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是在土地资源详查和变更调查基础上,汇总各分类土地面积数据获得的。据统计,至2005年底,南昌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743218.34公顷,其中农用地473761.63公顷,建设用地86377.85公顷,未利用地183078.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63.74%、11.63%、24.63%。

1、农用地

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其中耕地262302.43公顷,园地9979.48公顷,林地131713.82公顷,牧草地990.44公顷,其他农用地68775.46公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29%、1.35%、17.72%、0.13%和9.25%。

南昌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只占农用地面积的2.31%。从南昌市目前农业用地结构及资源特点看出:耕地和林地是南昌市的主要农地资源,传统种植业仍占较大的比例。

(1)耕地

截至2005年10月30日,南昌市共有耕地262302.4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5.37%,占土地总面积的35.29%。受自然条件、耕垦历史、种植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境内耕地在利用构成、面积比重、地域分布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从耕地利用类型构成看,南昌市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共有176627.55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34%,其次是旱地和望天田,分别为41404.12公顷和35958.74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的15.78%和13.71%,水浇地最少,仅占耕地的0.08%,这种耕地以灌溉水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状况,与南昌市地处滨湖、江河冲积平原、江河湖水系稠密、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生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二是从土地利用地区分布看,南昌市的耕地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鄱湖平原、赣抚平原及岗地地区,即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而在丘陵及低山地区则相对较少,如湾里区仅有3887.02公顷耕地,仅占南昌市耕地总面积的1.48%。

(2)园地

2005年底,南昌市共有园地面积9979.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在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

南昌市园地共有四个三级地类,即果园、桑园、茶园和其他园地。全市园地面积中以果树种植最广,面积最大,共有果园面积8294.41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83.11%;各区、县中以进贤县的果园面积最大,有3452.33公顷,占全市果园面积的41.60%;果树品种繁多,以柑桔为主,其次为梨、桃、葡萄等传统水果。南昌市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历史,全市茶叶面积1282.63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12.85%,主要分布在湾里区中部的梅岭、洗药坞等低山区及其余各区、县的岗丘及低山区;全市桑园面积较少,仅224.76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2.26%,主要分布在南昌县的岗地丘陵区;其他园地总面积为177.68公顷,仅占园地总面积的1.78%,各区、县有零星分布。

(3)林地

2005年底,南昌市有林地面积131713.8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7.80%,土地总面积的17.72%。南昌市林地主要分布在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

区,共有林地125333.21公顷,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95.15%。林地主要是有林地,面积达99827.09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75.80%;其次为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分别为14080.03公顷和11802.75公顷,共占林地总面积的19.65%;灌木林地、迹地和苗圃在南昌市分布较少,共计6003.95公顷,仅占林地总面积4.55%。

(4)牧草地

2005年底,全市有牧草地990.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3%。牧草地在各区、县均有分布,以新建县和进贤县面积最大,共占南昌市牧草地面积的80.67%。

(5)其他农用地

南昌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68775.46公顷,主要是坑塘水面和农田水利用地,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46.00%和27.32%,其他地类面积较小,分布较散。其他农用地除在安义县和湾里区分布较少外,其余区县分布较为均匀。

2、建设用地

2005年南昌市建设用地为86377.85公顷,其中城市用地10562.11公顷,建制镇用地2099.0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29648.67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5409.03公顷,特殊用地3902.52公顷,交通用地7171.5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7584.89公顷。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以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比率分别为1.42%、0.28%、3.99%、2.07%、0.15%、0.97%和2.37%。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005年底,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61621.1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9%。南昌市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共有五个三级分类,即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特殊用地。

居民点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其中城市城镇是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南昌市城市用地总面积为10562.11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7.14%。

建制镇用地面积为2099.04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3.41%,土地总面积的0.28%。各区、县分布较为均衡。

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为29648.67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48.11%;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占地面积为115.86平方米。

