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8-02-09T14:50:03.4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期作者:刘兴文

[导读]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治疗后高血压病正常舒张压之间正相关性不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不排除慢性炎症因素。

(白银市刘川工业集中区中心医院甘肃白银 730922)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016年在本院住院高血压病人368例为观察组,选择2014年门诊诊断高血压病人188例,2014年门诊健康体检血压正常病人624例为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分别采用线性相关系数r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中性淋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观察组一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没有相关性,其余各组相关性不大,t检验除观察组出院时中性淋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舒张压相关性不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治疗后高血压病正常舒张压之间正相关性不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不排除慢性炎症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062-03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2010年约2.7亿[1],目前可能更高;多年来虽然采取了各种防控措施,但是形势依然严峻,显然,需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多年来炎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新的前沿研究结果仍难指导临床实践。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反应炎症的重要因素[2],再认识和重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心血管疾病的对应关系,对指导临床实践和降低医疗成本仍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认识抗炎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3]标准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患者368名为观察组,2014年门诊诊断高血压病188例作为观察组一,健康体检血压正常病人624例作为观察组二;各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情况见表1,分别采用线性相关系数r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二者之间相关性见表2.

2.结果

观察组368名住院高血压患者中,入院时NLR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08、0.11、0.02;0<r<0.3,表明相关性较差;t检验:NLR和观察组出院时舒张压之间t值为2.12,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t值分别为1.54、0.77、1.34、1.54、

0.38,P>0.01,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88名门诊高血压NLR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03、-0.07、

0.03,r<0,或r<0.3,表明负相关或相关性不大;t检验:t值分别为0.41、0.96、0.41,P>0.01,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4名血压正常人群NLR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05、0.06、0.01、表明相关性不大t检验:t值分别为1.25、1.5、1.25,P >0.01,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分析,男性和女性NLR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之间相关系数r<0,或r<0.3,表明负相关或相关性不大,t检验P>0.01,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3.结论

368名住院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治疗后高血压病正常舒张压之间相关性不大。入院时NLR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之间以及出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相关性不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与性别负相关或者关系不大。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当前,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虽能更好的反应机体炎症状态,但应用到临床实践仍需过程,不能成为常规检测手段。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一半随血液循环,另一半附着在小血管壁上,所以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附着在血管壁的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三者的平衡关系失衡可能影响血压的变化.国内单红英等报道82例合并糖耐量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血管内皮素高于对照组;陈秀梅报道,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的发生率随着白细胞计数的水平升高而升高。T淋巴细胞和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有关,赵水英报道:动脉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由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防御反应。褚昀赟,刘先哲报道:转化生长因子-β和调节性T细胞可能是体内内源性有效抑制AS的因子,它们介导的免疫反应消长控制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再认识和评价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作为炎症因子的指标仍然是目前临床的最常见,最方便,最普及,最价廉的手段。

炎症与高血压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存在以下四个个方面:首先炎症和血管收缩因子之间存在关联性,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和血管舒张因子前列腺素E和一氧化氮等因子,一些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1、IL2、IL3、

IL4、IL8)干扰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收缩因子:如:C反应蛋白可以激活血管内皮,巨噬细胞,多核性白细胞释放内皮素E-1,引起血管收缩。其次炎症和血管舒张因子之间存在关联性,一些炎性因子损伤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释放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功能丧失或者减弱;其三炎性因子和血管平滑肌之间存在关联性,由于炎症的存在导致血管平滑肌凋亡,重塑,导致血管平滑肌纤维增生,血管管腔狭窄,引起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4。其四炎性因子引起或促进动脉硬化。

