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三宅一生

解读三宅一生

解读三宅一生
解读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

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六十年代初,他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1965年,他赴法国巴黎留学,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又转到纪?梵希门下,担任助理。在两位大师的培养下,学到了许多高级时装设计和复杂制作工艺的技巧,他于1969年辞职渡美,任杰弗里宾的设计师,研究成衣服装设计。1970年回到日本后,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71年,三宅一生赴美,在纽约首次举行了个人时装发表会,曾轰动一时,1973年,他又在巴黎举办了高级成衣发表会。1976年,举行了名为“三宅一生与12个黑女人”的剧装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7年荣获“1976年全日设计奖”。1983年又获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素材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三宅一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设计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很强。评论界认为他所表现的是活动的雕塑。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生动的配色,正如国家Rouseau自然的色调一般,布料的弹性运用,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而他对于材质的独到风解,使得褶裥的花样更多了。三宅一生是假服装发表之名,行艺术创作之实从那时起,他开始用缠裹和重叠的方式,以富有异国情调的织物与日本传统的服饰观念相结合。为了这个目的,三宅一生设计了三种不同性向的织品,均能达成简便易穿的要求,这些织物分别是Splash、Twist和Pleat Please。这三种织品各具特色,但都以皱褶的处理为基本形式,经过特殊的整理过程使织物具有随身舒适的效果,其中Pleat Please是三宅最为人知的织品代表作。虽然这种面料的始创者是30年代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马瑞阿诺?佛坦尼(Mariano Fortuny),但三宅一生将这种带有细密褶皱的布料注入了更多新意,并在设计中使它在造型方面的作用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品牌简述:

三宅一生是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的时装极具创造力,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三宅一生似乎一直独立于欧美的高级时装之外,他的设计思想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相抗衡,是一种代表着未来新方向的崭新设计风格。三宅一生善长立体主义设计,他的服装让人联想日本的传统服饰,但这些服装形式在日本是重来未有的。三宅一生的服装没有一丝商业气息,有的全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创举,他的顾客群是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公司简介:

创始人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1938年出生于日本广岛,曾在Givenchy(吉旺希)公司任设计助理。1970年在东京成立了三宅一生设计室此后相继成立了三宅一生国际公司、饰品公司、欧洲公司、美国公司等。曾获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迈尼奇时装报大奖、纽约普瑞特(Pratt)学院杰出设计奖、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奈门马科斯奖等多项大奖。褶皱大使三宅一生

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可见,李白对抬头和低头,有看似经典的认识,只是李白的脖颈不听使唤,该低头时却抬头,该抬头时却低头,搞得李白一辈子光碰头,有时被摔的鼻青脸肿的,但这时的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疯疯癫癫的,于是,李白就借着痛感籍着癫意把一肚子的酒吐出来,成就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元萨都剌《北人冢上》诗:“低头下拜襟尽血,行路人情为惨切。”可见,古人从心里是不喜欢低头的,喜欢的是抬头。

记得我以前在学校操场里喜欢低头,体育老师说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还说我是一个没有阳光心态的人。记得体育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瓜子之所以长的粒粒饱满,那是因为向日葵始终抬头向着太阳。”

记得我第一次去应聘工作,应聘的工作人员看我低着头,直接就叫我回去了。

那我就抬起头吧,进家门的时候,由于我抬起头,我的头一下子就被碰出了血来,搞得我在家里好几天就不想出门的。

我走下坡的时候,依然是抬起头,这样显得自己有自信,冷不防,我一连向下栽了好几个跟斗,摔的我头破血流的。

我的头招谁惹谁了?干嘛都跟我的头过不去呢?

我究竟是该抬头做人还是该低头做人呢?

有人说走下坡路就必须低头,言下之意就是人走背时运的时候要低着头,就像罪犯低着头接受审判一样。那当年毛泽东同志遭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时干嘛就不低头呢?那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干嘛就不低头举起手来呢?那赵一曼和江姐被敌人抓去明知只有无尽的酷刑干嘛就不低头屈服呢?那当年的灾荒岁月里全中国人民饿的吃粗糠啃树皮干嘛就不低头消沉下去呢?那有人第九次高考依然名落孙山干嘛就不低头认命了呢?有人写文章写了一百篇写了一千零一夜依然是没有读者依然是没有一个读者看好时干嘛就不低头呢?李嘉诚当初做生意是做一次亏一次时干嘛就不低头呢?你、我、他经过了这么多的困苦折磨干嘛还要坚强的活下去呢?我们的人类和整个社会经常就处在风雨飘摇里干嘛还要坚定不移向前进呢?

人的一生,几乎有过半的时候是在走下坡路,低着头走下坡路确实是不摔跟斗,但低着头只能看见脚下的一方寸路,却看不见天上的太阳和高空的明月,特别是最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

有人说走上坡路低着头最好,言下之意就是人走好运的时候要低调要谦虚谨慎。确实低着头走上坡路由于身体前倾走起路来更有劲而且更能看清脚下的路,但太阳会照在低头者的脸上吗?天上的神仙们真的就喜欢这些整天低着头的人吗?你看,孙悟空低着头只能做弼马温,但孙悟空抬起头来就成了齐天大圣;你看,刘邦把头低着,低了48年,只能是个混混,但刘邦把头一抬起来,三五年之后就开创了汉朝;你看,朱元璋低着头只能做乞丐,因为抬起头来是讨不到饭的,但朱元璋后来把头索性抬起来,结果就建立了明朝;当年美国有核武器,而中国没有,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就是不低头,中国人民就是要把头抬起来,抬起头的中国人民没有多久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关于低头和抬头,各有各的哲学。

爱低头的人,看似是低调的人和谦虚谨慎的人,实则是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人,窃喜着眼前的平安和太阳慷慨的一点光辉。

爱抬头的人,看似昂扬向上心里充满了自信,实则是脸上洋溢着阳光脑后却是布满了阴暗,即是摔了跟斗手里依然抓着一抹明媚。

有人说该低头时就低头,该抬头时就抬头,那敢问,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该低头或才该抬头呢?倘若天上真的掉下了冰炮,你抬头被砸着,你低头还是会被砸着,只不过抬头是冰炮砸在了脸上,低头是冰炮砸在了头顶而已。只有做缩头乌龟,冰炮才只能砸在护身的壳壳上。

有人信仰低头,这也不错,低头自有低头的妙处。自然,你的人生就是低头人生,所谓中庸哲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信仰抬头,这也很好,抬头自有抬头的灿烂。自然,你的人生就是抬头人生,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大概是这个意思。

有人信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这也是一个妙。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脖颈得到了锻炼,因之肌肉和心理机能就更加的发达,展现给别人的是一会儿方型的一会儿圆型的,所谓圆滑,大概就是如此。

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高尚和谁卑微的问题,各有各的哲学,这就是多样的人和人的多样性。其实,不是人世太复杂,而是你只顾着自己的低头或抬头而不懂别人为什么会低头和抬头?

