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14页

2019年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14页

2019年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14页
2019年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14页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

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 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一种城市范围内的集聚经济。不管是反映"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地方化经济,还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都对劳动生产率起正向作用。

5.中国均衡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有哪些?你对均衡城市化的看法如何?

为了实现持续均衡城市化,我国应坚持以集聚效益和均衡城市化为基点,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方针政策,政策包括:

(1)走多元化、差异化的城市化道路;

(2)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动之路;

(3)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变革

(4)适当松绑现行的户籍、土地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

看法可围绕中国国情回答

6.什么是城市规模与城市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规模: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

城市规模经济就是指在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

城市规模经济的表现:

微观角度:消费者聚集经济效益

中观角度:厂商聚集经济效益

宏观角度:社会综合聚集经济效益

7.什么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城市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

(2)城市规模经济:就是指在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

(3)关系:是一组可相互替代的概念。规模经济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形式,而集聚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类型。可见两者有一定交叉。

8.什么是城市扩张与城市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城市扩张:即为城市量的增长,包括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增长表现为城市空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的增长。

城市发展:即为城市质的增长,指城市素质的增长,表现为城市自组织能力的增加,城市结构的进化,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制度的变迁,管理的改善,环境的优化以及市民的全面发展等方面。

关系:城市增长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即城市扩张和城市发展缺一不可,它们是城市增长的两种形式。

9.什么是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增长管理?结合北京的实际谈谈如何搞好城市增长管理?

城市增长边界(UGB):通常是指围绕现有城市划出的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分界线,也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区域范围。

城市增长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为了解决或避免城市空间规模增长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经济的问题,以便达成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城市规模增长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规范、控制和治理活动。

北京做法:北京应采取“精明增长”,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

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①建筑物许可证与开发限制。

②足够公共设施条例

③开发影响费

④社区影响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

⑤公共土地征购与购买开发权

10.城市集聚成本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其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集聚成本:外在成本,门槛成本,疏散成本

其含义:外在成本:一些企业或家庭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对其他企业或家庭的生产或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门槛成本:跨越城市规模增长的“门槛”所付出的成本。

疏散成本:为了逃避高污染,高噪声,高房价,高地价或者出于其他考虑,城市人口或企业迁出该城市所形成的费用,损失或成本。

11.什么是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最优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人均成本达到最低的城市规模。

影响城市规模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以及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规模经济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吸引力和推动力,促动了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不经济构成了空间集聚的排斥力和约束力削弱了城市规模增长的经济力量,限制了城市规模增长的增长和扩张;而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则说明了为什么是某个城市规模增长较快,或者为什么是某个城市的规模大于另外若干城市的规模。比较优势的差异归根结底主要还是规模经济或估摸不经济的差异。

12.什么是城市空间竞争?其类型哪些?它为什么会存在?

城市空间竞争:是经济活动主体与其经济活动空间,如市场范围,生产地点,原料地

点等的竞争。

类型:区位竞争和市场区竞争

存在原因:城市空间是城市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特定阶段空间的有限性以及这个载体具有价值和使用成本的特点,决定了竞争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基本现象。

13.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政策选择是怎样的?

在21世纪这个新的时期内,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也面临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市场化等时代背景,这些时代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重构的走向。(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市场化等相关定义、影响要了解)

政策选择:

第一,编制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二,做好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第三,利用市场机制调控城市空间结构。

除此以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城市的直接投资来引导、控制或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可以通过限制投资、冻结户口等限制措施以及直接资金援助、充足的信贷等鼓励手段,来引导、约束或鼓励某些地区和产业的发展

14什么是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基础产业又称输出产业,它是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如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产业等。非基础产业又称地方产业,它是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产业,如饮食、服装、服务业等。

对城市发展来说,基础产业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动因,出于支配地位;非基础产业则是支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属于从属地位。

15什么是城市经济结构?它与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有何不同?

城市经济结构是指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经济要素及影响这些要素的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以及反映这种分布和状态的空间集聚程度和规模,它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印记、表现、投影和存在形式。

16什么是集中系数和区位嫡?如何计算?

集中系数,是指城市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的相应指标的比值,即。其中,C-集中系数,a-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城市的人口数,A-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总数。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是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即。其中,Q-区位熵,a-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A-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相应指标,b-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B-全国或全地区的相应指标。

17什么是主导产业?一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判断和选择城市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比较优势、产业关联。

18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有哪些?

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综合因素三种。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科技水平、资金供应状况、商品供应状况以及环境因素;

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因素。综合因素是指很有供给因素,又含有需求因素的一些因素。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把产业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规模较小;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比例相当;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消费资料规模。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力首先有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后,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时候,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会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库茨涅茨法则。库茨涅茨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也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19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有哪些?

