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

(全国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

(全国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
(全国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

课时训练(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2019·绵阳]据《方舆胜览》记载,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 )

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

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

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

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2.[2019·青岛]“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5.[2019·德州]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齐—宋—陈—梁

C.孙吴—宋—齐—梁—陈—东晋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7.[2019·连云港]“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8.“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9.[2019·赤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0.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的古代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1.[2019·烟台]“(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的原因

D.北魏汉化遇到的问题

13.[2019·玉林]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4.“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民族交融

B.对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5.[2019·临沂]右图所示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

A.圆周率的计算

B.《大明历》的创制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16.[2019·南京]“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 )

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汤显祖

17.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

B.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18.[2019·宜昌]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张旭

19.[2019·东营]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20.下面是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云冈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

A.开凿于两汉,宣传的是佛教

B.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

C.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

D.开凿于秦朝,宣传的是道教

二、非选择题

21.[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桥玄称他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材料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指成都)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材料三三国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乱世之英雄”的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成就霸业?

(2)材料二中的“蜀相”是指谁?他辅佐谁取得了三分天下的伟业?

(3)分析材料三中的示意图,三国之间的关系是: 。从东汉统一到这种关系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

(4)在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人们对上述两位人物的评价是不同的。结合他们的贡献,你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22.[2019·梧州]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交融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的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3.[原创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探究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三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

(3)结合所学,列举三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关于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211年属于东汉末年,B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 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分裂割据政权,各政权之间的纷争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故选B。

3.D [解析]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这一事件不是曹操所为。

4.D [解析] 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丕建立的魏国在北方,刘备建立的蜀国在西南,孙权建立的吴国在东南,故选D。

5.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他们先后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合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此时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

6.D [解析] 三国时期的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东晋及后来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7.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含义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A项符合题意。

8.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9.A [解析] 题干材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的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地区统治者对生产发展的重视等也是重要因素。

10.B

11.D [解析] 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反映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去夷即华”的措施除材料中所述的外,还有穿汉服、说汉语等。D项符合题意。

12.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北魏迁都的原因,故选C。

13.D [解析]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4.A [解析]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历史现象。

15.A

16.B [解析] 题干“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强调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割圆术”。祖冲之运用这种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17.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图中的人物是北朝的贾思勰,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注重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据此分析,A项与史实不符。

18.A [解析]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了一种艺术。曹魏的锺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

19.B [解析]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20.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宣传的是佛教。

21.(1)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实行屯田等。

(2)诸葛亮。刘备。

(3)鼎立。进步。因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加强,为将来再次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4)他们都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22.(1)北魏孝文帝。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贵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

(2)方式上: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北魏统治者采取主动交往交流的政策。

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

(3)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进程加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3.(1)特征:多个政权并立,朝代更迭频繁,由分裂走向统一。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3)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答案示例:观点:孝文帝改革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阐述: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长期杂居,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革除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历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2009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1、文字狱自古就有,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目的都是为了 A.笼络人才 B.选拔官吏 C.稳定社会秩序 D.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2、为保卫祖国的边疆不受侵犯,亲自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大败俄军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 B. 雍正 C.康熙 D.乾隆 3、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黑龙江将军 4、在清朝前期,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达赖②伊犁将军③班禅④驻藏大臣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毒品鸦片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告诉我们要 ①与贩毒活动斗争②远离毒品③抵制毒品的诱惑④开展禁毒教育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7、《马关条约》中,体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 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 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 9、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机器工业员 D.挽救了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0、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下列体现这一传统的史实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完整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川教版)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 巩固其统治。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中华民族在近百年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中国新生” 指的是 A .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 B .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邀请留居上海的宋庆龄“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 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 件是 A .开国大典 C .三大改造 B .土地改革 D .香港回归 4.协议规定,西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 会和军区司令部……此协议是 A .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李晓明同学搜集到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 》 A .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B .抗美援朝 C .解放西藏 D .大炼钢铁运动 6.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 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 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说的这场“错误的战争”被我们称为 A .北伐战争 C .解放战争 B .抗日战争 D .抗美援朝 7.“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60 多年前, 中央人民政府为解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的生计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B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 土地改革运动的成果不包括 A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9.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 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是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还可以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反思,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鉴赏能力;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正确评价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武则天、唐玄宗任用贤才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通 过了学生领悟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评价武则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回忆"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1、"贞观之治"时代的皇帝名字叫什么?他治理的时期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盛世? 2、请你对这个李世民做出评价? 学生回答: 1、答:李世民,他治理的时候是因为: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所以可以达到盛世。 2、答: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人教版2020版中考历史试题D卷(练习)