人的脑袋瓜不过三斤半,由于低头和抬头的缘故,造成有的人头成了“巨头”,而有的人头却成了“狗头”,还要来一点狗血喷头……唉,看来抬头与低头之间的学问确实太高深了,像我这样的孺子是搞不明白的,只能是舔一舔皮毛而已

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

鄂尔多斯集团的三大企业战略

鄂尔多斯集团的三大企 业战略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鄂尔多斯集团的三大企业战略2012年08月27日 14:20 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2012-08-24 作者:字号 浏览量 102 2001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伊克昭盟撤盟建市,沿用了357年的伊克昭盟正式更名为鄂尔多斯市。之所以选定这一名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家喻户晓,享誉世界的企业,那就是在中国纺织业版图中地位举足轻重的鄂尔多斯集团。此前,从没有哪座城市用企业品牌来命名,鄂尔多斯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个。 “鄂尔多斯”,蒙语意为宫殿成群的地方。这里是一代天骄的长眠之所,也是钟灵毓秀、资源富集的富饶之地。从1981年到2011年的30年里,鄂尔多斯集团紧紧跟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落后的西北 边陲小镇抒写着一个又一个事业的春天,描绘着一幅又一幅宏伟的蓝图。30年里,鄂尔多斯集团改写了 世界羊绒业的格局,显示了中国品牌的实力,跻身于世界铁合金领域大企业之列。从做世界级的产品,到做世界级的品牌,再到做世界级的公司,鄂尔多斯一步一步地践行着“温暖全世界”的理想,温暖着这个世界。 30年三步走,鄂尔多斯集团的发展脉络,在集团2008年版的《企业文化》中清晰可见:“王林祥同志提出的三大奋斗目标,形成了鄂尔多斯集团的三大企业战略;三大战略的成功实施,对鄂尔多斯集团的发展起到了最为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形成了鄂尔多斯集团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 第一步:做世界级产品 山羊绒,是中国的国宝。世界上约70%的山羊绒产自中国,其中中国优质山羊绒的产量更占全球产 量的90%以上,而中国最好的羊绒有一半出自内蒙,内蒙最好的羊绒有一半源自鄂尔多斯高原。但长期 以来因为技术的缺乏和装备的落后,中国只能出口质优价廉的羊绒原料,羊绒加工业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指示纺织工业部要尽快研制山羊绒分梳机,生产中国人自己羊绒产品。 直到1981年,鄂尔多斯的前身、中国第一个成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大型山羊绒加工企业——伊克 昭盟羊绒衫厂正式投产,才结束了中国只出口原绒和羊绒初加工的历史,实现了羊绒的就地增值。鄂尔多斯也由此踏上了做世界级产品的征程。

浅析设计中的跨界现象

浅析设计中的跨界现象 设计相较于纯艺术而言,更类似于一门“准艺术”,艺术的创作境界追求无所限制,以求达到 最大化的感性发挥,个人性质更重。设计则有所不同,之所以称之为“准艺术”,是由于设计 的创作有很大的一个限制前提——功能需求。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而只有在尽可能地满足了 功能需求之下,才可以进行无限制的艺术发挥。 这样一个先天的枷锁似乎是激发设计师们去拓宽有限创作领域的起因之一,而新时代的科技 发展与多元性带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跨界设计顺应诞生,跨界这一行为也成了设计这类学 科所普遍具有的特性之一。 “全能”大概是新时代每个设计师都被希望寄予的最高素质。图形在设计中虽然依旧是核心力量,但也有很多图形所不能呈现的功能,新时代的平面设计师不仅仅需要掌握图形设计、摄 影艺术、印刷还需要对印制材料进行挑选,而传统的平面设计与印刷设计是各自独立的两个 设计门类,随着更多的新材质被研发,印刷技术的普及,因多种新材质能带去二维得到图形 设计中所不能传达的五感,而印刷的监制能缩短数字制图与印刷成品的差距。平面设计师便 渐渐将材质的挑选与印刷监制纳入了平面设计的设计范围内。 日本的中生代国际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他本人对于五感设计有着深厚的研究,喜好在设计 中用纸这种材质来加强观者的五感,尽可能地放大其设计作品的设计感与互动性。虽然在互 联网飞速发展的新世纪,纸质印刷在逐渐低迷,在他看来,纸张使设计中所需要传达出来的 某种暧昧的情感更加明朗与直接,为观者带去更多的想象空间。“纸的用途不仅仅拘泥于印刷”他强调,人类的科技在前行,造纸术在不断更迭,纸的用途也会越来越广泛。 在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节目册设计中,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冰与雪”的感觉,他 甚至跨界参与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特种纸。在印刷上,采用了压凹与烫印的手法,凹烫下的 文字在温度下部分纸纤维融化成了透明可见的薄冰质地,这种特种纸被命名为“踏雪”,犹如 大雪后的街道,行人踩在松软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串交错的脚印。而踏雪纸的印刷效果无疑放 大了这一想象与场景的呈现,原研哉的这场跨界让观者五感交织于一起,达到沉浸式的体验,让观者也仿佛置身于冰雪之中见到了来来往往的行人的脚印。 如果说原研哉的跨界还是稍显拘谨的话,那顶尖艺术设计师村上隆的跨界就是十分洒脱了。 自从日本战后日本缺乏可靠和可持续的艺术市场以来,村上早已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为此, 他制定了一个策略,首先在西方艺术界树立自我,然后自己回到日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 个新的艺术市场。为了创造植根于他自己的日本文化和历史,但在国际上仍然新鲜和有效的 东西,他开始寻找可以被认为是“独特的日本人”的东西。在得出结论认为“高”艺术元素充其 量混杂后,他开始关注日本的“低”文化,特别是动画和漫画,以及宅男宅女的较大亚文化群。这种策略衍生出他的艺术风格和图案村上隆先后以“超扁平”、“幼稚力”等字眼,简单概括了 自己的作品风格。2002年,应设计师Marc Jacobs的邀请,村上隆开始了与时尚品牌路易威 登的长期合作。路易威登与村上隆的联名合作系列是在2003年LouisVuitton春季秀场上首次 面向观众,他开始提供用于设计一系列手袋的艺术品。该系列重新设想了该公司的字母组合,用村上隆的超平面与幼稚风格设计了很多樱花、熊猫、原点的元素,在路易威登的门店设计 中也运用了这些图案的延展,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虽然他之前曾与时尚设计师如泷泽直 树等三宅一生合作,但他与路易威登的跨界合作使他在模糊“高级艺术”与商业化之间的界限 而广为人知。这也使他在日本的国内成为了名人。村上通过将他们的图像融入他的绘画和雕 塑中来“重新适应”这些项目,进一步模糊了艺术品和商业品牌之间的界限,甚至质疑这种界 限的存在。当被问及跨界艺术和商业产品之间的界限时,Murakami回应道:“我不认为这是 跨界的。我认为这是改变路线。我多年来一直在谈论的是日本的情况,那个界限不太明确。 无论是文化还是战后的经济形势。日本人认为艺术和商业是混合的; 事实上,他们对西方“高 级艺术”层级僵化和自命不凡感到惊讶。在西方,混合两者肯定是危险的,因为人们会扔出各种各样的石头。但没关系,我准备好了我的安全帽。”

