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开关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面向开关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面向开关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面向开关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可靠性评估方法(可靠性预计、审查准则、工程计算)

电子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培训 课程介绍: 作为快速发展的制造企业,产品可靠性的量化评估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机械、电子、软件一体化的产品。针对此需求,本公司开发了《电子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课程,以期在以基于应力计数法的可靠性预计和分配、基于寿命鉴定的试验评估法两个方面提供对电子产品的评价数据。并在日常管理实践中,通过质量评价的方式,通过设计规范审查、FMEA分析发现评估中的关键问题点,以便更好地改进。 课程收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以及导致产品可靠性问题的问题点,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统计和技术部门的解决问题提供工作依据。 课程时间:1天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培训中心 【协办单位】深圳市威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培训对象】本课程适于质量工程师、质量管理、测试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测试部门等岗位。 课程特点: 讲师是可靠性技术+可靠性管理、军工科研+民品开发管理的综合背景; 课程包括开展可靠性评估工作的技术措施、管理手段,内容和授课方法着重于企业实践技术和学员的消化吸收效果。 课程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所检验”的思想,可靠性设计培训面向设计生产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充分结合同类公司现状,提炼出经过验证的军工和民用产品的可靠性

设计实用方法,帮助客户实现低成本地系统可靠性的开展和提升。 课程大纲: 一、可靠性评估基础 可靠性串并联模型 软件、机械、硬件的失效率曲线 可靠性计算 二、基于应力计数法的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依据的标准 基于用户需求的设计输入应力条件 可靠性分配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基于应力计数法的可靠性预计 三、寿命鉴定试验评估方法 试验依据标准要求 试验过程 判定方式 四、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审查准则 基于失效机理的可靠性预防措施 系统设计准则(热设计、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接口设计准则) 机械可靠性设计准则 电路可靠性设计准则(降额、电子工艺、电路板电磁兼容、器件选型方法)嵌入式软件可靠性设计准则(接口设计、代码设计、软件架构、变量定义)五、DFMEA与PFMEA过程的潜在缺陷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