(1)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

需求的过程

(2)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产业结构

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的比例,保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产业技术创新基础上,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演进过程。

(3)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1.要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选好城市的支柱产业。

2.必须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宰相在城市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

3.按照城市经济循环的特点协调城市三次产业的关系。

4.要注重城市基础结构部门,即能源、交通、邮电、给排水、环保等部门的发展,实现城

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4)措施:首先是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营造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环境。

其次,要依据市场需求和城市的具体情况选好具有特色的城市主导产业,利用城市主导产业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再次,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最后,提高技术水平。

另外,还要注重城市基础产业部门,即能源、交通、邮电、给排水、环保等部门的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0什么是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P111

所谓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化形态的转变,它既包含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变化,也包含着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内部深刻的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P112

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量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一定质的经济发展。它们在性质、范围、原因和时间上存在一定区别。p112

21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人口增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否相

适应。当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地来负面影响。过多的人口带来更多的就业、环境、公共投入、土地、住房等压力,过多的人口还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劳动成果,使人均福利下降。当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城市人口与其相适应。一个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将导致其人口的增加。另外,由于城市本身对资源的吸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本身也有向城市聚集的趋势。

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以及就业结构。

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反映的是城市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还影响城市的消费结构,还直接关系到社会负担问题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城市从业人员就业层次高,有利于城市产业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拉动城市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化演进。

22什么是城市流动人口?它给城市带来的正负效应有哪些?

城市流动人口特指在一定时期内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城市居住的赞助人口。

正效应:城市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部分行业就业,能够促进城市户籍和非户籍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增强了城市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城市流动人口的存在还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负效应:首先是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负载。

长期来看,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城市流动人口还会影响城市经济的运行秩序。

23什么是就业、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失业有哪几种类型?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项社会劳动,并获取赖以生存的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相对于就业而言,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现象。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一般是由劳动者在要求就业与获得岗位间存在摩擦造成的。

(2)结构性失业,是因劳动者技能结构与现有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3)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因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4)季节性失业,因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的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上市的现象。

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1)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扩大劳务输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非公有制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

(4)坚持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5)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6)加快小城镇建设,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7)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

微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等。

宏观:与微观主体相配合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24什么是交通拥挤?如何度量?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交通拥挤,是指交通需求(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道路的车辆数)超过某道路的通行能力(一定时间内该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时,使车辆通行时间延长的交通现象。

度量:

1.可以用出行者直接感觉到的各种因素来作为度量拥挤的标准,这些因素包括,速度快慢及出行时间的长短、车流阻断与限制、驾驶人操作的自由程度,安全程度,出行的舒适与便利程度,出行的经济性等。

2.可以选择两种指标来度量交通拥挤的程度,一是选定路段上每小时或每天的车流量与道路容量比率,二是一个驾车者的边际时间成本与平均时间成本的比值。

3.以速度为主要指标的衡量准则,以交通流量,与道路通过能力之比值来评价交通拥挤的程度。

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具体地说,交通拥挤可由下列因素引发:交通集中、交通事故、交通施工等;相应的我们称之为:交通过分集中拥挤、交通事故拥挤和施工拥挤等。

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经济对策:1. 交通拥挤税的收益和成本 2. 交通拥挤税与燃油税、停车费(1)交通拥挤税;(2)燃油税;(3)停车税

第一,价格分流法。比如,在某些路段,对在交通高峰时段过路的车辆收费,其他时间则不予收费。

第二,加强和完善公交专用线的建设,保证公交线路行驶基本正常,以鼓励人们更多

地选用公交车出行。

第三,允许并鼓励“拼车”出行。将会有节能和减少拥堵的功效。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民间自发的“拼车”做法,提高轿车的使用效率。

第四,需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管理公车。治理拥堵,在用经济杠杆(价格分流)管理私家车时,还需用行政手段管理单位公车。

第五,继续推进公车制度改革。今后应通过公车制度改革,抑制单位轿车数量增加,以租车方式满足班车的需求。

25中国大城市应坚持的交通模式是什么?其政策反应如何?

我国大城市交通必须坚持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占城市时空资源最少、最经济的公共交通模式是与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脆弱相平衡的交通模式。

这种模式及其政策反应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二是采取导向型模式适度限制小汽车交通。

三是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换乘功能,提倡城市骑乘系统。

四是在大中城市重点发展快速轨道交通。

五是积极发展巴士快速公交系统。

26什么是区域经济竞争?如何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竞争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形式。指一个城市区域内的经济利益主体代表通过区域经济活动,为获得某种稀缺的、非任何城市区域都能获得或获得最多的、影响该区域共同经济利益的对象而与其它城市区域展开争夺与较量。

