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

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

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

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

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

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

“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

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它包括3层含义: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

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括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常常同阶级问题联系在1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致伤害少数民族大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权势帮忙。 第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1部份。民族问题历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1部份,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1部份。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全部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全部革命和建设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毛病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全部革命事业遭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4,各民族同等的联合,反对民族轻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不管大小,都1律同等。每一个民族

马克思主义五观总结

托里二中马克思主义“五观” 教育活动总结 我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直接负责,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了解“五观”知识。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使“五观”知识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 一、领导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认识做好这项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把“五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稳定,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努力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学校立即成立了党政领导第一把手任组长的“五观”教育领导机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五观”有计划进行。 二、扎扎实实的“五观”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使全校师生对“五观”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各族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观念,推动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学校开展了以下教育活动。 (1)通过升旗仪式对全校广大师生进行“五观”教育。 (2)发挥广播、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广播站定期向全校师生宣传“五观”知识。 (3)通过每天下午的政治学习,有计划地对教职工进行“五观”教

育知识等的学习。 (4)为把“五观”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落实到实处,学校把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教育上,引导师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在全校组织了以“五观”知识为主题的班会课。 在“五观”教育工作中,学校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五观”教育学习和研讨活动,并结合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学校内掀起了一个旨在树立“五观”教育学习高潮,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 托里二中 2017年12月5日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活动,感到其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感到其得以立论的现实依据就大量地存在于当下中国与世界之中,感到其鲜活的生命力能够唤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社会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社会、人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关系中,最具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除了我们党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过程性本质,社会这个活的有机体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之中。改革开放是推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也是前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转换制定切实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促进社会高效率发展的灵活的科学策略。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他也正是本着人本主义的至高精神和对整个人类的无限关怀,将其理论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所做的一切全部倾心于全世界人民能够生活的更好,全人类每一个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其理论的一条红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种交往关系是发展的、变化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自然历史过程。交往的范畴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个别人的全面的、多重的关系。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异化关系。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提供更多、更宽容的机会和环境,去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又一种体现。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案.

民族宣传月开展民族教育 主持人:刘洪科 授课人:孙秀芬 时间:9月7日 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全体职工 地点:基建运修处会议室 授课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马克思的“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 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手册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教 案 第一小学潘佳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2.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难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资料 一、活动目的: 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 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二、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21日下午第二节课 三、班会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突出“五观”教育是新世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深化、整合,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贴近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更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

五观心得体会

五观心得体会 五观心得体会 五观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课程如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的是日后走上社会的技能能力基础;课程如马概,语文,英语的是今天明天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学习让我在这点上的感触尤为深刻。有许多是我现在有所明白,日后还要继续深入体会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装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

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的大学研究生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1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社会分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新疆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新疆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新疆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斗争。 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新疆。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真是让自己收获很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 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 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祖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土地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 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

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结、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然不是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其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案

民族宣传月开展民族教育 主持人:刘洪科 授课人:孙秀芬 时间:9月7日 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全体职工 地点:基建运修处会议室 授课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马克思的“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 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 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 .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 .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 56 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 .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 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 :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 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活动,感到其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感到其得以立论的现实依据就大量地存在于当下中国与世界之中,感到其鲜活的生命力能够唤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社会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社会、人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关系中,最具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除了我们党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过程性本质,社会这个活的有机体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之中。改革开放是推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也是前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转换制定切实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促进社会高效率发展的灵活的科学策略。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他也正是本着人本主义的至高精神和对整个人类的无限关怀,将其理论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所做的一切全部倾心于全世界人民能够生活的更好,全人类每一个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其理论的一条红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种交往关系是发展的、变

化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自然历史过程。交往的范畴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个别人的全面的、多重的关系。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异化关系。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提供更多、更宽容的机会和环境,去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又一种体现。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让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祖国,祖宗之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土地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 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从地理上看,新疆地处祖国新被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南北方向和西面。皆高山环绕,唯有唯有东面经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相通。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新疆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着天然的东倾性,新疆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结、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然不是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其次,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其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学习现在积极影响了我,并将永远持续下去。

【推荐下载】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word范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篇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活动,感到其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感到 其得以立论的现实依据就大量地存在于当下中国与世界之中,感到其鲜活的生 命力能够唤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社会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社会、人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关系中,最具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关系是 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除了我们党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揭示出了社 会发展的过程性本质,社会这个活的有机体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之中。改革开 放是推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也是前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转换 制定切实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促进社会高效率发展的灵活的科学策略。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他也正是本着人本主义的至高精神和对整 个人类的无限关怀,将其理论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所做的一切全部倾心于全 世界人民能够生活的更好,全人类每一个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其理论 的一条红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种交 往关系是发展的、变化的, 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自然历史过程。交往的范畴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个别人的全面的、多重的关系。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 的异化关系。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为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提供更多、更宽容的机会和环境,去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又一种体现。 篇二:五观心得体会 1 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1998年,基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的指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五观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队会 三年级(3)班 一.队会准备 1.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 2.中队长向辅导员报告人数 二.出队旗 三.唱队歌 四、活动目的: 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五、队会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突出“五观”教育是新世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深化、整合,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贴近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更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要使学生能够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必须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说服和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了解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正确地认识和看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现象,自觉地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 国家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个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国家利益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各族人民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