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VP玩家福音:3款实用评级及竞技场插件分享

PVP玩家福音:3款实用评级及竞技场插件分享

PVP玩家福音:3款实用评级及竞技场插件分享
PVP玩家福音:3款实用评级及竞技场插件分享

PvPAudit-v1.0

请注意左下角聊天框,对着你要检查的目标输入 /pa 就可以查看他的等级、经验和成就了。比右键点头像快多了,也比那个评星战斗力插件更直观。

ArenaPlates

请注意姓名板,以前等级那里替换成了框体位置序号,且脱战的显示为绿框,例如图中斗篷消失的盗贼。

教会小组公约

教会小组公约 一、恩典之约 我愿以主的爱来爱你和你的家人,特别是你的孩子,无论你们言行举止如何,我们都接纳你们,无论你们来自何处,目前景况如何,我都愿爱你们、肯定你们、建立你们。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十五12) 二、敞开之约 我愿意向你敞开,不隐瞒我所受的伤害、喜乐、爱恨、希望、失望。我愿让你了解我,我也愿进入你生命中,因神的生命贯穿在我们之间。「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罗十二10) 三、牺牲之约 我愿意靠主的恩典,每一天视你的需要和我的一样重要。我愿学习与圣灵同工来关怀你,帮祝你,为你祷告。 「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十24) 四、勉励之约 我有错误之处,你可以勉励我,指正我,我也愿学习不为了保护自己而辩护。 「所以在基督里若有甚么劝勉,爱心有甚么安慰,圣灵有甚么交通,心中有甚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腓二1-2) 五、负责之约 我总要参加小组,不故意缺席,因为我们的生命彼此倚靠。我愿忠心负担起我在小组中常尽之份。 我不私下邀约组员参加其它机构教会的聚会或特会,小组聚会是我的优先。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徒二44)六、顺服之约 我愿意顺服神借着教会按立的小组长,并经常为组长感恩代祷。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儆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来十三17) 七、守密之约 我应允不将小组内发生不宜对外公开的事泄露出去,我不愿做任何让你受伤或尴尬的事,但我愿与你一起寻求小组长及领袖的协助。我不私下将小组的通讯簿或私人数据发给新朋友或其它人,组员各项数据发送需经小组长同意。 「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心中诚实的,遮隐事情。」(箴十一13) 八、福音之约 我愿意花时间和精神关怀小组员未信的亲友,使他们也能进入小组,得着福音的好处。「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九23) 九、无借贷之约 我若有金钱上的需要,可以提出来请大家为我祷告,但若非弟兄姊妹主动帮助我,或为我奉献,我总不主动借贷(无论金额大小)。我若有真需要,愿告知组长转呈家族领袖,由家族领袖协助处理。 我可以在代祷时间中为工作需要提出代祷,但总不在小组公开聚会机私下交往中,利用肢体情谊主动推销各类商品(如传销、直销、保险…),及标会等任何有金钱往来的商业行为。 十、关怀之约 婚:鼓励弟兄姊妹(组员)以参加婚礼,不参加喜宴为原则;若参加喜宴,可视结婚者与被邀请对象之间的情谊关系,特别邀请之。馈送礼物宜以小组名义。 丧:对组员本人、配偶或直系亲人(父母、儿女)去世,以小组名义送十字架一座。 生产:若组员生产,以小组名义送礼物。 住院:若组员或其家人生病,小组应以探访关怀为原则。 十一、相交之约 组员与新朋友间彼此互相联络关怀以同性为原则,若有异性慕道朋友,可交给小组长转给异性组员关怀。 十二、奉献之约 我乐意为小组摆上金钱的奉献,供小组活动、福音聚会…等各项事工使用,未经领袖同意,我不私下向组员进行任何募款或奉献推动。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佛法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佛法与大北农企业文化 ?交流佛法的目的是为了用佛法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借助佛法来帮助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让佛法使我们的人格升华,生活幸福.用佛法促进我们事业有成,并创造更大的辉煌. ?学佛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找回最初的自己 ?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万卷书.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 ?临时抱佛脚,根本来不及. ?佛经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只要我们心存善念,放下红尘的诱惑,并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胸 ? ?佛教在南北朝时由禅宗28祖达摩传入我国.后来历代高僧吸收了儒教的伦理道德和道教的放任自然,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乐于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宗教---现在的中国佛教. ?中国有三大宗教:儒,道,佛.儒尊孔孟.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圣人;道尊老庄.宣扬惩强除恶,替天行道.做仙人;佛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宣扬爱众生,度痴迷,见性成佛. 三教尽管教义有别,但主要宗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人们做好事,做好人,做善人.古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仁者无敌.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成就.大北农正是因为有这颗立足农村,造福农民,和农村共同发展的仁爱之心,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北农精神,就是佛法精神.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佛教是其中的一个支派---禅宗.禅宗讲的是顿悟.禅是对本体的一种领悟,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主要宣扬息贪,嗔,痴.修戒,定,慧.教人们止住那些不切实际的妄念,对不如意的事不要心生怨恨,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学会知足长乐. ?戒是戒杀,盗,淫,妄,酒.(我们大北农的八大天条与五戒相通)定是心无旁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侧而目不瞬.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慧是明心见性,参透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我们是大北农人,我们是科教兴农的,是成就自我,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 ?戒是条件和基础,定是途径和方法,慧就是结果.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借可成佛.觉就是佛,迷而不觉就是众生.为什么说迷而未觉呢?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恩,仇,爱,恨,名利等第.这些东西如影随形一样,每天都会紧紧地缠着我们.它象一层厚厚的灰尘,不仅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也遮住了我们原本清净明亮的心镜.婚姻,家庭,事业,社会环境的纷扰,让我们觉得很苦,很累,很无奈,很渺茫.所以很自然地产生些苦闷,烦恼或一些怨恨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快乐.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不如意事,让我们的愿望很难实现. ?那么,怎样摆脱生活中的不如意事给我们带来的苦闷和烦恼,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安乐的心境,走完我们的风雨历程呢? ?唐朝诗人罗隐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绝对不是悲观消极,而是阅透人生的旷达.毛泽东说: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佛说:看透,放下,随缘,自在.这就是离苦得乐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心中有爱,心中有善,不要有太多的奢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佛教植物

