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

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

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

产。

1938 年1 月, 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 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 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这对于坚持华中抗战,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使蒋介石感到极度恐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限共”的同时,加紧了“军事限共”活动,

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并在华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将反共磨擦的重点由华北移向华中,把矛盾指向新四军。他们在对皖东、苏北新四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失败后,决意进行报复,消灭皖南新四军。正值此时,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日本急于结束对华战争以便攫取东南亚,加紧诱降蒋介石。而英美为了利用中国牵制日本南进,也极力拉蒋,采取了赞助中国抗战的政策。这时的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面受敌,也以大量贷款、支援物资、派军事顾问等方式积极援华, 1940年10月16日,斯大林还亲自致电蒋介石。所有这些无疑抬高了蒋的身价,造成了有利于蒋介石的国际环境,使蒋介石更坚定了发动皖南事变,再次掀起反共高潮的决心。

第二,中共中央对形势分析的失误和项英的不主动,导致皖南新四军错过了北移的时机,使蒋介石围歼皖南新四军的阴谋能够得逞。1940 年10 月苏北战争结束后, 蒋介石要报复, 便着手布置皖南事变。10 月19 日, 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指使下,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的名义,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新四军军长叶挺发出《皓电》,诬蔑八路军、新四军“不守战区范围自由行动;不遵编制数量自由扩充;不服从中央命令破坏行政系统,不打敌人专事吞并友军”,并宣布限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为顾全大在局, 11月9日以朱德、彭德怀、叶挺和项英的名义向何应钦、白崇禧发出《佳电》,作为对何、白《皓电》的答复。《佳电》声明,中共决定将皖南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同时也列举了部队北移的种种实际困难,要求国民党中央“宽以限期”,“对于江北部队,则暂时拟请免调”。可见,

中共中央北移的方针是确定无疑的,但由于中央对皖南情况缺乏直接和具体了解,只能从全局出发,所以,对何时北移最为有利,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十分准确的估计,以致几次指示项英“拖一两个月”,想以皖南新四军北移作为汤恩伯部队停止东进的交换条件,又批准苏北部队发起曹甸战役,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项英率部北移的决心。而作为皖南地区党政军最高负责人的项英,对皖南新四军所处的险恶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舍不得放弃南进的错误设想,对北移犹豫不决,在中央下定决心之后,仍迟迟不肯北移。所有这些,都使皖南新四军丧失了在国民党军队围剿部置就绪前进行北移的有利时机。

第三,项英在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上选择的失当,为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事变造成口实。

新四军撤出皖南,北渡长江,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由云岭向东北进入苏南,再通过敌占区北渡长江。这条路线沿途我军设有兵站,又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另一条是从繁昌、铜陵之间通过日伪封锁线渡口,到达江北无为地区。这条路线最大的优点是路程近,而且是皖南军部与江北指挥部经常往来的路线。以上这两条路线虽有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但皖南新四军如按这两条路线北移遇到危险,可以得到其他就近部队的策应。可是,由于项英南进思想的作怪,而选择了所谓“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的方案,向南绕道茂林、三溪、宁国,到达漂阳再待机北渡。从军事上看,这条路线山路难行,国民党军队密布,又得不到新四军其他部队的策应和支持,我军很难通过。而且,由于蒋介石早在12月10日就已下令新四军“只准其由江南就地北渡”。所以,从政治上讲,向国民党的后方行动,无疑会给顽固派提供挑起反共内战的口实。项英选择这条路线无异于自投罗网。第四,项英优柔寡断的错误指挥,致使皖南新四军损失惨重。在北移的军事行动中,当1月7日部队从高岭向星潭进发受阻后,军部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叶挺等提出不惜一切代价攻下星潭,冲出包围的正确主张,项英不同意,自己又提不出其它方案,会议持续了7个小时之久,项英仍犹豫不决,最后在叶挺的一再催促下,项英作出了不攻星潭,部队原路折回,改从高岭方向突围的错误决定。而1月8日部队到了高岭,碰到敌顽79师部队,项英为避免作战,又提出部队再撤回里潭仓,改从茂林方向突围,部队又走了一次回头路。项英这种举棋不定的错误指挥,使近万人之大军辗转反复于敌人重围之间,不仅影响了军队的势气,而