独立工矿用地总面积15409.03公顷,主要分布在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三个县独立工矿用地总面积为41803.06,占全市独立工矿用地总面积的67.83%。安义县和湾里区独立工矿用地分布较少,仅占全市独立工矿用地总面积的

9.56%,面积为5892.74公顷。

特殊用地面积为3902.52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6.33%,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53%。特殊用地以军事用地、寺院、陵园和墓地为主。

(2)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面积7171.5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9%,建设用地的8.30%。交通用地划分为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四个三级土地类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昌市的交通用地面积增长较快,交通便捷通畅,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纵横交错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越趋完善,1997至2005年,南昌市交通用地共增加2424.95公顷,年均增量为269.44公顷。

交通用地中,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港口码头面积分别1006.37公顷、5296.36公顷、863.93公顷和4.93公顷,各占交通用地的14.03%、、73.85%、12.05%和0.07%,其中公路用地是交通用地的主要构成类型。

(3)水利设施用地

全市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17584.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其中水库水面6126.96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34.84%;水工建筑11457.93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65.16%。

3、未利用地

全市未利用地183078.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63%,其中未利用土地27824.21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15.20%,其他土地155254.65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84.80%。未利用地主要包括荒草地、沼泽地、沙地、其他未利用地等。在各个区、县中,未利用地面积较大的是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占全市未利用地的比重在97.00%以上,其他区、县未利用地面积较小,比重不到3.00%。

(二)1997-2005年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从2001年起,土地统计台帐的土地类型已由八大类改为三大类作新的统计口径,为了便于分析,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将1997年初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重新归类统计,并将面积单位统一为公顷,保留两位小数。同时对1997-2005年各地类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农用地

2005年底,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比1997年初净减少4159.56公顷,平均每年减少462.17公顷,变化特别大的年份为1998年,较大的为2002年和2005年。总的来说,1997-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保护压力很大;②园地面积有一定的增加;③由于退耕还林的逐步落实,南昌市林地面积逐年增加;④1997-2005年间,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减少总量不大,但是二级地类面积变化较大;⑤牧草地从数量上看,几乎未发生变化,只减少了1.91公顷。

(1)耕地

1997—2005年,南昌市耕地面积净减12412.47公顷,从1996年底的274714.90公顷减少到262302.43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379.16公顷。净减少比较多的年份为2003年、1998年、2002年,分别减少1116.40公顷、1883.48公顷、535.70公顷。耕地的五个三级地类中,面积全部表现为减少;其中面积减少最多的是灌溉水田,净减少7056.60公顷,其次为旱地和望天田,分别净减少2926.62公顷和2067.81公顷。

规划实施期间耕地共增加1965.87公顷,为土地开发整理和农业结构内部调整增加耕地。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增加耕地以荒草地为主,其次是湖泊水面、河流水面和滩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耕地以有林地为主,其次是田坎、疏林地和茶园。

规划实施期间耕地共减少14378.34公顷,以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面积,以及生态退耕、灾毁及抛荒减少耕地面积为主。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以独立工矿和公路用地为主,其次是城市用地、民用机场和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工建筑用地所占比重不大,特殊用地、铁路用地和水库用地所占比重很小。

(2)园地

1997—2005年间,园地净增加779.14公顷,平均每年净增加86.57公顷,变化主要发生在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别增加465.98公顷、228.30公顷228.94公顷。

1997-2005年间园地共增加1001.18公顷,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增加园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园地以耕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旱地)为主,其次是林地(苗圃、有林地);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增加园地以荒草地为主,还有少量滩涂。期间园地共减少222.04公顷,以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占用减少为主。农业结构调整减少主要是转为林地(疏林地、苗圃和有林地),其次是转为耕地(旱地)。非农业建设占用园地为建制镇用地占用。

(3)林地

从总体上看,1997-2005年间,林地总面积有所增加,净增加7783.86公顷,平均每年增加864.87公顷,变化比较大的有2003年、2004年、2002年,分别为增加7391.97公顷、900.45公顷、768.50公顷。具体到三级地类,南昌市除灌木林地和迹地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余林地面积全部表现为减少。