配电可靠性准则及规定

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及规定 一、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一般概念 所谓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就是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或运行中,为使发电和输配电系统达到所要求的可靠度满足的指标、条件或规定,它是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所依据的行为原则和标准。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应用范围为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发输电合成系统和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修工作。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考虑的因素一般有:①电力系统发、输、变、配设备容量的大小;②承担突然失去设备元件的能力和预想系统故障的能力;③对系统的控制、运行及维护;④系统各元件的可靠运行;⑤用户对供电质量和连续性的要求;⑥能源的充足程度,包括燃料的供应和水库的调度;⑦天气对系统、设备和用户电能需求的影响等。其中①、②、⑥等因素可由规划、设计来控制,其余各因素则反映在生产运行过程之中。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所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考虑的系统状态过程及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1. 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分为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 (1)概率性准则。它是以概率法求得数字或参量来表示提供或规定可靠度的目标水平或不可靠度的上限值,如电力(电量)不足期望值或事故次数期望值。因此,概率性准则又称为指标或参数准则。此类准则又被构成概率性或可靠性评价的基础。 (2)确定性准则。它采取一组系统应能承受的事件如发电或输电系统的某些事故情况为考核条件,采用的考核或检验条件往往选择运行中最严重的情况。考虑的前提是如果电力系统能承受这些情况并保证可靠运行,则在其余较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因此,确定性准则又称为性质或性能的检验准则。此类准则是构成确定性偶发事件评价的基础。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的分类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评估算法 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方法是在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特点而形成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大致思路是根据配电系统中元件运行的历史数据评价元件的可靠性指标,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潮流分析、保护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元件的可靠性指标评价各个负荷点可靠指标,最后综合各个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得出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目前研究电力系统可靠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解析法,另一种是模拟法。 一:解析法:用抽样的方法进行状态选择,最后用解析的方法进行指标计算。 (1)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法:通过对系统中各元件可靠性数据的搜索,建立故障模式后果表,然后根据所规定的可靠性判据对系统的所有状态进行检验分析,找出各个故障模式及后果,查清其对系统的影响,求得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适用于简单的辐射型网络。。 (2)基于最小路的分析法:是先分别求取每个负荷点的最小路,将非最小路上的元件故障对负荷点可靠性的影响,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折算到相应的最小路的节点上,从而,对于每个负荷点,仅对其最小路上的元件与节点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负荷点相应的可靠性指标。算法考虑了分支线保护、隔离开关、分段断路器的影响,考虑了计划检修的影响,并且能够处理有无备用电源和有无备用变压器的情况。 (3)网络等值法:利用一个等效元件来代替一部分配电网络,并将那部分网络的可靠性等效到这个元件上,考虑这个元件可靠性对上下级馈线的影响,从而将复杂结构的配电网逐步简化成简单辐射状主馈线系统。 (4)分层评估算法:利用系统元件的可靠性数据与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建立了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在基于故障扩散的分层算法来进行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可快速算出可靠性指标并找出供电的薄弱环节。 (5)基于最小割集的分析法。最小割集是一些元件的集合,当它们完全失效时,会导致系统失效。最小割集法是将计算状态限制在最小割集内,避免计算系统的全部状态,大大节省了时间,并近似认为系统的失效度可以为各个最小割集的不可靠度的总和。当每条支路存在大量元件时,计算量显著降低;且效率高,编程思路清晰,易于实现。本方法的关键是最小割集的确定。 (6)递归算法:先将网络用树型(多叉树)数据结构表示,利用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将每一馈线都用一包含了此馈线的所有数据节点来表示,由负荷点所在的顶端依次往上递归,并保留原节点,这样不仅可以算出整体可靠性指标,还可以算出所有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 (7)单向等值法:将下一层网络单向等值为上一层网络,将断路器/联络开关间的元件和负荷点等值为一节点,再由下而上削去断路器/联络开关,最终可等值一个节点,便可得出整体的可靠性。由于馈线中有熔断器、变压器等存在,因此在等值前后整个网络的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概念理解: 可靠性是部件、元件、产品、或系统的完整性的最佳数量的度量。可靠性是指部件、元件、产品或系统在规定的环境下、规定的时间内、规定条件下无故障的完成其规定功能的概率。从广义上讲,“可靠性”是指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或对企业的信赖程度。 可靠性的技术是建立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的,例如: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材料、结构物性学,故障物理,基础试验技术,环境技术等。 可靠性技术在生产过程可以分为: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制造阶段可靠性、使用阶段可靠性、可靠性管理。我们做的可靠性评估应该就属于使用阶段的可靠性。 机床的可靠性评定总则在GB/T23567中有详细的介绍,对故障判定、抽样原则、试验方式、试验条件、试验方法、故障检测、数据的采集、可靠性的评定指标以及结果的判定都有规范的方法。对机床的可靠性评估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即时的方法,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数据的收集。 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产品历史经验数据的积累; 2)通过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ze)方法寻找产品失效的机理; 3)建立典型的失效模式; 4)通过可靠性环境和加速试验建立试验数据和真实寿命之间的对应关系;5)用可靠性环境和加速试验标准代替产品的寿命认证; 6)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产品寿命的变化规律; 7)通过软件仿真在设计阶段预测产品的寿命; 大致可把可靠性评估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前提工作、重点工作。 准备阶段:数据的采集(《数控机床可靠性试验数据抽样方法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宏斌) 用于收集可靠性数据, 并对其量化的方法是概率数学和统计学。在可靠性工程中要涉及到不确定性问题。我们关心的是分布的极尾部状态和可能未必有的载荷和强度的组合, 在这种情形下, 经常难以对变异性进行量化, 而且数据很昂贵。因此, 把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可靠性工程会更困难。当前,对于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却很少有人提及, 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目前,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基本上是以简单随机抽样为主,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只采用了某一个厂家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生产的机床进行统计分析。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就是: 这样收集的数据不能够很好地反映数控机床可靠性的真实状况, 同时其精度也不能够令人满意。 由于现在数控机床生产厂家众多、生产量庞大、机床型号多以及成产的批次多,这样都对数据的收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数据采样时: (1)必须采用合理的抽样方法来得到可靠性数据; (2)简单随机抽样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抽样方法,但是必须抽取较大的样本量才能够获得较高的精度和信度; 针对以上的特点有三种数据采集的方法可以选择:简单随机抽样、二阶抽样、分层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单元中,抽取n个单元,保证抽取每个单元或者几个单元组合的概率相等。