三宅一生——超越商业之上

财经时报/2007年/1月/15日/第F03版 时尚制造 三宅一生:超越商业之上 向军 被誉为“面料魔术师”的三宅一生,开始瞄准中国市场。本月15日,其旗下品牌PLEATSPLEASE首次进入内地,落户上海大时代广场。 “若是看到与我的设计有类同的东西,那么不管任何人说它好,我也不要了。”三宅一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向来以摆脱设计常规为快感,向传统设计发出挑战的他,早将传统服装的包裹意义抛于脑后。 把时装当成艺术品 “面料和人体和谐之美,是通过服装来体现生命的喜悦,身体的自由的。”三宅一生说,“我工作的中心就是好奇心和喜悦,所谓的设计工作,绝对不是精致,而是源源不绝的思想,感性的交欢中所孕育出来的美的意识。” 谈起服装概念,这位68岁的设计大师两眼闪现着年轻人的光芒。“衣服穿在外面,必须用心去体会。”三宅一生认为,服装设计的语言,不是漂亮诱人的语言,而是简洁明了的行动,比如连接、折叠、伸展、打褶、包裹、卷曲、压印等。 三宅一生曾学过绘画,他不仅有着对设计独到的见解,也几乎把每一款服装都当作艺术品来设计。 他曾大胆邀请了一位艺术家,把古典画家安格尔的名作《泉》绘制在带皱褶的涤纶聚脂纤维作为的面料长裙子上。另一件著名的皱褶时装,是一条三色长裙,裙摆看上去像一个折叠纸灯笼。当模特走在T型台上,衣服便随着模特的肢体动作,也随之呈现出动态的褶皱。 三宅一生褶皱服装平放的时候,像一件雕塑品一样呈现出立体几何图案,穿在身上又符合身体曲线和运动的韵律。这种与西方美学及成衣传统截然相反的设计理念,突然把一向挑剔的巴黎人给震住了。 这种创新也体现在他对布料的选择上。1983年,三宅一生在巴黎展示了他的服装系列,因选用了鸡毛编织的面料,让巴黎人大开眼界。 “我总是闭上眼,等织物告诉我应该去做什么。”三宅一生说,为此,他对布料有近乎偏执狂的要求,布料商往往被三宅一生上百次的加工和改进布料的要求弄的筋疲力尽。 理想主义情结 三宅一生这种艺术追求,完全摈弃商业的设计理念,大受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青睐。C?D 品牌创始人帕特蕾斯认为,三宅一生的设计,是一种代表着未来新方向的崭新设计风格,他走的是真正国际化路线。 1938年,三宅一生出生于日本广岛,7岁时,因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而使他失去父亲,随后母亲也相继过世,10岁时,三宅一生被证实患有骨髓疾病,四肢常软弱无力。这些苦难的经历却塑造出了三宅一生坚强的意志和开创精神。“我不知道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但我知道曾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对我都是宝贵的经验。”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三宅一生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1965年赴法国巴黎留学,先后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和纪?梵希的学生,并担任他们的助理,同时三宅一生也获得了在巴黎高级订制服工会学习的机会,这些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剪裁技术基础。回到日本后,他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73年,三宅一生在巴黎举办了高级成衣发布会,获得了成功,从而成为第一个在巴黎办时装展的日本人。

(范)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时装风格虽然距今已近90年,但其设计内涵、风格特征依然影响着当今时装设计师及其作品,世纪前后在许多时装设计中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在08年春夏时装T台上超现实主义风格更是大行其道,因此探究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来龙去脉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就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款式风格、流行演变作深入分析,理清其创作特点和手法,启迪今后设计思路。 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20至30年代盛行于欧洲。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法国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00年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发表著名的论著《梦的解析》,拓展了人类思维意识领域。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众多文学家艺术家开始探讨无意识绘画,创作神秘诗歌,展现梦中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了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1917年阿波利奈儿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断头诗人》,1924年布列东在巴黎两次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其影响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同领域,至此超现实主义运动全面展开。 超现实主义理论 超现实主义是基于现实主义而产生的。在文学艺术范畴,现实主义是对生活的表现和反映,其特征是真实、客观的再现。而超现实主义则与此相反,其基础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下意识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人们的真正思想和真正面目是隐藏在潜意识及梦里的,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先了解他的梦。超现实主义核心是脱离现实世界,回到原始状态,