1997-2005年期间,区域内林地共新增加9345.85公顷,主要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未利用地开发整理增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林地,主要为退耕还林,其次为园地(主要是果园,其次为茶园、桑园和其他园地)和其他农用地(主要为坑塘水面、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增加林地;未利用地开发整理增加林地主要为荒草地开发,另有少量沙地、滩涂和其他未利用土地增加林地。这期间林地共减少1561.99公顷,主要为非农建设占用。非农建设占用林地主要以建制镇、独立工矿和公路用地占用为主,还有少量为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铁路用地和民用机场用地占用。

(4)牧草地

1997-2005年南昌市牧草地面积净减少1.91公顷。变化主要发生在1997年(减少0.21公顷)、2001年(减少0.90公顷)、2002年(减少0.06公顷)和2003年(减少0.74公顷)。

1997-2005年期间牧草地面积动态变化较小。规划实施期间,南昌市牧草地新增加0.01公顷,全部为滩涂用地开发。牧草地减少主要是被非农建设占用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牧草地主要为公路用地占用,其次为独立工矿用地占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减少牧草地全部转为未成林造林地。牧草地的利用在规划期间基本以现状利用。

(5)其他农用地

1997-2005年南昌市其他农用地面积净减少308.18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24公顷。

1997-2005年规划实施期间,其他农用地面积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增加925.91公顷,主要以灌溉水田为主,其次为河流和滩涂;减少1234.09公顷,主要为灾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等减少;其中灾毁减少其它农用地主要为湖泊水面、河流水面和滩涂用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其他农用地主要是有林地占用;非农业建设占用其他农用地以农村居民点和建制镇用地为主,其次是独立工矿、城市用地和公路用地。

1、建设用地

近年来南昌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规模随之增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期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由1996年的74328.66公顷增加到86377.85公顷,净增加12049.19公顷,增长16.21%。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9527.3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424.9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96.87公顷。从历年建设用地变化看,1997-2001年建设用地增速较缓,平均每年增加536.77公顷;2002年-2005年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平均每年增加2341.34公顷。

南昌市以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迅速,有必要就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下的三级地类(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变化情况作具体分析。在做二级地类分析时,新增加面积不包含二级地类目录下三级地类之间的转换数据。但做三级地类分析时,新增加面积包含同一二级地类

下,其它三级地类转换得数据,因此在三级地类分析时,各三级地类新增面积汇总数据大于所属二级地类的新增面积,但数据不对各地类的净变化计算产生影响。例如:独立工矿用地转为城镇用地时,增加的面积不计算在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新增面积之内,但计算在城镇用地新增面积之中,但是不影响各地类净变化面积的计算。

(1)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

1997-2005年,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净增加3811.11公顷,平均每年增加423.46公顷。

(2)农村居民点用地

1997-2005年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加快的趋势逐年增加,共净增加344.06公顷,平均每年增加38.23公顷。

区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新增加用地主要是占用未利用地和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占用未利用地,主要是荒草地,其次是其它未利用土地、沙地和裸岩石砾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占用农用地主要是其它农用地和耕地,还有小部分是林地。期间农村居民点减少主要是转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灾毁地)。

(3)独立工矿用地

2005年底南昌市独立工矿用地15409.03公顷,比1996年净增加5116.81公顷。2002—2004年增加速度明显加快,涨幅较大,三年共增加4824.03公顷,平均每年增加1608.01公顷。2005年独立工矿用地较2004年净减少413.71公顷。

1997-2005年间,独立工矿用地共增加5530.5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占用农用地主要是耕地(有灌溉水田、旱地、望天田,还有少量菜地)、林地(主要是有林地,还有少量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迹地);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增加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以建制镇用地为主;独立工矿用地占用未利用地主要为荒草地,其次是沙地、裸土地和滩涂,还有少量湖泊水面、河流水面、其他未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和沼泽地。

