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地考察与思考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作者:丁邦平

2007年12月1日至9日,我们一行4人应邀到英国伦敦市和牛津郡两地访问了1所大学、1所中学和4所小学,并观摹了几节科学课。此外,我们到儿童、学校与家庭部(theDepartmentofChildren,sehoolsandFamilie,)听取了有关科学教育的负责人关于近年来英国科学教育改革的情况介绍,在牛津郡还与其科学课教研员进行了座谈。英国从20世纪90年初开始进行科学教育改革,为公立学校l年级一H年级义务教育制定了统一的国家科学课程(私立学校仅作参考)。英国的小学科学改革是国际上公认富有成效的。笔者于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访学1年,对英国科学教育改革有所了解。这次为期1周的访问又加深了我对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认识。这里笔者将对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观察与思考写出来,供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参考。

一、英国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及其特点

我们在伦敦市和牛津郡两地参观访问了4所小学,听了其中3所小学的科学课。12月5日下午,我们访问的第一所小学是位于东伦敦区的BadenPowell小学。这是一所普通小学,校舍和教学设备都极为平常,远非我们想象中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小学。我们驱车赶到这所学校时已经是下午l点30分,所以一到学校就直奔事先为我们安排好的教室听课。这节课是4年级的科学课,上课时间是1点30分至2.点30分,26名学生分6个小组围桌而坐,上课的教师是一位有7年左右教龄的男老师斯蒂芬·维克(Stephanwicker)先生。他在为我们准备好的打印出来的备课笔记上,写着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关于电的内容有:“电路需要一个电源;一个电器工作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中断电路,使电器处于或开或关的状态。”另外,思维与小组合作的内容包括:“小组内成员有不同的角色和责任;欢迎错误和不同的意见,以此作为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实行混合分组(即每个探究小组由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维克老师为这节课预设的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是:“我能把电池与开关组合在一起,使灯泡更亮或更暗。”在这一个性化的总学习目标下面,还列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目标:“发现电路各个部分的因果关系;预测电路中增加更多的电池所产生的效果;当电路中各个部分改变时,如何保证灯泡或马达(motors)不致烧坏;如何改变灯泡的亮度及电路中马达的速度。”这节课的导入很有特色。上课一开始,教师在白板上写了一个4年级的学生通常会有的一个错误的关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外面的风是由于树叶摇动引起的”,并花了几分钟与学生讨论这句话中因果关系的错误。这就是上文提出的“欢迎错误和不同的意见,以此作为学习的机会”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讨论并澄清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有助于他们理解、接受或产生正确的观念。维克老师这样导人新课可能就出于这种考虑。在此基础上,师生讨论了两个直接与课题相关的问题:“电路中的结果是什么?这种结果是什么引起的?”“使灯泡工作的主要原理是什么?”但是,我们在听课时发现,虽然通过讨论有些学生能够理解因果关系,但似乎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因果关系及电路的基本原理。不过这或许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有了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接下来的动手探究活动就有了目的和方向,探究活动会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简单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在这节课的探究环节正式开始以前,维克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一个准备阶段。这项准备包括: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漫画,上面画着一个丑陋的怪物的面相;他还提出了一个促进探究活动展开的问题:“当有人玩弄它时,丑陋怪物的脸亮了起来。你怎样使它亮起来?需要什么设

备?”以此为引导,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画电路简图的任务,并鼓励各小组的学生提问以改进其设计。接下来,维克老师问学生:“你们能不能接通电灯泡又关掉它?”“你们能否不断开电路使灯泡更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提问促进学生深人探究的做法,是学习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策略。

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学生的建构与探究活动。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电池、电线、开关、灯泡等组成简单电路的各种材料和工具,要求学生把自己画好的简单电路图变成实际的电路。教师自己和助手(英国小学课堂都有教学助手协助教师工作)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巡视和观察学生,当学生活动不顺利时给予帮助。但维克老师自己及其助手并不告诉学生应当如何操作,而是围绕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进行正确思考和活动的问题,如:“是什么问题啊?”“我们是否都考虑了一个简单的工作电路的所有基本原理呢?”“我们还要试一试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搭建建构式探究学习的“脚手架”,这正是建构式探究教学的一个体现,也可以说是以学习性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建构式探究活动。

