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作品中异国形象研究

张爱玲作品中异国形象研究

张爱玲作品中异国形象研究
张爱玲作品中异国形象研究

3 张爱玲作品中异国形象塑造的通性

3.1 异国形象塑造的整体特点(就是共性)

3.1.1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人物形象特点

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很多异国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大体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属于纯粹的外国人,如其中的俄国人以及英国人等,另一类是相对特殊的边缘型人物形象,比如张爱玲作品中的华侨以及混血儿等。

第一点,从性别方面来看,张爱玲对于异国男性的外貌描写带有较多的讽刺性,其作品中的异国男性人物大都象征着欲望和贪婪。而对于异国女性则多以欣赏的目光来着重描写她们的服饰与发型等方面,这些女性人物大都处在被压迫与摆布的处境。从张爱玲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方面来看,在殖民地生活的纯粹的异国人物通常都带被赋予殖民者形象,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各个英国人等,这些异国人物的特点是等级观念都非常严格,在殖民地居民面前都有非常强的优越感,平时十分重视对白人在殖民地威望的维护。

第二点,张爱玲作品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异国人物,这些人与纯粹的原生异国人不一样,是处于中国人和异国人之间的边缘型人物。其中一部分边缘型异国人物《连环套》中霓喜拥有混合的血缘关系,例如《沉香肩第一炉香》中的琪乔及其妹妹周吉婕都是混血儿形象;《连环套》中霓喜分别与印度人、英国人生出的孩子都是混血儿。

第三点,还有一类人物边缘性的形成则是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比如长期居住在国外的华侨,还有留学外国多年的中国留学生等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另一类边缘型异国人物则是因为人生经历较为特殊,例如旅居国外的华侨以及在国外长期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等人物形象。张爱玲作品中的华侨人物有《茉莉香片》中的女主人公言丹朱;《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范柳原;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恪振保的初恋玫瑰小姐、恪振保的情人王娇蓉等。

而《花凋》中的男主人公章云藩,《茉莉香片》中的言子夜,以及《金锁记》中的童世舫等人,都是张爱玲作品中的归国留学生形象。此类边缘型人物都无法称之为纯粹的异国人,也无法称之为纯粹的中国人,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思想观念大都属于中西参半的形式。所以,此类人物在身份确认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难度,例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他心中所喜爱的是中国的传统女性,但采用西方式的恋爱手段来处理这方面问题。

第四点,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人物形象林林总总,数量非常多,同时还各自具有不同的国籍、性别以及职业等。但这些异国人物大都处于中国殖民地社会的中上层,例如教会人员、商人以及官员等。相比于作品中的中国人,这些异国人物明显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殖民地人民之间较为疏远以及非平等的关系。

3.1.2张爱玲家庭生活中的异国元素特点

第一点,张爱玲作品中的家庭生活常常包含一定的异国元素,例如她的的不少作品主人公的居所都是洋房或别墅等,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西洋风格。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姑姑所居住的别墅,“这所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当地铺着红砖,支着魏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还如《茉莉香片》中轰传庆的居所是带有网球场的别墅,而网球场的用途是煮鸦片以及晾晒衣物的。

第二点,张爱玲诸多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衣着服饰方面也大都蕴含着中西两种元素,不少男主人公不仅穿中国的传统长袍马褂,也会穿西方社会流行的西服套装。而女主人公也大都身着旗袍与洋装,并且还将西式大衣或绒线衫罩于旗袍外。例如张爱玲作品中的严丹朱外罩长袖白纱外套,内着谨慎背心;王佳芝身着圆角领齐膝旗袍,颇具西洋风格;姜长安在相亲时,身穿具有西式风格的百褶裙。

第三点,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张爱玲对日常生活方面的细节描写非常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西并蓄、古今并存的色彩风格,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国人在接受西方生活与审美理念的过程中,还融入了自身以往的生活理念,并最终形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生活习惯。