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与制作流程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它包括:建立IGBT的失效模式,选择RC热网络法建立IGBT的电热耦合模型并得到工作时的结温,最后采用Coffin Manson Arrhenius广延指数模型对IGBT 进行可靠性评估;选择部件计数法对直流配电网关键设备进行可靠性预测;通过冗余方法分析后分别对三种不同结构的MMC型换流器、ISOP型直流变压器以及光伏储能并网用的AC/DC变流器和DC/DC变流器进行可靠性建模;对直流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对交直流互联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解决了对含光储系统的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可靠性评估采用现有技术的评估方法存在准确性较差等技术问题。 技术要求 1.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它包括: 步骤S1:建立IGBT的失效模式,选择RC热网络法建立IGBT的电热耦合模型并得到工作时的结温,最后采用Coffin-Manson-Arrhenius广延指数模型对IGBT进行可靠性评估; 步骤S2:选择部件计数法对直流配电网关键设备进行可靠性预测;通过冗余方法分析后分别对三种不同结构的MMC型换流器、ISOP型直流变压器以及光伏储能并网用的AC/DC变流器和DC/DC变流器进行可靠性建模; 步骤S3:根据步骤S1和S2建立的模型对直流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步骤S4、根据步骤S1和S2建立的模型对交直流互联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 步骤S11:对IGBT和二极管进行损耗计算,包括通态损耗、开关损耗以及截止损耗; 步骤S12:建立IGBT的电热耦合模型并得到工作时的结温;将IGBT内部温度的运算转化为由Foster模型等效的电流源、电阻和电容串联的一阶电路运算,IGBT和二极管的功率损耗分别作为对应的电流源输入,IGBT 和二极管的热阻热容作为对应的电阻电容,则IGBT和二极管芯片到壳之间的电压即为结温; 步骤S13:采用Coffin-Manson-Arrhenius广延指数模型对IGBT进行可靠性评估,下式所示: 式中,ΔTj是IGBT的结温差,α、β是模型参数,根据功率循环曲线通过函数拟合得到;Tm为平均结温。Ea是激活能,数值为9.89×10-20J,kB是玻尔兹曼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光储系统的柔性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冗余方法分析,不同冗余设计可靠性计算公式如下: 主动冗余:当单元系统的冗余设计为主动冗余时,n个子模块中至少有k个子模块投入运行可以保证单元系统的正常运行,假设子模块数量为n,当单元系统正常运行时需要k个子模块正常工作,子模块的故障率为 λSM,可靠度可表示为: 则单元系统的故障率为: 式中Rs(t)为系统可靠度,i为流过系统的电流大小; 被动冗余:当单元系统的冗余设计为被动冗余时,有n-k个备用子模块,它们服从尺度参数为λSM、形状参数为n-k+1的伽马分布,可靠度可表示为: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探讨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探讨 所谓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就是采用现代分析工具对配电系统参数进行设置,包括停电频率以及停电时间等,如果参数设置的比较合理,系统就可以按照预期规划运行,实现系统可靠性的控制。文章简述了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思路,分析了具体评估方法。 标签: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前言 当前我国在规划配电系统的过程中,一般都不设置具体的可靠性目标,而是采用隐性处理的方式,这样配电系统在投入使用时,就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维护供电的可靠性。为了避免这种规划方式的弊端,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配电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按照实际需求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减低供电费用,提升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思路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主要目标就是可以准确评价出系统运行时的可靠性,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依据,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具体评估思路如下:首先,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历史的可靠性,就是根据历史数据判断系统运行能力。一般都是由系统运行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分析系统没有大大预期可靠性的原因,判断系统的薄弱环节在哪。如果问题出在设计方案上,需要与工程规划部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其次是制作预测模型,就是根据备选设计方案预测系统未来一段时间内运行的可靠性,主要是针对配电系统中的某一个部分,预见其在运行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提升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方法。最后是校正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建立以后,需要将历史数据作为依据对其进行校正,使其与历史情况相符,这样才能保证预测模型不脱离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模型校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配电系统运行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历史数据,并考虑到系统运行的外界环境因素,用电需求变化因素等,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到,然后对参数进行谨慎调整,这样才能对系统未来运行状态进行准确预测,判断其可靠性是否可以达到预期要求[1]。 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2.1 计算流程 第一,需要设置一个可靠性限值,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基本目标值,二是所允许的偏差范围;第二,在计算程序中输入模型和相关数据,数据可以来源于现有系统,也可以来源于拟建的配电系统;第三,启动计算程序,开始计算,得出预期可靠性。这种评估性的计算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预期停电频率,二是预期停电时间,一般都是采用图形的方式显示计算结果,这种方法比较直观,

