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史》教案(20130828)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史》教案(20130828)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史》教案(20130828)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史》教案(20130828)

第一章绪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什么是语言和什么是语言学等基本理论,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语言学的特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课堂导入:

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课程是语言本科专业必修课,是“语言学概论”的后续课程,在“语言学概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介绍西方语言学的主要流派、理论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系统。

1.系统性

2.任意性

3.口语性

4.符号性

5.交际性

(二)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的研究。

1.客观性

2.系统性

3.清晰性

三、本章总结:

本章是全书的绪论篇,主要介绍什么是语言和语言学。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他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当今的语言

学是人文科学中先进的学科。语言学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其科学性、精密性、前沿性等方面。学好语言学是中文系学生基本素养的体现。

四、课后思考:

1.如何理解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区别?

2.语言学的性质有哪些?

3.怎样理解“语言学家之间的分歧,与其说是谁是谁非的问题,不如说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语言、分析语言”?

五、参考书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2.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4.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宁春岩译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5.岑运强等编:《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箫国政主编:《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二章历史的回顾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介绍传统语法阶段的主要语言学派,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及各学派对语言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世纪语法、18世纪的语言学、潘尼尼的语法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复习巩固:

教师提问:语言学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客观性、系统性、清晰性。

二、课堂导入:

语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语言

问题的研究。中国、印度和古希腊,是语言学的三个摇篮,18世纪以后,俄国

和苏联的语言学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在世界语言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纵观西方语

言学的发展史,可将其大致分为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等阶

段。

西方语言学流派图示

一、传统语言学:①古印度:经验研究如:巴尼尼《梵语语法》

②古希腊:哲学研究如:哲学家的词与物的关系

B:斯多噶学派从理论角度的研

C:亚历山大学派从语言角度的研究

③古罗马:瓦罗拉的《拉丁语研究》

④古阿拉伯:区分字母和语音,提出词根概念

⑤古中国: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

⑥中世纪欧洲:语言研究停滞不前,研究的是字母而非语音

⑦法国唯理语法学派(17C):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法

⑧德国洪堡特(18-19C):《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

神发展的影响》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①早期(19C以前):琼斯认为梵语与欧洲古代语言同源

②发展时期(19C):A:葆朴认为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

日耳曼语同源

B:格里木定律认为日耳曼语与拉丁语、

希腊语、梵语有对应关系

③青年语法学派(德国)时期(1870-):语因变化的原则是由语

言变化中生理因素(发音方法)引起

三、现代语言学:①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的语言学说

②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A:布拉格学派:区分语音学和

音位学,注重语音研究 B:哥本哈根学派:继承索绪尔 C: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区

分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

法兰西学派

功能语言学派

法国结构主义:从属关系语法

伦敦学派:弗斯的语言行为

转换成城语法:乔姆斯基

格语法:菲尔墨

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三、新课内容:

第一节古希腊语法

(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辩论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句子有两部分名词部分和动词部分。

(二)斯多噶派的语言观

斯多噶学派(The Stoic School)清楚区分对语言的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他们的语法术语越来越精确。如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

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第二节古罗马语法

(一)瓦罗的《论拉丁语》

古罗马著名的语言学家瓦罗(M. T. Varro,公元前116-前27),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论拉丁语》,这是第一部系统的拉丁语语法专著。

全书共25卷,分三大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

1.词源学:区分派生构词法和屈折构词法。

2.形态学:考察拉丁语的性、数、格和时态体系,把有屈折变化词分成四类:

(1)有格的变化的名词、形容词;

(2)有时态变化的动词;

(3)既有格又有时态变化的分词;

(4)既无格又无时态变化的副词。

(二)普利森的《语法惯例》

古罗马后期著名的语言学家是普利森(Priscian,公元6世纪),他的巨著《语法惯例》(Institutiones Grammaticae)共18卷,汇集了古希腊罗马语法研究的成果,描写细致而且通俗易懂,成为中世纪拉丁语法的经典著作而被广泛采用,为拉丁语的教学和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古罗马人主要是套用希腊语法的体系来描写拉丁语法,建立了拉丁语法体系,编写出一些非常系统而且实用的语法教材,广泛传播了在希腊语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语法体系。

后来,其他语言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古爱尔兰语等,几乎所有欧洲语言

也都采用了这个体系。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1898年)也是套用拉丁语法的体系的。

第三节中世纪语法

(一)思辨语法

中世纪欧洲的语言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教学语法和经院哲学语法。其中教学语法适合初学者的需要。这一时期研究成就体现经院哲学语法——思辨语法上。

1.波依修斯:第一次提出语言的普遍现象问题

2.彼得·海利亚斯:“语法逻辑化”

3.希思帕尼斯:《逻辑纲要》

(二)摩迪斯泰学派

1.存在方式(本体论):实体与属性

2.理解方式(心理学):主动与被动

3.表达方式(语义学):词类与句法

第四节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

(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研究

1.希伯来语研究:《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德国古典学家罗赫林《论希伯来语的基本原则》。

2.阿拉伯语研究:主要围绕伊斯兰教的圣书《可兰经》

3.其他研究:但丁《论俗语》;15世纪开始出现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语法著作,16世纪初期出现了法语、波兰语、斯拉夫语等民族语言的语法著作。到16世纪末,欧洲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出现了自己的语法著作。

