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规划局-仲恺地区分区规划

惠州规划局-仲恺地区分区规划

仲恺地区分区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实现仲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效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

划(2004-2020)》,《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惠州市城市总体

规划(2006—2020)》(报批稿),《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惠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以及国家、广东省和惠州市有关法规规

范和相关规划,编制《惠州市仲恺地区分区规划(2007—2020)》。

第1.2条本次规划区范围:西、南部以四环路为界,北部以红花湖景区边界线为界,东部边界为自然山体和西坑工业区,规划区总用地面积26.21平方公里。

第1.3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7-2020年。

第1.4条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册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规划文本和图册是本片区开发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规划说明书是规划思想的具体阐述及对规划文本和规划

图册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第1.5条本规划是仲恺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下一层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开发空

间利用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1.6条本规划批准生效后,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任意更改。本规划由惠州市规划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1.7条本规划由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自批准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2.1条规划目标

以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孵化基地、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以仲恺大道商业化改造和园区整

合为契机,把仲恺地区打造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创业氛围

十分浓厚,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并实现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城和绿色园区”。

1.产业新城

强调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以科技为特色,成为与陈江-仲恺城市中心组团建设相适应,

与惠城核心城区相融合并实现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城。

2.孵化基地

规划期内要形成一批自主研发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在重点领域形成技术突破,成为惠

州仲恺高新区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成长性行业的有力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

3.创新中心

规划区传统优势行业的产业升级(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兴产业(汽车零配

件及汽车电子)的加速崛起和潜力型产业(先进能源、生物医药)的快速成长,都有

赖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业家园

在园区做到:最有潜力的企业在这里生根并成长、最有能力的人都到这里求发展、最

有文化的人在这里居住。

第2.2条功能定位

1.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1)发展以数码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

地;

(2)发展以激光头及相关产品为主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

(3)发展与汽车产业相关联的汽车零配件、汽车电子产业集群;

(4)发展先进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

2.惠州市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1)发展为生活配套服务的房地产和社会公共服务业;

(2)发展为生产配套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

(3)发展服务于国内外大企业及本地企业的总部经济中心。

3.珠三角东岸科技创新“主阵地”

(1)发展面向珠三角东岸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科技研发基地;

(2)发展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

(3)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

(4)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

动的创意产业。

第2.3条规划原则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

仲恺地区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要从惠州市城市发展全局和土地利用的整体性两方面

来把握。

2.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规划坚持节约用地,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有机衔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可操作性与生态优生原则

一是合理确定开发布局与强度,引导和控制项目,尤其是产业项目的引进标准,以不

破坏自然、不超过生态承载力为基本原则;二是充分依托现状山体、水体,有效形成

各功能区间的生态隔离带,建构良好的生态整体格局。

4.保持规划延续性和维护规划权威性原则

规划必须尊重上层次规划,对以往的仲恺地区各类其它规划也需要合理承接,以保持

规划基本政策的延续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同时又能有效指导下层规划的编制和地

区各项建设工作。

第三章发展策略

第3.1条空间发展策略

1.空间发展途径

(1)重视土地存量优化:通过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更新、地下空间拓展和集约利

用土地等进行土地存量优化。

(2)适量利用开发山地:规划区南部部分山地周边建设成配套设施齐备的科研孵化

基地(新技术产业创业园)。

(3)市域跨行政区划协调: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惠州市高新科技工业园、

数码园或相邻的陈江、镇隆、潼侨等地区寻求用地发展空间。借鉴前期园区整合的成

功经验,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为仲恺高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

展打开用地空间。

2.空间整合的重点

(1)优化空间结构:从大区域角度着眼,适应“新惠州”和仲恺高新区新的发展需

求,加强与陈江镇隆等周边地区的产业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对接。

(2)调整用地布局:根据产业集群的发育要求,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提高土地的利

用效率,实现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科技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3)完善服务配套:合理调整生产与生活用地的比例,培育片区级中心区,构筑多

层次的服务中心体系,引导各功能组团均衡协调发展。

(4)优化交通体系:加强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和完善区内交通系统,重点缓解仲恺大

道的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惠盐高速、惠河高速阻隔用地联系的问题。

(5)营造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好红花湖景区等生态用地,增

加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控制马过渡河滨水绿带,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绿色园区。