且也丧失了多次化险为夷的机会。特别是在最危机的关头,项英竟擅离指挥岗位,一度离队私自出走,致使军心涣散,最终使整个皖南部队陷入绝境,为敌所败。

第五、新四军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本身固有的封建沉垢和积习、小生产者的狭隘和偏见,也是导致惨败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表现就是当时的新四军部存在着严重的家长制作风。项英凭着令人倾慕的革命经历,同时担任着几个显赫的军政职务,具有强烈的封建专制意识,在新四军军部自当拥有绝对的权威,以至于在皖南部队转移的整个行动中,根本不接纳军部其他首长的正确意见,结果给皖南新四军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另一方面,新四军各支队的战士绝大多数是由当地农民组成的,尤其是皖南新四军,虽是军的直属部队,扩充得没有像其他在敌后作战的部队之迅速,但70%以上都是皖南当地人。这些战士之所以参加队伍,是因为他们要保卫家乡、保卫皖南,要他们离开皖南北移,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朱、彭、叶、项在复《皓电》的《佳电》中就曾指出:“缘华中敌后各部,多属地方人民为抵抗敌寇保卫家乡而组织者,彼等以祖宗坟墓田园庐舍父母妻子所在,欲其置当面敌军奸淫焚掠之惨于不顾,远赴华北,其事至难。”为此,皖南新四军领导和各级干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说服、解释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北移的时间。总之,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事件,它的发生,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国共矛盾发展演变的结果,同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新四军组成史略》,《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廖盖隆:《中共党史文摘年刊- 1985》,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段雨生等:《叶挺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6 年版。

《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皖南一九四一》,房列曙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军部重建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军部重建 2006-06-22 17:02:24 新华报业网 1940年秋,国民党顽固派以华中为重点,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政府攻击新四军“游而不击”,限令在大江南北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所有部队——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规定地区、新四军加入八路军序列。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确定“对皖南取让步政策,对华中取自卫政策,而在全国则发动人规模的反投降、反内战运动”的墓本政策,一方面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险恶用心,面令皖南新四军部队北移。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途中遭到预先集结的国民党军7个师8万兵力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英勇殉职。1月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诬蔑新四军是“叛军”,撤销其番号,将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从而将反共高潮推向顶峰。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摧残抗战力量的罪恶行径。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发表谈话,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办法。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之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军部以原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建。新军部成立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和——个独立旅。第一师由原另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在苏中地区活动;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张云逸兼师长、郑位三仟政委、罗炳辉任副师长、周骏鸣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在淮南地区活动;第:三师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所属部队编成,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在苏北地区活动;第四师由原八路军第四叫纵队所属部队编成,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在淮北地区活动;第五师由原豫鄂挺进纵队所属部队编成,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在鄂豫边区活动;第六师由原四军第二:支队和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而成,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在苏南地区活动;第七师由原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李志高仟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在皖江地区活动;独立旅由原八路军第—一五师教导五旅编成,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 此后,为了加强对地方抗日武装的领导,在淮海、苏中、盐阜、淮北、淮南等根据地还九后成厂军区和军分区。覃健任淮海军区司令员,金明任政委;粟裕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刘炎兼任政委;洪学智任盐阜军区司令员,刘彬仟政委;赖毅任淮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刘子久任政委;杨梅生任淮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刘/顶元任政委。 194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华中军分会和新四军新军部的领导—卜,新四军各部队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斗争,并进行了正规化建设和人发展,为华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THE NORTHERN F ORU M№61996(Su m№140)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吴凤琴 张冬华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我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①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这对于坚持华中抗战,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使蒋介石感到极度恐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限共”的同时,加紧了“军事限共”活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并在华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将反共磨擦的重点由华北移向华中,把矛盾指向新四军。他们在对皖东、苏北新四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失败后,决意进行报复,消灭皖南新四军。正值此时,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45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难点22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分道扬镳,30年代,两党携手抗日。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之间虽有摩擦,但维持了合作,并最终取最了抗战的胜利。这些都充分证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都能搁置分歧,以民族利益为重,共赴国难。 ●难点磁场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材料2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材料3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材料4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结合材料1、材料3,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有何共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从材料2看,中共对“北移”存有顾虑,它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 ●案例探究 1.(★★★★)皖南事变反映出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皖南事变的背景。 错解分析:本题有可能错选A项。从现象上来看,“四·一二”政变和皖南事变都是蒋介石集团破坏统一战线的表现,但从实质上说,两者是有差别的。前者表明蒋介石集团的目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59439657.html, 试论中共中央对“皖南事变”的宣传反击 作者:闫盼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国民党军队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解放区的共产党员通过方方面面的宣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最终使得皖南事变的真相公之于众。蒋介石则在舆论压力下公开表示:“以后再亦绝无剿共的军事”。 【关键词】皖南事变;宣传 事情发生在1941年1月6日,根据国民党军方面的传令,命令要求新四军军部带领9000多号士兵向北方挺进抗日,在行军途中,却没想到部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遇国民党军队大约七个师共计八万多人的突袭和包围。此次突袭来势凶猛,部队除了2000多人奋力冲出突围以外,剩余新四军绝大部分士兵惨遭国民党俘虏,有的在战争中失散,有的壮烈牺牲,损失惨重。副军长项英以及参谋长周子昆试图带领将士们冲出突围时壮烈牺牲,而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未能幸免,惨遭国民党剿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情发生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布命令,单方面向全国民众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且当即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军长叶挺为皖南事变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结果国民党将之扣押起来,这次事变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为了使全国民众了解真相,揭穿国民党当局的反动面目,中共中央奋力反击,尤其是在宣传上进行的反击,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全国人民也站到共产党人的一边,反对国民党蒋介石当局。自此到了1941年3月,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舆论谴责下,被迫“保证”不再有各种“剿共”的军事行动。至此,国民党当局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中共彻底击退,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建新四军。 一、中共中央在宣传方面展开强大攻势 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在舆论宣传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是在对民众、各党派、国外的宣传上展开强大攻势。中共中央发言人毛泽东在1月18日就皖南事变发表重要谈话,中共中央同时发出文件《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文件中指出:“‘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间,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空前的严重事变。”[1]同时,中央做出决定: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刊物、报纸、会议、群众大会等舆论形式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1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发表了关于皖南事变题为《抗议无法无天之罪 行》的社论。20日根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身分 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他指出:“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挺身而出收拾时局,决不让亲日派和日寇横行到底。”1月23日,《新中华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谈话》,此外,朱德、彭德怀、陈毅、刘少奇等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发表通电、文章、演讲,揭露和抗议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发动反共内战的罪行。

