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与否,影响着农村的发展状况,而现今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面临着诸多问题。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需要提高农民素养,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并疏通农民需求表达路径,健全基层民主。

关键词

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现状

(一)农村公共物品与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公共物品大部分都是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其主要特点有:首先,农村公共物品具有效用上的正外部性,即不仅个体受益,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也能从中也受益;例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在增进了生病农民、老年农民福利的同时,解除了相应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倾向,扩大内需,拉动社会需求, 降低储蓄率,最终社会也受益。其次,农村公共物品存在部分非竞争性,如农村的网络建设,一人使用并不会影响他人使用,但却具有排他性,即只有付费用户才能使用。再次,有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达到一定使用水平后就具有了竞争性,如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

农村公共物品的包含范围相对广泛,由于我国服员辽阔,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对于农村公共物品也有各自的不同需求。为了满足这种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建立一种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所谓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即是在

民主的框架下,通过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农民对承担公共物品成本及获取公共物品利益的意见,通过政府有效的回应促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1】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

随着整个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愈加关注,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在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之下,相对于我国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严重短缺

首先,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在质量和数量上均难以满足农村的需要,如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的缺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其次,农村的消费性公共物品供给同样短缺甚至更加严重,如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制约农村的长期发展。

2.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不够合理

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中,一些投资量比较小,见效快的公共物品供给比较充足,甚至过量。而一些投资量大,见效慢的公共产品则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往往只注重基础设施等“硬”公共物品,而对于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软”公共物品的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但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教育投入才能带动农村的长效发展。

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单一性

现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决定了政府几乎成为了供给的唯一主体,其他组织没有或很少参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私人部门难以进入或者不愿进入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而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够充分,使农村地区尚未有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非政府组织;作为农村公共物品的受益者,农民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实际上农民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相当有限。

(三)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畅通是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关键上述问题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财力的有限,公民社会的不成熟等等,已

经有众多学者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既然是物品供给,实则就存在着供给方与需求方,以及这两方互动而形成的相应机制,这种互动机制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物品的实际供给状况。

我国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大多数都是各级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决策,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发给下级部门执行。公共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均由各级政府来决定。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很少能够参与到其中,农民的需求没有适当的途径得以表达。这使得政府作为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造成供给和需求的脱节。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其他问题,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日益陷入困境。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与政府沟通机制的缺乏,分散的农户即使能够认识到彼此共同利益的存在,也难以表达出来。而作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由于乡镇政府职能向村级组织渗透, 自身的自治功能遭到削弱,甚至成为乡镇政府单一的执行部门,也难以真实有效的反应基层村民的需求。同时,农村长期落后的教育水平也限制着农民反应自身需求的意愿和能力,农村与城市的信息鸿沟也成为农民表达自身意愿的无形壁垒。而政府的决策过程也只是建立在自身对农村的认识上,并没有经过对农村需求的广泛调研,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需求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应有的重要作用。解决这种决策过程中沟通机制的缺乏问题应成为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困境的核心。

二、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主体的缺失

1.普通农民表达意识、合作精神的缺乏

第一,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者和受益者,然而在公共物品的接受过程中,农民却难以准确判定公共物品是否真正符合自身的实际需要,是否处于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是否具有达标的质量。这是由农民普遍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农村较低的信息水平所决定的。第二,我国农民由于受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政治参与意识较弱,政治表达能力较低,难以通过现有的有限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识。况且,来自基层的利益表达往往难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共鸣。第三,农民是现今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且居住相对分散,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占据相对应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同时缺乏

合作精神,没能产生相应的能代表整个阶层的社会组织,使得农民在供求双方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2.农村精英的不断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结构从之前的相对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对应,中国社会的精英也发生了各种变化。就农村地区而言,从农民公社时期的单一的体制内精英演变为体制内精英、经济精英和传统精英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三种农村精英本应互相补充,互相作用,带动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然而,在现今不稳定的社会结构下,农村精英却在不停地流失。

