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读《忏悔录》有感

《忏悔录》是由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所著,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中,他被奉为“圣人”和“圣师”。《忏悔录》这本书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最复杂的理论,就连作家齐宏伟也道:“要是有谁说他完全看懂了《忏悔录》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说谎,就像有人说读完了奥古斯丁所有作品,这人就是在吹牛一样。”而我自己阅读时的经历告诉我,这本书真的很难懂。作者是以自传形式举例说明的,其中不乏灵性生命的升华,他的忏悔,基于的是基督教的原罪理论,书中将原始的基督教哲学体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作者忏悔自己从出生、从婴孩时期一直以来的罪行,这明显突出了原罪的思想。说到忏悔,当然绕不过善恶观的论述。其实奥古斯丁的“罪观”和“恶观”是有区别的。通常,我们只会讲“罪恶观”,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区别。但我发现,当奥古斯丁讲“恶”时,他并不会将“恶”和“罪”并称。我又发现,书中的“恶”的对立面是“善”,而“罪”的对立面则是“义”,这是一个区别。我想,恶和罪的关系,我们既然会将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其实“罪”是“恶”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是恶;而“恶”又是促使“罪”发生的基础。

作者在书中探求各种非常庞大的事物的来源,他探求恶的来源、上帝的来源、空虚混沌的来源……但我们知道,人是有限的,我们的思想也是有限的,作者也在书中道:“我探求恶的来源时,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没有看出恶。”其实这也是一种忏悔。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很多误解,在之前,我以为奥古斯丁和弥尔顿一样都是持有“间隔论”,但并不是。虽然他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当中的“地是空虚混沌”这句话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并不是像“间隔论”那样,相信是在我们之前有一个物质世界,犹如天圆地方,并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实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个他认为的空虚混沌。他也以灵魂作为证明:“我们在灵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们曾经离开你、我们的光明、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说:“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犹如深渊,和你迥异,及至你用你的言语把它领回到同一言语之中,照耀它使它脱离幽暗,随则不能和你同样光明,至少能仿佛你的肖像,这有什么权利呢?”或许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有时我会认为,作者的想象太过了,所谓上帝的奥秘不应该这样去揣测。但其实奥古斯丁是批评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讲过自己曾经在摩尼教时,随便妄想神,他也曾为此而忏悔。他对于那些以一种“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读到或听到这些话,设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个具有无比威力的庞然大物,意念所致,刹那间在身外、在远处,创造两个巨大的东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万象森列于其中。他们听到:‘天主说:有什么!便说什么’,便设想一句有始有终、随起随灭的话,一语才毕,立即出现了所命令出现的东西。可能还有其它解释,但都是庸俗的臆测。”他称这些人为“见解幼稚的婴孩”,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因为这些人

依靠这样也仍旧能够树立起有关他们生死的信仰。

奥古斯丁,被誉为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仅这一本书,便阐释了上帝的无限,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种属性。他的生平也同样的激励人心,让我们在原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怜悯的曙光,让我们知道,深陷罪中时,上帝永远不会将我们完全抛弃,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并忏悔。

总结书中的两点理论:

(1)人是有原罪的;

(2)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