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2、上官体:

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

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8、盛唐诗:

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是雄壮浑厚。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9、王孟诗派:

即山水田园诗派,因其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而得名。

10、山水田园诗派:

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机北朝时代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唐朝开国

之后,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一些知识分子,造成了饱览山川田园风光的悠闲的物质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思想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之心很强,他们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胜山水。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11、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描写表现边塞题材斗争作品,有的歌颂将士们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有的则是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苦以及对和平的美好向往,也有的诗歌描绘了瑰丽的边塞风光,表现了边将的骄奢淫逸。其风格多以雄壮瑰丽见称,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12.七绝圣手:

指王昌龄,他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13.诗仙:

指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晚年自称“酒仙翁”。李白生活在开元、天宝盛世,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时期度过的。他的诗歌,洋溢着时代的热情,雄豪奔放,潇洒飘逸,不可模仿。

14、诗史: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又在其中浸透着诗人的情感。这样的诗既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自述,后人称之为“诗史”。

15.“三吏”、“三别”:

杜甫名作《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描写了安史乱中百姓的生活真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6.沉郁顿挫:

指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特征。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沉郁是指其感情的深厚博大,顿挫是感情表达特点。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是此意。

17.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指的是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根据作品的内容自命题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18.李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合称“李杜”。后代诗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曾抑李扬杜、抑杜杨李或李杜并尊。

19.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

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20.郊寒岛瘦

唐朝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以苦吟著称,诗风相以简啬孤峭为主,被宋人并称为“郊寒岛瘦”。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21、《无题》诗:

李商隐的部分诗歌以《无题》命名,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众说纷纭,穿凿附会者绝不在少数。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并非一时一地所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串起来,而是诗人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

22.古文:

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23.文以明道:

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轻内容而重形式。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意欲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提出“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

24、古文运动:

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25.永州八记:

柳宗元贬永州十年所创作八篇山水游记的合称,它们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6.韩柳:

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并称,始于宋初。韩柳并称,指古文而言。诗歌史上,韩、柳不是同一流派,而以“韩孟(郊)”、“韦(应物)、柳”并称。

27.刘柳:

唐代著名散文家刘禹锡、柳宗元的并称。两人有着相似的政治立场和人生经历,都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文学方面,二人皆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歌创作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28.吴中四士:

初唐时期,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四人因此被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29、新乐府;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继承汉乐府诗歌揭露现实的传统,不用乐府旧题,而是根据诗歌内容自起新题,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在艺术表现上语言平易浅显,意脉自然流畅。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30.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

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贞元、元和年间,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谕作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与元九书》)。诗歌形式方面,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等理论,要求形式与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语言通俗易懂,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些诗歌理论,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以来的优良的诗歌传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同时也有否定文学独立性的倾向。

31.讽喻诗: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喻、感伤、闲适和杂律。其中讽喻诗是最能体现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

32、元白: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33.元和体: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说明元和体即元和时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34.大历十才子:

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35.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36.小李杜: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在晚唐诗坛中成就最大。杜牧诗歌风格,俊爽峭健,怀古咏史之作感慨深沉;李商隐有抒情言志诗、咏史咏物诗、忧国伤时诗、爱情诗,构思缜密,擅长用典,语言精练华丽,《无题》诗尤其朦胧迷离,绵邈幽艳。

37.香奁体:

晚唐韩偓《香奁集》所代表的一种诗风。这类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风格绮丽纤巧。它渊源于六朝宫体,而描写范围则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恋情、狭邪生活,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

38.温李:

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余习,色彩绮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新唐书·温庭筠传》谓庭筠“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唐才子传》也说庭筠“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39.李煜: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世称李后主,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他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40.晚唐体:

宋初诗坛一批诗人如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九僧”等写诗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被称为“晚唐体”。

