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与现代化(精)

儒家与现代化(精)

儒家与现代化(精)
儒家与现代化(精)

儒家与现代化

——迷茫的现代人走向何方儒家承前启后的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有什么魅力,两千年来一直融合在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且一直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的袭击下,在“五四”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在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席卷下,几经狂风暴雨,传统风俗习惯,尤为在农村生活中顽强的保持着。孔子思想,一直成为中外严肃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所推崇,并全力以赴的去研究,且大声疾呼,要发扬光大。近来,海外一些卓有远见的学者已呼出:“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这又是为什么?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孔子继承了周公之道,所处春秋时代,正处在“礼崩乐坏”的混乱时期,孔子当仁不让,立志担当弘扬周公传统礼义的重任。孔子的精神和人格,他的文化品位,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孔子从五十一岁到五十五岁间,在鲁国担任鲁中都宰(鲁京城市长,后升迁大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治理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遂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商贾不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恐惧,用美人计腐蚀分化鲁国君臣。鲁定公,季氏沉迷于声色,三日不听政,郊,不致燔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带领他的弟子开始悲壮的列国之行,前后共十四年,去寻找能恢复周礼的知音诸侯,所至到十余诸侯国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卫国。史记:“孔子凄

凄惶惶,车辙天下,使天下无道变有道。”

结果呢?围蒲、畏匡、厄陈蔡,并遭宋司马之险,饱尝艰险,真谓知音难觅,只能发出:“归乎!归乎!我党小子狂简”的长叹,回到鲁国已是一位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

人了。回国后,整理文献,删诗书,作《春秋》。晚年子鲤、颜渊、子路相续去世,七十三岁,圣人也与世他辞。可是,孔子的思想却在汉武帝始,两千年来,一直成为我国道德风俗、社会结构文化生活不可动摇的基石,孔子被称为影响祖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伟大人物。中国非遇天灾人祸,一直过着淳朴平静讲礼义的生活。并以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映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被世界各国称为“礼义之邦”。

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坚舰利炮,轰开了吾国的“大门”,泱泱大国接二连三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古老而平静的生活一再被扰乱。当时提出救国强国方案的,主要有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以康梁为哇个人君主立宪派(维新派。众所周知,维新派随着戊戌政变而告终。以后各色人物、政治力量都粉墨登场,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孔子思想,也是一个主要焦点。洋务派要保存传统文化道德,吸取西洋的科学技术为吾所用,藉以强大自己的国力,以抵御西方的侵略。革命派比维新派更激烈,要彻底打倒旧文化、旧道德、“吃人的礼教”,建立新文化、新道德。孰是孰非?

近代,有一段具有典型讽刺意义的记录。英国哲学家访问中国时,梁启超在欢迎大会上盛赞战国学术自由,汉武帝独尊儒家,中国数千

年无思想进步,人才日趋衰落,要振兴中国,就要无限制地输入、学习西方学术文化,以西方政治体制,乃至学术文化,取代传统的孔道云云。当时罗素在答词中,却针锋相对地说,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中国若无孔道,道德必将破产。事后,罗素对我国留英学生说,我以为中国切要的不是在于西方文化的吸收,恰恰是固有文化的复兴。中国学术文化在两千年前的先秦已灿然大备。假使中国能复兴古文化,那么对世界的影响必定极其伟大,对世界文化有特别的贡献,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外国哲学家,却会在为他召开的欢迎会上毫不客气的反驳梁启超的西化论,竭力在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

再看梁启超在第一次大战后,一九一九年,去欧洲游学回来后,如梦初醒,一反常态,大叫科学破产,物质文明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而是灾难,要以我国几千年固有文明,去超拔大洋对岸几千万万欧洲人,省悟到西洋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带来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是造成这次大战的根本原因。梁在《欧洲心影录》写道:“当我看到原来的生活舒服的欧洲人,靠着借债过日子,我们素来认为天经地义、尽善尽美代议政治今日竟会从墙脚上筑筑摇动起来……”

