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感应强度 说课稿

磁感应强度 说课稿

磁感应强度 说课稿
磁感应强度 说课稿

《磁感应强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选修3-1、第3章、第3节《磁感应强度》。

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重视新课程过程与目标的体现,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和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希望学生对新的物理量有视觉和触觉上的感知,亲自参与概念的假设,验证与形成的过程。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体会到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与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电磁学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而磁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在前一节中通过实验得出了F∝IL,比例系数与导线所在位置的磁场有关,用符号B表示。所以对比例系数B的认识,也是对安培力公式的补充与完善。

本节教材是结合一张图片用叙述的方法给出了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利用安培力测定磁感应强度,这是在概念形成之后来完成的,而我把这个活动安排在概念形成之前,把活动的目的设为---利用安培力测定比例系数B,这样既可以使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完整,也达到了测定磁感应强度的目的。

本节教材中还有一个物理量磁通量,有了磁通量的概念后可得到B的另一个表达式B=Φ/S,B又叫做磁通密度,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磁感应强度,我们放在下一节讲解。

基于对教材分析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应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知道电场强度的定义及特点。

(2)知道磁场有强弱,知道磁感线,知道矢量的分解与合成的方法。

(3)对类比法、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等物理方法比较熟悉。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实验操作的过程(2)实验数据处理和对数据的归纳总结。

实验操作过程有很多细节容易导致实验数据误差较大。①线圈受到的安培力较小②弹簧秤精度不够③线圈受力易摆动,难以控制电流与磁场方向垂直④蹄形磁铁U形内部不同地方磁感应强度不完全相同。对于以上困难,为了增大安培力,重新绕制了线圈,适当增加线圈的匝数,使用磁场稍强一些的磁铁。为了力的读数更准确把弹簧测力计更换为精确度为0.001N的数显测力计。为了阻止线圈的摆动将线圈进行了固定。每次测量让导线处于磁铁U形内部同一位置。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实验探究磁感应强度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2)能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实验和分析,寻找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2)进一步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进一步在实验中体会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的做法。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借助与电场的类比,促进学生深入认识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方法的研究新的物理量,

导学案教学,做到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把需要学生预习

完成的内容分成了六大任务板块,以任务卡的形式教由学生完成。学生每张任务卡的完

成就达到了一个小的目标,把这六个小的目标一一实现,从而实现这节课的总体目标。

2.学法:通过讨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在课前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完成任务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展示导学案

完善导学案,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给出定义,完成

这节课的学习。

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感受磁场的强弱引入课题

通过用不同的磁铁(大蹄形磁铁,小蹄形磁铁,钕铁硼强磁铁)去吸引同一物体感受磁力的大小,发现体积最小的磁性反而最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也将分组用这三者去测量B的值,为后面的实验结果做铺垫。观看图片知道不同强弱的磁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环节二知识回顾,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提出假设

环节三探讨探究的目的、方法、细节

认识我们要使用的实验目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的操作步奏,设计好实验

数据记录的表格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做好实验操作之前的准备工作。

环节四合作探究,实验操作

连接电路,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并记录需要的数据

环节五分析数据,实验总结,得出定义

综合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得出比例系数B的特点。在学生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实验的出的数据横向比较用同一磁铁做实验的小组得出的比例系数接近或一致,纵向比较用不同磁铁做实验的小组得出的B值不同,应该是小蹄形磁铁B最小,钕铁硼磁铁B值最大,与课堂引入相呼应,由此判断能否用比例系数来反应磁感应强度,回应第一个环节中提出的假设。

环节六体验成功,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得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物理意义,定义式,方向,单位,矢量性各方面进行知识的梳理,对磁感应强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环节七巩固练习,提升解题

环节八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如何让学生由不疑到不信的转变

在本节的教学中,预设学生应该能提出一些疑问比如:

(1)为什么B不称为磁场强度

(2)为什么不用小磁针试探磁场的强弱

(3)磁铁的宽度能表示导线的有效长度吗

在本版教材中并未提及电流元的概念,这种定义方法确定的是一小段通电导线所在范围内磁感应强度的平均值,只有对匀强磁场,给出的才是各点的B;而对非匀强磁场,不能给出场中各点的B,如果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

