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

第一节概说

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

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汉语刚产生时的语音是什么样的?现在无从知道。近代学者对有文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音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音古今差别很大。古今汉语语音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比较中窥测到一斑,因为语音的地域差别正是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目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三家分期大同小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五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

2、中古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3、近代,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

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高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力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用王氏分期,是因为王氏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把语音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音史的四期,同时也适用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而高氏、罗氏则主要是从语音史角度提出的分期;其二,王氏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用于一般语言文字工作者,高氏、罗氏分期比较细密,适用于专门从事语音史研究的工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音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文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文。前者需要上古音知识,后者需要中古音知识,而学习上古音又必须以中古音为基础。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同文字学、训诂学一样,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音韵学和语音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语音学研究有三个主要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还有所谓实验语音学。它们是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等,适用于全人类所有的语言。而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等。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音韵学和语音学虽然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内容上的分歧决定了它们在观点和方法上也有不同。音韵学侧重于音类的划分,侧重于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但是,音韵学跟语音学又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三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汉语的历史,自汉民族产生以来即已发端,恐怕已有若干万年了。古人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留下客观的语音材料,我们今天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的是书面文字材料。

如上所述,人们把汉语语音几千年的历史分成了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现代期四个阶段,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相应的语音也因而被称之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研究各个时期语音的分支学科则分别被称之为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现代期阶段的语音则属于现代汉语的研究范畴,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研究声韵配合规律),这样,汉语音韵学就分成了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严格地说来,这四个部门只包括了汉语音韵学的一半内容,它只把几个代表时期的横的面进行了剖析,都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对汉语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应该是共时和历时的立体交叉,但目前共时研究能够提供的东西不是太多,所以语音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目前,汉语语音史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是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比较详细地展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其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科学的汉语语音史是构建系统科学的汉语史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今后的努力。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地方性口语的一门学科。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言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3)音韵学是文字学、训诂学的工具

在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的三个分支中,音韵学是其他两个学科的基础,古今有成就的语言学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师。对普通人和初学者来说,音韵学对文字词汇学习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掌握反切

B 认识文字上的通假

C 理解汉字构造

D 认识声训

(4)有助于古汉语语法的研究

(5)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这方面较为详细的解说我们放在后面的内容中。

第二节中古音简说

一、中古时期的韵书

所谓韵书,是指按照字音分韵编排文字的一种工具书。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古代的工具书,也是分别按这三个方面来编排的。按意义编排的有《尔雅》,约战国末期问世;按形体编排的有《说文解字》,公元100年也已问世。但按音编排的韵书却出现得较晚,这是因为人们对汉语语音音节特点的认识和分析到南北朝以后才有了较大的自觉和较高的水平。

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魏李登的《声类》,据清谢启昆《小学考》所录,魏晋南北朝时声韵类著作有27种,还有70种音义书,但均已佚。

六朝的韵书因“楚夏各异”,各有土风,各自按自己的语音系统编制韵书,甲地的韵书只适用于甲地,乙地的韵书只适用于乙地。隋统一后,要求语言上也有统一的标准,所以,陆法言的《切韵》就应运而生。

(1)《切韵》

《切韵》,作者陆法言(字法言,名“词”或“慈”),《隋书》不载,《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陆慈《切韵》五卷”的字样。原书已佚,仅存《切韵序》(敦煌残卷)。《切韵》是在研究分析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它是前代韵书的总结。由于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因而“时俗共重,以为典范”。但到目前,它所反映的音系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四派)。

王力:“切韵的语言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体系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

《切韵》问世以后,基于它较好的适用性,在盛唐发达的文化和科举取士的背景下,“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不少人为它增字加训,出现了很多增广《切韵》的韵书,到了孙偭的《唐韵》,几乎成了官书,成为押韵的标准和规范。

(2)《广韵》

到北宋初,陈彭年、丘雍等人据《切韵》及唐人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全名《大宋重修广韵》,习惯上称《广韵》。

《广韵》一出,隋唐韵书都渐渐亡佚,这样,《广韵》在汉语音韵学上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黄侃曾说:“音韵之学,必以《广韵》为宗,其在韵书,如《说文》之在字书,轻重略等。”它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它是《切韵》系韵书的代表,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依据。

2.它是研究上古音的阶梯。

3.它是研究等韵学的参考书。

(3)《平水韵》

《平水韵》,就是诗韵。元代以来,平水韵是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旧时不少字书也是按照平水韵分韵编次。宋理宗淳佑壬子年(1255年)江北平水人刘渊有《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广韵》206韵为107韵,原书不存。同时,金代文人王文郁为平水书籍(官名),有《平水新刊韵略》,书成于1229年以前,分106韵(上声“迥”、“拯”并而为一)。

现在一般人所说的“平水韵”是指刘渊的书,扩大开来包括凡是分106韵的韵书。但“平水韵”因何而得名,尚难确定。

二、中古声母

(一)五音、七音与三十六字母

今天说的声母古人叫声,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以五音(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所谓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所谓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唐末僧人守温三十字母),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如果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则可以列成下表: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粗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声母的实际情况是否就是这36个汉字所表示的声母呢?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了。首先要明确中古音是以一个时间段的语音为代表的。依照语音中的分期,从五胡乱华起,到南宋前期为止,都属于中古音范畴。在这漫长的800年左右的时间里,语音并不完全相同,中古音通常以隋末唐初的语音为代表。这是因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切韵》产生在这个时期,所有研究中古音的学者,都把《切韵》和《切韵》系统韵书当作核心材料,所谓中古音系一般都指《切韵》和《切韵》系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而三十六字母产生在唐末宋初,反映宋代的声母系统,换言之,三十六字母不能准确地表示中古声母。

(二)中古的声母系统

无数学者都潜心研究过《切韵》(《广韵》)的声母系统,结论互有参差,但总的趋势还是比较接近的。多数学者认为中古的声母有36个,但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叙述则是这样:唇音非敷奉微4母并入帮滂並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齿音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崇生4母,这就多出4个;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于母、云母)、喻四(也称以母、余母),但同时把喻三与匣母合并,认为喻三与匣母在当时是一个声母;三十六字母的其余字母不变。这样中古声母总数仍然是36个,但是与三十六字母有了很大不同。把中古声母的代表字和拟音列成下表(《音韵学通论》p105):

中古声母音值表

对上表应该补充说明的是,李荣通过对《切韵》残卷的研究,发现一个俟母。俟母属于齿音庄组,与禅母相对。当今多数学者承认俟母,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保留意见。李荣还认为中古不存在娘母,这个见解赞成的人少,反对的人多,本表仍列出娘母。总之,中古声母总数在35个(不承认俟母和娘母)到37个(承认俟母,不排除娘母)之间。