41.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明初朱祐将八人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不久,茅坤根选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唐宋八大家乃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42、唐传奇: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便称之为传奇。唐传奇作者往往“作意好奇”,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了成熟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43.敦煌曲子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之中沉埋千年之久的二万五千卷珍贵古文献,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见天日。其中一小部分为民间词抄本,创作年代始自唐,直至五代,大约在8世纪至10世纪之间。按照当时的称呼,称之为曲子词。因为是在敦煌发现的,因此冠以“敦煌曲子词”之名。现存的敦煌曲子词大约一千首,绝大多数是无名氏的作品。其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写歌女的恋情,妓女的怨恨,商人的豪富,旅人的离愁,同时对社会的动乱,征战的痛苦也有反应。其风格质朴,格调清新,感情醇厚,语言直白,形式多样,较多保留着词初产生时的原始状态,对了解词的起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44、《花间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由后蜀赵崇祚编定,收录了晚唐及西蜀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所收词作题材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风格靡丽柔婉,奠定了词发展的类型风格。

45.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的词派。后蜀赵崇祚编定《花间集》,收录了晚唐及西蜀词人温

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文学史上称这些词人为花间词人,其词作题材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风格靡丽柔婉,奠定了词发展的类型风格。

46.温韦:

温庭筠、韦庄的并称。二人是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其词意象绵密,词藻华丽,;韦庄词以清丽疏朗见长。

47.婉约派:

宋词一大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48.豪放派:

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49、慢词:

据明刻《类编草堂诗余》,凡九十一字以上的词作均为长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八字之内为小令。长调词一般曲调都比较舒缓,故又称慢词。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柳永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丰富了词的写作技巧。

50.易安体:

李清照字易安,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词作描写细腻,风格清新,语言清新雅洁,善于融口语入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51.清空骚雅:

是对姜夔词风的典型概括。姜夔作词以雅为美学理想,善于提空描写,从虚处落笔,清空而不失刚劲,既不同于传统香而弱的婉约派词风,也不同于苏辛派的豪放,张炎在《词源》中评价为“白石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

52.苏辛:

“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将词的内容及范围扩大,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及铿锵的音调、鲜明的色彩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鲜明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同时还体现了通脱旷达的、疏狂不羁的自我形象。

53.别是一家:

是李清照在自己的词学著作《词论》中提出来的著名理论,强调词语诗歌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作规律,尤重词的音乐性,对词的创作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54.辛派词人:

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和谐,词采华美,整饬典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徒得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气韵,未能自成一家。

56.《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作者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正是“泛应曲当”,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诗话》却又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

57.半山体:

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江宁半山时,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情景交融,笔触细腻,被称为“半山体”。

58.苏梅:

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二人文学在主张十分相近,激烈批判晚唐宋初以来的不良文风,强调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因素,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支持者。二人诗歌创作颇有成就,但艺术风格不同,梅以古淡著称,苏以豪放见长。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将二人相提并论,为并称奠定了基础。

59.苏黄:

苏轼和黄庭坚的并称。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影响都很大,因而自北宋末以后,常常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风起涛涌;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此外,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代著名书法家,推崇他们书法的人,也常以“苏黄”并称。

60、江西诗派:

由南宋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江西诗派主张以杜甫为宗,诗风奇峭艰涩、瘦硬生新。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影响极为深远。

61、“一祖三宗”:

宋代江西诗派做诗宗杜甫,故尊奉他为“一祖”,“三宗”则指的是江西诗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他们的诗歌理论主要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

62、骈文:

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63、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中期四位著名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他们初步克服了江西诗风的流弊,另辟蹊径,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64.四灵诗派:

南宋末年,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都是永嘉人,故称“永嘉四灵”,又称“四灵诗派”。该派专攻近体,尤其是五律,并以晚唐姚合和贾岛的创作为依据来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习气。

南宋杭州书商陈起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吏、隐逸士人和未能入仕的江湖游士。从宋理宗宝庆元年开始,陈其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人。他们擅长写景抒情,字句精美,长于白描。以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为突出。