谢谢各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关键字】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关键字】彝族的食俗、饮食文化、餐饮用具的文化艺术、餐饮的历史风俗及礼仪 一、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民族团结》说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民族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补充大量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情况。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讲解达成共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同学们乐于接受的图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创设历史情境、图史结合、问题导学、分组合作等方式相结合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讲课稿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 作者:陈晓亮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 摘要:居住在四川西南方向的彝族人,这是中国最大的群居彝族聚集地。他们对服饰的装扮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们在服饰中用黑、红、黄三色为主色调,青蓝、白色、紫色为配色,并在领、肩、胸、袖、脚边上绣上各类精美图案,使服饰变得绚丽多彩。其服饰的色彩大胆强烈,绚丽多彩,在崇山峻岭之间闪耀着独特的色彩魅力,蕴含着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审美文化。 关键词:彝族;服饰;色彩美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53-02 一、彝族服饰色彩原料的来源 彝族服饰的纹饰和色彩选择上,是根据服饰的色彩来决定绣什么纹饰。创作者一般都会选择与纹饰象征意义相近的色彩来表达,因此,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纹饰的内容是一致的。彝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传统服饰的材质大多采用动物的毛、皮、麻、或草,经过“纺专”纺线,“腰机”织布,然后制作成服饰。 彝族多分布在山区,地理位置优越,空气清新,自然植物种类丰茂,矿产充足,为天然色材的获取提供便利的条件,动物、植物、矿物、土壤等是主要的获取途径。动物色是最原始用色,人们直接用动物的血液涂抹身体或器物,来完成以巫术为目的的原始宗教仪式。天然的色质纯正稳重,尤其是加入特殊的调和剂会使原有的色彩更加光鲜、牢固不易退色。植物颜色取自于不同的草本或木本植物的花、叶、莲、皮、根,或直接取其汁液,经过腐蚀加工制成色料。植物染色的主要原料有:漆、茜草、红花、蓝、紫草、黄栗、黄连、核桃、枸杞等。彝族材料选择有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色彩原料来源很好摄取。 二、彝族服饰色彩的表现 彝族服饰色彩以大面积的黑(青)为主色,红、黄次之,形成独有的彝族三色文化,以绿、紫、白等色为搭配。彝族多变的色彩搭配使用,实现了视觉感受的丰富。 黑色,大地之本色,寓意为端重与威严,是所有支系里共同使用的颜色,也是最基础的颜色。黑色多用在底布,上衣和裤子上,但每个支系服饰中黑色的使用面积却有很大的差异,元谋的诺苏最喜爱用黑色,从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长裙,无不使用黑色,其他支系服饰的黑色常见于坎肩、长裤和上衣、围腰的底布。有少数服饰黑色只出现于腰带和脚边。 红色,热情豪放与勇敢,是彝族服饰中主要颜色和最亮丽的颜色。它主要用于服饰的装饰图案上,是彝族刺绣中的主色。彝族服饰的装饰手法丰富,在每一件衣服上都有手工的刺绣服饰,从头到脚,衣服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展示了红色的魅力。在彝族服饰中很难发现一套不着红色的彝族服饰。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 王继民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课着重强调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共同繁荣。让学生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民族团结的作用。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民族分裂和独立,而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一些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和一张大合影照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各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收集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图片。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一些角色,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不易理解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比较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所取得成就的理解,我出示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成效。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思想,具体表现在:1、学生已经了解到各民族的团结,对民族团结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说课稿

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精品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优-32磁感应强度99