(4)特殊用地

1997-2005年间,特殊用地面积净增加255.39公顷,平均每年增加28.37公顷。1997年增幅最大,2003年增幅次之,其它年份变化平缓。

期间特殊用地共增加300.40公顷。特殊用地主要是占用城市和建制镇用地,其次是荒草地和灌溉水田,还有少量河流水面和裸土地;期间特殊用地共减少45.01公顷。其中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占用主要是转变为交通用地。

(5)交通用地

2005年底交通用地面积是7171.59公顷,比1997年净增加2424.95公顷,平均每年净增加269.44公顷,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1998年,净增585.37公顷,其次是2005、2003年,分别增加421.36公顷,418.38公顷。1997-2005年间南昌市的交通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

期间交通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占用耕地(有灌溉水田、望天田和旱地,还有少量菜地和水浇地)和林地(主要是有林地,其次是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其次是其它农用地(全部是坑塘水面);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增加交通用地面积绝大部分是建制镇的调整,还有少量是城市用地和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占用未利用地,主要是荒草地和沙地,,还有部分滩涂、湖泊水面等未利用地。

(6)水利设施用地

1997-2005年,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净增加96.87公顷,平均每年增加10.76公顷,变化较大的年份有1999年、1997年、2003年和2001年。水利设施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

期间水利设施用地共增加120.2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属占用耕地(主要为灌溉水田,其次是望天田)和未利用地(主要是荒草地,其次是滩涂,还有少量河流水面和湖泊水面);期间水利设施用地共减少23.40公顷,主要减少为其它农用地(全部为养殖水面);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减少水利设施用地主要是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其次水利设施用地转为未利用地(沙地和湖泊水面)。

3、未利用地

1997-2005年间,南昌市未利用地面积净减少7889.63公顷,平均每年减少876.63公顷。规划实施期间,除1998年外,其它年未利用地均减少,减少较多年份主要是2002年、2003年、2004年、1999年和2005年,分别减少1356.08公顷、3130.65公顷、1933.01公顷、1030.39公顷和998.55公顷。

1997-2005年间,未利用地共增加4268.46公顷,主要是农用地抛荒和灾毁,其次是建设用地废弃。农用地抛荒和灾毁变为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望天田和旱地)、其他农用地(主要是坑塘水面和养殖水面)、林地(全部为有林地);建设用地废弃主要是农村居民点,还有少量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

1997-2005年间,未利用地共减少12158.09公顷,主要是建设占用及未利用地开发整理。其中建设用地占用未利用地,主要是占用荒草地、滩涂、沙地及裸土地等。1997-2005年,未利用地转变为农用地的主要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进行,增加的农用地中大部分为耕地。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

结合南昌市土地利用特点,通过咨询专家,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三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建立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查阅我国现代化、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南昌市交通、农业等部门“十一五”规划和南昌市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参考2010年目标规划值,同时考虑南昌市的各单项指标的实际情况,确定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详见表1。

2、评价方法

(1)权重测算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计算测评指标的权重系数一般分为四步:首先根据指标层次结构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相关因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第二,计算相对权数;第三,对判断矩阵进行逻辑一致性检验;第四步,计算各层对总目标的权数,从而得出各层次中各元素的排列。具体步骤如下:

运用两两比较法建立判断矩阵;

计算各元素在判断矩阵中的权重;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各层次的指标对总目标的综合权重。

第K层各指标对总目标的综合权数矩阵的综合一致性的指标为CI(K),其

算式为:

其中,CI(K)表示第K层对于第K-1层第i指标的对应指标的判断矩阵CI一致性检验指标,i=1,2,...,mk-1。

同理RI(K)的算式为:

其中,RI(K)表示第K层中与K-1层第i元素的相对应指标判断矩阵的CI值,i=1,2,...,mk-1。

由上可得第K层指标对于总目标的综合相对一致性检验指标为:

CR(k)=CI(k)/RI(k)

当CR(k)?0.10时,认为综合权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要对某些矩阵进行调整或对某些人的评判结果进行剔除,以保证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按照上述方法分析并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如下表2所示:

(2)单项评价指标分值计算

由于各评价指标计量单位不同,原始数据无法建立统一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指数计算,故需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目标值指数法对各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采用算式1进行处理,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采用算式2进行处理,算式如下:

评价分值=(实现值/标准值)×权重算式1

评价分值=(标准值/实现值)×权重算式2

其中实现值根据2005年年底数据经过计算得到。

(3)评判总分值的计算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时,以定量计算为主,总分值的计算方法是由各评价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即单项指标分值)进行线性加权相加计算,计算公式为:

算式3

式中:P表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表示为i指标权重值;Pi表示i指标的评价分值;N为指标个数。

(4)土地利用现状评判标准

评价总分值介于0-1之间,为便于计算,把评价总分值乘上100,把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合理利用、初步合理利用、基本利用合理和可持续合理利用四个阶段,见下表3:

注:本评价标准是借鉴“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转化所得。

(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研究资料来源于1997—2005年南昌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南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等。获取评价指标的数据中有些指标的数据经过换算所得,各单项指标现值见表4。

根据前文确定的各二级单项指标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权重,按算式1和算式2分别计算各单项指标的分值,得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见下表5: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中,南昌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90.55分,这说明南昌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其中人口密度评价分值高达102.73分,也说明南昌市人口密度已超过2010年规划预计人口密度。

(三)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研究资料来源于1997—2005年南昌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5年南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等。受资料的限制,评价指标的数据中有些指标的数据是经过换算所得,各单项指标现值见表6。

前文评价方法已测算出各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权重,根据各自权重按算式1和算式2分别计算各单项指标的分值,得南昌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各单项指标评价分值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在土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中,南昌市土地利用已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的水平,全市土地较为集约利用,但距实现全市土地高度集约利用,节约土地资源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由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部分城镇用地较为粗放、空间布局背离土地价值规律,优地劣用问题较为突出;在有些地区建设用地仍属增长外延扩张,较少利用内部挖潜。从农业利用方面看,南昌市经营水平比较高。因此,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上,土地集约化利用应通过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内部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行内部挖潜以加快工业化进程,进而提高单位用地产值。

(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研究资料来源于1997—2005年南昌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南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获取评价指标的数据中有些指标的数据经过换算所得,各单项指标现值见下表8。

根据前文确定的各二级单项指标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权重,按算式1和算式2分别计算各单项指标的分值,得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各指标的分值见下表9: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中,南昌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分值为76.78分,这表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比较好。南昌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一向发展较好。近几年,农业生产在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增长,保持着年年增长的强势劲头。

(五)土地利用现状评判

根据计算出来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分值,在利用前文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级指标对土地利用现状水平的权重值,按照算式3计算得出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水平的评价分值,结果见上表。

从总体来看,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评判标准,南昌市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值81.98分,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整体水平已处于基本利用合理阶段。这是近年来加大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力度、土地市场建设规范有序、土地资源深度利用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也应看到,与南昌市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速度相比,仍有着不相适应的方面,存在土地集约经营水平不高、粗放利用等现象,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也较低,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还存在差距。因此,今后南昌市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目标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为取向,顺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内涵式集约型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过度增长,促使非农建设用地以内部挖潜为主,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教案3.docx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城市和村镇的用地类型,建设用地构成比例及在用地规划中坚持的原则。 2. 结合阅读案例,了解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的原则与方法。 3. 理解功能分区的定义,了解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及划定功能区需要遵循的原则。 二、教学内容 (-)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利用 1.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营造______________ 利用其_________ ,获得生活、生产物质。 (生存发展场所、生产功能) 2. 3. 我国颁布的城乡主要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标准:占建设用地20%?32%的是__________ 用地。 4. 土地利用原则:坚持“___________ ”的原则,使各类用地保持恰当比例。 5. 城市各类用地的比例关系的变化性。如城市道路、居住、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绿地 的用地比例呈逐步_____ 的趋势,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的比例会逐渐______ 。 (居住建筑、合理用地、增加、降低) 思考 1. 城市各类用地比例变化是怎样的? 【提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城市里的各类用地比例的关系将不断发生变化。城市道路、居住、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用地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的比例会逐渐降低。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城市中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髙,城市环境绿化用地比例不断增加。