后来,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满清皇帝被推翻了,共和国成立,政治是否清明?人民幸福吗?恰恰相反,连年的军阀混战,什么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连年不断的直、奉、皖战争,真是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饥饿寒冷痛苦中挣扎。人们不禁在问,中国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接着日寇铁蹄蹂躏我国,八年浴血抗战,中国人们付出的代价,太多!太多了!紧接着几年解放战争,全中国解放。众所周知的原因,“四人帮”打倒后,历史似乎在嘲弄人,几十年旋转了一圈,又回到向西方学习科学,改革开放的起点。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儿子,我们的莘莘学子,又卷进了“崇洋热”、“出国热”、“经商热”的浪潮之中了。国家提出四个现代化,要搞活经济与世界接轨,要想获得成功,是否像日本前首相吉田茂说的“正是由于日本人否定了儒教的鄙视赚取金钱的旧道德,唤发民众奖励赚钱的新道德,日本的明治维新才获得成功,日本才真正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冷峻的现实世界告诉我们,我们也正在走不讲道德,只讲金钱的功利主义之路。(日本明治维新真的成功了吗?什么叫成功?日本的现代化国力强大了,正因为不讲道德,只讲功利的价值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几千万的亚洲人死于战祸,使日本本土一片废墟,这不是对所谓成功极大的嘲讽吗?

我们是人,是有思想的人,不仅仅有物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需求,这对知识层次较高有思想的人更显得迫切。而命运之神,把我们抛掷到这么一个世界上——高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上来,是幸运,还是不幸?面对着这样的世界,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呢?我们将从家庭、学校走向激烈竞争而纷乱的社会舞台上,将会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所谓成功者,面对向我们袭来的种种卑劣行径,我们在戴上多少副假面具?需要耍多少手段?甚至付出信仰人格的代价与之周旋角逐,耗尽心力。当我们筋疲力尽地回到卧室,明月映窗,清风渐

来,我会感到像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的拉斯蒂尼那样叫道:“巴黎,我来了!”还是忍不住思索,我的自我到哪里去了?付出的和所得到的是什么?我是否已经麻木不仁了呢?我能力挽狂澜吗?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他的精神世界是不会平静的,难以安顿的。失败者呢?将会发出何处是路?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长叹。

我们实现现代化还刚起步,我们要达到西方工业发达的现代化的物质文明,还要经过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我们这一代是不是要重蹈西方商品社会所走的人欲横流的路呢?现代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自私;高节奏而紧张的工作,人成为机器、高科技仪器的一个部件;激烈而近乎残酷的竞争;单一的金钱追求;家庭的解体,老人被遗弃,离婚、弃儿;暴力、抢劫、凶杀;周期性的经济萧条、失业等诸多社会问题,使不少西方人精神空虚得从酗酒、纵欲,乃至毒品来麻醉自己的每一条神经;从自杀中求解脱。嬉(雅皮士之流是精神无法安顿的典型表现而已。

现代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贪婪的人群向大自然无限攫取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不少生态科学家发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救救地球”的呐喊!现代化的军备竞赛及制造大量的足以毁灭几个地球的核子武器,使人

类似坐在火药桶上。

然而,现代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像巫师念起神咒那样,使发展中国家,使世界似醉似呆的向现代化之路齐进。

现代人是否在饮鸩止渴?现代化工业社会将人类引向何方?现代

人的归宿又在何处?

如果说二十世纪折磨人类的是癌症及艾滋病,是不是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折磨人类的将是精神病?

如何解决现代化带来的诸多社会病?西方许多思想家,像后期康梁及英国哲学家罗素闻那样旧话重提,“以儒家伦理学说解救西方工业国家的精神危机”,“以儒家伦理调解工业国家的人际关系”。海外文化界出现了“儒教资本主义”,“儒教文化圈”的提法。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西方学者,不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康德、黑格尔的思想武库去乞讨救治西方社会病的灵丹妙药,而独独转向古老的儒家思想呢?儒家思想又如何使这些有思想的人心迷神悦呢?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什么呢?是“仁”。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所谓“仁”是对人

充满着温情的关心和热爱,始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而广之于普天下的任何人,对所有的人能“一视同仁”。故孔子的“仁学”,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道德的价值,肯定生活的价值。

从“仁”衍化出来的诸多美德:如“五常”、“八德”等,几千年来,已溶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做人的价值标准。孔子“仁政”,学说又把政治伦理化。孔子提出治国平天下,一事实上要兴礼乐,讲教化,目的使全社会人民遵循一种有道德,有意义的人生。故中华民族以一个热爱和平、文质彬彬的形象