关于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的探讨

关于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的探讨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用电量显著提升,但是因为传统能源储量的限制,我国的电力技术正逐步向智能化、高效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保证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主动配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有效改善传统电网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以及配电网短路容量等问题,促进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力求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技术;进展;探讨 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配电网发展运行过程中,通常是依靠灵活的网络结构和较大的容量裕度来应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电网运行稳定问题,从而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技术的发展,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分布式能源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得电网系统的运行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更加的智能化。对于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网架薄弱、自动化水平低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实施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主动配电网技术概述 传统配电网是一种基于电网供电与用户用电之间的单向电力分配的网络,是一种电网(网)-负荷(荷)双元结构,随着分布式能源(源)在配电网的高度渗透,传统配电网的二元结构将逐步升级为源-网-荷的三元结构源的接入,不仅改变原有的网-荷单向电力潮流,形成网-荷源-荷源-网的双向复杂潮流,而且由于源的不确定性,使得源-网-荷三元结构很难形成稳定的平衡主动配电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使得源-网-荷高度协调,缓解及消除源荷的不确定性,实现三元结构的新平衡。 2.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发展 源实现有效的网络运行调度以后,不再是单纯的简单连接,而是通过多个DG 集成,形成复杂的控制系统,从而在智能化的主动配电网结构系统中,实现对DG的快速控制,通过实现分层控制,从而能够主动地解决主动配电网多分布式能源和其他可控装置的协调运行,从而在优势条件下实现对分布式控制结构的有效管理。现有的配电系统是在电力潮流从变电站单向流向负荷点这一基础上完成设计的,但是DG的接入,使得配电网的市场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分析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这也使得主动配电网的规划、运行和分析有了新的内容和控制理念。下面我简要对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2.1主动配电网的综合规划技术 在以往的配电网系统中,没有考虑到DG的引人对于配电网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于主动配电网的灵活控制特性和网络结构都没有达到较好的规划程度。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主动配电网的规划不但对传统的配电网实施了有效地规划,同时对于重新布线、网络重构和安装新的联络开关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整个主动配电网的综合规划过程中,通过对资源配置、资金利用以及分布式能源、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但是这样的规划设计会提高了主动配电网综合规划的不确定性,使得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出现较大程度的不确定。 当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分布式能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当然

配电网论文题目

配电网故障恢复与网络重构 [1]邹必昌.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重构与故障恢复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2]潘淑文加权复杂网络抗毁性及其故障恢复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3]周永勇.配电网故障诊断、定位及恢复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 [4]丁同奎.配电网故障定位、隔离及网络重构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 [5]周睿.配电网故障定位与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6]姚玉海.基于网络重构和电容器投切的配电网综合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2 配电网脆弱性分析与可靠性评估 [1]汪隆君.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可靠性基础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何禹清.配电网快速可靠性评估及重构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王浩鸣.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4]任婷婷.改进网络等值法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2 [5]吴颖超.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D].华北电力大学2011 [6]王新智.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其在高压配电网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 2005 [7]郑幸.基于蒙特卡洛法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1 配电网快速仿真与模拟 [1]周博曦.基于IEC 61968标准的配电网潮流计算系统开发[D].山东大学 2012 [2]徐臣.配电快速仿真及其分布式智能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3]马其燕.智能配电网运行方式优化和自愈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4]康文文.面向智能配电网的快速故障检测与隔离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5]许琪.基于配电网的馈线自动化算法及仿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 2012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愈技术及评估方法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愈技术及评估方法 【摘要】本文对实现配电网自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几种配电网接线方式的自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基于节点收缩法的配电网自愈能力评估方法。 【关键词】配电网;自愈控制;评估方法 前言 自愈功能是智能电网的特征之一。世界各国对智能电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美国主要通过通信技术、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的运用来提高电网的可靠性;欧洲国家比较重视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我国提出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的网架结构,集成信息技术、决策支持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适应各类电源与用电设施的接入与退出,能与用户进行友好交互,具有系统自愈能力,显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电网自愈控制使得系统能不间断供电,避免故障发生,若发生了故障,故障后不丢失负荷且可以抵御下一次故障的冲击。 1 配电网自愈的关键技术概述 配电网自愈技术建立在智能电网灵活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完成主动解列、灵活分区,实现自适应的分布控制,需要智能硬件装置以及相关软件系统的协调控制来实现,涉及继电保护控制、自动控制装置、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应用数学等多个领域,实现对系统实时或超时的监测。 配电网自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坚强灵活的电网物理结构,灵活的配电网结构能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提供多条供电路径。正常情况下通过网络的优化以平衡负荷、减少网损;故障后通过网络快速重构将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2)智能馈线自动化系统。智能馈线自动化技术实现对整个网络的监控和操作,要求开关装置等设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四遥”功能,能自动识别、检测故障。(3)可靠的通信网络。提高系统输电、配电和用电效率必须要有高效、实时、可靠的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互,由智能调配中心进行统一控制。配电网可以通过网络通信进行自我检测,对潮流进行重新分配缩小故障范围。(4)监测系统和软件处理系统。强大的监测能力和快速仿真能力的软件处理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自愈的关键。监测系统实时地对电力设备进行监测和诊断,仿真软件根据实时的系统数据对系统状态做出仿真,预测电网状态。 2 典型的配电网接线及自愈性分析 配电网的结构与系统的供电容量、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关系密切,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要与所在城市的负荷水平、电源规划相适应,因此,各个配电系统的负荷密度、接地方式、地形地势、运行方式各不相同。中低压配电网的接线方式主要有:单电源辐射型接线、单环网接线、多分段多联络接线等形式。