在这节课剩下的大约一刻钟时间里,学生不再进行以动手操作为特征的探究学习,而转人以展示、交流和质疑为主的动脑探究阶段。首先是让小组成员到教室前面展示他们各自做成的简单电路,并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做成的。在此过程中,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释,如:“要让这个电路工作起来你们必须思考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没有?动手操作的顺序是否有影响?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是否尝试了别的方法?有没有成功?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否有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改变了想法?”,等等。维克老师在全班讨论阶段始终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并以此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以学习性评价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或许是这节课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吧。

在师生进行全班讨论的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到在最后几分钟里维克老师让一个小组的两名同学自己点名让同学质疑问难,使这堂课的建构式探究学习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做法首先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如汇报的两个学生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而向他们提问的学生也获得了主动探究的机会,其他同学在倾听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与判断。这种学生之间互相自由质疑、辩难的问答是建构式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模式可以说是采用了“建构式探究”(以区别于“发现式探究”和“接受式探究”)模式。

在另两所小学里,可能是教师的理念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也可能是由于英国政府对学校核心课程进行统一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我们发现有些科学课上教师非常重视让学生掌握(理解和记忆)科学词汇,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接受式探究。例如,我们12月6日到牛津郡的Faringdon小学听了一堂内容为科学史的课,涉及到英国历史上18至19世纪一位最先在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的科学家爱德华·詹纳医生(EdwardJenner,1749一1823)的事迹。教师在白板上写出学习目标“做好关于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笔记,并给出有关他的工作的信息”后,便到更衣室换了一件白褂回到教室,扮演这位19世纪的科学家,让全班学生向他提问。以这种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基本资料后,老师发给每人一张记录单,上面有6个方框,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以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呈现这位科学家一生中6项重要的事件。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堂有效地接受式探究科学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采用了学习性评价手段(如围绕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填写记录单,采用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等),作为学生进行接受式探究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强,积极思考,好奇心得到极大地激发。课堂气氛热烈而紧张,学生的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在牛津郡的Balnl〕ton英格兰教会小学,我们听了一节关于花的结构的科学课。这节课教师关注的是科学词汇的掌握,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花的解剖等。显然,学生在这节课上探究的程度是不高的。我们在牛津郡还参观了据说是全英国最好的小学之一的圣托马斯·莫尔小学。学校的一位教师领我们参观了学校,校长也陪同我们参观了一些教室,并与我们座谈。可惜该校没有安排

我们听科学课。不过,通过参观和与领我们参观的教师和校长的交谈,我们感受到这所著名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l)让墙报“说话”,充分利用墙报展现学生对科学的了解和理解。我们发现许多教室的墙壁上都有学生自己绘制的图画或发表的作文以及收集到的动植物标本,内容涉及火山、河流、岩石、牛津当地历史上的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经历,图文并茂地展示他们对科学的理解。(2)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与英国的其他学校类似,这所小学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课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如上面提到的师生自己展示的科学教育墙报、教学中使用的智能交互白板及其丰富的电教资源,教室里堆放的包括科学图书在内的各种读物和教学参考资料,科学教学中使用的仪器和材料,等等。

(3)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性评价的使用。我们在参观中发现,科学教学中学习性评价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包括学生的科学笔记本上记录的他们在课堂上随堂做的作业、教师提供的评价单(如科学日志)、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科学论文,等等。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合一促进了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

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1988年,英国在保守党政府领导下在议会通过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依据该法,1990年英国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由此奠定了90年代以后跨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框架。在此之前,英国小学各科课程由地方教育当局(LEA)和各个学校自己决定,课程内容偏重动植物知识。60年代的科学教育改革把课程名称改为“科学”,注重科学过程与方法,增加了物理与化学教育的内容,其学科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但90年代以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仅限于少数师资条件好的学校,科学教学并不普遍。