选修3-1第三章 **磁感应强度教案 一、教材分析 磁感应强度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十分重要,首先要告诉学生一定要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知道B的单位是特斯拉。 2、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会用公式F=BIL解答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物理中研究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 学习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磁场强弱已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在研究电场时,已经学习确定了一个叫做电场强度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电场的强弱。与此对比类似引出表示磁场强度和方向的物理量。 五、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认真预习课本及学案内容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二)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磁场不仅具有方向,而且也具有强弱,为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怎样的物理量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紧接着教师提问以下问题. 1.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学生答]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2.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式是什么? [学生答]电场强度是通过将一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分析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检验电荷量的比值来定义的,其定义式为E =q F . 过渡语:今天我们用相类似的方法来学习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三)新课讲解-----第二节 、 磁感应强度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让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和竖直方向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中的各个点时,小磁针的N 极所指的方向不同,来认识磁场具有方向性,明确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规定。 【板书】小磁针静止时N 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 过渡语:能不能用很小一段通电导体来检验磁场的强弱呢?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演示1】用不同的条形磁铁所能吸起的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说明磁场有强弱。 【演示2】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如图)先介绍匀强磁场: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匀强磁场。 后定性演示(控制变量法)①保持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②保持电流不变,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导线受力情况。 【板书1】精确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场方向垂直时,通电导线受力(磁场力)大小IL F 写成等式为:F = BIL ① 式中B 为比例系数。 注意:①B 与导线的长度和电流的大小无关②在不同的磁场中B 的值不同(即使同样的电流导线的受力也不样) 再用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从而得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中国漆器之乡——大方

中国漆器之乡——大方 作者叶光良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方漆器与国酒茅台、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1915年2月,大方漆器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510项),大方彝族漆器髹(xiu)饰技艺位列其中; 2010年9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大方漆器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大方“中国漆器之乡”的荣誉称号。大方漆器集较高的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闪耀着中国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 大方县漆树栽培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大方县境内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大方生漆以产量多、品质优而名扬海内外,素有“国漆之乡”的美誉。大方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以上,具有燥性好,膝膜光洁、防潮湿和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是对大方生漆质地优良的生动写照。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大方县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生漆的生产给予了大力扶持,使全县的生漆生产发展加快,生漆产量居全省之首,名列全国第六。 量大质优的生漆,为大方县漆器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史载,大方漆器制

作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进而以牛皮制成胎坯,用生漆涂髹,制成酒、乳、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间,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为了地方特色产品,并开始向朝廷进贡。清代,《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家庭漆器制作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从业者达千人之众,故有“漆城”之美誉。清光绪年间,大方漆器生产由家庭作坊开始向手工业工场发展。 大方漆器开始时只用牛皮制胎,制成皮碗、皮箱、皮盘、马鞍、烟盒等。以后逐步发展到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并以上等漆作涂料。大方漆器制作工艺独特,制作要求高,其工艺流程繁杂,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底、漆地、罩面、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产环节才得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嵌花、明花、隐花三个类型。明末清初,大方的皮胎隐花漆器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与北京的雕漆、山西的云雕、四川的雕填、甘肃的填彩等漆器齐名而被载入史册。 大方漆器图案典雅逼真,质地坚实耐用,造型古朴雅致,漆色光可照人、润泽生辉,色泽艳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大方漆器制作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金花、影花、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并书有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雅庄重。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现在产品除了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描金、刻银、嵌花、填彩等品种。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若隐若现,独树一帜。大方漆器的嵌花,细腻纤巧,清幽雅致;它不刻意雕琢,也不饰以金银,只设淡淡润色,所嵌景物生动盎然;图案有青山、秀水、古木、瑞雪、春花秋实、飞禽走兽、风土人情等。五彩,是大方漆器又一特色,色彩调配趋于鲜艳夺目,更富民族气息,突破了沿袭已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大团结》,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理论依据: (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 ——叶小兵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2.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的团结和统一。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本课有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课标分析: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目标

彝族酒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风情 期末作业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语言文学 姓名:赵桥明 学号:104030172

