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作用题

诗歌鉴赏作用题

诗歌鉴赏作用题
诗歌鉴赏作用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试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

叶梦得②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补充注释

故都:指寿阳,曾为楚国都城。

乌衣:即乌衣巷,晋代王谢贵族居住的地方。“乌衣年少”,指贵族子弟谢石、谢玄等人。

芝兰:喻优秀子弟。

秀发: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今古:偏义复词,指古。

怆遗情:因怀古而感伤。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B. “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

C. “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

②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什用?(5分)

① C

②课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内容、结构、表达的情感、与主旨的关系、表达效果……

(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

诗人用谢安晚年被君王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渴望重用,希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自己被排挤冷落的无奈和忧愁,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情感,使全诗意蕴深厚,富有韵味,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5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 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②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内容、结构、表达的情感、与主旨的关系、表达效果……

(4分)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

?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3分)?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2分)

③.“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

③.(10分)评分要点:①有观点,2分;②阐发与分析,6分(能联系两首诗中的一首,2分;能联系文本之外的诗句,2分;分析阐发具体深入,2分);③语言通顺,2分。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

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

象征。

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4.月是美的象征。

5. 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信念。

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

“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月”是团圆,“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

12.(7分)

⑴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⑵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2.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本题3分。“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或对“田园之乐的推崇”)“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若将后两点答成“对民情农事的关注”,可给2分。]

⑵①“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

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

13.(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5分;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分;连贯、精彩各1分)。将“絮帽”“铜钲”的比喻运用视为妙笔与败笔均可,根据自圆其说的水平酌情赋分。]

12.⑴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准确、全面(3分):

诗人在句中用词清新、自然,通过诗中“乐”“笑”,体现作者对自然之景的热爱;看到农家煮芹烧笋犒劳春耕之景,为百姓的劳作感到高兴和欣喜;同时作者出巡看见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逸,故喜在心中。答题缺点,得不到满分(2分):

诗人于春天出行,万物复苏,山间田野一派生机勃勃,通过描写春日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舒适美丽景色的喜悦之情。而描写西山农民生活耕作场景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赞赏。

情感分析只围绕一种情感,如喜悦之情,且多翻译句子,分析手法,侧重点不对(1分):本诗是作者任杭州通判出巡所作,写了路上所见,表达了作者欣赏春天,心情愉悦,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的思想感情。

诗歌思想感情理解有误,如仕途不顺、思乡、离别、归隐等(0分):

从全诗内容看,诗人主要都是写景,借景抒情,欲表达出自己在外辛劳与思念家乡之情,全诗句子都能够鲜明地映出作者思念家乡,喜爱家乡的生活。

⑵从全诗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并全面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对结构上的作用作出具体阐述。(4分)前两句东风好像知道我要去山间行走似的,带走了雨。这种拟人手法,把东风好像知“我”心意一样的描写,生动形象的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为后文具体的山行、乐情作铺垫。将修辞手法、结构作用、内容的作用三者杂糅在一起,分析不充分。(2分)

“东风知我欲山行”,于是将檐间的积雨声吹断,运用拟人,生动形象。此句总起全诗,表达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为全诗奠定了轻松、快乐的感情基调。

分点没能解决思路层次问题,只得一点的分(2分),又因病句、别字,故只得1分。

⑴“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东风知道我想去山间游玩,吹下屋檐的积雨发出的声音,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⑵将春天的东风感情化,制造出春天一幅美丽的画面。

乱贴标签,提到苏轼,就是旷达、悠然、闲适、豪放、乐观,其实本诗根本没有这些情感。基调也不能统领。(0分)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风知道我要出巡,于是吹断山间的雨来欢迎我的到来,生动形象的写出作者内心的旷达,心中充满喜悦、悠然、闲适。统领全诗喜悦的基调,间接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之情,给读者以清新、美好、欢乐、旷达之感。

⑶阅读延伸题:(10分)

观点2+阐发与分析(结合本诗分析2+诗外例子2+关联1)+表达3=10分

2+(2+2+1)+3=10

我同意这种看法,好的比喻应该是形神兼备,这首诗第二联的比喻确实是有些俗气。苏轼将晴云比作絮帽,将初日比作铜钲,喻体为生活中常见之物,虽形象生动,却也着实缺少了美感、新意。这样的比喻只是取其形似,而没有考虑到神似的方面。相比较而言,李煜的《虞美人》便略胜一筹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愁绪无边比作绵延不断的溪水,其多其绵长之神似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样的比喻不仅准确传达了的情感,同时也给人深刻印象,得以千古流传。与之相比,“絮帽”“铜钲”仅仅从形似的角度设喻便显得黯然失色了。