三、中古的韵母

(一)韵的不同含义: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项有以下三个:

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这样的韵为韵类(从音素角度分出的韵母的类别)。比如《广韵》东韵有两个韵母,也说有两个韵类。

其二,指韵书中把主元音(韵腹)、收尾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如《广韵》有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元音、接尾音和声调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韵部、韵目)。

其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常说:“×与×韵”,或说“×与×为韵”。押韵条件是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二)相关概念:

此外,再简单介绍一些有关的概念。

1.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这一组概念是传统音韵学根据尾音特点划分出的韵母的三大类别。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m][- り]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真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如上表缉韵、质韵和屋韵。

2舒声韵、促声韵:

基于韵母的整体发声特点的分类,和声调相关(本质上还是受韵尾的发音特点制约)。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自如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3开口、合口,洪音、细音:

现代汉语中,韵母有开、齐、合、撮四呼,中古时期汉语的韵母则只有开口呼和合口呼,而没有齐、撮二呼。但开口呼与合口呼却各分为洪音和细音两类。大致说来,开合口是指主要元音开口度的两大类别,洪细音有是在开合口内部进一步根据主要原因的开口度大小、舌位前后区分(韵头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是中古二呼和今音四呼的对比:

(三)中古的韵母系统

对于某个时代语音(或某一韵书)韵母系统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看它到底有多少个韵母。学者们通过对《切韵》(《广韵》)的研究,得出中古音的韵母系统。各位学者的结论并不完全相同,但总趋势相去不远(参《音韵学通论》62页)。下边我们介绍高本汉的研究结果。高氏是把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应用到汉语语音研究的第一位学者,新的方法带来了巨大活力,使汉语历史语音的研究有了飞跃发展。高氏所分韵类最少,初学者容易把握,掌握了高氏分类,再学习其他各家分类,也就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了。

高氏依据《广韵》。把中古韵母分成290类,这是四声分别计算的。如果四声相配(入声不记,归配阳声),则是90类。入声共有50个韵类,如果把入声从阳声中分离出来单立,则是140类【王力《汉语史稿》总数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

中古韵母音值表

1. 东开一 oり屋开一ok 23. 佳合二uai

2. 东开三 ioり屋开三iok 24.皆开二?i

3. 冬合一 uり沃合一uk 25.皆合二u?i

4. 钟合三 iuり烛合三iuk 26.夬开二?i

5.江开二?り觉开二?k 27.夬合二 u?i

6.支开三 ie 28.灰合一u?i

7.支合三 iue 29.咍开一?i

8. 脂开三 iei 30.废开三i?i

9. 脂合三 iuei 31.废合三iu?i

10.之开三 i 32.真开三ien 质开三iet

11.微开三 i?i 33.真合三iuen 质合三iuet

12.微合三 iu?i34.谆合三iu?n 术合三iu?t

13.鱼开三 io 35.臻开三i?n 栉开三i?t

14.虞合三 iu 36.文合三iu?n 物合三iu?t

15.模合一 u 37.欣开三i?n 迄开三i?t

16.齐开四?i 38.元开三i?n 月开三i?t

17.齐合四 u?i 39.元合三iu?n 月合三iu?t

18.祭开三 i?i 40.魂合一u?n 没合三iu?t

19.祭合三 iu?i 41.痕开一?n 没开一u?t

20.泰开一ɑi 42.寒开一ɑn 曷开一ɑt

21.泰合一uɑi 43.桓合一uɑn 末合一uɑt

22.佳开二 ai 44.删开二an 鎋开二at

45. 删合二uan 鎋合二uat 70.庚合三iuaり

46. 山开二?n 黠开二?t 71.耕开二?り麦开二?k

47. 山合二 u?n 黠合二u?t 72.耕合二u?り麦合二 u?k

48. 先开四?n 屑开四?t 73.清开三i?り昔开三i?k

49. 先合四u?n 屑合四u?t 74.清合三iu?り昔合三iu?k

50. 仙开三i?n 薛开三i?t 75.青开四?り锡开四?k

51. 仙合三iu?n 薛合三iu?t 76.青合四u?り锡合四u?k

52. 萧开四?u 77.蒸开三i?り职开三i?k

53. 宵开三i?u 78. 职合三iu?k

54. 肴开二au 79.登开一?り德开一?k

55. 豪开一ɑu 80.登合一u?り德合一u?k

56. 歌开一ɑ 81.尤开三i?u

57. 戈合一uɑ 82.侯开一?u

58. 戈开三iɑ 83.幽开三ieu

59. 戈合三 iuɑ 84.侵开三 iem 缉开三iep

60. 麻开二 a 85.覃开一?m 合开一?p

61. 麻合二 ua 86.谈开一ɑm 盍开一ɑp

62. 麻开三 ia 87.盐开三i?m叶开三i?p

63. 阳开三iɑり药开三iɑk 88.添开四?m帖开四?p

64. 阳合三iuɑり药合三iuɑk 89.咸开二?m 洽开二?p

65. 唐开一ɑり铎开一ɑk 90.衔开二a m狎开二ap

66. 唐合一 uɑり铎合一uɑk 91.严开三i?m 业开三i?p

67.庚开二aり陌开二ak 92.凡合三iu?m 乏合三iu?p

68. 庚合二uaり 陌合二uak

69. 庚开三iaり陌开三iak

注:宋元之际,无名氏的《四声等子》将二百零六韵归为十六摄并进行了命名,又

经过了元代刘鉴的调整。后多被沿用。以下是十六摄及其所统二百零六韵的情况:

1 通摄:东冬钟 9 果摄:歌戈

2 江摄:江 10 假摄:麻

3 止摄:支脂之微 11 宕摄:阳唐

4 遇摄:鱼虞模 12 梗摄:庚耕清青

5 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13 曾摄:蒸登

6 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14 流摄: 尤侯幽

7 山摄:元寒桓删山先仙 15 深摄:侵

8效摄:萧宵肴豪 16 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四、中古的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指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这样的定义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古声调,因为中古有入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不包括入声。入声与平上去三声的区别不在于音高的不同,而是语音成素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入声根本不应该与平上去声并列。但是,我们知道从发现四声那一天起,就把入声当作一种声调,以后代代相传,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今天仍把入声当作一种声调。入声字按声母的清浊发两类,清声母叫阴入,浊声母叫阳入。

