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三篇 思想政治)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三篇 思想政治)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三篇  思想政治)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三篇  思想政治)

第三篇思想政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节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第二节物质和意识第七节阶级、国家与革命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第八节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四节认识和实践第九节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第五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和意义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概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三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概述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三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第五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述

第六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七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考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要掌握它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2

第一节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概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3、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①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②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史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3、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

(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站在各门科

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四)、哲学的发展史:

1、三种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区别:前者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什么”,后者回答的是世界状况“怎么样”。

联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两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主要理论来源:辩证法和唯物论。基础:实践概念。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

②在对象上: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③在作用上:不仅强调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实践性以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实践性。P54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的抽象,物质不是指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

2、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③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物质和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①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②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而且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4

(相对静止的三种情况和原因P25)

3、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必然性、重复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物质运动的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物质运动的规律。

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是当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时,才产生了人的意识;(三个决定性环节: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作用: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

不同的意识,其能动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①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②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破坏作用。

四、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联系是事物固有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某种联系,整个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多样性: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死

5

亡、新事物产生的过程。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最完整、深刻而

无片面性弊病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属于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

互联系、运动不息、发展变化的。

属于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

孤立隔绝、静止不动、没有发展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作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事物的矛盾有内、外因之分。

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普遍性原理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

6

要方面的不平衡。

(2)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状态的规律。

1、事物的质、量、度

①质,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及其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③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

量变转化为质变,然后又开始新的量变,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3、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量变是事物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也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

2、辩证的否定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三个方面的意识:①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二是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③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7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事物由于内部的矛盾运动,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否定之否)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完成一个周期。在第三个阶段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它的片面性,仿佛又回到了出发点,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复,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表现形式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前进性: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极因素的克服和积极因素的保留,是一个新陈代谢日臻完善的过程。

(2)曲折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四、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原因和结果━━揭示客观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和彼此制约的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为原因,而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现象之间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前因后果性、因果制约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不确定的趋势,它由外部矛盾决定。

(三)现实性与可能性━━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范畴

现实性:是指一切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

可能性:是指事物内部潜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四)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因素和结构方式的辩证关系的范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形式:是把事物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形态,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8

第四节认识和实践

一、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有感知和思维能力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形象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可把握事物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互相依存,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②互相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2、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理性认识①本身应该是正确的②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③要为实践主体所掌握④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9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2、再认识过程。

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知识,人类认识运动永无止境。

四、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反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是谬误。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认识广度上有待于扩展,深度上有待于深化。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今天的不行,以后的也可以)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①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②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

(片面夸大任何一方的影响:陷入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反之陷入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第五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即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两者对社会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两者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指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四、社会意识的构成和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的构成:它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社会心理等。

2、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但也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

第六节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

1、生产力:是表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构成要素: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③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2、包括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

11

换关系③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用再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七节阶级、国家与革命

一、阶级的起源和本质

阶级的本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区分的。

阶级出现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②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12

二、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国家的起源: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

2、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3、国家的职能: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①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对内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保卫本国利益不受侵犯。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对内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镇压敌对分子,对外保卫祖国和维护世界和平。

三、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的手段和重要环节。

1、社会革命的实质:P64

2、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3、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社会生产力。

4、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进步阶级手里。

第八节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历史首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体制、法律制度;各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任何杰出人物,都能给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但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能够成为某种历史的发起者,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13

第九节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包括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等,是人的生理基础,自然属性是人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社会属性是人性的根本特征,是人所特有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

2、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1、社会进步:

①从量变上看,社会进步表现为同一类型的社会文明自身的增进。(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

②从质变上看,社会进步更突出地表现为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体现在社会文明类型的上升序列上。

2、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历史发展也必然呈现为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

六个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个人的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14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点分析: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容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最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和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毛泽东思想是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②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包括:①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②时代条件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动荡的时局。③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④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⑤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

15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1、开始萌芽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

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应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工人和农民运动中进行理论探索。

2、基本形成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3、走向成熟阶段: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

标志:毛泽东完整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4、继续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5、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出现严重失误

6、新时期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与重大意义。(中共七大,指导地位确立)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思想、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

2、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3、中国的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4、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著作P39)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1、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

3、确立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两步走的战略。(著作P39)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思想:(P39)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P39)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P39)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知识分子要和工农相结合。

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P40)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成功解决了党的理论、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问题。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二、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其本质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三、群众路线——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路线

1、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以下内容:①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核心内容、基本点)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P70