3.用地功能调整

通过合法程序,把与仲恺地区产业发展不相适宜的用地(如农田和特殊用地),逐步

调整为与仲恺片区相适宜的建设用地。

第3.2条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策略

1.产业发展重点

(1)发挥园区主导产业优势、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优化提高,形成汽零配件及汽车电子产业集群;

(3)立足光机电产业优势,发展其他光电产业,形成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

(4)抢抓机遇,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高新区优势产业集群;

(5)发展高科技服务业,有选择地发展其他服务业,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和功能。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

(1)把握产业发展的国内外趋势,依据国际产业转移特点,承接高新适用技术产业

的转移,把产业发展重点落在实处,带动整个惠州的产业升级。

(2)以土地开发利用与和谐发展为中心,拓宽招商引资之路。

(3)创新招商引资的手段。

(4)改进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确保仲恺地区成为活力型高效园区。

(5)提高产业集群水平,完善园区功能,切实转变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粗放发展模式。

(6)加强环境建设和居住生活功能完善,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配套发

展,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以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1)仲恺大道沿线

以科技信息、商贸物流、商务办公和总部经济为主的配套服务中心,重点发展高科技

服务业、生产服务业,适当发展部分住宅,构建研发服务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优势。

(2)平南工业组团

远期将建设成为以居住为主的,含适量配套、商业办公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设施完善的

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近期以商业、办公、工业为主。

(3)惠台工业组团

发展成为仲恺地区内主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型企业集棸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

中心和科研孵化基地。

(4)仲恺高新区(松山)组团

重点发展方向是电子信息产业和汽配、汽车电子产业,巩固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

延伸产业链,形成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西坑工业组团

先进制造业发展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适当发展配套服务业,作为仲

恺高新区的产业配套区。

第3.3条旧村改造发展策略

1.改造分类

根据旧村所处片区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改造发展的用地性质及用地强度。

2.改造时序

分为近期改造、中期改造和远期控制引导三个时期。

3.改造措施

主要采取重建型、调整型和控制型三种模式。

4.改造主体

以村企合作和开发商入股的模式为主。

第3.4条环境发展策略

1.公共绿地:增加绿地面积,完善绿地类型,提高建设及管养水平;

2.道路绿地:增加绿量,丰富植物层次,增强生态性和景观性;

3.山体:禁止开山采石,积极进行山林绿化,利用外部山体,营造景观地标和景观

视廊,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4.水体:充分利用马过渡河,控制蓝线和绿线,保护河道绿化空间,形成蓝色水景

轴。

第四章发展规模与空间结构

第4.1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至2020年,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48.11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

的93.4%;水域和其他用地172.89公顷。

第4.2条人口控制规模

第4.3条空间结构

规划确定“一心、两翼、两轴、六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在仲恺大道两侧建设商务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于整个仲恺地区。

两翼:依托服务中心,分别形成南、北两大集中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

两轴:依托仲恺大道和乐金路形成服务拓展轴,承载为工业区配套的服务功能。

六片区:根据主要发展功能划分为六大用地功能区,包括中心服务区、高新科技产业

区、生活配套服务区、科研孵化区、先进制造业加工区和商贸物流园区。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

第5.1条规划区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两类。

第5.2条城市建设用地是指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等用地。规划期内城市各类建设均应控制在城市建

设用地范围之内。

第5.3条水域和其他用地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用地、河流水系等。其中,自然生态用地指规划期内需保护的森林山体、自然植被区,是规划区总体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

生态实体,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可用于城市建设,可保护性地建设城市公

园等。

第5.4条工业用地规划

规划工业总用地面积约为859.5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35.11%。其中一类工业

用地747.40公顷,二类工业用地112.13公顷,分为五个相对集中的工业组团:

1.仲恺高新区(松山)工业组团: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核心区,采用“腾笼

换鸟”的策略,将一些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置换成创新能力强、技术

含量高,具有产业补链功能的高科技项目,部分用地可改造为配套服务设施。

2.高新科技产业组团:通过集中规模化发展,形成新的高新科技产业组团,用地规

模约1.8平方公里。

3.惠台工业组团。利用未开发地块或需改造地块适当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各项

功能。

4.科研孵化与创意产业组团。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管、设计、研发、创意产

业、科研孵化等新技术产业,用地规模约1.2平方公里。

5.西坑工业组团。发展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组团,控制二类工业进入。

第5.5条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626.0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5.57%;其中二类居住用地