与佛教有关的植物汇总 1、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 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相关文化: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叶子

2、莲花: Nymphaea alba (荷花) 佛家人士称莲花,而我们生活中多看到荷花,究竟莲花和荷花是不是一样的呢,还是有真的莲花呢?我知道有睡莲,王莲这些有莲字,但是真的莲花什么样,不敢确定。有高人还请告之,这里据一些荷花的照片供大家参考。比较景观设计中用的比较多的是荷花。 多年生水生花卉,无水不能生存,喜相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 【意义和象征】 宗教意义和象征 除实用价值外,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花中君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廉的象征: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 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水芙蓉”之“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 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 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佛教〗 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印度教〗 一位印度古代诗人用古梵文描写他的爱人道:“卿眼如莲苞,手如莲花,譬如莲藕。”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中,创造之神据说是在毗湿奴入定时,从其肚脐中生出的莲花中钻出来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中部的比罗尔族在解释世界起源时也有相似的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是时巨神居于阴间,经莲茎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二、佛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1933—2013.4.20)祖籍湖北新洲。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奴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等。 生活禅语 1、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2、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嗔贪痴,在生活中净化口意。 3、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6、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和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7、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8、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9、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10、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11、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2、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3、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14、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5、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6、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17、“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8、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9、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20、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21、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22、人生很被动,一切都是被动的,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23、生命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24、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5、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26、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

与佛教有关植物一览

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获得大彻大悟, 终成佛陀。 莲花Nymphaea alba多年生水生花卉,无水不能生存,喜相 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 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 成了他诞生的象征。如来佛所坐,观音所站都是千层莲花座,莲花象征着圣洁与庄严,信佛者必爱莲花. 柳树Salix babylonica 耐寒,耐水湿。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 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解救人世的 疾苦。 银杏Ginkgo biloba L 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交优越的亚热 带季风区。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 值5~6。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 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 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古代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 传说具有召神袪鬼的作用。故而道教、佛 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 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七叶树()Ficus religiosa Linn.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气候,也能耐 寒;喜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 80岁时在下下涅盘升天。

之土壤。 无忧花Saraca dives Pierre 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 要求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土壤。花 期4~5月。 释迦牟尼在无忧花树下出生。 曼陀罗花Darura stramonium Linn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曼陀罗花圣洁,花朵美丽,象征着无欲无 痛的圆满。 丁香Syringa?oblata?Lindl.??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 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 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 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 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性喜温暖湿润,在通风良好、半阴环 境生长最好。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质 的微酸性砂质壤土为最适合。大多数 品种畏寒、畏旱,不耐霜冻、湿涝和 碱土。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 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画里,菩萨的宝冠上就有 镂金的茉莉花。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 香香料,受僧人们的偏爱。