3.1.3张爱玲作品中公共生活方面的异国元素特点

第一点,张爱玲作品中的绝大多数人物在日常休闲娱乐方面也具有浓厚的西方气息。例如,小说中很多人物出门通常将汽车或电车作为交通工具,常常去喝咖啡、跳舞或看电影等,小说对这类西式风格的公共场合描写,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有不少关键性的故事情节就在这些场合发生,例如,《沉吞屑第一炉香》薇龙与乔琪的相识源于一场园游会,《创世纪》中潆珠在一家药品店中结识了毛耀秋,《多少恨》中夏宗麟和虞家茵在电影院门口的首次邂逅,在百货公司的第二次邂逅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爱玲作品中很多人物的命运是在西式公共场合中逐步发生改变的。

第二点,张爱玲作品中还出现不少用于交际娱乐方面的西洋事物,比如无线电、留声机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第一次到姑姑家时,遇到的场景是楼下诸多宾客藉着无线电播放出的悠扬乐声举行舞蹈活动。《多少恨》中川娥的最大理想就是期望能够在无线电背景下进入睡眠。《年青的时候》中潘汝良在路过公馆与洋房时,里面无线电传出的绍兴戏始终在警告着他,自己和泌西亚生活的世界存在巨大差异。

第三点,受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诸多主人公的生活都存在大量的异国元素,将当时西化颇深的上海风貌与流行风格充分体现了出来。而作者在描写这些异国色彩浓厚的生活场景时,也饱含了赞赏的意味。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等散文中,立场鲜明地表达了对当时西方生活的热爱。作品中大量异国元素的融入,是张爱玲童年时期对异国印象的文学体现。

3.1.4张爱玲作品中生活用语方面的异国元素特点

第一点,张爱玲小说中存在诸多异国人物形象,这些异国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大都使用外语。同时,她的作品中的一些普通国人,也常常会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带有一定异国元素的语言。这首先表现在不同小说人物间的称呼方面,在其小说中的公共社交环境中,不少国人大都有自己的英文名,而且在与人打招呼时也通常带有西式风格。例如,《心经》中小寒生日那天,参与其生日活动的一个同学有三个姐妹,分别叫做波兰、米兰和芬兰。《花凋》中郑夫人在集会中称呼自己的女儿为露西、兰西,但在家中则称呼二毛头、大毛头。都是昵称,在家中就用传统称呼,但在公共社交场合就使用西式称呼。从这里可看出,在当时的社交场所中,称呼英文名字是一种较为时髦的行为。

第二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风格也大都采用中西兼有的方式。不少小说人物在人际对话过程中,通常会将部分英文单词夹杂在中文语句中。例如,《连环套》中,霓喜与米耳先生相遇后,就用英语进行交流,尽管文法别具一格,甚至其中还带有一定的粤语,但对二者之间打情骂俏的玩笑话却无甚影响。《桂花蒸阿小悲秋》中主人公阿小是一异国人物的家佣,其在每次接打电话的过程中,

不管对方是国人还是异国人,她都会利用较为蹩脚的英文说“哈罗……”,也只有这句“哈罗”说的最为贴切,后续的话语就显得较为混乱,并且她无法分清英文中的男性“他”与女性“她”。

从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张爱玲小说中人物交际的打招呼方式,以及人物交流所用语言的风格,其中都融入了较为凸出的异国元素。在对这些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张爱玲还在一定程度上暗讽了一些小说人物盲目追求西式用语以及西式风流时尚的行为。

3.2 异国形象塑造的意义

3.2.1体现本土对异国的狂热态度

对异国的狂热态度主要体现在将异国事物视为比本土文化更为优秀的东西,最终导致将自身本土文化视为更低层级的文化,在不断抬高异国文化价值的同时,对自身文化加以贬斥。在这种态度与观念下,作品通常将主人公以弱于他者的形象表现出来,这种劣势主表现为小说人物的自卑、懦弱,并对他者嫉妒和羡慕,严重时还可能演变成欲得之而不能的恨意。