392.80公顷,中小学用地31.56公顷,四类居住用地201.69公顷。

居住用地安排在南北两大生活服务区和中心服务区内:

中心服务区内的居住以中高层、低密度、高容积率的现代公寓为主;北部配套居住区

以低层、低密度的高尚住宅为主;南部配套的居住用地以多层住宅为主。

配套公建规划:居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

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设施)按照《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指标确定。

第5.6条村镇建设用地规划

规划采用控制型、调整型和重建型相结合的改造模式对现状村庄进行改造,将现有

201.69公顷村镇建设用地规划为四类居住用地(R4),根据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惠州

市相关政策标准,安排村民回拨工商两用地35公顷,位于73#、81#、74#、50#、60#、

85#地块内,或与陈江片区统筹安排,具体用地界线在下一层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确定。

第六章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第6.1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附表二)

1.教育设施

(1)职业教育:规划1所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位于87#地块内,用地面积5.34公顷。

(2)初、中等教育

保留原有1所初中和3所小学。规划小学10所(新增7所),总用地面积15.82公

顷;新增初中1所,用地面积1.50公顷;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用地面积3.08

公顷;新增市级中学(初、高中)2所,总用地面积8.07公顷。

(3)成人教育:现状保留1所仲恺成人教育学校。

2.医疗卫生设施

在现有协和医院(12#地块)的基础上新增市级医院1座(82#地块),用地面积16.49

公顷;规划门诊部3处,面积分别为0.27公顷(10#),0.78公顷(60#)和0.80

3.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在仲恺中心区设立占地4.04公顷(12#地块)的仲恺文化广场和文化中心;2个

独立占地的居住区级文化中心,总用地面积1.86公顷;完善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

心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分别位于25#(0.96公顷)、XK-11(0.90公顷)地块内。

4.体育设施规划

规划片区级综合体育中心2处,规划居住区级综合体育活动中心2处,分别位于25#、

45#、87#、XK-11地块内,总用地面积10.95公顷。

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规划

规划1处敬老院,位于67#地块内,用地面积2.61公顷。

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街道办事处1个;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13处;保留现状派出所2个;规划

总部经济大楼1座,用地面积4.33公顷。

7.口岸设施规划

规划在22#地块建设口岸新区:主要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局、车检场、相关配套服务

等,用地面积14.12公顷。

8.商业设施规划

规划商业金融业总用地83.29公顷。重点建设仲恺大道沿线商业服务中心和依托海关

发展的招商物流分发中心,补充完善现有的商业市场体系。

9.具体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详见附表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第6.2条市政公用设施规划(附表三)

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0.6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7%,包括供应设施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1.规划供应设施用地面积为18.01公顷,包括供水加压站1处,用地面积1.37公

顷;变电站6处,用地面积分别为1.30公顷(39#)、6.70公顷(5#)、3.50公顷

(13#)、1.06公顷(65#)、0.45公顷(XK-11#)和1.31公顷(59#);规划建设液

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2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座;规划建设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一处,用地面积2.12公顷。规划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1处,用地面积0.3公顷。

2.规划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1

3.52公顷:包括公交首末站8处,用地面积

4.42公

顷;货运站场3处,用地面积3.72公顷;加油站7处,用地面积5.37公顷;汽车加

气站1座,占地0.4公顷。

3.规划环卫设施用地15.13公顷:包括污水处理厂1处,用地面积9.79公顷;再

生资源分拣场1处,用地面积5.34公顷。

4.规划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3.80公顷。

5.具体市政公用设施配置情况详见附表三:《市政公用设施配置一览表》。

第七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第7.1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区对外交通主要有四个方向组成:

北向:向北接惠河高速、国道G205线、西南第二通道与广州河源方向衔接;

西向:向西接莞惠高速、省道S120线、省道S357线与东莞方向衔接;

南向:向南接惠盐高速、国道G205线、省道S358线与深圳、惠阳方向衔接;

东向:向东接莞惠高速、省道S357线、四环路(南段)与惠东方向衔接。

(2)区内道路规划

规划区采用“环+方格网”的道路网骨架结构。规划道路总里程124.9公里,道路总

用地面积 380.16公顷,道路网密度4.7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4.6%。

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系统由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组成。

