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130.0分)

1.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

风带的位置,可判断北半球大致为______(季节)。

(2)据图分析,④表示___________气候,其夏季的气

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气候特征为

__________________;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的名称

为_____________。

(3)若本图表示亚欧大陆,⑧附近形成______渔场(填

写名称),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 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并说明原因。

(2) 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 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

说明其原因。

3.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是以______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D三点线速

度由大到小顺序是______

(2)此时D点是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______,昼长是____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的

分布规律是______

(4)这个季节我国东部盛行______风,气候特征是______.

4.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地球圈层结构中,甲以上

是______,该范围内存在个

地球内部的分界面叫______

(界)面,地震波从上层传

播到该界面速度会突然

______。

(2)乙处地质构造是______,

我国渭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

于______(写出地质构造名

称)。

(3)丁表示的地质作用是______。岩石裸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形成______(填字母)类岩石,其具有的突出特

征是______和______。

(4)④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__光波段。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_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

温升高;也可能会导致_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5)描述图中A处所示地貌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_______,南半球为____季,直

射纬度为_______;日期约为_______月_______日;

(2)A点的经度为______,纬度为_____;

(3)图中A点的地方时为______点,北京时间为_____点;

(4)该日,重庆11中(约3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5)图中C点当地_______时日出,_______时日落;

(6)A、B、C三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

________;

(7)该日,A、B、C三点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

列问题。

甲图乙图

(1)甲图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

(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________渔场,它位于d洋流和________(洋流名称)

的交汇处。世界上同属此原因形成的大渔场还有________渔场和北海渔场等。

(3)若②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______。

(4)若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甲图示环流方向相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①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②罗马正值多雨时节③正是南极科考的良好时期④印度半岛高温多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图b洋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在图1上标出热力环流模式。

(2)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甲处为海洋,乙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__。(白天或夜晚)

(5)用箭头在图2上画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岛环流。

(6)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2的A、B、C三地中的__________地;

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选在图2的A、B、C三地中的_________地,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图为“某日某时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气压状况看A为________中心,此时,

被该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

(2)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1月或7月)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此季节丙地盛行

________风(风向),该地气候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________,该图所示季节南亚盛行

________季风,成因是_______________。

(3)下图①②③中,代表乙地气候类型的是

________(填序号),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地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地和丙地的自然带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①为____________,其中心气流做________

运动;从气流运动状况看,③为______________ 。

(2)图中②地风向为__________风;②④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

_______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④地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4)预报图中⑤地的天气变化过程:过境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境

后。

9.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现象中,具有图中②环节作用的是

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塔里木河河水蒸发 B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C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

D 高山冰川融化

(3)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当前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主要是________(填字母)

(4)按水循环原理,可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明显改变的措施是______(选择填空)

A 拦蓄和利用雨水

B 跨流域调水

C 修建水库

D 铺设防渗膜

(5)图中①②③④环节表现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循环,简述该类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6)请同学为北京市建成“海绵城市”献计献策,列举至少两项的可行措施: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1年12月初,四川省政府通过《四川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四川将投入811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基本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初步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

材料2:下图为四川省内西部某地区交通线路规划示意图。

(1)四川省在该省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

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2图中信息,判断评价该规划图中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什么?

11.阅读下列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处的原因。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

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

(4)某同学通过考察发现B地植被长势比A地好,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季风气候显著的山区。

材料二: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天坑中建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天眼”选址在天坑原因之一是天坑地下有暗河相连,可以完美解决排水问题。

材料三: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风景美丽自然,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的地。

⑴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属于______岩,天坑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

⑵梵净山“蘑菇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砂质的板岩,按成因属于_______岩,后经_____、侵蚀作用形成蘑菇状。

⑶图中的锋面类型是______________锋,暖气团位于_____(A或B)侧,降水集中在________(A或B)侧,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A或B)。

⑷从气候和地貌角度分析贵州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的原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为某海域某季节洋流分布示意图,图2为该海域沿岸M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12.该海域盛行图示洋流时,M地气候状况在图2中对应的时段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M地此时气候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太阳直射点南移,受东北信风控制