66.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67.韩潮苏海:

韩愈、苏轼都属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风格雄健奔放,语言明畅,苏轼散文平易流畅,豪放自如,因物赋形,汪洋浩瀚。后人遂将二人风格概括为“韩潮苏海”。

68、话本:

就是说话艺人的脚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出现了诸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著名的作品。到了明代话本又有了新的发展。

69、变文:

变文是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主要内容有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二是演唱历史故事,三是演唱民间传说。对后代话本、小说、戏曲影响较大。

70、“五言长城”:

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71、以文为诗:

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72、郊岛:

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73、长吉体:

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74、张王乐府:

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75、韦柳:

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

76、无题诗:

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

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7、四始说: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

大学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1,文章四友——指初唐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世号“崔李苏杜”。四人以文章齐名,人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探讨了近体诗的格律、声病、对仗等因素,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四友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 2,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武后、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四位诗人。他们同时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主要成就:他们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都市,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律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别具特色的歌行在他们手中,显得纵横奔放,激越飞扬,笔调灵活。其中以王勃成就最高。四杰的作品在题材、感情及艺术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手中开始形成。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活动于盛唐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最为著名,故名。其他代表诗人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他们的诗歌创作,多标举隐逸,啸傲山水,寄情田园;艺术风格都相似,力求清新自然,多写五律和绝句,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其中以王孟的成就最高。 4,盛唐边塞诗派——指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诗人以军旅生活为描写对象,是盛唐边关战争状况的艺术再现。此派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5,西昆体——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几个御用文人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的

内容或咏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或咏男女恋情、或咏事咏物。艺术上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诗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因而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好搬弄典故。“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西昆体诗在宋初诗坛风靡了数十年之久。 6,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四人,他们都出自苏轼门下,故时人以“苏门四学士”相称。其中秦、黄的成就最大。秦观,字少游,以词著名,为婉约正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其词主情致,清丽婉约,情韵兼胜。黄庭坚,字鲁直(人称黄九),以诗称世,开创江西诗派,有《山谷集》;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7,江西诗派——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出现了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开创者黄庭坚及该派的大多数诗人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该派诗人以学习杜甫相号召,但没有很好地继承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而片面强调杜甫诗句法、用典等方面的艺术技巧,愈来愈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具实力、最具影响的诗派。 8,一祖三宗——元代学者方回《瀛奎律髓》一书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的三个代表。故称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是对江西诗派诗学渊源和代表人物的概括。 9,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语出元人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内云:“自中兴以来,言诗者必称尤、杨、范、陆。”后人遂称此四人为“中兴四大诗人”。)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导论(1--2 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 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 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 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 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 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 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 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唐高宗武后朝,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四人才俊志雄, 仕途淹蹇。创作上有相似的审美追求,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使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在初唐文坛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激昂豪迈与忧愤感伤交织。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 2.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 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 安,号称“吴中四士”。 4.初唐体: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句式自由,以 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5.上官体:指高宗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题材以奉和、 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6.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 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 "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7.文章四友: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他们的诗 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内容贫弱,文辞浮艳。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8.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 深沉苍凉,“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所谓“顿挫”,。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P46):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试题整理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山水田园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名词解释 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田园初唐四杰 1、 他们是王勃,杨烱,卢照邻,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骆宾王。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朝宋谢灵运,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其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山水田园期,他们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提倡刚健反对纤巧绮靡,追求:术技巧较高。王维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骨气。他们的诗风代表了与宫廷诗风不同的一般士人的诗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鸟风。其代表作有卢照邻的《行鸣涧》等,孟浩然和王维齐名,名篇,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杨炯的《从军行》边塞诗派、4沈宋 2、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盛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唐边塞诗全面成熟。该派诗人大都有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边塞生活体验,描绘了壮阔苍凉、绚型。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