(二)十八世纪后期的语言研究

1.法国康迪雅克《论人类认识的起源》

2.法国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3.德国哲学家海德《论语言的起源》

4.英国哈利斯《对语言和普遍语法的哲学探讨》

5.英国伯尼特《论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经验语法和唯理语法探索语言的共同原则、语言和思维社会的关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都为后来的语言学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第五节古代印度的语言学

(一)古印度的语音学和音位学

1.语法分析:他们把词分解成词根、后缀和词尾,并把词根分成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分析了动词的人称、态、式等形态变化,名词的八种格的形态变化,从第一格到第八格,分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离格、属格、方位格和呼格。潘尼尼把词分为名词、动词、介词和小品词四类,另外还分出代词和副词,分别附属于名词和动词。

2.语音分析:古印度语言学家细致地描写了梵语语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动作,根据语音的生理和物理属性对语音进行分类,区分出元音和辅音、清辅音和浊辅音、塞音和擦音、鼻音和半元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长音和短音等,还对音位变体和连读音变、音节和超音段特征(韵律)等进行了描述。

(二)潘尼尼的语法论

公元前4世纪,潘尼尼(Panini)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语法学著作《八章书》,又称《潘尼尼语法》或《梵语语法》。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1.全面叙述了梵语的构词规则

2.第一次注意到词类的语素变体

3.首先创用“零位”描写手段

这部书汇集了当时学者研究梵语的成果,建立了古典梵语的规范。全书分为八个主要部分,由3996条简练的诗句组成,对梵语语法规则做了准确、细致的分析描述,表现出古代印度语言研很高的水平。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古希腊语法

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辩论

二、斯多噶派的语言观

第二节古罗马语法

一、瓦罗的《论拉丁语》

二、普利森的《语法惯例》

第三节中世纪语法

一、思辨语法

二、摩迪斯泰学派

第四节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

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研究

二、十八世纪后期的语言研究

第五节古代印度的语言学

一、古印度的语音学和音位学

二、潘尼尼的语法论

五、本章总结:

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经验语法和唯理语法对语言问题的探讨虽然是初步的,理论与推测还不完备,但是这些探讨为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空前发展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六、课堂讨论:

古希腊、古罗马、古代印度语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课后思考:

1. 如何认识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之间关于语言的辩论?

2.如何理解摩迪斯泰学派的语言观点?

3.如何界定潘尼尼语法在语言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八、参考文献:

1.Dwight Bolinger, ASPECTS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3年

2.Wilhelm V on Humboldt,姚小平译,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商务印书馆,1999年

3.Roman Jakobson, 雅柯布森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Florian Coulmas,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年

5.Lyle Campbell,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第三章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十九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要求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并能区分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不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格里姆定律;洪堡特的语言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期历史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8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有三个主要原因:

1.语言材料的积累

2.科学方法的引入

3.梵语的发现。

早期历史语言学的历史贡献:

1.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

2.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

3.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4.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但丁《论俗语》

1.主要观点:不同的方言来自一种共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又来自一种共同的祖语。

2.欧洲语系分类:日尔曼语系、拉丁语系、希腊语系。

3.评价:早期的学者没有进行广泛的语言调查,也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没有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系统地比较,一般仅凭个别词语相似来猜测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往往根据《圣经》通天塔的故事,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祖语是希伯来语。

(二)莱布尼茨的语言观

1.莱布尼茨介绍:莱布尼茨(G. W. Leibniz,1646-1716),他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而且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文学、史学、法学和语言学等十几个学科都很有建树,被世人誉为“万能大师”的通才。

2.语言调查实践:莱布尼茨最早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语言调查。他利用他在世界上的崇高学术声望和广泛联系,采用通信及其他方法调查世界各地语言,得到各地学者、传教士、旅行家、外交官甚至皇帝的支持,收集了大量语言材料。《略论根据语言证据确定的种族起源》(1710)把欧洲语言分为闪语组和雅弗语组,后者又分为斯基泰语组和克尔特语组。

3.历史影响:

(1)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亲自主持了一项大规模的世界语言调查,并编辑出版了《全球语言比较词汇》(1786-1791),包括280种语言。

(2)1800年,西班牙传教士海尔伐斯出版了《各民族语言目录》,包括300多种语言标本。

(3)斯加里谢的《欧洲语言论集》(1610)把欧洲语言分为11种基础语。

(4)德国学者阿迪隆和伐特尔用近500种语言和方言记录圣经主祷文,编辑成对照词。

4.评价:这些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语言材料,孕育着历史比较的思想,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三)威廉·琼斯的梵语研究

英国学者威廉·琼斯(Franz Bopp,1791-1867)最早开始深入研究梵语,并认定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希腊语、拉丁语有共同的历史来源。1786年,他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他的论文《三周年的演说》,宣布了他的这一发现。

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的“母亲”、“二”、“三”对应图示

琼斯的论文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极大兴趣,很多学者开始学习和研究梵语,并与欧洲语言进行比较。琼斯因此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

梵语研究的意义:

1.梵语与欧洲语言的比较,成了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阶段。

2.欧洲人接触梵语之后,立刻发现了梵语语言学的伟大成就,这对欧洲语言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二节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

(一)丹麦学者拉斯克的语言研究

1.拉斯克简介:拉斯克((R. Rask,1787-1832),丹麦学者,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2.研究论文:在1814年写出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一书(1818年出版),这部书的初稿是拉斯克提交给丹麦科学院组织的一项论文竞赛的参赛论文。这篇后来获奖的论文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定了理论方法的基础。

