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名解问答

西医名解问答

二. 名词解释
1.发热2.稽留热3.弛张型4.间歇热型
5. 咳嗽6. 呼吸困难7. 心源性哮喘8. 发绀(又称紫绀)9. 牵涉痛10. 心悸11. 呕吐12. 呕血13. 腹泻14. 便秘15. 黄疸16. 显微镜血尿17. 头痛18. 眩晕19. 晕厥20. 意识障碍21. 咯血
二. 名词解释
1.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3.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4.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5.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6.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7.重度呼吸困难。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心源性哮喘”。
8.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9.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称牵涉痛。
10.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博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大和心律失常有关。
11.呕吐是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2.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3.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4.是指排便频率减少,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15.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6.血尿轻症者尿色正常,须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称为显微镜血尿。
17.头痛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
18.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19.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21.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

第二篇问 诊

二. 名词解释
1. 问诊2. 现病史3. 主诉4. 既往史5. 系统回顾6. 婚姻史7. 家族史
二. 名词解释
1. 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吏等资料的过程。
2. 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痛苦(症状或体征)及经过的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
3. 病史中的主体部分.记述患者从开始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及诊治的全过程。
4.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现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5. 避免在问诊过程中患者或医生所忽略或遗漏的除现病以外的其他各系统的疾病而设立的问诊内容。
6. 包括未婚或已婚,结婚年龄,对方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夫妻关系等。
7. 家族史包括患者父母与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与疾病情况;有无与患者同样的疾病;有无与遗传有关的疾病等。
第三篇检体诊断
二. 名词解释
l. 体格检查2. 视诊3. 触诊4. 浅部触诊法5. 深部滑行触诊法6. 双手触诊法7. 深压触诊法8. 冲击触诊法9. 叩诊10.间接叩诊法11.直接叩诊法12.听诊13.嗅诊
二. 名词解释
1.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2. 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3. 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4. 浅部触诊法:是以一手轻放于被检查的部位,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调动作,轻柔的进行滑动触摸。
5. 深部滑行触诊法:检查者以并拢的2、3、4指端,逐渐触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并在其上作上下左右滑动触摸;如为肠管或条索状包块,则需作于长轴相垂直方向的滑动触诊。
6. 双手触诊法: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或脏器向右手方向推动,此除可发挥固定作用外,同时又可使被检查的脏器或包块更接近体表,有助于右手的触诊。
7. 深压触诊法:以拇指或并拢的2~3个手指逐渐深压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和胆囊压痛点等。
8. 冲击触诊法:又称浮沉触诊法。以3~4个并拢的手指取700一900角,置于腹壁上拟检查的相应部位,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此时指端下可有腹腔脏器浮沉的感觉。
9. 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振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10.间接叩诊法:检查者以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

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
11.直接叩诊法:以右手中间3指的掌面或指端直接拍击或叩击被检查的部位,借拍击或叩击所产生的反响和指下的振动感来判断病变的情况。
12.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13.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一般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 自主体位2. 被动体位3. 强迫体位4. 辗转体位5. 强迫停立位6. 蜘蛛痣7. 玫瑰疹
8. 角弓反张位9. 满月面容10.二尖瓣面容11.肝掌
二. 名词解释
l. 自主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2. 被动体位:被动体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
3. 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
4. 辗转体位:患者辗转反侧,坐卧不安。
5. 强迫停立位:在步行时心前区疼痛突然发作,患者常被迫立刻站立,并以右手按抚心前部位,待症状稍缓解后,才继续行走。
6.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7. 玫瑰疹:是一种鲜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3mm,因病灶周围血管扩张所致,检查时拉紧附近皮肤或以手指按压可使皮疹消退,松开后又复出现,多出现于胸腹部。
8. 角弓反张位:患者颈及脊背肌肉强直,出现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弓形。
9. 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
10.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11.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头部及其器官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 方颅2. 落日现象3、Kayser—Fleischer环4. 集合反射5. 酒渣鼻6. 鼻翼扇动7. 麻疹粘膜斑8. 镜面舌9. 草莓舌10. 眼球震颤
二. 名词解释
1.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见于小儿佝偻病或先天性梅毒。
2.落日现象:额、顶、颞及枕部突出膨大呈圆形,颈部静脉充盈,对比之下颜面很小。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称落日现象,见于脑积水。
3.Kayser—Flelscher环:角膜边缘出现黄色或棕褐色的色素环,环的外缘较清晰,内缘较模糊,称Kayser-Fleischer环,是铜代谢障碍的结果,见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4.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lm以外的目标(通常是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将目标迅速移近眼球(距眼球约10Cm处),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