关于中古四声的调值,古人有过文字描写:

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举而远,

入声急而促。

《康熙字典》前也载有《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仅凭这样简略的说明,可以感受四声的大致调式,无法构拟中古四声调值。再加上调值受方音影响很大,调类相同的字,方音不同,调值迥异。有人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促调。但除入声短促可能符合事实外,其他都只是揣测之词。

中古平上去入四声,发展到现代,变成普遍话的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主要情况是这样:中古平声字受声母清浊的影响,变成阴平和阳平两类,清声母字为阴平,浊声母字为阳平;中古上声也变成两类,全浊声母变为去声,其余仍为上声;中古去声到今天没有变化,仍是去声。中古入声变化比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阳入变成去声和阳平,其中鼻音声母和零声母读去声,其余读阳平;阴入则毫无规律可寻,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入声字总的变化情况是这样:二分之一变成去声,三分之一变成阳平,余下的六分之一变成阴平和上声,其中上声最少。

今天,我们从事古体诗词的创作或从事汉语的教学、研究等工作,还需要对古入声字的情况有所了解,否则就会遇到一定的麻烦。例如,不认识古入声字,就很难真正掌握近体诗的格律。

了解古入声字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如:

(1)通过入声歌诀记认;

(2)通过主谐字(谐声偏旁)辨认;一部分入声主谐字的被谐字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入声字,熟记这部分入声字,可以以简驭繁的辨认一大批入声字。

(3)熟读入声字表。

(4)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古今声调对应规律记忆。如今音为b、d、g、j、zh、z的非鼻尾阳平声字,古属入声;今音为fa、fo音节的字古属入声;今音为de、te、ne、le、ze、ce、se音节的字古属入声;今音为kuo、zhuo、chuo、ruo音节的字古属入声;今音为bie、pie、mie、die、lie音节的字古属入声;今音为üe韵母的字中古多属入声等等。

附:《入声字歌诀》

一六七,八十百。苜蓿绿,割大麦。

腊月日,积雪落。逐白鹿,射黑貉。

卒执槊,伐敌国。滑贼恶,莫捉错。

鳄食肉,鹤啄木。鳖喝粥,獭独哭。

北极湿,岳麓热。蝶悉逸,蚱灭绝。

墨客脱袜,合睫即榻,毒蝎突出,赤足摸蜡。

拆屋扒阁,砸脚喋血,喝药缩舌,吃蜜节约。

伯乐学习,石碏服役,郤克寂寞,墨翟歇息。

击碟拍钵,不识弈乐,即席瞎说,邋遢缺德。

《中古四声歌诀》

河海未测,官场势恶,朝野俱寂,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钩腿斗角,垂死挣扎,无可救药。

仁美睡觉,忠保御敌,兄弟怒目,相翦太急。

挥手告别,趋本背末,无祸自福,为善最乐。

兰紫桂白,梅有傲骨,人品正直,尧禹帝喾。

相忍为国,惩忿去隙,君子意笃,模范事迹。

重返教育,夫子圣哲,书好字黑,人手二册。

王冕善笛,回也好学,秦女弄玉,天狗望月。

欢饮坐席,民喜瑞雪,勤勉度日,虽苦快活。

车马炮卒,中午对弈,拿土换锡,如此妙极。

五、关于反切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被注音字“都”称为被切字,用作反切的前一个字“当”称为反切上字,也简称切上字或上字,用作反切的后一个字“孤”称为反切下字,也简称下字或下字。所谓“上”“下”是就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而说的。

反切的方法产生于汉末,魏晋以后普遍使用。与“读若”、“直音”等注音方法相比,反切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反切的基本原理本来很简单,极容易掌握。但自宋代以后逐渐难学了。这不是反切本身出了毛病,而是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

对于后人释读前人用反切所注的字音而言,这种注音方法的局限性在于:

1,反切所用材料和方法不易掌握;

2,反切用字繁多而各家不一;

3,语音变化使得所切结果古今不一。

《切韵》产生于隋末,书中所用反切多数采自南北朝韵书和经书注音,换言之,《切韵》以及《切韵》系统韵书的反切,反映的是隋末唐初以及这以前的语音,用宋代或宋代以后的语音拼读隋末的反切,自然会感到隔膜,如果用现代音去拼读中古反切,不能顺利切出字音的情况就更多了。要想准确拼读中古反切,势必要学习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历史,掌握了变化规律,自然就能顺利拼读中古反切了。此外,还有另一条简便的途径,就是阅读有关解释反切的普及读物,记牢书中所揭示的拼切规律,也能比较好地拼读中古反切。

第三节中古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一、《广韵》声母的演变:

《广韵》代表的是中古的语音系统。从中古音演变为近代音,声、韵、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虽然中间还隔了一个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代音,但是,省去这个阶段,我们仍然可以把现代音直接和中古音进行比较。

(一)《广韵》三十七声母的演变

1 帮系声母

(1)帮母:今读b

(2)滂母:今读p

(3)并母:古平声,今读p;

古仄声,今读b

(4)明母:今读 m

(5)(非母):今读f

(6)(敷母):今读f

(7)(奉母):今读f

(8)(微母):今读零声母(合口呼)

2 端系声母

(9)端母:今读d

(10)透母:今读t

(11)定母:古平声,今读t;

古仄声,今读d

(12)泥母:今读n

(13)来母:今读 l

(14)精母:在洪音韵母前,今读z;

在细音韵母前,今读j

(15)清母:在洪音韵母前,今读c;

在细音韵母前,今读q

(16)从母:在洪音韵母前,古平声今读c,

古仄声,今读z;

在细音韵母前,古平声今读q,

古仄声,今读j

(17)心母:在洪音韵母前,今读s;

在细音韵母前,今读x

(18)邪母:在洪音韵母前,古平声“之”韵今读c,其他各韵今读 s,

古仄声,今读s;

在细音韵母前,古平声“尤”韵今读q ,其他各声今读x,

古仄声,今读x

3 知系声母

(19)知母:今读zh,少数读z

(20)彻母:今读ch

(21)澄母:古平声,今读ch;