3、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们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广大人民谋取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四、独立自主——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

独立自主并不拒绝对外开放。

17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概论

考点分析: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精髓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重点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含义、科学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第一阶段:命题提出阶段(1977—1982年)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第二阶段:形成轮廓阶段(1982—1987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3、第三阶段:基本形成阶段(1987—199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了理论的创造性、成熟性以及成熟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4、第四阶段:合法确认阶段(1992—1999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写入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99年,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总纲,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18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灵魂)(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即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党务等各个领域的开展和具体化。

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其重大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P74 四点

2、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①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③共产党的领导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原因:①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③是社

19

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根本条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②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程度两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社会所处的阶段,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发达的,需要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原因P45)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社会主义改革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革命

①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②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③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改革。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20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 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 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 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 《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 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在出版物的精神生产方面,数字出版与其他出版物的出版时基本相同的。 2.手机出版 从内容上分类:包括手机读物、手机动漫游戏、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 从内容获取方式上:分为无线互联网、有线互联网和内置手机芯片三种。 特点:A.传播与更新速度快B.开放性C.隐蔽性D.便携性 手机出版使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出版的实质:内容提供商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经过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制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行为。 与通过PC终端发布的数字出版产品相比较,它具有的四个突出的特点: 1)移动性2)碎片化3)娱乐性4)个性化 3.互联网出版产品 经过数字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从内容来源,分为:从以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转换而来的作品;经过编辑加工后直接通过数字出版的作品。 从内容本身,设计文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 从产品形态看,有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像制品、数据库和网络游戏等。 互联网出版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产品数字化。 关于网络出版概念的定义,争议焦点是“口径”问题,即在多宽的范围内认可网络出版。 二、相关概念的关系 数字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都可以用来指印刷出版的印前部分,涵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编辑加工、排版印刷等活动,网络出版没有这一用法。 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逐渐趋同。 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也在逐渐趋同。 第二节数字出版产品 一、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 按照与传统出版物的承继关系,分为: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等。 (它们既可以是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形式,也可以完全是原创型数字出版产品,知识承继了某一类传统出版物的某些特点。) 1.数字图书 来源:一是从纸质图书转换而来,并以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传输;二是内容直接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作品,发布形式多为网页或与阅读终端软件相适应的文件格式,发布时往往以篇、节、章为单位。 2.数字报纸 以网页形式居多,特点:即时发布、传播快捷、读者面广、回溯性强、全文搜索、编读互动、集合多种媒体。 3.数字期刊 来源:一是从纸质期刊转换而来,二是在网络上直接发布的内容。 发布形式:一是以单本期刊为单位发布、传播;二是以数据库方式存储,以但篇文章为单位发布。 4.数字音像制品:通过互联网传宝的音乐、影视和动画节目。 5.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典型类型:题库、期刊库、文献库等。 特点: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要求,即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片段供用户使用。 注意:一些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也采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内容以方便用户检索,但这些出版物在显示时仍以单本书、单期报刊的形式呈现,一般不把这种形式呈现的数字出版物产品称为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二、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 分为:单向类和交互类。 对于交互类数字出版物,读者不仅可以与出版物互动,也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 1.网络地图 2.网络游戏:由游戏开发运营、网络支撑、销售推广等个多个环节组成。 3.在线知识服务:有内容资源动态更新、即时服务、贴近用户应用场景、用户定制等特征。 包括产品生产、在线服务、运营维护三部分。 1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公文写作与处理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五部分公文写作与处理 1、写作基础知识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纲领,是文章的核心;主题源于材料,主题不能先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材料中引出主题。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表式主要有:①直接阐述;②单一集中;③以意役法;④片言居要;⑤善用标题。 文章结构安排的环节主要包括:选择角度;设置线索;安排层次;划分段落;设计开头与结尾;处理过渡和照应等。文章的结构应达到严谨(严密精细,无懈可击)、自然(顺理成章,开阖自如)、完整(匀称饱满,首尾圆合)、统一(和谐一致,通篇一贯,决不相互抵触,自相矛盾)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其中议论的方法又可具体分为:①例证法;②喻证法;③类比法;④对比法;⑤反驳法;⑥归谬法。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合体、得体,准确、顺达,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 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事物的个性点主要有: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3)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4)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公文。 (5)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6)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命令(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旅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导语】经济常识作为事业单位公基考试的重要部分,今天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就针对经济常识部分整理出了四十道练习题,希望考生在熟悉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练习题巩固经济学知识点。 单项选择题 1.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承受能力差 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3.产业结构成长是指( )。 A.企业规模的扩大 B.经济效益的提高 C.资本积累的增加 D.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 4.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中的( )。 A.心理成本 B.经济成本 C.机会成本 D.生产成本 5.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结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财务负担更重 B.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更大 C.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可能性更大 D.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更高 6.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 )。