日本风格时装解析

来自日本的设计师从70年代开始,就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成为最早在世界时尚之都获得承认和尊敬的亚洲设计师,日本东京也因此得以跻身世界级时尚之都的行列。时至今日,日本时尚界不断地有新人出现,使日本时尚事业后劲不断。 & M- P# _, O1 D d) Q& D 拥有千年文化内涵的现代设计,从飘逸的印度纱丽到美妙的日本和服,东方时装承载着神秘的亚洲文明。亚洲服装传统的丰富性和深厚的内涵一直都是世界各地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源泉。从设计师保罗·波烈到约翰·加里亚诺,数百种东方主题的舞台造型被融入到时装的名列之中。 6 X& t3 }- R2 u. j- J, X6 `% B ' @* E* k6 ^% p/ g3 I! w 19世纪末,天皇和武士的神秘形象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兴趣。时装和装饰艺术由于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而更加丰富。这就是所谓日本化;倾向的开始。西方社会追求的是构造或者塑造人体,而日本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力图在人体周围营造空间。和服是由人体支撑的,并不主张炫耀服装本身。身穿和服的人必须顾及自己的坐姿和行走时的步态,要求穿着者必须具有一种精气神;这就是东方服装的精华所在。日本服装非常复杂,它成为90年代的时尚高潮。尽管西方影响代表着一种趋势,一些日本文化的护卫者极力主张复兴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的武士服装达到了复杂程度的顶点。从1888年被冠名为“历史服装”的展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简简单单的穿衣程序当中却蕴藏着武士阶层的特殊成就感。 . Z. |: I5 l$ l& G9 l 1945年前后,日本人开始接受西方影响。和服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在特殊场合中才能见到。就在日本人趋向于“美国化”的同时,美国人则正在包容东方文化。在日本,传统的和服只有在婚礼、宗教洗礼和一些重要仪式上才能见到。如今,许多日本人在工作之余回到家里以后,喜欢脱掉西方款式的“工作服”,换上舒适的纯棉和服。# H% f! l8 |) G. b6 |. L" b+ q" M ; f& T6 p6 _( |8 v7 H 4 K* }2 @: f2 G- s I( q- h2 R 高田贤三作品 ; I0 b7 K8 z ]% K! ]' {0 v. } 1965年,法国时装界来了一位实力强劲的挑战者。这一年,高田贤三来到了法国巴黎。高田贤三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思维方式而在法国时装界独树一帜。法国人发现他既有活力又富有创新观念,巴黎的同行因此而感到潜在的威胁。但人们很快发现高田贤三的风格实际上丰富了法国的时装遗产。与大多数自己的追随者一样,高田贤三并没有把精力全部集中在高级时装上,他把巴黎当作设计和推广品牌的中心。作为在巴黎工作的第一位日本设计师,他创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从高田贤三推出的第一个系列开始,他给成衣制造业注入了更为轻快、更具创新和更有想象力的风格。从此以后,法国时装就接纳了高田贤三这个品牌。! T1 O: Z6 k6 t$ h; f: t

著名大师及其设计风格

一、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创始人Yves Saint Laurent “Y·S·L”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品牌,它既前卫又 古典,善于调整人体体型的缺陷,常将民族风情、姊妹艺术、音乐文学等多种因素融于服装设计中,自始至终追求高级女装如艺术品般完美的境界。圣·洛朗的旗舰产品是高级时装,服务对象是全球仅几千名的富豪们,用料奢华,加工讲究,价格昂贵,不论服装的品质还是价格都是“高标准”。圣·洛朗还经营香水系列、首饰、鞋帽、化妆品、香烟等。 二、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创始人Issey Miyake “Issey Miyake”是一个日本人引以为自豪的时装品牌,他以独特的风格一直独立于欧美的高级时装之林。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独创的表现手段征服了整个西方 服装设计界,并开创了一种代表 着未来新方向的崭新设计风格。 该品牌极具创造力,集质朴、基 本、现代于一体。该品牌擅长立 体主义的表现,并在日本的传统 服饰中汲取灵感又将之发展和 创新。“Issey Miyake”的服装 没有一丝商业气息,有的全是充 满梦幻色彩的创举,尤其是他独 创的面料“一生褶”,成为东西 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痴迷的对象。 三、乔治·阿玛尼(Giorgio Aamani)——创始人 Giorgio Aamani “Giorgio Aamani”目前是在美国销量最大的欧洲设计师品牌,他以使用新型面料及优良的服装制作工艺而闻名。就设计风格而言,该品牌既不追逐潮流亦非墨守传统,而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乔治·阿玛尼设计理念归纳为:删除不必要装饰,强调舒适性和表现不繁复的优

雅。他的主打品牌Giorgio Aamani针对富有阶层,而品牌玛尼(Mani)、爱姆普里奥阿玛尼(Emporio Aamani)、阿玛尼牛仔(Armani Jeans)则是针对普通消费者。 四、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创始人Christian Lacroix 高贵豪华、灿烂夺目是“Christian Lacroix”最典型的风格。他的每一款服装都凸显女人的个性和品味。他在选择布料、剪裁、服装刺绣装饰上都追求高难度、高品质,展现作品的独特之处。但拉克鲁瓦高级时装不论再复杂、在华丽也会让穿着者感觉轻巧、自在。拉克鲁瓦除高级成衣外还有Bazer de Christian Lacroix 和Jeans de Christian 两个二线 时装系列, 生产休闲、 流行时装。 该品牌还 经营皮件、 丝巾、领带、珠宝、太阳眼镜等。 五、夏奈尔(Chanel)——创始人Gabrielle Chanel “Chanel”是一个拥有80多年历史的品牌,夏奈尔时装永远有着高雅、简洁、精美的风格。该品牌创始人善于突破传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功地将女装推向简洁、舒适,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现代休闲服,也成为女人衣橱里经典的款式。该品牌的产品种类繁多,每个女人在夏奈尔的世界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在欧美上流社会女性中甚至流行着一句话“当你找不到合适的服装时,就穿夏奈

