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doc

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doc

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doc
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doc

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产出与消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能耗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人们对居住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呈急剧上升趋势,因此建筑节能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建筑节能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建筑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且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面,减轻大气污染的程度,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的建筑热环境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建筑节能及其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也成为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满足建筑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对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新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节能概述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和有效地利用能源,以便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能耗,达到提高建筑舒适性和节省能源的目标。建筑节能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节能。

建筑节能涉及的内容广泛、工作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建筑技术看,建筑节能包括了众多技术,如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照明节能技术、新型供冷供热技术等。从建设程序看,建筑节能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过程都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从建筑材料看,建筑节能包含了节能型门窗、节能玻璃、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

2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1996年中国建筑年消耗3.03亿t 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24%,到2001年已达到3.76亿t,占能源消耗总量的27.6%,年增长比率为5%,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房屋数量有400亿m2左右,建筑节能面积2.3亿m2,在每年近20亿m2的房屋竣工面积中,只有3%是节能建筑,即97%是高能耗建筑,因此我国建筑节能任重而道远。

2.1建筑节能政策现状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较晚,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建筑节能事业已取得多方面的发展。如加强了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制定了一批建筑节能及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从法律层面上,我国已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这些法律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依据,但法律条文难以对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建设做出详尽的规定,没有以法的形式明确确定建筑节能中各方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在建筑节能中的行为,制定节能建筑建设税收优惠政策,

使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此外,由于建筑节能设计行业范围广,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要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和问责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不按规定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建立完整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保证建筑节能落到实处。

2.2建筑节能的法规与标准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直到1986年我国才颁布了建筑节能的行业法规JGJ26-19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30%。1995年颁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JGJ26-19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50%。1993年颁布了旅游旅馆建筑节能设计的GB50189-93旅游旅馆建筑热土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指导全国节能的大法,也是中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立法依据,对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007年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颁布实施,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建筑“四节”工作,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技术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3建筑节能设计现状我国的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相差许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他们的4~5倍,屋顶是2.5~5.5倍,外窗是1.5~2.2倍,门窗透气性是3~6倍。现在发达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7.57kg标准煤,而我国目前采暖能耗每平方米却达到13.5kg标准煤,是发达国家的1.78倍。经分析,这些能源大多是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差的外墙、屋顶、窗户损失掉了,所以我国必须对现有建筑进行大范围节能设计改造。

为推进建筑节能,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已先后颁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等等法律法规和标准,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建筑节能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2.4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耗能更加突出,一是建筑房屋建筑面积增加导致建筑耗能增加;二是已建的城乡房屋建筑,由于强调降低一次性建设投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和门窗气密性差等原因,冬季居室温度普遍低于16℃、夏季超过30℃,居住热环境很差,迫切要求改善,这必定增加客观的能源消费;三是近年来由于空调使用大量增加,城市空调高峰用电量迅速增长,某些城市甚至达到40%。建筑耗能年平均递增率将大大超过国家能源生产年增长率。

我国建筑面积计算的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国内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要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很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其3.5~4.5倍,外窗是其2~3倍,屋面和门窗的空气渗透等是其3~6倍。在

我国,达到节能标准50%的建筑,采暖耗能每平方米也要12.5kg,约为欧洲发达国家的1.5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地处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的房屋约有50亿m2。这些地区的房屋绝大部分还是按传统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建造:外墙采用实心粘土砖围护结构,门窗用木质或少量单层塑钢门窗,屋顶比较单薄,室内大多采用火炉和火坑供暖。由于建筑保温性能极差以及采暖效果不佳,造成农村房屋冬季采暖消耗大量能源,既导致了能源浪费又污染了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令人担忧,要想有效发展建筑节能,必须针对问题,采取有效可行的解决措施,其中拥有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是推行建筑节能的必要前提,因此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3建筑节能的新技术