近代史发生的主要事件(1840-1990)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9.18~1945.8.15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08.22~25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 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 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关于皖南事变的感想 国贸10丙 方芳1090510315 最近,学校开展了人文课堂的讲座。里面讲述的皖南事变让我感触颇深。 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九千将士,其中两千余人突出重围,两千余人战死,一千余人失散、失踪,四千余人被俘。被俘的将士分别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江西铅山等地。在被俘的人员中有极少数人由于对中共失去信心,被俘后叛变、变节。而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这三个团级干部的叛变,则给新四军造成极大的破坏。最终,这三个叛徒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关于新四军为何迟迟不能北移,这也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新四军面临的处境使其无法自主行动。新四军,是根据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组建的。这就是说,新四军当时虽在政治上属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但由于“统辖”权在蒋介石手里,军事调动、体制编制等等都受到蒋的军委会限制,部队周边都是国民党的军队,稍有不慎即可能遭受来自周边的打击,并不是想北移就可以移的。 二是中共中央也一直强调要坚持皖南的革命战略支点。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等致电陈绍禹(王明)、周恩来、项英等,要他们“考虑后向蒋提议”:新四军组建后,部署要“以皖南为重心”,“以陈毅支队置于皖南,以高敬亭支队并准备增加一部置于皖北。”新四军组建后的部署,是由蒋介石按照这个提议确定的。1940年4月21日,陈毅、粟裕等建议军部移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皖南事变后的叶挺 叶挺之名在近代中国可是家喻户晓,在北伐战争中他所在的独立团更是打出了赫赫威名,作战勇猛是破敌之利器,被赞誉为铁军,作为团长的叶挺早年就追随中山先生探求民主,所以他就加入了国民党,北伐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深受蒋介石的赏识,一直想把叶挺拉入自己的阵营,替自己效力,但是叶挺是一个追求民主的人,从小就心怀国家大业,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做法他很不认同,他认为这不是自己追求的民主,叶挺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可以扛起挽救民族大业,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政党出现。 在迷离之际叶挺看到了希望,他看到共产党是一个可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政党,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革命,叶挺在暗中同我党人士接触,并于1924在苏联年加入我党,开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接受马克思的洗礼。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我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开始在原有的国民革命军中发展新鲜血液,在1927年8月1日叶挺参与了南昌起义,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后来由于受到李立三路线的排挤,叶挺出走并退出我党,成了一名无党派人士。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叶挺也筹谋回国抗日,在1938他担任新四军军长,开始领导新四军进行抗日。 皖南事变后,叶挺及大批干部囚禁,当时蒋介石还是幻想叶挺可以站到自己的阵营,就和叶挺来了一次长谈,希望可以说服叶挺,在谈话的最后蒋介石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你自己选一个,没有中立的说法,跟我走你可以成功,否则你完了。 叶挺很平静的说:委员长。我已经选好了。自此叶挺陷入了囚禁的生活,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著名的《囚歌》。 解放战争到了后期,我军取得优势地位,迫于政治压力蒋介石释放了叶挺等一批政治犯,但是天不遂人愿,叶挺将军在乘飞机回延安时飞遇到空难离世。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170万年前———云南一带生活着元谋人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着北京人 距今约6000多年——河姆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距今约5000多年——半坡人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蚩尤、尧、舜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前467年—————春秋时期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138--前119——————张骞两次奉命出使 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护都 公元25年————刘秀建立西汉 208年——————赤壁之战 220--280年————三国时期 265年——————西晋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420---589年———南北朝时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国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115年——————完颜阿骨打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279年——————元统一中国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在全国 统治结束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44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 对全国的统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 台湾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朝签订《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难忘,1941!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一、“千古奇冤”的由来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

