算最大容许水平的方法,可根据健康风险建立允许限量,健康风险可以是全身的或局部的,速发的或迟发的,程度范围从轻微的局部不良反应到危害生命的风险。建立可沥滤物允许限量有利于优化器械加工或帮助选择材料,可更有效地降低器械的应用风险。

6 GB/T 16886中的降解试验标准应用介绍

6.1 GB/T 16886.9《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框架》为系统评价医疗器械潜在的和已观察到的生物降解研究的设计与试验提供了通用原则。应首先评估器械材料的化学特性和已知的降解机理,然后再考虑生物降解评价的必要性,包括文献评审和临床经验。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应考虑进行降解研究:(a) 生物可吸收器械; 或(b) 器械植入体内多于30d; (c) 通过对材料的广泛研究表明, 在与人体接触期间, 有毒性物质释放出来。

6.2 GB/T 16886.13《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为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试验设计提供了指南。本部分中涉及的降解产物主要是指因在水环境中由于水解和/或氧化过程导致化学键断裂而形成的降解产物。本部分描述了两种生成降解产物的试验方法,一是作为筛选方法的加速降解试验,另一是实际时间降解试验。如果在加速试验中没有观察到降解发生,则无须进行实际时间降解试验。由于医疗器械所用聚合物材料的范

围很广, 因此没有规定专项分析技术和降解产物的可接受水平。医疗器械产品标准在引用本部分时应注意在验证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试验步骤和合格判定指标。

6.3 GB/T 16886.14《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为陶瓷材料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试验设计提供了指南。本部分中包括的降解产物主要是指在水环境下溶解而成的产物。本部分规定了两种从陶瓷材料(包括玻璃)中获取降解产物的方法,一是在低pH值下进行的极限溶液试验,作为对大多数陶瓷材料的筛选试验,二是在模拟体内正常pH值下进行试验,应根据器械具体情况选择试验过程。因医疗器械所使用的陶瓷材料的范围很广,且对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的要求各异,所以没有规定专项分析技术和降解产物的可接受水平。 医疗器械产品标准在引用本部分时应注意在验证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试验步骤和合格判定指标。

6.4 GB/T 16886.15《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为金属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试验的设计提供了通用要求指南。本部分给出了两个试验方法:一是由动电势试验和静电势试验组合而成,动电势试验用于测定供试材料的一般电化学行为及确定电势/电流密度曲线上的某些特定值;二是浸泡试验,用于对试验材料进行化学降解,生成用于分析的降解产物。应用本部分时应根据医疗器械的预期功能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应注意的是,本部分给出的这些试验是加速试验,所以试验结果可能不能充分反映植入物或材料在体内所呈现的特性。同时由于医疗器械所用金属材料的范围很广, 所以标准中未规定具体分析技术和降解产物的可接受水平。 医疗器械产品标准在引用本部分时应在验证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试验步骤和合格判定指标。

参考文献

[1]Mr. Peter W. Urbanski (Member of ISO 10993-1 WorkingGroup), Comment for ISO 10993-1.

[2]ISO 10993-1: 2003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 vices晓art 1: Evaluation and testing

[3]GB/T 14233.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

第11届临床医学工程同仁新春联谊会于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海博大酒店8层阳光大厅隆重举行,历时1天。本次会议由全国临床医学工程学会、解放军总医院器械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暨《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会暨《医疗设备信息》杂志社、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会、《首都医药》和《医疗装备》杂志社共同主办,国内外36家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协办。

参加联谊会的有国家发改委、国家计生委、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北京海关、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食品和药品监管局的领导,北京地区军队及地方医院院长和设备处(科)负责人以及协办厂商代表共计200多人。

大会由全国临床医学工程学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焦海川主持,各部委、主办单位的与会领导、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新春祝词,协办厂商的与会代表也发表了新春祝语。

联谊会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较高。不仅有自编自演的独唱、合唱、相声等小节目,也有专业级的古筝演奏和大师级的板胡独奏,期间穿插着猜谜、抽奖、游艺等文娱活动。

联谊会为促进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与管理部门和医院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提供了平台,此次大会的特色是主办、协办单位多,参与人员多,几乎囊括了北京地区的所有医疗器械的管理机构、业界学术团体、厂商和医院。众多业界同仁欢聚一堂,畅谈友情,交流经验,会议紧凑有序。会场处处充满着团结、友谊、和谐、欢快的气氛。 ■

