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

“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1

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2

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

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从利益的二重性开始论述,由利益的二重性产生了政

治权利与政治权力,进而衍生出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关系。通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引入了国家、政治社团、政党等政治要素定义。最后,作者坚持辩证发展观点,提出政治发展。此为全书的一个基本脉络。

3、两线、一面、一法的认识分析。首先两线即从利益二重性到政治权力在到政治统治、

政治管理,再由此进深到国家和政党;从利益关系到政治权利再到政治参与,最后引入政治社团概念。其次,一面是对政治文化(其中我认为较为关键是对政治心理的分析)和政治发展及时代意义的认识。最后,应当重视本书提到的政治分析法。由此,我认为此书之要意可涵盖。

利益是整个政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在小标题中提到政治是利益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产物,同时利益在政治萌芽产生后仍是推动政治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具体表现在以下的过程中:首先,由人的本性、生存需求出发形成人的需要(亦可说是人性自身自然而然的对于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欲作用下的产物)。进而这种需求迫使人加快建立生产,并加强与自然的联系,人的需求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迫于生产工具水平,社会组织的限制,人不得不做出改变,其中生产工具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的改革(生产资料的变革)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而对社会组织的改造改良了社会组织方式并建立了协作性生产,这种协作性生产产生了初步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不仅使人们在也定的社会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而且支配着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这就使人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由此以个人的心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3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人的需要开始具有了社会内容和特性。从这之后,政治的萌芽开始产生并发展。从对利益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归纳出利益是构成政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作者严格地从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发展观出发论证了政治成为维护利益工具而产生必然性。刚才对利益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利益的构成及特性。利益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及历史性三个方面的内涵特性。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这也是人不断追求利益的原动力。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利益反映出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这是从客观对利益作出必要的限定,利益的产生和发挥作用,必须在客观特定的物质条件下(或者是在符合历史条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才可成立。历史性主要体现在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这三个特性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利益的定义,即:“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4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及利益的四个内在矛盾(特别是第一个内在矛盾),其对于利益关系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利益的四个内在矛盾分别是: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第一对矛盾中,主体的利益诉求受到特定社会条件的限制,从而产生矛盾,同时在利益关系的作用下,不同的人们结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辩证的看,这种关系有两种发展可能,第一种即人们的主观利益诉求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达到一致,形成共同利益;第二种即人们的利益要求未能在社会条件下达到相互妥协,直至激化,最后利益关系破裂,形成利益矛盾。从这个层面上说,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构成利益关系最基础的矛盾。认识好此对矛盾对正确全面地认识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第二对内部矛盾中,我想特别提及二者之间天然的矛盾性。由于人自身的利益诉求具有个体性,缺乏公共性和理性,且利益本身内容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不能为人为的主观诉求所改变,故当二者相遇的时候,便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要么人改变自身的利益诉求,要么人改变具体的利益实现方式及途径。这时,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了群体产生必要的共同利益,进而体现了其的公共性、社会性。在第三对矛盾中,我想提下面一点:人通过正确分析自己的需求,确定了利益诉求,换句话说,有了目标意识,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有了追求和维护这种目标的渴求,那么相应的产生了管理及统治的手段,而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利益具有个体性,而实现手段需要手段性,二者本身具有矛盾。而第四点,利益的具体有限性同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更是说明了我在以上提到的观点,“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成员的特定需求需求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是,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看,利益又有无限发展的可能”.5这句话,体现了浓厚的马克思维护主义辩证法。一方面说,人们在特定阶段所能实现的利益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历史又是不断发展的,人们改造、认识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在不断的变革调整中,所以,在正确认识利益的具体有限性(在某一时期)、利益的发展无限性之后,将二者应用到国家政治统治及政治管理的方式管理,方法创新上具有现世意义。

