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课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

小学音乐课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

小学音乐课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
小学音乐课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

小学音乐课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普及、最受小学生欢迎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合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让他们的声音变得更美妙、更动听。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思索,并曾在小学各年级的音乐教学中进行过各种尝试,现将我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小学低年级,采用轻声教学是掌握头声最有效的手段

选定头声做为童声训练的突破口,是由儿童的声区和由声区派生出的换声点所决定的,因为它与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相协调,能使其潜在的音乐天赋如泉水般涌动而出。头声训练需要的气息量少,声带振动范围小,儿童稚嫩的发声器官能够胜任,这样,他们的心理坦然、平静,情绪欢愉、振奋。不多的气息以支持较长的乐句,较高的声音也不感到紧张、疲劳,发出的声音连贯、柔和、控制有度,非但不会伤害其尚未发育成熟的发声器官,还会激发他们对歌唱的兴趣,增加他们对歌唱的信心。在头声训练中,对声音要限量求质,要求学生在唱歌时音量尽量小一些,时间尽量短一点,不允许他们喊叫似地歌唱。因为我们的训练对象,发声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例如横隔膜处辐射形肌肉尚不结实有力,横隔膜上下运动幅度还不很大,肺的体积也明显小于成年人。我们可以让学生像打哈欠般地吸气,轻柔地练声,音程跨度控制在五度以内,母音练习可用“i”、“u”等,使声音容易进入头腔。在教学中,还可采用鸣声练习及启发儿童用假声来进行练习。

1 2 3 4 | 5 —| 5 5 5 5 | 5 —||

(师)火车怎么叫?(生)呜呜呜呜呜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宜搬出音乐专业术语,应由教师具体地、生动地示范和讲解来让学生领悟。示范时,注意口形要准确,母音要注意咬清晰。教师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形象生动的表演,丰富多彩的语言讲解去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对音乐学习感到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轻声的歌唱,使小学生在生理上感觉不疲劳、不紧张;精神也相对放松,思想集中、思维活跃,真正体现了“快乐中学习”。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采用轻声教学是掌握头声最有效的手段,从而使儿童潜在的音乐才能能够得以发现和培养,这不正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的么?

二、小学中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有控制地歌唱

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有控制地歌唱,是随着小学生年龄

增长、身心迅速发展、知识结构变化而提出来的一个技术课题。

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形成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呼吸便不可能有歌唱。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近代西班牙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加尔西亚也曾说过:“没有掌握控制呼吸的艺术,就不可能成为高明的歌唱家”。可见呼吸在发声歌唱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小学生的嗓音、身体都处在发育时期,很娇嫩,唱起歌来有时会感到气力不足、气息不够,容易用胸部控制气息,出现塌胸、端肩、气僵的毛病。而胸腹联合呼吸法是学习歌唱的最佳呼吸方法,即用胸、腹舒展,扩张的动作状态吸气,用小腹肌的力量推动气息支持发声,这样的动作状态所产生的力量是稳劲的、灵活的、有弹性的和流动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言的“丹田之气”。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闻花香的感觉,或向远处呼喊某人、喊口令等。当然,做呼吸训练时教师要有正确的、直观的示范,同时应注意加强指导,以免学生出现呼吸僵硬、憋气等现象。其次,科学的发声是关键。教师在唱歌教学中要有良好的声音分辨能力,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改变他们不正确的听觉习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声音,改正在歌唱发声练习中的错误方法。在小学中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不正确、不科学的声音,及时纠正在它出现的萌芽状态。例如,小学生在歌唱时常常容易出现的“白声”、“羊声”、“虚声”等。出现这些不良声音,除了训练方法不当外,有时还与儿童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以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注意加强引导。例如“白声”,往往是学生有好胜心理,盲目攀比谁的音量大、声音高,从而导致失去了歌唱状态,这样的声音,扁、尖、生硬、紧张、苍白无力,有时刺耳并带有一种干巴巴喊叫声的感觉。相反,学生如果心情不好、情绪不佳,就会导致歌唱状态、歌唱心理不积极,气息支持便差了,因而容易出现虚空的声音。当然,学生如果盲目模仿成年男声,盲目追“星”,就会出现紧压喉部、舌根后缩,产生喉音……出现这些病状声音,教师不要着急,应该冷静地找一下自我、学生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分析症状、对症下药,做到及时引导、正确示范,这样才能较迅速地改正小学生歌唱发声中的毛病,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歌唱发声概念,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去追求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其自身生理特点的音响效果。不然,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的咬字吐字、呼吸与共鸣方法发生错误。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的声带病变,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小学高年级应强调情感表达对歌唱的作用

捷克著名的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感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上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也只有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神形兼备,才“唱悲,能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唱喜,能使千里老幼喜跃振舞,弗

不自禁。”(《列子·汤问》)由此可见,感情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每首歌曲,应该都有它的一个感情基调,或热情讴歌、辛辣讽刺、或激动喜悦、或哀怨悲伤、或豪情满怀、或深情款款……“情之所至,言之所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发展,他们对音色的变化、音色组合产生的音响效果、丰富的和声和表演变化都感兴趣,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照以及乐曲整体结构,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所以,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大,音乐理解力、表现力的增强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的增加,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训练。作为教师,不可忽视高年级小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能力。高年级小学生如果在歌唱技巧上一直进步不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枯燥,进而对音乐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决这对矛盾,不让学生被技巧所困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要有耐心,注意从歌曲内容和情感出发,注重感情表现与技巧学习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他们全身心来歌唱,也就是“声情并茂”的歌唱方法。这种方法,哪怕歌唱技巧不移高的学生,照样会兴趣盎然地学习,进而达到音乐教学的预期效果。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学习音乐的目的完全是通过表现这种手段,最终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感受,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么?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合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有控制地歌唱,并有感情地表现歌曲,他们的声音才会更美妙、更动听,才能真正体现了小学音乐教育、唱歌教学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