从全局的视角看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中央政府首次制定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从1一n年级,学生年龄5岁一16岁)国家课程中的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另两门是英语和数学)。各地方教育当局的科学教研员(原文为Seieneeadviser,直译为“科学顾问”)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学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进行备课和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般都不使用教科书。

二是核心课程要在小学第一阶段(1一2年级)和第二阶段(3一6年级)结束时进行全国统一的终结性评价(即考试)。英国义务教育共11年,分4个阶段:1一2年级为第一阶段,3一6年级为第二阶段,7一9年级为第三阶段;10一n年级为第四阶段。为提高和监控义务教育质量,英国的资格与课程局(英文是theQualifieationSandeu川eulumAuthority,缩写为QCA,该局是一个独立的半官方机构,接受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关于国家课程和评价方面的任务)在儿童、学校与家庭部的授权下对2年级、6年级和9年级的学生进行全国家统一考试,考试的科目是语文(即英语)、数学和科学,各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按名次张榜公布,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三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性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使评价与教学合二为一,从而召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英国的资格与课程局近年来大力推动学习性评价政策,对英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四是大力倡导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学习方式。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都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规定。

五是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联系起来,即强调在课程与教学中注重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的统一。科学探究既是一种主要的科学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即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和能力)。

二、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效与改革的政策性措施

英国将近20年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首先,科学已成为小学最重要

的课程之一,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成为与语文和数学并列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阶段两次国家考试保证了科学作为核心课程的地位,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保证了小学教师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能力。其次,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使小学生的科学成绩普遍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成就反映在国家考试中学生的平均成绩上。据12月4日英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给我们的介绍,科学教育改革进行到第8年(即1997年),英国小学第一阶段(1一2年级)有85%的学生在国家考试中科学课平均成绩达到2级水平,即达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近10年来这个成绩在平稳中增长2007年达到这一水平的学生增加到89%,比1997年提高4个百分点。在小学第二阶段(3一6年级),6年级学生在国家考试中科学课的平均成为:1995年有70%的学生达到4级水平,即达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1996年、1997年、1998年略有降低,1999年开始达78%,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5%至88%之间,2007年达到88%,创历史新高。另外,据英国教育标准局网站提供的信息,英格兰小学5年级学生在国际性的科学评价中平均成绩名列前茅,排在第三位,仅次于芬兰和韩国。l3]难怪英国有的科学教育学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认为:“英国国家课程最主要和最令人兴奋的地方,是它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因为小学科学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样可有可无了,“科学已经成为英国每一所小学课程中稳固的一部分,并且被它们普遍接受”洲碑英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良好的成效,笔者认为主要是采取了以下有力的政策性措施:

1. 通过立法确立小学科学课程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真正普及科学教育,提出了“人人学习科学”(SeieneeforAll)的口号。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由国家(政府)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120多年的普及义务教育历程。尽管英国小学一直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进行科学教育(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小学开设“自然学习”课,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才把“自然学习”改为“科学”),但1990年以前其学校科学教育具有精英性质,因此实际上并没有完成普及科学教育的任务。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及其以后制定的国家课程把普及科学教育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学校科学教育的性质由“精英”转向“大众”,所有学生(包括特殊教育的学生在内)从小学一年级(5岁儿童)开始“人人学习科学”。二是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通过立法确立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他改革措施,小学的科学课程与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着力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使其核心课程的地位真正落实。我国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必须像英国政府那样颁布教育改革法,把小学科学列为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

2. 通过改革初始教师教育,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英国的教师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英国小学教师普遍由大学来培养,小学教师的学历与中学教师的学历基本上一样,只是在初始教师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培养方式不一样。与我国高师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按学科方向(如中文教育方向、数学教育方向、科学教育方向和英语教育向)培养的方式不同,英国大学教育学院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是不分方向的,培养的目标是全科小学教师,即能够胜任小学几乎所有学科教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大学教育学院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了比较多的科学和科学教育选修课,供那些理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选修。这些学生到学校任教后可以承担科学学科组长(SeieneeCoordinatorS)的工作,协调与领导全校的科学课程与教学。

