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的范围、体裁不限,可以写景、记事、写人、写物;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写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写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写后悔的事情;可以写自己的愿望,还可以写自己的委屈等。总之,要通过此次习作激发学生自由、真实地表达的愿望,使学生敢写真人真事,敢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使学生乐于写作,爱上写作,培养写作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从平时的经历中选取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流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写作时能不拘形式,题目自拟,写出趣味或感人的情感。

3.乐于把学会或积累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思路开阔,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难点:能够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音乐课件。

2.学生准备:能引起自己回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调动写作欲望

1.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许你游览过祖国的秀美山川,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让你记忆犹新;也许生活中有些事你一想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笑,而还有一些事可能让你现在仍然后悔不迭;也许你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愿望还没有向人倾诉;也许压抑已久的委屈让你时刻苦恼不已;也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你喜欢的有你不喜欢的,有让你觉得愉快舒服的,有让你觉得别扭难受的;也许你想象力很丰富,经常遨游在想象的天空,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让你不吐不快……这次习作就是一次自由习作,老师带领大家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写出你们心中多姿多彩的世界,好吗?

2.引导审题:请仔细阅读“习作”栏中的一段文字,圈画出体现这次习作具体要求的重点词。

(1)学生默读课本,圈画词语。

(2)教师指名交流,板书词语。

最想写??????

????喜欢、讨厌——人物

有趣、后悔——事情优美、独特——景致精致、神奇——物体期待、委屈——心理精彩、生动——故事

3.启示选材范围:同学们,从课本的要求看,可供你写的内容很多,选择起来没有困难,很自由,但是有一条很重要——最想写。

设计意图:兴趣是习作的内在动机,自由是写好习作的心理保障。在本环节的导课审题中,教师特意告知学生的知识选材范围很宽,而没有提出其他任何限制性的要求,正是希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

二、讨论题材,明确写作方向

1.师:大家通过审题,读习作提示,得到什么启示?

2.课件出示习作提示。 习作提示:

(1)把你心里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2)写景、记事、写物、写人、展开想象编故事都可以。

(3)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3.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4.师生共同明确要求。

(1)体裁:不限。

(2)内容:不限。

(3)要求: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5.师:同学们,如果你们选择写事的话,老师就提醒你们一句: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写作前审题的意识,这既是一种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学习态度。只有明确了习作的要求,才能使本次习作有的放矢。 想象——编写 回忆——叙述

三、打开思路,定格写作内容

1.搜索素材,开启思路。

(1)激趣:同学们,什么叫最想写呢?就是对你思想震动特别大的,心里天天记挂着的、好想好想说出来的内容。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时空穿梭机,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时空隧道,回到过去,去搜索你生活中经历的事、看到的景物、接触的人、你曾经的各种瑰丽的想象,注意想想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播放音乐,勾起学生回忆。

2.定格灵感,放大重现。

(1)师:老师要关闭时空隧道了,请大家赶快睁开眼睛,你们一定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画面,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请再闭上眼睛把这组画面定格,并把它放大,仔细“看”好每一个细节。

(2)学生回忆。

(3)师:习作提示中有一条重要的要求:把内容写具体。请大家把刚才定格放大的画面在脑子里慢慢地回放一遍,如果选择写事情的要仔细看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如选择写景物的,要理清顺序;如写人物的,要想想当时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难忘的事情。

设计意图: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常常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时空穿梭机”来引领他们回忆,让他们突破作文的第二道门槛,做到有内容可写。

四、展开交流,理清写作思路

1.师:下面,请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发挥学习伙伴的力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小组交流。

(1)课件出示小组交流要点。

友情提示:

①把你最想写的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②你打算怎样写?重点想写什么?(习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提建议,说一说:如何把它写具体?

④小组推选说得好的同学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展示。

(2)教师参与小组交流,对有困难的小组要适当帮助。

3.师:刚才我听同学们在小组内说得不亦乐乎,谁愿意把你的快乐分享给大家呢?

4.交流写作题材。

(1)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重点交流:写什么,打算怎样写。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随机启发并口头整理,以开启其他学生的思路:

预设:

生1:我最想写妈妈,一次我得了急性阑尾炎住院,她守着我两天两夜没合眼……

生2:我最想写有一次妈妈错怪我偷钱的事,实在太委屈了……

生3:我最想编一个孙悟空救嫦娥的故事,他们原本生活在不同的神话世界里,我让他们生活到同一个世界里,一定很有趣……

(2)全班同学共同提建议和评价,集思广益。

(3)教师适时给出建议和评价,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师生主要从选材是否新颖、有趣,讲得是否有条理,句子是否通顺等方面进行建议和评价。)

5.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相信你们一定都对自己的习作有了很明确的思路了。那好,就请你们赶快动笔吧!