文献报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着高表达的血管紧张素酶和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上调表达粘附因子,炎症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这些分子引起血管内皮素增加,血管收缩功能增强;血管紧张素Ⅱ促进LDL的摄取和氧化,导致平滑肌细胞的增值,炎症细胞的侵入;血管紧张素Ⅱ水解缓激肽,减少NO的产生。通过产生ROS,直接灭活NO;氧化LDL,也是血管紧张素Ⅱ致AS最重要的因素。陈煜,李剑报道血小板活化后表达血小板衍生因子-1诱导CD34+干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导致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趋化,单核细胞向血管内膜下渗出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硬化;庄少伟报道:高CPR可能减少内皮细胞NO产量,增加内皮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吴光哲报道,炎症与细胞凋亡之间关系密切,肿瘤坏死因子,干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特选借鉴)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不过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以下是unjs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而白细胞计数就是常说的血象,后两者则是白细胞的分类。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不过,其实在这些卫兵里,有一队“精兵强将”更需要关注,那就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专家说,如果白细胞数量高于1万,炎症比较厉害,可以使用消炎药物、打吊瓶,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说明抵抗力比较低,退烧药等要少用。如果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中

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高的话一般白细胞也高,常见为感染,一般感冒都会导致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感冒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高,说明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低,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则可能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细菌感染。当然,这是基本判断方法,具体情况还需医生确定。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简介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致病原理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

育儿知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 在一些疾病尤其是炎症性疾病进行诊断时,医生可能会让患者接受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有一项是中性粒细胞,很多人在拿到报告单后发现这个是以百分比来计算的,他们看不懂自己的数值是否正常,那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呢?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算正常? 1、在血常规检查中,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比例是50-70%,白细胞比率升高多提示急性细菌性炎症,减少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性疾病以及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等。 2、一般说来,嗜中性白细胞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但也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3、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用? 1、中性粒细胞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可以说它是我们机体的天然免疫屏障。 2、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是由于病理原因如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是服用相关药物所致,应该加以重视。 3、血小板压积也就是临床上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MPV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3.mpv随血小板数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看了以上介绍,大家清楚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了,如果检查后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过高,那就说明身体有炎症,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拖延,及时按医生的指示进行有效的消炎治疗,以免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损害。 突然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有时候一些人会突然发生胃痛的现象,其实胃痛疾病是很常见的,所以说当出现胃痛的时候,也一定要掌握他的一些快速缓解方法,因为这样的话才能给自己减轻病痛。那么突然,胃痛怎么快速缓解呢?都有哪些好的处理方法呢?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突然胃痛怎么快速缓解 如果胃突然疼,又没有药的话,记得,蹲下来,双手抱住自己胃的地方,尽量把自己的上身压在蹲的两腿上,紧紧地压一下自己的胃部,这样会改善胃疼的尖锐感。胃疼的时候,记得,可以倒一杯较热的水,然后喝下去,这样,也会起到缓解的作用。这种的是因为可能胃酸过多导致了胃疼,所以喝水会稀释掉。也可以喝一杯较浓的牛奶,必须是纯牛奶,这样的喝下去后,也会对你的胃疼有所改善。因为牛奶进入胃后,会隔开胃壁与其他物质的接触而减少疼痛的。 突然胃痛是怎么回事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某些疾病导致的,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如患了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胃炎等疾病,都是可能会出现胃痛的。受他们的饮食上,坏的习惯的影响,才使你也患上了胃病,从而可能会导致胃痛的现象。由于生活饮食没有规律造成的。不吃或者暴饮暴食都会引起胃病,从而也可以导致胃痛。