3.研究结论:一般词汇的对应不能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因为这种对应可能只是语言之间的词语借用。而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的可靠标志,因为语言之间极少甚至从未发生语法形态变化的借用。此外,语言中最原始、最不可少的基本词语的对应,也是亲属关系的可靠标志。

拉斯克对冰岛语和希腊语、拉丁语进行详细比较,论证了它们在语音、形态和基本词汇上的对应关系。他把古冰岛语归入日尔曼语系,认为古冰岛语和波斯语、印度语有一个较远共同来源,他第一个发现日尔曼语中的“辅音大演变”,即希腊语的p、t、k对应于日尔曼语的f、p、h,希腊语的b、d、g对应于日尔曼语的p、t、k,希腊语的ph、th、ch对应于日尔曼语的b、d、g。他的语音转换规则是语言研究中发现的第一条规则,有极重的科学价值。

? p→f 希腊语patér (父亲) 古北欧语fa ir (父亲)

?t→p 希腊语treìs (三) 古北欧语prir (三)

?k→h 拉丁语cornú(号角) 古北欧语horn (号角)

?

拉斯克还从理论上论证了语音对应规则对确立语言亲属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古北欧语与希腊语、拉丁语的一些语音对应规则。这些都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

4.历史地位:这部著作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他所论述的原理和方法,拉斯克是第一个进行语言比较的学者,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二)格里姆定律

1.提出者:德国学者格里姆(J. Grimm,1785-1863)

2.代表作:格里姆认为民族语言比考古文物更能证明民族的历史。其代表作是四卷本的《德语语法》(1819-1837)和两卷本的《德语史》(1848)。

3.研究内容:格里姆对日耳曼语族的15种语言进行了历史比较,揭示了它们的语音、词法和句法的联系及变化的规律。他突出的成就是确立了语音演变规律,后来人们称之为“格里姆定律”。

格里姆在拉斯克发现的语音对应规则的基础上,扩充了比较的语种和词语的范围,加以系统比较,概括出一条条对应规律。如原始印欧语的浊塞音b、d、g 变成了日耳曼语的清塞音p、t、k,原始印欧语的清塞音p、t、k变成了日耳曼语的清擦音f、th[θ]、h[x],原始印欧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变成了日耳曼语的浊塞音b、d、g。格里姆从事日耳曼语言历史研究。受拉斯克启示,他提出著名的“格里木定律”。

其中的“第一音变”把日耳曼诸语言与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区别开来,“第二音变”把高地德语与其他日耳曼语言区别开来:

?第一音变: 第二音变:

原始印欧语bh dh gh→日耳曼母语b d g→高地德语p t k

b d g p t k f ts kh

p t k f ts h b d g

4.历史贡献:格里姆是日尔曼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所发现的元音变化、元音文替和辅音音变等规律在扩大对日尔受语和印欧语亲属性的认识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语音演变规律的发现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它是人们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演变是有规律的,后来学者研究印欧语言的亲属关系时,都是以这一规律为研究基础的。

(三)维尔纳定律

1.提出者:丹麦学者维尔纳(Karl Verner,1846-1896)

2.维尔纳定律:维尔纳通过梵语发现,原来希腊、拉丁语的p,t,k,凡与哥特语或古高地德语的v,p,h相对应的,它们的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前;凡与哥特语或古高地德语的b,d,g相对应的,它们的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后。这个重音位里在梵语中还保存得很好,而在共同日尔曼语中都消失了。这就是维尔纳1875年在《第一次语音变化的一个例外》所揭示的规律,语言学史上有名的“维尔纳定律”。

3.历史意义:维尔纳的发现解除了许多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疑虑,他们开始认识到一切语音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没有一个例外没有规律”。

第三节洪堡特与施莱歇

(一)洪堡特《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

1.学者介绍:威廉?洪堡特(1767-1835),德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语言学家,学术研究涉及政治学、美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好几个领域。

2.代表作:《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从语言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了语言的本质、语言活动的机制、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关系、语言的结构类型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理论。

3.主要理论:

(1)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不断重复进行的活动。语言活动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语言活动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精神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

(2)关于“语言内部形式”。

洪堡特认为,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在的特征,因此他常常称之为“语言内部形式”。他所说的语言形式是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深藏于语言内部,是每一种语言所特有的东西,它应该是语言研究真正的对象。他把语言看成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由于人类本性相同,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相似的形式。但他又认为每种语言的内部形式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包含着一定的主观见解,因此会形成语言结构的差异,形成语言的多样性。

(3)关于语言的相关性。

所谓语言的相关性,是指语言系统中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着说话者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的民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

(4)关于语言结构的类型。

洪堡特从共时的角度将人类的语言分成三种结构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这种分类至今仍被人们所沿用。他因此也被认为是语言类型学的创始人。洪堡特还认为这几种结构类型有一种发展顺序:由孤立语发展为粘着语,再由粘着语发展为屈折语。洪堡特又认为语言结构类型有优劣之分,认为像汉语这样的语言(孤立语)是比较低级的语言,像梵语这样的语言(屈折语)是最高级的语言。这种观点后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4.历史贡献:

洪堡特被公认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在语言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在他之前,西方语言学家都只研究印欧语系的语言,而且只关注语言的历史研究,忽视语言的共时研究。洪堡特除了研究过欧洲的古典语言之外,还熟悉梵语、匈牙利语、巴斯克语、塔塔尔语、一些闪语,还认真研究过南美和东南亚的许多语言,包括一些汉语、日语、缅甸语、卡维语等等。他非常重视活的语言,重视从共时角度比较人类各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语言理论。从而创立了普通语言学——以全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叶斯丕森曾赞扬洪堡特是“语言学领域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洪堡特的著作开辟了语言学思想新的前景”。后来还形成了一个继承洪堡特学说的学派“新洪堡特学派”。