那么,在上文中我已经提到,政治是利益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产物,同时利益在政治萌芽产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生后仍是推动政治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书中所说:“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利益关系,是与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分不开的。”6这句话体现了以下两种思路,其一,利益实现的主体性决定其主观的利益诉求不能完全得到实现,其必受到物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限制,这就要求追求利益的主体主动地寻求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利益诉求,那么,联合成为一种解决方式,突出了人的社会性。其二,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促使人们相互联系,迫使人们扩大其的公共性,逐渐形成联合,这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体现尤为明显,正是由于人们利益需求的扩展,迫使人们走向联合,人人联合,部族与部族联合,随后,出于对维护统治、管理的需要,暴力机关、行政机关开始出现,国家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

全书在说明利益的总括及它自身的内在矛盾之后,又将重点指向共同利益的形成、利益矛盾的产生上来,在上文中,主要讲论证放在对利益主体的论述,而共同利益、利益矛盾主要是放在社会,亦或是具有公共性的环境群体之中加以说明论述的。从上文矛盾自身的内在的四个矛盾出发,我们得到了矛盾关系中的共同利益产生的原因,我们亦可从之中得到利益的矛盾问题。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来论述利益矛盾的产生。在上文说到,利益实现具有主体性,决定利益出发点至少是主观性的,那么必然会在利益实现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触及他人的利益诉求,那么会引起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形成。利益矛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横向利益矛盾,一个为纵向利益矛盾。“就横向利益说,它的产生和发展依附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别,二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利益主体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7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差别化对待产生不公平,在同一利益群体下的利益主体由于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不公平现象产生,不公平现象就会引起对同一利益客体的争夺,也就是横向利益冲突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二。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者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说,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能力的低下,其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以共同占有为特征的,因此氏族和部落内部的横向利益一般是非对抗性的。就纵向利益矛盾而论,就书中的观点,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维护辩证法的精神。这里的纵向,指的是层次上的差异。这点在现代政府体制的运行中经常体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博弈,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冲突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及行政效率的加强。也就是下面将要提到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动力之一。

在论述完共同利益及利益矛盾后,下面将提到利益在政治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当特定的共同利益需要社会的合法强制性权威

力量予以实现时,当特定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发生矛盾,当该群体成员利益实现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实现之间发生矛盾,并且当这种利益的实现和利益矛盾的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的社会范围中形成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8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功能。

同时,政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

斗争。”9

2.利益是一切社会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3.利益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之所以用这么大篇幅的论述利益的重要作用,是为了为下面两线的展开(即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国家、政党一线以及政治参与、政治团体为另一线)、及政治心理的动因分析做一良好的铺垫。下面,将提到两线中的第一线,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国家、政党。

政治权力、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国家、政党—由利益形成的理论与实践

把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国家、政党放在一起作为本书的第二条线索来看待,是出于一定的逻辑思考的。这个逻辑我在这里简单的叙述下,由于利益的二重性引申出来的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在政治权力的形成发展的需求下,必须有一种坚定地,坚实的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基础相对应的产生。国家在这时得到初步发展,在国家逐渐发展到阶级社会中的时候(应当说是在资本主义时期到来的时候)产生了政党这一概念。我做这一推断的依据的是历史唯物的发展观和辩证法。下面,我将首先说明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密不可分,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共同构成了利益统治集团或个人实现本身利益的工具集合。利益团体通过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的方式来完成自身利益的追求。而从另一方面说,政治统治友和政治管理互相独立,政治统治往往再大的方面有所建树,而政治管理则更倾向于细微的方面。在国家的控制和强制力行使方面,政治统治更为需要,在国家机构的运行,日常生活生产上,则更为需要政治管理。“政治管理的功能实际上形成了对于政治管理行为的社会衡量标准,这就是说,政治管理行为是否有效和有效程度,是以协调和规范社会利益矛盾和实现特定社会共同利益为衡量标尺的,纵向和横向的利益矛盾得以规范和协调的程度,特定的社会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程度,成为衡量政治权力进行政治管理有效程度的标志。”10

在叙述政治统治、政治管理之前,必须的提到政治权力的形成及发展,总要的是政治权力对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的作用。我主要集中在利益权力形成的横纵向关系的说明上。在书中提到:“从政治权力的纵向上看,在常态下,群体的力量天然大于个人力量,社会共同力量天然的大于其他群体的力量。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力量,这种具有公共性的力量天然的成为了政治权力。”11从横向上看,“不同力量主体所具有的力量的强弱,则取决于各自力量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正是这些构成要素的全面对比中形成的”12。正是这种纵横的相互交汇,交汇点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权力。