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想感情。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句的形式。杰出诗人及作品高适《燕。《渡汉江》 山水田园诗派、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歌行》、3. 征》等。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 诗史、5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他们具有“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独特的审美品味,他们在艺术上力求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代表作韩愈的《晚春》、孟郊的《游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子吟》。《潼活画面。代表作《新安吏》8、不平则鸣;总称“三吏”《石壕吏》关吏》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总称“三别”“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大历诗风6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李端、大历时期的诗人司空曙、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卢纶等的创作风格,集情趣于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山水,寄心绪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部分参考答案: 1 沉郁顿挫: 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鬰顿挫,沉鬰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2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3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4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北征》、《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5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3永州八记: 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2 “永州八记”最为人称道。“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e2)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3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 5初唐四杰 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2 “四杰”的创作活动

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3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卢照邻的《行路难》,杨炯的《从军行》。4“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有雕琢之病。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品选中编一册P103) 1作者杜甫。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杜甫由长安赴奉先,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此诗作于到家之后,是作者长安十年政治生活的总结。2诗以“忧黎元”为核心,反覆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3抨击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4纪行即所以言志,故以《咏怀》为题。5此诗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波澜壮阔,是反映社会社实的长篇史诗。 9《秋兴八首》(作品选中编一册P135) 1是唐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2秋兴,因秋而发兴。3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於凄清哀怨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4八首脉络贯通,

唐宋文学复习资料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珠玉词》——晏殊的集子。 2.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人称“柳七”,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传世。 3.苏洵,子明允,以言兵为著,有《嘉佑集》传世。苏洵文章最突出的风格“博辩宏伟”,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特色。他的文章大多立论精辟,发语惊人,翻前人之言,道常人所未道,且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4.贺铸,字方回,有《东山乐府》传世。 5.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传世集子为《剑南诗稿》和《文集》。 6.辛词集——《稼轩词》 7.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说,诗有四种高妙: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 8.关汉卿的喜剧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 9.《望江亭》剧中主人公叫谭记儿。 10.《汉宫秋》——马致远的代表作。 11.白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代表作《梧桐雨》 12.高文秀、康进之 高文秀,著名元杂剧作家,作品数量仅次于关汉卿。 康进之,代表作,《逵负荆》。 13.纪君祥,代表作,《氏孤儿》尚仲贤,代表作,《王魁负桂英》。 14.《倩女离魂》的作者——光祖。 15.显之的代表作:《临江驿潇湘夜雨》。 16.西昆派的由来:根据《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的。 17.先,字子野,是宋代知名作家中最高寿者。《子野集》 18.宋初晚唐体詩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禹偁。 19.元人方回《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这就是“宋初三体”。 20.宋初“西昆体”以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21.宋初,由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更弥漫一时,九僧,林逋是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向来合称晚唐体。 22.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知,并写了著名的政文《_朋党论_》,文中认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23.我国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诗话”的形式,继之而起的有师道的《后山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24.“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出自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_》。 25.宋代文赋的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等。 26.清末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认为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指出了其词风在两个方面的影响。 27.“苏梅”指的是北宋两位齐名的诗人苏舜钦和梅尧臣。 28.王安石晚年七绝雅丽精绝,人称为“王荆公体”。 30.《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关于诗歌用典的意见:“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必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在北宋词人中,被认为是“尤工于羈旅行役”者是柳永。 31.词家向来欧晏并种,欧指欧阳修,晏指晏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 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 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 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 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 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代表作如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以马原、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代表作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代表作除《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还有《布礼》(王蒙)、《芙蓉镇》(古华)等。 12、非主流文学: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感念。(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如1956-1957年,1961-1962 或文革后期等。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品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76题

1、陈子昂: 初唐著名诗人,他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统治当时诗坛的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为唐诗风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上官体: 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 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8、盛唐诗: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 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 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革命文学论争】 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后期太阳社、创造社之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性质: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结果: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影响: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两个口号”论争】 1、 1935年,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策略。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1936年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峰、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进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