1)快速路

包括前进东路、前进西路、南大道和四环路:

规划前进东路、前进西路、南大道均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42米。

规划四环路为双向八车道,规划建筑红线宽130米(局部有超出)。

2)主干路

规划区内主干道呈四横二纵分布:

四横包括仲恺大道、惠盐高速公路(规划区段)、乐进东路—乐金西路和惠台路:

仲恺大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双向八车道,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红线35米;

惠盐高速公路(规划区段):规划为双向八车道,道路红线宽度60米;

乐金西路—乐金东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2米;

惠台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42米。

二纵包括松山路—同心路—西坑大道、乐金路—盛业路—惠台横五路:

松山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42米;

西坑大道:规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2米;

乐金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为42米;

盛业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为42米;

惠台横五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为36米。

3)次干道

规划次干道包括裕民路、友谊路、振兴路—下罗路、红旗路、平塘东路、惠台横六路、一号次干道、二号次干道、三号次干道和四号次干道:

裕民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2米。

友谊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2米。

振兴路—下罗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2米。

红旗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2米。

平塘东路:规划为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米。

惠台横六路:规划为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米。

一号次干道:规划为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米。

二号次干道:规划为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米。

三号次干道:规划为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米。

四号次干道:规划为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米。

4)支路

规划除平安东路—平安西路、中星路外,道路红线控制宽度均为12—24米,按双向二、四车道设计:

平安东路—平安西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2米。

中星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42米。

2.交叉口规划

根据规划区道路网的功能和等级划分,原则上交叉口形式按规范设置:主干道与快速路相交采用立体交叉形式,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口宜采用展宽式平面灯控交叉口,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采用灯控交叉口,支路与主干道相交,限制车辆左行。一般交叉口控制形式详见下表

表7.1 交叉口控制形式表

注:A-立体交叉;B-展宽式灯控平交;C—灯控平交;D—无控平交

1.常规公交规划

(1)公交首末站

规划设置8处公交首末站,总用地面积为4.12公顷。

(2)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四环路、南大道、前进东路、前进西路、仲恺大道等高等级的干道沿线布设港湾式停靠站。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站距按450—600米控制。停靠站用地在道路控制线与建筑控制线之间解决,不另外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用地。

(3)路边式公交停靠站

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一些重要的支路上规划设置路边停靠站,公交停靠站站距岸450—600米控制。

2.静态交通规划

(1)公共停车场

规划设置15处独立占地的社会公共停车场,总用地面积7.17公顷。

(2)配建停车场

根据《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7),对规划区内各个不同功能地块配建停车场的车位指标作以下规定:

表7.2 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指标

第7.2条道路竖向规划

规划区内竖向规划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

规划区内道路横向坡度为2.0%,道路纵向坡度控制在0.2%以上;道路最高标高为

53.50米,最低点标高为14.3米。

第八章土地开发强度管制分区

第8.1条空间管制

按照规划范围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规划范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控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型。

1.仲恺地区已有建成区域为优化开发区。严格按分区规划建设,以内涵挖潜为主,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投入产

出率。

2.以商贸、物流、文化娱乐设施和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仲恺中心区和科技研发

区为重点开发区。注重加大投入,尽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外围地区首先利用非林地,

逐步向外扩展。

3.规划区内的基本农田、缓坡林地(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山塘用地区域为控制

开发区。对确需建设的地区提出相应的限定开发条件,使建设开发与自然景观资源相

协调,并保持一定的生态原生性;开发建设不得影响区内主要功能,并应制定专门的

规划及控制条件、指标、准则指导区内的开发建设。

4.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山林地,建设用地内的低丘和山体为禁止开发区。对

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保留山体的控制范围线实行绿线控制。其中红花湖景区严

格按照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用地控制;在惠台与西坑之间地段形成面积较大的集中公

园绿地;规划马过渡河边应至少控制保留5米绿化带,局部地段建成带状滨河公园;

外环路、四环路、仲恺大道按不少于15米宽绿线控制,惠深高速公路按不少于50米

宽绿线控制。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山体空间严格按照分区规划布局的山体控制线进行绿