第11届临床医学工程同仁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联谊会会务组

联谊会现场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范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2015年第14号)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2015年第14号) 为指导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5月19日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 (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表》(见附1)和相应支持性资料。 提交的上述资料应能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具有等同性。若无法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产品具

医疗器械评价规范.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 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1.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责任人; 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主体之一; 3.建立并履行本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4.积极组织宣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 5.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6.主动发现、收集、调查、分析和控制所生产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可疑不良事件,按时报告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不良事件; 7.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形成档案; 8.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总结备查制度,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总结报告制度; 9.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对干预“事件”的处理,并无条件提供相应资料;

10.其他相关职责。 (二)指定机构与人员配备要求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其建立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中指定部门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并建议由企业的副职及以上人员担任负责人。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熟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相关法规; (3)具有医学、医疗器械相关专业背景; (4)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相关信息; (5)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配置适宜的资源以保障监测工作的开展。 (三)应建立的主要监测制度和程序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将其纳入建立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职责,包括部门及各级人员职责; 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法规宣贯、培训和激励制度; 3.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收集、调查、分析、评价、报告和控制工作程序; 4.所生产医疗器械的再评价启动条件、评价程序和方法; 5.发生突发群发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 6.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档案保存管理制度; 7.便于产品追溯的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15年第14号)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

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 (3)材料表征 -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04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及预评价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及预评价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
指导原则制定依据 “产品技术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可能涉及的法规和文件 可能涉及的法规和文件
“产品技术要求” VS?“注册产品标准” 产品技术要求——基本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内容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格式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制定依据
为规范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工作,根据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650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 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 制定了《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 则 则》

“产品技术要求”可能涉及的法规和文件 产品技术要求 可能涉及的法规和文件
z z z z z z z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 号)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4号)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2014年 第9号)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
(2014年43号公告)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开展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预评价 工作规定》 (食药监械管〔2014〕192号) 各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指导原则(拟制订) ……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650 号)
z
第九条 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和申请第二类、第三类医 疗器械产品注册,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 )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一)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二)产品技术要求; (三)产品检验报告; (三)产品检验报告 (四)临床评价资料; (五)产品说明书及标签样稿; (六)与产品研制、生产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七)证明产品安全、有效所需的其他资料。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 审查指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一、目的与范围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ISO 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