从之上的分析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和其他政治客体的制约力量。作者从这段话中想要表露出一个东西,即政治权力的本质,即,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13

在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利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制约关系。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和服从关系。”14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这就是政治权利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理方面的联系形态。同时,从这层意义上说,政治权力要发展到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需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行为为伦理和精神依据,而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强化需要政治正当行为依据。

1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1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1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1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政治主体或者趋向把特定社会中的公共伦理的正当性加诸政治权力的形式、内容或者行为,或者趋向以这种正当性来解释,论证政治权力形式、内容或者行为。

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来自于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得以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以维系的基本凭借。我们可以推出政治统治的强弱,取决于其作为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情况,亦取决于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

政治管理与政治权力有很很深的关系,正如书中写到:“政治统治行为指向政治权利主体与社会之间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与构建,其功能主要是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约束,从而为政治权力解决权力约束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准备政治的条件,而政治管理行为的指向是社会利益矛盾和社会共同利益,其功能则是协调和规范这些矛盾和冲突,实现不同含义的社会共同利益要求,从而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15由此可见,政治管理即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驱使下产生的政治权力主体的行为,也是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内在矛盾中的重要途径。

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推出政治管理的定义,即:“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利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16

对于政治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做以下两点理解:

第一、政治管理的本质是政治权利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其的出发点在于实现政治权利主体的

利益和要求,因此,实现特定意义上的社会共同利益,同时也是在实现政治

权利主体的利益要求;

第二、政治管理的重要功能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

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同属于政治行为一说,那么行为是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的,其在实践上就表现为国家、政党。

政治权利、政治参与、政治社团-民主实现的必要通道之一

就解释小标题,说它是民主实现的必要通道之一,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在政治或是社会形成之后,非拥有统治权力的民众要拥有与本团体利益相符的权利,就必须参与到整个统治集团所安排的政治圈里,通过自下而上的争取,来获得自身团体或者阶级发展的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政治统治权力的拥有者想稳固自身的阶级统治也需要完成自上而下的改革,通过放松某些方面的利益控制权,并以之赋予非统治集团的社会利益群体,满足它自身的利益,从而达到自身控制社会,维护自身利益集团根本利益的手段,此时,民主一词被提到。从刚才的论述中,我粗略的提到了两个方面的需求促成了政治权利的思想,进而产生了政治参与,政治社团的概念。从本质上说,政治权利产生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双重性,即共同利益的衍生物。

而在此书的编排上我们就可见一般,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同为政治关系,而政治参与,政治社团分别为政治行为,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三者是逐渐递进的关系。也是由实质共同利益逐渐延伸出的产物。在这里,我想对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进行阐述,第一,是对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关系的分析。第二,是对政治社团里的社会压力集团的分析。

就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关系而论,在上面我已经有过论述。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密不可分,而又相互独立。相互独立性表现在政治权力在权力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权力分配。而政治权利在权力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权力分配。二者的互相依存性主要表现为互为存在的需要与基础。

1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形成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在这些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含义和内容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因此,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对于该群体成员来说,是其群体利益,而相对更大的群体来说,它具有与单个社会成员利益构成形式相似而内容不同的同构性,这就是说,在更大的利益构成群体中,它是作为该群体构成的个体而存在的群体,它也具有与同一层次的其他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构成了该群体的权力的形成基础。”17

那由此可见,政治权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成员利益的要求,这些利益要求构成了权力的本质和内容,故权力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而在整个国家运转的体系中,就必须要政治权力的确认和保障。同时,政治权力的合法合理运转在也需要保证公民和社会团体政治权利的行使。

但与政治权力形成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力量不同,权力起源于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即政治权利外的单个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群体。在政治权力形成后,处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社会成员和利益关系中的社会成员和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力量,会主张其利益,并且要求政治权力确认其主张的合法性质。进而言之,社会成员和社会力量对于利益的主张,不仅需要政治权力的确认而得以成为法定资格,进而成为法定权利,而且需要政治权利的保障而成为法定资格和权力。