称为集合反射。
5.酒渣鼻:鼻尖和鼻翼处皮肤发红,并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组织肥厚,称酒渣鼻。
6.鼻翼扇动:吸气时鼻孑L开大,呼气时鼻孔回缩,见于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发作时。
7.麻疹粘膜斑:在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处出现帽针头大小的白色斑点,为麻疹的早期特征。
8.镜面舌:亦称光滑舌,舌头萎缩,舌体较小,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9.草莓舌:舌乳头肿胀、发红类似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的病人。
10.眼球震颤:双侧眼球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称为眼球震颤。
颈部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 颈静脉怒张2. Oliver征3. 颈后三角4. 颈前三角5. 肝颈静脉回流征
二. 名词解释
1. 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若取300~450的半卧位时颈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
2. 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向后下,因而每随心脏搏动可以触到气管的向下曳动,称为Oliver征。
3. 颈后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4. 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
5. 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肺部检查
二.名词解释
1.Louis角2.三凹症3.鸡胸4.肋膈沟5.扁平胸6.桶状胸7.间停呼吸8.潮式呼吸9.Kussmaul呼吸10.语音震颤11.胸膜摩檫感12.管状呼吸音 13.漏斗胸14.佝偻病串珠15.胸式呼吸16.支气管语音17.腹式呼吸18.捻发音19.Traube's鼓音区20.干哕音
二、名词解释:
1. Louis角:是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的突起,与第二前肋骨连接,为计数肋骨顺序标志。
2.三凹症:吸气性呼吸困难时用力吸气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3.鸡胸:胸廓的上下径较短,前后径比左右径稍长,胸骨下端前突,见于佝偻病。
4.肋膈沟:胸部前下肋骨外翻,自胸骨剑突沿膈肌处向内凹陷,形成一带状沟。
5.扁平胸:胸廓前后径短于左右径的一半。
6.桶状胸:胸廓前后径等于左右径,呈圆桶状。
7.间停呼吸:指呼吸节律改变,在正常呼吸数次数次后暂停一段时再出现呼吸, 周而复始。 提示呼吸中枢功能严重障碍。
8.潮式呼吸:指呼吸节律由浅慢变 深快再由深快变浅慢, 重复的周期性呼吸。
9.Kussmaul呼吸:见于尿毒症,酮症酸中毒等
10.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自声门的语音产生声波振动,沿

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至胸壁,可用手感知。
11.胸膜摩檫感:胸膜炎时,呼吸时两层胸膜互相摩擦,触诊时有如皮革互相摩擦的感觉,称为胸膜摩檫感。
12.管状呼吸音 :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听到了支气管呼吸音,则为管状呼吸音
13.漏斗胸: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称漏斗胸。见于佝偻病患儿。
14.佝偻病串珠:在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的球形突起,形成串珠状,因发生于佝偻病患儿,故称佝偻病串珠。
15.胸式呼吸:成年女性在呼吸时以肋间肌的运动为主,表现为胸廓的运动幅度较大,称为胸式呼吸。
16.支气管语音:当肺组织发生实变时,病变部位的语音共振强度和清晰度均增加,称为支气管语音。常同时伴有语音震颤增强、叩诊浊音和听及管样呼吸音。
17.腹式呼吸:正常男性和儿童呼吸时以膈肌的运动为主,表现为胸廓的下部和上腹部的运动幅度较大,称为腹式呼吸。
18.捻发音:一种极细而均匀一致的湿罗音,多在吸气的终末听及,颇似在耳边用手指捻搓一束头发时所发出的声音,故名捻发音。是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因分泌物存在而互相粘着陷闭,当吸气时被气流冲开重新充气所发出的高调的细小爆裂音。
19.Traube's鼓音区:正常胸部叩诊为清音,在左侧腋前线下方因有胃泡的存在,叩诊呈鼓音,称为Traube's鼓音区。
20.干罗音:是指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

心血管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心尖搏动 2.负性心尖搏动 3.震颤 4.心包摩擦感 5.主动脉型心 6.二尖瓣型心 7.钟摆律 8.奔马律 9.心音分裂 10.开瓣音 11.心包叩击音 12.心脏杂音 13.额外心音 14.水冲脉 15.奇脉 16.交替脉 17.毛细血管搏动征 18.Duroziez双重杂音
二. 名词解释
1.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胸壁对应部位,使局部肋间组织向外搏动。
2.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见于粘连性心包炎。
3.是指用于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又称猫喘,为器质性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当心包膜发生炎症时,由于心包膜表面粗糙,在心脏搏动时两层粗糙的心包膜互相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可在心前区触及的一种连续振动感。
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时均导致左心室肥大,心浊音界改变为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近似直角,使心浊音界呈靴形,也称主动脉型心。
6.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外扩大,心腰饱满或膨出,心浊音界如梨形。
7.心肌严重受损时,第一心音失去原有的低钝性质,而与第二心音相似