古仄声,今读sh,少数读z

(22)庄母:今读zh,少数读z

(23)初母:今读ch, 少数读c

(24)崇母:古平声,今读ch,少数读c

古仄声,“止”韵、“志”韵今读sh,

其他各韵今读 zh,少数读z

(25)生母:今读sh ,少数读s

(26)俟母:古平声今读不详

古仄声,今读s

(27)章母:今读 zh

(28)昌母:今读 ch

(29)船母:古平声“仙”“谆”二韵今读ch

“麻”“真”二韵今读sh

“蒸”韵今读 ch 或 sh

古仄声,今读sh

(30)书母:今读sh

(31)禅母:古平声“麻、脂、之、宵”四韵今读sh

“虞”韵今读zh 或sh

其他各韵今读ch

古仄声,今读sh

“职”韵今读 zh或 sh

(32)日母:今读r,

止摄开口今读零声母

4 见系声母

(33)见母:在洪音韵母前,今读 g

在细音韵母前,今读 j

(34)溪母:在洪音韵母前,今读 k

在细音韵母前,今读 q

(35)群母:在洪音韵母前,古平声今读k

古仄声今读g

在细音韵母前,古平声今读q

古仄声今读j

(36)疑母:今读零声母,少数字读n,个别读r

(37)晓母:在洪音韵母前,今读h

在细音韵母前,今读x

(38)匣母:在洪音韵母前,今读h

在细音韵母前,今读x

(39)影母:今读零声母

(40)云母:今读零声母,少数字读r x

(41)以母:今读零声母,个别字读r j q

二普通话声母的来源:

(1) b 帮母,并母仄声

(2) p 滂母,并母平声

(3) m 明母

(4) f 非、敷、奉母

(5) d 端母,定母仄声

(6) t 透母,定母平声

(7) n 泥(娘)母,少数今读齐齿呼、撮口呼的n母字来自疑母

(8) l 来母

(9) z 精母,从母仄声①

(10) c 清母,从母平声,邪母“之”韵

(11) s 心母、邪母②

(12) zh 知母,澄母仄声,庄母,崇母仄声,章母,禅母入声职韵

(13) ch 彻母,澄母平声,初母,崇母平声,昌母,船母平声,禅母平声(14) sh 崇母仄声止韵、志韵,生母,船母(古平声麻韵、真韵,古仄声),

书母,禅母(古平声麻、虞、脂、之、宵韵,古仄声除职韵外各韵)

(15) r 日母

(16) j 精母,从母仄声,见母,群母仄声

(17) q 清母,从母平声,邪母平声尤韵,溪母,群母平声

(18) x 心母,邪母,晓母,匣母

(19) g 见母,群母仄声

(20) k 溪母,群母平声

(21) h 晓母,匣母

(22)零声母微母,疑母,云母,以母,日母止摄开口③

注:① z c s三母少数字是从知组二等和庄组来的

②俟母仄声,未计在内

③开口呼只限于疑母、影母、日母,齐齿呼、撮口呼只限于疑母、影母、云母、以母,

合口呼只限于微母、疑母、影母、云母、以母。

三《广韵》声母清浊与古四声演变为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一)古四声的演变

1 古平声清音声母——今阴平

浊音声母——今阳平

2 古上声清、次浊——今上声

全浊声母——今去声

3 古去声普通话中全读去声

4 古入声清音声母——今阴阳上去

次浊声母——今去声

全浊声母——今阳平

古四声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二)普通话四声的来源

1 阴平——古平声清音声母的全部字

古入声清音声母的一部分字

2 阳平——古平声浊音声母和古入声全浊声母的全部字

一小部分古平声清音声母字

3 上声——古上声清音声母、次浊声母的全部

一小部分古平声清音声母字

4 去声——古去声全部字

古上声全浊声母字

古入声次浊声母字

一小部分古平声清音声母字

第四节上古音简说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1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

上古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更为零散,主要依据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材料。其方法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上古韵部,指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诗经》产生在先秦。秦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了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了。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学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取韵”。叶音说盛行于宋代,吴棫《毛诗补音》是代表作,此书已经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大致情形(有人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直到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陈氏把他的学说概括为一句话:“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陈氏著有《读诗拙言》,总述他的古音学见解;另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这两部书是他古音学说的实践。他详细地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一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他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他对古韵的研究只是随字注音,而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顾氏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比顾氏增加3部,即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宵幽分部。江氏深通等韵学,精于审音,所以他批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是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的话,则是26部,比同代学者王力29部仅仅少3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等于应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孔广森分古韵18部,比段氏增加1个冬部,同时提出阴阳对转理论。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2部。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后来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23部,比王念孙增加1个队部。王力早年分古韵23部,但与章氏23部稍有不同。以上各家都是阴阳两分法。

戴震、黄侃都采用阴阳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戴氏分古韵9类25部,黄氏分古韵11类28部。黄氏分古韵28部,已经所古韵分部工作做得很精细了。今人王力在黄氏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王力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我们所说的上古音是指两汉以前的语音系统,所以还是以30部为准好一些,但应该知道冬侵两部很相近。下面就列出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

上表中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冬部的拟音。王力《汉语史稿》中拟作[m],收[-m]尾,在《汉语语音史》中拟作[u],收[-り]尾,从冬侵合部看,尾音当为[-m],从阳声冬部与入声觉部相配看,应拟作[-り]尾。由此看来,王氏对冬部的主元音和收尾音的认识还有些犹疑不定。

下面再介绍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中失落。如阳声韵[-?り][-?n][-?m]失落韵尾[-り][-n][-m],就变成[?]这样的阴声韵;阴声韵[a]增加音韵尾[-り][-n][-m],就变成[-aり][-an][-am]一类的阳声韵。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如“礙”、“凝”、“嶷”三字谐声偏旁都是“疑”,按“同声必同部”的原理推测,三字最初读音应相同或相近。但到了《诗经》里,它们已经起了变化,分属三个不同韵部了。“礙”在“之”部,念[り?];“凝”在阳声韵“蒸”部,念[りj?り];“嶷”在入声韵“职”部,念[りj?k]。因为“之”、“蒸”、“职”三部的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发生阴、阳、入对转的变化。它如“负”、“背”是“之”、“职”对转;“耐”、“能”是“之”、“蒸”对转;“陟”、“登”是“职”、“蒸”对转。

旁转。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如“叩”、“考”都有敲打义,语音上是旁转的关系,“叩”属“侯”[?]部,“考”属“幽”[?]部,二者可旁转。

旁对转。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清代小学家说阴阳对转的时候,并没有掌握上述严格的科学定义,把凡是阴声韵与阳声