临床常规化验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血气分析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肝功能各项与正常值本知识 项目参考范围 ALT(谷丙转氨酶)0~40 AST(谷草转氨酶)0~40 AST/ALT(谷草/谷丙)0.80~1.50 GGT(谷氨酰转移酶)7~32 ALP(碱性磷酸酶)53~128 TBILI(总胆红素) 5.1~19.0 DBILI(直接胆红素)0.0~5.1 IBILI(间接胆红素)5.0~12.0 TP(总蛋白)60~80 ALB(白蛋白)40~55 GLB(球蛋白)20~30.0 )(1.5~2.5):1 GLU(葡萄糖) 3.89~6.11 BUN(尿素氮)1.7~8.3 CRE(肌酐)53~108 UA(尿酸)202~416 LDH-L(乳酸脱氢酶)109~245 CK(肌酸激酶)24.0~195.0 CHOL(总胆固醇)3.35~6.45 TRIG(甘油三酯)0.48~1.71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 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1)×10*9/L 淋巴细胞(0.8~4.0)×10*9/L 单核细胞(0.12~0.8)×10*9/L 血细胞比容(Hct): 微量法男性:0.467±0.039L/L 女性:0.421±0.054L/L 温氏法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手工法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CV 11.5%~14.5%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0~50mg/L 高血糖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 正常空腹血糖为3.9-6.0mmol/l,餐后两小时不超过7.8mmol/l, 低血糖:≤2.8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0~0.0001 或(0.01%) 增高:见于铅、汞、银、铋等金属中毒及苯胺、硝基苯等中毒时,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化验名称: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吞噬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白细胞(WBC):包括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因此,三者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为白细胞里面的两种不同细胞。 1.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8%。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的功能:①吞噬消化作用:能吞噬并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②分泌功能: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③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特异性免疫应答;④杀伤肿瘤细胞。 2.靶细胞即目标细胞,为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目标。 靶细胞的前身有多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如HIV病毒)后即成为免疫系统能识别并之产生免疫应答的靶细胞。 靶器官也同样意思 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3%,含有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的细胞核。寿命最短的淋巴细胞可存活几个小时,最长的可达数年。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在功能上T 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1)T细胞T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60%,T细胞能合成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具有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作用。 (2)B细胞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30%,当B细胞初次与某一抗原接触而被致敏后,一部分B细胞将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即抗体,释放入血液中;另一部分发展成为记忆B细胞,寿命可长达一年以上且保持特异性,当它们再次接触到同一抗原时,能被迅速激活为特异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所表达的抗原特异性受体,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据估计一个B细胞膜上约含有104~105个BCR。 (3)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NK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它具有T细胞和B细胞所不具备的特征。NK能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到病毒攻击的细胞。NK与靶细胞膜相接触时,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靶细胞膜穿孔,并最终将膜分解。参考资料:<<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2007-04-16 18:37:47) 分类:医海无涯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一、白细胞 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 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4,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 0.3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二、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粒细胞与无粒细胞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搞原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正常检验结果范围

Ba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0-0.1(10∧9/L), Bas%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0-1(%), 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02-0.5(10∧9/L), 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0.5-5(%), HCT红细胞压积: 40.0-54.0(%), HGB血红蛋白: 【男】120-160(g/l),【女】110-150(g/l) Lym#淋巴细胞计数: 0.8-4(10∧9/L), Lym%淋巴细胞百分比: 20-40(%),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27.0-34.0(pg),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80.0-100.0(fL), Mon#单核细胞计数: 0.12-1.2(10∧9/L), Mon%单核细胞百分比: 3-12(%),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6.5-12.0(fL), Neu#中性粒细胞计数: 2-7(10∧9/L), Neu%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 PCT血小板压积: 0.108-0.282(%), PDW血小板分布宽度: 9.0-17.0(), PLT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RBC红细胞计数: 【男】4-5.5(10∧12/L),【女】3.5-5.0(10∧12/L) 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11.0-16.0(%), 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35.0-56.0(fL), WBC白细胞计数: 4-10(10∧9/L) 5类 N(10-13um)②出血(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 ③中毒(代谢性、化学性、生物性)、 ④损伤(外伤、手术、烧伤、心梗)、 ⑤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522 Chin J Hemorh.2012;22(3) doi:10.3969/j.issn.1009-881X.2012.03.057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 应用价值 李 斌,张周良,杨珍珍,张惠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输血科,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呼吸科发热待查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计算NLR;并连续进行痰培养及血培养。结果细菌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WBC、Neu无显著性差异(P>0.05),Lym、NLR有显著性差异(P<0.01)。N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各组最高(74%、62%、66%、71%);Lym(62%、59%、60%、61%);WBC(48%、53%、51%、51%);Neu(43%、57%、50%、50%)。NCR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706);Lym(0.530);WBC(0.487);Neu(0.324)。结论 NLR对早期预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预测;细菌感染 中图法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12)03-0522-03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LI Bin,ZHANG Zhou-liang,YANG Zhen-zhen,ZHANG Hui-zho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angdu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 as a predictor of bacteremia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Methods 1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were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for testing the blood routine,and recording the total count of white blood cells,neutrophils,lymphocyte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NLR,sputum culture and blood culture consecutivily.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ere detected with respect to the lymphocyte count and NLR(P<0.01),but not regarding WBC count and neutrophil count(P>0.05).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highest for the NLR(74%,62%,66% and 71%,respectively);Lym(62%,59%,60% and 61%,respectively);WBC(48%,53%,51% and 51%,respectively);Neu(43%,57%,50% and 50%,respectively).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highest for the NLR(0.706;confidence interval:0.611~0.800);lymphocyte count(0.530;0.424~0.636);WBC(0.487;0.380~0.595);neutrophil count(0.324;0.227~0.422).Conclusion NLR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better than routine parameters like WBC count,neutrophil count,and lymphocyte count. Key words:neutrophil count;lymphocyte count;ratio;predictor;bacterial infection 收稿日期:2012-05-22 作者简介:李斌(1972-),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 *通讯作者

