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

第一节,第三节:三曹

曹操字孟德,魏武帝。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

局面的开创者。(一方面,凭借其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另一方面他自己的作品也开创了文学的新风气。)

曹操的诗

——全部是乐府歌辞。沿袭了汉乐府的古题,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了新的现实,新的面貌。

——其诗反映了1.汉末动乱的现实,及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戍生活,抒发征夫怀乡之思—现实主义【被称为“诗史”】;2,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自己的理想(eg短歌行)

——其诗极为本色,质朴;(四言诗继承了“国风”“小雅”的抒情传统)

曹操的散文——受辞赋的影响趋向骈偶化,用简洁朴素的文笔自由直率,却又个性鲜明。【清峻,通脱】

曹丕——曹操第二子,字子桓,后为魏文帝。

【曹丕诗歌的特点】: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的作品很多也写得较好;

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有,但五言和七言的成就较高

【曹丕的散文】~有建安散文通脱自然地共同倾向,但又有自己清丽的特色。

【曹丕的文学成就】:1,《燕歌行》两首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逐句押韵)

2,散文成就高,词采清丽,人情味浓,尤擅长书信。(《与吴质书》和《又与吴质书》)

3,《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价值。

曹植——字子建,建安之杰,世称“陈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限。(黄初元年)

——《诗品》中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前期:生活相对安定,颇有功名事业心。作品主要表现他的壮志,代表作《白马篇》

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作品更多的表现了君臣不偶,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后期也写出了个别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曹植的诗:1,文人化,描写细致,辞藻华丽。

2,善用比喻,不止多而贴切,常常全篇为比。

3,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

4,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曹植的辞赋~都是抒情小赋,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

第二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七子:

王粲(字仲宣) —七哀诗,登楼赋

陈琳(字孔璋)—饮马长城窟行,为袁绍檄豫州

徐干(字伟长) —中论、室思

刘桢(字公干)—赠从弟——“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应玚(字德琏)

孔融(字文举)—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杂诗

阮瑀(字元瑜)—驾出北郭门行,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王粲,《文心雕龙·才略》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七哀诗》是汉末现实的真实写照。

孔融,异类---政治上反对曹操,其诗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

《赠从弟》——刘桢~建安七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蔡琰··蔡邕之女,字文姬,陈留董祀之妻

——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第四节阮籍嵇康—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成】

阮籍,嵇康见司马氏假“名教”以达自己的目的,便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

阮籍,字嗣宗,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表现了他一生的复杂思想:

1,惧祸心理,战战兢兢

2,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

3,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的揭露

4,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表现手法---多用比兴:用自然事物象征,用神话游仙暗示,曲折表现情感。《诗品》中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大人先生传》·散文,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悲观思想,全篇使气驰骋,奇偶相生,韵文散文间杂,风格独特】

嵇康,字叔夜。他在反抗意识上比阮籍激烈,但诗歌成就不如阮籍。

【性格上:1,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好服食,求长生

2,尚奇任侠,刚肠嫉恶,在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

【诗歌:四言诗成就高于五言诗,诗风峻切,表现清逸脱俗的境界。

代表作:酒会诗,答二郭,幽愤诗】

【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全文嬉笑怒骂,锋利洒脱,表现出他峻急刚烈的性格】

Additional 魏晋风骨(冯兰友)

玄心:(三玄·老子、庄子、周易)超越感

洞见:不借推理,专凭直觉,而得来的对真理的知识

妙赏:对于美的深切的感觉;

深情:真正风流的人,有情而无我,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他对于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同情。他所有的情感,也许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情感。--情之所重

王青~~~~~~~自然

第二章西晋文学

第一节傅玄张华(晋初)

傅玄,字休奕。

1,以乐府诗见长。【主要包括1,歌功颂德的宗庙乐章2,反映妇女问题等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代表作《豫章行·苦相篇》、《秋胡行》、《秦女休行》】