在之后,进行第二个方面,即社会压力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压力集团又称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治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18从书中对社会压力集团定义的阐述我总结以下几点:1.压力集团的适用,需要在政治的大体系下才可成立;2.有一定的物质基础;3.有一定的利益诉求,有自己约束自身的规章制度;4.确定为压力集团的凭据是能够影响政治政策的制定。

照书中作者的观点,社会主义由于是公有制的社会组织形式,不具备压力集团形成的条件,故作者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的组织体现。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分配关系使得社会分工和技术发展引起的人们需求多样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利益关系,形成各种相互争斗、相互争夺和相互拆台的政治性利益集团。其通过其手中握有的物质生产资料和利益积聚财富,来达到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而通过政治的公共性影响政治自身。

当我们分析政治性的利益压力集团时,应该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的看政治性压力集团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政治性压力集团的存在威胁了本身的公共权力在圈定机制下的正常运行,政治性压力集团通过自身拥有的大量社会生产资料(这往往表现为社会财富),或者是通过自身拥有的强制力(包括军队等具有暴力的机关)干涉公共权力对某些自身公共事务的决策和实施,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操控。另一方面,政治性压力集团的存在能约束行政机关在某些方面不正确的行为。

下面,我就谈谈政治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心理——政治发展的推动机和融合剂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没个分段的开头都会解释我的小标题,此段也不例外。

就小标题而论,之所以会用推动机和融合剂这两个形象的词,是因为政治心理对整个政治的作用就为此。政治行为整体可以分为政治统治和政治参与,这二者的关系之前我就已经论述过。政治统治的存在需要政治参与的配合,政治心理作为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是整个政治参与体系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就其研究对象来说,政治心理所研究的就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可以是公民,可以是某一阶级的人、亦可以是领袖),通过对特定群体心理的研究,分

1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析出其个人特定的人格(亦可以说是性格),进而延伸到政治心理中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综合他个人各方面的因素,分析出其参与政治的目的或者是在当权者的立场上产生某种政治行为的原因。

从上面对政治心理与政治参与的认识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政治心理在整个政治链条中的地位。如果说之前的两线是着重于政治体制和政治现象的研究,那么政治心理就是对政治的载体——人为主体进行研究的。

书上对于政治心理的界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认为包括心理现象在内的社会精神现象,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政治心理的形成,“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一直为转移的关系,这种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立其之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9故要确定社会精神现象和心理现象,必须考虑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故,书中对政治心理的定义如下:“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20就书中政治心理的定义而言,我们可以做以下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个定义:就是关于政治人的概念,政治人就是指处于特定的政治关系和

政治关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

2.其次,就是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收到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主观的因素主

要集中在社会成员受到特定文化和政治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从而形成特定的气质、性格、意志品格和传统习惯等。客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中不断受到所依存的现实政治环境(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和政治发展的变动等因素)的刺激;

3.再次,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就是一种精神现象,按照马列唯物观来解释说,政治

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在实质上是对社会存在和政治现实的反映。政治心理根源于客观的政治现实和政治体系,受制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4.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它具有感性认识所有

的特性,具有直观的,不稳定的、自发的的特点。它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形成和存在,是对政治生活的不系统和不定性的认识;

总的来说,政治心理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之上的具有某些指向性的心理现象。之所以说政治心理是基于自身利益诉求之上的心理,原因是在政治心理在含义上是分析个人在政治链条中的动机和目的的,也就是分析个人在特定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和政治统治),特定的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为代表的政治心理。21通过对特定个人或人群政治心理的把握,我们可以分析得到特定个人或人群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倾向,进而因势利导,增强政治参与,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奠定全书的思想观

通读完全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全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论述淋漓尽致,不仅是对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的利益观的论述很完整,且是对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分析的也十分透彻。整体读下来启发很大。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对我触动最大,全书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方面出发,分析了利益需求作为驱动政治体制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理由,进而又从另一个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分析了政治行为体的政治行为。以这样的脉络,来展开分析