在张爱玲作品中,对异国的狂热态度常常以社会群体心态表现出来。例如《封锁》中的女主人公翠远是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好女儿与好学生。她的家庭成员也都属于好人行列,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看报纸、听无线电等,但从不听京戏,完全效仿西方生活习惯。张爱玲对翠远一家的评价是:都是好人,同时也都不是真实的人。此类人在时代发展趋势下,可以效仿西方,尽管活得洋气,但显得较为虚伪且并未获得真正的快乐。翠远在做英文助教的过程中,大学中的其他师生甚至普通杂工都对她较为鄙视,都嘲讽她未到国外留学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领域内,存在非常严重的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

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得知,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因不满意当前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十分渴望一种全新的、理想化的世界,然后将自身希望反映到异国形象中,将异国形象视为承载自身理想的平台。这种对异国过于狂热的态度可理解为:当时的国人对异国生活文化的先进性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也对本土文化与生活观念的落后性感触颇深,所以人们就将异国事物视为一种更高层次、更加体面的理想生活形象。

因为态度的狂热,对于异国的想象就成为一种幻想,并非真实的异国形象。张爱玲作品中主人公的心中所追求的就是这种幻象,异国在他们心中就是所谓的天堂,而异国人物就成为能够解救自己摆脱痛苦的天使。小说中很多人物不愿去探寻异国人事的真正情况,而宁愿生活在自己织就的幻梦中,甚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全盘接受西方事物,来向他人炫耀自己的高级追求,以满足自己那颗爱慕虚荣之心。

3.2.2体现本土对异国的憎恶态度

对待异国的另一态度主要表现为:本土文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而异国文化则被看做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对异国表现出一种较为贬斥的态度。张爱玲作品的诸多人物中,对这种对待异国的态度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例如,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的人物每当提起异国人就带有很多的负面情感,叫异国人“鬼子”是近现代国人最为常用的话语,而实际上在这些称呼中暗含了国人对异国人的恐惧、鄙视与憎恶等诸多态度和看法。该小说主人公薇龙的姑姑梁太太,每天混迹于上流社交圈,也常常带着不屑的态度来看待异国人。从

这里可以看出,该作品中国人眼里的异国人形象非常不好,认为异国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低下。

同时,《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在面对异国人时,国人明显表现出一种批判的态度,并在与自身相比的基础上,还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油然而生。该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小是异国人哥尔达家里的女佣,在她的眼中,哥尔达不仅吝啬,还非常多疑,是一个让人鄙夷的外国人。而阿小自身是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寡妇,她十分渴望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从两者对比能够看出,尽管阿小并不具备较高的身份地位,但她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与家庭责任感,同时她还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因而相比于异国人哥尔达,阿小拥有非常大的道德优越感,她非常鄙视哥尔达先生的日常行为。

从张爱玲小说的这些细节分析中可以得知,其作品中的各个人物在对待异国人事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前面所分析的对带异国的狂热与憎恶两种不同的极端态度,实质上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对待异国的合理态度是:本土与异国之间能够相互承认与理解,能够进行批评与沟通,并且可进行平等交流。很明显,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普遍未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本土与异国之间并未实现实质性的交流与理解,但从对待异国的各种态度中,就已将对于自我的认知体现了出来。

3.2.3体现生存重压下的本土与异国的相似命运

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异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的人,所以作者是一视同仁地看待这些小说人物的。张爱玲认为“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种悲壮、苍凉并且不彻底的人物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异国人,这些人物都具有人性中不足的一面,所以他们也就拥有了相似的命运、相似的生存环境。