,且多有心率增快,舒张期缩短,几与收缩期相等,极似钟摆之“dida”声,称为钟摆律。
8.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理性S3或S4,与原有的S1、S2组成的节律,在心率加快时(>100/min),极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
9.因左右心室活动较正常不同步的时距明显加大,听诊时出现—个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10.二尖瓣狭窄时的心室舒张早期,血液自左心房迅速流入左心室,房室瓣开放突然停止而产生振动,于是在S1之后出现一个高调清脆的附加音,叫开瓣音,也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l1.指缩窄性心包炎时,在S2之后的0.1s出现的一个较响的短促声音。是由于心室舒张期快速充盈阶段受到心包缩窄的阻碍而被迫骤然停止使心室壁振动而致。
12.是指除心音和额外心音之外,由心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产生的异常声音。
13.指在原有心音之外,额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心音。
14.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潮水冲涌,故名水冲脉。是由于脉压增大所致。
15.是指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16.是一种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多因心肌受损,心室收缩强弱交替所致。
17.用手指轻压患者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患者口唇粘膜,引起红、白交替的节律性微血管搏动现象。是由于脉压增大所致。
18.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股动脉上,稍加压力,即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皆可出现,不连续的双重杂音,称Doroziez双重杂音,是由于脉压增大所致。
腹部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腹部膨隆 2.舟状腹 3.板状腹 4.胃型和肠型 5.Gery—Turner征 6.海蛇神头(水母头) 7.肝颈静脉回流征 8.肝震颤 9.Murphy征 10.液波震颤 11.移动性浊音 12.Courvoisier征 13.胃泡鼓音区 14.尺压试验 15.肠鸣音
二. 名词解释
1.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的水平面,外观呈凸起状,称腹部膨隆,可因生理状况如肥胖、妊娠或病理状况如腹水、巨大肿瘤等引起。
2.平卧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呈舟状,称舟状腹。
3.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4.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称胃型或肠型。
5.左腰部皮肤呈蓝色,为血液自腹膜后间隙渗透到侧腹壁的皮下所致。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6.门脉高压显著时,于脐部可见到一簇曲张静脉向四周放射,如水母头状,又称海蛇神头。
7.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静脉怒张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

阳性。
8.用浮沉触诊法中当,手指压下时,如感到一种微细的震动感,称为肝震颤,可见于肝包虫病。
9.以左手拇指腹在胆囊点处用力按压腹壁,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如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Murphy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10.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称液波震颤,又称波动感。
11.移动性浊音是指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现象,是发现有无腹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
12.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而发生黄疸逐渐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且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征。
13.胃泡鼓音区即Traube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叩诊呈半圆形,为胃内穹窿含气而形成。
14.用以鉴别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的一种试验。方法是让患者仰卧,用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搏动可经囊肿传至硬尺,使硬尺发生节奏性跳,若为腹水则无此跳动。
15.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称为肠鸣音。
脊柱与四肢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匙状甲 2.杵状指 3.膝外翻 4.膝内翻 5.足内、外翻 6.平跖足 7.腱鞘囊肿
二. 名词解释
1.匙状甲又称反甲,表现为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干、脆、有条纹。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2.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或鼓槌状指。
3.双膝关节靠近时,两小腿斜向外方呈“X”形弯曲,使两脚的内踝分离,称为膝外翻或“X”形腿畸形。
4.双脚内踝部靠拢时两膝部因两侧胫骨向外侧弯曲而呈“O”型,称膝内翻或“O”形腿畸形。
5.足掌部活动受限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称为足内翻;足掌部呈固定性外翻,外展,称足外翻。足内、外翻多见于先天性畸形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6.足底变平,直立时足底中部内侧也能着地,称平跖足或甲板脚,多为先天性异常。
7.腱鞘囊肿多发生在腕关节背面或桡侧,为圆形无痛性隆起,触之韧,推之可沿肌腱的垂直方向稍微移动。
神经系统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瘫痪 2.偏瘫 3.单瘫 4.截瘫 5.交叉瘫 6.肌力 7.肌张力 8.肌张力增加9.肌张力减弱 10.震颤 11.舞蹈样运动 12.手足徐动 13.摸空症 14.共济失调15.不随意运动 16.复合感觉 17.浅反射 18.深反射 19.肱二头肌反射20.肱三头肌反射 21.病理反射 22.Babinski征 23.阵挛
二. 名词解释
1.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称为瘫痪。
2.偏瘫为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并伴有同侧中枢性面瘫及舌瘫。
3.单瘫为单一肢体的随意运动

丧失。
4.截瘫多为双侧下肢随意运动丧失,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
5.交叉瘫为一侧脑神经损害所致的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
6.肢体作某种主动运动时肌肉最大的收缩力称为肌力。
7.肌张力是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8.肌张力增加是指触摸肌肉时有坚实感,作被动检查时阻力增加。
9.肌张力减弱是指触诊时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肌张力减低,可表现关节过伸。
10.震颤是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所引起的一种肢体摆动动作。
11.舞蹈样运动为肢体的一种快速、不规则、无目的、不对称的运动,持续时间不长,在静止时可发生,也可因外界刺激、精神紧张而发作。
12.手足徐动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续的伸展扭曲作,可重复出现且较有规则。
13.摸空症表现为上肢以肘、腕、手关节为主的一种无意识摸索动作。
14.共济失调是指动作不协调且有平衡障碍。
15.不随意运动亦称不自主运动,是由随意肌不自主地收缩所发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
16.复合感觉包括包肤定位感觉,两点辨别感觉,实体辨别感觉等,这些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故也称皮质感觉。
17.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反应称浅反射。
18.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是通过深部感受器完成的,称深反射。
19.肱二头肌反射是指医师以左手托扶患者屈曲的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用叩诊锤叩击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
20.肱三头肌反射是指医师以左手托扶患者屈曲的肘部,然后以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突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正常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21.病理反射是指锥体束病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的踝和趾背伸的反射作用。
22.用钝竹签由后向前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掌关节处再转向踝趾侧,若踝趾背伸,余四趾呈扇形展开,称Babinski征阳性,见于锥体束损害。
23.在深反射亢进时,用持续力量使被检查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则该深反射涉及的肌肉就会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
第四篇 实验诊断
二. 名词解释
1.肾清除率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3.浓缩稀释试验4.网织红细胞5.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6.中性粒细胞核象7.溶血性贫血8.中毒颗粒9.肾性糖尿10.渗出液
. 名词解释
1.肾清除率:是指双肾于单位时间(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所含的某物质全部清除,结果以ml/min或L/24h表示。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见于严重的感染。
3.浓缩稀释试验: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病人的尿量