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3)材料表征-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四、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一)在下列情况下,制造者应当考虑进行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1.制造产品所用材料来源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2.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改变时; 3.贮存期内最终产品发生变化时; 4.产品用途改变时; 5.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时。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重新评价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可不要求重新开展和补充开展生物学评价。当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GB/T 16886-IS O 10993的系列标准重新修订后,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不要求补充生物学评价。 (二)重新评价时应当尽量利用临床评价信息、临床研究信息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信息来进行。重新评价应当在以往评价所形成文件的基础上开展,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生物学试验。重新评价应当按照第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视具体情况,重新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评价内容应当形成文件。 五、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审查(一)审查人员审查者应当接受过GB/T 16886标准的培训。 (二)审查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B4.2.2.31 B型超声诊断技术 1.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1.1形式 B型超声诊断仪的结构型式可为便携式、台车式,主要由主机、显示器、探头和附件(如图像仪、图像存储器、彩色打印机、穿刺架等)组成。探头主要由阵列换能器、传输线、连接器(可以含有控制器)等组成。探头应明示基元数(如64、80、96、128)、频率、阵列长度或曲率半径。 1.2 B型超声诊断基本参数 型号:PL-6018I便携式彩超 1,腹部探头频率:2.5/3.5/5.0 MHz; 乳腺探头频率: 5.0/6.5/7.5 MHz 2,腹部探头类型:R40/90°128 阵元电子凸阵; 乳腺探头类型:L080-57 80 阵元 3,腹部探头扫描角度:≥90°; 乳腺探头是高频线阵探头,是平行扫描的。 4,探头接口:≥2个全激活探头接口。(可选配阴道探头,高频线阵探头,微凸探头。) 5,TGC控制:六级分段调节加一段总增益控制 6,显示方式: B 型、B/B 型、B/M 型、M 型 7,灰阶: 256 级 8,扫描范围: 220 mm 扫描角度可变 9,超声扫描线密度: 256 线/帧 10,最大帧率: 21 帧/秒 11,监视器:≥10.4" 液晶显示器 12,侧向(横向)分辨力:≤ 2 mm 13,轴向(纵向)分辨力:≤ 0.5 mm 14,盲区:≤ 3 mm 15,视频输出: PAL-D 16,数字扫描转换器:576 × 512 × 8 bits 17,四种图像倍率:× 1.0 ,× 1.2 , × 1.5 , × 2.0 18,体位标记: 38种带有探头标记的体位标记 19,常规测量:距离、面积/周长、体积(椭圆法+三轴法)、角度、M模式下的心率、斜率、时间间隔,软件包测量产科GS(妊娠囊)、CRL(顶臀径)、BPD(双顶径)、HC(头围)、AC(腹围)、FL(股骨长)、HL(肱骨长)、OFD(枕额径)、AFI(羊水指标)以及LMP计算EDD等;妇科:子宫、左/右卵巢、子宫内膜厚度、左/右卵泡;泌尿科:膀胱、左/右肾、前列腺;心脏科:左心室、左心房、二尖瓣、肺瓣膜、心率等,字符标记自动显示日期、星期、时间、病历编号、医生姓名、医院名称、探头频率、帧频、增益、焦点、倍率、计测值、体位标记、探头标记(可转动)、全屏幕字符编辑、字符注解、中英文显示、中英文输入等,并自动生成产科、妇科、泌尿科和心脏科报告 20,供电电源:直流 13.8V 21,工作电压 DC 9V~16V 22,净重约 3 kg

解读GB_T16886_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_系列标准

引言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为等同转化ISO 10993 系列标准,自1997年开始发布,至2004年已陆续发布16个部分。这16部分标准构成了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试验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为国家相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使我国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内容与方法与世界接轨,在保障医疗器械在人体上的安全应用、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如何正确理解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与检验人员和医疗器械制造商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业内人士对标准仍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GB/T 16886系列标准,本文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在系统介绍GB/T 16886系列标准的同时,主要针对标准实施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1 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组成(1) GB/T 16886.1-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ISO 10993-1:1997) (2) GB/T 16886.2-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保护要求(ISO 10993-2:1992)(3) GB/T 16886.3-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ISO 10993-3:1992)(4) GB/T 16886.4-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ISO 10993-4:2002)(5) GB/T 16886.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ISO 10993-5:1999) (6) GB/T 16886.6-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ISO 10993-6:1994) (7) GB/T 16886.7-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ISO 10993-7:1995) (8) GB/T 16886.9-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框架(ISO 10993-9:1999)(9) GB/T 16886.10-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ISO 10993-10:2002)(10) GB/T 16886.11-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ISO 10993-11:1993) (11) GB/T 16886.12-200X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ISO 10993-12:2002) (12) GB/T 16886.13-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ISO10993-13:1998) 收稿日期:2004-07-04 作者简介 :由少华,高级工程师,GB/T 16886系列标准主要起草人

医疗器械经济评估

一、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目前中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较低,全国17.5 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将会保证未来10 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2005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市场,医疗器械年销售额达到325 亿元,并且年增长率14%-15%左右,高端医疗设备销售更是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5 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出口额高达36.79 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进口额为37.86 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 2006 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额首超百亿美元大关,并首次实现贸易顺差。进出口总值为105.52 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其中出口68.71 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9 亿美元),同比增长28.58%;进口36.81 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27.21 个百分点,累计顺差额31.90 亿美元。 国际市场方面。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18%,而中国仅占2%。迄今为止,医疗器械产品的不少关键技术仍被跨国巨头们所垄断。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上看,门类上我国似乎近于齐全,但品种上尚多有缺项,而且高端产品少。从进出口产品种类来看,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的虽然有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但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常规性的医疗设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小,R/D(研发/销售额)比率低,自有技术产品少。目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都为之侧目。 1.农村市场 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医疗机构还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器械装备,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 70%以上,这一块市场有“填平补齐”的需求。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卫生落后面貌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破旧,乡(镇)卫生院危房率为33.6%,短缺面积和需要改造的业务用房,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O%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占全国人口总数71%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全国卫生资源的20%。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基层医疗投入不足,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大医院。 到2010 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00 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筹集约70%。十一五规划要求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中心,在每个乡镇建设好1 所公立卫生院,每个村建设好1 所卫生室。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为我国根本斛决农民医疗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利好。未来各级财政对卫生投入增长速度将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新增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其中用于县以下的比例将不低于70%。中西部及东部贫困地区约2.2 万所左右的乡(镇)卫生院、1300 所左右的县医院、400所左右的县中医(民族医)医院以及950 所左右县妇幼保健机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下,都将陆续改变房屋破旧、基本医疗设备短缺的状况。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 年,“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60%,2008 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 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从人均卫生医疗费用看,2004 年城市为1261 元,农村为301 元。如果农村人口分别用5 年、10 年、15 年达到城市入均卫生医疗费用2004 年