线控制。

第8.2条城市建设强度分区

1.高密度发展区:仲恺大道沿线的中心服务区和重要节点地段。公共设施用地和

二类居住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以下,容积率不大于3.5,建筑密度不大于35%,

绿地率大于30%,在中心服务区部分地段可建超高层建筑。

2.中高密度发展区:仲恺高新区政策区、惠台工业区、松山工业区等现状发展区

和工业组团生活配套服务区。二类居住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75米以

下,容积率不大于2.8,建筑密度不大于30%,绿地率大于30%。

3.中低密度发展区:规划新增的工业用地、科技研发区、新技术产业创业园区。

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容积率不大于2.0。

4.低密度发展区:不开发的城市生态保育区或仅有少量低密度开发的高尚住宅区。

另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中、小学用地建筑高度控制在25米以下,容积率不大于1.2,

绿地率大于35%。

5.以上开发强度分区控制指标是下一层次详细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标准,具体地块

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

第九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9.1条绿地景观结构

规划区绿地景观系统总体布局为:以东北部自然山体绿化为背景,以马过渡河为滨水

生态景观走廊,以仲恺大道、乐金路、惠盐高速公路为道路绿化景观主轴,以带状的

城市道路绿化为骨架,均匀分布点状绿地,形成“一廊三轴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第9.2条绿地布局规划

规划绿地342.21公顷,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3.98%,人均15.44平方米。

1.公共绿地规划

公共绿地包括城市公园、街头小游园和道路绿化,公共绿地配置情况详见下表

表9.1 公共绿地一览表

(1)城市公园

规划将环绕在规划区周边的自然山体作为城市公园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在规划区南部沿马过渡河设置较集中的休闲公园绿地,并强化网状绿地结构的中部绿带的连续性,促进本区特色绿地景观系统的形成。

(2)街头绿地、小游园

街头绿地或小游园主要提供给居民日常游憩之用,街头绿地的设置尽可能分布均匀,方便使用。

(3)道路绿化

道路绿地的建设应与城市道路的修建同时进行,本次规划严格按惠州市道路退后绿化带的标准,设置道路绿化用地。

表9.2 道路绿化宽度控制表

2.防护绿地规划

规划在高压线下和污水处理厂边设置防护绿带,结合马过渡河的改造沿河设置5~30

米宽的防护绿带。规划共安排防护绿地133.0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44%。

表9.3 防护绿地一览表

第十章城市设计导引

第10.1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1.山体开敞空间带:通过对北侧和东侧山体的建设控制,确保城市带状开敞空间

的存在。

2.公园广场开敞空间:通过公园绿地、道路广场等的地块划定,确实保证城市点

状开敞空间的存在。

3.沿路开敞空间轴:通过道路红线及退后绿化带控制,确保城市线状开敞空间的

存在。

4.沿河开敞空间轴:通过马过渡河两侧后退绿化带控制,确保城市线状开敞空间

的存在。

第10.2条建筑及其空间环境设计

1.建筑高度控制

(1)避免对山体景观的遮挡和破坏,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空间分布及高度。

(2)高层建筑主要分布在仲恺大道两侧,以形成片区城市中心;新建高层建筑,应

结合地标性视觉焦点、路径节奏焦点及交通交会焦点的规划进行。

(3)在山体周边地区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居住区以多层为主;中心服务区部分地

段可建超高层,作为制高点和观景点;工业区以低层或多层厂房为主。

(4)新建建筑物应严格避免对城市空间眺望系统及视觉走廊的遮挡与阻断。

(5)山体附近地区应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建设,同时要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