韵在一起押韵、谐声、通假等现象,统统称为阴阳对转。比如:《诗·小雅·无将大车》第一章的押韵字是“尘、疧”,“尘”在真部,“疧”在脂部,真部拟音为[en],脂部拟音为[ei],这两部字在一起押韵,清人认为发生了阴阳对转——真部字变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变成真部字。清人说对转,往往包括了旁对转。比如:《诗·小雅·谷风》第三章的押韵字是“嵬、萎、怨”,“嵬、萎”在古韵微部,“怨”在古韵元部,微部拟音为[?i],元部拟音为[an],微元两部主元音不同,韵尾也不同,用对转理论解释这种押韵现象,应该是旁对转,但清人把这种押韵现象也称作阴阳对转。

清人还常常使转语、转音、音之转、声之转、一声之转等术语,所指都相当阴阳对转或旁转、旁对转。章炳麟《成均图》又创造了正对转、近旁转、次旁转、交纽转等名目繁多的术语,其实质相当于对转和旁对转。

三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成就也小得多。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但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大致勾勒出了上古声母的轮廊。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对上述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稍加阐述。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这个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上轻唇音(即唇齿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个论断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澄”以“登”为声,某些方言中今仍读dèng)。

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古读‘枨’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参《音韵学通论》p222)。

(3)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这个论断是章麟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

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4)照二归精、照三归知,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这个论断是黄侃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神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线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粗组精清从心(舌尖关塞擦音)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黄氏赞同钱氏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黄氏主要利用谐声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粗组的,例如“租,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粗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原因在于照三组字音来源复杂,并非都来自端组,如“枢,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组字,而枢从区得声,杵从午得声,区、午都是见组字。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指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这个论断是曾运乾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称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

并认为中古哈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喻三母——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编者),匣母。

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喻四母——编者)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上述五条论断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列反响,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主要参考上述见解。

当代学者对上古声母总数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28个和32个两种意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列28个声母,王力《汉语史稿》列32个声母,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殷焕先、董绍克合著《实用音韵学》都采用王力《汉语史稿》的32个声母,而王力本人晚年著作《汉语语音史》则定为33个声母,增加1个俟母。

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从数目上看好像差别不小,其实区别很细微,只表现在一点上,即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也就是说,28个声母是采用黄氏照二归精说,32个声母则是比较谨慎地让庄初崇生独立。应该说明的是,不论是否把照二组与粗组合并,照二组与粗组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就是主张上古有32个声母的学者也都承认为这一点。所以说,上古32个声母与上古28个声母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依照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的意见,列出上古6类32个声母及其拟音:

喉音见k 溪k‘群ɡ疑り晓x 匣?影?

舌头音端t 透t‘余d 定d‘泥n 来l

舌上音章t e 昌t e‘ 船?书?禅?日?

齿头音精ts 清ts‘从dz‘ 心s 邪z

正齿音庄t? 初t?‘崇d?‘生?

唇音帮p 滂p‘ 並b‘ 明m

从钱大昕到曾运乾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上古声母比中古声母少,总是在古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这恐怕未必完全符合实际。这点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其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繁到简,与其相辅相成的是词汇音节由简到繁,即由单音节占绝大多数到双音节为主,不难想象,在以单音节词为词汇主体的上古汉语中,如果声母很少,那将会存在大量同音异义词,这是社会交际无法承受的。两汉以后以音节词大量产生,与声韵系统的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上古声母从原则上说不应该比中古声母少。其二,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某时代完全相同的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反过来说,后世不相同的音,早期可能有过相似的阶段,但仅仅是相似,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分化。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就等于背离了历史比较法。这样说并不等于否认钱大昕等学者关于上古音的研究成果,刚好相反,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学者的成就,认识他们提出的若干论断无疑是打开研究上古声母之门的钥匙,但不宜把上述论断当做最后的定论,以为上古声母就是简单地“某归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音声母。承认有复音声母,就能比较顺利地解释同一谐声傍造出不同发音部位的形声字的现象。如:以来谐麦,以令谐命,以每谐悔,以可谐何,以监谐滥,等等。高本汉构拟的复辅音有gl、kl、xl、tl、sl、bl、pl、ml、xm……19种之多。陈独秀是国内较早研究复辅音声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主要从拟声词、连绵字、谐声偏旁、一字二音、方言、邻族语言、异族译音等方面,运用推理和比较的方法,证明了古汉语中存在三类复辅音。

如果复辅音真能得到充分证明的话,上古声母就不会像有些人设想的那样单纯了。但是到现在为止,上古到底有多少组辅音声母?结合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演变成单辅音声母的?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重要问题,尽管有人提出种种设想,但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复辅音说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假说,或许有朝一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从明末陈第到现在,一直有人在研究上古声调,但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上古声调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去声的有无上。王力赞成并发展了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把入声分成两类,一类是长入,一类是短入,长入变成中古的去声,短入在中古仍是入声。有人支持王力的见解,也有人对王力长入短入说提出责难:讨论的核心是上古声调到底有几个调类,而不是声调的性质。长入和短入算一种声调,还是算两种声调?如果是一种声调,就没有必要分成两类;如果是两种声调,叫长入短入,还是叫去声入声,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声调总数仍为四种,就与古有四声说没有区别了。我们比较倾向江有诰的意见: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第四节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判定

一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目的

1.了解汉字构造

汉字造字法中有形声、转注、假借,这三种造字法都离不开字音。比如形声,要认识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还须对上古音有相当的了解。

如:“江”、“河”,如不了解j、q、x,g、k、h在古代是一类音,就不明白“江”“河”为什么用“工”“可”作声符。另如:

非:辈、排;分:扮、颁;畐:福、逼;亡:忙、茫;

发:泼、拨;奉:捧、棒;复:腹、愎;者:都、睹;

真:填、颠;冬:终、螽;失:迭、跌;沈、枕、鸩、耽

转注、假借字也是如此,如:

转注字:(同源字)

火——燬(音huǐ,烈火)、火尾;(音huǐ,烈火焚烧)

父——爸(父:上古并母,鱼部;爸:邦母。邦并旁纽,爸的元音保留了上古鱼部古音。《广雅释亲》:“爸,父也。”王念孙疏证:“爸者,父之声转。”)

假借字:

棲——西(“棲”的本字是“西”,被借为方位词后,另造“棲”字)

箕——其(“箕”的本字是“其”,被借为代词后,另造“箕”字)

陈复华说:“所以,研究文字而不从语音角度去分析,至多只能辨别形体,绝不能推寻故言,得其经脉。”

2.探求字词同源

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做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做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有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如:

《诗·周南·雎》:“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

《诗·秦风·无及》:“与子同仇。”毛传:“仇,匹也。”

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是同源字。再如:

《说文》:“彫,琢文也。”