浅析礼服的设计

2009年第38卷第3期广西纺织科技49 浅析礼服的设计 刘雪花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01) 【摘要】礼服是服装的重要分支,与生活装构成服装品种的两大支柱。从礼服的整体造型、细部及礼服上丰富的装饰手法阐述了礼服的设计。 【关键词】礼服;廓形设计;细部设计;装饰技法 中图分类号:髑941.2文献标识码:B 礼服在服装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古往今来,礼服 多样的设计曾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在灯光闪烁的T台 上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作为正式场合或一些非正式场合 穿着的礼服,通过面料质感、款型、造型及装饰手法丰富 着自身的设计。男性礼服以燕尾服、夜礼服、日礼服和晨 礼服为代表。而女性服装从1850年英国查尔斯?沃斯在 巴黎的时装店拉开了女性礼服的新篇章开始。晚礼服、 准礼服、演艺礼服、婚纱、旗袍、中西合璧的礼服、创意礼 服等等.一款款、一袭袭蓦然走来,成为女性永远的追逐 焦点。 l礼服廓形设计 以女性礼服为代表,从17世纪路易王朝时代宫廷 贵族穿着的宫廷服到现代多元素的晚礼服,无论款式变 化有多么复杂,其总体廓形用字母表示有A型、H型。T型、0型、x型、Y型等。以婚纱为主的礼服以X型为主流。从仿物造型上可分为美人鱼型,郁金香型、蛋型、喇叭型、灯笼型、蝴蝶型、气球型、扇型、羊腿型、浪花型等造型;从礼服的长短造型有迷你型礼服,及膝型、小腿型、长裙、拖地裙等。1981年黛安娜王妃穿起长达7.6米的婚纱,在圣保罗大教堂步上红毯的那一刻,根深蒂固地留在人的脑海中.见图l。而年轻人拍婚纱照上也经常过把长拖地婚纱瘾。礼服以其简洁流畅的线条在廓形上通过缎子、丝绸、丝绒、织锦、纱质、蕾丝等织物进行丰富的变化.中国国际时装周2009年T台的礼服印象还在眼前闪烁,礼服为T台留下了多少经典绝唱,它永远是服装舞台上闪亮的焦点。 收稿日期:2009—02—24 作者简介:刘雪花(1975.7一),女,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艺方向。2礼服的细部设计 图1 从廓形看礼服变化虽然不多,但礼服细部的变化丰富了礼服的内涵,通过礼服各部位的设计及自由组合演变出了多样的款式,也让礼服设计的内涵有了众多的展示空间。 2.1领部设计 领子是人的视觉中心之一,好的领子设计能让礼服增色颇多。当前礼服款式多样,但主要以有领与无领的变化。其中礼服以无领居多,主要有一字领,鸡心领,单向斜肩领、落肩领、方领、U领、V领、牙口领、船型领、勺形领和深浅不一的圆领。尤其是抹胸礼服更是占据了礼服的主流。其中有无肩带领,主要以一字型抹胸和燕型抹胸为多。抹胸礼服有数量不一、宽窄不一的双肩带领。有斜向和一顺方向的单向肩带领,有在肩部进行的系带领。有环颈肩带领。有领礼服主要有宽窄不一的立领(图2)、翻立领、环领、垂荡领(图3)、荷叶领、堆领(图4)等. 领子的设计让礼服的效果增色许多。 万方数据

解读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 1938年生于日本广岛,六十年代初,他考入东京多摩美术学院设计科,学习服装设计。1965年,他赴法国巴黎留学,1966年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师拉?罗修的助理设计师,1968年又转到纪?梵希门下,担任助理。在两位大师的培养下,学到了许多高级时装设计和复杂制作工艺的技巧,他于1969年辞职渡美,任杰弗里宾的设计师,研究成衣服装设计。1970年回到日本后,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1971年,三宅一生赴美,在纽约首次举行了个人时装发表会,曾轰动一时,1973年,他又在巴黎举办了高级成衣发表会。1976年,举行了名为“三宅一生与12个黑女人”的剧装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7年荣获“1976年全日设计奖”。1983年又获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素材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三宅一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设计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很强。评论界认为他所表现的是活动的雕塑。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生动的配色,正如国家Rouseau自然的色调一般,布料的弹性运用,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而他对于材质的独到风解,使得褶裥的花样更多了。三宅一生是假服装发表之名,行艺术创作之实从那时起,他开始用缠裹和重叠的方式,以富有异国情调的织物与日本传统的服饰观念相结合。为了这个目的,三宅一生设计了三种不同性向的织品,均能达成简便易穿的要求,这些织物分别是Splash、Twist和Pleat Please。这三种织品各具特色,但都以皱褶的处理为基本形式,经过特殊的整理过程使织物具有随身舒适的效果,其中Pleat Please是三宅最为人知的织品代表作。虽然这种面料的始创者是30年代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马瑞阿诺?佛坦尼(Mariano Fortuny),但三宅一生将这种带有细密褶皱的布料注入了更多新意,并在设计中使它在造型方面的作用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品牌简述: 三宅一生是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的时装极具创造力,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三宅一生似乎一直独立于欧美的高级时装之外,他的设计思想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相抗衡,是一种代表着未来新方向的崭新设计风格。三宅一生善长立体主义设计,他的服装让人联想日本的传统服饰,但这些服装形式在日本是重来未有的。三宅一生的服装没有一丝商业气息,有的全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创举,他的顾客群是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公司简介: 创始人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1938年出生于日本广岛,曾在Givenchy(吉旺希)公司任设计助理。1970年在东京成立了三宅一生设计室此后相继成立了三宅一生国际公司、饰品公司、欧洲公司、美国公司等。曾获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迈尼奇时装报大奖、纽约普瑞特(Pratt)学院杰出设计奖、美国时装设计协会奖、奈门马科斯奖等多项大奖。褶皱大使三宅一生