例如,我们在伦敦市郊的Roehampton大学听了一节为小学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上的科学课,执教的是一位中年男老师,学习的课题是“声音”。从下午3点巧分到5点巧分,这节课持续了两个小时。从学习内容上看,理论性并不强,只是适合小学教师进行科学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如投影仪上打出的小标题有:“声音的效果”“我们如何发出声音?”“声音是通过什

么媒介传递的?”“音量与音调”“小组活动”等。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探究活动和师生对话互动为主展开的,使师范生亲历了一次关于“声音”这一课题的体验性学习。这是一

节科学课,但又不同于大学物理系上的科学课,而实际上是具有师范性质的、旨在培养小学教师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科学教育课。

3.通过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国科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教师是科学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英国从2003年开始,由政府和民间基金会共同投资在英格兰建立了10个“科学学习中心”,开设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短期课程,以此来促进和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5l此外,各地的地方教育当局的教研员也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与指导。例如,在牛津郡我们访问了该郡的中小学科学教研员,他们说该郡约有2,000名小学教师,他们有4名教研员,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在职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培训和其他专业支持。

4.通过科学教育的评价改革,深化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英国科学教育改革之初就非常重视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的协调与配合。国家科学课程与国家考试是相互联系的。在小学阶段,2年级和6年级的学生都要在每年5月参加统一的国家考试,以调控和检测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最近几年来,英国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fo:learning,直译是“为学习的评价”,即这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与“对学习的评价”,英文原文是assessmentoflearning,其功能着眼于对学习效果的评判完全不一样)。作为学习性评价的策略之一,教师备课时就要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我们在伦敦BadenPowell小学听的那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我能把电池与开关组合在一起,使电灯泡更亮或更暗。”从学习目标的表述上看,它与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备课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很不相同的。第一,这样的学习目标是从学生的立场上来表述的,即以第一人称“我能……”的形式表达对学生的期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步;第二,英国政府所推行的“学习性评价”中关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更多地是考虑学生学习的目标,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的。而我国教师备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似乎更多的是教师自己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即教师更多地考虑在所要达到的“教”的目标上,而缺少对学生“学”的目标的考虑;第三,因为注重学习目标,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其意义,因此,英国教师在上课之初和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分享这一学习目标,使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而我国教师在备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大多是写给领导检查看的,很少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因此,形同虚设。总之,英国学校课堂上重视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这在教学上的积极作用是值得关注的,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英国资格与课程局(QCA)网站:http /https://www.doczj.com/doc/4416506053.html,/qca_14644.aspx,2008一01一14.

[2]英国资格与课程局(QCA)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416506053.html,jqcaes4337.aspx,2008一01一14

[3]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4416506053.html,/Publieations/annualrepori0405/4.1.12

html#note,2008-01-14.

[4]Gott.R.et al.(1996).prim seience in the Mid一19905:Grounds for optimism.In Rita Chawladuggan etal(eds.)Reshaping Edueation in

The 1990s:Perspectives on Primay Schooling.London,the Falmer Press.33.

[5]Bishop.K.andDenleg.p.(2006).Science Learning Gentres and

Governmental Poliey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 in England.Journal of In一service Edueation.Vol.32,No.l,93.

2020年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与动态【精品】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无情的时光老人像一阵寒风,走得无声又匆匆,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相信写教学计划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事情,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二、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 班级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30%,合格率:80%。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改革2018最新消息【浅谈中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2018最新消息【浅谈中职教育改革】 目前,中职教育在改革的浪潮中,正承受着转型变化的冲击和创新变革的压力。虽然,教改在职教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要突破长期积淀的传统体制、系统和习惯是十分困难的。时代在前进,中职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就必须针对市场机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和追求。“职业技术层级教育模式”(简称:职层模式)是笔者作为中职教育者,面对中职变革的探讨思索,引为中职教育模式教改的参考。 ? 一、职层模式的概念及方式 ? (一)概念:依据职业系统初、中、高的技术层级所需文化、技术、技能要求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 (二)方式: ? 1、形式: ? 学制形式:采用弹性学年形式。 ? 教学形式:以学期为教学段,每段完成一个职业技术层级需要的教育目标。 ?