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从中国两千多年历史证明,哪一朝代不遵循孔子儒家“仁政”学说的教诲治国,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人民就会陷入痛苦灾难之中;哪一朝代遵循孔子“仁政”学说和教诲治国,社会就会安定和谐,甚至达到光辉的顶点。也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没有哪一种民族的文化能如此他久薰陶如此众多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也没有哪一国家的政治能达到如中国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开元之治”,“康乾之治”这样辉煌灿烂的太平盛世。既创造出丰衣足食(物质丰富的社会,又达到人际友爱、和睦、讲礼义(囹圄虚空的刑措之风的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

现以唐朝“贞观之治”为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代辉煌的治政?

唐太宗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慎所好》唐太宗之好“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不拘泥于章句,不沉溺于传疏,而是面向社会,“政事”的是非得失,依照儒学的标准来断定。因此,在“讲论经义,商略政事”的探讨中,儒学精神通过“经义”而影响“政事”,渗透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使贞观时期的社会政治以及风格,充满着儒学情调。

由于唐朝初君臣致力于仁义教化,人心风俗由浅薄而仁厚。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卖粮,取给于道路”。(《资治通鉴·唐纪九》

可以说,唐太宗君臣振兴了传统儒学精神……使贞观时期的政治

风气和社会风俗洋溢着清明宽厚的儒学情调。(引《中国儒学史》故儒学孔子的仁学是人类最完善、最理想的思想体系,世界各派各宗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追求的理想王国,在古中国早已实现了。无怪每当中国历史上出现动乱时,中国的百姓无不发出怀古的幽思,憧憬着以孔子“仁学”建立起来的纯朴的文明社会再次在现实世界实现。直到今日,还有些厌恶现代物质文明,包括西方留学生,到中国农村下榻,想一睹没有市侩气息的纯朴民风。

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个性从神学的迷雾中解放出来,恢复了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那么孔子的“仁学”,就是最完美的体现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多方位的把人的价值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里巷百姓,人人都应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都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贤人、圣人,即人人皆可以成尧舜。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国家政治。列朝列代很多有名的官吏都是平民出身。如汉丞相公孙弘年轻时放猪过日;宋范仲淹划粥苦读,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当国家受异邦侵犯,生死存亡之际,“天下兴之,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扭转乾坤的作用和责任。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具有“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大丈夫气概。当国家政治转入黑暗年代,“舍则藏之”,“邦无道则愚”,“邦无道,富且耻也”,“安贫乐道”,“人不知而不愠”,“贫贱不能移”,“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其志的境界。他的内在修养足可到达在一个逍遥自在宽广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并且不流于消极或放逸,“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隐

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虽处困顿但不忘自己的为国为民的责任和抱负。这就是孔子儒学薰陶下的列朝列代君子的人生观。在宇宙观上,七尺之躯,“赞天地之化育”,可“与天地参”,“上下与天地同流”,“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孔子的人文主义作一比较的话,意大利文艺复兴所体现的是以个人为本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当时社会如何呢?“文艺复兴在建筑、绘画和诗歌方面有伟大的功绩,文艺复兴复活了希腊时代的知识,创造了一种精神气氛,这种气氛再度有可能与希腊人媲美。当时政治条件于个人的发展,然而社会不稳定,象希腊社会一样,不稳定和个性表露是密切相连的,在道德方面解放和自由的最初结果同样是悲惨的,旧道德规律不再受人尊

重。当时人们对玩弄权术的高妙手腕及其带来的名声行为备极赞叹。明白露骨的无赖行径屡屡成功。一些最令人注目的成功,却是伏着卑鄙行为取得的。其特点是:混乱无主,超脱道德意味。”(引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由此可知,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后果,正如罗素在书中惊呼道:“为了获得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伟大成就,我们准备忍受多少凶杀和混乱?”而这种价值观一直延伸到今日的西方社会。暴力、犯罪、凶杀;家庭的不和、撕打、抢杀,乃至崩溃,导致下一代孤独、迷茫、出走、流浪,沦为犯罪;未婚先孕、堕胎、私生子、弃儿;犯罪团伙,黑社会又是西方价值观念的土壤里必然的产物。所以,我们同样有理由惊呼:“为了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为了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我们

准备忍受多少凶杀和混乱?”西方人文主义所尊重的人的尊严,价值又在何方?可以这样说,在西方文化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是造成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也是无法解决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直接原因。二次大战死伤逾亿人,人文精神又到哪里去了?这不是极大的嘲讽吗?这样急速、畸形、病态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是不会像梁启超等人说的:“西方经济之发达,乃是一种不自然状态,现虽十分发达,然将超末路,且积重难返,不能挽救,势必破产。”是危言耸听?还是卓有远见?