《尔雅·释器》:“玉谓之彫”,“玉谓之琢”,“彫谓之琢”。

从《说文》、《尔雅》知道彫、琢同义,那么二者是不是同源词呢?这就要看这两个字上古声韵关系。彫字在上古幽部端母,琢字在上古屋部端母,彫、琢二字声母相同,幽部与屋部旁对转,彫、琢上古音相近,二字同源词。再如:

《汉书·枚乘传》:“足可搔而绝。”颜师古注:“搔谓抓也。”

《广韵》:“抓,乱搔掐也。”

搔、抓词义相同。抓字是后起字,是爪的派生词,爪字(抓字)在上古宵部庄母,搔字在上古幽部心母,庄母心母是齿音准旁纽,宵部与幽部旁转,爪(抓)、搔上古音相近,二字同源。

再如:吾、我、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三者有没有同源关系呢?那要看看三者的上古音情况。吾字在上古鱼部疑母,我字在上古歌部疑母,卬字在上古阳部疑母,三字的声母相同,鱼部与歌部通转,鱼部与阳部对转,吾、我、卬三字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3. 确定用字通假

有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义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

《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吴,大声说话)

郑玄笺:“不喧哗,不敖慢也。”依《说文》:“敖,出游也。”“傲,倨也。”用于“傲慢”义,字当作“傲”。敖、傲上古音都在宵部疑母,声韵相同,只是声调不同。据此可知郑氏把诗中敖字当作傲字的通假字。

《诗〃鄘风〃蝃蝀》:“崇朝其雨。”

毛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毛传训崇为终,崇字是否有“终”义呢?《说文》:“崇,嵬高也。”嵬与巍同。可知崇字与终字同词义无关,但声音上却有密切联系。崇、终都在上古冬部,崇字为庄组崇母,终字为章母,崇母与章母是邻纽,崇、终上古音相近。据此可知毛传把崇当作终的通假字。

《孟子〃告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赵歧注:“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赵氏把拂字讲成“辅弼”义。《说文》:“拂,过击也。”可见拂字本义与“辅弼”义无关。我们再看看拂与弼的声音关系:拂、弼都在上古物部,拂字为滂母,弼字为並母,滂母与並母是旁纽,拂、弼音近。据此可知赵氏是把拂字当作弼字的通假字。

《左传〃成公十七年》:“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转。”

《释文》:“轨,本又宄。”轨与宄是什么关系?《说文》:“轨,车辙也。”“宄,奸也。外为盗,内为宄。”显然,转、宄词义无关,但声音上却有密切联系,轨、宄都在上古幽部见母,读音相同。据此可知文中轨字是宄字的通假字。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剥”(邦、屋,入)通“扑”(滂、屋,入)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莩”音弗,并母,幽部。一种草。此通“殍”,滂母,幽部。饿死的人。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干”(见母,元部)通“岸”(疑母,元部)

《诗经大雅生民》:“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腓”(音肥,并,微。胫骨后肌肉即小腿肚。)通“庇”(邦,貭。庇护)

《史记滑稽列传褚补》:“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士大夫哉!”

“几”(见,微。小桌子)通“岂”(溪,微。难道)

4.寻绎诗歌和词语的声律

诵读诗歌,只有确定诗句韵脚,才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但由于语音的变化,今人诵读《诗经》、《楚辞》,常常找不到韵脚。找不到韵脚固然与不熟悉《诗经》、《楚辞》押韵格式有关,但更主要原因是不能判定上古字音的相同相近。如果能掌握上古韵分部,就比较容易确定韵脚了。如:《诗·大雅·绵》:“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诗中徒、

家为韵,这两个字都在上古鱼部;《诗·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中包、诱为韵,麇、春为韵,前者在上古幽部,后者在上古文部(清人我这种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的韵脚为“交韵”。上述麇春押韵,凭今天的语音能够辨认为出来,徒家押韵、包诱押韵,没有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能力,就不容易确定了。

通过确定押韵字,还可以核对今天断句和标点的正误。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几句诗,有人标点成下边这样: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

仅从押韵上就能看出这节诗的标点有误。全诗本来押阳部韵,像上面这样标点就找不到韵脚了。闻一多曾怀疑在“扬枹兮拊鼓”下边脱了一韵,此说很有见地,如果真的脱落一句,这句的末尾一定是阳部字!即使落落说现在一时找不到佐证,也应该像下边这样标点。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这样标点,韵脚分明,朗朗上口,才像是一首诗!

5. 从语音角度研究复音词的构成

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对研究先秦双音词也有要重要作用。先秦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双音词。那时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即双音词的两个字存在双声叠韵关系。古人称双音单纯词为联绵字(联绵词),在联绵字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双声叠韵关系。如:

双声联绵词

康棣流离蝃蝀蝤蛴蒹葭

萑苇町疃蟋率颉颃踊躍

匍匐踟蹰说怿挑达邂逅

颠倒趋跄拮据参差玄黄

黾勉燕婉燿燿仓卒

叠韵联绵词

崔嵬苤苢朴樕驺虞芄兰

扶苏召勺药沮洳蜉蝣

仓庚菡萏绸缪婆娑栖迟

敖游逍遥虺隤差池蒙茸

婉娈恺弟猗傩窃纠忧受

夭绍偃蹇徘徊

双声兼叠韵

辗转契阔蔽芾觱发栗烈

厌邑伊威蟏蛸逶迤

另外,利用双声叠韵,还可以研究汉语的反义词。汉语的某些反主词也存在双声叠韵的关系,例如:

双声反义词

消息加减天地男女古今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 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r 1 ^*7* 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 r 1— 半齿 :日 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 月寒缉侵叶谈 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庚青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 3、只有一四等的: 4、只有二三等的: 5、只有三四等的: 6、只有三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 鱼虞模歌 戈阳唐 蒸登 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假:麻 尤侯幽 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汉语音韵讲义练习题参考答案