2,一些爱情小诗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这类诗善用比兴,构思新巧,语简情深,清丽可喜。【代表作《西长安行》,《杂言》、《短歌行》、《昔思君》】

3,有些诗只是机械模拟之作,开了后来机械拟古的风气。【《艳歌行》】

张华,字茂先。

1,揭露氏族腐朽,如《游猎篇》。这类诗内容上还保有汉乐府精神。

2,不过他的不少诗往往内容单薄,爱铺排对偶,堆砌典故和辞藻—《博陵王宫侠曲》3,诗品—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

4,张华的《情诗》艺术性较高,写情真实动人,表现也较为朴实。

第二节陆机潘岳张协(西晋太康,元康时期)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陆机】字士衡,陆抗之子。氏族文人,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

其诗1.内容贫乏,无非一些士大夫的感慨,追求辞藻和对偶,呆板繁冗。如《长歌行》2.机械的模拟前人。如《拟古诗》

3.少数作品可取,如《赴洛道中作》,不甚铺排辞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亲身感受。其文与赋

1,内容虽不够深厚,但也有自己的感触和体会

2,成就比诗歌高

3,Eg《叹世赋》、《悼魏武帝文》、《演连珠》、《文赋》

【潘岳】,字安仁,二十四友之目。与陆机齐名,是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

其诗缺乏深刻内容,

1,但词采华艳2,铺叙过多,往往平缓繁冗而缺乏含蓄

2,诗间感情真挚。Eg 《悼亡诗》

其文

1,善为哀诔之文”,善叙哀情。

2,Eg怀旧赋》、《寡妇赋》、《哀永逝文》

【张协】字景阳。

其诗——艺术成就较高

1,“文体华净,少病累”又能“巧构形似之言”—诗品

2,写景状物都很形象,通过景物来抒情。

3,内容较为广泛,情志高远,造语清新警拔,“词采青葱,音韵铿锵”—诗品

第三节左思刘琨郭璞

【左思】字太冲,以《三都赋》显名当时

代表作《咏史》八首,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到消极的过程

一,思想内容:(1,表现自己高尚的品格。2,对门阀制度的揭露和抨击。3,对门阀氏族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决裂态度)

二,错综史实,连类隐喻,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三,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四,《诗品》中说他是“左思风骨”,此外《诗品》又说他“文典以怨”。诗里多引史事,所以“典”;用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怨”。

五,文学技巧:对偶、讲求辞藻;剪裁得当;严格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风力内充。

此外他的《娇女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且用俚语。

【刘琨】字越石,“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现存诗歌仅三首。

其诗:1,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爱国感情eg《扶风歌》、《重赠卢諶》、《答卢諶书》2,诗风清刚悲壮,诗品说“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郭璞】字景纯玄言诗有一定成就,代表诗《游仙诗》十四首。

1,他的游仙诗借游仙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富于形象性

3,幽寂冷清而非享乐。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时代和生平

东晋,玄言文学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一度做彭泽令。

1,仕途不济,行动上隐仕不定

2,走上归田,与统治者决裂,对污浊的现实绝望了。采取了“洁身守志”的道路(积极?

消极?)

3,后期亲自参加了劳动,并对不合理的封建社会抗议

第二节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作品情况: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接近四言的韵文两篇

【诗歌】—是他成就最突出的方面。

思想内容:表现刚正不阿的耿介品格,也歌颂不少固穷守志的人

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孤高的态度,对污浊的现实的不满,对驰逐名利的愤激

对纯洁田园的热爱

{田园诗}中反映的积极思想

!对污浊社会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及自己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不辞劳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及不屈的意志

!努力使自己满足田园生活的乐趣,企图以醉酒忘世,但还是有虚掷光阴的不安和矛盾!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精神

{田园诗}中反映的消极思想:委运乘化,乐知天命;及时行乐,虚无幻灭的思想

【诗歌的艺术特色】

1,平淡自然: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

2,平淡却不浅薄,反而醇厚有味:“田家语”,精粹的语言中有丰富的形象,有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3,富有意境,全篇浑然一体。安静宁谧,淳朴自然。