首先,经济精英不断流失。由于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那些经济精英为了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为了家人能够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社会保障,更多的发展机会,都是离开农村走向了城市。其次,体制内精英面陷入了困境。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部分村干部等体制内精英依靠农村税费的征收等条件聚敛了大量财富,而在税费改革后,体制内精英对农民的控制力削弱,在村庄内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但由于之前部分体制内精英的做法损害了全体村民的权益,使得体制内精英整个群体在农民群众的心目中都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今,单纯依靠体制内精英来组织农民、引导农民已几乎不可能。因此,综合看来,体制内精英群体在当下农村的处境相当尴尬。再次,传统型精英难以满足现代农村的发展要求。传统型精英的权威主要是基于宗族、姻亲、宗教信仰等传统因素,他们自身由于年龄、学识等原因,难以带动现代农村的发展。

3.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的缺失

纵观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农民组织,并很好的承担了表达农民需求、代表农民利益的责任,并以此来影响各国政府关于农业、农村方面的有关决议。比如,农业大国美国和法国,美国有农场局、农民协会、农民联盟来维护农民的利益,法国也有类似的农民组织农会、农民协会、农民公会等。再如日本,虽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小,但也有全国农协联盟来履行相应职能,维护农民利益。而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发育不够完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组织,自然造成了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的缺失。

(二)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客体的缺失

“需求表达客体是指表达主体进行需求表达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在我国农村,村委

会和基层政府组织,是最主要的两类需求表达客体。

1.村委会的双重定位

按照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的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领导人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地方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然而,现行体制却并非如此,村委会几乎成为了乡(镇)政府的下级执行机构,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指标、各项任务,村委会都必须无条件执行。而为了满足上级政府的需要,对于村组织内的村民需求,村干部一般都是采用拖延、安抚的方式来解决,并没有向上反映。村委会在双重定位的情况下,事实上成为了具有一级具有行政权力的准政府,甚至是上级政府单一的执行部门。根本无法有效表达农民意愿。

2.基层政府组织忽视农民意愿

农村公共物品的直接提供者,是我国乡(镇)一级的基层政府组织。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首先农民通过选举产生乡(镇)人大代表,再由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乡(镇)政府官员。这种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思想,即“政府的权力来自选民,政府必须按照选民的公共意志运行,以形成对政府官员行使行政权力的限制和约束”。【2】但由于农民的权利观念薄弱以及传统等级思想的残余影响,基层干部依然是农民心目中的“父母官”,大多数农民根本没有对基层干部进行监督的意识。加上目前基层政府考核是以政绩为导向,缺乏一个合理的长期的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得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时更多的是自己的政绩,而并非是农民的实际需求,这也是为何各级政府部门政绩工程泛滥的原因。

(三)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有效渠道的缺失

1.农民需求表达渠道不畅通

表达渠道的畅通是农民的需求能够有效表达出来的必要条件,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农民的需求是无法被基层政府,即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者所了解的。从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的需求表达诉求无门的现象十分突出。诸如选举、投票等正常的需求表达渠道,基于农民素质和基层民主发展的实际情况,往往无法发挥其正常的作用。而随着农村地区的逐步发展,农民阶层也逐步分化,不同的利益群体正在形成,不同的利益差距愈来愈明显,需求状况更需要多次表达才能有效解决。需求表达多样化和需求渠道少这种

矛盾更加剧了表达渠道的不畅通。

2.农民需求表达的内容失真

上级决策部门作出有关公共物品的科学合理的决策,需要以大量的、真实的、完整的、全面的农民需求为基础,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都存在“报喜不报忧”这种不良习惯,欺上瞒下,恶意歪曲来自最基层的普通农民群众的意愿,农民的真实想法真实需求难以冲破层层阻挠传达给决策部门。层层上报的数据还往往都是夸大处理后的结果,表达失真现象十分严重。