和尿比重的变化,用以判断肾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4.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 ),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蓝色点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5.正常色素性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中呈淡桔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淡染区,具有此类特征的红细胞被称之为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6.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分叶情况,它反映了粒细胞的成熟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7.溶血性贫血:指各种原因导致RBC 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造血功能不能补偿其损失时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8.中毒颗粒: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9.肾性糖尿 :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10.渗出液: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第五篇 影像诊断
第六篇 心电图检查
二. 名词解释
1. 导联2. 平均心电轴3. 低电压4. 异常Q波5. 逆行P波6. 肺型P波7. 冠状T波8. 窦性心律9. 干扰10. 预激综合征
二. 名词解释
1.导联:将电极板放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用导线分别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为导联°
2.平均心电轴:平均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通°常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3.低电压: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披群振幅(正向波与负相波的绝对值相加)都小于0.5rev,六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相波的绝对值相加)都小于0.8rev,称为低电压°
4.异常Q波:Q波的时间≥0.04S;振幅≥同导联中R波的1/4,称为异常Q波°
5.逆行P波:P波在I、H、aVF、导联倒量,在aVR导联直立,称为逆行P波°
6.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Stay,称“肺型P波”°
7.冠状T波: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称之为“冠状T波”°
8.窦性心律: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9.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10.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之外,激动经由附加的传导束提前到达心室,使一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

第一篇 常见症状
四. 问答题
1.发热的分有哪几度?
2.对发热为主诉的患者问诊要点包括哪些?
3.以咳嗽与咳痰为

主诉的患者,您在病史询问时应包括哪内容(要点)?
4.吸气性与呼气性呼吸困难各有何特点?
5.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有何区别?
6.从实验室检查方面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瘀积性黄疸。
7.如何鉴别咯血与呕血?
四. 问答题
1.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趋高热41℃以上
2.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诱因;
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③多系统症状询问
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⑤诊治经过
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治疗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3.1)发病年龄、咳嗽病程、起病方式、与昼夜或季节气候关系
2)咳嗽程度、音色、连续性、发作性、单声咳嗽
3)是否伴有发热、胸痛、气喘
4)痰的性状、量、有何特殊气味,是否伴有血痰或咯血。
5)体位对咳痰有何影响等。
4.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且显著困难,重者出现“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气性喉鸣。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
5.中心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发绀的特点是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见于粘膜(包括舌及口腔粘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温暖。周围性发绀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发绀的特点是常见于肢体末稍与下垂部位(如肢体、耳垂、鼻尖)这些部位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可消失。
第二篇问 诊
四 . 问答题
1.问诊的内容有哪些?
2.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3.既往史的内容包括哪些?
4.个人史的内容包括哪些?
5.系统回顾应记录那些系统的主要症状?
四.问答题
1.问诊的内容有:①一般项目,②主诉,⑧现病史,④既往史,⑤系统回顾,⑥个人史,⑦婚姻史,⑧月经史和生育史,⑨家族史。
2.现病史包括:①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的发展与演变,③伴随症状,⑥诊治经过,⑦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3.既往史包括患者的既往的健康情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现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4.个人史包括:
(1)社会经历: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和居留时间(尤其是疫源地和地方病流行区)、受教育程度,经济生活和业余爱好等。
(2)职业及工作条件:包括工种、劳动环境、对工业毒物的接触情况及时间。
(3)习惯与嗜好:起居与卫生习惯、饮食的规律与质量;烟酒嗜好时间与摄人量,以及其他异嗜物和麻醉药品、毒品等。
(4)有无