摆在我们前面的一个严肃课题是——中国应该走向何方?客观世界的形态告诉我们,人们已无法摆脱现代工业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诱惑,回归到那既有丰衣足食,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太平盛世中去。

那么,我们是不是随着西洋人吹奏起魔笛,无主地加入人欲横流的现代化的浊流里去呢?不少东西方严肃的学者,本着对本民族的命运,对全人类命运的关切,纷纷研究用孔子思想解救病入膏肓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世界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从事儒学研究。日本全国研究儒学及中国问题的初学者达三千余人。美国有30余所大学(如哈弗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利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夏威夷大学等,特别是哈弗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和设在夏威夷大学的“国际中国哲学学会”集中了一批对孔子研究造诣很深的专家,他们有时还举办国际性儒学学术讨论会。美国目前有3000余位学者,专门研究儒学及东方文化。新加坡的“东亚哲学研究所”专门以儒学问题为研究中心,每

年邀请世界各地的儒学学者来所从事专门课题研究。中国山东也成立了“孔子基金会” 。台湾“孔子学会”组织与团结一批学者正在深入地讨论现化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还不断组织国际性儒学讨论会,进一步强调儒学的现代意义与创造性转换。美国前总统里根在 1982 年 8 月 11 日致美国各界人士祭孔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正解的信中说:“际此庆祝孔子二千五百三十三岁诞辰纪念,我们应该缅怀与推崇这位思想家的贡献……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论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高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美国加利福尼州州长布郎在本州宣布 8 月 23 日至 28 日为“尊孔周” 在纽约还建有。“孔子公园” ,园内铸有孔子铜像。“儒学,作为人类东方所特有的形态,它已不再被人们看作是只能影响东方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也不再被人们单纯看作是中华民族封建性的意识形态。它所包含的智慧和真、善、美的高尚情怀,正在滋润着现代人类文明,正在参与创造未来社会的新型文化。(引自《儒学在现代中国》” )儒学,在中国虽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但它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终将发现,并将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共识。面对人欲欲流的现实世界,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心的人,都知道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都不会愿意顺着西方人的价值观把现代人的精神带到不可拔的境地。我们中华民族一些优秀的学者正在儒学中寻找社会现代化的思想模式,主张复兴儒学伦理等。被称为第二期新儒家的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等几位

先生本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悲心,曾在 1958 年 1 月 1 日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较系统地从伦理、政治、科学、民主等各层面构设了儒学在现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返本以开新,提出守常以应变”“内圣成德,外王事功” ,。认为儒学不仅与现代社会没有冲突,而且唯有儒学能引导现代社会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地。现代化社会生活富有。富有,是不是符合儒学孔子思想呢?回答是肯定的。《论语》记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卫国,对学生冉有说:“富之”“教之” 、。孔子并不是苦行生活的倡导者,也不是“四人帮”的“唯贫是社” 。儒家治国大纲是使人民生活富裕丐来,并且两袖清风要以礼乐来教化他们,使人人都向君子路上循行。《尚书·大禹谟》记大禹说:“正德、利用、厚生”“政在养民”《礼记·礼运》记孔,。子论“大同”“小康”世界,都谈到了物质与精神文明。

所不同的是,、在西方文化价值观中,没有找到如何有效教化人民成为一个文质彬彬君子的办法。而历史证明,唯有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才可能达到既丰衣足食,人际关系又高度和谐的人类黄金时代。现代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腾飞,震惊了东西方的商界、政界人士及学者。不少人都认为,按照传统的西欧模式不能解释东亚地区在经济上出现的奇迹,他们把原因归结为“东亚儒教文明”或“东亚儒教文化圈”“儒家思想为东亚各国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严格的来说,东亚四小龙及日本的社会模式,是现代工业社会与儒学思想相融合的一个起点。要达到既有现代物质文明,又有相对应的儒学精神文明,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从历史来看,如果说中国儒学文化有吸收、溶合、同化异民族、异文化的能力,那么可以说,要想使人类获得幸福,现代社会走上健康、和平的轨道,儒学文化将会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吸收、溶合、同化西洋文化。最后,恳请各位本着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关注,阅读、研究儒家的经典,首先认真读《论语》。曾被宋朝宰相赵普称作半部《论语》治天下。美国出版《世界伟大文献汇编》,收集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三十份重要文献,其中之一就是《论语》。当我们步入儒家思想体系的殿堂时,不能不为人类有这样宽广和谐的道德天地而陶醉,为孔子的伟大人格和智慧所感动,为系统而完美的理论所折服。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对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负有多大的历史使命?厦门闽南佛学院述

