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第三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C. “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2. 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后,反射角为30°,则入射角为()

A. 10°

B. 15°

C. 30°

D. 60°

3. 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

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小

D. 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大

4. 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规

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 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 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 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人射角不能为0°

5. 打过油的皮鞋用软布反复擦,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A. 反复擦可以增加漫反射的效果

B. 反复擦可使皮革表面更加光滑,增加镜面反射的效果

C. 鞋油的颜色比皮革好,增加了镜面反射效果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 小明身高为1.5 m,站立在平面镜前2 m处,他以0.1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2 s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 1.5 m,像变大

B. 2 m,像变小

C. 3.6 m,像不变

D. 4.4 m,像不变

7. 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 据目击者说:“佛光”是

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直线传播

B. 小孔成像

C. 光的反射

D. 光的色散

8. 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体距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 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将靠近玻璃板

C. 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D. 使用光屏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9. 如图所示,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倾斜放置,有一小球位于平面镜的左侧,

为使小球在镜中的像竖直向上运动,应使小球()

A. 竖直向上运动

B. 竖直向下运动

C. 水平向左运动

D. 水平向右运动

10. 王派晚自习下课回家的路上,她发现某行人在路灯下经过时,行人影子的变

化情况应该是()

A. 逐渐变短

B. 逐渐变长

C. 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 如图所示的漫画说的是一个成语,你知道这个成语吗?____________;这个

成语说明的光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

个小孔和人眼调到____________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

13. 夏日清晨,阳光明媚,小明和妈妈一同来到了湖边散步,岸上拉着母子俩长

长的影子,湖中柳影摇曳,小明指着自己的影子对妈妈说这是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又指着湖中柳树的倒影说这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

14.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其中甲为放在玻璃板前面的

点燃的蜡烛,乙为平面镜所成的像. 为确定像的位置,此时需拿一支_____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直到看上去它跟________(填“甲”或“乙”)完全重合.

15. 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在黑板上发生

________(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16. 在历代诗人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

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水面对光的___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形成的.

17.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光

(如图). 此实验不仅表明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而且表明了________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小. 据此可以推断,红光在棱镜中传播速度最________.

18. 上海世博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晶莹剔透、喇叭状的装置——“阳光谷”,如图

所示. 它不但把阳光从40多米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也把新鲜空气运送到地下,既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还实现了节能. 在“阳光谷”节点上布置的LED星光灯以及在顶部布置的太阳能LED星光灯,这些灯晚间可发出______________三种色光,按比例搭配可实现各种变色,达到“变幻莫测、流光溢彩”的效果.

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9.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

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 取下纸板,接下

来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一个冬日的早晨,王刚的妈妈手持小镜子正梳妆打扮,突然她呼出的热气碰

到镜面,镜子里的像没了. 她赶紧叫来读初三的儿子小刚,让他说说其中的物理知识.

(1)小刚发现镜面上有无数非常细小的水珠,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的镜子不能成像了,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想使镜子能够重新成像,请你提出两种方法:

21.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准备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

(1)实验时,小明应选________(填字母)作为平面镜,这样选择的目的

是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选________(填字母)两支蜡烛.

(3)实验时镜面与桌面必须________.

(4)实验中小明把光屏放在烛焰所成像的位置上,他在光屏上并没有看到烛焰的

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5)实验结束后,小明无意间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如图乙所示,这时

的时间是________.

22.小唐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

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同,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验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小唐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现象能证明________.

A. 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 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3. 利用激光束测量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方法,测量工具是一

架天文望远镜、一台激光器,和登月行动中留在月球上的角反射列阵.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在上边放置了一台重30 kg 的“角反射列阵”,它由100块石英制成的角反射镜组成,排列成10行,每行10块. 角反射器刚放好,各国立即向它发射激光. 宇航员还没有离开月球,科学家就捕获到了反射光. 后来,人们又不断把角反射器送到月球,其中搭载阿波罗15号登月的角反射器列阵由300块角反射镜组成,测月的误差已经减少到15 cm.

(1)想一想:我们能利用高能量、方向性好的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吗?为什么?

(2)角反射器其实就是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如图所示. 请在图上准确画出所给

入射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 并说出下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类似的装置()

A. 自行车尾灯

B. 汽车后视镜

C. 手电筒反光罩

(3)若从发射激光开始到接收到反射回的激光共用时2.56 s,求月球和地球间的距

离约为多少千米?

答案

一、1. D

2. C点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D点拨: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物体

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增大.

4. B

5. B

6. D点拨: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

由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 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 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2 m×2=4 m;由他以0. 1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 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s=0. 1 m/s×2 s=0. 2 m,此时他与平面镜的距离为0. 2 m+2 m=2. 2 m,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 2 m;此时他的像到他的距离为2. 2 m+2. 2 m=4. 4 m;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

7. D

8. A点拨: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物体和在镜中所成的像与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靠近玻璃板的时候,像也会靠近玻璃板;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所以用光屏可以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显然,只有选项A中的说法不正确.

9. C点拨:如图所示,当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时,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从A′

点运动到B′点.

10. D

二、11. 一叶障目;光沿直线传播

12. 同一直线;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倒立

点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要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同一直线上;物体通过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13. 直线传播;反射点拨:直线传播的光被小明挡住,在小明的后面光照不到

的地方形成影子;人在河边看到岸边柳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14. 未点燃;乙

15. 漫;沿直线传播

16. 镜面

17. 红;快点拨:由图可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的红光偏折程度最

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不同色光通过棱镜的偏折程度不同,是因为不同色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紫光在棱镜中传播速度最慢,经过棱镜的时间最长,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经过棱镜的时间最短,偏折程度最小.

18. 红、绿、蓝

三、19. (1)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

(2)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点拨:(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这样可通过将FON纸板沿ON 向后折,观察FON上是否能够发现反射光线,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0. 解:(1)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发生液化现象

(2)光射到有水珠的镜面上,发生漫反射而不能成像

(3)①将镜面放到火上烤一烤;②用干毛巾将水擦干.

点拨:(3)镜面有小水珠发生漫反射不能成像,恢复成像的方法就是把镜面上的水珠去掉.

21. (1)F;确定像的位置(2)B、C(3)垂直(4)虚

(5)10:35

点拨:(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从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因此实验时,小明应选F作为平面镜. (2)实验中选择相同的B、C两支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实验时镜面与桌面必须垂直. (4)实像可

以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在光屏上并没有看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根据物像关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是10:35.

22. (1)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2)A

点拨:本题考查红外线的传播和反射. 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因为红外线属于光,那么它就有光的共性: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可以发生光的反射等. 此外红外线也有自己的特性. 实验一研究的是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实验二中发现不对着电视,往天花板某些方向发射也能遥控电视,说明红外线可以反射. 但并不能说明这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因而不能说明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3. 解:(1)不能,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如图所示;A

(3)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s =vt =3×108 m/s×2.56 s 2=3. 84×105 k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