设计意图:教师着力于“最想”,旨在激活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又力争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最新奇、最动心的题材,力避老生常谈和“无病呻吟”地拔高所谓的“主题”。通过小组、班级两次交流和师生互动的随机指导,降低习作难度,使学生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增进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调动储备,体会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语言就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要谱成作文这首动听的歌,我还要给你们几条习作建议,帮助你们成为“快乐小作家”。

2.课件出示写作建议。

(1)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分清自然段。

(3)如果写几件事,要注意详略得当。能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就更好了。

(4)如果写人,要注意外貌描写,人物语言、动作最好有特点,能体现人物内心情感。(可以回忆一下《卖木雕的少年》和《一面五星红旗》的写法。)

(5)如果写景,请你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能做到情景交融就更好了。

(6)如果写想象作文,希望你能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3.师生互动:结合写作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把学生平时阅读当中所积累的零散的写作知识充分激活,从感性上认识简单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突破作文的第三道门槛——我会写作。

六、草拟片段,形成自己作品

1.师:好了,同学们,内容有了,思路有了,方法有了,信心也有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大胆一些,你可以写一个精彩片段,也可以草拟一个小提纲。

2.教师组间巡视,适时给予帮助,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3.播放音乐,学生自由作文。

设计意图:学生开始写作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始终让学生处在一种兴奋、乐写的氛围中,写片段,拟提纲,就是抓住了写作的关键点,这点突破了,写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2.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通过修改习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例文。

2.学生准备:习作初稿、字典、红色钢笔。

教学过程

一、分享成功,修改作文

1.师:“文章不厌百回改!”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好的习作按照习作提示检查一下思路,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进行独立修改,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改正错别字。

2.自己修改,培养能力。(主要看看有没有丢字、落字的现象。)

3.师:下面把自己的习作跟你的学习伙伴交换一下,或者读给你的学习伙伴听听,互相提一提修改意见。

4.同桌互改,共同提高。(主要从字词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提出改正意见。)

设计意图:“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教师通过创设自改、互改、全班交流的情景,来达到提高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和体验习作乐趣的目的。

二、四人小组,合作评改

1.课件出示修改要求。

(1)首先看习作是否具体,其次才是看习作是否生动、想象是否独特。通顺的句子、段落尽量不要改。

(2)在四人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2.四人小组合作评改习作。

师:非常好,现在就是团队合作的时间了,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

3.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4.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小组的评改情况。

5.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6.教师面批面改,提高效率。(主要是从选材、立意方面进行评改。)

7.全班展示,分享成功。

设计意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力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交流氛围中形成互补,互相提高。

三、汇总成集,增强自信

1.师:这次习作让老师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你们,也看到了你们异彩纷呈的习作,我们把这次习作汇编成一个作文集,你们每个人都是编者,好不好?

2.学生给作文集起名字。

3.成集展示。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汇编成作文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改、互改,发挥伙伴学习的力量。作文,最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对于自己完成的习作都是充满了欣赏,先让他们自己改一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再由同学之间互相改一改,这样既当了小老师,又能从同学的习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体验写作成功的快乐。

范文引路

游云台山潭瀑峡

云台山在河南省焦作市东北30千米的修武县境内,是集世

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因为山势

..

险峻

........①而得名。这次游云台

..(jùn),峰壑

..(hè)之间常年云锁雾绕

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潭瀑峡。

一大早,我们的旅游车就出发了。在去潭瀑峡的路上,导

游告诉我们:潭瀑峡又名“小寨(zhài)沟”。总长两千米,三

步一泉,五步一瀑,被人们称为“潭瀑川”。

我们首先来到了龙蛇潭,它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清”!水清得都可以看到潭底了,水中的鱼儿快活地游着,岸边树木倒映水中,和鱼儿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②接着,我们看了几个瀑布,来到了“Y字瀑”。这里的“Y”字是天然形成的,十分美丽。人们争着在这里拍照留念。你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洞府——水帘洞吗?就是在这儿拍摄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一位老爷爷喝了一口这儿的泉水,活到了330岁哩!”

③我拿着瓶子去接了满满一瓶水,我要把这瓶水带回家去给爷爷、奶奶喝,愿他们都长生不老。

过了“不老泉”,我们又来到了“唐王(李世民)试剑石”“点将台”和“唐王饮马池”。

④我站到“点将台”上,感觉人好像坐在井底,故名“坐井观天”。“龙凤壁”是我们这次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⑤

这就是云台山公园的潭瀑峡,古老的传说令人陶醉,天然的美景独步天下,真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好地方。

