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植被类型及分布(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植被类型及分布 一、选择题 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解析第1题,“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因此D项正确。第2题,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敞开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敞开是为了采光,C项正确。第3题,根据防寒棚应在树木北侧,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定出图中方向,再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

再根据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因此A项正确。 答案 1.D 2.C 3.A 读自然景观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4~5题。 4.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纬度 5.图中甲植被最有可能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稀树草原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第4题,该模式图反映的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乙方向东西更替,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为水分变化,选择B。第5题,图中甲与雨林在同一纬度,属于热带地区,介于雨林与荒漠之间应该是草原,所以说最有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选择B。 答案 4.B 5.B 下图为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被类型综合分析

植被类型 气候特征 土壤特征 群落特征 类型及分布 热带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无明显季节差异,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 砖红壤; 有些地区形成酸性富铝风化壳;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pH值4.4-5.5; 生物大小循环活跃,营养物质周转快; 腐殖质含量低。 种类成分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特高;雨林内通常没有优势种。 热带雨林的成层现象比其他植被类型复杂,可分为5~8层。雨林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关系密切。 雨林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巨高位芽和大高位芽占比例很大。茎花现象(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和结果)、板状根增加稳定性、叶具滴水尖加速排水。藤本植物在数量和群落作用上均不显著。附生植物数量多,绞杀植物、寄生植物较多。 没有明显的季相,不存在季节变化,也没有休眠期。 净生产量每年每公顷约10—30t。 类型: 热带低地雨林 热带山地雨林 热带沼泽雨林; 分布: 美洲热带雨林区; 非洲热带雨林区; 亚洲热带雨林区。

季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 有表现明显的旱季、降雨量少和温差大。 同热带雨林; 砖红壤。 旱季部分落叶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种类成分、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植物为主,落叶乔木所占的比重变化很大。 植物的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净生产量约6~35t。 受干燥季风影响的地方就有热带季雨林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半落叶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常绿季雨林; 稀疏草原 热带夏雨型气候; 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在夏季,干季显著。 分布于砖红壤或红棕壤以及砖红壤性红壤的地区。 各类稀树草原都发育有较发达的草本植物层,但均由C4型植物组成。 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皮很厚,地上部分受火烧或旱害后萌生力很强,树干多分枝,常具刺,有的树冠扁平如伞状,种子有厚皮保护。 稀树草原群落的分布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 非洲面积最大,且多种多样。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有多种常绿的桉树为优势种。南美巴西高原上分布着萨王纳疏林。亚洲稀树草原分布在印度半岛以南,斯里兰卡北部,巴基斯坦、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 红树林 分布于热带海滩,受气温和水温的影响大。 多见于风浪平静和淤泥深厚的海滩,海湾内或河口地区。土壤为滨海盐土,土壤含盐量3.5%

不同植被类型生态效应的研究

不同植被类型生态效应的研究 园林0901 姜文娟090480111 摘要:通过对城市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对生态效应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乔灌草相结合的三元复合结构绿地,其生态效应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绿地。在特定的人工环境条件下,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有效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不仅取决于绿色植物的植被类型,而且与其空间结构等各方面密切相关[1]。由于乔、灌、草结合建造的复层结构的绿地生态效应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的绿地,因此通过改善绿地种植结构和配置方式,可提高单位绿地的生态效应。在城市用地紧张,扩大绿地规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植物种植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和草坪,以增加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可有效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2]。本研究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邯郸市不同植被类型对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地表温度的影响,并对城市绿地系统植被类型的规划和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植被类型、生态效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地表温度 前言: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哪种植被类型更能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从而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去,这个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的选择及植被现状 邯郸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摄氏13度,最低温度在1月,极限约为摄氏20度,最高温度在7月,可达摄氏38度。年降雨量627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为235天。春季多干旱,夏季多雨。春秋季节较短,夏季较长,并且气温较高。邯郸境内自然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甸、沼泽植被、水生植被六种类型。邯郸市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草丛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的沟谷和荒坡,草甸植被则遍布全境;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滞水洼地。亚热带树种漆树在西部山区有着广泛分布。 本实验在邯郸市丛台公园内进行。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0亩,是以武灵丛台为中心建成的一座大型园林,为邯郸人民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公园内茂林修竹,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植被分布的空间类型多样。结合邯郸市丛台公园的绿地现状选择植被类型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三、处理四、处理五,处理一代表乔灌草结构,处理二代表乔灌结构,处理三代表乔木结构,处理四代表灌草结构,处理五代表裸地。各种结构所选树种及林分状况如下。 表1 典型植被结构配置模式及林分状况 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树高/m 胸径/cm 冠幅/m 面积/m2 乔灌草 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榆叶梅(Prunus triloba) 黄杨球(Euonymus japonicus) 混合草坪 25 2.5 1.2 43 -- -- 10 3 1.3 135 48 34 乔灌垂柳(Salix babylonica) 黄杨球 6 1 20 4 1.2 56 24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 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 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 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三)热带季雨林 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植物群落特征: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③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城市垂直绿化的主要类型

