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院情实际和行业特点,对十九大涉及水利、生态环境等内容展开讨论

结合院情实际和行业特点,对十九大涉及水利、生态环境等内容展开讨论

1、

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廊道。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推动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络,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上游区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控水电开发生态影响;中游区重点协调江湖关系,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下游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加强退化水生态系统恢复,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城镇周边生态空间占用,开展河网地区水污染治理。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实施长江干流及洞庭湖上游“四水”、鄱阳湖上游“五河”的水库群联合调度,保障长江干支流生态流量与两湖生态水位。统筹规划、集约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控制岸线开发强度。强化跨界水质断面考核,推动协同治理。

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上下游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长江流域强化系统保护,加大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强化水上交通、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实施岷江、沱江、乌江、清水江、长江干流宜昌段总磷污染综合治理,有效控制贵州、四川、湖北、云南等总磷污染。太湖坚持综合治理,增强流域生态系统功能,防范蓝藻暴发,确保饮用水安全;巢湖加强氮、磷总量控制,改善入湖河流水质,修复湖滨生态功能;滇池加强氮、磷总量控制,重点防控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入湖,分区分步开展生态修复,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海河流域突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强化跨界水体治理,重点整治城乡黑臭水体,保障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生态需水。淮河流域大幅降低造纸、化肥、酿造等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氨氮污染,持续改善洪河、涡河、颍河、惠济河、包河等支流水质,切实防控突发污染事件。黄河流域重点控制煤化工、石化企业排放,持续改善汾河、涑水河、总排干、大黑河、乌梁素海、湟水河等支流水质,降低中上游水环境风险。松花江流域持续改善阿什河、伊通河等支流水质,重点解决石化、酿造、制药、造纸等行业污染问题,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加野生鱼类种群数量,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辽河流域大幅降低石化、造纸、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改善浑河、太子河、条子河、招苏台河等支流水质,显著恢复水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珠江流域建立健全广东、广西、云南等联合治污防控体系,重点保障东江、西江供水水质安全,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生态环境。

优先保护良好水体。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地级及以上城市每季度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县级及以上城市自2018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各省(区、市)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开展定期监测和调查评估。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93%。对江河源头及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东江、滦河、千岛湖、南四湖等流域于2017年底前完成。七大重点流域制定实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建立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等污染严重水体清单,

制定整治方案,细化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安排,向社会公布年度治理进展和水质改善情况。建立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公布全国黑臭水体清单,接受公众评议。各城市在当地主流媒体公布黑臭水体清单、整治达标期限、责任人、整治进展及效果;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管工作。2017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其他地级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其他城市力争大幅度消除重度黑臭水体。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系统的意义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非生物部分的地质、水文等构成了生物部分的环境,是生命支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河流,其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水旱灾害是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水利工程对减轻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因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造成赤地千里、瘟疫流行、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严重洪灾和持续干旱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和倒退的事累累发生。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作用,本质上就是减轻和防止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水力发电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某些高坝水利形成创造了大型人造湖泊,改变了当地环境和景观。同时由此形成的局部气候 ,可以促进栽培结构和周围区域农业和工业化栽培的发展。建设大坝也能改善水生环境和促进渔业发展。因此,通过库区综合的开发计划,有可能提供更好的条件发展新的栽培业和渔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发展旅游是水利建设带来的另一好处。许多水库都已成为着名的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参观访问,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水库蓄水向湿地、干枯的湖泊补水,改善生态环境。

2.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性的水利工程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在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方面的需求。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已经成为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和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都极易造成负面影响。

库区淤积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滑坡与水库诱发地震;边坡开挖对植被和景观的影响;泄洪冲刷及雾化对岸坡的影响;开挖弃渣和混凝土废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在水库蓄水后,随着排入水库的工业废水的增多,库区水流缓慢,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将逐渐增加,造成水库水质下降;一些高坝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冷侵害;水库蓄水后因河流情势变化会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总之,对每一项负面影响,都应该进行科学的、定量的分析。对移民和淹没耕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失过大的河段采取避让政策;对一般的生态环境损失通过技术措施加以解决;对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对正面的生态环境影响也应该计算其效益和价值。

总之,应该通过技术、经济、生态环境比较进行决策。

3.以堤防工程为例,谈如何保护和恢复天然河流形态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进行防洪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但是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仍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指导,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保安之外,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

以堤防工程为例,在规划阶段要改变现行的经济技术评估指标这一单一体系,在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增加环境效益分析,即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基本做法是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在进行工程勘察时,增加生态系统的调查,重点是生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设计施工阶段在堤线布置时,应遵从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堤型的选择原则应结合生态保护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同时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河流断面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设计。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工程施工时,应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相应的辅助保护措施。采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应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应加强生态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4.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特殊意

4.1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

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现代水利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展河流航运和治理水灾、促进流域的植树造林和流域内贫瘩土地的合理利用、帮助流域内的人民转变观念、改变生产和耕作方式,并以其自身的发展带动全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2现代化水利建设改变城区排水、市政道路建设问题,打破城镇建设封闭和畸

形状态,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3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将防洪安全与城区生态景

观环境相结合,通过详细合理的堤线、水系、园林规划,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和谐的美好家园。

目前生态环境的保护虽然受到了国家和人们的重视,但是破坏的程度依然在日益加重。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做的还更多。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整理了某建筑公司为一个建筑项目所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防止和减轻污水污染措施。

①完善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防止雨季到来时水流对坡面的冲刷,造成排水对附近水

体的污染。

②钻孔桩用的泥浆以泥浆池存放,废渣弃至弃碴场。

③工程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沉渣池过滤,检验水质合格后,方可排入河流。

④清洗集料用水或含有沉淀物的水在排放前先经过过滤、沉淀处理;