B. 副热带高压南移,受盛行西风控制

C. 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赤道低压控制

D. 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南季风控制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请分别说明两个渔

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①②③④四支洋流中,因盛行风吹拂而形成的洋流

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该盛行风为______________。

(3)从性质上说①②洋流属于_______________,③④洋流属

于_______________;③、④洋流对流经地区的沿岸气候有

______________作用。

15.如图为世界某区域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性质划分,洋流①为________。

(2)图中洋流②的名称为________,它

是受________风(填风向)吹动而形成,

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________作

用。

(3)该图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

________季,甲地吹________风(填风

向),北印度洋洋流呈________(逆或

顺)时针方向流动。

(4)图中③地的自然带为________带,

沿经线方向从③地至④地自然带的变化

体现了自然带由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以为基础。

(5)说出乙地气候类型,并简答其特征及成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某地区简图。攀枝花年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年均气温20.3℃,无霜期达300天以上。

即便是在每年最冷的1月,日均气温也在13℃以上,白天最高气温可达25℃,常年花开不败,四季瓜果飘香。

材料二:2017 年攀枝花市工业行业产值前六位行业统计表

材料三:近年来,攀枝花市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8:75.5:20.7调整为3.4:

70.5:26.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注效果。

(1)分析攀枝花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2)简述攀枝花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有利条件。

(3)列举夏季在攀枝花的游客应重点防御的地质灾害并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1)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2)地中海气候炎热干燥全年炎热干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被扰动,营养物质上泛,鱼类饵料充足。

2. (1)差异:①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②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乙图山脉。乙图基带植被为热带雨林,甲图为落叶阔叶林带。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3. (1)北;A>B>D

(2)0;B;18

(3)(23°26′N,45°W);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东南;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

4. (1)岩石圈莫霍面变快

(2)背斜地堑

(3)冷却凝固 b 有化石有层理构造

(4)可见①③

(5)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5. (1)夏至冬23°26′N 6 22

(2)150°E66°34′N

(3)1210

(4)83°26′

(5)420

(6)BA

(7)ACB

6. (1)北

(2)北海道千岛寒流纽芬兰

(3)扩大污染范围,降低污染程度

(4)A

(5)D

7. (1)

(2)乙>甲>丁>丙

(3)甲

(4)夜晚

(5)

(6) A C 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8. (1)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2)7月东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①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4)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 (1)高压顺时针辐散逆时针辐合

(2)西北②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3)晴朗位于高压脊附近,受高压的影响,天气晴朗。

(4)阴雨、大风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0. (1)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

(2)B

(3)④

(4)B

(5)海陆间海陆间水循环可以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6)扩大绿地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

11. (1)公路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2)不合理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

(3)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利于甲乙两地对外经济交流。

12. (1)位于峡谷,建坝T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4)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1)位于峡谷,建坝T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位于峡谷,建坝T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

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位于峡谷,建坝T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

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3. ⑴沉积岩,流水侵蚀。

⑵变质岩,风化

⑶准静止锋,A,B,A。

⑷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

【解析】

1. (1)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交替,可知图中甲气压带位于30°N 附近,其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可知,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可知本图所示是北半球的夏季。

(2)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据图分析,④主要分布在30°N~40°N的大陆西岸,代表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③主要分布在20°N~30°N的大陆中、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为全年炎热干燥。⑥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的名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本题考查世界渔场的成因。若本图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渔场是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致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汇聚,大量鱼类汇集形成渔场。

2.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谱差异可以从自然带的多少,山麓自然带基带的不同,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图示: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2)本题考查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本题考查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3. 解:(1)读图可知,该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所以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B点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D点位于北极圈上,所以A、B、D三点的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D.

(2)读图可知,D点所在经线是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所以其地方时为0点;图中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所以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B点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C点位于赤道上,所以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B.图中经度差是45°,B点昼弧跨270°,所以其昼长=270/15°=18 小时.(3)图中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N,则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经度差是45°,根据180°所在位置可以确定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45°W,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23°26′N,45°W.

(4)图中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风;东南风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水汽含量大,多阴雨天气;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所以气温高,因此其特点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

故答案为:

(1)北;A>B>D

(2)0;B;18

(3)(23°26′N,45°W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东南;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

(1)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的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均相等.