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

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弱化行政区域概念,适时调整行政区域。(2)建立由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乡村规划组成的综合规划体系。(3)建立健全城市区域共同市场。(4)加紧城市区域合作组织及协调机制建设。(5)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6)继续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及配套改革。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多选(3分)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得分/总分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著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A.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9.00/10.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D. 资源相对于欲望而言是有限的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城市经济学的地位与城市的地位有关。马克思早已指出,社会的全部历史,都可以概括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运动。他具体指出:“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列宁更明确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现在,国内外经济学家都承认城市是区域的中心,是"增长极",是"龙头"。现在,国内产生了一种说法,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相比,前者应是三类学科,后者应是二类学科,把城市经济学置于区域经济学之下,对学科的分类不是依据学科的性质和客观作用,不是依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依据学科所研究的"面积"的大小,使人忍俊不禁。如果讲一讲国际对接的话,我们不妨看一看美国的经济学分类。据我所知,美国的经济分类共十大类,第十类代号"000”,有三个学科并列:福利计划、消费者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代号"930"的二级学科为"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下还有三个三级学科:"931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932住宅建筑经济学"、"933城市运输经济学";代号"940”的二级学科为"区域经济学",其下有一个三级学科:"区域经济学"。由于城市经济学是二级学科,所以早在1968年美国各大学就有53个系可以培养和授予城市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学位,如果按照我国某些权威人士的上述见解,一定要把城市经济学学科地位降一级的话,我国以后不仅不会有城市经济博士生,就连城市经济硕士生也不会有了。那么,受损失的不仅仅是这方面的莘莘学子的学位,而且会是我国整个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经济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严重损失,最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损失。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损失必然连带影响区域经济同时受到损失。事情就会这样走向某些一心想强调区域经济学比城市经济学更重要的同志的意愿的反面。我建议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审慎加以研究和决策。 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断想(一)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城市经济学整理

城市中土地位置与价格关系 1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对土地位置都有要求,土地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经济收益、生活满足程度或社会影响,因此土地位置不同,价格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城市土地,其价格高低几乎为位置优劣所左右2土地价格与位置优劣成正相关。土地位置优劣的形成,一是自然地形的限制,二是后天人工的支配3土地位置优劣的判定标准虽然因不同的使用类型而有所差异,但在一般情况下,凡是接近经济活动中心,要道通口,交通流量较大,有利于商业高度发展的地带,地价一般较高;反之,闭塞街巷,郊区僻野,地价一般较低。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古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1925年伯吉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的从内到外扩展,形成圈层结构。这一顺序以中心区为核心,由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扇形模式:霍伊特1939年,利用租金的高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居住用地趋向沿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心模式:麦肯齐1933年,后由哈里斯、乌尔曼于1945年加以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成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多核心模式基于地租理论,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认为城区内土地并不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无一定的顺序,功能区面积大小也不一样,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 如何理解主导产业?如何确定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随着工业化阶段,主导产业是更替变化的。 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应确认是否具有以下特性: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 主导、优势、支柱产业的比较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挤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台理.资本营业教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医域和时阅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在产业寿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期的中后期到成熟期的中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同时也处于后劲不足的衰退期前夕,它对经济的带动期已经很短暂了。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他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都属于输出产业。但主导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大。 支柱产业不一定是输出产业。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一种或一类产业要演化成为支柱产业,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生长、发育竞争、淘汰、成熟的过程,只有那些经过残酷竞争而生存下来且得到不断壮大,其经济规模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一定区域中的支柱产业。 从理论上如何确定最优城市规模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聚集的利益>聚集的成本,那么聚集过程就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知道两者相等为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Y Y0 Y0 O X0X0X 图8-5 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 2.答:我们之所以把MRT XY= MRS A XY=MRS B XY作为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由于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既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如果MRT XY不等于MRS A XY和MRS B XY,比如,若MRS=2,MRT=1,表明消费者愿意放弃两单位Y商品而得到一单位X商品。但是,生产中多生产一单位X商品仅需要放弃一单位Y商品的生产,说明重新配置资源以增加X商品的生产是必要的。只要MRT与MRS不相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 3.答:第一,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局限性的含义是在具备所有理想条件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局限存在,其作用范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市场失灵的存在。 在现实资本主义发展中,市场万能论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粉碎,市场失灵的现实被人们所公认。市场局限性使得紧紧依靠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早已不可能了。所以,有市场局限性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已成为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属性和现实。 第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述中,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终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的不完全性就破坏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市场失灵。由不完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缺陷。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条件苛刻,现实市场根本不能具备和达到要求的条件。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现实市场更加远离完全竞争市场,破坏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应该把市场机制与完全竞争市场分开。这就是说,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要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程度。 第三,市场本身不完善。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市场还不够发达;二是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市场功能不健全或遭受破坏而出现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不发达,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是这样。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如:相互竞争的企业勾结形成垄断;企业为谋取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经济地理学 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格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的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1.现代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的特点:空间特性表现味;相对高人口密度,经济特性表现为;工商业发达,社会属性表现为:“异质性”或“多样性"。 3、当比较优势和交换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时,贸易城市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工业城市才能得以出现和发展;企业间的空间竞争使得每一个企业和每个城市体系都有自己的市场范围。 4、不同角度城市分为不同类型:按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50-100万);中等城市(非农20-50万);小城市(非农10-20万);镇(非农2000-10万)。按照行政地位(中国)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此外,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可分为为沿海,内地和边境城市;根据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强度分类;按城市所处的气候环境分为寒带、温带、热带城市等。 5、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6、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是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于979年提出的。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