城市中压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城市中压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8T10:45:19.23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作者:李壁辉 [导读] 摘要:配电网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文章第一步对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进行了相关论述,重点放在了可靠性的评估标准以及这些标准的特性上,针对现有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展开论述,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解析了现有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等值法和分块算法,深入解析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的必要性,及其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文末对今后配电网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广东电网揭阳揭西供电局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揭阳市 515400) 摘要:配电网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文章第一步对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进行了相关论述,重点放在了可靠性的评估标准以及这些标准的特性上,针对现有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展开论述,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解析了现有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等值法和分块算法,深入解析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的必要性,及其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文末对今后配电网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网络等值法;分块算法 在现有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方法中,最为有效的就是模拟法和解析法两种。在网络等值法和分块算法之上的混合算法有着很大的可行性,其在计算速度上有着很明显的提高,不过其要对复杂配电网展开等值或者分块是比较复杂的,必须要借助先进的拓扑分析理念,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故而,在实际条件下不是很合适,一般使用的是解析法。现在运行的配电网可靠性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有各自的技术难题和不足之处。 1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指标和各个指标的特点 所谓的配电网可靠性,详细来说就是两点,一是其自身的可靠性,二是其向用户供电能力的可靠性。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标准一般是:平均故障率、故障状态下的断电时间、年平均持续断电时长。配电网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常配电网都是具有很大规模的,内部结构极为复杂,有兼具开环和闭环的环网,有联络断路器等。在线路的布置上也不一而足,同时还需要借助开关进行分割。不过,对于配电网可靠性指标而言,高阶失效事件一般也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它的辐射式乃至弱环网的特性,使得配电原件出现损坏的概率大大减小,同时断电的时间也变得极低。 2常用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研究方法 2.1网络等值法 2.1.1网络等值法的实现 配电网中一般都有着很多的馈线,其又可以再分为主馈线和分支馈线。后者的分支还可以继续延伸,分支馈线内有各种原件和相关联的负荷支路,借助配电网的这个特点,就很容易对配电网进行层次划分了。馈线及其含有的部件可以构成一个级,然后它的分支就可以划分在下一级了,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分支馈线需要列在同一层。所谓的区域网络,就是将馈线作为基础的各个区域的集成,在这里面的原件及负荷点具有相似的性能指标,比如同样的断电时间和可靠性指标,如此一来,在进行可靠性评估时,网络节点数和负荷点数就可以大大的降低了,进而也能够保证评估时的计算量。 2.1.2网络等值法的缺点 再繁杂的配电网都能够借助馈线分层来简化,但是这个过程的工作量是极大的,对于各个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等效,节点需要不断地合并分解,在结果上就是将呈现一个连续的系统,同时还有负荷的可靠性,但是并不是单个的负荷可靠性指标,要得到这个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计算,这又是一个庞大的计算量。 2.2分块计算 2.2.1分块计算的实现 把系统列为很多块,其间含有多个元素,故障节点能够在块的基础上进行检索,运用的手段为故障扩散法,由此就能够得出负荷点,乃至于馈线和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也就有了。块是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存储方式上使用的是稀疏技术,如此一来就不用对元素逐一列举了,在时间上就有了很大的余量,进而也就减少了对系统的评估时间。分块算法自身的劣势也很大,当面对节点和开关数目较多的网络时,分块需要的时间是很长的,这在实际环境下并不具有可行性。 2.2.2分块计算的缺点 运用稀疏技术的好处就是节省了大量对元素的列举时间,但是在节点和开关数目较多时,时间也会比较长,这样一来优势就会丧失。 2.3失负荷分析 2.3.1失负荷分析的实现 失负荷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失负荷,还有一种就是部分失负荷。如果故障点位于供电的最小割集中,负荷供电就会彻底瘫痪,转换为全部失负荷。但是当其出现在有容量约束的电力原件时,其他原件负载就会变大,进而变成部分负荷被割离,就是部分失负荷。实际情况下,配电网中多含有环状网和有容量约束的原件,因此在进行可靠性评估时,必须要注意部分失负荷对其的影响。在辐射型配电网中,如果具有能够进行负荷转移的联络开关,那么容量约束的作用就要重点关注了。笔者建议运用树状网二次潮流估计法来进行失负荷解析,其优势在于能够极大的简化计算。 2.3.2失负荷分析的缺点 使用此种方法来解析失负荷时,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计算,但是其花费在对故障潮流计算上的时间就已经很多了。 3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至于为何要进行配电网评估方法的研究,为的就是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加强配电网的可靠性,就目前来看,发展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极有必要,其不但能够提升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能够避免大规模停电事件的出现,处理大量DG 接入的难题。配电网可靠性提升的关键就在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在配电网出现问题时,能够缩短非故障段的断电时长,但是也有一些因素限制了配电网自愈控制功能的达成,比如智能剖析和决策能力等,在今后的时间里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 在当前这个时期,不管是何种针对网络连通性的分析手段,都必须要对单个负荷点或失效事件展开一次全面的网络拓扑搜索,在特性上表现为规模巨大,同时花费时间也极长,这样一来其在实用性上也有一定的阻碍。有鉴于此,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必须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其他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面展开剖析,当前的探究依旧处在前期阶段,各个方面都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完善。除此之外,当前行业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可靠性影响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可靠性影响 摘要:凭借运行方式灵活、环境友好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被接入到配电网中,这在对配电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产生一系列影响的同时,也将改变原有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用户可以同时从传统电源和分布式电源两方面获取电能,配电系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过程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需要考虑系统的孤岛运行。此外,风机、光伏等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出力波动性以及储能装置运行特性的影响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使用一种分布式电源低渗透率情形下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准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与用户相关的配电类可靠性指标,指标分别为EENS,SAIDI,和SAIFI。应用馈线区的概念,研究了分布式电源接入后配电系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过程,对系统中的孤岛进了分类,并采用启发式的负荷削减方法维持孤岛内的电力平衡。在上级电源容量充足的前提下,该方法对系统中非电源元件的状态进行序贯抽样,而对风机、光伏、蓄电池组等分布式电源的状态进行非序贯抽样,可以在确保一定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模拟速度。 关键词: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分布式电源,馈线区,准序贯蒙特卡洛模拟