3.农民需求表达的周期长、效率低

首先,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民的需求“选择性忽视”,对于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给予解决,而更多的与自己无关的则是不予过问,更谈不上反馈处理结果。更加严重的是,部分基层干部采用家长制工作方法,“拍脑袋”解决问题,既不通过实际调研,也不进行相关的咨询论证,凭借所谓的个人经验妄作决策,其结果和农民的本身要求自然相距甚远。同时,当前基层干部和基层政府由于受权力范围和财政政策的限制,对群众的很多诉求无权也无力解决,可由于“遮丑”的心理作祟,也不予上报。这种种现象造成了农民需求表达的长周期、低效率。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

(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奠定农民进行需求表达的物质基础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自主意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某一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信息水平以及政治参与的机会成本,而后者则直接影响着普通大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这就导致了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缺乏。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生产力,才能奠定农民进行需求表达的物质基础。事实上,农民需求的有效表达,也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发展农村地区生产力,与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有效表达,实则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提高农民素养,建立需求表达激励机制

1.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素质,鼓励农民踊跃表达自身的真实意图

第一,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投入的增加,各级政府应当结合当地情况,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基础教育发展路径,确保城乡之间公办教育发展的相对均衡,确保公共教育资源能够惠及农村的每个角落。在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适当的普及更高阶段的教育,完善农村教育制度。

第二,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政治实践的训练和政治理论的普及。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可以训练村民的政治实践能力;通过树立民主典型,特例宣传推广,可以推动政治理论的普及。让农民在现代民主的熏陶下,在民主活动的参与中,在尝到自主的甜头之后,可以自己主动学习现代政治程序、政治知识,由外部推动型民主逐步转变为内生型民主,进而主动通过政治途径争取自己的权益。

第三,法制意识同样是农民不可或缺的。通过制定专门的农民权益保护法,细化与农民权益相关的各项规程,培育农民的法制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引导农民参与有关公共物品的决策,引导农民对有关公共事物的监督,通过不断的实践,增强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农民群体的法制意识。

2.建立需求表达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进行需求表达

首先,要及时的有效的对农民已经表达的相关需求进行处理,并就处理结果进行反馈,让农民群众知道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重视。这种方式是对农民需求表达的一种承认,更是对农民进行需求表达的无声鼓励。相反,对农民已有需求表达的不闻不问,则必然会挫伤农民农民进行需求表达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采用明确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激励农民进行需求表达。比如,可以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意见被采纳后,可以对相关的农民来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邀请他们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决策,以示精神奖励。

(三)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夯实农民需求表达的组织基础

农民只有拥有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组织,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将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要加快新型农民组织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这一组织的独立性,农民组织的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它的基本性质应当是农户自愿合作的机构,一旦丧失了独立地位和自主决策的权力,合作组织的性质必然异化,它的生命力也就丧失了。其次,要注意建立与政府的

良好关系。农民组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依然必须以政府的指导为基础,其权利必须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实现利益的合法化。第三,要注意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各地区市场化的水平差异,必然导致新型农村组织的条件差异,过于强调统一标准只会使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对农户的吸引力下降。第四,要注意完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要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定制一个合理的组织章程,尽量协调组织内部各利益团体各自的利益要求。最后,要加强各级合作组织的纵向联系和各地组织的横向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和沟通来加强彼此的联系,以更合理、更高效的实现整个农民群体的意愿表达。

(四)疏通现有的需求表达通道,增设多样化的需求表达机制

1.疏通农村现有的需求表达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比如,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基层民主的意思,让农民认识到需求表达和他们的切身利息息息相关;要使基层民主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农民可以通过定期的基层民主活动解决自己身边的各种问题。这些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投票、选举和“一事一议”来推行。但同时要防止个别人来操纵、控制这种表达方式,确保这种基层民主是真正的民主。