汉代儒学的发展

汉代儒学的发展 2[2019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③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 3[2018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②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①③④。(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

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

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 当代中国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传统儒学也好,现代儒学也罢,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要在当代中国社会生存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与现代化这个时代主题相适应,质言之,就是儒学必须现代化。否则,就将难以为继。而要实现儒学的现代化,儒学要加入现代化的进程,就必然面临边缘化的命运。这就引出了儒学现代化与边缘化的论题。就这个论题展开必要的研讨,无论对于儒学自身,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都有积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儒学现代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儒学是自汉到晚清的中国传统社会价值系统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作为一个整体,它在追求现代化目标的当代中国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它在前现代化时期的历史合理性。在这个意义上讲,儒学是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的一面来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者,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承载者之一,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锻造者、推动者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构成之一,儒学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学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因而也是可以现代化的。 从历史上看,儒学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自从先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五四”以后现代新儒学的形成,儒学经历了四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容和质量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革。先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以仁为思想核心,生发出一整套道德学说和政治理论,为后来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适应大一统的时代要求,改铸原始儒学,援阴阳五行思想入儒,并以阴 阳五行作为建构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方法,同时吸纳法家思想,剥取墨家理论,演绎名家精义,借鉴道家观点,可谓熔铸诸子而以儒学为统率,建立起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为特征。以维护统治者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宗旨的新型而又严整的价值系统,从而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理学家总结晋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佛教的思想理论,通过理欲之辨,通过道。气、理、心、性等畴的展开,建构起自己的本体论学说,弥补了此前儒学在本体论方面的缺陷,发展并完善了儒家思想,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和行为式,宋明新儒学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新高峰。近代以降, 在西力的强烈冲击下,为了解除忧外患,争取民族独立,保存民族文化,怀抱深厚忧患意识的儒家知识分子,被迫但却有意识地学习西方,力图通过西方文化之“用”而强健中国传统文化之“体”,在客观上更新着传统儒学。特别是“五四”以后,现代新儒学思潮兴起,梁漱溟、熊十力、友兰、贺麟等人开其端,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继其后, 蔡仁厚、述先、杜维明等人承其统,现代新儒家们力主会通中西,中西文化相互学习,用西方文化的方以智撑开中国文化圆而神的智慧,用西方的科学充实传统儒学,达到圣外王的目标。尽管人们对于现代新儒家们“圣”开出“新外王”的论说和价值预期有着非常不同的看法,但

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詹家慧 290700223 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近二十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而当我们欣喜于现代化所带来的繁荣时,也深深体验到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灾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这一切是有代价的,土地越来越贫瘠,淡水越来越缺,天空越来越暗,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来冷漠了,道德意识也越来越淡泊了……于是我们想到了儒家文化。很多思想家重新审视了儒家文化,逐步发现了它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走向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确实如此,我认为从整体上说儒家文化对于现代化问题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儒学是中国古代一个以孔子为代表的有立场、有观点、有徒众的学术派别,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和道德哲学,其要旨是对人的关照,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究,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而儒家文化是在孔子的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了二千五百年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演变而成的中国文化。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统治了中国思想领域长达几千年。它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它强调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包括礼、义、孝、悌、智、勇、忠、信等范畴;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崇尚自然、欣赏自然,认为万物是平等的;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全面发展,以整体为美。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发展起来的,截然割断历史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也必然渗透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份,不是某个历史英雄说不要就可以不要的。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是极为重要的,具体表现为: (一)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这种道德规范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虽然有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无形中教导着人们要守礼义以维护社会的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很多商家若坚持信誉,将货真价实,买卖公平,那么其商业命运一定不短;但商家若是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违背信誉,那么其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师范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3级小学教育专升本(1)班学号:133160139 姓名:牛若南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继承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1、在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政治、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世纪,不同文明之间会出现新的繁荣。但是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局部地区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并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做出贡献,也将成为世界各国认同的思想观念,还将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准则。儒家文化提倡的这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世界各国调整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2、在国内方面,儒家思想的“民为邦本”培养了当代社会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正是儒家思想中重视人民的作用,才促使我们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中之重。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孔子时的春秋战国起它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在中国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有人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国民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教人以知书达理之道,有人说儒家思想毒害中国国民,使得知识分子沉迷于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伦理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佛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安邦定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对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才