例如,《沉香屑第二炉香》中英国人罗杰安白登的妻子愫细虽然美丽动人,但思想较为保守且无知,她在结婚当天晚上竟然跑进男生公寓大嚷大叫,使得全校师生都刮目相看。而罗杰安白登的同事和学生都对他有负面看法,都向将他排挤出去。罗杰安白登最终感受到自己生活在没有包容心、残酷且压抑的环境中,他想尽快摆脱这种环境,却发现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偏见,几乎没有他的立锥之地。最后罗杰安白登联想到弗兰克贝在受到此类遭遇后选择了自杀。于是该作品结尾部分,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炉香烧尽,化为飞灰,这其实就暗示了罗杰安白登最终也选择了弗兰克贝的道路。

在张爱玲作品中,还有不少人物也生存在压抑、保守的环境中,如曹七巧虞家茵、曹七巧、霓喜、葛薇龙等,尽管这些人物的身份地位不同、性别籍贯也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在社会保守思想以及相应的舆论压力之下,最终丧失了对真正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动力。从这里能够看出,无论是异国人还是中国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都必须承担承担莫大的生存压力,而此类压力主要源于这些人物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在的社会环境。从这方面来看,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3.2.4充分表达普世价值观念

尽管异国人物与本土任务都一样承受着来自生存与生活方面的巨大压力,但张爱玲并没有完全绝望,也并未一直抱有悲观的态度,而是将种族与生命的传承

希望赋予在女性顽强的生命力方面,这也是其作品中在异国形象之下存在的包容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念。

例如,作品《连环套》中,张爱玲就曾经说过最让自己感动的是霓喜的故事,这主要源于女主人公只是单纯的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霓喜始终追求物质生活而不放手,尽管她已经有过若干次失败的婚姻,好几次与孩子被赶出家门,但她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不断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该小说中的“我”第一次遇到霓喜时,是在一个十分热闹的戏院,那时候霓喜已经六十岁左右,还能看到她与陆医生打情骂俏。随后去霓喜加拜访的过程中,还能看到她像猫一样灵活、兴奋地收拾自己的衣服箱笼。主人公霓喜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却依然对日常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抱有巨大热情,无论她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她依然不懈追求居室装饰、衣着打扮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现实生活条件。