人教版2020版中考历史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美国的霸权主义B.“冷战”中的对峙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美苏握手结盟 2 . 若一位外国记者在1919年6月6日来到中国,准备采访五四运动的主要新闻,他最有可能去的城市应该是 A.南京 B.上海 C.武汉 D.北京 3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 ①英国宪章运动②法国大革命③俄国十月革命④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 . 下列情景符合1935年英法两国生产或生活状况的有() ①詹姆斯用电灯照明②卡尔用电脑制作课件③珍妮打电话给在工作的爸爸④安妮坐在汽车上用留声机播放音乐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 . 如下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该邮票发行于() A.1949年B.1999年C.2009年D.1951年 6 . 某学校开展“被压迫民族的抗争”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不能成为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南美的解放者B.古巴革命C.非洲独立年D.十月革命 7 . 201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和平共处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和谐繁荣 8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了,但在和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可圈可点,特别是l919年1月28日答辩会堪称经典。辩论结束后,各国政要纷纷走上前去,与辩论者顾维钧握手,称赞“这一发言是对中国观点的卓越论述”。材料不能说明() A.一批职业外交家走上世界外交舞台B.为中国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C.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D.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9 . “到1948年春,山西各老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田地和

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专题8材料分析题专题提分训练

专题(八)材料分析题 专题提分训练 ·题型特点 河北中考非选择题历史部分第一题多以第26题出现,2018年和2019年均为材料分析题(9分),其中2018年侧重考查“世界史”内容,2019年侧重考查“中国史”内容。试题的基本特点是:三段材料、三个设问(分值分配一般为2,4,3),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多为原因、经过、历史人物的贡献、成就等)的能力;第(3)问多设问“影响”“意义”,属于对题干材料“共性”内容的考查。 ·方法解读 本题型为典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时注意:首先要审清设问,准确把握具体的考查对象,即“考什么”,河北中考在这方面多侧重对“原因”“经过”的考查;其次注意相关提示词,如“据材料一”“综合材料”,这就提示答题的范围在所出示的材料中;然后就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对材料每一句”的合理解读——分析同设问的关系;最后组织答案,做到详略得当、史实准确、论据合理等。 ·针对演练 1.[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是属于哪一党派。却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 材料二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而工商界及学界的人在专制政体下做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学界人士偏于文字方面,古书愈读得多,思想就愈腐旧。 材料三中山先生把建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但是时人不信他,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思想。中山先生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党做他的后盾,至于革命军更谈不到。当时军队的政治认识仅限于排满一点,此外都是些封建思想和习惯,只够做反动者的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引起内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民国初期国家混乱的原因。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唐太宗说“治安之本,唯在得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以下哪一名臣不属于他统治时期 A 姚崇 B 长孙无忌 C 房玄龄 D 杜如晦 2、右图是唐朝时期使用的农具——筒车,它的功能是 A 纺织 B 鼓风 C 灌溉 D 垦荒 3、《资治通鉴》评价此人:“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此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该皇帝是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4、杜甫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段盛世出现在谁统治时期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高宗 D 唐玄宗 5、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出了察举制(通过推荐考察选拔人才)的害处,通过“分科举人”考试来选拔人才开始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6、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在长安大雁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能够雁塔题名,下列哪一项他没有经历 A 熟读儒家经典 B 报名参加分科考试 C 参加州府的初试 D 参加在省城的“省试” 7、小李清明节到云南大理旅游,看到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如右图),唐朝时在云南大理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吐蕃 B 南诏 C 回纥 D 回鹘 8、7世纪,建造了布达拉宫,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首领是 A 松赞干布 B 尺带珠丹 C 皮罗阁 D 阿倍仲麻吕 9、《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的原形是 A 鉴真 B 玄奘 C 僧一行 D 怀素 10、中国人在世界常被称为“唐人”你推测下列叙述的原因中最有可能的是 A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 中国的对外交通特别发达 C 唐朝在世界享有较高的威望 D 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11、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A 12、“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率“岳家军”抗击的敌人是 A 辽 B 契丹 C 西夏 D 金

