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以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为例

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以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为例

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以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为例
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以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为例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一般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特别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

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doc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1) 1.兰州市旅游也发展现状 (1) 1.1 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 (1) 1.2旅游业产值发展速度快 (2) 1.3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3) 2.兰州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2.1 旅游景区政企不分、规划与管理不甚科学 (4) 2.2市场宣传力度薄弱,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 (4) 2.3旅游景区及附近乱收费现象严重 (5) 2.5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环境影响较大 (5) 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 3.1明确行政主体,科学规划经营与管理,改革现有门票制度 (6) 3.2加大宣传力度,争创特色,培养优雅大方的高素质服务人才 (6) 3.3明码标价,综合治理,经常监督 (7) 3.4提高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技术,加强宣传教育, (7) 后记 (8) 参考文献 (8)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旅游业是一项含“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更是一项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是对当前兰州市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一个探索。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在省内比较仅列中游,与其省会地位不符。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通过去探索、了解分析,让我们也为它的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交通旅游产品 兰州背倚甘、青、藏,面向陕、宁、蒙,连接川、黔、滇广大的地区。是丝路民族风情旅游带、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的交汇地带。丝绸之路、千里黄河风情线、唐蕃古道、红色之旅、西部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六大西部旅游的优势产品和旅游线路在这里尽显风采。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必将加快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等宏观战略的实施,更是促进了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旅游业是一项含“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更是一项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是对当前兰州市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一个探索。通过去探索分析,让我们也为它的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1.兰州市旅游也发展现状 1.1 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即对旅游者有新引力的客观事物。兰州市的旅游资源不论是社会人文方面还是自然方面都是与众不同的,再加上市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5-9℃,最热月平均气温仅22℃。年平均降水量33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正好和兰州市的旅游黄金季节一致,游客旅游时的舒适度大大增加。 首先,兰州市市域内生态条件良好,兴隆山、吐鲁沟、官滩沟、石佛沟、兰山等森林资源,共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8处, 2004年兰州被评为全国十大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发展概况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 我市拥有全部7大类的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旅游资源83处, 自然旅游资源24处。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旅游景区(点)20 多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2A级 景区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现已形成以雷台、文庙、罗什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 沙漠公园、沙漠治理志愿者基地和马路滩林场为代表的大漠休闲游,以天祝三峡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游等三大旅游精品线路。 2.民族民俗风情 浓郁。武威现辖三县一区,93个乡镇,1125个行政村,总人口191万人,居住汉、藏、回、蒙、土等38个民族。因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独有的地理

位置,使武威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非常丰厚。藏、土等民族风俗习惯保留原始风貌,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传 承和保护,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3.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兴起,“农家 乐” 旅游休闲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乡村农户依托旅游景区、果林苗圃、沙产业和交通环线等资源和区位优势纷纷投资开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全市初步形成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的乡村旅游格局。据统计,全市现有“农家乐” 235家,其中:凉州区144家,古浪乡56家,天祝县12家,民勤县23家,全市“农家乐”项目总投资6331.8万元,旅游从业人员达1043人,年营业收入1944.98万元。 4.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全市现有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 33家,旅游商品经营网点25家,已开发以“马踏飞燕”文物复仿制品为代表的文物复仿制、轻纺编织、酿造、医药保健、农副特产、旅游纪念工艺品、图书影像等7大系列千余种商 品,其中:“马踏飞燕”及“铜车马阵”复制品系列荣获2009年甘肃省首届旅游商品展示评选会名优产品”第一名和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总是要在悲剧发生过后才来组织立法,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

浅析兰州市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浅析兰州市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工业旅游,即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是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在旅游中追求科技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工业旅游必将蓬勃发展。 兰州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背景。 1、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并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目前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旅游发展的十分成熟,将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有机融于工业旅游中。在国内,工业旅游起步较晚,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新鲜名词,但却以不可阻挡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均出现了不少工业旅游亮点。 2、2010年7月,甘肃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 全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目标。2010年9月27日,甘肃省召开了首 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进行了 动员部署。同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始,兰州新区的建设,兰州市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升级。这些都为兰州市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兰州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1、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意义。首先,对于城市形象来说,能够有效展 示工业成果和城市的实力、活力与魅力,促使城市品位的提升。其次, 对于工业行业来说,有助于带动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工业的生产经营属 于第二产业范畴,而工业旅游则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工业旅游的大力发 展,可以促进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第三,对于 开办工业旅游的企业来说,有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企业开办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1 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2 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增长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波动之剧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罕见。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3.7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5.4 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4.4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均增长率,即波位分别是13.25%,3.975%,7.225%,6.1%,4.7%,5.6%,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剧烈。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3 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 %。(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均增长3.4%。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6%。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 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 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 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0.9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 4 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15.8元。平均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 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737 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 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