2.增设新的需求表达渠道,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农民需求多样化的需要,除了疏通现有渠道外,还需要拓展新的渠道。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就是一种新的思路,比如,基层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利用电话、网络来实现需求表达,也可以利用民意调查,举行听证会等现代民主来实现农民群众和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

3.减少需求表达环节,力求需求表达高效及时

基层政府的干部和领导要尽可能深入基层,深入到农民群众当中去,获取有关农民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实现零环节的需求表达。或者设立领导电话、领导邮箱,让农民直接向有关的决策人员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建议。

(五)完善基层政府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健全基层民主

1.要提高基层人大代表表达农民利益的功能

在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上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加强人民代表与农民的关系。在基层人大中可以硬性规定农民代表的比例,保证农民的话语权。要引入人大代表竞争机制,定期

让农民对人大代表进行相应的评分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没有能力很好代表农民表达利益的人大代表可以进行改选。只有让人大代表接受各自选民的充分监督,才能督促人大代表敢于为了农民来表达需求,才能通过民主的渠道表达农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意见。

2.改革基层领导人的选举方式

改革乡镇基层领导的选举制度,改变候选人提名的产生办法。基层政府组织领导成员可以改为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与党委、政府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乡镇基层政府组织领导的直接选举范围,探索多样化的基层民主实现形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事实上的任命方式,将基层干部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交到了广大党员和普通群众的手中。这样,可以改变基层政府组织对上级负责的心态,而改为向本地选民负责。基层干部才有动力主动向上级表达本地群众的需要,因为他们是否当选完全是由本地选民决定的,而不是由其他的因素所能决定的。这样,基层领导才敢于积极向上级争取本地的合法、合理的利益要求。

结语

建立一个能反映广大农民意愿的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有助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而且通过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也不失为构建基层民主一条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文娟.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01,(03)

[2] 郭泽保.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2)

[3] 李义波.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状况研究——对湖北省荆州市J镇的调查[J].南京农业人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 刘义强.建构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基于一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问卷调查的分

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

[5] 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基于评价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J]. 财政研究.2005,(05)

[6] 刘银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与需求表达机制重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

[7] 赵万水.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管理[J].农村经济.2005,(06)

[8] 任勤.完善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决策机制[J].福建论坛.2007,(09)

[9] 赵晓峰.精英缺失与契约缺失型村庄的农民合作机制研究[J].三农中国.2007,(8)

[10] 夏菁.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思考[J].姚望.2007,(6)

[11] 刘远风.农村公共物品需求整合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12] 陈文芳.福建农村公共物品供求失衡应对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2008(2)

[13] 官永彬.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显示机制设计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1)

[14] 贺雪峰.农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与供给[J].学习月刊.2008,(08)

[15] 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16]贺雪峰,罗兴佐.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均衡[J]经济学家.2006,(1)

[17] 刘宏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缺陷与政府责任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0,(1)

[18] 洪源.村级公共品供给模式创新——建立公共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

报.2004,(03)

[19] 黄璐璐.乡村精英与农村公共物品自发供给[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7)

[20] 刘银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与需求表达机制重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

2019年贵州省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贵州省适应性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 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 行风尚,即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 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谱、家族祠堂 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 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 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 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理念,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使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里说,只有家族成员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才可确立家族宗法,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推向国家。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的结论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都在这里。 (摘编自饯念孙《君子文化浸润日常生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风的形成需要借助于君子文化的浸润,以此成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与生活习惯。 B.中国人的家训家谱对君子文化的集体认同基本是以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理念为基础的。 C.在家训、家谱中强调君子人格就能确立家族宗法,进而形成代有君子贤良的良性循环。 D.为了让君子文化浸润家族文化,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了诸多相似之处。 答案:B 解析:A张冠李戴,第一段“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C“就能”过于绝对,原文第4段“只有……才”;D“为了”曲解文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家谱家训中所体现出的君子文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君子文化在社会民众中的普及程度。 B.文章对比了家风的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的不同呈现形式、不同作用,着重指出了无形部分的作用。 C.以归有光《家谱记》为例,强调了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意义,也说明它普遍体现在家训家谱中。 D.文章进行了概要性的论述,揭示了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在做人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高度契合的原因。 答案:B 解析:家风的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不是对比,是分类列举;且无轻重之分。