彝族酒文化 彝族酒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它在振奋精神、和谐关系、传播信息、征婚纳聘等方面,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高山峡谷间,彝族自身传统的万物有灵观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不时还主宰着人们的头脑,酒,就成为人们"通灵"的要件,在"驱邪"、"赶鬼"、人生礼仪、祭祖慰神甚至下种收割、出门归家等方面,都少不了用酒。 其酒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种类与制作、酒具、饮法、酒与人生仪礼等方面,特别是酒类与特别的酒具。从酒的制作工艺来分,有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几种。而其酒具除与其他民族一样使用玻璃、陶、瓷、金属等原料制成的外,还用牛角、羊角、木、竹等酒具,特别是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制作和使用的漆木酒具,堪称酒具珍宝,早已享誉国内外。酒具用特选的木材作料,有专门的师傅从事这一行业,酒具上施以黄、红、黑三色,器物有酒盘、酒壶、酒杯等,壶有鸟嘴壶、遍身壶、圆壶等多种,大小尺寸不等;杯有兽脚杯、鹰爪杯、雁爪杯等,过去彝族等级森严,酒具也因此有尊卑之分。 一、彝族喝酒习俗 彝族饮酒非常特别,分别有"吃白酒"、"咂酒"和"转转酒"等饮法,其间还要伴以猜拳酒令、酒曲、酒舞和相关的说唱等艺术。在彝族地区,有酒歌必有酒舞,有酒舞必有酒歌。酒与歌舞种类繁多,可分为敬酒歌舞、进新歌舞、生日歌舞、嫁娶歌舞和法事歌舞等几类。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说课稿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授新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考纲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这一课的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与学生掌握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有交叉,再加上需要留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提前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因此我引导预习时,把重难点的把握放在学生理解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的地方,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具体内容,比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把握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以及师生问题导入设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理解 2、我国为什么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4点) 4、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又是难点) 难点: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74) 3、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表现(容易出选择题) 从含义、三级行政规划的自治机关、自治权(重点)、确立的原因(从历史和国情两方面把握)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解 疑点或易错点: 1、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取得成功表现(这与部分学生接触的时政知识少难理解点)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及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区别? 3、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具体看待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4、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及我国现存的宗教 5、作为高中生,怎样看待处理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是我国彝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服饰图案也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那么,你知道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吗?下面是爱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凉山彝族服饰,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凉山彝族服饰有300多个品种,不同家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位及性别有各自不同的服饰类别和图案花纹。各种服饰色彩搭配、图案选择、制作工艺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艺术之美。由于凉山地处偏僻,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奴隶社会,服饰的制作工艺、款式装饰依然保持古老的传统风格。解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十分迅速,因而服饰形制保存得比较完整,被称为民族服饰研究中的“活化石”。 凉山彝族服装面料多以麻织品、毛制品为主,颜色主要是红、黄、黑三色,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图形纹样。男子服饰特点是上身外罩“擦尔瓦”,里穿右衽青黑色土布或麻布衣,在内衣的两袖及胸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有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绣花,有挑绣、盘花等,采用涡形、回纹、波形、火镰、牛角等纹样;凉山彝族男子下装是长裤,裤脚因不同地域而有大、中、小脚裤之分,在裤脚的内侧都绣有和袖口类似的图案。凉山彝族妇女服饰特点是戴头帕,颈挂银领牌,上身穿对襟或右衽大襟大袖短衣,下身穿百褶裙。上衣领口、袖口、肩、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彩色花纹,以涡形、回纹、波形纹样为主,风格粗狂,古朴艳丽。长裙则大多数用羊毛织成,质地较为厚重。 1.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 由红、黄、黑构成的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是彝族图形图案艺术的灵魂,在彝族文化中具有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彝族服饰和彝族漆器的图案均采用大片的红、黄、黑来构造其亮丽的色彩,究其原因,红色是火的象征;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彝族人的火塘、火把节习俗、火神舞都是彝族崇拜火、重视火的表现。彝族人重视火是因为彝族往往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火,不仅是他们生活中照明、取暖的重要能源,在更为偏僻的地区和远古时代亦是驱赶野兽保护自己的工具。火能够保护彝人,彝族人崇尚火是崇尚自然的体现。黄色,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体现,在彝人传统文化中,太阳是黄色的,黄色是日月文化。太阳和月亮能够给彝人带来光明和丰收,有了太阳和月亮就有了生命延续的保障,因此彝族人崇尚黄色,在服饰或是漆器中经常见到黄色的云纹图案。黑色是彝族的“尊贵”色彩,彝族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民族,有黑彝和白彝之分。黑彝多数为