浅析陆俨少山水艺术之云_水技法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浅析陆俨少山水艺术之云、水技法 嵊州市三界中学 张科能 摘 要: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是多面、多元、多方向的。陆俨少一生创造了多种画云的技法,有勾云、留白、墨块三大类;画水法众多,皆精妙至善,尽工尽巧。他运用云水两种形态巧思妙用,把云和水作为虚用, 以调和变化画中诸物,使空间布置出奇,独树一帜。 关键词:山水画 云 水 笔墨 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是多面、多元、多方向的,其中水墨写意画派无疑是发展最快的,成绩斐然、卓然独立,傲然于山水画千八百年历史长河上。黄宾虹山水黑、密、厚、重,创多种墨法,“以明一而现千万”的妙法写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傅抱石大笔一挥,细锋点睛,墨色淋漓,大气磅礴;张大千晚年一洗谨细熟练刻画之貌,泼墨泼彩,打破了传统手法中点线惯用之法,开拓了现代彩墨山水之新天地;李可染以写生入手,传统笔墨与生活紧密结合,硬是从传统束缚中开出一条生路,启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而后起之陕西石鲁,以文人画之笔墨精粹,合陕北换土高原之风貌特质,出一种前所未见之黄土高原皱,创长安画风。而江南陆俨少以笔精墨妙、变化多端、外柔内刚,以利用云水以使空间布置出奇,赖拓了山水画奇想妙构的全新之境,形成独立特异之风格。陆俨少说:“创作的主要规律就在于解决虚实轻重之关系。”他运用的具体手法在于云与水两种形态的巧思妙用,他把云与水作为虚用,以调和变化中的诸物,使混成一体,虚实相接,变化为形。以虚为实,以实显虚,以黑映白,虚、白、空反为实。 宋代山水画大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为求高而一味叠山拔锋,反不能高,反觉拥塞迫促,令人闷气。而以云横其腰则高势即现。以云来现其高,以云之虚现山之实,使虚实相映,各展其态。“一两拨千斤”,云的巧用奇功由此可见。郭熙还说,:‘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一味画水增波,以求水的运势气魄反而适得其反,让人觉得多余繁琐不流畅通气,而以云来浮动变化其中,不必满幅填满水之纹浪,而水的远意阔景反而更强,效果更好。以少更多,以虚 化实,云的功用可以说是变化无尽。陆 俨少就擅长此用,他说“解决虚实莫过 于用云烟”,其诀窍只一个“间”字, 所以他在画中用云“一层隔一层,大层 隔大层,小层隔小层,或大层隔小层”, 如此反复变化以至无穷。如他作画,画 以树石诸物为实,后即以云来为虚,于 云后又布以山峰诸物为实,又再间以云 为虚,如此层层相间,虽再三反复添加 而不觉窘塞滞碍,画上物体位置安排自 然适宜而自成章法,达到了如前所述的 随心变化、水到渠成,艺术之最妙状态。 然此用云法之绝不仅在此,在于他的巧 妙灵活,变化多端,更在于他创造了多 种自己风格的云来表现形态面貌。勾云 法是传统山水画最多最常见的画法,自 古以来,已有许多的表现方法,突破自 创的难度非常大,当代山水画大家大都 是通过吸收西画明暗效果,用留白法衬 托来表现。中年后的陆俨少渐渐化古人 笔法为自己之笔法,打破古人惯用的“芝 头”状,创造出了自家的路数,用不规 则而缭绕屈曲之线条,表现云的阴背之 处,再以流畅而略带波浪纹的线条画云 的阳面其创造的“勾云”、“留白”、“墨 块”等绘画技法,为传统之所未有,一 扫柔媚之气,形成了苍润浑厚的风貌; 他的山水画将云水、江河、湖海的汹涌 澎湃、浩渺弥漫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陆俨少的勾云不仅有特色,而且变化多, 所以他能画任何尺幅的云图。他画勾云 的长处还在于他的线条功夫好,走笔如 飞,畅顺飞扬,凝练重拙,流畅圆转。 墨块云是陆俨少晚年独创的,他青壮年 期作品以墨秀清逸为主,晚年作品以大 墨块于大墨块间留下的白痕形成高光, 产生云意。如他自己所说“水墨间留白 痕,缭绕萦曲盘旋山际,或是云烟,或 是泉水,或是阳光,前所未有,无以名 之。其法先画几条大墨痕,蜿蜒屈曲, 或相平行,或相结合,离合顾盼。”墨 块云的产生使陆俨少的画进入了新阶段 新境界,进而奠定了大师的地位。 陆俨少画云手段之多、之妙、之奇, 空前绝后,古今卓然一家。所以陆俨少 以如此多的云法来充实装点、变化。他 的山水世界,他的山水画之成就可以想 象了。所以说,云的创造及运用是陆俨 少山水画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基础,是 变剂。 在谈及陆俨少绘画风格特色时,水 始终与云并提公论,因为水与云同样在 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云一样, 陆俨少画水亦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高才 奇手,独树一帜。画水在中国画里一直 是个大题目,也是一个难题。从隋朝展 子虔的《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表现水的 技巧;唐宋时期绘制水法的大家辈出, 当时对山水画就有“十日一水,五日一 石”的说法,说明当时画山水费时颇长, 而画水尤为时。宋代马远有《水图》数 十幅,尽状各种水态波势,堪称独绝, 为后世钢范,后逐少人擅此。而陆俨少 之画水法众多,皆精妙至善,尽工尽巧。 画水之难,难在变化,难在出新。观古 今画水,方法不多,几乎不出马远图式。 陆俨少画水得心应手,笔随意转,一气 呵成,从不凝滞;他画水以线勾为主, 兼用渲染。如他画《陕江险水》系列, 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 势迅猛,喷薄回转,极显生气;其漩涡 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 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 状。或画平波万里,稳水缓流,用笔细 柔圆和,流婉、灵巧,层层推进,逶迤、 连绵,络绎不绝。陆俨少画水不仅在于 他善于学习传统,尊重古人,更在于他 敢于突破。他评马远《水图》说:“但 总觉结构呆板,少有变化未尽流动喷薄 189