(二)城乡规划中的项目选址 城乡规划中的项目选址上海石化企业选址 1则 1.必须符合城乡规划中对土地使用的要求,并兼顾 与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节约土地,尽量不占、少占耕 地,挖掘现有城市用地的潜力,合理调整用地。 2.要与城市环境规划相协调,对于影响环境卫生极易产 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应避开城市的水源保护 地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以及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保护区。3.要与城乡现状相衔接,要充分考虑城乡交通、 通信、能源、市政、防灾规划、用地等现状条件。 节约用地,兼顾与其他项 目的关系;与城市环境规划相 协调;能满足企业本身的防灾 要求 法 了解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的名称、性质、规 模,对市政基础设施如供水、能源的需求量,采取的运 输方式和运输量,“三废”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了解石化企业本身的特 点;结合上海地区的环境条件 与城市发展规划,在适宜建设 的范围内先后拟定若干个方 案;综合比较最后确定金山卫 方案 依据城乡规划所确定的用地布局,在适宜建设的用 地范围内选择该项目的建设地址,通常提出若干方案进 行比较分析 综合考虑用地周围环境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长远 发展,建设项目是否有利于城乡的合理布局,最后确定 合理可行的方案 1. 项冃选址的原则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合城乡规划中对的要求,并兼顾与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 ⑵要与_________ 规划相协调。 (3)要与 ________ 相衔接。 (土地使用、城市环境、城乡现状) 2. 项冃选址的一般步骤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 【摘要】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交通规划的重要一环,解决城市交通最上层面的对策是调整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形态。(1)城市土地利用对未来交通状况起导向作用,一旦土地利用形态确定了,交通需求的总量、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强度特性就基本确定了。(2)交通量的大小也会给未来土地分配一定反馈。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注重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综合化对城市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反馈相互作用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最好的选择是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交通需求,这就是要求我们向着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方向研究探讨。研究交通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交通的产生与吸引,交通分配,交通方式的划分,是一项综合内容的系统性工程。而在这项工程的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是交通的产生与吸引。影响交通产生与吸引的因素有很多,土地利用则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城市土地与交通需求特性和交通供求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和交通一体化的方法与思路。一、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关于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会引导交通分布,交通状况又会反作用于土地利用,这就好比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发达到交通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和利用形态,使城市中心过密人口向周围疏散,是土地功能划分的更为明显,同事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都会集中在地铁和干道周围。

改变后的土地利用增加出行产生较大的交通需求 增加了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可达性改善交通需求 在这个环型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将给其它环节带来影响。在一个城市中,从土地开发利用出发,总是希望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越好,尤其是黄金地带,更是投资者们的众矢之的。这样的开发,必然导致出行生成的增加,从而提出对交通设施的更高要求,使交通设施得以改善,然而,随着可达性的增加,又会吸引人们对该地区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继续投入。于是就形成一个正反馈过程,但是这个正反馈过程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因为城市的某些交通设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是难以改建以增加其通行能力的,从而当土地的开发超过一定强度后,其所吸引的大量交通量将导致某些路段出现拥挤现象,导致已开发区域由于其可达性下降,随之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益也下降以致于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因而二者之间应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乃至更有指导建设意义的详细规划中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它是控制城市用地与城市交通容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原则。 二、交通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农民经济的关系》。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它是从空间和地域方面定量的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向现象中的经济现象理论。 1、交通与商业区位理论 商业区位的主要特征是通达性高,保证购物者能顺利的到达商业区。在不同的商业区,交通条件越好,则其服务对象在数量上越高。在一定的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存在均衡的商业规模。随着商业区的功能的加强,吸引的人流规模不断增加,人流对交通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1条规划前提 (2) 第2条指导思想 (2) 第3条规划原则 (3) 第4条规划依据 (3) 第5条规划范围 (3) 第6条规划期限 (4) 第7条规划重点 (4) 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 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 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 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 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 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 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 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 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 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 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 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 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 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 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 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 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 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 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 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 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