56个民族是一家说课稿

《56个民族是一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56个民族56枝花》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本课通过一段主题文、一幅民族分布示意图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儿童形象和一组情景对话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如一家”这样的主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我国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团结的民族大家庭;初步了解各主要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知道各民族在服饰、名称等方面各具特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设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能力目标:了解各主要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知道五大民族自治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各民族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相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知识,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重要性,我把“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写有民族名称的卡片、第四套人民币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环节中,就创设了各族小伙伴来交友的情景,在亲身体会的情景中学生更主动地掌握和了解各民族的知识。 2、活动教学法 结合新课程活动性的特点,本课以活动为主,开展“你能写多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民族的和谐,增强一家人的概念。 3、小组合作探究法

人美版美术7年级下册 16彝族器皿

彝族器皿图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带领学生欣赏彝族器皿的纹样特点和用色方法,了解其内涵。能自己设计制作彝族漆器纹样。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激趣、指导观察等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通过了解彝族的民俗文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特点与漆器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彝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图案纹样的器皿,了解彝族器皿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的特点。 难点:设计制作具有彝族特色的纹样。 【教学过程】 【导入】彝族漆器——导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你们猜猜看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播放:七月的火把节。学生思考回答 【讲授】彝族漆器——讲授新课简单介绍少数民族彝族的相关知识。 出示彝族生活的地方——邛海的图片,同学们了解彝族的文化吗?他们是生活在我省与云南交界的凉山州—美丽邛海之滨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彝族漆器。那么彝族的器皿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先来一段美丽的旅程吧。 (出示三个具有特点的彝族漆器实物)讲解彝族的器皿非常有特点,首先是选材考究,其次工艺复杂并且天然环保,再次它还具有审美和实用的双重价值。

老师在这里要提一个问题,看哪些同学更细心,观察更仔细。“在前面欣赏过的漆器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谁知道?请举手回答。哦。。。(提问过渡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讲解漆器的色彩特点) 学生欣赏、观察后回答“它主要的色彩都是黑黄红三种颜色。”不错,这就是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黑色代表了黑暗,黄色代表了光明、红色代表了勇敢。这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是不是非常漂亮?其实彝族的漆器除了色彩漂亮以外,它的纹样构图也非常独特、美丽,有的像山川、有的像河流,还有各种的花卉这都反应的是他们生活的地区和喜欢的花草虫鱼,其实还有飞禽走兽的图案也是他们漆器里面常表达的内容,但是他们的这些纹样都是怎样出现在器皿上面的呢?只有一个,还是。。。? 学生这是会发现这些纹样是由同一种图案重复出现组合在一起的。 于是告诉同学们,这种类型的纹样我们把它叫做“二方连续”。还有一些器皿成圆形状,比如盘子,他们的构图又不一样,是以中心为对称图案重复出现构成的纹样,我们把它叫做适合纹样,也是出现在彝族器皿上的。【活动】小游戏揭示彝族漆器纹样用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上照样好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彝族纹样出现在我们现在生活日用品中是什么样子的。 【练习】彝族漆器——课堂练习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漆器的纹样和色彩,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变身成为设计师,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上设计具有彝族漆器特色的纹样。同学们加油哦!【测试】彝族漆器——学生互评练习作业时间过得真快,有没有做好的呢?来,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作品)同学们他们作品还有哪些可以值得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们帮忙指点一下。(学生相互评价学习)。你们都说的很好,这些意见相信大家都会接受,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好吗? 【作业】彝族漆器结束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正因为彝族漆器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所以他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用不衰,显出勃勃生机。目前,漆器的造型、色彩、纹饰也有了新的进步,发展到40多种,形成了商品,受到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民族团结》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 海龙希望学校李晗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民族团结》,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团结》是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为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及因此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本课涉及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重要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

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具备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节课特点,我采用提问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