门诊常用化验正常值

项目正常值 静脉血 ALT (谷丙转氨酶)0一4O IU/L AST (谷草转氨酶)0一45 IU/L TP (总蛋白)60一80 g/L ALB (白蛋白)35一55 g/ ALP (碱性磷酸酶)40一160 IU/L 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0一50 IU/L TBIL(总胆红素)1.7一2.0 umol/L DBIt(直接胆红素)0一6.0 umol/L Crea(肌酚44一133 umol/L Ua (尿酸)90一360 umol/L UREA(尿素氮)1.8一7.1 mmol/L GLU (血糖)3.61一6.11 mmol/L TG (甘油三脂0.56一1.7 mmol/L GHO (胆固醇)2.84一5.68 mmol/L Mg (血清镁)0.8一1.2 mmol/L K (血清钾)3.5一5.3 mmol/L Na (血清钠)136一145 mmol/L CL (血清氯)96一108 mmol/L Ca (血清钙)2.2一2.7 mmol/L P (血清磷)2.2一2.7 mmol/L Fe (血清铁)10.7一27 umol/L NH (血清氨)0一58 umol/L CO2 (二氧化碳)21一31 mmol/L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2O一30 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一) HBDH (a羟丁酸脱氨酶90一22O 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25一170 mmol/L LDW (乳酸脱氢酶)40一100 mmol/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0一16 A/G (血清白/球蛋白)3.5一5.5/2-3g HDL (高密度脂蛋白〕1.14一1.91 mmol/L VLDL(低密度低蛋白)0.11一0.34 m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1一3 mmol/L CRP (C反应蛋白)(一) IgA (免疫球蛋白)0.9一4.5 mg/ml IgG (免疫球蛋白)9一23 mg/ml IgM (免疫球蛋白)0.8一2.2 ml SF (铁蛋白)20一200 ng/ml α (蛋白电脉)3一4.9 % β (蛋白电脉)3.1一9.6 % γ (蛋白电脉)6.6一13.7 %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 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 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 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