(二)施莱歇《印欧语言比较语法手册》

1.学者介绍: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A. Schleicher 1821-1868)

2.代表著作:《印欧语言比较语法手册》1861-1862年出版

3.主要观点:施莱赫尔认为,语言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受相同的功能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支配,因此可以把自然科学中所制定的精确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他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根据已经发现的规律来重建原始印欧语并追溯它在每一个分支中的发展,并把自己对各种语言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印欧语言发展的谱系树,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

4.主要贡献:

(1)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在这一时期,语言的亲属关系得到了普遍的确认,比较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广泛的运用,语言学从语文学中分化出来取得了独立地位,但对比较的性质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常把眼光停留在语言的最古阶段。

同时,提出了语言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认为“一切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都来自比较简单的形式,语言的粘着形式产生于孤立形式,而曲折形式又产生于粘着形式.”孤立语是一种原始落后的语言。

树形谱系图 Language Family Tree

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2)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

(3)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第四节关于元音交替的研究

(一)施莱歇的假设

假设1:原始印欧语只有三个元音

假设2:两种语音变化:音质变化和音量变化

假设3:动词分类:长元音、重读元音

(二)索绪尔《论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

假设1:每个长元音都是有一个短元音和另一个“未知”音位相结合而成。

假设2:所有的长元音词根都有一个元音/e/,并呈现相应的交替规律。

历史贡献:索绪尔不仅注意个别、具体的问题,更注意研究印欧语的整体结构,不仅研究历史语言学,更注重普通语言学理论。

第五节新语法学派

(一)新语法学派的理论

1.新语法学派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历史比较语言学形成了一个重要学派“新语法学派”,或称“青年语法学派”。主要成员有勃鲁格曼(K.Brugmann,1849-1919)、奥斯特霍夫(H.Osthoff,1847-1909)、雷斯琴(A.Leskien,1840-1916)、保罗(H.Paul,1846-1921)、维尔纳(K.Verner,1846-1896)、德尔勃吕克(B.Delbrück,1842-1922)等人。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群青年学者,与老派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发生分歧,他们于1878年创办了一个刊物《形态学研究》,自称“青年语法学派”。

2.理论原则:

(1)历史语言学的解释性

(2)历史语言学的语言事实依据

(3)历史语言学调查研究的范围

(4)历史语言学的语音变化

(5)历史语言学语言变化的心理原因

(6)历史语言学解释的历史根据

3.主要观点:新语法学派提出“语音变化规律没有例外”,“没有一个例外是没有规律的”,并用“类推作用”等解释例外现象。他们认为所谓例外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规则,或者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源头,或者是没有找出变化的条件,或者例外是由于受类推作用的影响。

4.代表人物:

意大利学者阿斯戈里与1870年出版了《语言学教程》,阐述了他对k问题的新发现。他认为,葆扑和施莱歇尔盲目地认为梵语的k保持了原始印欧语的状况,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梵语跟原始印欧语的状态相距甚远,别的一些语言(如伊朗语)却保留了较多的原始色彩。

新语法学者特别推崇薛勒在《德语史》(1868)中对类推作用的解释,认为

他使人们在研究方法上跟过去五十年有了根本的区别,从而使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总体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

希腊语 phérō(我负担) ei-mi(我走) dídō-mi(我给)梵语 bhárā-mi é-mi dádād-mi

表示第一人称的词尾,梵语都是mi,希腊语有的是mi,有的是o,显得不规则。薛勒指出,实际上原始印欧语本来就有两种词尾mi和o,其他许多印欧语也是如此。而梵语的bhárā-mi反而是受é-mi、dádād-mi等词的影响,错误类推造成。

(二)新语法学派的贡献

1.新语法学派的学者研究发现,语音演变的不规则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内在因素。外在的因素包括隐蔽规律的作用、借词的联想、书面形式对词的语音形式的影响等等;内在因素主要是类推作用的影响。

2.新语法学派的这些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把历史比较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本章总结: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比较法:在有亲缘关系的语言中进行互相比较,向上追溯语言的历史。第二,内部拟测法:利用语言系统内部的某些不规则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这为我们今后的汉语研究在词形对比、词族比较方面很有借鉴作用。

四、课堂思考题:

1.威廉·琼斯的梵语研究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2.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3.历史语言学对对比语言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五、参考书目:

1.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岑运强等编:《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箫国政主编:《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六、布置作业:

小论文:历史比较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理论启示?