医疗器械技术内容

医疗器械技术内容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内容 1 、产品名称、分类及引用标准条款的简要描述 (PDI) 2 、产品概述(包括类型和预期用途) ◇ 产品的历史沿革 ◇ 技术性能参数 ◇ 产品配合使用的附件、配合件和其它设备清单 ◇ 产品的图示与样品 ◇ 产品所用原材料及供应商 3 、使用该产品的调和标准/或其它标准 4 、风险分析评估结论和预防措施(EN1441 产品服务危险分析报告) 5 、生产质量控制 ◇ 产品资料和控制文档(包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 产品的灭菌方法和确认的描述 ◇ 灭菌验证 ◇ 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 产品稳定性和效期的描述 6 、包装和标识 ◇ 包装材料说明 ◇ 标签 ◇ 使用说明书

7 、技术评价 ◇ 产品检验报告及相关文献 ◇ 技术概要及权威观点 8 、潜在风险评价 ◇ 产品潜在风险测试报告及相关文献 ◇ 潜在风险的概要及权威观点 9 、临床评价 ◇ 产品临床测试报告及相关文献 ◇ 临床使用概述及权威观点 附 1 、产品出厂检测报告 附 2 、产品型式检测报告 附 3 、基本要求检查表 1 产品简介: 1)产品名称: 2)产品的预期用途 3)产品分类等级 4)产品引用的标准和检测方法 5) 产品的主要原辅料清单 6) 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7)

产品作业流程 8) 产品工艺文件 9) 产品的批号规定 10)产品规格明细表 11)产品的包装的方法 12)产品的包装的材料 13)产品的标签、语言规定 14)产品的防护要求 2 产品主文档的索引: A产品材料及规格 1、产品规格—《产品简明表、产品图纸》XX/XX-XX-XX 2、产品标准—《XXX产品标准》 3、用料规格—《采购物资明细表》 B生产过程规范说明 1、人员教育训练—《人力资源管理程序》XX/XX-XX-XX 2、设备规范说明—《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制程序》XX/XX-XX-XX —《设备管理规定》XX/XX-XX-XX —《工模器具管理制度》XX/XX-XX-XX 3、生产方法———《生产流程图》 4、生产过程———《作业指导书》XX/XX-XX-XX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

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表》(见附1)和相应支持性资料。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五部分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1范围 GB/T16886的本部分阐述了评价医疗器械体外细胞毒性的试验方法。 这些方法规定了下列供试品以直接或通过扩散的方式与培养细胞接触和进行孵 育; a)用器械的浸提液,和/或 b)与器械接触。 这些方法是用相应的生物参数测定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生物学反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68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 (GB/T16886.1-2001,idtISO10993-1:1997) CB/T16886.12-2000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材料 (idtISO10993- 12:1996)