银行业搭便车之弊端

1“搭便车”内涵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认为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 另外,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则认为”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搭便车”行为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的投机行为,是指在一个共同利益体中,某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的行为与动机。 2“搭便车”行为的危害 “搭便车”现象是团队管理者非常重视的管理问题,管理失效将会严重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对搭便车和被搭便车者也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2.1严重损害“搭便车”者自身收益 “搭便车”者消极偷懒,靠投机取巧,坐享团队成果,久而久之,荒废自身业务能力,虽不劳而得以享受团队成果,获得短期收益,但这种短视行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维持的,最终将严重损害其长期收益。 2.2损害公平性,打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他要根据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种种比较来衡量自己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参照物通常有“其他人”、“制度”和“自我”三种类型,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式,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搭便车”者不劳而获的行为将严重损害公平性,直接打击团队其他成员的积极性。 2.3长期放任“搭便车”行为,将导致投机取巧、互相推诿的团队文化

关于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调查报告

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调查报告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与集体利益的框架下,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表达对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及获取公共产品利益的意见,最后政府尽最大可能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本调查报告是考察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后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对与公共产品的需求。最后导致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县、乡政府的偏好,由他们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建立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农民的需求意愿。受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 乡镇政府对能增加政绩的和增加政府自身福利的一些公共物品,如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有较高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软”的公共产品,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的提供与服务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安排等,不愿意提供或提供很少,而这些“软”公共产品同样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

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六大类。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正是为了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世界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反映农民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江滨村的发展背景 江滨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的胥坝乡,胥坝乡位于县城北偏东17公里处。由原安平、胥坝两乡整建制撤并而成,四面环江,由章家州(古称小湖州)、子沙洲、文沙洲组成,是全省最大的江心洲,有“中国第四大岛”的美誉。南、东南隔小夹江与五松镇、西联乡相对,北与无为县土桥镇隔江相望,它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沿江有近60公里大堤环绕全境。胥坝乡境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26亩,其中水田3018亩,旱地36108亩。地属洲区,沙质土壤,宜棉宜油,是县棉花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全乡共有10944户,34955人,其中农业人口33040人,非农业人口1915人。2007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亿元。 全乡共有两所中学:胥坝中学、安平慈济中学,连年向铜陵市一中、三中、县一中输送人才。小学有胥坝中心小学、安平中心小学、天合希望小学、民生小学等十余所,在校学生共计两千余人。此外,建有排灌站6座,排灌机械32台,总功率2155千瓦。乡村公路总长达82.3公里,其中,石子路49.4公里,柏油26.9公里,水泥路6公里;集镇面积已发展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_(1)

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它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需要.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调节收入分配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a 资源配置职能 b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4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MSB: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b 以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测定 MSC: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资源耗费的价值 b 以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测定 5、公共经济学的含义? 公共经济学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 6、政府经济及特点?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具体来讲,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政府经济的特点: ? 主体。各级政府。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本区别) 客体。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形式。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宏观经济管理。 依据。社会公共权力。 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7、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区别? 私人部门的活动依赖于个人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属于个人。 公共部门则依赖纳税人的钱为社会目标的实现而行为。管理公共事务,运用公共权力,利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物品,追求公共利益。 一般说来,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的干涉行为主要是向选民负责,而私人部门的行为则主要是向投资者负责。 名词对比: 私人部门,由个人、家庭和私人拥有的企事业单位组成。 私人厂商权益为私人所有,产品为私人物品,价值追求为私人利益最大化。 公共部门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所有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经济实体。 8什么是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9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外部: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MSB。 事例:疫苗接种——其他人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整个社会因此受益 负的: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事例:纸张生产——污染环境——第三者成本(利益受损) 10A矫正性的税收和B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A;将MEC加计到MPC之上。 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产量减少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损害或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个人。 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容忍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B:将MEB加计到MPB之上。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降低消费者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产量调整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效益,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11、试述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1、效率原则 2、公平原则 3、稳定原则 12、比较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的优缺点。 市场体制的具体优势有