1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4页

2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4页

21注:在这里的论述不甚完整,个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威的影响,试举一例,试看中国毛泽东当政期间形成的政治崇拜就是一种政治权威,对于政治心理的

论述的。全书的逻辑思维思维十分严密,论证极富有严谨性,且文风朴实,定义性较强,适宜做政治的入门书及工具书。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天文学选修课论文

基础天文学论文 姓名:朱宇光 学号: 6103113054 专业班级:计科132 2014年12月12日

浅谈对天文学的认识 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天文学家观测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因此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代的天文学家因为没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只能靠肉眼观察天空。我国自古以农耕为主,春种秋收,季节最为重要。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这一学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独立制造折射望远镜,成为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月球和其他一些行星表面的状况。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

高中选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选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这是本次金华培训中给我留下的最深最真切的体会。也是我接下来要做的最大的改变。记得以前每次课改,心里总有些嗤之以鼻,改来改去不就那一套吗,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教学就不变。但通过这次的培训,看到专家型的学者已有的成功的例子和看到选修课未来的前景,我的心里换成了上面的三句话。 2012年9月,10月,有幸参与了浙师大举行的“高中选修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多位专家历时六天的讲座,使我对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与开发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各位专家的理论指导与来自教学一线先驱教师的优秀选修课程的模范展示对我今后对选修课程的思考方向与开发途径具有指导作用与导向性。另外,观看了有关的《政策解读与开发引领》、《学校选修课规划体系》、《选修课开发务实》等视频之后,感觉专家们分析讲解的很有道理,并且得到一定的启示。 他们对选修课程的相关理论深刻的学习、对社会情况、国内外的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做的深刻的分析与调查,和他们扎根本土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去寻求解放学生、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方法,让我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其中来自于中学课堂选修课程的具体例子,让我感受到:只要我们老师思想更新了,从心底里接受选修课程开发、愿意从事选修课程开发、愿意从本土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情感教育、人生

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结合教师的个性特长、人格魅力、能力结构等因素,负责任得从事选修课程开发,我们也相信对学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与能力开发会有好处,对社会长远发展、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促进作用。 因此,我觉得本次培训对我的观念与认识起到了引导作用,促使我要致力于开发选修课程,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培训老师的话:教育改革是常态,要不断创新。我想,我会努力的。我将按照这个思想,去走完自己的四季而不只是春天!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王雪瑶 14300270063 2014/12/30 政治生活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个体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王雪瑶 14300270063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是一个自由民主主义者,他承认并且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但是又毫不避讳的宣扬自己的观点。在《政治学的邀请》一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的观点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但是我认为核心内容在于以层层的逻辑论证了政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向我们发出了政治学的邀请。 我们往往不愿参与政治,首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政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虽然政治也有不同的类型)那么政治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哪里呢?我想可以借用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逻辑来论证:首先,人类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活的——人的需求总是没有止境的,人类不仅仅追求现世生活的满足,更希望能够得到不朽。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走向消亡,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则是永不衰亡的。生命的结束只代表肉体的死亡,但是个人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财富则可以永不消逝。因此可以出现这样一种假设:人类是追求不朽的,因此我们形成了社会。 其次,在社会生活之中,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产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共同领导,因此我们产生了对于秩序、领袖、政府的需求,这些也都是政治的一些形式。或许有些人会倡导无政府主义,但是在人性的双重假设之下,这种理念是行不通的——倘若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其良心行事,在满足自己利益追求的过程只需中不干涉他人,我们也就不需要政府的存在,但是这是显然不可能存在的,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之下,便会毫无约束的追求自身利益。因此我们是需要一种政治权威的存在的。 在这两种假设之下,我们便可以理解政治产生的目的,因而可以得出:人类是不可能摆脱政治生活的。 这是从政治的产生曾面来论证政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的重要性又体现在何处呢?——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地加剧,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缓和这些矛盾,在各种手段下,政治应当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来被予以实施的。首先,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自由主义的倡导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快速的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更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暴动、战争往往不可避免,被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日语选修课心得体会