【中考历史】中考历史选择题特点和答题技巧(通用版)

中考历史选择题特点和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分类与解题技巧 一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 (1)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二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 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三排序型选择题。 (1)特点:即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2)解法: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四比较型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2)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五因果型选择题。 (1)特点: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 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六时空型选择题。 (1)特点: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全国中考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题练习(选择题,含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论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 【解答】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故选D. 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故选B. 3、(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解答】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 故选C 4、(2016?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川教版)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下列不属于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削弱封国势力 C.强化监察制度 D.统一度量衡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6.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 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 D.----缅甸--印度--欧洲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8.下列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而作出的努力,不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

A.成功收复和清朝设置府 B.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戚继光抗击倭寇 9.在某市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上,有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孔子,这是基于孔子( ) A.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B.编订中国古代文献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提出“仁”的政治主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撰写《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学家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徐光启 D.宋应星 11.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②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3.“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入版图。”这首诗是学良先生为赞颂收复的民族英雄而创作的,这位民族英雄就是( ) A.戚继光 B.和 C.成功 D.康熙帝 1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 B、商 C、周 D、 15.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省余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的发现一处遗址。在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A.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河姆渡居民遗址 16.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说:“天进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它反映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B.“重本抑末”政策C.“对外开放”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7.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 ...的看法是( )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部分2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国旳成立和巩固 一、识记 1.新中国成立旳时间、开同大典图、毛泽东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2.1951年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理解 1.新中国成立旳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国旳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旳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旳主人· (3)新中国旳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旳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旳斗争· 2.黄继光、邱少云旳英雄事迹 (1)黄继光、邱少云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旳代表· (2)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旳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自己旳身躯堵住了敌人旳机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3)邱少云在一次潜伏任务中,敌人炮火燃起旳烈;火烧到身上,为了保证战斗旳胜利和潜伏部队旳安全,邱少云严守纪律,纹丝不动,

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表现出了钢铁般旳意志· (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旳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旳人”· 3.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旳意义· 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意义:土地改革旳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旳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旳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旳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九单元社会主义道路旳探索 一、识记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旳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旳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旳宪法· 3.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旳社会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旳任务·我国三大改造旳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旳初步建立·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川教版巩固辅导九十九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川教版巩固 辅导九十九 第1题【单选题】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B、唐玄宗----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到天竺学习佛经 D、毕昇----编著《本草纲目》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未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的创设 C、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凿 【答案】:

第6题【单选题】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09年已经恢复32年了。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确立是在( )