100个经典“理论、效应、法则的核心含义

?蝴蝶效应(千万别忽略你身边的小事) 鲶鱼效应(鲶鱼能激发你的潜能) 羊群效应(理性思考,不盲目做羊群) 青蛙现象(居安应思危) 破窗理论(环境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鳄鱼法则(懂得放弃,上天会为你打开别一扇窗) 刺猬法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目标多只会失败,目标只有准确才能成功) 二八定律(做生活中的20%,你就成功了) 木桶理论(有时三个臭皮匠好比一个诸葛亮) 马太效应(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多米诺骨牌效应(做好事情的每个环节,才能远离失败)丁蟹效应(理性想考,但不能逆着大势) 瓶颈效应(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摆脱瓶颈效应) 鸟笼逻辑(理性思考,不要总是让别人改变自己) 责任分散效应(时刻不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帕金森定律(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 晕轮效应(不因为别的人光环,而改变客观的思维) 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是可能发生,改变心态最重要)彼得原理(“拉动”“推动”才能自我进步、提升) 不值得定律(不是值得的东西也去认真做好——成功者)狼群效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习得性无助(习惯一形成,短时时内很难改变)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学会欣赏、赞美别人) 虚假同感偏差(改变主观认同,学会客观调查) 培哥效应(记忆也有方法) 250定律(得罪一位顾客,你就失去了250位顾客) 黑天鹅效应(意料之外的一点点,却又改变一切) 贝勃定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蘑菇管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蝇效应(每一个领导,都应学会激励之术) 凡勃伦效应(有时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会成反作用,学会适可而止)达维多定律(淘汰自己旧的东西、想法,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苛希纳定律(用人不在多,用人贵精) 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 蔡加尼克效应(没完成的工作,你会更记得) 迁移效应(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 梅菲定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坐向效应(人与人的坐向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doc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3-第三章 需求分析