三宅一生与川久保玲解构主义风格分析

万方数据

与三宅一生相比,川I久保玲的生长环境要显得优越得多。1942年10月她出生于东京一个大学教授之家,从小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面料公司上班,1967年独立成为服装设计师,1973年成立了一个服饰品牌Comme,1975年。在东京举行首次的女装发表会。1978年这个品牌开始有男装,称为Homme。这个时期,她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风格闻名,受到许多时尚界人士的喜爱。 1981年,川久保玲第一次在巴黎时装展举行发表会,此时她开始受到全球时装界的注目。隔年,她设计了“乞丐装”(如图),从此宽松、刻意的立体化、破碎、不对称、不显露身材的服装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一场发表会的设计灵感来自日本美学中的不规则和缺陷文化。她的创作概念和特色引起了不少时尚评论家的争议,也带动了后进设计师的服饰设计。 日本的知名服装设计师当中,川久保玲是少数几个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未曾主修过服装设计的特殊设计师。三宅一生的作品被称之为东方遭遇西方的结果,相比之下,川久保玲的作品受西方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二、采用的色彩的侧重点不同,表现氛围、基调各异 川久保玲擅长使用低彩度的 布料来构成特殊的服饰,其中有 许多是单件同一色调的设计,特 别是黑色可说是她的代表颜色。 她形容黑色是令人舒服的、力量 的和富于表情的。在1981年川久 保玲巴黎的首度发布会上,设计 出大的黑色方块的服装,用古怪 的妆容和不整洁的发型将模特进 行丑化,背景音乐更是以一曲狩 猎的哀歌作为开场。当时川久保 玲采用折叠的机织面料、皱缩扭 曲制成的服装款式,打破了那一 时代欧洲对流行时装的审美观。 所采用的模特也非身材、面容较 好,而是带着一股阴郁、哀愁气 质的模特,以奇异的妆容、杂乱的头发走上T型台,其另类作风令在场的时尚界和媒体皆为之震撼。隔年,推出了更令人惊讶的 作品——乞丐装(如图),整体的设计没有丝毫亮度的色彩,呈现出暗沉的色调、带有破洞的衣服面料、宽垮松懈的结构线条,勾勒出贫穷、苦难、邋遢的氛围。在细节处理上,她使用颠倒错乱的121袋,不强调肩线的手法,而注重层层相叠的多层次组合,有意体现不平衡感和下坠感,布料呈现出仿佛被撕开般的怪异,服装也随之变得风格难测,甚至颇有仙风道骨之感。与其它品牌的华丽、精致形成强烈的对比。 “乞丐装”的设计,震动着人们固有的服装观念。她的设计独立自我:领子袖子歪斜,里缝内衬暴露,立体几何模式,不对称的创意裁减,利落的线条与忧郁的色调……服装已上升到意识形态上的美感。 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色彩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他的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生动的配色,正如自然的色调一般,布料的弹性运用,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 一三、外形轮廓,面料选择 川久保玲注重在外形上下功夫,1997年的春夏时装发布会。曾推出一季主题为“DressMeetsBody”的服装,意思是将服装和身体融合为一,结合成一种新的外型轮廓。她打破了时装界的一贯模式,保留多余的布料,随意留着,使衣服呈现出宽松肥大的效果。“体形造就服装,服装改变体形”,是川久保玲重新为服装视觉空间下的定义。一款名为“Lumps块状填充物”的女性 116背部和臀部具有凸起填充物的格子连衣裙让人们感觉到像是模特的背部有着巨大的肿瘤;或是前身的巨大鼓包使得模特看起来像是怀孕的孕妇;又或是在上半身的前后结构中都填充鼓包唯独突出腰部的线条,下半身也同样地进行前后结构填充只突出臀部以 下的曲线来试图改变女性的体形等。所有这些创意使人们感受到她的设计具有对传统的反叛和对常规的破坏、肢解。 三宅一生则强调简洁,“一块布就是我的出发点”,三宅一生在从事服装设计开始就一直尝试用一块布作为出发点,开始自 由变换的设计。三宅早期就尝试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精确计算, 将一块布制作成简单的一体成型的桶筒型服饰。这类衣服以不浪费为原则,通过计算机精确计算,使服装的全身上下都只用一块布来完成,而且衣服的边缘不脱线,这也充分展示了一块布的无限性。衣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再加上两个袖子。这样做成的桶形衣服,紧贴皮肤,不产生任何的边角料,更不会产生对材料的浪费。 三宅一生的作品更着重在所采用的材料的设计上。每次设计与制作之前,总是与布料寸步不离,把它裹在、披挂在自己身上,感觉它、理解它。他说:“我总是闭上眼,等织物告诉我应去做什么。”他对布料的要求近乎苛刻,让布料商甚至自己亲自 进行上百次的加工和改进实在是司空见惯。因而他设计的布料总是出人意料,有着神奇的效果。比如传统的绗缝棉布在三宅一生用来效果独特神奇,他偏爱稻草编织的日本式纹染、起绉织物和不织布。 他特别重视布料所传达的信息,布料的性质及特点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衣服上的线条、织物的色调,往往会成为他表现手法上的借鉴他将自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应用了现代科技,结合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被称为“布料魔术师”。他的作品有一种无结构、无拘束的社会态度,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三宅一生的时装源于日本,却又有西方作品的精神。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装饰身体,还非常强调内部和外表造型结构,是名副其实的具有艺术特征。 四、工作思路上的差别 1999年,三宅一生把他的女装系列委托给他的学生NaokiTakizawa(他已经在1993年设计了男装系列),以便能够全身 心地投入拓展新观念的研究。而川久保玲至今仍然继续着每年 CommeDesGarcons众多主线副线品牌的设计,她和他提拔的设计师持续带动解构浪潮。不仅仅是自身埋头解构主义的探索, 还尽可能地提拔她所欣赏的新设计师,因此解构主义在服装舞台上也越加恣意。CommeDesGarcons旗下的大热品牌Junya’Watanabe,其设计师渡边纯弥,因为设计风格与CommeDesGarcons的微妙相似而受到川久赞赏,在几年时间内迅速登上国际舞台,另一位日本设计师,是品牌Undercover的设计者,高桥盾,川久对他的设计赞赏有加。Undercover以解构手法融合多种元素,创造出潇洒恣意的个性风格,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深受年轻人喜爱,Undercover被争相追捧。 当今是人们穷尽表现自我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和审美需求已经成为左右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服装的精神性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自由,研究和分析各类设计师的风格的目的, 有利于探索服装设计的新道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资料. 【1l彭俊宣.服装设计与审美内涵的阐释——|从三宅一生的经典设计风格谈起.商业文化Ⅱ】’2010. 【2】陈建辉.论服装设计风格中的结构与解构U】.艺术设计史论,2005,(1):105.106. 【4】张元芙.褶皱一生与褶皱一生Ⅱ】.服饰新世界,2007,94. 【5J苏洁.后现代荧学视野中的解构主义时装UJ.纺织学报,2006(11):118. 作者简介 竺梅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青岛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在读。万方数据