(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根据夜弧和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为夜长和昼长.

(3)根据经度差和昼半球及其晨昏线的位置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我国东部为季风区,冬季吹西北风,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吹东南风,特点是高温多雨.

本题以极地光照图为背景,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晨昏线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题和高考常规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4. (1)本题考查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判断。读图,甲为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甲以上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波速突然变快。

(2)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读图,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我国渭河谷地属于断层下降形成,属于地堑。

(3)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丁为岩浆形成岩浆岩,为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裸露地表后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①为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有化石。

(4)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④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热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大量火山喷发可能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但大气的逆辐射①增强,使全球气温升高,也可能导致大气的削弱作用③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5)本题考查冲积扇的形成。读图,A处位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河流的挟沙能力减弱,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5.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光照图的判读。

(1)由图可知,此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极昼现象,推出此日为夏至日。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为冬季。夏至日每年的6月22日前后。

(2)读图可知A点在北极圈上;由图中0°经线可推知A点为150°E(从0°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

(3)读图可知A点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故地方时为12点;A点经度为150°E,与北京120°E相差30°即2

小时,北京位于西侧,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知北京时间为10点。

(4)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重庆11中(约30°N)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6°34′,所以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6°34′=83°26′.

(5)读图可知C点位于晨线上,与30°E相交,位于B点60°E(赤道)西侧,根据经度差可计算出C点日出时间为4时,日落时间为20时(日出比6时提前多少时间,日落就比18时推迟多少时间)。

(6)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故A、B、C三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B,最小的是A。

(7)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长越长。所以A、B、C三点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为ACB。

6. (1)本题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以30°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图中为顺时针,应为北半球。

(2)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主要渔场分布。若图为太平洋海域,①处有日本暖流(d)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同属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还有纽芬兰渔场与北海渔场。

(3)本题考查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洋流可以扩大污染物的范围,但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降低污染程度。

(4)本题考查北印度洋洋流运动规律、气候类型特点及公转相关知识。北印度洋洋流规律为夏顺冬逆,当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甲图示环流方向相反时,即为逆时针时,应该为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可能在近日点(1月份)附近,①对;开罗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②对;南极科考最好的季节为当地的暖季,即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③对;冬季,印度半岛为旱季,④错。综上可知,A对,BCD错。故选A。

(5)本题考查洋流的性质判读。从第(1)问可知,图甲为北半球的洋流,b处为高纬(低温)流向低纬(高温)的洋流,为寒流。而四个选项中,从气温的分布可知,AB位于南半球,AB错;CD位于北半球,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因此C为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的暖流,D为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的寒流,D对,C错。故选D。

7.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1)近地面甲地气压低,说明该处受热多、气流上升,同理,乙地气流下降;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向低压运行,因此,高空中气流由由丁到丙,近地面气流由乙到甲。如下图:

(2)丙点位于高空等压面上方,其气压低于该等压面上的气压,丁点位于等压面下方,其气压高于等压面上的气压,因此,丁点气压高于丙点气压;由气压的产生原因可知,近地面的甲乙两点气压高于高空丙丁两点气压;在热力环流图中,近地面气压中心和高空气压中心相反,可知,近地面乙点气压高于甲点。因此,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丁、丙。

(3)甲处气压低于乙处,说明甲处受热多,乙处受热少。

(4)若图中甲处为海洋,甲低气流上升,说明海洋温度高,是夜晚。

(5)在城市热岛环流中,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降,因此,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如下图:

(6)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为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绿化带布局在郊区和城市之间。

8. 本题考查亚欧大陆等压线的分布图及风向,气候类型分布的判读及自然带。

(1)读图可见,从气压分布图看A在印度附近,从气压状况看为亚洲低压中心,此时被该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2)读图可见,此图表示北半球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此时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此季节东亚盛行东南季风(风向),南亚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读图,图中代表乙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①,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与①对应,该气候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4)读图可见,丙地在大陆东岸,气候类型的名称是温带季风气候。甲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中丙地位于我国东部温带沿海地区,自然带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 (1)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读图可知,①地中心气压值比周边高,故为高压中心,在北半球其中心气流做顺时针辐散;③地中心为气压值比周边低,故为低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③为逆时针辐合。