学籍形式:以学分制管理学籍。 ? 2、内容: ? 专业内容:以职业技术层级的要求为标准,学习职业层级必备的专业知识。 ? 技能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的要求为准,学习岗位层级必需的专业技能。 ? 文化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工作职能为准,学习与层级相应的文化基础。 ? 3、配置:教学时间分配:0.5:1:1:0.5(以三年学分制为例) ? 第一学期:以职业系统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标准教学。 ? 第二学期:以初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三学期:以初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四学期:以中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五学期:以中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 第六学期:以中级工到企业定岗实践或轮岗实践。 ? 4、组成: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技能、选修课、岗位实习。 ? 5、考核: ? (1)每学年总学分:50―80;每学期总学分:25―40; ? (2)三年学分制总学分≥170学分;总学时≥2800学时; ?

教育事业调研报告

教育事业调研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 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改革开放以来,____市认真落实教 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教育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在不断探索 与改革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1、“两基”巩固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____市委、市政府将“普九”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来抓,明确了实现“普九”的时间表,实行了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举全市之力开展了“普九”攻坚战。____年全市小学适龄儿 童入学率达99.88%,初中生入学率达101.95%。义务教育普及 水平显著提高,全市顺利通过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国检验收。实现“普九”后,市委、市政府执行国家、自治区各项政策,建立了巩固“普九”的长效机制、贫困学生保学机制,实行捐资助学、“两免一补”等措施,落实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加强和规范“两免一补”工作的管理,促进了“普九”成果的巩固。“____”期间, 全市农牧区中小学生享受义务教育保障经费4XX.X万元。义务教 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 负担,为义务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____市素质教育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和推进。 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突出爱国主义教 育的主旋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 宗教活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师 德教育,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案,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激励机制,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扎实开展“德育达标学校”创建 工作,目前全市有地区级“德育达标学校”21所,自治区级“德 育达标学校”2所。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强化国防教育,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了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艺术课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开展学生喜闻 乐见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3、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之初,____市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数量少,19XX年 全市有中小学教职工XXX人。经过改革开放,全市教师队伍建设 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 政治业务素质为重点,实施“师德建设”、“继续教育”工程, 打造出了一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____年全市中小学 教职工2XXX人,比19XX年增长2.5倍。广大教师敬岗爱生精神普遍增强,教书育人能力显著提高,为继续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 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全市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 用制度。20XX年出台了《____市教育系统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施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关于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下面XX 为大家搜集的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 实现教育的公平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享受高等教育和优质教育,并且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和歧视,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以及国家组织的大型特种考试上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谓个性发展特点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偏爱,特性,优势,特长,长处,缺点,短处等。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和源泉。我们国家和民族就需要这种人才,这种大师人物绝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悲剧产物,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人才,他是什么?他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教育改革这个词很早就是一个热门的争议词和讨论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教育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科学界赫

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了。但是大人物并非大师,而大师是引领时代,变革时代,站在科研最前沿的领军者和开拓者。 钱老走之前给温总理説:“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在提醒我们——原先的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脱节了,教育应该改革了。而改革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学习+借鉴。对此我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 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

英美概况(英国篇5大英帝国的兴衰_)