第四章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贡献,要求学生掌握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和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复习巩固:

教师提问:历史语言学流派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西方现代语言学一般是指从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末转换生成语言学兴起之前的大约半个世纪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因此,人们一般把这个时期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

第一节索绪尔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一、德克海姆社会学思想的影响

1.代表著作:《社会学研究方法原则》

2.研究内容:“社会事实”、“外部制约”、“集体心智”等

3.对索绪尔的影响: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1.研究内容:“集体心理”、“下意识”、“创造性的内疚感”等

2.对索绪尔的影响:任何行为无不受到语言规则的限制。

三、惠特尼语言研究的影响

1.主要观点: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是一种制度,语言的任意性、惯例性、可变性、不变性等。

2.对索绪尔的影响:惠特尼的这些思想并没有系统化,只有一些零星的论述,没有深入展开研究和论述,没有形成系统的语言理论。

第二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

一、索绪尔对比较语言学的研究

1.区分两种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正视法”“回顾法”

2.纠正施莱歇关于语言演变的理论

3.研究类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

二、索绪尔对语言学的贡献

1.观察方法

2.分析方法

3.研究结论

第三节语言的特征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言语: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是说出的话语;包括说话者的意志组合(即心理)和语音表达,是次要的;

语言: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是纯心理的东西,是在言语活动范围内人们的心理印象,是不依赖于个人的,是主要的。

↗语言(langue) (社会的主要的)

言语活动

(langage)↘言语(parole) (个人的从属的)

二、符号施指的线性关系

句段关系: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各个词(或称各个要素)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些个要素可能只有一个词,可能是一串词组成的句子。总之,这些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

联想关系:在说话的时候,话语之外总是有一些东西出现在说话者的记忆里,这些在记忆里被唤起的东西,与说出的每个词(或称每个要素)有一些共同点相联系着,这种联系称为联想关系。如名词的词形变化:复数、格,动词的词形变化:进行体、完成体、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等都属于联想关系。

第四节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一、语言的双重性

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linguistics)就是研究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在其历史发展中的某一阶段的情况,即语言状态(language state),而不考虑这种状态是怎样演化来的,又称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

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化,又称演化语言学(evolutionary linguistics)。

二、对两种语言区分的接受

索绪尔认为重点是进行共时性研究,就是说,要根据语言当时的适当性来研究。但也不要轻视或忽略历时性研究。总之,他提出,应当把语言作为一种完整的形式,作为统一的整体或系统来研究。索绪尔强调语言的共时性,就是强调语言当前的结构的属性,即语言系统的完整性。

第五节符号学

一、索绪尔符号学的体系

1.“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2.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两项要素都是心理的,由联想的纽带连接在我们的脑子里;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3.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二、索绪尔符号学的影响

语言是由符号这种元素构成的系统。由于一种语言系统中的语言符号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语言符号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该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取决于该符号与其它相关符号的关系。因此,语言是关系而不是实体,即语言符号的实体形式并不重要,符号之间的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六节索绪尔的影响

1.奠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开辟了现代语言学这一历史新阶段,对当代语言学也有深远影响;如乔姆斯基等。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更是直接由结构主义的重要分支——伦敦学派发展而来的。甚至后来出现的一些综合性语言学科,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也都深受索绪尔的影响。

2.对其他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如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都有结构主义理论流派。

3.理论中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往往强调对立而忽视联系,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如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关于语言的符号性,关于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的论述。这些问题也成为后来许多语言学家争论的焦点。

三、板书设计:

第四章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一、索绪尔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二、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

三、语言的特征

四、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五、符号学

六、索绪尔的影响

四、本章总结:

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无疑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为语言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索绪尔的成功在于他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保守,不满足前人的已有的定论,对看似是定论的结论敢于怀疑。同时,他还有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不仅敢于“否定”已有结论,还进行大胆的设想。索绪尔在今天的中国还有一种意义,那就是他的严谨的学风,他的非功利主义学者风范,对于我们的学风建设是很有启发的。

五、课后思考:

1.索绪尔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辩证关系?

六、参考书目:

1.许国璋:《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国外语言学》1983年。

刘润清寄语英语的专业学生

北外刘润清教授 寄语英语专业学生 我(刘润清)今天跟大家谈谈我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 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 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

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 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 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北外求学第二年】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章节题库-第四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句法 I.Fill in the blanks. 1.IC is the short form of immediate_____used in the study of syntax.(北二外2003研) 【答案】constituent 【解析】直接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句法分析方法。它指先把句子分析为直接成分——词组(或短语),再把这些直接成分依次切分,得到各自的直接成分,层层切分,直到最终 成分为止。 2.______refers to ties and connections which exist within texts.They are also called formal links between sentences and between clauses.(人大2007研) 【答案】Cohesion 【解析】衔接不是一个句法概念,它指文本中存在的一种意义上的联系或关系,也包括句子或分句之间存在的一种形式上的联系。 3.A______sentence contains two clauses joined by a linking word,such as“and”,“but”,“or”. 【答案】coordinate 【解析】并列从句是指一个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这两个分句通常是由如but,and,or这些并列连词来连接的。

4.A clause that takes a subject and a finite verb,and at the same time stands structurally alone is known as a______clause. 【答案】finite 【解析】限定性从句通常有一个主语和一个限定性动词,且在结构上是独立的。 5.Syntactic movement is dictated by rules traditionally called_____rules,whose operation may change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f a sentence. 【答案】transformational 【解析】句法移位是一种转换规则,指一个句子的任意成分从原来的位置移到另一个新位置。 它可能会引起句子句法的变化。 6.The level of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that exists before movement takes place is commonly termed______structure. 【答案】deep 【解析】深层结构是指一个结构体的句法属性的抽象表述,即不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深层结构一般指移位前的结构。 7.A______is a structurally independent unit that usually comprises a number of words to form a complete statement,question or command. 【答案】sentence 【解析】句子在结构上是一个独立的单位,通常包括许多词用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提问或者命令。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