洛桑会议

今年10月17-24日在南非的开普敦举行全世界教会瞩目的第三届洛桑会议。预计将会有来自200多个国家的4,000 位代表参加会议,另外还有1,000 位特邀来宾、观察员和在开普敦的现场工作人员。除了这5,000 位在开普敦现场直接参会者之外,还将会有成千上万人通过网络设立的各地区分会场参加这次盛会。中国教会的200多位牧者及同工也被邀参加此次的会议,我们教会也有多位被邀参加此次会议。那么,洛桑会议是什么呢? 一、洛桑会议及其意义 洛桑会议起源于一个城市——瑞士洛桑。1974年在这里召开了一次普世宣教大会——第一届洛桑会议。会议提出:要在所有未得之民中造就门徒,完成普世宣教的使命。会后成立了世界福音洛桑委员会,在世界各地联合普世福音派领袖,推动基督徒参与普世宣教运动。 1、1974年第一届洛桑会议 1)第一届洛桑会议简介 1974年葛培理牧师召集来自150个国家的2700位基督徒领袖,在瑞士洛桑召开第一届洛桑宣教大会。包括观察员、新闻记者和来宾在内,总共有四千多人出席。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福音派普世宣教大会。(当时只有几十位华人代表出席。很遗憾,中国教会没有代表参加。) 2)第一届洛桑会议的重要成果 起草并公布《洛桑信约》:该信约清楚地表达了基督徒的认信和宣教,并且帮助搭建了基督徒之间进行新的合作的平台。直到如今,《洛桑信约》一直是大家呼吁全球宣教和合一的基础。成千上万个基督教组织和机构采用《洛桑信约》。 提出并呼吁“未得之民”宣教:该会议提出了被称为“宣教学上的一个里程碑”的“未得之民”这一宣教术语,与那些停止向海外宣教的呼声相反,还有成千上万的族群尚未有一个基督徒见证人,跨文化的宣教应当作为教会的首要任务。为此呼吁教会集中精力向不同的族群(people group)和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s)传扬福音。 3)第一届洛桑会议的重要性 ·逆转了福音派教会对宣教的态度; ·为福音派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会开始更多关注福音未及之地; ·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教会的作用。 4)第一届洛桑会议产生的后续影响 ·在1974年,组织方收到与会者强烈的要求,藉着大会所产生的推动力,建立一个后续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洛桑信约》和“洛桑精神”(谦卑、祷告、研究、同工和盼望)联合起来,推动普世宣教运动(主旨为合一宣教),并确认“加强教会的符合圣经的宣教,承认在以牺牲的服事进行的宣教中,传福音是首要的”。 ·在各大洲都召开了重要的福音大会,多个源于洛桑或与洛桑相关的团体形成,例如: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华福)、犹太人福音国际大会、亚洲福音洛桑大会等。 ·成千上万个组织和机构采用《洛桑信约》。

佛教四大名花及图片

佛教四大名花及图片 (2009-06-18 12:27:34) 转载▼ 标签: 宗教 曼陀罗花 山玉兰 释迦牟尼 莲花 文化 分类:佛化生活 优昙花 梵文优昙波罗(Udumbara),亦作优昙婆罗、乌昙跋罗、优昙钵华、乌昙华等,意译灵瑞、瑞应。花名。产于喜玛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花隐于壶状凹陷之花托中,常误以为隐花植物。世称其花三千年一开,值轮王及佛出世方现,喻极为难得的不世出之物。佛经中常用以喻佛、佛法之难得,如《法华经·方便品》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昙花一现”的成语,即源出于此。有趣的是此花是转轮圣王将要出现的标志,进来在台湾、福建一代有僧人亲眼见到了这种貌似优昙花的小花,他们惊呼:圣王要来了。

普光正见菩萨说:世间有两种人,最为难能可贵,犹如盛开的优昙花,很难得见。 一种是从无罪业,纯良刚直,赤胆坦诚之人。 一种,是大恶贪虐,害人性命,劫数必报而又迷途知返,全心赎过最终得修正果之人。 于是我们这些世间的俗人,就如同芸芸草芥,浅善而又贪欲,胆小而又偷生,最为可悲的是,没有信念,心灵像浊水浮萍,无所依托。 优昙花 昙花 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为四中天华(天雨曼陀罗花,摩柯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柯曼殊花),花色近赤色,此花在印度向来被视为天界的花。注:摩柯是特别强调此花的大与美的意思. 曼陀罗是“自性(self)”的象征,自性的特点就是统一、完整、自足、和谐。荣格在圆的象征里也提及“不论圆的象征出现在原始人的太阳崇拜还是现代宗教里,在神话还是在梦里,在西藏僧侣绘制的曼陀罗还是在城市的平面图里,或者是在早期天文学家绘制的天体概念里,圆的象征都指向生命最重要的一个向度——生命的终极圆满。