英美概况(英国篇5:大英帝国的兴衰 ) I. Whigs and Tories 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 These two party names originated with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这两个政党名称皆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 The Whig were those who opposed absolute monarchy and supported the right to religious freedom for Nonconformists. The Whig were to form a coalition with dissident Torie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become the Liberal Party. 辉格党人是指那些反对绝对王权,支持新教徒宗教自由权利的人。辉格党人在 19世纪中叶与持不同意见的托利党人组盟组成自由党。 The Tories were those who supported hereditary monarchy and were reluctant to remove kings. The Tories were the forerunners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托利党人是指那些支持世袭王权、不愿去除国王的人。托利党是保守党的前身。 I. 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18世纪末的农业革命 During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the "open-field" system ended when the Enclosure Act was passed. The movement lasted for centuries. Agricultural enclosure had good as well as bad results: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业革命期间,随着《圈地法》的颁布,传统的"开放田地"制结束。圈地运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农业圈地运动的利弊共存: (1) Farm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units as the great bought up the small; 由于大农场兼并了小农场,农场成为越来越在的生产单位; (2) More vegetables, more milk and more dairy produce were consumed, and diet became more varied; 人们消费的蔬菜,牛奶及奶制品越来越多,饮食种类愈加丰富; (3) Enclosure was a disaster for the tenants evicted from their lands by the enclosures. These peasant farmers were forced to look for work in towns. Enclosure led to mass emigration, particularly to the New World; 圈地对佃家而言是场灾难,他们被赶出土地,被迫到城镇找工作。圈地运动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是移民至新大陆。 (4) A new class hostility was introduced into rural relationships. 农村关系中产生了新的阶级对立。 II.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 工业革命(1780-1830) 1.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fers to the mechaniz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中国教育改革建议 ——作者:渊夏 三字经所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非常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时到今日我们的教育却如此让人匪夷所思。 本人主要从事高中物理一二三年级教学。根据古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针对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个人愚见。 一、首先是家长反省。 当今我们处于一种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让人喘不过气。 而我们本身的惰性是我们处理各种压力时,选择了逃避。为了一个冠冕堂皇逃避理 由,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所以便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出 类拔萃”,得到众人的赞许,为自己面对压力时寻找一点安慰。 这样的理由没有人去反对,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却错误地利用了这个理由,过分地追逐,甚至迷信“出类拔萃就是成功”。其实,学习只是获取成功的知识要素。 要成功还需要很多要素,比如情感体验与控制,发现问题时的责任感,思考问题时 的逻辑性,处理问题时的理性等等。 这些教育其实从孩子刚出生时,或者胎教时就应该开始了。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刚满月的婴儿很多事情它都懂了,只是没有能力用言语去表达而 已。不注意教育,就养成了坏习惯,等董事了再去改,就难了。 有一次我在妇幼保健医院看见一个家长给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头下放一个很高的枕头,我不知道这样的好处在哪里?还有一个家长给刚出生的婴儿穿上长袜子, 护士给婴儿洗澡时发现了,赶紧给扔了,并训斥了家长。这样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 婴儿残疾。其实,这些都是家长无知的表现。 孩子蹒跚学步时,偶尔摔了一跤,赶紧扶起来,踹两脚地板。告诉孩子摔跤怨地板,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依靠和说谎。小孩爬高时, 赶紧叫下来或者扶着凳子让他爬。这时增加了他对爬高的好奇和信心。等你看不见 时自己就没有防备的爬上去,结果凳子滑了,他摔下来。哭了,家长赶紧抱起来, 踹两脚底板或者对着凳子几巴掌。孩子得到了安慰,但是下次家长看不见时依然会 爬,因为他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摔下来。 其实,小孩子爬高是对事物认知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他,但是要让他自己去做,大人不要帮忙。当他开始踩凳子时,凳子就会滑,这时他知道首先要控制凳子 不能跑,然后才可以爬高。如果凳子一直滑,他会放弃凳子寻找别的方式。总之, 他不会轻易摔着,就是摔倒了也不会很重,这时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再来!时间 久了,他从小就知道做事的先后顺序及怎样独立克服。因为,他自己知道摔疼的感 觉。这就是独立生活教育的开始。在此教育过程中,不但让他认识了自己,最重要 的是让他学会思考,促进大脑发育。 对于家长,从不要诱导或鼓励孩子在路边要零食吃。可以和他一起去正规的市场买,回家吃。吃饭时,能吃则吃,不想吃不吃。不要哄着或者强制孩子去吃。这 样他吃饭不会挑食,不会营养不良,更不会发胖。他对味觉也很敏感,知道饭的冷 热,也知道饥饱。 总之,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追求。让他追究属于自己领域的事情。不要强加,也不要根据大人的喜好去诱惑。大人要用朴实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九年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查情况 调 查 报 告 安全工程B085 第二小组 指导老师:刘海霞 评语:

调查组成员及地区 组长:句海洋—河北衡水 执笔:张灏缤—安徽安庆 组员:焦家魁—河北邢台 组员:谢栩杰—广东东莞 组员:潘长城—湖北荆州 组员:王中龙—吉林长春 组员:吴云—宁夏固原 组员:任玉卓—河北三河 组员:王勃—北京顺义 组员:韩晓峰—山东潍坊 组员:江东海—山东潍坊 组员:朱少华—浙江安吉 调查对象及结果分析: 各小组成员分别调查本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情况,重点论述发达地区偏远地区教育各方面的差距,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多数人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有深刻的了解,但也有少数人没有很好的理解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数较多的人反映政府的“普九”工作尚不完善,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部分家长反映有些学校有乱收费现象;多数家长比较满意现有的教学条件,少数反映教学条件有待提高。

目录 一.调查及分析 (1) (一)问卷调查 (1)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二.发达地区教育情况 (2) (一)教育工作中的思路及举措 (2) (二)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面 (3) 1.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3) 2. 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3) (三)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方面 (3) 三.偏远地区教育情况 (4) (一)事实调查 (4) (二)调查结果 (4) (三)结果分析 (5) 1. 外在因素 (5) 2. 本质因素 (5) ⑴学校的管理方式 (5) ⑵师资问题 (5) ⑶辍学现象的存在 (6) ⑷学校的教学设备 (6) 四.解决方案 (6) (一)政府教育部门要以做好弱势群体接受教育工作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 (6) (二)逐步加大投入,强化经费管理,努力节支减债 (7) (三)统筹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7) (四)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7) (五)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加强队伍建设 (7) 五.总结 (8)

参加全国教育论坛的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的心得体会 2011年3月17日到20日,我们来到郑州大学参加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活动,感受全国“三大教学方法”“三大教学模式”。具体为: 洋思模式: 洋思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由泰兴市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率团展示。 东庐模式:创始人陈康金。其教学模式:教师集体备课编写讲稿,师生合作实施教学稿。流程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公用。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无辍学、无外流现象,无快慢班,无不开课程、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借鉴庐中方式形成的“讲学稿”,“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导学案”等纷纷出炉。 杜郎口模式:创始人崔其升,被称为农村教育的拓荒者,乡村中学校长的典范。教学理念: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三六教学模式与10+35模式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成功教学法:创始人刘京海,上海闸北八中校长。三相信:相信学生成功的愿望;相信学生成功的潜力,相信学生成功的能力。成功教育三要素: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成功三阶段:帮组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三位一体成功:教师、学生、家长。关于知识、关于能力、关于人格的教育对当代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虽有模式但又能出入于模式,反对机械搬

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1、如果说大西洋贸易引发欧洲工业革命,那么现在太平洋贸易将催生中国和印度的工业革命。都是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当年法国和英国的故事将在中国和印度重演。虽然印度工业化起步比中国晚,但是印度凭借比较良好的银行制度和司法制度,尤其是因为没有计划生育而有比较好的人口结构,近年还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调整人口政策已经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 2、在圈地运动早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现大量无业流浪人员,威胁城市治安,英国政府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但是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凭借全国的劳动力使得沿海完成工业化,但是今后内地工业化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劳动力?1980年开始独生政策,2003年出现民工荒(还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了民工荒出现时间),这难道是偶然? 3、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增长三倍,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工业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是靠中老年劳动力的话,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切断,断了他们的生活后路,这些人进城工作时间短,然后就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谈不上积累。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畸形而充满风险的道路。 4、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英国人口爆炸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并且大多是民间性质,大多是年轻人所为。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自由劳动力却比法国多,创新人员比法国多。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比美国3亿人要多,但是中国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普通工人就足以单独创新,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第四、五次产业革命,对创新人员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比美国要少。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是靠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机会创新了),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由于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增加,日本和东南亚的工业化过程中,工资收入增加都比较快。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20多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甚至还达不到生存工资水平,这是很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等于是消费本国资源,进口国际污染)。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停止计划生育,一方面能够改善消费结构,一方面由于缓解养老的恐惧而增加消费信心。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