张爱玲在广泛存在的巨大的生存压力环境中,突出表现了一种无国界限制的女性的强大生命力:在痛苦之中寻找生活的趣味,在虚无之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表示非常赞赏这种地母式的女性形象,她们尊重和热爱俗世生活,并且能够从平庸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真谛,通过宽厚慈悲的态度承担着生死之痛,却为整个世界带来永不磨灭的爱,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生命。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道:“我发现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她认为女性是人世安稳的象征,所以作品中的女性精神是永恒不灭的,这就是在莫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人类能够不断延续的基本原因。也因此,女性坚韧的生命力就成为涵盖本土与异国、自我与他者的普世价值。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17146861.html,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 作者:李佳宁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 摘要: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在继承雨意象的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雨意象更强的表现力。其笔下的雨意象是凄惨氛围的渲染者、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人物形象的塑造者,更是苍凉命运的象征者。探究张爱玲小说的雨意象表征,不仅能够领会其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能够领会其小说的个性风采。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雨意象发展创新 19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张爱玲研究大热,夏志清评价最有代表性:“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说来,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1]254足以见得张爱玲小说的魅力之大。其小说意象成为一道道华美绚烂又含蕴独特的风景,而雨作为张爱玲小说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相关中,庄超颖已经发现了雨意象的独特表征,有《苍凉与华美——张爱玲论述》,论著以张爱玲笔下描摹的出神入化的意象为探头,勾勒出张爱玲文学的苍凉与华美,但具体解析还有所缺少。本文选取张爱玲《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三部作品中雨的运用分析张爱玲小说中雨的作用与情感意义。张爱玲小说雨意象运用的溯源主要来自传统文化与个人体验两个部分。雨意象在古代诗歌里凝聚着悲愁凄惶的情感,张爱玲承袭了这一手法,并且进行了发展创新,使其更具艺术张力。 一、渲染凄惨氛围的雨意象 张爱玲说:“用华美绚烂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2]514张爱玲使用意象的艺术感,她的历史感、她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都来自于她的阅历,她把自己经历的和见过的用现成的意象加工出来。张爱玲启蒙十分早,对于《警世通言》《高唐赋》《红楼梦》中“云雨”的悲情手法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在创作路上,雨意象便是她主观意向的选择,诉诸了点点滴滴的悲愁,使作品处处透着一种寒彻心骨的悲凉。 《倾城之恋》中描述白流苏的娘家兄弟姐妹逼她到前夫家去披麻戴孝,这一行为引起了白流苏对小时候一段不好的回忆,看完戏出来之后在大雨里与家人走散的情景:“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3]71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她撞破了头也挤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处在这个情景里的白流苏,必定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凄惨,深深感受到孤苦无依,这个时刻给她留下的刺激是非常深的,所以当她受到娘家人逼迫的时候,才瞬时联想起了这一幕,再次强烈撞击着心灵,她清晰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感到自己的孤苦无助,感到自己处境的可哀。在张爱玲的生活体验中,对雨这一物象的体会十分痛彻,其实这也是张爱玲自身的经历重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作者七声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女作家, 1943 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自此而后的几十年间,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雷峰塔》、《易经》等等,都可以被成为经典。但是,其前后期作品的特点却有着较大差异:前期作品以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为主,重点描述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后期作品却以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书写自己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张爱玲既具有遗老遗少的部分习气,同时也对爱情抱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胡兰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向,在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破灭之后,她从写别人的故事转而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记录、感悟人生。本文将从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概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其作品的不同特征,同时分析前后期作品是所以会产生差异及以胡兰成为分界点的原因,以期对研究张爱玲极其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张爱玲;前后期作品;胡兰成;原因;影响 abstract Zhang Ai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194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incense" marks her formal entry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decades. Works: "Golden Lock", "Allure Love", "Thunder Tower", "Book of Changes" and so on, can be a classic.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before and after it has a big difference: pre-works to gorgeous and desolate style, focusing on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and desire wrestling; post-works are slightly messy straightforward to write their own insight into the life of life insights. The reason why there will be such a difference,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early family and social background, so that Zhang Ailing not only part of the legacy of the old habits, but also have a more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ove;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of a certain degree of Hulan Cheng Changed the love of Zhang Ailing and creative direction, after experiencing the vision of love and burst, she wrote from someone else's story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with the text recorded, sentiment lif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Zhang Ailing 's works in the early and late perio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works will be different and the reason of Hulan' s demarcation poi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study of Zhang Ailing 's extreme works.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 浓郁的悲凉情怀 张爱玲就是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狱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特点表现在她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面。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她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就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她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她们便就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得“靠不住”。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她做人做的十分兴头”,整个地就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她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就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她,“她与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就是天真,她与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就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就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她便怯懦得要死,连那她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她轰隆隆地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她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她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与功利的进攻下,她萎缩了,她不愿“堕落”, 她要做一个“好人”。于就是,她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她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她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她尽情的发泄着她的冷酷、变态。但她仍戴着面具做她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习的本质。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就是好就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她”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就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就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她把她的俏皮话省下