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 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 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 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 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 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 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 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 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 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 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 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 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 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 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 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 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 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 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 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 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 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 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 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 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 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 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 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 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 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 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与目标任务 (7) 第一节总则 (7)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任务 (8)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5)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区 (21) 第三节县(市、区)规划指引 (24) 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27)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7)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9)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 第二节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增长 (31) 第三节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 (33) 第四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34) 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6)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8)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目标 (38)

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第三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 (40)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2)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2)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42)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3)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6)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6) 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项目 (49)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51) 第二节发挥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作用 (53)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54) 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技术创新 (54) 第十一章附则 (56) 附表 (57) 附图 (8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610560670.html, | 更新时间:2007-07-15 | 来源:贵阳市国土局 一、概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7。22’之间。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按壤,西靠毕节地区和安顺市,北邻遵义市。据贵阳市统计局2001年末统计资料:全市总人口33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3.38%。土地总面积803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36%,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0%和44.5%,余为山间平坝。200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6828公顷。全市共辖六个区、一个市,三个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全市下辖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白云区、小河镇、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和修文县,总计29个镇、54个乡、32个街道办事处,131个村民委员会。1 996年市域总人口310.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38万人,农业人口174.88万人。全市人口平均密度386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为0.2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 贵阳市地貌上属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7.9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842.37平方公里,各占土地总面积的52.3%和35.2%;坝较少,仅911.9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1. 3%;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全市土壤总面积60.82万公顷。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草甸土等8个土类,其中分布最广的三个土类黄壤30.16万公顷、石灰土19.66万公顷、水稻土8.01万公顷,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49.59%、32.33%和13.17%。 贵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气温15。C;,平均降水量1197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常常由于季节问降水量的不均衡造成旱涝灾害,此外早春的倒春寒、初夏的冰雹、秋天的白露风、冬季的冻雨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带来不利。我市处于长江、珠江两人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长江水系面积7631.6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4.8%,珠江水系面积为41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主要河流有长江水系的南明河、猫跳河、鱼粱河、谷撒河、息烽河和洋水河,以及珠江水系的蒙江。全市天然径流深545-640毫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56.3万立方米,高丁全国平均值;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9%。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推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 SS市地处东经112°57′~114°3′,北纬22°26′~23°56′,是SS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辖十区两县级市。SS市域土地总面积7286.55平方公里,地处珠江入海口。全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以平原为主,地貌类型丰富,用地结构“五山两田两城一分水”。 SS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将建设成为SS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经过多年不断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前列。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15.82亿元,位于SS省首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SS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要求下,规划以《SS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为指导,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根据SS市土地利用特点,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山、水、城、田、海”生态城市框架和“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导下,立足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解决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及生态保护刚性不足等问题,确定“优化、协调”土地利用战略,旨在通过城区提升改造,新区理性引导,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与结构,实现旧城功能提升,新城紧凑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边界控制、土地复合利用,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提高各类用地的综合效益,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划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求,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辖区内土地资源 的利用现状、潜力及各种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法; 协调部门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逐级分解规划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省级规划要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地级规划要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划分土地用途区,重点划定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农业用地区等,为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期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 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两者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得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1.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它是以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两项规划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两规”都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2.规划空间的从属性。从“两规”的空间范围来看,城市规划区并非整个行政辖区范围,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其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范围大。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所以,城市规划中有关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用地规模、用地选择、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应为城镇的发展建设等创造较好的条件。 3.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从规划的内容、手法和成果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建设与规划、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建设为中心,展开城市各项建设的总体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利用为中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各业健康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建设与规划、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而且,两者在城镇和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又必须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