3.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3.1.1墙体节能技术

墙体节能技术包括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和保温形式。

a.保温隔热材料

建筑上保温隔热材料一般选用密度轻、导热系数小、价格合理的材料。导热系数小于0.5W/(m·K)的绝热保温材料都属于高效保温材料。绝热用的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建筑物隔热用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岩棉板、玻璃棉等,是目前外墙外保温技术和屋面节能技术中常用的高效保温材料。

b.墙体保温隔热形式

墙体保温分为外保温、内保温、自保温、复合保温等几种,所采用技术也各有不同。外墙内保温具有施工方便,对建筑外墙垂直度要求不高,施工进度快等优点。但缺点是:结构冷(热)桥的存在使局部温差过大导致产生结露的现象,极易造成保温隔热墙面发霉、开裂。因此外墙内保温技术适于在温差小,太阳辐射强度低的建筑上使用。外墙外保温使主体结构所承受的温差作用大幅度下降,温度变形减小,对于结构墙体起到保护作用并可有效阻断冷(热)桥,大大延长了结构的寿命。因此外保温隔热技术对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更有优势。但是外墙保温隔热体系要直接承受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考验,因此对外墙外保温体系的耐热性、耐水性、耐辐射、耐腐蚀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墙体自保温系统按基层墙体材料不同可分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等。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建筑构造,采用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砂浆使墙体的热工性能等物理性能的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体系,具有工序简单、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便于维修改造和可与建筑物同寿命等特点,是建筑节能工程发展的趋势之一。

3.1.2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作为外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可将屋面系统分为两大类:①传统正置

屋面,即在保温层上铺防水层;②倒置式屋面,即把防水层设置在结构层之上、绝热保温层之下,还可兼作隔气层。倒置式屋面可以保护防水层,解决了屋面的渗漏问题,是屋面设计中优先采取的方法。屋面节能问题不仅与外界气候环境有关,还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构造有关。顶层房间耗热量较大,热环境条件差,从节能和改善热环境来看,都有必要加强屋顶的热工性能。目前采用以下几种屋面技术:①高效保温材料;②保温隔热通风屋顶;③屋面铺PIB型预制板;④岩棉复合屋顶隔热保温板。

3.1.3门窗节能技术

外窗是节能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统计50%以上的建筑能耗是由外窗的不合理导致的。窗户作为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满足我们采光、通风、观景等日常需求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抗风以及气密性能。常见的外窗保温隔热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a.气凝胶技术

气凝胶具有低密度、高孔隙度特性,能有效抑制热传导,以此作为隔热涂料填充层,仅需少量添加即能有效降低涂料导热性能。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中空玻璃球、陶瓷隔热材搭配使用,更能增进隔热效果。此外,气凝胶折射率趋进1,对红外、可见光湮灭系数之比超过100。在保证建筑采光的前提下,可有效阻止环境红外热辐射,是一种理想透明隔热材料,在建筑节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b.低辐射low-e镀膜应用

在玻璃表面镀上一些金属或者其氧化物的薄层可改变太阳光透过率,增加玻璃表面间的辐射换热热阻,从而提高保温性能。例如以银为基底的SnO2/Ag/SnO2型镀层(厚度为40nm/7nm/40nm),可见光透过率为0.86,太阳辐射透过率为0.73,长波发射率仅为0.08,特别适于寒冷地区冬季使用要求。而对于西向或东向窗户,可在近红外辐射低透过率的基础上,把可见光透过率降低到50%~60%,从而达到降低太阳辐射透过率,减少太阳辐射的目的。

c.真空玻璃应用

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来,间隙抽成准真空并密封排气口。由于夹层空气极其稀薄(气压仅有几帕),热传导和声音传导能力大大削弱。与普通常用玻璃相比,具有更好的隔热、保温、防结露、隔声性能,传热系数可降至1.4W/m2·K。

d.窗框隔热性能

根据材料的导热系数选择适合的窗框材质。对于low-e镀膜中空玻璃来说如采用无断热措施金属窗框(K>5W/m2·K),在玻璃与窗框之间就会形成明显冷桥,大部分热量将通过窗框散失到室外,大大降低整窗综合传热系数。因此,寻求以低导热系数的材料代替金属型材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之一。

e.遮阳设施的应用

周边的遮阳设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节能措施,设计合理的遮阳系数,可以大大降低夏季向阳一方的太阳辐射,有效降低空调能耗。外遮阳设备可以采用夏季打开,冬季折叠的活动方式,同时也可在室内设置这样设施,比如百叶窗等。

3.2暖通空调节能新技术

3.2.1新风处理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新风负荷一般占建筑物总负荷的30%~40%。变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比固定的最小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少20%左右。新风量如果能够从最小新风量到全新风变化,在春秋季可节约近60%的能耗。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降温除湿,可实现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

3.2.2各种辐射型采暖空调末端装置节能技术

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是辐射型采暖的主要方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味可再生冷热源的情况下,这种末端方式可直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