会出现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立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儒家认为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它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庸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着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如敬爱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但另外也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人际关系。 第五,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

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儒家文化对文化的影响审批稿

儒家文化对文化的影响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强大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上,乃至领土上保持独立的重要因素。儒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影响力到底从何而来,为何可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儒家文化到底对中国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下面我们将来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儒家文化体系是一个怎么样的体系。 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形成于春秋末年,孔子是其创立者。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局中,孔子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人文关怀;它主张仁政,强调“德治”;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思想。这些理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弟子后学又各自弘扬、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作为原始儒学的定型则主要经历了孟、荀、易三个环节。 孟子从内心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孟子道性善,认为君子所以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民贵君轻”、“政经界”、“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学说。这套理论体系,因其对心性学说的发挥,而被视为道之正统,其“内圣”说根伟后世所推崇。韩愈称其为“醇乎醇者”。所谓“道统说”难免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不过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方面的发挥,与“内圣”相对的“外王”学说,则由荀子加以充实扩大。 荀子言性恶,倡言化性起伪,主张治理天下应以礼为本,礼法结合,他讲“群”论“分”,说“礼”谈“法”,形成“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和“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论也。行之得节,立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复习题 1.“……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孟子 B.李斯 C.董仲舒 D.李贽 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5.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A. “举贤良对策” B. “君权神授” C. “性善论” D. “克己复礼”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 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 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8.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在于()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

儒家与现代化(精)

儒家与现代化 ——迷茫的现代人走向何方儒家承前启后的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有什么魅力,两千年来一直融合在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且一直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的袭击下,在“五四”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在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席卷下,几经狂风暴雨,传统风俗习惯,尤为在农村生活中顽强的保持着。孔子思想,一直成为中外严肃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所推崇,并全力以赴的去研究,且大声疾呼,要发扬光大。近来,海外一些卓有远见的学者已呼出:“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这又是为什么?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孔子继承了周公之道,所处春秋时代,正处在“礼崩乐坏”的混乱时期,孔子当仁不让,立志担当弘扬周公传统礼义的重任。孔子的精神和人格,他的文化品位,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孔子从五十一岁到五十五岁间,在鲁国担任鲁中都宰(鲁京城市长,后升迁大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治理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遂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商贾不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恐惧,用美人计腐蚀分化鲁国君臣。鲁定公,季氏沉迷于声色,三日不听政,郊,不致燔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带领他的弟子开始悲壮的列国之行,前后共十四年,去寻找能恢复周礼的知音诸侯,所至到十余诸侯国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卫国。史记:“孔子凄 凄惶惶,车辙天下,使天下无道变有道。” 结果呢?围蒲、畏匡、厄陈蔡,并遭宋司马之险,饱尝艰险,真谓知音难觅,只能发出:“归乎!归乎!我党小子狂简”的长叹,回到鲁国已是一位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 人了。回国后,整理文献,删诗书,作《春秋》。晚年子鲤、颜渊、子路相续去世,七十三岁,圣人也与世他辞。可是,孔子的思想却在汉武帝始,两千年来,一直成为我国道德风俗、社会结构文化生活不可动摇的基石,孔子被称为影响祖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伟大人物。中国非遇天灾人祸,一直过着淳朴平静讲礼义的生活。并以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映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被世界各国称为“礼义之邦”。