4,此外他的诗歌虽多半萧散冲澹,但也有豪放之作。Eg 《咏荆轲》

【散文】文笔朴素简洁,感情真实,描写真切传神。

【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却洗尽铅华,同样质朴

第三节陶渊明的影响

浔阳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

1平淡自然的风格,淳朴淡泊的田园风光

2光明峻洁的人格和不与世同流的高尚品质教育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3桃花源理论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4逃避现实的思想对后世作家的消极影响

4,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平淡冲和

5,开创了田园诗体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一般来说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326首)和“西曲歌”(142首)为主。但是南朝民歌除吴歌和西曲外还有“神弦曲”18首,也属于《清商曲辞》,是用于娱神的祭歌】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大都是情歌,产生这一局限性的原因是:

1,民歌主要是以城市都邑为策源地。

2,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按其趣味和享乐要求)

但是南北朝民歌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在某些方面也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如:1,爱情问题上,反映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是对封建礼教挑战的产物。

3,男女不平等3,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

4,也有少数是结合劳动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1,题材短小,多是五言四句——最突出的特点

2,语言清新自然

3,双关语的广泛应用。(双关语是一种谐声的隐语,有一底一面。可分为同音同字和同音异字两类。作用是增加了表达的委婉含蓄,显示了作者的丰富想象)】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但是北朝民歌却放出了异彩。】

【北魏末年号称“三才”:温子升,邢绍,魏收】

北朝民歌以“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又叫鼓角横吹曲。这些歌词也是主要由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所作。而现存歌词全用汉语的原因是:经由汉人翻译;鲜卑民族的汉化。

【鼓角横吹曲现存六十多首,内容很丰富,生动而又全面的反映北朝二百多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主要反映了:

1,反映战争。(看出广大人民的反战情绪)

2,反映人民疾苦。(与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怀土思乡的绝望悲愤;饥寒交迫的悲苦生活,揭露了阶级社会贫富对立的问题,及其不合理性)

3,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能骑善射,好勇尚武)

4,反映爱情生活的(心直口直,大胆干脆异于南朝的纡回宛转)

5,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

【北朝民歌的艺术独创性】

1,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

2,体裁,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木兰诗》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这一形象在封建社会具有暂新的教育意义)2,表现手法上,也是繁简结合。繁则极繁,简则极简。

3,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

4,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新奇幽默,都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第三节南北朝民歌的影响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劲清新的民歌是一种新血液和新力量。

在体裁发面:开辟了抒情小赋的路线。即五言和七言绝句。可是说绝句的真正源头是南北朝民歌。

在表现手法发面,你那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很多的启发。

此外口语的运用,双关语的大量使用也对后代是人起了一定作用。

消极作用,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和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朝民歌的不少影响。

第五章南北朝诗人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

谢灵运,祖父谢玄。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的第一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全力雕章逐句的诗人为齐梁以后的新诗体打下了基础。

他的山水诗:

1,语言富丽精工

2,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

3,散见在各名篇中的名句

4,但他的山水诗多数做不到情景交融和风格完整

他的诗在艺术上的缺点:玄言词句多;辞藻堆砌多;往往有句无篇;结构单调“叙事—写景—说理”

第二节鲍照和七言诗

【鲍照,字明远。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逐渐闻名于诗坛。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的乐府民歌的“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精神,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最能显示鲍照的反抗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的是他的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

【其乐府诗内容】: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揭露门阀统治下的社会不平现象,表示不满和反抗;对爱情不自由的妇女的同情;思妇寡居的悲叹;少数也表现了诗人听天由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七言诗的发展】

先秦西汉时代的七言的民间歌谣(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间的劳动歌谣写成的七言杂言体韵文—张衡的《四愁诗》是趋向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不过各章首句采用了骚体的句式—建安时代曹丕的燕歌行两首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乐府诗。——鲍照《行路难》,他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