汉语音韵讲义练习题参考答案 001、古声母分系分组的名称是什么 答:古声母分为四系十二组。分别是帮系、端系、知系和见系。其中帮系包含帮组、非组;端系包含端组、泥组和精组;知系包含知组、庄组、章组和日组;见系包含见组、影组和晓组。 002、帮系有哪些声母帮组有哪些声母 答:帮系的声母有帮、滂、并、明、非、敷、奉、微。其中前四个是帮组的声母。 003、端系有哪些声母每组都包含些什么声母 答:端系的声母有端、透、定、泥(娘)、来、精、清、从、心、邪。其中前三个是端组的声母;泥(娘)、来是泥组的声母;精、清、从、心、邪是清组的声母。 004、知系有哪些声母每组都包含些什么声母 答:知系的声母有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其中前三个是知组的声母;庄、初、崇、生是庄组的声母;章、昌、船、书、船是章组的声母。 005、庄组和章组旧来的名称是什么 答:庄组和章组旧来的名称叫“照穿床审禅”(照组)。 006、“照二”我们叫什么“照三”我们叫什么 答:“照二”我们叫“庄初崇生”,“照三”我们叫“章昌船书禅”。 007、云母和以母旧来的总名是什么 答:喻母。 008、全浊有哪些声母次浊有哪些声母 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009、古平声是按照什么条件分化为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的 答:“平分阴阳”。即古代清声母的字普通话中读阴平,浊声母的字普通话中读阳平。

010、试举五个古平声清声母字,五个古平声浊声母字。 答:天、花、山、东、开是古平声清声母的字;田、同、洪、才、徐是古平声浊声母的字。 011、“冰冯添甜烘红英迎”这八个字。哪些是古清声母字,哪些是古浊声母字 答:冰添烘英是古清声母字,其余是古浊声母字。 012、从《方言调查字表》中举出十个全浊上声字,看看在北京语音里归到哪个调里了,在你自己的方言里是个什么调 答:湛、渐、朕、舅、纣、妇、部、厚、幸、静,这十个字在北京语音都归入了去声里了。在我的言中湛、朕、妇归入了去声调,其余还保留了上声调。 013、你的方言有没有入声试人表中举出十个全浊入声字,看看在你的方言里是什么调。 答:我的方言入声字的促声已完全消失,但有些字还保留了入声调。如:十、习、直、食、获、掷、释、白、昨、宅,其中的十、习、白、昨变成了阳平调,其余还保留了入声调。 014、全浊声母怎样影响今调类的分合次浊声母呢 答:古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都读阳平;古全浊声母的上声字今读为去声,次浊声母的上声字今还读上声;古全浊声母的入声字今读阳平,次浊声母的今读去声。 015、普通话语音的去声比古去声的范围扩大了,为什么除了古去声外,还包括一些古代什么调类的字 答:普通话中的去声字除了古去声字外,还包括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和次浊声母的入声字,所以比古代的去声范围扩大了。 016、你自己的方言分不分阴去和阳去如果分,是按什么条件分的 答:我的方言分阴去和阳去,其中古清声母的去声演变为阴去,浊声母的去声演变为阳去。 017、“平上去入”四个字分别代表古代四个调类,为什么在普通话里只有两个调,“平”字是阳平,“上去入”三个字都是去声 答:“平”字属于古代的全浊声母,按照“古浊声母的平声字今读阳平”的演变规律,所以它读阳平调;“上”在古代是上声字,因为它的声母是全浊声母,按照“全浊声母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一,音韵学概述 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 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1 反切的缺点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4)清浊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1)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1) 编著者:龙庄伟 语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全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论 一、音韵学 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 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 二、汉语语音的分期: 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根据文

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 对应语音上古音 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 中古音 今音学 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 近代音 北音学 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 现代音 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 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 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 早期,直接口授法 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 3,音位学标音法

音韵学术语整理

[异文] (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 还” 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备其事。” 清·龙翰臣《逆妇姜于齐》:“ 姜何罪?其不氏犹氏也。姜固为其氏矣。其或书或不书者,史异文耳。”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义传疑而并存例》:“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策。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 管氏 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例:《论语》中人名“申枨”,《史记》引作“申党”。 [声训] 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译音 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如“tank”译成“坦克 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金克木 《怎样读汉译佛典》:“这个‘禅’字本来是‘禅让’、‘封禅’,读音不同,后来成了佛教的‘禅’,是个译音的外来语。” 对音 在汉语音韵学里,对音是用来构拟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重要材料,对音分为两类:一是用外语对汉语,主要是借词,包括日语、韩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是用汉语对外语,即是用汉字音译外语词,主要是专有名词,包括梵汉对音、藏汉对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对音来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国学者钢和泰。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刊载了钢氏的《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由胡适译成中文)一文。受到钢和泰的启发,中国学者汪荣宝在之后一期的《国学季刊》发表了他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提出唐宋以上“歌”、“戈”韵(参看《广韵》)的字都读/a/音,不读/o/音。汪的做法在国学界引起很大回响,有赞成的也有反对,魏建功称为“古音大论战”(见所著《古音系研究》)。然而,使用对音材料来测定古音的做法,很快就为海内外音韵学者所接受,法国的马伯乐、中国的罗常培、俞敏都利用对音材料写出了重要的音韵学论文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

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

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①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②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③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④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③同上,第9页。 ④本部分旨在勾勒汉语音韵学发展的整体面貌,概述音韵学史上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对音韵学的一些具体研究不做详述。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 本知识 第一节汉语音韵结 构特点 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 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 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 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 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 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1 / 36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 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第一,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 分; 第二,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 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 第三,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 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 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 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 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 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

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 2 / 36 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 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 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 解字》用得比较多, 玉部:“珣,读若宣。” 山部:“宋,居也,…,读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 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③全浊:指发音时声母颤动、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三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 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 ? 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 通話語音。 ? 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 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 ? 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 ? 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 ?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 其餘的音叫做韻母。 ?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 ?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 增益6母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現列表簡示如下: ?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 ?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 ?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 ?13.韻:(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 ?15.韻部:(1)同“韻”(2)。(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類聚。 ?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 ?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 ?18.陰聲韻:以母音收尾或是沒有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 ?19.陽聲韻:以鼻音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 ?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 ?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 ?22.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韻的學科就稱為 等韻學。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科,是中國傳統的語音學。用等韻的學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韻圖)。 ?23.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 圓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 ?24.尖音:聲母z、c、s跟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 ?25.團音:聲母j、q、x跟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團音。 ?26.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入聲。 ?27.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 ?28.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一般說來,現代普 通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 ?29.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一般說來,現代普 通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自古代濁聲母。 ?30.直音:用同音字注明音讀。其形式即“某音某”。 ?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 和聲調拼合而成。如“改”,古海切,取“古”的聲母,“海”的韻母及聲調(上聲),拼讀成“改” 字音。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前言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 1.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语音系统简称音系。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语音系统,具有规律性和独特性。现代汉语(包括方言)有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古代汉语有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不同的历史阶段)。音韵学就是要尽量客观、科学的研究清楚古代汉语不同历史时期的音系面貌。具体说,就是要研究清楚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声、韵、