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B.货币供给不变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7.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 )。 A.经济繁荣时,税收减少 B.经济繁荣时,救济增加 C.经济萧条时,税收增加 D.经 济萧条时,税收减少 8.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10.工业化是指( )。 A.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 B.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C.农业产量降低,工业产量增加 D.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技术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解析:农民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因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所以一般农民不愿意接受。 2.【答案】C。中公解析: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马尔萨斯做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但是他却忽略了科技进步的因素,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也是在增加的。 3.【答案】D。中公解析:产业结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增长的过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出版基础知识点

出版定义: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出版活动包括: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递给消费者的活动。编辑、复制、发行是构成出版活动的三要素。 电子出版定义:电子出版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磁、光、电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借助计算机或类似的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曾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图书、期刊生产过程中的计算机排版技术,这实际上是指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手段的计算机化,出版的最终产品仍以纸张为载体;二是指不仅生产技术采用电子技术手段,而且最终产品也是电子形式的出版物;三是指以电子形式传递出版信息,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即所谓的无纸出版。 发展历程:电子出版是计算机技术与出版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美国《化学题录》磁带版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出版物。1977年英语中首次出现“ ”这个用语,当时主要指把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出版物的印前编辑工作,还不是指出版全过程数字化。

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电子出版曾指印刷前工艺的电子化,表示这种含义的“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外通常称为“ ”(桌面出版系统,简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读光盘()问世。到了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的普及,新兴的网络出版()成为电子出版的主流。 中国电子出版:1991年5月我国第一种数字出版物《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磁盘载体)发行。1992年年底第一种多媒体数字出版光盘《邮票上的中国》发行。1993年1月第一种数据库光盘《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开始发行,到1993年年底共出版了12种只读光盘数字出版物。互联网是美国率先发展的。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1987年成立于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报刊——《华夏文摘》于1991年4月在美国创刊。我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网络报刊——《神州学人》创刊于1995年1月,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向全球发行,主要是为出国留学人员服务。 数字出版的特征: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储存密度高、信息量巨大,所占物理空间却很小,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互动性,低成本、高效益,实现无纸化出版、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做到绿色环保 数字出版类型:网络出版、电子书、手机出版。 博客出版的优势:自主化、草根化、感性化。博客存在很大局限性,无法替代传统主流媒体。主要体现在:博客仍然需要传统主流媒体、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第一章出版概论 §1.1 出版活动(P1)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 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 ⑴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 ⑵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⑴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⑵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全讲解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知识点)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课程讲授 选题策划概述 编辑的选题策划工作,是作者(精神创作劳动)与读者消费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 如果选题策划工作做好了,能够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出版市场就会繁荣昌盛;相反,则会出现恶性循环。 一、选题策划经历的三个环节 信息采集(基础)、选题策划(优化)和组稿(实体化) (06年真题)5.信息采集是( )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 A.编辑加工 B.审稿 C.选题策划D.校样通读二、选题策划的概念(“掌握”内容) 1.概念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理解:“创造性活动”。作品是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编辑将设计与选择的“作品”来推向读者,也是创造性劳动。 注意点:“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不要理解为选题策划就是编辑主观意愿去设计与选择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2.选题的类型 按规格分: 系列性选题成套性选题单项性选题 按重要性分:重点选题和一般选题 按时机分:计划内选题(08年奥运选题)计划外选题(08年汶川地震选题) 3.作用 (1)有助于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 比例分配:选题内容的比例分配,决定出版物内容,也就决定了方向。 保证三农图书的比例,就是要符合出版方向。方向:在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规定要求许多出版社出版三农图书的比例。 审批过程:选题策划报告的审批过程,也是考量出版物内容是否符合社会效益要求,是否能够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的过程。 (2)能够保障出版生产秩序 选题的策划、比例的分配,尤其是策划报告中对于图书印刷数量、发行方式与规模的规定,有利于出版社提前有组织地分配全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易中天《读城记》估计印制册数、印时间、资金数额、营销手段等,关系到出版社的运作秩序。 (3)能够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理解两层: 编辑层面:选题策划本身是优化、精心论证选题好不好的过程。 管理层面:选题策划报告的审批,可减少编辑层面的失误。 (4)能够塑造和保证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选题策划大多在出版单位品牌定位的指导方向下进行,能够保证品牌形象。 如商务印书馆可在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品牌定位下,精心设计选题。又如人大社的选题突出教材品牌;清华大学社的选题突出计算机品牌等。 三、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掌握”内容) 四步:准备、设计、论证、优化 (一)基础准备

