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步骤2:一、技术源于什么?

师:技术和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我们家里的电脑、DVD、电视、电话、笔等,还有因特网技术、‘神舟六号’航天飞船等。

材料一: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技术有关。如

1、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技术

2、我们吃的大米、白面——农业技术、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

3、我们住的房屋——建筑技术

4、上学、出门坐的火车、飞机——汽车技术、航空技术(大飞机制造)

材料二:原始人的工具看图片讨论回答

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与方法。

步骤3

师:?试举出几项满足人们需求和愿望的技术,填入下表,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

技术项目内容或技术产品名称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

电话

电视

计算机

手机

?讨论:

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技术的发展历史

1、石器时代:(石刀、石斧)

2、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制造)

3、铁器时代:(冶铁、制造铁器)

4、蒸汽机时代:(蒸气机、工业化时代)

5、电气时代:(电能、电动机)

6、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

三、技术的性质

1、实践性:技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每一项技术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技术应用具有两面性)

2、综合性:(1)每一门技术都可以看成由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而成。(2)技术是各种经验、知识、物质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参与意识强,但技术知识的储备不充分,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技术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初中的学习,对技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对表面内容等比较熟悉,对于如事件的原因,评价影响等思考

探究较少,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以手机屏幕的发展为主线,依据课标,利用图片,史料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本课中的问题。

效果分析

学生不喜欢学习技术或对技术课不感兴趣,往往觉得自己距离技术太遥远或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与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而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心理需要,按照他们乐意的学习方式,将技术的引人之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魅力和智慧。展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精彩课堂,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无需远行,技术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这些足以强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当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特别是以视频的形式开端,伴有图片、新闻等活动,使学生与技术没有距离感,这是本节课最大亮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参与度高,课堂上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课堂上合作氛围良好,三维目标达成度高。

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活”的知识。这样的课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所学习的技术的表面,而是让学生进入了精神世界。

教材分析

技术及技术的性质

一、本课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这一节叫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是对技术及其性质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技术以及性质进行介绍,是学生充分了解技术的起源和技术史的发展过程,还有技术的性质,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技术及其性质的一部分,主要介绍技术的起源,技术的发展史及技术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生物,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的学习,对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本课的学习后,学生会进一步了解技术的起源及

其发展史。高中段的学生对技术的探究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技术应

用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

通过可以交流互相学习。教师规划课堂内容。

三、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面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了解技术的起源分析技术对人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的主题融为一体学习,把握好技术的起源以及发展史理解技术对人的作用。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新授课同时进行习题讲评

评测练习

【检测巩固】

1、推动照明技术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劳动

B.发明

C.人类的需求

D.人的兴趣

2、疟疾、鼠疫、天花、肺结核等疾病曾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现代人却对它们不再恐慌,这是因为()

A.现代人比过去人体质好

B.技术保护了人

C.技术解放了人

D.现代没有人患这些病

3.、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和而对大自然进行的。

4、关于技术与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技术先于人而产生

B、技术与人毫无关系

C、技术一旦产生就不会再发展

D、技术来源于人的需求与愿望,伴随着人的劳动而产生的

5、助听器的发明体现了技术的()

A目的性 B创新性 C 综合性D专利性

6、人类生活中,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便有()的产生

A 农耕技术 B食品加工技术

C纺织缝制技术 D 通信邮电技术

7、B超技术的不良使用,从而导致男女比例的失衡,这主要体现技术的()

A目的性 B创新性 C 两面性 D专利性

8.MP3制造技术使得人们享受生活,享受音乐带来了方便。而耳机从大到小微型化,说明了这一技术的()

A目的性 B创新性 C 综合性 D专利性

9.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应以()为目的

A快速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稳步发展 D缓慢发展

10、某同学制作一个小书架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这说明了技术的()

A目的性 B创新性 C 综合性 D两面性

?连线题:

分析下列技术的产生分别满足了人的哪些需求

印刷技术人类学习的需求

农耕技术人类吃饱的需求

摄像技术了解观察世界、留住美好回忆的需求

建筑技术人类住房的需求

B超技术人类了解身体内部奥秘的需求

课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首先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并通过交流讨论来总结技术的起源,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技术对人的作用。其次是协作学习法。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

作来完成。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集思广益则事半功倍,由于这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