城市垂直绿化的主要类型 (一)棚架绿化是园林中应用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垂直绿化形式。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以美化和生态效益为辅的棚架绿化,在城市居民的庭院之中应用广泛,深受居民喜爱,主要是选用经济价值高的藤本植物攀附在棚架上,如葡萄、猕猴桃、五味子、金银花等。既可遮荫纳凉、美化环境,同时也兼顾了经济利益。另一类是以美化环境为主、以园林构筑物形式出现的廊架绿化,形式极为丰富,有花架、花廊、亭架、墙架、门廊、廊架组合体等,其中以廊架形式为主要对象之一。利用观赏价值较高的垂直绿化植物在廊架上形成的绿色空间,或枝繁叶茂,或花果艳丽,或芳香宜人,既为游人提供了遮荫纳凉的场所,又为城市园林中独特的景点。常用于廊架绿化的藤木主要有紫藤、木香、金银花、藤本月季、凌霄、铁线莲、叶子花等。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实际的空间环境,以及廊架的体量、造型合宜来选择适宜的藤本植物相配植,并注意二者之间在体量、质地和色彩上取得对比和谐的景观,如杆、绳结构的小型花架,宜配置蔓茎较细、体量较轻的种类;对于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中型花架,则宜选用寿命长、体量大的藤木种类;对只需夏季遮荫或临时性花架,则宜选用生长快,一年生草本或冬季落叶的类型。应用卷须类、吸附类垂直绿化植物,棚架上要多设些间隔,便于攀缘;对于缠绕类、悬垂类垂直绿化植物,则应考虑适宜的缠绕支撑结构,并可在初期对植物加以人工的辅助和牵引。 紫藤

(二)墙面绿化各类建筑物墙面表面的垂直绿化。可极大地丰富墙面景观,增加墙面的自然气息,对建筑外表具有良好的装饰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墙体垂直绿化,更可有效阻止太阳辐射、降低居室内的空气温度,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用吸附类的攀缘植物直接攀附墙面,是常见、经济、实用的墙面绿化方式,在城市垂直绿化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不同植物的吸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选择时要根据各种墙面的质地来确定,越粗糙的墙面对植物攀附越有利。在水泥沙浆、清水墙、马赛克、水刷石、块石、条石等墙面,多数吸附类攀缘植物均能攀附,如凌霄、美国凌霄、爬山虎、美国爬山虎、扶芳藤、络石、薜荔、常春藤、洋常春藤等。但对于石灰粉墙墙面的垂直绿化,由于石灰的附着力弱,在超出承栽能力范围后,常会造成整个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坍塌,故只宜选择爬山虎、络石等自重轻的植物种类,或可在石灰墙的墙面上安装网状或者条状支架。 墙面绿化除了采用直接吸附的形式外,也可在墙面安装条状或网状支架,使卷须类、悬垂类、缠绕类的垂直绿化植物借支架绿化墙面。支架安装可采用在墙面钻孔后用膨胀螺旋栓固定,或者预埋于墙内,或者用凿砖打、木楔,钉钉、拉铅丝等方式进行。支架形式要考虑有利于植物的攀缘、人工缚扎牵引和养护管理。用钩钉、骑马钉等人工辅助方式也可使无吸附能力的植物茎蔓,甚至是乔、灌木枝条直接附壁,但此方式只适用于小面积的垂直绿化,用于局部墙面的植物装饰。 墙面绿化还可以在墙体的顶部设花槽、花斗,栽植枝蔓细长的悬垂类植物或攀缘植物(但并不利用其攀缘性)悬垂而下,如常春藤、洋常春藤、金银花、红花忍冬、木香、迎夏、迎春、云南黄馨、叶子花等,尤其是开花、彩叶类型装饰效果更好。 女儿墙、檐口和雨蓬边缘墙外管道还可选用适宜攀缘的常春藤、凌霄、爬山虎等进行垂直绿化。也可以选择一些悬垂类植物如云南黄馨、十姐妹等盆栽,置于屋顶,长长的藤蔓形成如绿色锦面。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下列有关我国植被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 B.我国主要植被类型不包括沼泽 C.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2.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我国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少林国家②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但人均森林面积少 ③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每年都在扩大④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 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 A.森林面积多,利用不够合理 B.过度放牧已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C.我国人均面积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1/3 D.我国植被保护面临的形式已十分乐观 4. 下列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我国的荒漠面积太大②我国草原退化、沙化严重③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④我国种树太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 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 A.3月12日 B.3月15日 C.5月1日 D.6月1日 6. 下列关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积极参加“植物节”、“爱鸟周”等活动 B.不能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杀动物 C.把野生的动植物全部集中到动、植物园中 D.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7. 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植物种类很少 B.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C.我国长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D.我国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8.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 ②土地沙漠化③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和沙化④乱砍滥伐,伐优留劣。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大面积砍伐森林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后续资源缺乏 B.水土流失严重 C.绿化面积减少 D.ABC都是 10. 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人均森林面积少 C.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11. 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A.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B.捕杀青蛙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2. 下列不是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是() A.我国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衰退的趋势 B.我国草原的草场退化,沙化比较严重 C.我国森林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面积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D.我国气候恶劣,不适于植物生长 13. 2010年我国大西南曾遭受大旱灾,同学们都参与“一瓶水”活动,避免旱灾再次发生() A.大力兴建水库 B.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C.大量植树造林 D.节约用水 14. 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C.人均森林面积少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15. 森林地区常常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降雨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A.呼吸作用旺盛 B.光合作用旺盛 C.蒸腾作用旺盛 D.吸收作用旺盛 16.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草地植物的类别和特征