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第二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整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第三阶段: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7、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K=0. 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前城市化社会;K<0.5,相当于前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初期阶段:0.5==1,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统筹城乡发展起点。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成熟的城市社会;城市化水平高于60%,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或者现代社会。 8、城市是指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城市地区是指人口不少于限定数量。且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低于限定数量的固定地理区域。大都市区是指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区以及与其在经济上结为一体的临近社区。 9、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10、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_概念_流派及其理论演进_周伟林

城市经济学:概念、流派及其理论演进 周伟林 严 冀 [摘要]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学科,一般而言,研究城市经济的路径主 要有两个:一个是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另一个是侧重从宏观层面来研究。从理论流派上看,主要 为“主流城市经济学”与“保守主义城市经济学”。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经 济地理学”这种新的关于城市经济研究的理论正在快速地兴起———它试图回答城市经济学中一系列 最为本质的问题,新经济地理学家正在把城市经济学拓展为一个具有更为广阔前景的经济学内部的交 叉学科。 [关键词]城市;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规模报酬递增;新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9)12—0084—05  作者简介:周伟林,男,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 200433;严冀,男,经济学博士。 本文尝试对城市经济学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它们首先涉及了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方法论和理论流派;另外,就该学科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包括前沿问题也作了简要的回顾。 一、基本概念 城市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学科。这里,我们把城市范围定义为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和较大人口规模的地带(以某个最小人口规模为参照系)。实际上,很多有关城市中心地带的研究都是假设在某个城市内部的中心人口密度达到最大的峰值,距离这个城市越远,人口的密度下降的数量就越多。可见,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学和它的姊妹学科———区域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后者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学还是区域经济学,都强调从空间(而不是工业门类、经济主体的职业或是其它划分经济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因此这两个领域采用的很多研究方法和模型都是非常类似的。 一般而言,研究城市经济学的路径主要有两个:第一类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区位分析,或者说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比如,有关城市内的人口空间密度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家们一直很感兴趣的命题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址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公共服务、地方的税收、当地交通状况等等。第二类则是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城市的经济问题(M c D o n a l d,1997)[1],在此,城市内的空间结构被忽略了,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变成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经济繁荣和萧条的过程。大量的宏观城市经济增长模型都假设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商品的交换。特别在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中,体系中的每一个城市都负责一组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因此城市体系总体上的某个变动都会对该体系内的每个城市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城市的职能也会发生改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讨论城市经济的方法只是一个过于粗略和简单的划分,它们在实际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相互独立的。很显然,城市类型和职能的显著改变肯定会对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变化同样对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城市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有能力的劳动力进入该城市,而反过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城市内的工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从196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围绕城市经济问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2019年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14页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

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 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pdf

《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 (Urban Economics )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城市经济学是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城市系统经济运行、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规律,为国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政策,为发展城市经济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本课程主要为后续的《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设计》、《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具体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与区域运行的经济要素与经济机制,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问题与政策,城市管理的经济理论。 2、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课程名称 城市经济学课程编码08054214 课程类型及 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考试/考查考查适用专业 城乡规划开课单位建筑系总学时 32 总学分 2

学习掌握从经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 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3、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观察、思维、推理、判断、分析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形成敬业、守信、高效、协作、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与素质,使学生能自 觉树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习惯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因《城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采用讲授法与案 例分析法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我国经济改革、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不断变化的发展动态同,结合当前形势,部分章节采取课堂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单元一: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的定义、主要特征;掌握城市经济的涵义及其地位、主要特征;了解城市经济运行的若干问题、城市经济学基本方面的认定、城市经济学产生与 发展的脉络、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1 城市的经济学透视及其产生动因 1.2 城市经济的界定及若干运行问题 1.3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认定及其发展脉络 学时:2 重点:城市的定义、主要特征 难点:城市经济运行的若干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 2、提高内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及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3、拓展内容:北京市城八区的不同功能定位 单元二:城市化经济分析及中国均衡城市化方针政策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化定义;掌握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集聚经济、城市化经 济与城市化;了解城市化悖论与均衡城市化分析、中国可持续均衡城市化的方针政策 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