1、分布式发电发展概况 作为集中式发电的有效补充,分布式发电近年来备受关注,分布式发电技术也日趋成熟,其发展正使得现代电力系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到目前为止,分布式发电尚无统一的定义,但通常认为,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是指发电功率在几千瓦至几十兆瓦之间的小型化、模块化、分散化、布置在用户附近为用户供电的小型发电系统。它既可以独立于公共电网直接为少量用户提供电能,又可以接入配电系统,与公共电网一同为用户提供电能。按照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 DER或Distributed Generator,DG)是否可再生,分布式发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发电形式;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内燃机、热电联产、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发电形式。此外,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往往还包括储能装置。 分布式发电的优势包括: 1)经济性:由于分布式发电位于用户侧,靠近负荷中心,因此大大减少了输配电网络的建设成本和损耗;同时,分布式发电规划和建设周期短,投资见效快,投资的风险较小。 2)环保性:分布式发电可广泛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3)灵活性:分布式发电系统多采用性能先进的中小型模块化设备,开停机快速,维修管理方便,调节灵活,且各电源相对独立,可满足削峰填谷、对重要用户供电等不同的需求。 4)安全性:分布式发电形式多样,能够减少对单一能源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危机的扩大;同时,分布式发电位置分散,不易受意外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抵御大规模停电的潜力。 上述分布式发电的独特优势是传统的集中式发电所不具备的,这成为了其蓬勃发展的动力。为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各自的分布式发电发展战略。例如,在2001年,美国的DG容量就占到了当年总发电容量的6%,而其于同年制定完成的DG互联标准IEEE P1574,则规划在10-15年后DG容量将占到全国发电量的10-20%;欧盟也于2001年制定了旨在统一协调欧洲各国分布式电源的“Integration”计划,预计在2030年DG容量达到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0%左右;我国对DG的发展也十分重视,相继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计划》,计划在2020年DG容量达到总装机容量的8%。 但是,在伴随着诸多好处的同时,分布式发电的发展给电力系统,特别是配电系统的规划、分析、运行、控制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分布式电源自身的特性决定了一些电源的出力将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些电源不能独立地向负荷供电,且不可调度。而对于配电系统而言,当DG规模化接入配电系统后,配电系统由原来单一的分配电能的角色转化为集电能收集、电能传输、电能存储和电能分配于一体的“电力交换系统”(Power Exchange System)或“主动配电网络”(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配电网的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辐射状的、潮流单向流动的被动系统,给电压调节、保护协调和能量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当配电系统中DG的容量达到较高的比例,即高渗透率时,要实现配电网的功率平衡和安全运行,并保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困难。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浅谈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刘旭军 (大唐石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常德4153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系统正在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配电系统,其可靠性直接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配电系统如果不稳定将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首先从配电系统常见的可靠性指标出发,探讨了当前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常见方法。 关键词:配电系统;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2)24-0001-01 1 常见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配电系统是用户与电力系统联系最重要的基础,它对整个用户的用电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有效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价指标一般可以分为用户侧和系统侧两个方面。 1.1 用户侧可靠性指标 用户侧可靠性指标是对用户侧可靠性进行评估的基本指标,它是配电系统故障对某一区域产生影响大小的重要反应,同时也是下一级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指标。通常用户侧可靠性指标有:用户侧故障率、用户侧故障导致的平均停电时间、用户侧年平均停电时间等。 1.2 系统侧可靠性指标 系统侧可靠性指标是评价配电系统向用户供应和分配电能以及供电质量的重要依据,系统侧可靠性指标更加注重从全局的角度对配电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系统侧可靠性指标一般包括:电力系统平均停电频率、电力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用户平均停电频率、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平均供电可用率等等。 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常见方法及改进 一般在实际的应用中,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较为复杂,对整个电网运行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如果直接利用相关的可靠性指标公式进行计算将会非常复杂。近几年,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和总结了一些操作方便和方法和改进技术,这些方式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验证,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当前较为常见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有故障式后果分析法、最小路法、网络等值法等等。 2.1 故障式后果分析法 这种评估方法又被称之为FMEA,它是用来评估电力系统可靠性最为传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故障判别准则来将配电系统的状态分为故障状态和正常状态两种,并对配电系统中所有可能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所有故障类型的列表,然后利用计算的方式获得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相关指标。一般这种方法只能在由主线和馈线组成的辐射式简单配电系统中进行应用,在一些多故障模式的复杂分支系统中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线路的传输容量问题,所以,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相关评估指标会与真实的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使评估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 随着现实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学者通过对故障后的潮流和电压约束的考虑,总结出了一种结合最小割集法的FMEA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一些大型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进行应用。后来一些研究人员有总结出了应用于带子馈线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馈线分区思想,以馈线为基本单位进行馈线分区,然后建立起一个网络模型,这一网络模型主要由区域节点和开关弧组成,然后利用前面所说的FMEA方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 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 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 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 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 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 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 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 理与分析决策能力。 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 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 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 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 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 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 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 考虑。 (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 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 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 (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 (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 (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 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 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 式等类型。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 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 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 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 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 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