3术语与定义 GB/T16886.1/ISO1993-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阴性对照材料negativecontrolmaterial 按照本部分试验时不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阴性对照的目的是验证背景反应,例如高密度聚乙烯1)已作为合成聚合物的阴性对照材料,氧化陶瓷棒则用作牙科材 料的阴性对照物。 3.2 阳性对照材料pos itivecontrolmaterial 按照本部分试验时可重现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阳性对照的白目的是验证相应试验系统的反应,例如用有机锡作稳定剂的聚氯乙烯2)已用作固体材料和浸提液的阳性 对照,酚的稀释液用于浸提液的阳性对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密度聚乙烯可从美国药典委员会(Rockvillie,Maryland,USA)和Hatano研究所食品和药品安全中心 (Ochiai729-5,Hanagawa.257-Japan)获得。提供这一信息是为本部分的使用者提供方便,但ISO对使用该产品不提供担保。 2)有机锡聚氯乙烯阳性对照材料可从SIMSPortexLtd,Hythe,Kent,CT216JL,UK(产品号码499-300-000)获得。ZDEC和ZDBC 聚氨甲酸乙酯可从Hatano研究所食品和药品安全中心(Ochiai729-5,Hanagawa257-Japan)获得。提供这一信息是为本部分的使用 者提供方便,但ISO对使用该产品不提供担保。 3.3 试剂对照reagentcontrol 在不加试验材料的条件下,按浸提条件和试验步骤得到的浸提介质。 注:在本部分中,该定义取代GB/T16886.12/lSO10993-12中3.1给出的定义。 3.4 培养器皿culturevessels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15年第14号)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15年第14号)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2015年第14号) 为指导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5月19日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

附件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导原则第1部分:总则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指导医疗器械行业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进行合理充分的生物学评价,以确定人体与器械部件材料接触是否会产生毒性。 本指导原则主要依据GB/T 16886系列标准,参考美国FDA 的指南文件,结合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进行编写。 GB/T 16886系列标准是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ISO 10993)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为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也可用于指导生物学试验的选择。 现行的GB/T 16886.1-2011标准,已将重点从如何执行生物学试验转变为通过现有信息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着眼于优先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采用体外模型的方法,使试验动物的数量和接触情况最小化。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最终使用状态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或生物相容性测试(使用体外和体内模型)和/或充足的化学表征结合补充的生物相容性信息获得,信息应能充分揭示器械生物相容性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与使用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相关的更多信息,以支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本指导原则将由正文和8个附件组成: 附件1:生物学评价终点 附件2:生物学评价流程图 附件3:术语 附件4:用于生物相容性评价的器械主文件 附件5:组件和器械文件示例 附件6:文献检索和筛选 附件7:生物学试验报告 附件8:生物学评价总结表 本指导原则及其附件仅适用于对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或未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 对于特定类型器械应遵循更具有器械针对性的标准,如牙科器械应考虑YY/T 0127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反之,一些针对特定器械的指导原则包含了与生物相容性评价相关的建议,

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内容1

医疗器械技术文档内容 1 、产品名称、分类及引用标准条款的简要描述 (PDI) 2 、产品概述(包括类型和预期用途) ◇ 产品的历史沿革 ◇ 技术性能参数 ◇ 产品配合使用的附件、配合件和其它设备清单 ◇ 产品的图示与样品 ◇ 产品所用原材料及供应商 3 、使用该产品的调和标准/或其它标准 4 、风险分析评估结论和预防措施(EN1441 产品服务危险分析报告) 5 、生产质量控制 ◇ 产品资料和控制文档(包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 产品的灭菌方法和确认的描述 ◇ 灭菌验证 ◇ 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 产品稳定性和效期的描述 6 、包装和标识 ◇ 包装材料说明 ◇ 标签 ◇ 使用说明书 7 、技术评价 ◇ 产品检验报告及相关文献 ◇ 技术概要及权威观点 8 、潜在风险评价 ◇ 产品潜在风险测试报告及相关文献 ◇ 潜在风险的概要及权威观点 9 、临床评价 ◇ 产品临床测试报告及相关文献 ◇ 临床使用概述及权威观点 附 1 、产品出厂检测报告 附 2 、产品型式检测报告 附 3 、基本要求检查表 1 产品简介: 1)产品名称: 2)产品的预期用途 3)产品分类等级 4)产品引用的标准和检测方法 5) 产品的主要原辅料清单 6) 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7) 产品作业流程 8) 产品工艺文件 9) 产品的批号规定 10)产品规格明细表 11)产品的包装的方法 12)产品的包装的材料 13)产品的标签、语言规定 14)产品的防护要求 2 产品主文档的索引: A产品材料及规格 1、产品规格—《产品简明表、产品图纸》XX/XX-XX-XX 2、产品标准—《XXX产品标准》 3、用料规格—《采购物资明细表》 B生产过程规范说明 1、人员教育训练—《人力资源管理程序》XX/XX-XX-XX 2、设备规范说明—《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制程序》XX/XX-XX-XX —《设备管理规定》XX/XX-XX-XX —《工模器具管理制度》XX/XX-XX-XX 3、生产方法———《生产流程图》 4、生产过程———《作业指导书》XX/XX-XX-XX 5、生产环境管制—《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制程序》XX/XX-XX-XX —《生产区人员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XX/XX-XX-XX 6、贮存要求———《产品防护管制程序》XX/XX-XX-XX —《仓库管理制度》XX/XX-XX-XX 3 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 1、接受标准与检验方法—《产品检验规范》XX/XX-XX-XX 2、质量管理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管制程序》XX/XX-XX-XX ———《XXXX自校规程》XX/XX-XX-XX 4 包装和标签规范: 1、包装方法—————《包装作业指导书》XX/XX-XX-XX 2、标签规定—————《标签管理规定》XX/XX-XX-XX 要写技术文档按照以下目录编制: 1.产品标准 2.产品图纸 3.工艺流程图 4.工序流程卡 5.作业指导书 6.特殊过程确认、验证 7.检验文件