张爱玲《爱》及赏析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凄美而无奈的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总是与美丽缠绵的爱情相联系。 《诗经》中《桃夭》云:“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烂漫的春天,艳如桃花的女子,在大家的祝贺中出嫁,这是多么喜气、欢欣的场景。这首“娶艳女以还家”的咏桃诗,给芳龄女子的爱情找到了一个幸福的归宿。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惆怅伤怀的情感唤起了大众隐秘的梦想和物是人非的长叹,传达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因此这首“人面桃花”诗,被后来不断地解读出一个个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以坚贞丽人的斑斑血迹描画出的一幅桃花扇为道具来演绎人世间的悲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 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次铺开。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俗增加了耐谈性。俗雅——华美后的苍凉。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母亲也袒护兄嫂,为了生计,她向往着与范柳厚的婚姻。一个有钱。放荡,在英伦长大的公子哥。各家太太们都争抢把女儿嫁给他。而他只想流苏当他的情夫在一场场较量中,白流苏被逼到没有退路的绝境——做了的情妇。而此时香港战争爆发,在这乱世中,两人相互依存,于是结成夫妻。白流苏似乎是赢了,战争而在这场婚姻后面,难掩她心中的荒凉。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 张爱玲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白流苏与范柳原有多少爱情,婚姻又过的怎样,我们只有想象。有相同境遇的人,大抵也希望有白流苏式的传奇,而背后的苍凉与无耐又有谁知了,这就是张爱玲,就是在圆满后,也不忘告诉你“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子。” 3、多种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雅与俗的完美结合。 张爱玲不仅从《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吸取营养,她还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吸取了心理分析,意识流,通感、蒙太奇等技巧方法,在小说中灵活应用。 1、心理分析对揭示人物的潜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傅雷对于张爱玲小说尤其是《金锁记》中的心理分析给了高度评价:“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兄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她利用暗导,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曹匕巧是一个乡下开麻油店小户人家的女儿,父母早亡,爱钱的兄嫂把她卖给了姜家,她的丈夫是一个害骨痨的残废人,她本泼辣风情,有对爱情的向往,但在这个大家庭里。她只能守着残废的丈夫,而她的出身,作派又受人鄙视。当她看到小叔子季泽,她以为她爱上了他,而季泽打定主意不碰加里人,而她示爱被拒绝,张爱玲写到“她睁者眼只沟沟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伧”她的心理感受就通过这蝴蝶标本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了。死去了,只剩下美丽的躯壳。因为美丽,更显苍凉。而她的世界里欲发只有金钱。张爱玲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概括了七巧的十年,象一只美丽的蝴蝶标本呆做镜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等待来的爱情,只有日渐苍老的容颜。区区百字,读者感受了时光的流逝,感受了七巧的寂寞。“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遥遥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镜子。镜子里发映着的翠竹窗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眼看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

张爱玲文章分析

引言    在二十世纪文学殿堂中,张爱玲是一位很特别的女作家。她在四十年代脱颖而出,大红大紫,五六十年代在港台,八十年代之后在大陆掀起了一股经久不息的“张爱玲热”。此中缘由,近年来许多作家多有阐述。但仔细想来,张爱玲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她的小说以一种纯粹的“个人式”的参与,综合了都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特征,她的小说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五四传统新文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通俗文学。她一方面提升了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品位,但同时她又是都市文化的消费者。张爱玲在作品传播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纳入商品运行的轨道:传者受众媒介等几大要素都受到了张爱玲的有意识并有效的关照。她既着力寻找商品本身即文学作品的卖点,努力体察受众的接受心理、阅读偏好,又十分注意媒介的准确选择与有机组合,这种自我炒作式的商品行为是张氏小说能够畅销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小说畅销因素这一视角切入,把张爱玲的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置于四十年代特殊的文化市场背景中,以市场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考察,以期更深入的从创作心理和价值取向上把握张爱玲独一无二的个体特征。  一.寻找卖点  文学作品一经发表,便进入信息传播阶段,也是传播过程的主要阶段。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张爱玲十分重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程度。她对受众心理的掌握是比较有把握的,因此能够从各角度入手突出卖点,使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好感和依赖感。  1、请君入瓮  首先她采用“拉”式切入法,放弃以往作家惯用的自说自话硬性倾销的传者中心的传播姿态,把自己的故事或感受当作不相干的外物突兀地、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欣赏口味,以一种细致的、商量的,拉家常似的口吻淡入,利用文字的移情效应,不知不觉中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感情投入。“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