第三节谢朓和新体诗

【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韵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这种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从鲍照的诗可以看出新体诗的特点是:力求平仄调谐,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

谢朓,字玄晖,现存大部分作品是山水诗。总的来说,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颇不同。

第四节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淫声媚态的宫体诗盛行,梁简文帝萧纲大力提倡写宫体诗。

但也有少数诗人写出了内容比较健康的作品。

江淹,字文通。

吴均,字叔庠。

何逊,字仲言,少数山水小诗有谢朓之风致。

阴铿,字子坚,陈朝诗人。诗风近似何逊。

第五节庾信及北朝诗人

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直到庾信由南入北,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产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艳的内容,创造了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字子山。他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廷的文学侍臣。他的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变化的转折点。】

【他的名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后期的思想,生活,感情,内容丰富:

1,失去故国的处境及悲凉沉痛的心情

2,对故国的深沉怀念,感慨身世。

3,感慨梁元帝只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

4,消极悲观的心情,丧失生活乐趣】

他后期的诗除了自悲身世外,还有写了北方边塞的风沙气息。生活和环境的改变是他诗风从艳冶转为刚健的决定因素。

此外:1,庾信的五言诗在声律上暗合后来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在七言诗上,从句法、章数、对仗看也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

2,用典较多,但也有的诗由于堆砌典故,导致语义晦涩。

第六章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第一节南北朝的骈文

【骈文的形式技巧:】

句法上不仅讲求对偶,而且把偶句分类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

句的字数也逐渐趋向骈四俪六

在声律上,虽无“八病”的限制,但也要求平仄配合

用典,比喻,夸饰。物色等技巧

【重文轻笔之说】

文:

笔:

【少数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摆脱贵族生活的限制和浮艳的文风】

如:鲍照的《芜城赋》等

第二节南北朝的散文

范晔,字蔚宗。

他第一次在史书里立《文苑列传》,表现了当时重视文学的新风气。

此外他也是南朝时代最早注意声律、文笔问题的作家之一

北朝

【郦道元,字善长,《水经注》】

从文学上看,这部书在描写山川景物上,成就很高—景物丰富多样;或用白描,或施彩笔,不拘一格;总的来说在比较简洁生动的文字中兼有骈文修辞的精细。

【杨衒之,历史文献《洛阳伽蓝记》】

本书善用简短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烘托也尤为神妙

写建筑物也相当精彩。

书中还记载了许多类似南朝志怪小说的宗教神怪故事,这部书文字基本是散文,但比《水经注》更多骈俪成分。

【颜之推,字介《颜氏家训》】

文词虽时有骈体,但风格平易亲切。间用讽刺之笔也引人注目。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我国小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初具规模,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他们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源头。此外先秦的史书和先秦子书都有记言成分对魏晋以后的记录人物琐事的小说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

《汉书》曾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1380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见于著录的小说作品。

小说分为两类:一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轶事小说”

第二节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大量产生的社会原因:

首先这和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思想相关;

另外广大百姓也借助鬼怪故事曲折的表现反抗意识和对理想的追求。】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志怪小说体现的思想内容:

1宣扬宗教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糟粕

2具有积极浪漫主义思想的民间故事。借助神怪的题材,反应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思想。(包括体现劳动人民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体现劳动人民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体现官吏残酷和无能的;反映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为幸福而斗争的

3针对1,民间所产生的不怕鬼的故事,揭露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人民的不满的。】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志怪小说的影响:1,唐代传奇就是在其上发展而来的;2,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派,就使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3,也为后世的戏曲和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节轶事小说

纯粹记录人物轶事的小说,最早的是东晋··启的《语林》。但比较完整的流传至今的只有《世说新语》,它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撰的。主要是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逸闻轶事,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类系事,计有三十六篇。

【《世说新语》的局限性】:由于作者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士族文人风尚的影响它不但没触及到人民与统治者的尖锐矛盾,而且对统治阶级的生活记载也缺乏批判的态度,降低了本书的思想性,也给后世读者一定的消极影响。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1,善用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