第三章需求分析 §1 需求分析的任务 软件系统的开发指导思想:从当前系统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逻辑模型. 演变过程如下: 怎么做做什么 需求分析的任务:由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转化到表达需求的逻辑模型,对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准确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核心任务是:建立系统模型和描述系统模型。具体表述如下: 一.确定系统的综合需求 1.系统功能要求,划分出系统必须完成的所有功能; 2.系统性能要求: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需要的存储容量及安全性等; 3.系统运行要求:对系统运行环境的要求,如 (1)支持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工具软件、系统软件; (2)支持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 (3)通信接口、输入和输出等外部设备。 4.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为系统将来的扩充做准备. 二.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 1.利用数据字典全面准确的定义数据; 2.借助图形工具(如层次方框图、Warnier图)辅助描绘数据结构; 3.将系统中需短期或长期保存的各种信息以一定的方式组织并存储在数据库或文件中。 三.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使用DFD、数据字典和主要处理的算法等工具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四.修改系统的开发计划 根据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加深对系统具体了解的基础上,准确估计系统的成本和进度,修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系统开发计划. 五.开发原型系统(“样机”),显示系统的主要功能. 1.检验关键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2.系统是否真正满足用户要求; 3.沟通用户与系统分析员之间的通信; 4.通过直观的系统模型,获得实践经验. 利用已有的工具可以快速建立原型系统. 六.写出需求规格说明书 它是需求分析的成果,是软件开发、验收和管理的依据。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大] [中] [小] 一、理论界定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 1919 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 中正式提出的。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 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 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 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 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 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 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 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 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 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 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 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特征 通常来说,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 一般特征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城市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对于一种纯粹 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一个人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特殊性即空间性。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性是指这种公共物品尽管对于新来的居民无需耗费更多的 成本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地区 内的居民可以受益,而不在这个地域内的居民则不受益。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主体选择单一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 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 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 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 要内容。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教案资料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作者:————————————————————————————————日期: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二)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二、财政极其基本特征 1、含义: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指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 平非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十一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2、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原因: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公与私是对应的)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含义:1)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机器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2)非直接偿还性: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三、财政的职能 1、含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意义: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中国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仅集中的得为,充分发挥财 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3、具体职能: (1)资源配置: !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帕累托标准: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方案A优于方案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刊亦有A优于B, 则称为帕累托最佳状态标准。 !!!衡量指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景气指数、GDP增长率(我国) !!!!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 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衡量标准:“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0.3~0.4之间)视为合理区间 !!!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作者: ————————————————————————————————日期: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排他性(excludability) 答:排他性指一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一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时,一个人使用或消费该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之一。生产者的排他原则有效时,生产者能够限制那些不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消费者使用这种商品,消费者的排他性有效时,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时,其他人能够被排除在外。在排他性原则失效的地方,就会出现没有付出代价,却可以享受物品效用的“免费搭便车”现象。 2.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 答:消费中的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消费从而减少了其他人消费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3.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答:私人物品指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是供个人单独消费的物品。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第二是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4.公共物品(publicgoods)(西北大学2003研;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一个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公共物品具有四个特性:①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②自动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③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④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调查研究

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调查研究 上塘镇 [摘要] 文化是血脉,是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准确把握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通过对泗洪县上塘镇农村地区,以发放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农村地区深入调查,在充分了解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以及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看法、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分析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探究完善公共文化的路径与举措。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文化需求;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繁荣发展社会主先进文化的重点与难点。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上塘镇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对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而言,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群众的精神文化广泛多样化的需求还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新特点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基层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的特点 1、层次化。不同的人群对文化需求有明显差异。问卷调查显示,20-40 岁阶段人群对文化需求强烈,40岁以上人群文化需求较弱;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烈的文化需求;小学生对文化需求较弱和单一;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对文化需求比较强烈;党员干部与一般群众相比,文化需求更强烈些;人们收入越高文化需求越强烈。 2、多样化。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人们对各种文化形式需求的态度也不一样。问卷调查显示,呈现出广播电视为主约为83% ,网络、报刊传播、跳广场舞为补充为42% ,呈现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此外,如今青年人周末喜欢到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人逐年增加。 3、生活化。人们特别喜欢通俗易懂的、贴近自己生活的、具有乡土特点的文化产品。而对于高雅或专业性较强、离自己生活太远的文化需求愿望不高。例如:从十几个村(居)农民群众的问卷调查看,有71%的人表示喜欢本地特点的民间文化,尤其喜欢看戏、舞龙、舞狮、秧歌等文艺形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生活化的一个最大亮点是群众文化自娱自乐、积极参与其中,形式多样、活跃且规模影响不断扩大,群众性的文化建设氛围逐渐形成。 4. 网络化。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更加便捷、文化传播速度更快,网络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搭建了一条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平台。问卷调查显示,15 岁至35 岁的青年中有76%的