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

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根本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记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上标的25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课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切基础知识都来自于精读课。此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简易读物。这些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并让我眼界大开,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此同时,我还惊叹于其中简单、地道的英文所包含的极强的表达力。那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009-05-01 11:42:10) 标签:校园分类:英语 摘要: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这么多人学英语,却这么多人学不好,如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英语教育界。中、小学英语教育是基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大学毕业生,到外资企业应聘,面试时招聘者用英语问了应聘者几个问题,他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他向招聘者说:“我听不懂,不知如何回答,你能不能出几道选择题给我做?”其结果可想而知。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同事曾抱怨,他在上英语课时因讲英语太多,捱学生告他的状。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抓好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是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引起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以便能运用该理论指导英语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克拉申输入假说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S. D. Krashen)。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他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多次在他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他的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1][P122] 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量(i+1)。 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输入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 既有趣又有关联,指的是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指的是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指的是克拉申提出的i+1原理。[2][P9] 2.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在美国对外国移民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多年的研究后,提出他的输入假说,然后在西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认知语言学)【圣才出品】

第10章认知语言学 10.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 2. Categorization and categories 范畴化与范畴 3.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概念隐喻与转喻 4. Iconicity and grammaticalization 象似性与语法化 常考考点: 认知语言学定义;范畴化与范畴定义分类等;概念隐喻与转喻的定义,层次分类;象似性的分类以及语法化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I. Categorization and categories

1. Definition of categorization 2. The classical theory 3. The prototype theory 4. Levels of categorization III.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1. Conceptual metaphor 2. Conceptual metonymy IV. Iconicity 1. Iconicity of order 2. Iconicity of distance 3. Iconicity of complexity V. Grammaticalization I.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定义) 【考点:名词解释】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that focuses on language as an instrument for organizing, processing, and conveying information.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自然语言的方法,集中研究语言组织,处理与传达信息的作用。 II. Categorization and categories (范畴化与范畴) 1. Definition of categorization and categories (定义)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 戴曼纯刘润清 【内容提要】由于历史原因及政治因素,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语言政策被当作一种政治工具,为民族整合服务。语言法照顾到人们的语言能力和兴趣,调动了不同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权利再分配的作用;对入籍者提出语言要求很好地表达了民族标准。这些国家的语言政策在政治和外交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波罗的海国家语言政策民族整合 【作者简介】戴曼纯,1964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刘润清,1939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一引言 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在20世纪经历了至少六次大的语言政策变化:(1)沙皇时期严重的俄语化及随后短暂的自由化;(2)第一次独立后重申民族语言地位;(3)1940~1941年苏联统治第一阶段的俄语 化;(4)1941~1944年德国纳粹占领时期强制推行德语;(5)1944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期间回归“社会主义语言平等”的俄语化;(6)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后将民族语言确立为唯一的国语[1]。20世纪的波罗的海国家几乎成了语言政策的试验场,民族语言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生存威胁。 波罗的海国家与原苏联、现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同为沙皇帝国的行省,在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混局中争取独立,此后在1940年进入原苏联的版图,在1991苏联解体变革中又重获独立。三国在20

世纪的历史基本相同或极其相似。它们的语言渊源略有不同,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印欧语的近亲;与斯拉夫语系、日耳曼语系不同,爱沙尼亚语则是芬兰-乌戈尔语的一支。不过,三种语言都使用拉丁文字,立陶宛语据称是保存最完善的古印欧语之一。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硕果仅存的现代波罗的语言(另一最大的波罗的语言普鲁士语,18世纪末期已经消亡),虽然它们在斯拉夫语及日耳曼语环境包围中生存下来,但是后两种语言对其词汇和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语言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边语言环境和语言接触。 原苏联时期,其他共和国的一些民众迁徙进入波罗的海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人口结构。爱沙尼亚的原住民族由战前的88%降低至1989年的61.3%,拉脱维亚从77%降至52%,立陶宛变化不大,由80.6%降至79.6%。 人口变化必然带来语言使用者群体结构的变化,本地人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开始学习俄语,少部分俄语移民开始学习本地语言[2]。俄语成为该地原苏联时期的主要语言。当地开设俄文学校,非本地共和国语言使用者的子女只好在俄文学校和共和国语言学校就读,但是通常会倾向于前者。 俄文学校不教授当地语言,而俄语是当地语言学校的必修课,这就导致了一边倒的双语制[3]。当地人不得不掌握俄语,比如在爱沙尼亚,俄语成了工作场所和行政机构使用的语言。有政策规定要求人们在提交学位论文时使用俄语;俄语甚至成了获得职业资质或入党资格的条件;俄语在银行、统计、机场、采矿、能源、军事、国家计划、克格勃等许多行业或机构取代了当地语言。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国家重新独立。从语言和政治角度讲,三国开始重建其社会格局,原有的少数民族通过政治主权的变化转变为语言多数民族[4]。

英语阅读:如何选择正确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

美联英语提供:英语阅读:如何选择正确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 小编给你一个美联英语官方试听课申请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45183321.html,/?tid=16-73374-0我们常说的英语阅读就是读者利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去解读包含一定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的阅读材料。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知识的总和,而非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即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知识经验的总和。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重中之重。诚如刘润清教授所总结的那样“正式的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有独立的思维过程和分析总结过程”。 课外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理由是:第一,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第二,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课文生词和新的语言结构的密度大,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第三,精读实际上综合训练,大量的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掌握而安排的听、说、读、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因此,大纲的指出实际上对我们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 我们的理解是,这里的课外阅读即泛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但又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而是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外阅读。因此,我们认为泛读既是阅读材料的问题,也是阅读方法的问题,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给学生选择时应掌握以下原则:(1)思想性强,内容健康; (2)材料难易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题材涉及面广,材料新颖,具有趣味性; (4)文章体载多样化; (5)语言地道、规范。