张爱玲小说赏析

摘要:张爱玲小说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女人角度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社会、认识男人、认识女人的新天地。本文将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等主要三个方面来对其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字:张爱玲、人性弱点、女性视角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孩童时期的经历会对其以后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而张爱玲显然也不能脱其窠臼。“本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A)。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风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下面我就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解构张爱玲的小说。 一、人性的弱点。坦白的讲,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多给人以暗淡 的颜色,几乎在里面看不到主流世界所赞扬的积极与进取的人数态度。主人公的身上,或者说是作者张爱玲本身就想给我们展现的是人性中那些丑陋与不堪,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简单地总结一下,她的笔下主要有这三种人。 (1)由性压抑而变态的人 海蒂性学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最令人愤怒之处,便是让每个原

本性欲正常的女人,反而觉得自己不正常。女人除了正常的性欲遭到剥夺之外,还被教育成要深自内疚,其实她们根本就无须自责。驱使她们为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病症去寻找万灵丹,只会将她们推向永无止境的自疚与不安中”。(B)海蒂明显是收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巧的是张爱玲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她从性压抑这个点出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由于压抑而变态的人物。在《金锁记》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人,她为了金钱嫁给了一个患有痨病的性无能者,却又因为情欲不能得到满足,转而去破坏儿子的幸福婚姻。这个人叫做曹七巧。对于曹七巧这个人物,有很多人进行分析解读,其中关于性压抑不被满足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 (2)自私的人 不难看出,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人,都给人一种典型小女人的形象。自私而自怜,其中自私是主要的。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过一切小说中都离不开自私的坏人。我想可以这样去理解,她只是想从自私这样一个任性的弱点去窥视人性更为深刻的一面。或许女人的美貌可以成为社交的妙药,这一点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作家都去描写过。张爱玲写的《琉璃瓦》中有一个姚先生,他为了自己的事业自私的利用女儿的美貌,不管她幸福与否。貌似很多作家都认为人最自私莫过于利用自己的女儿,矛盾的《子夜》里也有类似的桥段。 (3)对命运逆来顺受的人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张爱玲作品赏析

张爱玲作品赏析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爱玲不平凡的写作艺术。所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

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1. 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07中文四班张露072003040110 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环境分析白流苏范柳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1921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1]

张爱玲写作风格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 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 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 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 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 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 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 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 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 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 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 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 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 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 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 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 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 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 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 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 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 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 “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 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 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 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 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 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 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

张爱玲作品分析

张爱玲作品分析 张爱玲从小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她形成了一种中西杂糅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也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苍凉感。张爱玲以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等。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方面它们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描写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张爱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写作目的方面它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揭示那个没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状态;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营造新颖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了顶峰。张爱玲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在张爱玲的

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以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命运的经典之作《金锁记》为例,其中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出生于小户人家,为了攀龙附凤,嫁入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却得不到爱与尊重,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后来曹七巧又把这种不幸转嫁到子女身上,亲手扼杀了他们的幸福。疯狂的欲望使她丧心病狂,丧失了良知和人性。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等人也是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缺乏独立的意识,但是又找不到生活的归宿,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出于对生计的无赖,她们不得不为了谋生费尽心机地为生存而挣扎。张爱玲的作品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病态人生。 二、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华丽的人生渴望?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华丽的人生渴望。张爱玲从不讳言自己身上的小市民色彩,她的文学作品里也没有惊天动地或者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只有一些世俗里的生活细节,她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也都是一些地地道道的俗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俗欲;而不是像电影里面拥有迷人身材和漂亮脸蛋的俊男美女,他们在喧嚣嘈杂的俗世里只求安生立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消磨?日子。例如其作品《等》,就描述了一群无聊的男男女女在候诊时的家长里短,她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长着一副猥琐的嘴脸,尤其是描写那群长相丑陋的男子时,真的是极尽嘲讽之能事。?虽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小市民,但是在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