不洁性交史,有否患过淋病性尿道炎、尖锐湿疣、下疳等。
5.系统回顾应记录的主要内容:头颅五官、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系统、造血系统、肌肉与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状态。
第三篇检体诊断
四、 问答题
1. 视诊包括哪些内容?
2. 浅部触诊法适用于检查哪些内容?
3. 深部触诊法包括哪些?简述其触诊方法及临床意义。
4. 实施间接叩诊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5. 对正常人体叩诊时可出现哪些叩诊音?各出现在什么部位?
6. 听诊时注意事项有哪些?
7. 简述五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四. 问答题
1. 视诊内容包括全身一般状态视诊,局部视诊,和特殊部位视诊。全身一般状态视诊内容有患者的年龄、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步态、姿势等。局部视诊内容有患者的皮肤、粘膜、舌苔、头颈、胸廓、腹形、四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特殊部位的视诊内容有鼓膜、眼底、胃肠粘膜等,但需借助耳镜、眼底镜、内镜等仪器帮助检查。2. 浅部触诊法适用于检查体表浅在病变,如皮肤、关节、软组织、浅表淋巴结、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精索等。浅部触诊一般不引起患者的痛苦,也不至于引起肌紧张,因此更适于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包块和某些肿大脏器等。
3. 深部触诊法包括
(1)深部滑行触诊法:检查时嘱患者张口平静呼吸,双下肢屈曲,尽量使腹肌松弛。医师同时以并拢的二、三、四肢末端逐渐触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该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部触诊法:以1~2个手指逐渐深压,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立腹腔压痛点。
(4)冲击触诊法:以3—4个并拢的手指,取70‘~90‘角,置放于腹壁上相应部位,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指端浮沉的感觉。该触诊法一般只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难以触及者。
4. 实施间接叩诊法叩诊时应注意:①左手中指第二指应紧贴叩诊部位;②右手中指指端不要叩在板指关节上;③叩击方向应与体表垂直;④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为主,避免肘、肩关节参加运动;⑤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每个叩诊部位每次只连续叩击2~3下;⑥叩诊时除注意音响的特点外,还应注意板指下振动感的差异;⑦叩诊力量的轻重应视不同的检查部位,病变组织的性质、范围

大小或位置深浅等具体情况而定。
5. 正常人体叩诊可出现清音、鼓音、浊音和实音四种叩诊音。清音主要出现在肺部;鼓音主要出现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浊音主要出现于心或肝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部分;实音主要出现于心或肝、肌肉等区域。
6. 听诊时注意事项包括:①环境要安静温暖、避风;②根据病情嘱患者采取适当体位;③听诊器耳件方向应正确,体件紧贴被检查部位;④注意力要集中,听心音时要摒除呼吸音的干扰,听肺部时也要排除心音的干扰。
7. 清音见于正常肺部。浊音见于心脏或肝脏被肺覆盖的部分,病理情况下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等。实音正常见于心脏、肝脏等实质性脏器,病理情况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及肺实变等。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部的胃泡鼓音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空洞、气胸、气腹等。过清音主要见于肺气肿。
一般检查
四. 问答题
1. 何谓一般检查?一般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2. 体温测量发生误差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3. 皮肤或粘膜下出血按出血直径如何区分?常见于什么病?
4. 何谓蜘蛛痣?如何形成?如何检查?
5. 试述表浅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6. 根据水肿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几度?如何区分?
7. 性别与疾病的关系反映在哪些方面?
四. 简答题
1. 一般检查是对患者全身状态的概括性观察。一般检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发育与营养、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姿势、步态、皮肤和淋巴结等。
2. 体温测量发生误差的常见原因有:
(1)测量前未将体温计的汞注甩到36~C以下,致使测量结果高于实际体温。
(2)采用腋测法时,由于患者明显消瘦、病情危重及神志不清而不能将体温计夹紧,致使测量结果低于实际体温。
(3)检测局部存在冷热物品或刺激时,可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如用温水漱口、局部放置冰袋或热水袋等。
3. 皮肤或粘膜下出血直径不超过2mm的称为瘀点;直径为3—5mm者为紫癜;直径5mm以上者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皮肤粘膜下出血常见于造血系统疾病、重症感染、某些血管损害的疾病以及工业毒物或药物中毒等。
4.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肝对体内雌激素的灭能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其出现部位大多在上腔静脉分布区域内,检查时用指尖或火柴杆压迫痣的中心(即中央小动脉干部),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退色,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
5. 表浅淋巴结的检查顺序为: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

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窝等。
6. 根据水肿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1)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
(2)中度: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组织下陷,平复缓慢。
(3)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低部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此外,胸腔、腹腔、鞘膜腔内可见积液,外阴部亦可见严重水肿。
7. 性别与疾病的关系反映在三个方面:
(1)性别和某些疾病的发生率有关临床上,甲状腺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女性为多见,而甲型血友病仅见于男性。
(2)某些疾病对性征的影响肾上腺皮质肿瘤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女性患者出现男性化;而肝硬化所致的睾丸功能受损。肾上腺皮质肿瘤及某些支气管肺癌可使男性乳房发育,以及其他第二性征,如皮肤、毛发、脂肪分布及声音等发生改变。
(3)性染色体异常对性别和性征的影响性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均可影响性发育和性征,导致两性畸形。
头部及其器官检查
四. 问答题
1. 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集合反射的检查方法。
2. 试述鼻窦压痛检查法。
3. 试述扁桃体肿大分度法。
4. 腮腺肿大见于什么病?各有何特征?
四、问答题
1. (1)对光反射:直接对光反射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免对检查眼有照射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正常人当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
(2)集合反射:嘱患者注视lm以外的目标(手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10cm处),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动眼神经功能损害、睫状肌和双眼内直肌麻痹时集合反射消失。
2. 各鼻窦区压痛检查法如下:
(1)上颌窦:医师用双手固定于病人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置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询问患者有无压痛,并比较两侧压痛有无区别。也可用右手中指指腹叩击颧部,并询问有否叩击痛。
(2)额窦:一手扶持病人枕部,用另一拇指或示指置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向上按压。或以两手固定头部,双手拇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向后、向上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异。也可用中指叩击该区,询问有无叩击痛。
(3)筛窦:双手固定病人两侧耳后,双侧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
(4)蝶窦:因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3. 扁桃体肿大可分