2.建筑景观设计指引

(1)建筑的风格:做到传统与现代融合,整体和协调性的结合。

应以白色、灰白色为基调。

(3)建筑的尺度:为使建筑物与自然生态景观达到契合,建筑的体量应保持中观、

宜人的整体尺度感,并与周边山体、建筑相协调,形成优美的建筑轮廓线,形成良好

的视觉效果。

3.城市景观规划

引导规划区北面的红花湖及东面的自然山体景观渗透并融入城市景观,形成绿化景观

带;以仲恺大道为主要景观轴线,仲恺大道与多条南北纵向道路交叉部分形成景观节

点;保证山体对城市的开敞面,使自然山体与城市用地有机融合;马过渡河及其两岸

绿化形成蓝色景观轴。

第10.3条街道空间设计导引

1.城市的生活性干道街道景观适宜于距离近、以人行的速度进行观赏的特点。街

道两侧的商业活动和其他活动密集,道路尺度相对较小,应强化连续性界面形式。居

住区应以强质连续性界面将单幢建筑物形式统一起来,塑造具有围合感强、有凝聚力

的活动地带。加强商业密集地区和生活环路沿线的城市设计,强化道路空间的连续性。

2.交通性干道道路景观应适宜于远距离、以行车速度观赏的特点。道路空间尺度较

大,为避免单调无变化的街道空间,应采用弱质连续界面形式。道路路段上沿街建筑

裙楼部分要有一定连续感,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有一些空地。

3.综合性干道兼具交通和生活功能,建筑的布局及其天际线应充分考虑车行速度下

的景观特征,沿街的建筑物应充分满足行人观赏和活动的要求。着重强化它的现代风

格及界面形式的连续统一,既有作为“街墙”的围合感,又有作为背景的优美连贯、

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第十一章市政专项规划

第11.1条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确定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为19.81万立方米/日。

2.水厂及水源规划

规划区用水由河南岸水厂和规划新建的潼湖水厂联合供给。河南岸水厂从东江取水,

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规划新建的潼湖水厂从东江取水,近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

3.给水管网规划

规划根据道路宽度布置给水管道。路幅宽度42米以下,原则上按单管布置,但在另

一侧应预留给水管的位置,以备远期发展需要;路幅宽度42米以上(包括42米)按

双管布置。给水管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具体管道布置情况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4.给水加压泵站

规划设置局部给水加压泵站,规模为5万m3/日,规划占地面积为1.07 hm2。

第11.2条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

1.雨水工程规划

(1)规划地面集水时间采用10分钟。

(2)根据地形和历史的原因,规划将规划区雨水系统分为五个区域;具体雨水管道

布置情况详见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图。

2.防洪工程规划

(1)防洪标准

规划区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 小时暴雨产生的径流量一天排干。对内河涌整治,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本次规划从长远考虑采用20年一遇标准。

(2)河道整治

马过渡河规划区内河段应根据设计防洪标准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包括裁弯取直、堤防

建设、河道拓宽及生态护岸等内容;河道宽度按30米进行控制,在局部段根据道路、

用地布局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第11.3条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规划区平均日污水总量为14万立方米/日。

2.管道规划

根据地形和现状污水管道情况,规划将污水排放分为五个区域;具体雨水管道布置情

况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3.仲恺污水处理厂规划

规划仲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4万m3/d,规划占地面积为9.79hm2。

第11.4条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预测规划区内总用电负荷约为26-41万千瓦。

2.千伏及以上系统规划

规划预留1座110千伏变电站,作为规划区开发建设后10千伏主要供电电源点。

本次规划新建3座110千伏变电站,面积分别为1.30公顷(39#)、1.31公顷(59#)

和1.06公顷(65#)。主变容量均按3×63兆伏安考虑,首期建设宜一次性建成并投

运2台主变。

4.高压走廊规划

规划110KV仲台丙线,该线路在仲台甲、乙线西、北侧架设;规划110KV变电站引三

回110KV线路采用架空线方式分别“T”接仲台甲、乙、丙线,沿惠仲甲线西侧及三

号路北侧架设;其中“T”接仲惠甲、乙线的二条线路同塔双回架设,与惠仲甲线并

列架设段,走廊控制宽度为80米,沿三号路北侧架段,走廊控制宽度为45米;在规

划区以南,有220KV变电站双解口惠仲甲、乙线路,该段高压走廊控制宽度为90~120

米。

规划上欧站双回线路解口仲陈线,采用同塔双回架设,走廊控制宽度35米,规划预

留站双解口镇隆站至惠台站间的双回线路,采用同塔四回架设,走廊控制宽度35米。

其余220千伏架空线路走廊控制宽度45米,110千伏架空线走廊控制宽度35米。

5.10千伏系统规划

10千伏线路宜采用电缆敷设在电力电缆沟内,现状建成区在改造过程中应同步改造现

状变配电设施,将架空线路逐步改造下地。

新建高层建筑、大型公建应预留10千伏变配电设施用房(一般设在建筑设备房),

并应满足有关技术指标要求。需独立占地的10千伏变配电设施应结合周边环境统一

设计,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做到美观协调,一般需预留用地约120-150㎡。

第11.5条通信工程规划

1.用户预测

预测规划区市内固话用户数约为14.5-16万门。

2.局所规划

(1)电信机房规划

规划新建2个电信支局,电信支局需独立占地,每座需预留用地100~150平方米,在

用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应按附建方式考虑预留,需预留建筑面积300~500平方米。