2,善用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3,善于把记言和记事相结合

4,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总之,《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

此外也为诗文提供典故,为戏剧学家提供素材,也是许多成语的出处。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

1,大部分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可以看出玩弄风度,风流自赏的情态。

2,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

3,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4,士族阶级凶残贪婪的本性

5,称颂一些好人好事(爱国,不阿权势的事例,忠于友情等)

6,记录士族看重事功,反对轻言的事例,揭示清谈名士的本质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

建安以前中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著。

品评文章的风气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社会背景的时代思潮的变化及文人创作的自觉精神

东汉桓灵之世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的影响

曹丕的《论文》首先反对“文人相轻”,并用“审己以度人”的态度分别指出了建安七子在各体文章创作上的长处和短处。他的这篇《论文》标志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不是单纯的依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而是有意识的去探索和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问题。

曹丕的文气之说:“气”大致是指作家的才性在文章中的反映

其余详见书p356

陆机的《文赋》,他论文体比曹丕更重形式的轻巧绮靡,可见西晋文风与建安的不同。

他创作《文赋》主要是为了探索才士创作的“用心”、“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陆机是第一个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的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但是他忽略文学的思想内容这一本体,偏重谈表现的方法技巧,也是不容讳言的。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助

长了当时及后来的形式主义倾向。

第二节刘勰的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文心雕龙创作于齐代。

【在他宗经的外衣下,他的文学批评的观点有:p362】

1,用历史眼光来分析来评论文章。

2,他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较全面的说明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更强调文章要有风有骨)

3,他从创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了创作经验。(才、气、学、习)

4,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六观”)

此外也该指出他受儒家观点的束缚过深对文学史上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的评价往往不够正确;对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和小说也是抱着轻视的态度。

【文心雕龙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总论五篇:阐明了全书的理论基础】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意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都指出了合不合乎经是他批评文章的根本准则】

【风骨之说:风:高尚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骨:坚实的事理内容和清晰地结构条理】

第三节钟嵘诗品和萧统文选

钟嵘诗品是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产物。也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

《诗品》所论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评论了两汉至梁代的一百二十二人,上品11,中品39,下品72。

【他对诗的看法:1诗有三义,赋:直抒其事,寓言写物。比:因物寓志。兴:文已尽而意有余。也强调内在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同样重要。

2他论诗坚决反对用典

3他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但他过分拘泥于声病而笼统的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有点“因噎废食”了。)】

【钟嵘论诗的特点】

一,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1论赋比兴;2论风骨和词采3重视诗味4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5善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

二,他论诗也有一定的历史观念,但他常常简单化诗人风格在继承前代作家的关系

三,他的论诗一方面反对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也受到南朝形式主义风气的影响。

萧统

现存的文章总集以萧统的《文选》最早。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质并重,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而且他认为只有善用典故成辞,形容比喻的才能入选。

此外他分析文体过于繁琐,也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徐陵

《玉台新咏》是徐陵在梁朝编的,是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虽收的的诗仅限于“艳歌”但还保存了《孔雀东南飞》等名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和其体裁上的特点。 (A)思想内容 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方面几乎都 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有浓厚的脂粉气。 b.吴声曲中有些作品写出了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男女婚姻不自 主,爱情破灭,以死相抗的悲剧。 c.西曲中好些作品写旅客商妇的离愁别绪,热烈而坦率。 d.描写劳动生活的民歌,例如“采桑度”中的“采桑盛阳下,缝叶 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显是一幅动人的农家少女采桑图,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e.情歌更多是对负心背约的男子之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 歌>>。 f.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 子倾心,她们也免不了提心吊胆。因此每当离别时,她们总是 “泪落便如泻”。如:<<华山畿>>,这眼泪中,有“莫作瓶落 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g.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侮辱的 妓女们的悲述。此外,也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都很生动真实。 (B)艺术形式 a.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b.语言的清新自然。 c.双关语的运用。如同音同字的“合散天黄连,此事复何苦”。最 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d.善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表达封建社会女子的被压抑又无力 反抗的复杂细致的感情,具有细腻含蓄的风格。