该文先亮明观点,并有具体阐释。2分。

对观点进行结合全诗的分析。2分。

举《归园田居》事例准确,分析合理。2分

有“异曲同工”的两者勾连。1分。

满200字,语言连贯。

2+(2+2+1)+2=9

我不同意。我不认为“絮帽”“铜钲”比喻俗,相反我认为作者这样运用比喻是把抽象的美景具体化了。岭上晴云有多美?作者用熟悉的东西来描写,晴云像絮帽那般白,干净。初日树头什么样?作者将不易想象的事物转化为了人人皆知的事物“铜钲”。作者运用比喻将不易描画的事物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不与《归园田居》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么?官场、世俗那不就是尘网吗?这样的比喻让官场、世俗这样的抽象的词变得生动。这不是俗,只是将抽象化为具体。

2+(1+2+1)+3=9

我同意古人的说法。本诗颔联所用比喻的确显得形象有余而雅致不够。诗人使用“絮帽”“铜钲”比作“晴云”“初日”,虽然十分形象逼真,但少了几分诗本应具有的灵气。实在不如《虞美人》中将愁思比作“一江春水”那般大气脱俗,更是不如《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灵动而富有活力,若是与《念奴娇》相比,更是略逊一筹,那“千堆雪”在语言与形象上都不输这絮帽与铜钲。诗文本应带给读者清新而脱俗的体验,而本诗颔联所用比喻,怕是略欠了一丝火候。

2+(1+2+1)+3=9

诗中写道:岭上的白云披戴着絮帽,日出时分树枝上挂着铜锣。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岭好似戴着絮帽,太阳的圆,写出了山间的一派美景,凸显了作者即将赴田间的欢庆兴奋之情。如同《虞美人》中的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李煜将亡国之愁比作江水,凸显了忧愁连绵不绝,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亡国之痛。苏轼一诗中第二联表现了即将与民欢庆的喜悦兴奋之情,作诗给民众品读,就应当运用百姓易懂,通俗的话来表达。因此,我不同意方回、纪鈞的观点。

2+(2+2+1)+2=9

我认为,比喻这一修辞的运用更使全诗生动形象,为诗增色。因此,我不同意“此法拙耳”的看法。纵观东坡之诗词,运用比喻之处,比比皆是。《念奴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运用比喻。词人将滔滔不息的浪花比作洁白剔透的雪,气势雄浑轩昂,如海浪般奔腾不息,令人回味遐想。词人依托全词所抒发的豪迈刚劲之情,借比喻表达情感。本诗同样借比喻抒情,抒发的乃是对乡间生活及自然地向往喜爱,用“絮帽”“铜钲”这类朴实、通俗的词为喻,更使全诗尽显田园特色,令人心之向往了。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问内容上强调了什么,我们只需把诗句的内容梳理一下即可知。“聚散匆匆”内容只“聚散”两字,配合“匆匆”一词,可知说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极言其短暂、仓促。问结构上的作用,我们看句子在诗中的位置,考察上下句的内容,就可得出结论。上句“同在京城”是写“聚”;下句人如“孤雁”“浮萍”是写散,显然中间的“聚散匆匆”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五、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灾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六、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1)说说首联所写之景的作用(2分)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1)首联描绘边塞秋天凄凉的景色,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为"月夜"铺垫了背景,从而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准备。(1分)

『解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需答出环境气氛与铺垫背景这两个方面才能得到满分)

答案(2)这虽是作者的心理感觉,但却说的斩钉截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2分,答出思念热爱故乡得1分,答出主观心理作用得1分)

『解析』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弟弟,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感情;遭逢离乱,生离死别的痛苦;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爱国情感。(3分,每点1分)

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看到的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

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

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

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

的失望与忧伤。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12.①B(3分)

②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

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

①运用了的手法,情景交融(1分);②所写的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给人以寒冷萧索、

天高地远、关山阻隔之感。(或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分);③在内容上统领全诗,(下文都是诗人登上高台的所见所怀所感所愿);在感情上以“悲”字奠定全诗基调。(2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村

宋〃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1)(3分)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景象(1分)。水灾(1分),统治者对村民的冷漠和盘剥(1分)。

(2)(3分)总结上文,卒章显志,(1分)表现作者对灾民的同情(1分)、对统治者的讽刺(1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我们首先要找出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组合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棘篱疏败”、“寒鸡”、“无衣老叟”、“枯桑”等意象营造了破败荒凉的氛围。首联“淮阔”、“漫”和尾联“谬入王民版籍”交代了原因:水灾和统治阶级的盘剥、漠视。