第二章第一节草地植物的类别及其特征 一、饲用植物的生活型 1、生活型定义:指植物长期适应综合的外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表现的类型。换句话说:生活型是植物在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生态因素的综合适应结果。同一生活型的植物,在外部形态特征、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根据植物的生活型,可以认识植物的外貌和一般性状、生活习性及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分析和描述,也是划分草地类型的重要依据。 2 、植物的生活型 划分植物的生活型的方法很多,我们采用德国学者克涅尔的划分方法,根据外貌将植物生活型划分为四大类。 ⑴乔木: 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本质化主干,一般在4—60M以上,热带多数树种25M,上端形成枝叶扩展的树冠。乔木的特点是枝条冬季不死亡,叶全部或部分死亡,树根深在10M左右,由于枝条上芽离地面较高,也叫高位芽植物 乔木分为带绿乔木(针叶)和夏绿乔木(阔叶) A、常绿的:松树、云杉、侧柏,常绿乔木的树叶中含有有机酸、生物碱、单宁等物质。青绿时家畜一般不采食,可加工后利用。 B、夏绿的:如,树、榆树、沙枣树,夏绿乔木的叶片可作饲料,它其中粗CP含量较多,营养价值可与优良干草相比。 ⑵灌木: 多年生木本植物,没有主干,在地面基部就开始分枝,枝条呈丝状。高度在4—5米,寿命在20—30年,树干与枝条的芽不死,属于地上芽植物。 它可以分为常绿与夏绿两种: 夏绿:拧条、紫穗槐(阔叶)、红柳 常绿:沙冬青、杜鹃、翠柏(针叶) ⑶、半灌木 分枝从基部开始,无主干,基部本质化,上部为草质,一般冬季叶和枝条死亡,高度在0.2—0.5m。如沙蒿,地肤。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高三地理植被分布及类型专题(定)

高三地理植被分布及类型专题 【模拟赏析】(2019·广东深圳文综调研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 625 km2。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下图示意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 (1)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8分) (2)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6分) (3)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大量捕 杀海狮以获取毛皮和油脂,1960年后被立法禁止。近年来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有人主张开放商业捕猎海狮。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8分) 【必备知识】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 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气候 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利于喀斯特地 貌的形成 【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二、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防护棚影子