(2)在新建高层建筑、大型配套公建设施首层需预留20-30㎡建筑面积,作为光纤

接入设备用房,在已开发建设地区应结合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预留该设备用房。

3.综合通信管道规划

原则上在道路东侧、南侧人行道下,统一规划建设综合通信管群。通信管道采用PVC

管群,埋深需符合要求,管径采用φ98。道路交叉口应预留足够数量过路管,并根据

要求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

规划新建2座邮政支局,每座需预留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5.有线电视规划

规划预留有线电视分中心1座,需预留用地500平方米;有线电视片区管理站采用附

建形式建设,每座需预留建筑面积20-30平方米。

6.移动通信规划

规划预测移动用户约为42—48万户。规划新建1座移动通信机房,需预留建筑面积

3500平方米。在新区规划及旧区改建中应预留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基站服务半径按

300~500米控制,同时在距离天线较近的位置预留设备用房,一般设备用房需预留

15-25 平方米建筑面积。

第11.6条燃气工程规划

1.气源规划

规划区近期使用液化石油气,中远期以天然气为主。

2.供气规模

(1)用气量指标

规划区居民用户耗热定额取3000兆焦/人·年。

(2)用气量预测

规划远期使用管道燃气的人口约为16.58万人,使用瓶装燃气的人口约为5.53万人。

3.场站系统

远期规划建设一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占地约0.3公顷。

规划将原位于仲恺地区9号地块内的惠深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搬迁至67号地块,规模

保持不变,占地面积约2.12公顷,储气容量为400立方米。

近期规划建设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2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座,用以供应本

规划区范围内非管道燃气用户用气。

规划汽车加气子站1座,为油气合建站,规模约1.5万立方米/日,占地约0.4公顷,

由现状加油站改造,用于为燃气汽车加气。

4.输配系统

依据用气不均匀系数和供气规模,计算出规划管道天然气的峰值流量为11164Nm3/h。

(1)管道压力级制

燃气管道为中压(A)一级管网。输送液化石油气时,起点压力为0.07MPa(气化站出

口压力),管道末端压力不小于0.03MPa;远期输送天然气时,管道运行压力(调压

站出口)0.3MPa,管网设计压力为0.4MPa。

(2)管网布置

管道规划情况详见《燃气工程规划图》。

第11.7条环保环卫设施规划

1.生活垃圾、粪便产生量预测

规划期末生活垃圾产生量221t/d;粪便221 t/d。

2.环卫机构规划

规划区环卫职工数按总人口的2~2.5‰配备,规划期末应配备环卫职工不少于553

人。

3.环卫设施规划

(1)公共厕所

规划区需设置公共厕所15座。

(2)垃圾收容器及废物箱

垃圾收容器以美观和实用为主,其服务半径不超过80m,废物箱设置为主干道80m,

一般干道100m。

(3)小型垃圾转运站

规划垃圾转运站10座,每座建筑面积98 m2,用地200m2/处。

(4)环卫机械设施及停车场规划

车辆按规划区人口2辆/万人配备,仲恺高新区应配备环卫车不少于44辆;停车场建

设按150m2/辆标准配套。

(5)环卫职工休息处

环卫职工休息处按人口1-2万人一处,规划期末环卫职工休息点不少于10处,休息

点可与转运站和公厕结合建设,但休息点建筑面积不少于20m2。

第11.8条消防设施规划

1.消防站布局

规划设置3座消防站,用地面积1.85公顷,分别位于30#(1.03公顷)、38#(0.40

公顷)、XK-11#地块(0.42公顷)。

2.消防给水

(1)规划区灭火用水量以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二次,一次灭火用水量55升/秒

为标准。

(2)规划区给水消防管网采用环状管网,消防给水管网干管管径不得小于300毫米。

(3)市政消火栓布置在主次干道一侧,路幅超60米时,应布置在两侧,间距不大于

120米。

3.消防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