广西南宁市中考政治真题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广西来宾市2015年中考数学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3分)如图所示是由8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一个几何体,则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 2.(3分)来宾市辖区面积约为13400平方千米,这一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1.34×102 B .1.34×103 C .1.34×104 D .1.34×105 3.(3分)已知数据:2,4,2,5,7.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2,2 B .2,4 C .2,5 D .4,4 4.(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M (2,1)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 ,则点N 的坐标为( ) A .(2,﹣1) B .(2,3) C .(0,1) D .(4,1) 5.(3分)如图,△ABC 中,∠A =40°,点D 为延长线上一点,且∠CBD =120°,则∠C =( ) A .40° B .60° C.80° D.100° 6.(3分)不等式组4324x x +>??≤? 的解集是( ) A .12x <≤ B .12x -<≤ C .1x >- D .14x -<≤

7.(3分)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35 ()a a = B .236a a a ?= C .824a a a ÷= D .624a a a ÷= 8.(3分)下列各组线段中,能够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1,2,3 B .2,3,4 C .4,5,6 D .1,2,3 9.(3分)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100°,AB 的垂直平分线DE 分别交AB 、BC 于点D 、E ,则∠BAE =( ) A .80° B .60° C.50° D.40° 10.(3分)已知实数1x ,2x 满足127x x +=,1212x x =,则以1x ,2x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 .27120x x -+= B .27120x x ++= C .27120x x +-= D .2 7120x x --= 11.(3分)已知矩形的面积为10,长和宽分别为x 和y ,则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12.(3分)在某次训练中,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各射击10发子弹的成绩统计图如图所示,对于本次训练,有如下结论:①S 甲2>S 乙2;②S 甲2<S 乙2 ;③甲的射击成绩比乙稳定;④乙的射击成绩比甲稳定,由统计图可知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5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笔记

一、出版与出版活动 1.出版的概念、构成要素。 概念: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要素:编辑、复制和发行。 2.开展出版活动的条件和出版的一般过程。 条件:(1)精神文化资源条件 (2)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条件 (3)流通传播条件 (4)市场条件 过程:(1)精神产品生产 (2)物质产品生产 (3)产品流通 3.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方针原则:(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进用,洋为中用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4)坚持质量第一 (5)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主要任务:(1)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 (2)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4.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和职业道德规范 文化追求:(1)认真做好文化选择 (2)大力推进文化创造 (3)积极开展文化传播 (4)充分重视文化积累 职业道德规范:(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5)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6)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7)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8)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5.编辑工作的特点及其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特点:(1)政治性(2)思想性(3)科学性(4)创造性(5)选择性(6)加工性(7)中介性 地位:(1)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 (2)制订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 (3)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4)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6.编辑过程 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期刊无此环节)→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7.编辑人员基本素质 政治、思想、文化、职业素质(职业追求,职业敏感,职业作风)。 8.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编辑与作者: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离不开编辑,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要相互尊重。 编辑与读者: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编辑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编辑有引导读

广西南宁市中考政治真题试题含解析

2016年广西南宁市中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 A.投诉 B.诉讼 C.仲裁 D.调解 2.2016年5月27日,中国外交部举行“开放的中国:广西与世界同行”全球推介活动,将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推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这是外交部首次对广西进行全球全方面推介,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我市某校九年级(8)班同学积极响应本次活动,对此,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大力弘扬广西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B.与外国游客友好交往,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 C.向外国友人宣传只有广西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D.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议广西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实现同一 3.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在网络上交朋友、发祝福、抢红包、学习医、购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同时,网络诈骗、网络售假、网银被盗等也随之出现.对此,我们应该() ①充分享受网络交往带来的乐趣,把网络作为我们生活的全部 ②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④拒绝使用网络,避免受到伤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在如图漫画《专项治理》中,之所以要开展专项治理是因为() A.面对校园暴力必须以暴制暴 B.在校园暴力面前,中学生无能为力 C.校园暴力侵犯了受害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D.遏制校园暴力只是公检法等专门机关的事 5.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力,就要做到() ①尊重他人的权利②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④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据报道,日前,韩国影视明星宋仲基在中国某机场接受通关检查时,被边检人员和围观的乘客疯狂拍照.随后他的护照信息被上传到网上,包括其年龄等重要信息被曝光,擅自在网络上曝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笔记(个人整理)