(2)考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旨。尾联,即结尾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突出(深化)主旨的作用,这首词也不例外。

【诗歌赏析】梅尧臣出身贫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此诗写淮水洪灾后人民的悲苦生活。前六句以“棘篱疏败”、“寒鸡”、“老叟无衣”、“野艇”、“枯桑”等为意象,精心选择了破篱败门、形瘦的家禽、无衣的老幼、断缆与枯桑等镜头组合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笔调客观冷峻,写出这个村子人烟稀少、破败荒凉之情景。结尾发出强烈感叹:尽管沙州村上人家灾后现状如此凄惨,他们还是被编以户籍以向统治者交纳苛捐杂税,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作者咏叹至此,不再作评论,可见他对这些穷苦灾民,倾注着同情的泪水。

诗歌鉴赏——题目、注释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教案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 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 (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 (附答案解析) 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9分)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诗歌意境赏析

古诗词复习--赏意境悟情感 -------牙屯堡中学陈方霞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领悟诗歌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初步理解鉴赏古代诗歌,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运用正确方法欣赏诗歌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目标定向 导入:同学们,大家刚刚课前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的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大家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词,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徜徉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人。那我们先用掌声提前鼓励一下自己。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五副图画,每幅图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 二、自主实践,互动感知 (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图画) 三、讲授课程 同学们都猜得很正确,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郭熙《临泉高致》中也曾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刚刚我们已经从画中找出有形的诗,我们就打开联想大门,从诗词中找出无形的画。通过赏意境,悟出诗人的情感。(教师板书)(生把标题和目标齐读一遍)那么什么叫意境呢?你是如何理解?(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评价) 意境: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寄托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物象。即诗歌中具体的人、物、景等。(齐读) 也就是说,要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们就要从意境和意象入手,那么怎么入手呢?老师这里给大家一条方法,首先第一步寻找物象,第二步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最后剖析诗人情感。总的来说就是意象到意境再概括诗情。 三、实例探究 大家来看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欣赏它的意境,再悟出诗人的情感。我们跟随着音乐有感情的齐读一遍。(评价)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 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原野辽阔,天 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 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①"垂"和"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考点:意境、画面)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 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 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 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 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 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情感) 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 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总 (一)、评价思想内容、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 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 (情感、理想、志趣)。(二)、体会意境 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 +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诗中人物形象)思想(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赏析技巧 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四)、锤炼语言 抓词语、释含义+ 描景象+点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点作用、思结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班级:初三(10) 姓名: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剖析

------------------------------------------------------------精品文档--------------------------------------------------------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班级:初三姓名: 甫旅夜书怀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赏析】天边原野辽阔,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试题】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涌 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①垂和答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 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考点:意境、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2. 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考点:写作技巧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考点:思想情感)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一、评价思想内容、 思想情的意境,表达了诗(景、人、事、物这首诗联描写,创设(情感、理想、志趣 、体会意(二 、概括意境特点(幽静、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②联系背景,发挥想①捕捉意象,把握 特 / - 1 -9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诗歌鉴赏选择题13424

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0~11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 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11. 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 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2.对作品的写作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的韵脚是“归”“微”“飞”“违”“衣”。 B.颔联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诗人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的心绪。 C.颈联诗人正话反说,表面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诗歌鉴赏之诗句作用题

诗歌鉴赏之诗句作用题 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2、(2020中山纪念中学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9分)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

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情意真挚。 (2)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6分) 3.(2019·河南洛阳市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Ⅱ,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Ⅱ,处者Ⅱ歌式微Ⅱ。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Ⅱ阳景:太阳光。Ⅱ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Ⅱ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Ⅱ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诗歌鉴赏专题之作用

高三诗歌鉴赏微专题之作用题 A01《江上雨寄崔碣》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一恨,相望意如何? (2)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4分) 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描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作者怅望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作铺垫。(4分)补充说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角度:描写了空蒙的景象1分,营造清冷迷蒙的意境1分。结构角度:承接上文1分,为尾联抒情作铺垫1分。 A03《南康望湖亭①》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B09《蝶恋花·离情》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 (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每点1分) C18《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C22《夜过鉴湖》戴昺(bǐng)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 (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D23《满庭芳·晓色云开》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1)上阙末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构上有何作用? 末句描写了一幅诗意的画面:春天里,东风吹拂,柳叶纷飞,一位端庄高雅的贵族女子正在弹筝(2分)这一句从前面的写景过渡到写人,为下阙回忆与旧识同游的胜景张本。(1分) D24《玉蝴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1)简要分析上阙“遣情伤”在全词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是由景及情的转折处);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没点1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