现代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与应用

现代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与应用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电力资源及电能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电力供应出现问题将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由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会对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配电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估。本文先对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思路进行简析,接着阐述了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最后探究了配电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的应用。 关键词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应用 1 导言 由于配电系统处于电力系统的末端,是电力系统中直接针对用户的环节,它向用户提供电能并分配电能,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对配电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是我国电力行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的重要保证,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就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与应用展开了论述。 2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思路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主要目标就是可以准确评价出系统运行时的可靠性,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依据,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具体评估思路如下:首先,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历史的可靠性,就是根据历史数据判断系统运行能力。一般都是由系统运行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分析系统没有大大预期可靠性的原因,判断系统的薄弱环节在哪。如果问题出在设计方案上,需要与工程规划部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其次是制作预测模型,就是根据备选设计方案预测系统未来一段时间内运行的可靠性,主要是针对配电系统中的某一个部分,预见其在运行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提升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方法。最后是校正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建立以后,需要将历史数据作为依据对其进行校正,使其与历史情况相符,这样才能保证预测模型不脱离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模型校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配电系统运行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历史数据,并考虑到系统运行的外界环境因素,用电需求变化因素等,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到,然后对参数进行谨慎调整,这样才能对系统未来运行状态进行准确预测,判断其可靠性是否可以达到预期要求[1]。 3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3.1 最小路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对每一负荷点求取其最小路,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将非最小路上的元件故障对负荷点可靠性的影响折算到相应的最小路节点上,从而仅对每个负荷点最小路上的元件与节点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负荷点相应的可靠性指标。该算法虽然比FMEA方法实现起来简化了许多,但是对复杂配电系统寻