为三度。扁桃体不超过腭咽弓者为I度;超过腭咽弓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4. 腮腺肿大见于:
(1)急性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迅速胀大,先为单侧,继而可累及对侧,检查时有压痛,急性期能累及胰腺、睾丸或卵巢。腮腺导管结石时腮腺肿大,进食时肿胀和疼痛加重。Mikulicz综合征除腮腺肿大外,还同时有泪腺、颌下腺肿大,但皆为无痛性。
(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发生于抵抗力低下的重症病人,多为单侧性,检查时在导管口处加压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多见于胃肠道术后及口腔卫生不良者。
(3)腮腺肿瘤:混合瘤质韧呈结节状,边界清楚,可有移动性;恶性肿瘤质硬、有痛感,发展迅速,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伴有面瘫。
颈部检查
四. 问答题
1. 试述甲状腺肿大的分度标准。
2. 试述甲状腺的触诊注意事项。
3. 试述各鼻窦区压痛的检查方法。
4. 试述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5. 试述肝颈静脉返流征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6. 简述气管移位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7. 如何鉴别颈动脉和颈静脉搏动?
8. 试述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9. 简述颈部的分区。
四. 简答题
1. 一度不能看出肿大胆能触及;二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三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
2. 注意其大小、硬度、光滑,有无结节,压痛,两侧是否对称,有无细震颤
3. 上颌窦:医生双手固定于病人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别置于鼻翼两侧水平线与通过瞳孔向下垂直的交叉处,向后按压 。
额窦: 一手扶持病人枕部,用另一手置于眼眶上面内侧用力向后按压。
筛窦: 一手扶持病人枕部,以另一只手拇指置于鼻根部与眼内角之间向筛窦方向加压
4. 甲状腺机能亢进: 质地多较柔软,可触及细震颤或能听声嗡鸣样血管杂音
单纯性甲状腺肿: 腺体肿大很突出,可为弥漫性或结节性
甲状腺癌: 包块可呈结节状,不规则,质硬
5. 肝颈静脉回流征指按压肿大的肝脏时,则颈静脉充盈更为明显,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见于右心衰竭。
6. 检查时让病人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医师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根据气管的偏移方向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如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瘤以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而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7. 颈动脉搏动和颈静脉搏动的鉴别要点是:颈静脉搏动柔和,范围弥散,触诊时

无搏动感;而颈动脉搏动比较强劲,为膨胀性,搏动感明显。
8. 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1)视诊: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及对称性。正常人甲状腺外观不突出,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可略增大,检查时嘱被检查者做吞咽动作,可见甲状腺随吞咽动作而向上移动,如不易辨认时,再嘱被检查者两手放于枕后,头向后仰,再进行观察即较明显。
(2)触诊:包括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的检查:①甲状腺峡部: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查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感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请受检者吞咽,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长大和肿块。②甲状腺侧叶:a. 前面触诊:一手拇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 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b. 后面触诊:一手中、示指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3)听诊:当触到甲状腺肿大时,将钟型听诊器直接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如听到低调的连续性静脉”嗡鸣〃,音,对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很有帮助。另外在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者还可听到收缩期动脉杂音。
9. 根据解剖结构,颈部每侧又可分为两个大三角区域:(1)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2)颈后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肺部检查

四.问答题
1.胸部的主要垂直划线有哪些?
2. 试述影响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强弱和音调高低的因素。
3.语音震颤增强和减弱的临床意义。
4.简述湿罗音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5.简述干罗音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6.简述肺气肿的体征。
7.简述肺实变的体征。
8.简述胸腔积液的体征。
9.简述气胸的体征。
10.简述正常人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制和听诊部位。
11.简述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其常见原因。
12.简述异常肺泡呼吸音的种类和临床意义。
四.简答题
1.有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下角线、后正中线
2. 影响叩诊音响的主要因素有:胸壁组织增厚,胸廓骨骼支架改变,肺泡含气量,弹性张力的变化
3.减弱或消失 ①肺泡含气过多;②支气管阻塞:③大量胸腔积液、气胸;④胸膜肥厚、粘连; ⑤胸壁皮下气肿
语颤增强