新编语言学教程刘润清版1,2章复习大纲

CHAPTER 1 INTRODUCTION Definition : linguis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or syste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always guided by the three cannons of science:exhaustiveness, consistency and economy.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versus traditional grammar: Scope Microlinguistics Phonetic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Macr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Neurolinguistics Stylistics Discourse analysi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Definition: Ding-Dong Theory: human speech developed from primitive man giving vocal expression to the objects he encountered. Sing-Song Theory: language developed from primitive ritual songs of praise. Pooh-Pooh Theory: language came from interjections, which express he speaker ’s emotions. Origins Yo-He-Ho Theory: language came from the cries uttered, during strain of work. Ta-Ta Theory : language cam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certain gestures and tongues movements. Bow-Wow Theory: language came from imitation of animal cries and other sounds heard in nature. Design features Linguistics describes languages and does not lay down rules of correctness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emphasizes correctness. Linguists regard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emphasizes the priority of written languag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based on Latin and it tries to impose the Latin categories and structures on other languages. Linguistics describes each language on its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s a system---elements in it are not arranged and combined randomly, but according to some rules and principles. Language is arbitrary ---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 pen) and the thing. what we write with).Language is vocal---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languages is sound. Language i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human-specific, very different form Arbitrarines s: this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logical or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particular sound and the meaning it is associated with. For example, English should use the sounds/d?g/ to refer to the animal dog, but Chinese should use “gou ” to refer to te same animal. A dog may be called a pig if the first man happens to name it as a “pig ”.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nds and their meaning is quite accidental. Of course, onomatopoetic words such as “quack-quack ” and “bang ” are exceptions, but words these are relatively few compared withe the total number of words in language. Duality: language operates on two levels of structure. At one level are elements which have no meaning in themselves but which combine to form units at another level which do have meaning. Productivity : productivity or creativity refers to man ’s linguistic ability which enables him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our native language, including the sentences which were never heard before. Interchangeability : interchangeability or reciprocity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man can both produce and receive messages, and his roles as a speaker and a hearer can be exchanged at ease.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is a property of language enabling people to talk about things remote either in space or in time. Specialization : specializat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man does not have a total physical involvement in the act of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It cannot be transmitted through heredity. A human being brought up in isolations simply doesn ’t acquire language, as is demonstrated by the studies of children brought up by animals without human contact. Animals transmit their cries simply from parent to child, while human baby doesn ’t speak any language at birth. What language a baby is going to speak

普通语言学课程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普通语言学 授课对象:全校硕士生 授课语言:汉语 授课时间:2010年春季学期周三下午16:00-18:00 授课地点:逸夫楼第三阶梯教室 课程组织:陈国华 课程秘书:谢娟(电话88816824) 课程内容与安排 课程参考书 George Yule (1996/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语言研究).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考核方式 (1)每一次讲课最后留10分钟做一小测验,共15次,每次5分,共75分。 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每人提交一篇课程论文,题目须选自每一讲所给的思考题,长度为5000 字左右,格式遵照《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论文格式手册》。提交日期 最迟不晚于第17周周五下午5:00,提交地点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学生作业信箱。 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50%。

课程简介 1 什么是语言和语言学? 首先介绍语言的定义。‘语言’一词有多个用法,如,指讲话行为;指某人的语言;指某种文体的语言;指某国的语言;泛指人类语言。由于对语言的认识还不很全面,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很难。到目前为止,能被许多人接受的定义是:‘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声音符号系统。’区别人类语言与动物的呼叫系统时,常用语言的设计特征。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即来自物种本能,也来自后天教养;语言具有任意性;语言有创造性;语言有位移性;语言有双重性;语言有系统性。 然后介绍什么是语言学。定义: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科学性有5条原则:系统性;客观性;前后一致性;语料充分性;简单明了等。语言学中的几个重要区分:描写性与规定性;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语言与言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形式与功能;语言的社会性与心理因素;语言的可变性与不变性。语言学有许多分支,其实就是研究语言的不同层次或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言学还有许多流派,就是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去观察语言。 推荐参考书 王德春(2001),《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思考题: (1) 讨论4条语言的设计特征,要用具体例子说明。 (2) 讨论4条语言学中的科学性原则,要用例子说明。 2 语言的起源与演化 语言起源部分从介绍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传说(包括《圣经·创世纪》里的相关传说)、猜测和理论(包括“汪汪理论”)入手,进而综述近30年来对语言起源的科学考察,包括古人类学、考古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研究,论证语言的起源与人类起源的同步性。 语言演化部分介绍语言谱系的发现和语言的进化,包括语言的演变和语法化。语言的演变从语言的区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历时变异这三方面加以介绍。 推荐参考书 Jean Aitchison (2000/2002). 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思考题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与语言起源是否相容?“汪汪理论”和“语言的图标性(iconicity,又称“相似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语言的起源? (2) 语言演变的动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 (3) 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是否有方向性? 3 语言、文化与认知 本讲从介绍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入手,侧重探索语言与民族文化和认知的关系,涉及民族学、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本讲以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实例论证语言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人类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各语言有许多共同

北外教授写给英语专业的学生

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我转载于此,是想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单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根本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能够真正学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记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上标的25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