3.2.3建筑热电冷联产技术

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增加制冷设备,形成热电冷联产系统。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与直接使用天然气锅炉供热、天然气制然机制冷、发电厂供电相比,上述方式一次能源消耗可降低10%~30%,同时还减少了输电过程的线路损耗。

3.2.4采暖系统的节能

城市供暖实行城市集中供暖和区域供暖,可以提高热效率。在管网系统中,安设平衡阀,可以使管网系统达到水力平衡,可以相对的降低所供暖区域的平均室内温度,从而节约能源。

3.3建筑新能源节能技术

3.3.1太阳能

太阳能技术主要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热能、电能。目前许多地区都在开发利用太阳能进行住宅建筑节能,在居住建筑中,利用太阳能的主要作用有:①太阳能采暖;②太阳能供热水;③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它是当前太阳能利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推广建筑节能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支持。

3.3.2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能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底下去。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我国还属

于起步阶段,应用前景广阔。

3.3.3太阳能热泵

太阳能热泵一般是指利用太阳能作为蒸发器热源的热泵系统,区别于以太阳能光电或热能发电驱动的热泵机组。它把热泵技术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同时提高太阳能集热器效率和热泵系统性能。集热器吸收的热量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在阴雨天,直膨式太阳能热泵转变为空气源热泵,非直膨式太阳能热泵作为加热系统的辅助热源。因此,它可全天候工作,提供热水或热量。

3.3.4储能材料

这种技术主要利用了建筑结构的热容特性来储存大量的能量,且不会带来建筑结构温度的很大变化。这样,白天建筑结构获得热量并将热量储存,在夜间被冷却。大多数储能材料被应用在地板和天花板的厚板中,其缺点是对夜间周围环境的温度依赖性很大,而且只能提供显热冷量,所以还有待遇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3.3.5绿化建筑

将绿化引入建筑,一方面是出于节能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追求一种与自然接近的生活理念,在建筑中重塑自然,将清新的绿意带回人们身边。如在墙面种植爬山虎之类攀藤类植物,可遮挡阳光直射墙面,通过叶面蒸腾带走一部分热量,并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能量。此外,如果在墙面设置构架、种植槽和喷灌系统,在绿化与墙面形成空气间层,则可强化绿化与墙面之间空气流动,有利于墙面散热。屋面绿化同样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并能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和交往的空间。

3.3.6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

各种废弃陶瓷面砖、破损红砖及废混凝土等,经由粉碎、筛分可制成各种级配的骨料,经混凝土原料配比高压成型、养护处理、产品物性测试及改善后。即可制

成各种外砖墙,庭院造景《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

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

难点: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

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

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

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

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

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

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

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

一、概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

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

一、宫殿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

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

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

二、坛庙

1)坛庙建筑的内容

2)实例分析

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

三、陵墓

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

2)实例分析

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

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

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

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

1)佛教寺院

2)道教祠观

3)伊斯兰教礼拜寺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

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

三、佛塔与经幢

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

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

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

一、概说

1)住宅型制演变

2)住宅构筑类型

二、实例

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

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

一、概说

二、明清皇家苑囿

三、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四、风景建设

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

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

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二、选址与布局

三、审美与建筑设计

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

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专题二、大木作

专题三、墙壁

专题四、屋顶

专题五、小木作

专题六、彩画

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

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

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

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

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

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

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

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

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

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

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

实验教学(8学时)

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

基本要求:

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实验项目:分析教学模型,认识古建筑构成形式;

1) 认识单体建筑一:北京先农坛庆成宫为例

步骤:①绘制平面, 立面, 剖面图,并分析平面, 立面, 剖面构成特点;

②绘制门窗、斗拱等节点大样,了解古建筑构造做法;

③了解并绘制屋顶组成, 瓦的铺设以及脊部的设计;

2) 认识单体建筑二:北京故宫角楼为例

步骤:①绘制平面, 立面, 屋顶平面图,并分析特点;

②绘制门窗、斗拱等节点大样,了解古建筑构造做法;

③了解并绘制屋顶组成;

2、认识斗拱的构造:

1)以清官式平身科, 柱头科, 角科一组斗拱为例

步骤:①绘制平面, 立面, 剖面图;

②拆卸斗拱, 绘制分件图;

③组装斗拱。

通过实际观摩,使学生对构筑形式有较深入了解;

学时分配:

作业与习题

1、各章知识点学习与习题;

2、读书报告与实例调研;

3、实验测绘作业。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教材: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二)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允鉌著:《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8、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书籍、刊物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