血常规检查正常值

血液病常规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正常值 ------------------------------------------------------------------- (2009-8-4) (一).一般检查: 总血量65~90毫升/公斤体重 比重全血男性1.054~1.062;女性1.048~1.059 血浆 1.024~1.029 血红蛋白男性127~153克/L 平均140克/L;女性113~136克/ L 平均125克/L 红细胞数男性4.29~5.38×10 12平均4.83 ×10 12; 女性3.83~4.838×10 12平均4.33 ×10 12 网织红细胞 0.5~1.5﹪ 红细胞压积男性42.0~49.0﹪平均45.6﹪;女性37.0~43.0 ﹪平均40.0﹪ 红细胞平均体积 82~92立方毫米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7~31微微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克/L 红细胞直径 7.0~7.6微米平均7.33微米 平均红细胞厚度 2微米 饱和指数 0.85~1.15 血色指数 1(0.9~1.1) 体积指数 0.9~1.1 红细胞沉降率短管法(Culter法)男性 0~8毫米/1小时女性0~10毫米/1小时 长管法(Westergren法)男性0~15毫米/1小时女性0~10毫米/1小时 白细胞总数 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50~70﹪平均66﹪ 嗜酸粒细胞 0.5~3﹪平均1.5﹪ 嗜硷粒细胞 0~0.75﹪平均0.5﹪ 淋巴细胞 20~30﹪平均26﹪ 单核细胞 1~8﹪平均6﹪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50~300/毫米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出血时间 Duke法 1~3分钟 Lvy法 0.5~6分钟 凝血酶原时间(Quick_期法)11~13秒 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秒为消耗正常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5.7±7.1秒 再钙化时间﹤3分钟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l09/L 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l%)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 导语:说起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问题,大家可能都会鸦雀无声,可能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 说起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问题,大家可能都会鸦雀无声,可能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还好,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比引起高度重视,可能大家对于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问题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吧! 治疗方法: 1.如果是感冒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主要是病毒性感染导致,如果不严重可以多喝水,注意休息,可以痊愈,如果严重可以口服一些中药制剂,如感冒清热颗粒等。还有大便出血现象是经常性的,还是偶尔的,如果经常性的你先查一下大便情况,一般有痔疮也会导致大便出血,要经常保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2.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一般提示有过敏或蛔虫感染等情况,要找出病因彻底治愈病根才能改善嗜酸性粒细胞的比值。如果有的话,可以用抗过敏的药物调节如扑尔敏,或赛庚啶等;或化验大便看是否存在蛔虫感染,有的话打虫治疗如,安乐士,肠虫清等,治愈好原发病的话,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会降至正常。 3治疗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如氯雷他定片)和维生素C片,钙剂,激素等外,平时的生活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饮食,避免诱因,避免接触花粉,粉尘等。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饮食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呈现无色或者极浅的淡红色的特有颗粒。它的细胞核是杆状或者是2-5分叶状,叶之间有细丝相连着。中性粒细胞是来源于骨髓,胞浆内也会含有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含有丰富的酶类。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跟其有关,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的功效。那中性粒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的百分比大概是在0.40-0.75之间,也就是40%-75%之间。而中性细胞绝对值是(1.80-6.30)*109/L.,根据这两项指标看中性粒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如果出现异常就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不然有可能危害到我们的身体。 当细菌入侵我们人体时,中性粒细胞会最先出现,在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要看白细胞的是否低于正常值,还要去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有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的计数较高时,表面单纯受到细菌的感染,若如果是淋巴细胞百分比高的话则表明是病毒感染,而如果是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就表明病毒和细菌都受到感染。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那么大家知道中性粒细胞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机体抵御细菌病毒的病原体。若有化脓性的细菌入侵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或者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就会被细菌入侵部位或者炎症部位的趋化性物质所吸引过来。它们形成的细胞毒能够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另外中性粒细胞的能量是从糖酵解获得的,因此即使是肿胀及缺氧的情况下也能存货。 中性粒细胞内有很多溶酶体酶,可以分解细胞内的细菌或者组织碎片。它会将入侵的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然后再消灭,这样可以避免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在体内扩散。但是中性粒细胞在解体时,释放的溶酶体酶类将会溶解周围的组织而导致脓肿。 另外中性粒细胞中的细胞膜还会释放出花生四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酶作用下会释放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的旁分泌激素物质,可以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也会造成炎症反应和疼痛,并会使血液凝固受到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