⑤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造成污染;

⑥施工机械防止漏油,施工机械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及维修机械时油污水不得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⑦施工期间,水泥、油料、化学品的堆放严格管理,防止在雨季或暴雨时期,材料随雨水排入地表对附近的水域造成污染。

⑧工作井外设置沉淀过滤池,确保施工排水符合排放标准。

2、防止扬尘污染措施。

①施工便道进行泥结石硬化,在全部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及时洒水,使尘土飞扬减到最低程度(不超过1m);

②开挖的土石方及时清运,遇风时淋水降尘;弃土、弃碴堆放到指定弃碴场;弃碴场弃土完毕,表面进行复耕、绿化。

③水泥和其他容易起尘的细料和松散材料放入库内保存。

④有粉尘发生的施工场地,如水泥砼拌和场所的投料器均加设防尘设备。

3、防止噪音污染措施。

本工段施工现场200m之内有居民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将噪声大的作业安排在白天(6:00至22:00)施工,尽量避免夜间(22:00至6:00)施工。现场加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噪声监测。

①所选施工机械符合环保标准,操作人员经过教育。

②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推土机一次推土量及装载机装载量,严禁施工机械超负荷运转。

③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缩短维修保养周期,使机械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

④运输车辆噪声采取减低速度的方法进行控制。

4、其他生态环保措施。

①施工期间,施工破坏植被的面积将严格控制,除了不可避免的工程占地、砍伐以外,严禁发生其它人为形成的破坏。

②施工临时设施,如便道、料场、生活生产房屋,按照少占农田耕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布置。

1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现状

1.1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工程建设的时候,随意排放工程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下游水质;进行采挖施工时,缺乏科学性,使水土过度流失、堵塞河道,降低航道通航能力;在施工过程中乱堆放废石废渣,乱建临时建筑,不按规定占用土地资源等等。由此看出,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水利工程中兴建的大坝是一种人工控制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会产生众多的次生灾害问题。

1)影响陆地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及水利工程的运行过程中都有体现。人们在施工时,首先就会大量的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地表生态;排放到水域中的生产污水,直接导致水域的生态破坏;工程在水下作业时,会导致水里的动物被动迁徙和水下植物破坏,使周围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破坏了该系统的生物链结构,严重影响了局部水域生态平衡。

2)影响天然水域生态环境。在天然水域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破坏了水域中长期演化的生态环境,而且会改变水域的生态多样性。在进行水下采挖作业时,人为强制性的改变了局部水域的水深以及含沙量,会导致周边水域的水文状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周边的水质、地质以及局部气候。

1.2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过去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人们过于重视追求局部短期的防洪效能和经济效益,忽略了工程对整个流域长期的生态影响;只重视自身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忽视生态用水,造成河流、湖泊及湿地萎缩,造成土地荒漠化;过于注重对水资源的人工调控,而疏忽了水的自然生态性;片面追求工程的防洪作用,而忽略了洪水的资源性,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调节作用。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方法

2.1工程规划时期注重环保

在工程规划时期,负责设计的单位要依据相关环保部门的规定,严谨认真搜集,学习相关文件,重点关注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填挖要平衡,适当取土、合理弃土、避免借土弃地,尽量保护农民耕地。取土场要设计在周边的荒地上,取土坑在取土后应得到利用。合理设计弃土场,做到弃土集中存放,减少占用耕地,施工结束后要对土地进行绿化修复;第二,要科学的设计边坡的防护功能,不仅要保证边坡稳定,还要加盖草皮护坡;第三,保证原始自然水网体系尽量不被破坏。坚持保护河道原始天然形态的原则,让河道自然呈现沙滩、深潭和洼地。这样适宜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各种生物繁衍生息。

2.2施工时期加强环保

(1)运用先进技术。在施工阶段,要运用国内外领先的施工技术,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还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比如:统一运用混凝土浇灌与输送、商品混凝土等领先技术,与以往的混凝土搅拌机、振动打桩机、柴油冲击桩机等较高噪音机械设备相比,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节约了能源,而且降低了施工噪音,保护环境。

(2)加大保护环境宣传力度。贯彻落实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在思想上接受认同环保理念,积极投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的活动中,自觉树立保护环境意识,积极保护好生产生活环境。所以,应广泛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介,报道宣传环保理念和技术。还可以在各个水利工程的显眼位置设立环保宣传板,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奖惩方案。

(3)合理计划高噪音施工时间。在进行施工前,要提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查,统筹安排高噪音的施工时间。例如,工地在学校周围,尽可能把会产生高噪音的施工时间安排在晚上,减少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的影响。相反,如果在居民小区附近施工,则应把会产生高噪音的工程在白天进行,晚上禁止施工,避免影响居民晚间休息。

(4)减少水土流失。首先,尽量缩减工程组织者的存料用地和其它用地的面积,禁止违规占用规划批复的用地面积。其次,保证取土区域周围的场地平整,防止发生坍塌和滑坡事故。再次,保持施工作业面土壤表层的完整,为施工后期实施耕地种植和地表恢复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严格遵守设计方案,按设计的范围进行林木砍伐和整理表层植被的工作,不允许超范围砍伐和滥伐滥砍。

(5使用环保材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环保材料,例如采用空心砖,可以减少对粘土的过度开采,避免大面积破坏植被,建筑物的重量也随之减少,起到了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总而言之,应用新型环保材料不仅能减少建筑工地施工污染和废气排放,而且还能减少工程投入。并且,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也会减少日后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工作,进一步节约建筑物在日后使用过程里的二次投入和维修费用。

总之,随着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针对工程周边动植物和水资源生态环境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并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培养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施工单位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和工程污染物采取针对性地控制和管理,争取达到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