2.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及其体裁上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包括了: 一. 反映战争的 北朝战争频繁,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因而蓄发了一股强烈的反战情绪,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 二. 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人口掠夺,使大批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有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所谓“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与“短嘴”便是剥削与被剥削者的象征性的概括。 三. 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四. 反映爱情生活的 北方民族生性豪放,又少受礼教的约束,所以北朝情歌的特色是:心直口直,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就很爽朗。 五. 反映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 例如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是一首首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中国文学的自觉,指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从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袁行霈指出,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对魏晋时期为文学自觉的时代的论证,如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文学”与“文章”的概念,但“文章”的含义却与汉代不同。曹丕所认为的文章有四: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虽然这种“文学”与现今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比汉人有很大的进步。其一是它将史传排除在外,其二是将诗歌同辞赋并在一起纳入到了文学的范畴中来,这种一减一增虽然可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而是大大的纯净了文学的概念。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对“文笔”进行了清晰的辨析。在汉代,文笔是对各种文章著作的总称,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后来刘勰对其作了一个语言形式上的分析:“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有韵者文也”这种分析也是比较粗浅的。再后来萧绎才从文学的性质上对其作了精确的辨析:“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这种区分,无疑使人们对文学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人们对文学认识清晰化,才有宋文帝时国家设立了与儒、玄、史并列的第四馆“文馆”。还有一点我觉得是有必要一提的,那就是曹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高度概括出来的“以气为文”这个命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这里所认为的“气”自然不是哲学层面的“气”,而应该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气质个性,是不能模仿和传授的一种内在的东西。而由它便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这也不得不说是对文学概念的一种进步的认识。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文学”观是大大超前与汉人的,也是更接近与现今文学的。 (二).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文人和文学地位的提高,推动了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因为艺术的创造,从来就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活动,没有创作主体的相对自由,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发展。”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一个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时期。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十分频繁,汉代所形成的那种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已经是变得支离破碎,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在这种乱世之中,文人是不同于一般的平民老百姓的。虽然他们同老百姓一样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然而,文人是有思想的,他们的目光不仅仅是仅限于此的。他们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 ,所以,当时的文人思想是极为痛苦与复杂的。他们以无心去继续遵守儒家的传统礼教,不愿意再让它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自己的价值上面。他们开始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追求自己感官上的享受。“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这正是当时文人的写照。同时,当时群雄并起,文人学士都受到各路地方势力的格外礼遇。为了网罗文人为己所用,他们都屏弃汉代遵循的以“德”取人,而是采取一种不问品德如何的“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们认识到自己才学的价值,使得自己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张扬,文学的抒情功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关键词】魏晋时期;文学;自觉 在古代文学的概念中,“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这样说到:“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李泽厚《美的历程》也写到:“文学的自觉”是魏晋的产物,而且说“非但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时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事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包括南朝时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以及声律、比兴、丽辞、夸饰等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都是当时文学自觉的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曹氏父子周围还集中了王桀、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是此时“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太康时期的文坛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锺嵘《诗品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所谓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潘岳、陆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为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形趋向骈偶,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 年的文学史。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 锐和民族大融合。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 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4、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5、玄学的产生魏晋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玄言诗的历史地位 6、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此期广泛传播道教的文学影响:游仙诗及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与主题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以三曹、七子等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 。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三人在文学创作中均有一定成就,尤以曹植为高,后人因合称之为“三曹” 。 建安七子:指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的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七人。这七人均属曹氏集团中人物,创作风格大体相近,此名称最早出自于曹丕《典论? 论文》。七子中以王粲文学成就为 最高。 一、曹操 1、曹操的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儒法兼取、礼刑互 用的思想。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参看《三国志?魏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