① 肺实变;② 肺内大空腔
4. 持续时间较短,且断续一次连续出现多个,多在吸气相出现,吸气末更清楚,部位性质不易变换,中、小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消失或出现。
意义:①局限:肺炎、肺结核、支扩 ②双肺广泛:急性肺水肿,严重支气管肺炎③双肺底:肺淤血——心功能不全,支气管肺炎
5. 持续时间较长,音调较高 ,吸、呼均可听到,以呼气为著 ,性质、强度、部位及数量易变换。
意义:双侧见于: 慢支,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
6. 视: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
触:语颤降低,呼吸动度降低;
叩:过清音,肺下界下降,移动度降低;心浊音界变小,肝浊音界下移;
听: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散在干、湿性罗音
7. 视诊:呼吸运动下降(患侧)。
触诊:语颤增强,呼吸运动降低,胸膜摩嚓感。
叩诊:浊音
听诊 :肺泡呼吸音减弱,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或混合呼吸音,湿性罗音, 胸膜摸嚓音,听觉语音增强
8. 视:患侧饱满,呼吸运动降低;
触:气管偏向健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浊或实,患侧心界叩不出,健侧移位;
听: 积液区:呼吸音降低或消失;积液区上:管状呼吸音
9. 视: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触:气管移向健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鼓音,心界向健侧移位,右侧肝浊音界下降
听:呼吸音消失
10. 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产生机制和听诊部位:(1)支气管呼吸音:为吸人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颇似抬舌后呼气时发出的“哈”音,音响强而调高。听诊部位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2)肺泡呼吸音:是由于空气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时,引起肺泡弹性的变化和气流的振动所形成的声音。在大部分肺野内均可听及。
11.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其常见原因: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也称管样呼吸音。其常见原因为(1)肺组织发生实变,(2)肺内大空腔,(3)压迫性肺不张。
12. 异常肺泡呼吸音的种类和临床意义:(1)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是由于进入肺泡内的空气流量减少和流速减慢。见于胸廓活动受限,如胸痛;呼吸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支气管阻塞,如慢性支气管炎;压迫性肺膨胀不全,如胸腔积液;腹部疾病,如大量腹水。(2)肺泡呼吸音增强,双侧增强与呼吸运动和通气功能增强有关,见于,如运动,缺氧;机体需氧量增加,如贫血;血液酸度增高,如酸中毒。单侧增强见于一侧胸肺病变引起肺泡呼吸音减弱,而健侧代偿性增强。(3)呼气音延长,由

于下呼吸道部分阻塞、痉挛或狭窄所致,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4)断续性呼吸音,由于肺内局限性炎症或支气管狭窄,使空气不能均匀进入肺泡引起,又称齿轮样呼吸,见于肺结核和肺炎。(5)粗糙性呼吸音为支气管粘膜轻度水肿或炎症浸润造成不光滑或狭窄,使气流进出不畅引起,见于支气管或肺部炎症的早期。
心血管检查
四. 问答题
1.如何鉴别右室肥大或腹主动脉瘤所引起的剑突下搏动?
2.心脏震颤是怎样产生的?有何临床意义?
3.写出心脏各瓣膜听诊区名称及部位。
4.心脏震颤常见于哪些疾病?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及疾病的关系如何?
5.写出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6.试述心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7.如何区别S1与S2?
8.第二心音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9.第二心音分裂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10.开瓣音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11.舒张早期奔马律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12.简述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13.心脏杂音强度如何分级?
14.如何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杂音?
15.试述奇脉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16.典型二尖瓣狭窄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17.典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18.典型心包积液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四. 问答题
1.嘱患者深吸气,如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或以手指平放于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从剑突下向上后方加压,如搏动冲击指尖且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如搏动冲击掌面且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
2.心脏震颤是由于血流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病变。
3.(1)二尖瓣区 位于心尖部
(2)肺动脉瓣区 胸骨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区 胸骨右缘第2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胸骨左缘第3肋间
(5)三尖瓣区 胸骨体下端左缘
4.心脏震颤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及疾病的关系见下表:
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期 部位 疾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肺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 心尖部 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2肋间 动脉导管未闭
5.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1)心脏疾病:左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

移位;右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左右室皆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
(2)胸部疾病: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时,心尖搏动稍向健侧移位;—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时,心尖搏动稍向患侧移位;
侧卧位时,心尖搏动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时,心尖搏动向上移位。
6.(1)第一心音(S1):主要是心室开始收缩时二、三尖瓣突然关闭振动所产生,其他如心室壁和血管壁的振动、半月瓣的开放、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终末部分也参与S1的形成。S1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2)第二心音(S2),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心室开始舒张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瓣膜振动所产生,其他如血流加速和对大血管壁冲击引起的振动、房室瓣开放、心室肌舒张、乳头肌和腱索的振动也参与S2的形成。S2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
(3)第三心音(S3):是由于心室快速充盈时,血流冲击心室壁引起室壁(包括乳头肌和腱索)振动所致。可见于部分正常儿童及青少年。
(4)第四心音(S4):一般认为与心房收缩有关。正常人听不到。
7.S1与S2区别如下:①S1音调较低(55~58Hz),S2音调较高(62Hz);②S1强度较响,S2强度较S,为低;⑧S1性质较钝,S2性质较S1清脆;④S1历时较长(持续约0.1s),S2历时较短(0.08s),⑤S1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S2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⑥S1在心尖部听诊最清晰,S2在心底部听诊最清楚。
8.(1)S2增强: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A2)增强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主要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增强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增高所致。主要见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衰竭及伴有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
(2)S2减弱;A2减弱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粘连或钙化等。P2减弱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主要见于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9.S2分裂是由于主、肺动脉瓣关闭时间明显不同步所声生,临床较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理分裂:见于大多数正常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深吸气末可听到S2分裂,呼气时消失。
(2)通常分裂:是S2分裂的最常见类型,是由于某些疾病使右室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迟于主动脉瓣关闭。或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提前。前者常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后者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室