主动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与故障恢复研究

主动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与故障恢复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8T16:23:53.85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作者:梁威 [导读]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凭借着环保、灵活的优势,分布式电源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与大规模推广。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交城县供电公司山西省吕梁市 03050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凭借着环保、灵活的优势,分布式电源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与大规模推广。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配电网的结构、运行方式以及供电可靠性。主动配电网能有效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带来的问题,同时与传统配电网相比,其可靠性评估模型和方法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元件的故障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而配电网的故障恢复主要是针对元件发生故障时,通过改变支路开关的状态,使非故障失电区域恢复供电,也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研究了主动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与故障恢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可靠性评估 引言 集中化供电、规模化远距离输电的模式是当今电力工业的主要特征,这种方式保证90%以上的负荷用电需求f}l。随着输电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供电模式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能灵活跟踪负荷波动变化;一些局部的扰动和故障会扩散到整个电网,严重时导致大范围停电,威胁人身财产安全12一l01980年以来,伴随着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等技术的逐步成熟,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Generation,DG)的概念逐步建立。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节能减排等政策的推广,分布式电源凭借环保、经济、灵活的优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规模较小、可以与环境兼容的独立电源,通常接在用户附近,输出功率位于数十千瓦至SOMW之间,发电所需的能源包括潮汐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所发电能实现就地消纳[f}l。与传统的集中式发电相比,分布式发电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节省投资,还可以与大电网相结合,共同为用户供电I8_lll。还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对保障国家安全有重大现实意义。 1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配电系统可靠性(DistributionNetworkReliability)是度量包括电源侧到用户之间,包括配电变压器、线路等全部配电设备和整个配电网按照可接受的期望满足用户用电需求能力在进行可靠性研究时,配电网的可靠性水平可以通过计算可靠性指标来定量分析、反映。根据评估对象和层次的不同,可靠性评估指标可分为负荷点和系统两个层面进行划分。负荷点指标描述的层次面向为用户,而系统指标描述的则是面向整个系统。在可靠性指标计算时,一般先计算负荷点指标,再通过负荷点指标计算系统指标。 2主动配电网的故障恢复研究现状 在对传统配电网故障恢复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3类方法:启发式方法、数学优化方法、人工智能算法。启发式方法是在搜索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信息,使之朝着最优解的方向优化,优点是通用性好,不足之处在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对搜索结果影响较大;数学优化方法适用于处理系统规模不大、复杂性不高的问题,但是单纯依赖传统的数学优化方法容易出现维数灾,同时计算时间过长;人工智能算法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优点是编码相对容易,全局收敛性较好,但在计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不可行解,去除不可行解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DG大规模的接入也改变了配电网故障恢复的方式,IEEEI547-2003允许DG实行计划孤岛方案,这对实现主动配电网可靠、经济有重要意义。提出了最大供电能力的指标,通过变步长的重复潮流算法计算该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重构,用于风险预防控制。在考虑DG随机出力和主动配电网重构因素提出了一种负荷转供模型,并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研究了在ADN 大面积断电情况下,建立供电恢复AER模型,构造了一个格子环境,使用异步回溯算法求解模型。 3基于并行计算的主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采用时序蒙特卡洛模拟法构成系统状态—持续时间序列,并通过对系统判定环节实现对主动配电网的多状态模拟。1)状态序列构成网络元件(线路、变压器、变流器、隔离开关等)可靠性模型均采用两状态模型,即不考虑瞬时故障;元件运行时间和故障状态下修复时间均服从指数分布;考虑断路器等开关设备的误动、拒动,将其等值入线路故障率参数。状态序列构成包括两个步骤。步骤1:假设所有元件初始时刻处于运行状态,根据元件的故障率和修复率抽样获得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针对并网开关,考虑公用配电系统故障导致的主动配电网孤岛运行状态,假定公用配电系统导致主动配电网孤岛运行的故障率λS与修复率μS近似为一常数,将公用配电系统与并网开关进 行可靠性参数串联等效,有式中:λD和μD分别为并网开关故障率与修复率。若公用配电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与故障修复时间服从其他分布,可与并网开关状态进行联合抽样模拟。步骤2:根据元件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构建给定总时间段内系统状态—持续时间序列Ssd=[Sk,dk]T,k∈[1,Nsys],Nsys为系统状态数,Sk为第k组元件状态组合,dk为相应持续时间。2)系统状态判定对于某一系统运行状态(Sk,dk),其系统判定流程设计如下。步骤1:负荷节点分类。将主动配电网负荷节点按与公用配电网及DG的连通状态分为并网负荷节点集、中断负荷节点集与孤岛负荷节点集3类。并网负荷由公用配电网保证可靠供电,中断负荷节点与DG及并网点间均无连通通路,则供电中断,而孤岛负荷节点由DG及储能保证供电连续性,需进一步判定。步骤2:孤岛运行拓扑辨识。为提高对主动配电网各类拓扑结构与多孤岛运行工况的适用性,借鉴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的思想,设计了一种限定优先聚合(LPA)算法来实现运行拓扑辨识(具体见附录A)。LPA算法根据邻接矩阵、孤岛负荷节点集及DG与负荷间的最小路集,按连通域对网络各节点进行聚合,从而筛选出各孤岛节点子集。步骤3:DG与负荷模拟。依次针对孤岛节点子集,按前述DG与负荷可靠性模型,分别对所含DG出力及负荷进行抽样模拟。 结语 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改变了配电网的拓扑结构、潮流分布和供电可靠性,从而导致传统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和方法变得复杂。配电网故障恢复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之一,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开贵,纪静,曹侃,甘明,制,2011,39(23):149-154.[2」周孝信,郑健超,沈国荣,[J].电网技术,2003(09):1. [2]胡博.大电网可靠性影响因素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薛禹胜.从美加东北部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中吸取教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