兰州市旅游综合体市场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兰州市旅游综合体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日期: 2

兰州市旅游综合体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2年

前言 旅游业是很多城市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有很多典型的旅游城市,例如三亚、丽江、焦作、黄山、敦煌等等,都是以旅游为核心,全面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城市。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是旅游消费的吸引中心,是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 中国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旅游时代”向深度休闲度假的“泛旅游时代”转变,在此背景下,融合了观光、游乐、休闲、运动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度假需求的必由目的地。为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政府机构、旅游集团和地产企业,在区域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上,都越来越多地指向了“旅游综合体”这一全新模式。据统计,南至海南岛,北到长白山,西至大漠边睡新疆,东沿海岸线蔓延,全国有上百个旅游综合体项目。旅游综合体开发热潮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必将继续存在,这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向、地产开发创新的方向,也是政府引导区域升级的方向。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兰州市旅游综合体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由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主要分析了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环境、兰州市旅游市场总体规模与旅游景区现状、兰州市旅游综合体开发运营模式及借鉴案例、不同类型旅游综合体开发运营策略,兰州市旅游综合体投资前景及项目开发规划运营策略等。本报告是旅游企业、房地产企业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发挥“中心”优势促进产业发展 ——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兰州市旅游局局长刘刚) 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是对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认识的高度深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兰州做为省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现代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抓住机遇,彰显区位优势,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区域旅游跨越发展,促进兰州乃至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兰州旅游业发展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 (一)现状分析 兰州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 2004年兰州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之后,2010年,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旅

游业培育成兰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多元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政府主导战略的全力推进下,兰州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行业收入不断增加,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兰州作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游客集散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十一五”期间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年平均增长24.9%;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25%。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兰州旅游业实现了新的跨越。 (二)条件分析 1、座中四联区位优势 兰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兰州座中四联,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有较强的辐射集散功能,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具有开发跨区域旅游市场,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区位优势。 2、四通八达交通优势 兰州市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等广开门户,是我国大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中国四大铁路干线陇海、兰新、兰青、包兰铁路交汇于此;六条高速公路已建成,并与中国高速公路联网;兰州中川机场现已开辟35条航线,其中中外航线21条,并开通有国际定期旅游包机航线,

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路对策

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路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4 信息来源: 敦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省旅游的窗口城市,近年来扎实推进“旅游立市”战略,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 一是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富集。境内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4A级景点3处(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3A级景点处(敦煌影视城、三危山景区)。在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自然景观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开发以独特的大漠戈壁和绿洲田园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以万亩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万亩日光温室为主的优质瓜菜和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等构成的特色观光旅游资源,以民俗博物馆、历史博览园、雷音寺、西云关等为主的民俗宗教旅游资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敦煌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敦煌铁路、313线高等级公路建成投用,敦煌机场建成4C级并实现了国际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即将扩建为4D级,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完善了月牙泉、雅丹、阳关、玉门关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把城市建设作为突破口,坚持用敦煌文化元素包装、改造城市,全面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城市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城市道路改造和平房拆迁等城市建设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5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13家),总床位13700多张、标准床位10034张。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50家,取得资格的导游982人。城乡程控电话、数字电视入户率均达到90%以上,宽带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组,为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北京、天津等国内重点旅游客源地城市成功举办了敦煌文化艺术展和旅游推介会,相继与日本日光市、镰仓市、臼杵市和韩国南海郡缔结为友好城市,敦煌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组团参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成功举办了中国敦煌飞天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敦煌葡萄节暨国际服饰模特艺术节等重大节会,出版发行了一批外宣精品,协助拍摄了多部影视佳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展示了敦煌形象,不断拓宽了国内外客源市场。 四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依托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莫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自从中国采取积极货币政策以来,首次跌破到10%,达到9.9%,中国经济出现了减速增长。但是在物价上涨,特别是农产品物价上涨,以及通货膨胀、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从国家统计局获得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中国经济具有的特征,进而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 亿元,28年间共增长了54.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同时各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张,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1 GDP也三次产业的复式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GDP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但是,应该看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图中显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趋势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农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农业已经成为弱势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最近的两次通胀就是最好的说明。综上所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定是在农业问题上出现问题。中国应该将发展经济的重心转向大力发展农业,极大程度解决中国长期滞留的“三农问题”。 2、中国经济呈现周期波动性。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总量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但是从 增长率看,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分析1978年—2006年中国经济的环比增长率,中国经济在此时间段大致经历了3个半周期:第一个周期为1978—1989;第二个周期为1990—1995年;第三个周期为1995—2003;第四个周期由2004一直到现在。 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