2019中考历史练习专项练习-世界历史-选择题.doc

2019中考历史练习专项练习-世界历史-选择题 1、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病重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请判断这位科学家是() A、瓦特 B、法拉第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2、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之时,哪一个国家却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工业强国() A、苏联 B、波兰 C、印度 D、中国 3、二战后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两面夹击的困境。2017年是诺曼底登陆作战多少周年纪念() A、50周年 B、55周年 C、60周年 D、65周年 4、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与《九国条约》的相同之处是() A、宰割中国 B、削弱英国、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国 5、马克思认为:“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关于林肯对美国历史的贡献,以下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解放了黑人奴隶 C、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礼拜的场所。在咱们桂林的崇善路,就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崇善清真寺,1982年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访问桂林时曾到该寺礼拜,并在寺门前亲手栽下4棵塔松。请说出伊斯兰教起源于() A、阿拉伯半岛 B、希腊 C、巴比伦 D、罗马 7、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恩格斯在评价它的历史作用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最进步的变革。”请指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人文主义 8、巴黎第一大学拿破仑学院的奥立维·布登教授说:“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这里所说的“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与以下哪个文献有直接关系()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独立宣言》 9、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在中国被千古传颂。无独有偶,右图是l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一位“女帅”,年仅22岁的她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印度人民把她尊崇为民族英雄。你知道她是() A、玛丽二世 B、伊丽莎白女王 C、维多利亚女王 D、章西女王 10、像中国的“红学”一样,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如今,在莎士比亚的故居,已竖起了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以下作品中属于他的是() A、《向日葵》 B、《战争与和平》 C、《哈姆雷特》 D、《致爱丽丝》 11、他把有史以来最大的荣耀带给了法国,他曾亲自为凯旋门奠下了第一块基石,但他本人没有机会从凯旋门下“凯旋”,因为滑铁卢的惨败,终结了他一生中短暂的辉煌。你知道“他”是() A、克伦威尔 B、玻利瓦尔 C、拿破仑 D、罗伯斯庇尔

2018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历史人物二专项训练_(有答案)

8.历史人物 一、选择 1. 华盛顿和拿破仑是张同学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为此张同学对他们的主要活动等进行了如下概括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19世纪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②都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时刻登上政治舞台③都曾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外来势力英勇斗争④都毕生致力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 某同学编写历史剧,要为李鸿章配台词,其中不符合其身份的是( )。 A.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手 B.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C.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3.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国 4. 晚年的毛泽东,说他自己一生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另一件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此,正确的观点是( )。 A.这句话浓缩了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 B.这两件事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毛泽东一生只做了这两件事 D.毛泽东没有认识到发动“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 5. “他是连任四届的轮椅总统,颁布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出席了雅尔塔会议……”“他”是( )。 A.威尔逊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尼克松 二、非选择 6.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令我们感动,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虎门销烟,显我斗志——

(2)维护主权,收复新疆—— (2)艰苦创业,“铁人”美誉—— (4)“两弹”元勋,人民楷模—— 7. 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各不相同,让我们探寻人物,见证历史。 【跨越时空碰撞的思想者】 伏尔泰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民主政治的创立者之一,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然而……伏尔泰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中国的孔子。孔子的民本思想,让伏尔泰欣喜不已。孔子启蒙伏尔泰,伏尔泰启蒙西方。 (1)结合材料分析伏尔泰吸收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伏尔泰启蒙西方”的思想精髓在法国大革命中是以什么文献体现的? 【同一时空,迥异的领导者】 乾隆和华盛顿两个人一个是留辫子,一个是穿西装的总统。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两个人身上的现代性实在相差太大,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就是两个国家的差异。 (2)“两个人身上的现代性实在相差太大”在政治体制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同一地域,战争的疯狂者】 人物一:……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在革命的暴风雨中崛起,他为法兰西的新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曾给欧洲留下了难以抚平的战争创伤。 人物二:他被称之为“战争的召唤者”、“魔鬼的代言人”,因为他给世界带来的是灾难和灭亡,是无尽的战争和流血。一个曾使德国一度辉煌而又亲手毁了德国的人。 (2)材料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谁?他们都曾想武力统一欧洲,却都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评价他们发动的战争? 8.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 材料一:这位先生作为军官……将比联邦中的任何其他人更能博得全美国的支持,更能联合东部十三州的真诚努力。 ——大陆会议上关于大陆军总司令人选的提议 材料二: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莱保卫城镇和村庄”。 ——《世界历史》 (1)材料一中的“这位先生”是谁?他就任“总司令”后的重大历史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材料三中的“恐惧”是哪一事件导致的?“总统”为战胜“恐惧”实施了什么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