佛教的积极意义

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高姗姗佛教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类精神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佛教此时正好充分发挥其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的功能,帮助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又会留给他们那些活着的亲人数倍的痛苦。而这些自杀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问题和认知上面的障碍。心理疾病一方面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严重的还可导致自杀轻生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亲友和家人带来很多负面因素,造成伤害和打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可以说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

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疗,因为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佛陀以简便的法门告诉大众:佛法就是心法。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还有很多方面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佛教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在佛教唯识学中,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多。佛教认为,我们所有的种种烦恼痛苦,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众生的苦恼,唯有从心入手。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是怎样地被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能够了解和体会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容易被我们的心“欺骗”了,我们就可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做个自在快乐的人了。 二、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佛陀指示人际的关系,亲到母子夫妻、亲戚朋友,乃至怨家对头,都是由宿生之缘缔结而来的!没有缘就不会在一起:过去没有缘的人,即使相逢了,彼此间也不起反应的。人际关系就是四种缘会:在感情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①]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②]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③]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

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 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 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 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 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 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 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 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这些目标,实 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不开贪瞋痴这三个条件。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

佛菩萨的持物四大吉花

佛菩萨的持物四大吉花 佛教四大吉花分别是优昙婆罗、曼陀罗花、莲花和山玉兰。 聚果榕(据说为优昙婆罗原型) 优昙婆罗 优昙婆罗又称优昙华梵语Udumbara音译。佛经中优昙婆罗一般用于形容极难得遇到的佛陀出世。《妙法莲华经》卷七:「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 对于优昙婆罗的种类和样子有很多说法一说为菌类可在木头、玻璃和金属等物体上生长;一说为捕食性昆虫——草蛉所产的卵。草蛉一般在植物上产卵特殊条件下也会在木头、玻璃、金属等其他物体上产卵;另一说是聚果榕《佛学大辞典》说“此花为无花果类。产于喜马拉耶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干高丈余。叶有二种:一平滑一粗糙。皆长四五寸端尖雌雄异花甚细隐于壶状凹陷之花萼中。常误以为隐花植物。花萼大如拳或如拇指十余聚生。可食而味劣。”此外佛教经典中有一部《优昙婆逻经》名称也是源于此聚果榕。 根据《佛学大辞典》提到优昙华的佛教经典包括《法华文句》、《慧琳音义》、《玄应音义》、《慧苑音义》、《法华玄赞》、《法华义疏》、《翻梵语》、

《法华经方便品》、《同化城喻品》、《同妙庄严王品》与《南史》等。《翻译名义集》亦说《般泥洹经》中提到该花开时金轮王出世的过程。据《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卷八则说:“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曼陀罗花(有毒) 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又名醉心花、狗核桃、醉仙桃、疯茄儿、南洋金花、山茄花、凤茄花、朝鲜牵牛花。 曼陀罗花是茄科野生直立木质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低纬度地区可长成亚灌木株高一般都在50厘米到200厘米之间根部已经木质化。此花原产于印度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常见于荒地、旱地、宅旁、向阳山坡、林缘、草地。 曼陀罗花整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大。花的主要成份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而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东莨菪碱。它的作用是使肌肉松弛汗腺分泌受抑制因此古人将此花所制的***取名为“***”。

魔灵召唤竞技场上分技巧

魔灵召唤竞技场上分技巧 今天小编要为友友们带来的是竞技场上分技巧,相信友友们应该发现了竞技场的变化,下面一起来瞭解一下吧! 上分的策略与刷荣誉其实差别不太大,毕竟,com2us设计的初衷荣誉与排名就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防守搞好很重要,防守胜利时加的rank分是白赚的,不拿白不拿。 进攻时同样儘量十连,不要挑食,如果总是嫌弃低分的不想打,那后来就会全是低分了。 现在上分,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翅膀堆了(com2us的算盘打的很好)。 这裡也有一个小技巧,当你打到一定分数以后,发现到瓶颈了,刷出来的人全都打不赢,怎么办呢?如果就这么耗着,你会总是刷到很强的人,这时候就该主动降分了。选一个rank分比你高很多的人,最好是输了只掉两叁点的那种。然后连输N次,最好是每次rank降3分,match降10分。然后再刷新,你又会碰上很多能打赢的人了,注意,这时候要挑食了,那些赢了只能加两叁 点rank分的人,千万别去打了,只挑那些能加很多分的人打。当你再次到达瓶颈时,你会发现,你的分数比之前要高出不少。 这裡说明几点:1. 虽然一次3分,对方通常不会復仇,但也儘量挑个合适的时间集中一次打掉,儘量不给对方復仇的机会,不然你会有点亏;2. 其实,如果从一开始就挑食,每次只打分最高的,通常就不需要故意降分了,但是这种打法很容易出现1800匹配1400的问题,大家可以自行权衡;3.即使使用降分的方法,反覆几次后,你也会发现分数涨不动了,没办法,那就是你的极限了,后面就是花翅膀维持住这个分数了,开销不小喔~ 新手注意事项: (1)维持低水平,挑战更轻鬆