从少儿英语看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oc

从少儿英语看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 示- 从少儿英语看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如刘润清教授所指出的:学生如何学外语,教师如何教外语,中间涉及何种心理过程,值得深入研究。社会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语言学边缘学科,是一个由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互相启发的交叉学科。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产生了心理语言学,使人们开始注意习得语言和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心理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研究记忆、言语知觉(speech perception)、概念及其它心理过程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和心理因素对语言的运用有什么影响。英语教学中强调以应用为中心,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这与心理语言学在研究外语教学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学习者的能力是一致的。乔姆斯基把人类学习语言的才能叫做语言习得机制。人类是具有一种天赋的学习语言的质体,人脑可以对信息加工,归纳。儿童在讲话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观察,另一方面进行记忆,通过思维,慢慢得出一些规则。这一点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就是要进行创造性的模仿,要从小在交际中不断运用和磨练。 一、心理语言学的定义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Charles Osgood 和Thomas Sebeok 于1954 年写的《心理语

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调查》标志着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分支。它综合了心理学和语言学。其任务是发现语言如何在理解,产出和习得三个心理过程中作用的。实验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过程,而发展心理语言学就关注语言的习得。 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当做从理解到最终产出的心理过程。英语教学关注如何吸收,理解最后产出英语。显然这两方都关注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出。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过程与其他各种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帮助教师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分析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然后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相反,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数据来支持心理语言学更深的研究,并作为试金石检验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少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少儿时期学期外语具有一定优势:第一,这一时期少儿大脑发育迅速,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具备了语言迅速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这一阶段的少儿,好奇心强,对自己周围的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接受新知识。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和新鲜的,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第三,处于这个时期的少儿能够接受渗入语言中的不同思想、文化、历史和传统等,因此英语学习中文化差异对他们影响较小。第四,这个阶段的少儿模仿能力强,机械记忆能力强、喜欢表现、不怕出丑和出错。英语学习需要大胆的尝试、交流,成年人往往害怕出错、出丑,因而羞于开口;而少儿在学习英语时,较少因害羞、胆怯而不愿开口,大多数少儿愿意积极开口说英语,乐于开口讲所学到的语言以及参与各项活动,不怕犯错误。但同时少儿学习

刘润清给英语专业学生的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写给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来源:邢淇治English的日志 来源:王姝燕的日志 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我转载于此,是想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至少知道80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个英语单词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a/;别人说no 时,我会说/niet/。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个大型录音机,要听大家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

艰苦的科研历程

艰苦的科研历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润清 [说明:本文最初发表在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题目为“外语中的实证研究”。我写“漫长的学习道路”后,感到余言未尽;学习写了,科研还没写,于是又写了“艰苦的科研历程”,成为“漫长的学习道路”的姊妹篇。但是,我不好意思都让《外国语》给我发表,于是就投到《外语与外语教学》那里去了。发表时题目改为“谈外语的实证研究”,这次收录时又改为“艰苦的科研历程”。这里记载的,与其说是我自己的体会,不如说是许国璋、王佐良等前辈的关于科研的教导,也是北外多年来形成的重视科研的伟大传统。] 一所大学的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取决于其教师的科研水平。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者从事教学活动是有益的,因为教学给他以灵感,让他发现课题,验证理论或开展实验。而科研活动又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一定量的科研活动能使教师保持对教学的高度兴趣,这样,他就不会有“教书匠”的感觉。科研使教师在学术上永葆青春。 然而,教师在业余时间搞科研有不少困难。例如,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资料,没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最主要的是,有没有懂行的老师指导你,你自己又没有兴趣,决心和适当的科研方法。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你有没有兴趣和吃苦的精神。有了这两样,其他条件都可以争取或创造。 从1980年写第一篇文章起,我的科研历史已经有23年了。这段科研历程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坎坷的,但同时也是给人教益的,令人欣慰的。 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名师指点至关重要。1980年,通过许国璋先生,我结识了赵世开先生。赵先生当时在《动态语言学》(《当代语言学》的前身)编辑部工作。他知道我当时在读许老的语言学研究生,就把他刚刚得到的肯尼思·派克(Kenneth Pike)(美国著名的法位学理论的创始人)的《语法分析》(Grammatical Analysis)一书转给我,让我写篇评介。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拿来就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写出一篇像样的评介文章发表了。当时自己很得意,现在回忆起来才知道,首先是老师选题选得好。赵世开先生知道,那时,法位学理论在中国还不曾有人介绍过,但在美国已经出了不少书和文章。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我就与派克先生取得了联系,很快,他就来信表示希望来中国讲学。我把邀请派克先生的报告打上去,王佐良先生立刻就批准了。就这样,派克先生就来北外讲学了。派克先生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调查生疏语言有一套高超的技术,这是传教士语言学家所接受的训练使然。一是他有办法准确地记录下生疏语言的发音。如,他让我们用中文说“我有一个苹果”,几遍之后,他就可以准确地重复出来。二是他有一套调查语法系统的方法。如,他让我们说“我打他”、“他打我”、“我有两个苹果”、“我有三个苹果”等,他就知道了中文宾语不变化,多数不变化的规律。派克先生知道我国的语言学家王力,并提出与他见面的想法。我陪他去见王力时,这两个大学者交流起来,我只能听懂只言片语。他们二人关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谈话,也远远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与派克先生在一起的日子让我懂得,在语言学的探索中,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此后,我又写出好几篇关于法位学理论的文章。赵世开先生的指点不仅让我发表了多篇文章,而且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也碰巧成了第一个把法位学语法理论介绍到中国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