十六摄等相关音韵学知识

十六摄等相关音韵学知识

十六 摄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通一东独用一董独用一送独用一屋独用二冬锺同用二宋用同用二沃烛同用三锺二肿三用三烛 江四江独用三讲独用四绛独用四觉独用 止五支脂之同用四纸旨止同用五寘至志同用六脂五旨六至 七之六止七志 八微独用七尾独用八未独用 遇九鱼独用八语独用九御独用十虞模同用九麌姥同用十遇暮同用十一模十姥十一暮 蟹十二齐独用十一荠独用十二霁独用 十三祭 十四泰独用十三佳皆同 用 十二蟹骇同 用 十五卦怪夬 同用 十四皆十三骇十六怪 十七夬 十五灰咍同十四贿海同十八队代同

用用用 十六咍十五海十九代 二十废独用 真十七真谆臻 同用 十六轸准同 用 二十一震 稕同用 五质术栉同用十八谆十七准二十二稕六术 十九臻七栉 二十文独用十八吻独用二十三问 独用 八物独用二十一欣 独用 十九隐独用二十四焮 独用 九迄独用 山二十二元 魂痕同用二十阮混很 同用 二十五愿 慁恨同用 十月没同用 真二十三魂二十一混二十六慁十一没二十四痕二十二很二十七恨 山二十五寒 桓同用 二十三旱 同用 二十八翰 同用 十二曷同用二十六桓二十四缓二十九换十三末 二十七删 山同用 二十五潸 同用 三十谏同用十四黠同用二十八山二十六产三十一襉十五辖 一先仙同用二十七铣 同用 三十二霰 同用 十六屑同用二仙二十八狝三十三线十七薛

效三萧宵同用二十九筱 同用 三十四啸 同用 四宵三十小三十五笑五肴独用三十一巧 独用 三十六效 独用 六豪独用三十二晧 独用 三十七号 独用 果七歌戈同用三十三哿 同用 三十八个同 用 八戈三十四果三十九过 假九麻独用三十五马 独用 四十禡独用 宕十阳唐同用三十六养 同用 四十一漾 同用 十八药同用十一唐三十七荡四十二宕十九铎 梗十二庚耕清 同用 三十八梗 同用 四十三映 同用 二十陌同用十三耕三十九耿四十四诤二十一麦十四清四十静四十五劲二十二昔十五青独用四十一迥 独用 四十六径 独用 二十三锡 独用 曾十六蒸同用四十二拯 同用 四十七证 同用 二十四职 同用 十七登四十三等四十八嶝二十五德 流十八尤侯幽四十四有四十九宥

音韵学

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是古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什么是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什么是语音学? 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什么是古音学? 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 音韵学有哪些功能? 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二、利于做好现代语音规范化的工作。三、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四、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六、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什么是声纽? 声纽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 [kj]、[k]两个声母。 什么是三十字母? 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30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什么是宋人三十六字母?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30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6个字母,即成了36个字母 什么是声类? 这一名称来源于反切上字的归类。三十六字母基本上反映的是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而不是代表典型的中古时期——隋唐时代的声母系统。反映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材料是《广韵》中的反切上字。由于代表同一声母的反切上字都不止一个,有些甚至多达十几个,所以要弄清《广韵》中共包含多少声母、,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所有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类。 什么是五音? 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卷首所附《五音声论》,其名称为:喉、舍、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还有一种排列法事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 什么是七音? 七音诗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

音韵学基础思考与练习题

《音韵学基础》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所以音韵学又可以称作历史语音学。 2、汉语语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汉语的语音也和汉语的词汇、语法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渐变的形式在不断地进行着。根据语音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大致可以把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发展时期:上古音时期、中古音时期、近古音时期和现代音时期。上古音时期指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时期指六朝到唐宋时的语音,以《切韵》、《广韵》音系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音指“五四”以后的语音(也有人认为应指十七世纪以来的语音),以现在的北京音系为代表。 3、传统语音学主要包括哪几个门类? 传统音韵学这门学科一般认为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个部门: 古音学是以《诗经》用韵和汉语形声字的谐声偏旁为材料,考证周秦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相对于古音学而言的,是沿用明清时代语音学者的叫法。它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是用“等”的概念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汉语反切的原理和方法。 后来在音韵学中又新兴了一个门类——北音学,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主要对象,是研究近代语音(特别是《中原音韵》以来北方汉语语音)的学科。 4、学习汉语音韵学对于汉语学科来说,主要哪些功用? 音韵学是汉语史科学和汉语言学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语科学的研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学习音韵学,就汉语学科的研究来说,其功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方言学的研究。二是有助于研究古文字学,有助于整理古代文献。三是学习古典文学,特别是韵体文学,也少不了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5、音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单位。如“天”,是由“t”“ i”、“ā”和“n”四个音素构成的。 6、何谓音节?请举例说明: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语音是以一个一个的音节为基本单位的。由于古代汉语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体的语言,表现在语音上的特点是:音节不仅是语音的最小片断,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它还代表着一个概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古汉语中一个音节往往就代表一个词。如“郑伯克段于鄢”就是由六个音节构成的。 7、传统音韵学把汉语的音节分析成哪几部分?举例说明: 传统音韵学一般都把汉语的字音分成三部分,即声母、韵母、字(声)调。如“天”(tiān)字这个音节的分析(略)。 8、简要说明古人对“声”的认识: 古人所谓的“声”,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概念。有时是指“声母”而言,如说“声韵”、“声类”、“双声”等;有时是指“声调”,如说“四声”、“平声”、“入声”等;有时也指“音节”,如说某字是“某声”等。但是到了音韵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后,一般来说,“声”就逐渐成了专指“声母”而言了。 9、什么是声母? “声母”是指一个汉字的字音音节开头的部分,或者说,声母是音节开头的第一个音素。如普通话“发展(fāzhǎn)”的“f”和“zh”,分别就是“发展”这两个音节的声母。 10、何谓辅音? 所谓辅音,指的是说话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有阻碍的音。发辅音时,气流从肺中呼出,经过声门、咽头、口腔或鼻腔时,受到各种器官不同程度的阻碍,不能自由流出。阻碍的方法和阻碍的部位不同,就形成了种种不同的辅音。 11、声母和辅音是否是同一概念? 声母和辅音不是同一概念。首先,声母是从音节构成的角度来说的,它相对于韵母而言;而辅音是从语音形成的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编著者:龙庄伟 语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全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论 一、音韵学 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 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

二、汉语语音的分期: 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 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 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 早期,直接口授法 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 3,音位学标音法 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 (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