日语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一:日语课心得 日语课学习心得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精华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去排斥,而且文化没有国界之分。第一次接触日本的语言是看动画片的时候,动话片段中的语言都是日语配音,当时就感觉这种语言特别好听,而且当时就想要是我也会讲这种语言就好了。抱着对日本神圣而又美丽的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我学习了日语这门课程,一段时间下来,我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简单基本的日语,还了解了很多日本人日常的生活习惯,对日本的衣食住行、旅游、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了我对日本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不仅让我在语言方面得到锻炼而且还拓展了我的视野,而且丰富了我的生活,这些都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收获,如果可能,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自去日本感受一下他们的文化。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几千年的历史过程。 日本文化中最显著的文化是礼节。礼仪,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际交往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并且以一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等相关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个人来讲,礼仪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但是对一个社会或者是整个国家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精神风貌、道德风尚和生活水准的反映。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礼仪,尤其是国家礼仪,已经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形态,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交礼节,就是人们在相互的交际交往中,表示出的对他人尊敬的一种习惯形式。日本的礼节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将此种礼仪文化形态保存得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探索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1)日本礼仪文化的起源及整体特征 日本在礼仪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吸取了中国文化,如“礼节”这个词就是随佛教、儒家思想传入日本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宫廷是特别注重礼仪的,上到皇帝君主下到臣民百姓,等级森严。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它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独特的“礼仪文化”。谨慎谦和、委婉含蓄是日本社交礼仪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日本社会重视礼节,日本人无论是集体交往还是个人交际,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是与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对生疏的人还是熟悉的朋友,只要是交际活动,甚

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书笔记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 莱斯利·里普森著 第1章政治学研究的介绍 一、个人自由 1、理解是自由的开始,自由就是掌握自己的生活,两方面:否定的一面是免除束缚,而肯定的一面则是行为的自主。 2、自由或强迫的概念,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自由的判定标准同样在于这两方面,但是在选择的方式上,个人不同于群体的是,使之形成的或者后来变更的决定是在多种混合的影响下形成的。 3、自由的观念以一个人们解释的特殊意义为先决条件。它意味着:首先,我们能够并且可以做到对哪些是不必预定的预言进行选择;其二,所选择的自由是好的,我们越自由,就越好。 4、A:主张自由是幻象的决定论者,或者从某种已经成为教义的现代方式的行为主义者认为无论是建立在自然或者是教化的基础上,支配性的影响来自于我们是什么和我们要做什么,用心理学的和用共同体的社会学解释个人的两种人都常常提出独裁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B:另一些认为自由是可能的,但是认为它的价值是可疑的。认为问题在于如何运用自由,认为对于道德成熟程度不够、知识程度不足的多数人,明智的办法就是服从那些比更多的知道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方向的人们。

5、我们可以将自己看成是我们制度和习俗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它们的创造者,而分歧正从中体现出来。 二、决定论者错在何处 1、决定论者的概念是模糊的,它暧昧地在因果关系和必要性之间徘徊,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存在许多关于它的涵义的困惑和对它毫无批判的接受。人性展现出的东西是复杂的,它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精确的结果和两个因素的相关的影响是不能被完全掌握的。 2、这里讨论自由是与社会行为相关的,因此也是有关政治的。 3、本书的立足点是拒绝行为主义者的研究路径,因为相信人类有着单独的和群体的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愿望。社会的构成是可以被理解的,政治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的领域,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目前生活得更好。 三、蚂蚁的社会观察 1、之上所说的是应然的政治图景,却不是通常的实际状态。 2、我们对疯狂世界的治疗并不成功,因为: A:群众为普遍的消极被动惯性所支配,许多人害怕伴随改革出现的骚乱,宁可忍受现在也不冒险; B: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习惯的创造物和过去的模仿者,这就限制了创造和改进的机会。

语言学概论 精讲一官方笔记

语言学概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教材节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第一部分语言和语言学 ◆模块一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是: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