【行文写法赏析】

?简单概括此处景点特色,给读者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

?龙蛇潭清可见底,倒影如画,小作者细致描绘出了水的清澈与景色的美丽。

?适当加入传说,不仅倍添情趣,也使习作更增魅力。

?加入历史文化景点的介绍,使文章更加充实。

?这段略写了几个景点,使得文章详略分明。

★篇章结构借鉴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本P8一10例1、2,做一做,习题1、2。 、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 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会正确计算。 课件、小棒若干条、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卡片口答:36、35、45、73、30、58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说36、35、45各个数位上的数是什么? 2、课件展示课本参观博物馆情境主题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汽车? (2)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启发学 生列出36+30=和35+34=两个算式。提问:这里为什么用加法 计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3、让学生观察比较36+30、35+34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 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揭示课题) 二、协作探究,概括方法。 A、探讨例1的计算:36+30

1、学生口算并说明口算依据,指出36+30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说一说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棒,请学生投影演示摆的过程,并边摆边说。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引导领会把哪些小棒合拼? 3 、图、式结合,理解算理。 对照小棒图指导学生学会写竖式的方法和顺序。 (1)先写数位名称“十”、“个”。 (2)分别对准数位写第一个加数36。 (3)在36的下一行和在36高位之前书写“+”号。 (4)在36的下行在十位上写3与上面的3对齐,在个位上写0与上行的 6对齐,写出另一个加数30。 (5)在两个加数的下面划“________”,相当于“=”号。 4、学生尝试笔算,引导学生阅读P9讨论:这道题在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5、P9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B、尝试探究例2的算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 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边摆边说把什么对齐),再尝试笔算。 3、指名板演笔算并口述思维过程,再同位口述计算的过程。 4、小结:例1、例2计算题除了以上发现的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5、练习:P 10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P13习题1:独立训练,指名口述图意和笔算的思维过程。 2、P13习题2:独立训练,指名板演订正。 3、课件出示错题:看谁是小医生,请判断说理。 2 3 6 5 3 5 4 7 +4 2 +2 3 +4 0 +2 6 6 4 8 7 5 6 7 4、找朋友训练:同桌比赛找出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1、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2、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3、选择拼图法使周长最短。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掌握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学会选择拼图法,使得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6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79 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2、通过找、涂、分、围的活动,建立四边形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过四边形的抽象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区分辨认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比较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第二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直观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能从图形中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 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发现法。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评价任务三:体会课文写法,并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本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要进一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等过程。例1侧重于1格表示1个单位;例2则过渡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体会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另外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的数量需要进行统计并直观地表示出来,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教学的起点。 2.注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1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课时 2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课时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4、第95页) 1.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教学设计 教材P18--21“长方体的认识及练习”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经历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各1个,观察记录表一张。学生准备长方 体 、正方体纸盒、剪刀,胶纸。 1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 点 课件演示各种几何形状的建筑物,让学生欣赏到几何学之美。 适时指导 体验数学之美,愉悦美丽心灵,激发求知欲望。 实践活动 1、“摸一摸” 摸一摸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初步了解长方体的点、面、棱。 2、“剪长方体” 适时指导 板书要点 在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及多种方式的基 础上,让学生 在做中学、学中做。感知探

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 3、“做长方体” 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 4、将探究发现填入表中。 5、组织研究成果发布会 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要求说出本组发现的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其余学生则倾听、补充、提出问题。 6、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整理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特征的?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集体评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硬纸板做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再做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教与学.使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教材 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 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的出现.本单元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 2难点:探究并初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88---P89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

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播——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一、复习铺垫: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播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第五步:课堂巩固训练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课题:认识“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95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⑶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格表示一个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请你首先认识一下天气符号,他们表示什么 天气? 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清楚的表示出? 学生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表示出来? 反馈:①我用统计表 ②我用象形统计图

师:他们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师: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边上有数据:0、1、2、3、4、5、6、7、8、9、 师:最下面一个数字是1吗? 生:下面是各种天气情况: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 师;在这个图中,最下面一个格子碰着的横线对着几?在这个图中,1个格子表示1个单位。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晴天和多云最多 生:雷阵雨最少 生:阴天比多云少3天 生:阴天比阵雨多1天 3师:和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能更清楚直观的表示数据的大小 二、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出生的月份 把上面的数据在下面用条形图表示出

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实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水平点:1、培养学生计算水平和估算的水平。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水平。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水平。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水平。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协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准确的实行计算。 水平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德育点:对学生实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使用多种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能够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