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大军,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采取前堵后追、两翼夹击的部署,伺机围歼势孤力单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 1月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战区“采取行动”。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新四军北移部队行至泾县茂林以东山区时,即遭到国民党军层层堵截和进攻。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被迫奋起自卫,浴血苦战8昼夜,到1月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少部分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分别被打散、被俘或牺牲。 叶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意见,14日下午走出隐蔽处准备同国民党军谈判,竟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泾县濂坑石牛坞赤坑山的蜜蜂洞隐蔽时于3月12日夜遭叛徒杀害。 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和谈话,反侮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

近代史5-6

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A.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2、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领导的。D.邓演达 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的方针是()。A.土地革命和武装斗。 4、1927年12月11日,()爆发。C.广州起义 5、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A.南昌起义 6、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B.兴国土地法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制度。C.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 13、1936年12月,东北各地的抗日游击队改建为()。A.东北抗日联军 15、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D.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6、关于《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7、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到香港开展工作后创办的盟报是()。B.《光明报》 18、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A.平型关大捷 19、皖南事变发生在()。B.1941年1月 20、中国战区的抗日战争受降仪式是在()举行的。B.南京 1、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D.国家垄断资本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A.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3、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年8月建立。C.1930 5、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B.兴国土地法

(√)参观皖南事变及新四军旧址感想——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459439657.html,)/心得体会/观后感 〔参观皖南事变及新四军旧址感想——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红色岁月革命精神 ——参观皖南事变及新四军旧址感想 高一(1)班贾贝尔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红色岁月革命精神”。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更好地促进成长,学校德育处、团委和历史教研组组织开展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5月7日清晨,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68名学生和团员代表乘车出发,踏上了革命老区泾县的“红色之旅”。 5月的皖南大地,已是群峰叠翠,碧波荡漾。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走在乡间的林荫路上,享受着蓝天绿地的自然风光,谁会想到70年前,新四军战士曾在这里浴血奋战7天7夜,抗击国民党顽军。如今这块土地已告别了昨日的硝烟,连空气都带着原野的芳香。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由纪念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