天文学概论选修课感想

天文学选修课感想 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的天文学概论选修课就要结课了,久久不能忘怀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解说,久久不能忘记老师的耐心讲解。天文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小时后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在星空下呆呆地望着,看着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眼睛,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在外婆背上看着天上的弯月,听着月亮走我也走的歌谣。如今,我来到了天文学概论的选修课堂上,去了解去解开宇宙的奥妙,我感到无尽的乐趣。 从古至今,天空都总是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与繁杂的思索。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夸父逐日;从太阳神阿波罗到月神阿尔忒弥斯;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古代人对天象都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或观今夜天象,已知天下大事,或以星座占卜。人类都把自己的构想和希望寄托给力天空。后来,天文学孕育而生,人类开始系统而又科学地研究天上的星星们,天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与对为来的无限希望。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就亲身经历了一次天文事件:日全食。我当时是在江西南部,只能看到日偏食,但是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记得那一天早上,同学们就开始热情洋溢地讨论着马上就要来到了日偏食,学校也停课统一组织我们观看中央一台播放的日全食介绍与直播,当日偏食出现的时候,所有同学都蜂拥出外面进行观看,其中的观看手段各种各样,有用墨镜的,有用玻璃片的,还有端一盆水借助反射的,物理老师也向我们传授观看的方法。全校沉浸在日偏食所带来的欢乐中。这是我第一次“观测天象”,这也引发了我极大

的兴趣,我深深的被天文学的奇妙所打动。 所以,对于天文学概论选修课,我抱有极大的兴趣。在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看到了美丽星夜,而美丽的星座和动人传神的希腊神话更是给人别样的感受。学完这节课,我知道了十二星座的由来,还知道了辨别春夏秋冬四季的星空,更知道了现如今黄道的第十三星座,了解了许多梦幻的希腊神话故事。我顿时被天文学的博大精深所打动,我发现自己已经对其充满了兴趣。后来老师又分别向我们讲述了日象、八大行星、各种天体和恒星的演化过程,更讲述了神秘的黑洞和奇妙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拓宽了我视野,引发了我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 虽然天文学选修概论已经结课了,但我对天文学的热情不减,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必然会广泛的阅读天文学领域的科普书籍,了解天文知识,我也有兴趣去参加一些天文观测活动。其实,我最期待的是在以后的天文选修课中,老师能带领着我们进行实地观测,这是我梦想着的最好的天文课,虽然这个梦想没有实现,但我仍然希望有一天,他能在我的学弟学妹们身上实现。很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知识盛宴,给我们在天文知识上指引了方向。最后,我想说:老师,您辛苦了。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汇总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汇总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1张海迪说过:“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深以为然。 从小,我就喜欢唱歌。几乎于音乐一切有关的东西,我都喜欢。我现在回忆起我童年时记忆最深的歌曲,不是什么《丢手绢》《两只老虎》之类,而应该是哥哥们教唱的《小背篓》。可以想见,这首歌在那个年代肯定非常流行。《小背篓》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歌词也清新活泼,也容易被同样是山里孩子的我所理解。尽管高音部分可能唱不上去,但被天真烂漫的儿童唱来,想来别有一番情趣。以至我觉得自己长大后偏爱民歌、老歌的欣赏倾向与童年的启蒙是不无关系的。 这学期,我上了刘老师的音乐选修课。一开始,老师详细、系统地给我们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音乐基础与简谱知识。我当然非常有兴趣的来学习怎样识简谱。因为我向来只会唱最简单的简谱,或者先会唱歌再会识谱。通过学习我知道,和语言一样,不同民族都有过自己创立并传承下来的记录音乐的方式---记谱法。各民族的记谱方式各有千秋,但是目前被更广泛使用的是五线谱和简谱(据说简谱是由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42年发明的)。有一点很有趣,即简谱虽然不是出现在中国,但是好象只有在中国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老师先告诉一些入门知识,如音高、音质、音符、节奏、