几种常见植被指数

常用的植被指数,土壤指数,水体指数有哪些? 植被指数与土壤指数 一、RVI——比值植被指数:RVI=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比值。 1、绿色健康植被覆盖地区的RVI远大于1,而无植被覆盖的地面(裸土、人工建筑、水体、植被枯死或严重虫害)的RVI在1附近。植被的RVI通常大于2; 2、RVI是绿色植物的灵敏指示参数,与LAI、叶干生物量(DM)、叶绿素含量相关性高,可用于检测和估算植物生物量; 3、植被覆盖度影响RVI,当植被覆盖度较高时,RVI对植被十分敏感;当植被覆盖度<50%时,这种敏感性显著降低; 4、RVI受大气条件影响,大气效应大大降低对植被检测的灵敏度,所以在计算前需要进行大气校正,或用反射率计算RVI。 二、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1、NDVI的应用: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2、-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3、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用非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了NIR和R的反射率的对比度。对于同一幅图象,分别求RVI和NDVI时会发现,RVI值增加的速度高于NDVI增加速度,即NDVI对高植被区具有较低的灵敏度; 4、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学、枯叶、粗超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 三、DVI\EVI——差值\环境植被指数:DVI=NIR-R,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1、对土壤背景的变化极为敏感; 四、SAVI\TSAVI\MSAVI——调整土壤亮度的植被指数: SAVI=((NIR-R)/(NIR+R+L))(1+L),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 1、目的是解释背景的光学特征变化并修正NDVI对土壤背景的敏感。与NDVI相比,增加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土壤调节系数L,取值范围0~1。L=0 时,表示植被覆盖度为零;L=1时,表示土壤背景的影响为零,即植被覆盖度非常高,土壤背景的影响为零,这种情况只有在被树冠浓密的高大树木覆盖的地方才会出现。 2、SAVI仅在土壤线参数a=1,b=0(即非常理想的状态下)时才适用。因此有了TSAVI、ATSAVI、MSAVI、SAVI2、SAVI 3、SAVI4等改进模型。 五、GVI——绿度植被指数,k-t变换后表示绿度的分量。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一《植被》学案》.doc

植被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知道植被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2.运用视频、图像,说明森林、草原和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观。 【学习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植被与环境 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知识点二:森林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 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思考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提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 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 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 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 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思考2: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 知识链接: 1.植被与植物有何区别? 植被是覆盖地表植物的总体。一棵树、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概念,而不是植被。 2.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 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 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 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等。 3.针叶林为何有针状叶? 跟气候有关,主要是为了减少植物体内的水汽蒸发,同时由于比阔叶林的接触面积小,所以更适合严寒气候生存。 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城市垂直绿化的主要类型

城市垂直绿化的主要类型 (一)棚架绿化 棚架绿化是园林中应用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垂直绿化形式。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以美化和生态效益为辅的棚架绿化,在城市居民的庭院之中应用广泛,深受居民喜爱,主要是选用经济价值高的藤本植物攀附在棚架上,如葡萄、猕猴桃、五味子、金银花等。既可遮荫纳凉、美化环境,同时也兼顾了经济利益。另一类是以美化环境为主、以园林构筑物形式出现的廊架绿化,形式极为丰富,有花架、花廊、亭架、墙架、门廊、廊架组合体等,其中以廊架形式为主要对象之一。利用观赏价值较高的垂直绿化植物在廊架上形成的绿色空间,或枝繁叶茂,或花果艳丽,或芳香宜人,既为游人提供了遮荫纳凉的场所,又为城市园林中独特的景点。 常用于廊架绿化的藤木主要有紫藤、木香、金银花、藤本月季、凌霄、铁线莲、叶子花等。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实际的空间环境,以及廊架的体量、造型合宜来选择适宜的藤本植物相配植,并注意二者之间在体量、质地和色彩上取得对比和谐的景观,如杆、绳结构的小型花架,宜配置蔓茎较细、体量较轻的种类;对于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中型花架,则宜选用寿命长、体量大的藤木种类;对只需夏季遮荫或临时性花架,则宜选用生长快,一年生草本或冬季落叶的类型。应用卷须类、吸附类垂直绿化植物,棚架上要多设些间隔,便于攀缘;对于缠绕类、悬垂类垂直绿化植物,则应考虑适宜的缠绕支撑结构,并可在初期对植物加以人工的辅助和牵引。 (二)墙面绿化各类建筑物墙面表面的垂直绿化。可极大地丰富墙面景观,增加墙面的自然气息,对建筑外表具有良好的装饰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墙体垂直绿化,更可有效阻止太阳辐射、降低居室内的空气温度,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