方鹏骞-医疗器械卫生技术评估

汇报人:方鹏骞 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医疗器械卫生技术评估—— 以立体定向放疗设备的成本效果、 安全性和适宜性评价为例

01 03 04背景 案例——成本效果评价案例——反应性评价 目 录CONTENTS 04案例——适宜性评价

背景 ?1 医疗器械卫生技术评估的概念及作用 ?4 医疗器械卫生技术评估的必要性 ?2 国外HTA 的发展状况 ?3 国内HTA 的发展状况

1.医疗器械卫生技术评估的相关概念 p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 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p医疗器械卫?技术评估是指应用卫?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的原理和?法,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效能、效果和?存质量)、经济性(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社会适应性(社会、法律、伦理、政治)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前 瞻性评价。

2.医疗器械卫生技术评估的作用 A.可以为各层次决策者提供合理选择医疗器械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 B.对医疗器械的准?、应用、推?与淘汰实?政策?预,从?合理配置医疗器械卫?资源,提?有限卫?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 C.对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疗器械服务价格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3.医疗器械卫生技术管理与评估 医疗器械卫生技术HTR 卫生技术监督管理(质量保障与质量控制) Health technology regulation 使用质量、安全; HTM 卫生技术/医疗技术管理 Health/Health-care technology management ①决策; ②采购; ③培训; ④使用; HTA 卫生技术评估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①临床效果; ②卫生经济;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指引202004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 编写指引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报告》应囊括的内容及编写要求如下: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该评价是对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所有产品采用同样的材料进行生产(若为系列产品)。 列出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 列出本产品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选择流程图。(由于医疗器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各医疗器械在按流程图进行生物学评价时,实际产品在流程图中所走的路线是不一致的,应当对所走的路线予以详细说明。) 二、医疗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列出所有产品组件,并详细描述产品所用材料的名称、成分、含量、制造商信息等,若有材料牌号的,应明确材料牌号。 若为系列产品,请列表告知各产品主要差别。 三、材料表征 (一)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本产品所有的材料的成分信息如下(根据产品情况至少从以下一个方面获取材料的信息): 1.公认的材料化学名称; 2.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3.从材料的供应方获取材料的成分信息; 4.从医疗器械的加工方获取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5.化学分析; 6.有关标准。 注:采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可、并有标准可依的材料,比未得到认可的材料更具有生物安全性保证。 通过上述一种或多种途径描述材料信息,如与人体接触的为不同材料的多个部件,应分别说明。 (二)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1. 材料和产品的用途比较 A、提供详细的材料特性、与市场上医疗器械所用材料材质一致性的证明(说明时结合材料用途进行) B、同材料、同品种的上市产品,且该已上市产品具有安全使用史的文献资料(说明时结合产品用途进行) 2. 材料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比较 A、本产品与上市产品具有相同的加工过程、人体接触(临床应用)、灭菌过程和包装 的证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