现在版本,无论是进攻还是復仇,胜利都是增加3点名誉值。但是,随着玩家在竞技场的排名越来越高,玩家面临的挑战就越高。而挑战失败获得的荣誉值就低,会造成名誉值浪费。所以为了我们挑战能够获取到足够多的名誉值,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排名维持在低水平线上。 如何维持低水平?其实很简单。将己方的防御阵容用1只1星魔灵进行替换。其他玩家匹配到你的时候,必然能够战胜你的1星魔灵。竞技场胜利增加积分,失败扣除积分。防守一直失败,就可以使得你在竞技场的积分维持在低水平线上。 当你主动进行挑战的时候,就能够匹配低水平玩家,从而将所有名誉值都收入囊中。 (2)週末换阵容,快速冲排名 每一週系统都会根据你的竞技场排名结算奖励,竞技场排名越高则奖励越多,达到征服者等级还能够额外获得魔灵一隻。所以到了週末,玩家就不能再使用1星魔灵的防御阵容,而是开始要考虑衝击竞技场排名。 将防御阵容换上主力,然后开始全力衝击竞技场排名。 (3)剧情对手不拉下 与剧情对手交战,虽然没有名誉值,但是可以获取到红钻。虽然战胜每位剧情对手获得的红钻都不多,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挑战一次。由于每一个剧情对手挑战时间间隔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时不时到竞技场上看看。 对手挑战时间间隔一到就进行挑战,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获取红钻。 竞技场就是获取名誉值和红钻的场所,特别对于新手来说,前期在竞技场获取到的资源很重要。大家千万不要忘记了噢。 热点攻略推荐: 【责任编辑:celeste】 更多魔灵召唤手游官方攻略,请关注魔灵召唤手游官网百度攻略&搞趣网专区!

用佛学理念解读人生真谛

人生中的佛学理念 第一章,悟得透——命由已造,福由心生。 1,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有的想方设法延长生命,却没有意识到要好好利用已有的生命,就好像一个饿死的人一直在憧憬明年的丰收,却不理会仓库里已有的粮食,任由它发霉腐烂。 2,生命就在你的一呼一吸间。 3,快乐钥匙,就在你心中。 4,随缘得自在。 佛陀经常在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说,一切事情的生灭聚散,都是由缘决定的。大千世界,缘无处不在,凡事都是由缘。 5,用平常的心做为不平常的事。 人世间大道理,一般都懂,但要有所修为,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在世为人,少不了有烦恼,但所谓的看破的红尘不是脱离红尘,是在红尘中修炼得无欲、平淡、安心! 美好的的事物,需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会出其价值来。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用平常心来对待生老病死,对待得失宠辱。 第二章,看得开——凡事寻常看,天高风自清。

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到烦恼的本质,而一味地把烦恼 往外推。常会有人说,我要是有一百万就不会再有 烦恼了;我要是有好一点的工作就没有烦恼了;我 要是有高一点的学历就没有烦恼了。。。。。。。可是烦 恼乃会如影相随。 1,豁达洒脱,随性自然。 2,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3,揣着明白装糊涂,人生在世贵在糊涂。 4,生老病死均为平常事。 5,欢喜心者,即是良药。 6,痛苦很快就会过去的。 7,烦恼生智慧。 8,万事皆无常。 第三章,辩得明——无知无明,是为罪过。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生活中无数的挫折。不知自己,不明白道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一种罪过。 1,自身拥有宝,何须向外寻。 2,接受事实,挑战人生。 3,简单生活,处世不可贪。 4,好运不忘忧,失意不失态。 5,苦尽甘来,福尽悲来。 第四章,放得下——爱恨恩仇,皆为情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