(2)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在近地面,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②地吹西北风或偏北风;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②与④相比,②地比④地等压线密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本题考查高压、低压系统。由图可知,④地位于高压脊线附近,受高压脊控制,并且位于冷锋过境后的地方,还受到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故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4)本题考查冷锋与天气。⑤地此刻位于冷锋前方,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⑤地将要受冷锋影响,故将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过境后,⑤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0. (1)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读。读图,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海洋上的大气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地下径流,组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2)本题考查水汽输送环节。图中②为水汽输送,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我国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降水,符合②环节,B对;塔里木河河水蒸发属于蒸发环节,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径流环节,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水汽少,ACD错。故选B。

(3)本题考查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环节,即④,通过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影响地表径流的时间、空间分布。

(4)本题考查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措施。拦蓄和利用雨水、修建水库影响的是水资源的时间分布,AC错;铺设防渗膜减少下渗,没有明显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D错;跨流域调水可明显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B对。故选B。

(5)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及意义。图中①②③④环节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属于海陆间水循环,通过该循环可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6)本题考查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根据题意知,“海绵城市”即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增强,可储存和释放的水资源的量增加,措施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地面积,铺设透水砖,增加下渗等。

11. 本题考查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

(1)本题考查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公路建设成本较低,难度较小,故其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

(2)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图中a处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故此处交通线不因弯曲;b处以山地为主,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故此处弯曲合理。

(3)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居民点,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利于甲乙两地对外经济交流。

1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图示等高线分布的特征对问题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1)此小题主要考查建设大坝的原因。坝址通常选择在“口袋”地形的峡谷口,筑坝的工程量小,且库区蓄水量大。所以选址图中P处建设大坝。故答案为:位于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此小题是从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方面考查建设水库的原因。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蓄水。从气候分析,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所以修建水库,可以在降水多的时间,储存水,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从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流量大,且流量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变化。故答案为:.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大;流量变化大。

(3)此小题主要考查公路选址的区位条件。从地形条件分析,图示公路线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故答案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

(4)此小题主要考查气候与植被的关系。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降水较多。根据等高线判断,A处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等高线较密集,且位于背阴坡,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较B处差,土层薄与B地,所以其植被长势较B处差。故答案为: 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3. (1)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界天坑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图形中获取信息及结合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此题。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属沉积岩。根据材料提示,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渗漏,地下河发育明显,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随着溶洞不断增大,在外力作用影响,洞穴顶部坍塌而形成天坑。所以天坑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2)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及地貌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大类岩石特点和外力作用包括哪些。梵净山“蘑菇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砂质的板岩,按成因属于变质岩。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板岩后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蘑菇状。

(3)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准静止锋的成因及特点。从图中的锋面符合判断锋面类型是准静止锋,暖气团位于A侧,降水集中在B,A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

(4))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喀斯特地貌特点及成因。图示地区为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地理期末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 ),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2.I 是金山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案是( )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 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 .电视机厂 B .造纸厂 C .电镀厂 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工厂 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7-8题。 图2 图1 图3

作 物 项 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5 2 0.8 0.4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0.5 0.3 0.01 0.01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 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 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C 、D 代表的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建厂的原因是 ( ) 图4 图5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 案(全册完整版) 必修一目录 第一章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第二章 (19)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 第1课时 (24) 第2课时 (31) 第3课时 (38) 第三节大气环境 (47) 第1课时 (47) 第2课时 (58) 第3课时 (67) 第4课时 (73) 第5课时 (80) 第6课时 (88)

第7课时 (96) 第8课时 (103) 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 第1课时 (113) 第2课时 (121) 第三章 (130)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 第1课时 (139) 第2课时 (148)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 第1课时 (159) 第2课时 (170) 第四章 (179)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 第1课时 (179) 第2课时 (18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课前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 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 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 论知识基础打牢。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 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 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 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最新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 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必修I》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B.黑子和日珥C.黑子和耀斑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B.2月16日07时C.2月16日12时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B.地垒C.地堑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