部编一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本组教材围绕“明理”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等。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 内容简说: 《文具的家》《文具的家》这篇课文文字活泼,富有童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课文主要写主人公贝贝由于年纪小而经常丢文具,在妈妈“让文具回家”的教育下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一分钟》《一分钟》讲的是主人公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动物王国开大会》这篇课文的故事非常有趣,写的是动物王国要开大会,狗熊一连通知了四次,每次都要用大喇叭喊十遍,动物们才听明白。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在先搞清楚弄明白的基础上再去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四幅插图五段文字,通过小猴子喜新厌旧,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懂得知足,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贪得无厌,三心二意,否则最终将一无所获。 教学目标: 1.会认59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会读会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好句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明理做人。 教学重难点: 1.会认59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明理做人。 课时安排: 15.《文具的家》…………………………………………………………2课时 16.《一分钟》…………………………………………………………………2课时 17.《动物王国开大会》……………………………………………………2课时 18.《小猴子下山》……………………………………………………2课时 语文园地七…………………………………………………………2课时 15. 文具的家 设计说明: 我们都有一个家,而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爱护文具,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例题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分析统计图中数据的过程,能根据条形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体会条形统计图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能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图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学会数据分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流程: 一、通过尝试、比较,引出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咱们学校即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德育处老师会考虑些什么?(天气)请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报。每种天气具体有几天?你能用统计表和方格图清楚的表示出每种天气有几天吗?拿出学习单,任务一,试一试。 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师: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位同学的。

(四种不同的层次:只涂了格子而且是密密麻麻的、只涂了格子但是分开了的、分开涂了格子还标了天气、涂了格子标了天气还标了数据。说完后将四个图同时呈现进行对比)师:一格表示一天,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出天数,和他一样的举手。 师:(第二位同学和第一位同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种更好?)和他一样的举手。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下面的同学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学生对话时教师完善统计图)他的回答你满意吗?真会虚心学习。我们继续来看第三位同学的想法。 师:和她一样的向我挥挥手。听了他的想法,第二种方法的同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真是一个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掌声总给她。第四位同学。 师:和他一样的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第四位同学和第三位同学又有什么不同。(完善图表) 师:刚才我们是在用格子的数量来表示各种天气的天数,所以我们制作做的是10.31日后15天天气统计图。 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多云有3天、阴天有6天、雨天有5天、晴天有1天。 师:你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同学,这里写的多云、阴、雨、晴,表示的是(天气),这条水平方向的线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横轴。说一遍(横轴)。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余文田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2~36页。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1 第一课时平均分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12~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020年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作者:米兰花香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4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找出文中对威尼斯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插播背景音乐,边看边介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法国有埃菲尔铁塔,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威尼斯则有其独特的小艇。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如大街上的汽车,如此神奇的景象,实在是令人好奇。 2.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3.导入新课: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进行识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纵(zòng)横、船艄(shāo)、窗帘(lián)、祷(dǎo)告、哗(huá)笑、码(mǎ)头。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艇、艄、翘、祷、雇、簇”,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1自然段) (2)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第2~3自然段)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 一、单元教学意义 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 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 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学情分析: 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学会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数据描述方法---折线统计图,结合具体实例,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了探索和尝试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体会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要点与程序。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所反映数据的本质及规律。 单元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知识结构: 单式折线统计图例1 拆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例2 课时安排: 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法和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_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_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单元内容:第七单元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课时安排:大约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一) 教学内容:课本P94、95。教学目标: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二、探索新知 1、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小猫小狗小兔小鸡(或用表格文字打钩:学生活动。 (2)、合作完成数据统计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单元重点: 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作用。 单元难点: 根据不同的统计表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通过熟悉的事例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会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刚刚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素材,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之后,对已经学过的三类统计图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使学生学会根据统计目的,结合不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单元知识结构: 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例1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例2 节约用水 课时安排:本单用4 课时 课时划分: 扇形统计图...................... 2 课时 练习二十一...................... 1 课时

节约用水........................ 1 课时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 页的例1 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法: 学 加强合作,归纳整理 法: 教学准备: 教 课件。 师: 学生:收集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能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教学例1。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与奇数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就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就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与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与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就是不就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与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1)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就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就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就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都就是整数,商也就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就是2与6的倍数,2与6就是12的因数。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七单元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童话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幽默,巧妙启迪学生悦纳自我,热爱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大象的耳朵》写了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有问题,大象便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了起来,结果给他带来了烦恼,最后大象明白了耷拉耳朵的好处。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人云亦云,要有主见。 《蜘蛛开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蜘蛛当成一个没有经验、不会经营的小商人,写他开口罩店、围巾店、袜子店都没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复杂,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青蛙卖泥塘》讲述一只不愿住在烂泥塘里的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听从小动物们的建议,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环境,最后舍不得卖掉泥塘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环境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小毛虫》写了一条可怜而又笨拙的小毛虫羽化成为美丽的蝴蝶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只有做好自己的事,不怕困难,才会取得成功。 “语文园地七”让学生认读11个生字,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体会比喻修辞的运用,培养写字能力。朗读、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以及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培养学生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另外,重点进行写话的练习,启发学生积极表达内心想法,培养写作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生字,学会多音字;朗读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所讲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启发学生从童话中悟得成长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读准多音字。 2.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3.体会比喻手法表达的妙处,学会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句。 4.朗读、背诵“日积月累”中的《二十四节气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