休止符等。同时,辅以钢琴伴奏,从简单常见的儿童歌曲的简谱入手。 另外,刘老师设立的“中外名曲欣赏”这一环节是我最喜欢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古琴、古筝、琵琶、二胡、巴乌等多种乐器的来源、演奏特点以及各自的经度代表曲目。在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街头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山泉的景色和艺人那饱含沧桑、无限深邃的感情。古筝曲《高山流水》让我不得不联想到“伯牙鼓琴觅知音”的故事,古诗词里也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句,难怪有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想这对于我们肯定是有启示的。我们还欣赏了琵琶《阳春白雪》、葫芦丝《竹林深处》、唢呐《百鸟朝凤》等,领略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的最著名最经典的乐曲。特别一提的是,广东乐曲《步步高》欢快活泼,昂扬向上,叠起叠落,一张一弛,让人格外精神爽朗。 我们在课堂上还观看了歌剧《猫》,音乐电影《洪湖水浪打浪》。说实话,对《猫》我并不是很喜欢,但《猫》里面的那首主题曲〈〈Memory〉〉特别让我感动,很有感染力,真的很棒。我想,同文学作品一样,往往那些有故事的、悲剧性的、失意时的情感更加震撼人心,尽管人们在现实世界

政治类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对天文学的认识选修课论文

课程:天文学 由于自己从小就对那些宇宙奥秘有好奇心,去图书馆阿也经常看一些UFO、我们的北纬30度的奇迹、百慕大三角等等。大二之后学校规定选选修课当我看到天文学之后每次都选有天文学,不过每次都被刷掉了,可能是这个课太火了吧。大三第一学期终于选上了这们课。 当我们上第一节天文学这个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么播放了宇宙的视频,这个就是我喜欢的东西。这个视频之前在高中地理课上看过,再看一遍的时候没有感觉枯燥,而是感觉经过岁月的沉淀又深刻的理解了一些从前不在意的东西。之前对天文学的喜欢呢,是因为我只对那些好奇的不解的现象有好奇心,看完视频后也明白我喜欢的那些内容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我们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 最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解的那节课“宇宙大爆炸”。我觉得宇宙是很难认知的,以我们现在的能力也不知道这个地球外的世界有多大,我们只是通过踩着“巨人的肩膀”一步一步的研究着地球之外,宇宙里藏有太多的秘密了,人类只知道一部分,还有太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宇宙浩瀚,人类渺小。“我们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原始状态如何?“有着许多不同的学说,比较公认的是大爆炸形成。所谓大爆炸理论,就是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爆炸。这一理论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宇宙在不断地演化,且具有一个起点。宇宙的起点,也可以说是宇宙的零点,此时的宇宙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任何目前能看到的天体,只是一种温度和密度都无限高的真空状态。 我认为我之前对天文学的认知全是浅显易懂的知识,听过课程讲解才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才明白研究个天文学也需要很大兴趣的,原来天文学会有量子、质子、氢原子氦原子等之类的专业的词语,听得我自己都很蒙。现在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十分天真,我发现真是要研究天文学实在是太困难了,我的一个朋友说,“那可是纯学术的东西啊,感觉那些天文学家都很伟大,一定是放弃了自己的物质生活”。 我认为学了天文学后也深入的了解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天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绝非一个“不简单”可以形容的,天文学这一学科就像天空一样广袤无边,我们要探索的旅程还很远……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关于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社会调查与方法》一课的学习,使我对社会的调查的运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调查这门学习课的必要性,也让我们学生对选修课标准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学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对选修课进行的修改和完善,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开发。并且对教学的目标进行修正,更加细化和具体。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有意无意地注重纸面教育,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反而放在次要的位置,使课堂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对此,学生我冒昧地提出以下一些小意见,仅供参考。 大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接受课本知识差。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问学生并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方法、特点,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习社会调查课有很大的地域性,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去安排课程,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课本上该删的活动删,该增加的增加。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地域其文化等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课堂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技巧,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与他人交流,发展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选修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学习,我个人觉得应以兴趣为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的学,并且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学的更好,老师才可以教的更轻松。作为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地适应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到课率,坚持不逃课。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在此感谢王老师的细心、认真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微风细雨,润物无声。老师,您辛苦了! 2009级会计1班陈元焘 学号:200921043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