说中——儒家拿捏分寸的智慧与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

说"中"——儒家拿捏分寸的智慧与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即基本上落于某种不名誉的状态。“五四”时期这种不名誉常常与落后、保守、反动、阻碍现代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种不名誉却是通过与时代脱节、不能因应时代的问题和要求表现出来。但在实际上,儒家言“中”、“致中”的活“精神”仍在当今发生作用,传统儒学到今天依然是作用于广大民众之间的“精魂”。儒家的“中”是一种行事方式,也不可否认,由“致中”所表现的无确定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弊病。 标签:“中”;儒家;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 一 首先,我将从列文森尤其是余英时先生的儒家“游魂”说引出问题,认为儒家言“中”、“致中”的活“精神”仍在当今发生作用;其次,我将检讨儒家“致中”的实质及其潜藏的问题,并分别以荀子和黑格尔作对照;再次,我将简略地说明由“致中”所表现的无确定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弊病。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即基本上落于某种不名誉的状态。五四时期这种不名誉常常与落后、保守、反动、阻碍现代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种不名誉却是通过与时代脱节、不能因应时代的问题和要求表现出来。 无疑,将儒家的这种不名誉状态斩截得更为分明,甚至推向极端的,列文森算是其中一个。依列文森,“儒教集团在荆棘与环境下正走向崩溃,它们的鼓、锣被抛在一边,置于腐臭的杂草与废物之间。数千年来赋予孔夫子的神圣色彩消失了,而且没有人试图挽救之”。果如是,即儒家思想乃以自身之死成全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假如预认了列文森的说法,那么,我们在逻辑上也大体可以说,张之洞、康有为的“光荣而坚决的西化”,毛泽东时代儒家的“博物馆化”,当代新儒家的“玄辨化”以及当今我们儒学研究的“文章化”、“标签化”,大概都可以看做是儒学已经“死”了的一种表征。 或许,余英吋先生正是从儒学已远离传统的历史情境,“徒托空言”远胜于“见之行事”,甚至流于人们满足智商的一种谈资这一事实出发,将儒学在今天的现况以“游魂”加以描述。 列文森的儒家“博物馆化”说,在美国一出台便招致一些海外新儒家顽强而严厉的批驳,尽管列氏的分析不乏睿智。而相比之下,余英时先生的“游魂”说在大陆却有很大的影响,其间原因固然不仅仅来自余先生在学问上的声名之隆。很大程度上,“游魂”说的影响似乎主要来自一位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敏锐而坚实的观察。

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分析了它们在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并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不能在东方国家产生。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向马克斯·韦伯的论断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当时,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本身,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但这时的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东亚这样的经济奇迹?同时,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些国家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人们在考察其文化因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产生了:儒家文化对于亚洲这五个地区的经济成就是否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它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对社会的整合价值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1]。儒家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的精华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去继承和弘扬的。但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皇权统治、小农经济环境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糟粕。面对21世纪人类跨文化交流这一大任务,中国人要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占主动地位,首先要实现“文化自觉”,并进而反思中国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在解析批判基础上的阐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辩证的对立的统一。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来认识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与影响,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儒家思想 物质文化、科学主义统治世界几百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了其文化体系的顶点,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第一,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节制追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第二,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导致对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威胁,并造成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第三,社会产品越多,社会结构越扩张,人就越是淹没在物质生活之中,成为社会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这就导致人失去其主体性和自身价值,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现代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东亚经济圈却一直保持着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中国改革开放短短的30 年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有着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上事实来看,是否可以对儒家文化作这样的定位:当现代化处于启动阶段时,由于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追求秩序与和谐的儒家文化确实阻碍了现代化的产生。而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面临危机时,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秩序,需要现代化机制的良性运转,儒家文化的整合价值就能发挥作用。近代以来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可以在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得到弥补,这就为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 中国文化在许多地方是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比如,中国重国家,西方重人民;中国重大一统,西方重多元化;中国重礼制,西方重法制等等。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是千百年来,它对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处处可以见到他的影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割裂与他的关系,反而应该从中总结出资深的特点,发展出中国的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认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消极影响: 第一、重道轻器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孔子早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器”,讲究“安贫乐道”,即使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的境地,也不改其志。但是由于重道轻器,儒家又把道理解为“大道理”和道德原

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代表了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讲物质文明以及偏于科学的文化不同。同时那些“全盘西化”和“全盘东化”的思想是偏激的。保不住传统文化那犹如丢掉自己几世的传家宝,甚至可以视为不孝。而一味活在过去,不取众家之所长,则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可以视为不智。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它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

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仁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