间隔缺损等。
(3)固定分裂:是指分裂几乎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分裂的两个成分的时距相对固定。常见于房间隔缺损。
(4)反常分裂;又称逆分裂,是指主动脉瓣关闭迟于肺动脉瓣,即P2在前,A2在后,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变宽,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等。
10.开瓣音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是二尖瓣狭窄的重要体征之一,是由于心室舒张早期血液自左心房快速经过狭窄的二尖瓣口流入左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到一定程度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其听诊特点是:①音调较高,②响亮、清脆、短促、呈拍击音;⑧听诊部位在心尖部及其内侧,④呼气时增强。它的出现表示瓣膜尚具有一定的弹性,常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
11.舒张早期奔马律又称室性奔马律,第三心音奔马律,其产生是由于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其听诊特点为;①音调较低;②强度较弱,⑧出现在S2之后;④听诊最清楚部位:左室奔马律在心尖部,右室奔马律在胸骨下端左缘,⑤左室奔马律呼气末明显,吸气时减弱,右室奔马律吸气时明显,呼气时减弱。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出现反映心室功能低下,心肌功能严重障碍,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大量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
12.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如下:
(1)血流加速: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血液粘稠度降低;见于中、重度贫血。
(3)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见于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
(4)异常通道:见于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5)心脏内漂浮物:见于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6)血管腔扩大或狭窄:见于主动脉缩窄、缩窄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等。
13.心脏杂音强度一般分为6级:
1级 杂音很弱,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
2级 杂音较易听到,不太响亮。
3级 在地明显的、较响亮的杂音。
4级 杂音响亮,常伴有震颤。
5级 杂音很强,且有传导,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震颤明显。
6级 杂音震耳,听诊器离胸壁一定距离也能听到,震颤强烈。
14.功能性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如下表:
功能性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
鉴别点 功能性 器质性
年龄 儿童、青少年多见 不定
部位 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部 不定
性质 柔和、吹风样 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持续时间 短促 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强度 一般为3/6级

以下 常在3/6级以上
震颤 无 3/6级以上常伴有
传导 局限、传导不远 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15.正常人吸气时回心血量增加,肺循环容纳血量亦增加,左室排出量变化不大,故吸气呼气时脉搏强弱无明显变化。而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压塞时,心室舒张受限,吸气时肺循环血容量虽增加,但体静脉回流受限,右室排入肺循环血量减少,使左室排出量明显减少,导致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16.典型二尖瓣狭窄时,体检可发现:
视诊: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左移.
触诊: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叩诊:心浊音区呈梨形。
听诊:心尖部听到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可有S1亢进、开瓣音、P2亢进和分裂,Graham—Steell杂音。
17.典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体检可发现:
视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明显颈动脉搏动,点头运动,毛细血管搏动征。
触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搏动,有水冲脉。
叩诊:心浊音区呈靴形。
听诊:主要体征为主动瓣第2听诊区听到叹气样舒张期杂音,呈递减型,可沿胸骨左缘向下传导到心尖。可有Austin—Flint杂音、射枪音和Duroziez双重杂音。
18.典型心包积液时,体检可发现:
视诊: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前区饱满。
触诊: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尖搏动在心浊音界内侧,奇脉。
叩诊: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并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听诊:心音遥远,心率增快。
腹部检查
四. 问答题
1.腹部视诊包括哪些内容?如有腹壁静脉曲张,如何进一步检查?
2.全腹膨隆见于哪些情况?如何进行鉴别?
3.写出下列压痛点的部位:
①阑尾压痛点 ②胆囊压痛点 ③上输尿管点 ④中输尿管点 ⑤肋脊点 ⑥肋腰点 ⑦季肋点
4.试述腹部包块的触诊内容。
5,简述肝大的临床意义。
6,试述脾大的分度及临床意义。
7.试述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8.试述腹部听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9.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视、触、叩、听诊检查有何异常体征?
10.消化性溃疡并急性穿孔患者腹部视、触、叩、听诊检查有何异常体征?
四. 问答题
1.腹部视诊内容包括腹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及蠕动波,以及腹部的皮疹、疝和腹纹等。如有腹壁静脉曲张,应检查其血流方向。方法为选择一段无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手紧压静脉向外滑动以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再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如血流方向与正常人相同为门静脉阻塞,如血流方向均向上为下腔静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