计算机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分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便携机(笔记本、移动PC)、手持设备(掌上电脑、亚笔记本)[ 其他手持设备有PDA (个人数字助理)、商务通、快译通及第二代半、第三代手机] 。 服务器:安全性、可靠性、联网特性、远程管理、自动监控。 计算机制四特点: 1、有信息处理的特性; 2、有程序控制的特性 3、有灵活选择的特性 4、有正确应用的特性。 计算机发展经历五个阶段:1、大型机阶段2、小型机阶段3、微型机阶段4、客户机/服务器阶段5、互联网阶段 计算机指标: 1、位数。8 位是一个字节。 2、速度。MIPS 是表示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FLOPS 是考察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 3、容量。Byte 用B 表示。1KB =1024B。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沿盘片移动到需要读写的磁道所要的平均时间。平均 等待时间是需要读写的扇区旋转到磁头下需要的平均时间。数据传输率是指磁头找到所要读写的扇区后,每秒可 以读出或写入的字节数。 4、带宽。Bps 用b。 5、版本。 6、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 来表示。 计算机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2、事务处理3、过程控制4、辅助工程5、人工智能6、网络应用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组成四个层次:1、芯片2、板卡3、设备4、网络 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 空间。奔腾采用每条整数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其浮点流水线分为八级流水, 前四级与整数流水线相同。后四级有:两级浮点操作、一级四舍五入及写回浮点运算结果、一级为出错报告。 3、分支预测。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 4、双CACHE 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 5、固化常用指令。 6、增强的64 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 位,外部总线增为64 位。 7、采用PCI 标准的局部总线。 8、错误检测及功能冗余校验技术。 9、内建能源效率技术。 10、支持多重处理。 经典奔腾中,由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U 指令流水线和V 指令流水线)和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组成。U 可执行精简指令与复杂指令、V 执行精简指令。 主板由五个部分组成:CPU、总线、存储器、插槽以及电源。 主板的十种分类: 1、按CPU 芯片分类,如486 主板、奔腾主板、奔腾 4 主板等。 2、按CPU 插座分类,如Socket7主板、Slot1 主板等。 3、按主板的规格分类,如AT 主板、Baby-AT 主板、ATX 主板等。 4、按存储器容量分类,如16M 主板、32M 主板、64M 主板等。 5、按芯片集分类,如TX 主板,LX 主板,BX 主板等。 6、按是否即插即用分类,如PnP 主板、非PnP 主板等。 7、按系统总线的带宽分类,如66MHz 、100Mhz 主板等。

广西桂林市2020年中考政治真题试题(含答案)

广西桂林市2020年中考政治真题试题 (全卷满分120分,思想品德60分、历史6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思想品德(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每小题2分,共28分)为了弘扬劳动模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桂林市在市中心文化大厦南面,建造了一面“劳模墙”,记载着桂林从1950年以来所有荣获各级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劳动者的名字。据此,完成1~2题。 1.“劳模墙”的建造() ①是对劳动模范承担社会责任的回报②只是为了增加一个城市景观③有助于加强公 民的思想道德建设④侵犯了劳动模范的姓名权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2.青少年向劳动模范学习() A.就要少学习课本知识,多参加社会劳动 B.就要争取荣誉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C.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D.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 3.公共汽车上:“你挤着我了!”一乘客大声抱怨。“挤着你又怎么样?”另一乘客毫不相让。“把心放宽就不挤了!”画外音。这则电视公益广告启示人们() ①宽容可以解决所有矛盾②要善于宽容别人无意的过错③宽容可以带来心灵的安宁 ④宽以待人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将实行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这告诉我们() A.身份证太重要了不能给任何人 B.不讲诚信的人讲难以在社会立足 C.大事讲诚信,小事可不拘小节 D.信用时代没有任何个人隐私可言 5.演员张默因容留他人吸食毒品大麻,2020年1月27日被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5 000元。张默的行为是() A.犯罪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速迅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钱用于网购,但是我国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工作已正式启动。据此,完成6~7题。 6.在我国,有权对电子商务立法的机关是()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最高人民检察院 7.在我国,制定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不得与相抵触,否则无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