等建筑组成。进入陵园从广场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有90级台阶,寓意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将士9000余人从云岭出发北上抗日。沿神道拾级而上,便来到纪念广场。在纪念廊里排列着9根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新四军行至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顽固派7个师8万余人阴谋围歼。新四军被迫自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9000余人中有7000余人壮烈牺牲或被俘。 在纪念碑的左侧是鲜红的党旗,右侧是庄严的入党誓词,党旗如火在每个人的眼中跳跃,誓词如钟句句在耳边回荡,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被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感染。 纪念广场周围,满目葱绿,松柏森森,庄严肃穆,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12.36米、宽27米,以邓小平亲笔题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巧”的纪念碑。从纪念碑两侧入口走进墓室,墓室中央是一个直径7米的圆形黑色花岗岩墓池,池内安放着洁白的大理石石棺。墓池后的祭坛上点燃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站在凭吊广场,大家无不肃然起敬,在皖南事变的整个过程,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赴汤滔火、浴血奋战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大家自觉地排成队伍,向皖南事变烈士敬献花圈和鲜花,表达了后来者深深地怀念和无限的敬意。在鲜红的团旗下,我们庄严地举起了手,再一次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 17 屈原(节选)》研讨课教案_1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

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 戏剧文学: 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国殇.(shānɡ)靳.(jìn) 诡谲.(jué) 瘦削.(xuē) 商於.(yú) 鞠躬 ..(jūɡōnɡ) 哗.众取宠(huá) 徘徊 ..(pái huái)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 ..(pì nì) 污秽.(huì) 犀.利(x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镗.镗鞳.鞳(tāng)(tà) (2)词语释义 咆哮:(猛兽)怒吼。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

皖南事变失败原因分析

皖南事变失败原因分析 2018-06-20 02:18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军事上受到重创,组织上蒙受重大损失的事件:新四军皖南部队惨遭覆没;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等高级干部牺牲;二纵队、三纵队两位司令员也牺牲在战场上。只有傅秋涛成功突围,他所指挥的一纵队的干部战士也突围出来约1000人,占全纵队成员的三分之一。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并行开拔北上。傅秋涛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的一纵队为左路纵队,周桂生司令员指挥的二纵队为中路纵队,张正坤司令员指挥的三纵队为右路纵队。军部机关及各直属队、教导总队随二纵队行动,共计9000余人。行军路线为绕道茂林,由三溪、旌德、宁国、郎溪奔苏南,然后北上。事实证明,由于叶挺与项英的指挥思想不一致,中路纵队、右路纵队陷入了军部指挥连续失误、战机一失再失的危局。中路、右路纵队的团以上指挥员个个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但伤亡惨重。只有左路纵队因与军部在战斗中失去了联系,干部牺牲较少。

傅秋涛的一纵队作为大兵团行军的左路纵队,与军部在皖南事变中战斗打响后的第三天因电台被毁,而失去了联系,使自己能够独立行动,处身于叶、项矛盾漩涡和项英的错误指挥之外,这是傅部胜利突围的关键所在。 ? 战役战斗中会议时间过长,是兵家征战之大忌,新四军军部和左路纵队在战斗中都召开了时间较长的军事会议,而左路纵队的较长时间会议恰恰奠定了成功突围的基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时新四军北移路线可供选择的有三条:一是直接"北渡"的路线。即由云岭向北,经铜陵、繁昌渡江到无为。二是"东进"的路线。即由云岭向东,经马头镇、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至竹箦桥到水西地区(苏南指挥部所在地)。三是"绕道"的路线。即由云岭南下茂林、三溪入宁国转广德、郎溪到溧阳,然后渡江北上。三条路线都各有利弊。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设计与知识点归纳总结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尊重历史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看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将本课所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将抗日战争和之前学习的列强侵华战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第10课。它和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和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同属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主要

从百年追梦和复兴中华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了解中国走过的屈辱历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本单元六课是承接与递进的是承接与递进的关系,前四课是并列的历史主题,最后两课是能起与强大。本课紧焦抗日战争,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学生会对历史有更清晰的了解。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共有225人,其中男生126人,女生99人。孩子经过四年的学习,己经明事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强化,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已经淡忘了历史,不知道中国走到今天,都经过了怎样的历史屈辱,因此这样的内容学习,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地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可以让他们铭记屈辱,砥砺前行。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查间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 第一课时 活动一:全民坚持抗战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扰战相持阶段到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