农民需求导向型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的建构

农民需求导向型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的建构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物品农民需求状况调查 作者:刘宏凯,解西伟来源:《学术交流》2010年第3期 摘要:由于我国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没有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错位。一方面造成不符合农民利益偏好的公共物品供给过剩,公共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导致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如何从农民自身的需求状况出发,建立科学的表达农村居民需求偏好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农民需求导向型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应做到:建立反映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状况的民主表达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立足农民对公共物品需求状况,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关键词:农民需求;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现实情况,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力度,以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应以农村居民需求偏好为出发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归根结底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农村居民是事实上的消费者,只有农民自身才真正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因此,如何从农民自身的需求状况出发,建立起科学的表达农村居民真实需求状况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更好地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状况,“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7月至9月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公共物品需求状况做了实地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问题设计主要涉及农村居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满意程度、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优先次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的参与意愿和农民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的参与程度等。本次调查力求从农民需求状况的角度出发,探讨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没有真实有效地反映农民需求状况的缺陷。只有建立一种能够反映农民需求偏好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才能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本文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2009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农民公共物品供给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调查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实证分析 1.概念界定 农村公共物品是相对于农民或家庭自己消费的私人物品而言,是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为满足农民公共需要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具有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主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农村公共事业、农村公共福利和农村公共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 ),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 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 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2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教案) 尊敬的各位学员,上午好。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公共物品的供给。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案例:荆州长江大桥路灯为何不亮 (根据荆州新闻网有关报道整理) 2002年10月,荆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圆两岸人民的千年梦想。作为荆州的地标性建筑及荆州市的“南大门”,雄伟而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都是荆州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可遗憾的是,大桥建成八年来,除了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外,平时的长江大桥每到夜晚都只亮灯一会儿,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漆黑一片,过往车辆只能摸黑过桥,非常不方便,也大大影响了荆州的城市形象,市民对此反映多多。 据了解,荆州长江大桥上的路灯管理并非是荆州市路灯管理局履行,而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在负责。按照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自己的说法,该局虽然是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却是企业化的管理。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分管费收及路灯监控的喻建忠告诉记者,大桥自建成以来,电价一直按0.9250元每度收取,实在太高了。按理说,大桥路灯、景观灯用电属城市公用事业用电,也应和城区其它路灯一样,享有财政补贴,如此实际电价就只需1毛多钱每

度。近几年来,为大桥亮灯的问题,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曾向市政府打过多次报告,在历年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过多次建议,有的还形成议案 和提案,但一直没能解决问题,症结即在于高电价产生的高电费,而这要由该局自 身全部消化,他们是绝对承受不起的。为电价的事情,他们和电力部门协调过不知多少次,但解决不了问题。而来自我市电力部门的说法称,他们完全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电费,不可能违反规定给大桥搞特殊。 喻建忠表示,现阶段要让大桥亮起来,必须要降低实际电价,这要么电力部门 给予特殊关照,要么市里出台相关政策,否则按大桥局现有这么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状况下,是无法让长江大桥整晚亮起来的。 怎样才能让荆州长江大桥整晚都亮起来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便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公共物品,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1、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3、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想想,你所认为的公共物品有哪些?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私人物品。我们可以用两个特征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特征。而私人物品则相反,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要理解公共物品,首先要弄清它的两个本质特征。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

公共物品为什么要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为什么要政府提供?(11硕士)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说明,尽管有些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被发现,但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条件,厂商的定价原则应该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果桥梁由私人部门提供,它们会索要等于边际成本的费用,既然每辆车花费厂商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厂商的价格也应该等于零,结果私人不可能供给这些产品。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使得私人市场缺乏动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政府主要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税是可以精确计量的,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此外,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的“免费搭车”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只适于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政府经济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因此,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 完全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11硕士) 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完全垄断市场也叫做纯粹垄断市场,一般简称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有以下几点的区别: (1)资源利用不同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都在长期和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运营。而在垄断条件下,虽然厂商所用的工厂是以最低平均成本生产长期均衡产量的,但所用的工厂本身,并不是可能的平均成本最低的工厂。一般说来,如果垄断厂商扩张其长期均衡产量,那么,它就能够利用平均成本更低的工厂。 (2)价格和产量不同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高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它等于最低的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而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最低。 (3)垄断造成的净损失不同 (4)合并的福利效应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