8位声名鹊起的日本设计师,他们是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的门徒

8位声名鹊起的日本设计师,他们是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的 门徒 今年的男装周继伦敦、米兰后终于走到了巴黎。巴黎作为时尚中心,向来都是压轴,对走秀的品牌也一向挑剔,汇聚的多是法国老牌或意大利高级品牌,如 Louis Vuitton、 Hermes 等。 虽然巴黎时装周和男装周向来都更喜欢本土的设计,但也还是不乏异国色彩的。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进入巴黎时尚圈的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著名日本设计师已是巴黎秀场上的常客。 6 月 25 日、这两个品牌就都于 2016 巴黎男装周上推出了最新的春夏系列。川久保玲的 Comme des Gar?ons 、 KENZO 作为同样闻名的日本大牌也紧随其后。

三宅一生 2016 春夏男装

山本耀司 2016 春夏男装

Comme des Gar?ons 2016 春夏男装 然而,今年除了这几个大家都熟知的日本品牌以外,渡边淳弥与 Sacai 这两个代表日本时尚的新势力的品牌也出现在了巴黎男装周的日程表里。 日本时装史专家深井晃子曾表示:“日本在服饰布料的使用上有着丰富历史,日本设计师便很自然地选择时尚之都巴黎,以获得更好的设计评估。”时装专家柳泽元子也讲到,事实上能发布时装消息的只有巴黎,巴黎通过世界各地的买手与时装记者向世界传播消息。能否在巴黎取得成功,成为了日本时装领域判定一个设计师是否成功的最高标准。

因此,继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宅一生等大牌前辈相继踏上巴黎时装周并取得成功以后,近数十年来越来越多日本新晋设计师也走上了这个世界舞台,发展成为日本时尚的中坚力量。 当下,森永邦彦( Kunihiko Morinaga )、二宫启( Kei Ninomiya )、古田泰子 ( Yasuko Furuta )、高桥盾( Jun Takahashi )、渡边淳弥( Junya Watanabe )、阿部润一( Junichi Abe )、阿部千登势( Chitose Abe )以及津森千里( Tsumori Chisato )可谓是日本八位最瞩目的新晋设计师。

三宅一生“132 5.”的折纸设计分析

规划基金 (12YJAZH100) 志家,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宅一生“1325.”的折纸设计分析 徐昕玥,齐志家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武汉430073)摘要:[研究意义]三宅一生“1325.”系列采用传统折纸艺术原理进行造型设计,完成了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转换。它采用一整块布进行山折和谷折(凸折和凹折)制成,作为面料上的零浪费和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是未来服装发展的一个趋势。[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对三宅一生“1325.”中的正方形旋转折叠款进行复刻和详细的版型尺寸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研究认为:①折叠款服装是基于不同面积角度的形状在拼接时所产生的一种相互支撑的空间关系中产生;②在版型设计中需要保持折叠的各边边长的长度、高度相等。在设计制版时要保证各底边线(横线)以及每排(横向)线段高度的采寸一致,每条(纵向)采寸从上之下依次递增;③角度的设定需要依赖于一定的三角形函数原理,每一个角度都需要有个精确的设定,才能达到折叠后层叠旋转的正方形。 关键词:“1325.”系列;服装设计风格;折纸设计; 拼接造型中图分类号:TS941.1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4131-(2019)04-0074-08 Analysis on Origami Design of Issey Miyake 's ‘1325.' X 哉Xin-yue ,QI Zhi-jia (School of Fashio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In the ISSEY MIYAKE 's ‘1325.'series,the traditional origami art principle is used in the design,and the conversion from the two -dimensional plane to the three -dimensional one is completed.ISSEY MIYAKE 's ‘1325.’is made of a whole piece of cloth through the mountain folding and valley folding (convex folding and concave folding).As a zero waste on the fabric and a new design concept,it is a trend of future garment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 -engraved and detailed layout dimensions of the square rotating folding style in ISSEY MIYAKE 's ‘1325.’.The study mak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First,folding style garments are based on a spatial relationship created by the shape of different area angles when splicing.Second,in the structure design,it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length and height of the folding sides equal.In the design and plate making,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the height of each bottom line (horizontal line)and the height of each horizontal line are consistent;each (longitudinal)inch is increased from top to bottom.Third,the setting of the angle depends on a certain triangle function principle.Each angle needs to have an exact setting to achieve the stacked rotation square after folding.Key words: ‘1325.’series;fashion design style;origami design;stitching modelling 二零一九年八月/第八卷第四期 FASHION GUIDE 服饰导刊74

浅析中国高级定制服装行业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6123557.html, 浅析中国高级定制服装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晓锦钟凌玲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4期 摘要:新时代新气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服装行业的变化翻天覆地。笔者不禁要感叹时代发展之快。然而我国何时产生国际级设计大师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关键词:高级定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族服饰 一、中国为何要有设计大师 服装市场高级定制,高级成衣,大众成衣三大市场紧密相关。我国服装市场目前还是以给国际大牌贴牌代工为主,绝大部分利润往往掌握在品牌所在国手中。我国要想从服装贸易大国转变为服装贸易强国,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大师。 二、欲知何时有,先知为何无 设计大师往往伴随着品牌一同诞生,外国的服装品牌,动辄2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为何不见这种历史悠久的服装品牌?其实原本我们是有的,譬如苏记刺绣,马季亚麻等老工艺字号,这就是品牌的雏形。然而我们没有将这些字号品牌化,完整的传承下来。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逐渐进入国际前列,服装行业却还没有崛起。 三、欲知国内发展,先看世界格局 (一)法国高定协会发展史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时装大国以四大时装周为根据地,分别是:PARIS时装周、LONDON 时装周、MILAN时装周和NEW YORK时装周。可以看出,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格局,这也事出有因,因为近现代服装就是由欧洲的立体剪裁发展而来,而东方国家,诸如我国的宽袍大袖,日本和服,印度披挂式的服装都是平面服装。所以东方在近代以来服装方面没有西方那样的统治力。值得一提的是亚洲的TOKYO时装周月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这也要得利于日本的“新浪潮三剑客”即山本耀司、高田贤三、川久保玲在欧洲的崛起。而我国的时装周主要有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广州时装周构成。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我国时装周发展稳定,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及社会人士关注。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与服装大国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二)日本服装发展“新浪潮” 我国与日本都属于东亚国家,有许多发展上的相似性。因此,发展我国服装产业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1959年开始,三宅一生来到东京多摩美术大学念绘画。“我之前从来没有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