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函授内容

学校函授内容

中国近代文学史要点

一、知识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课1)

△主张变易的历史进化观,不仅成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变革现实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且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理上的变化,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课14)△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非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想模式和性格特征。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课22)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课25)

△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早在同治三年(1864)的《杂感》诗中就表达了言文分离的不满,光绪十三年这种思想在《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中作了明确的表述。(课27)

△裘廷梁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着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提出了“倡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课28)

△龚自珍已预感外国侵略的危险性,在诗文中呼吁改革,防范外敌,表现处深沈的爱国思想,龚自珍开风气之先,在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林昌彝等作家身上也有所体现,他们作品中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鸦片战争后的时代特色。(课30)

△19世纪70年代后,文学朝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继黄遵宪在60年代末提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后,王韬也提出了诗歌“不必与古合”、应表现“我之性情”、反对拟古。(课32)

△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文学“经世致用”到教育民众的演变,预示着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朝着更高层次,即向着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课53)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的读者群也随着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读者群。

△维新变法前后,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份子对日本的变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考察和介绍,先后出版了不少研究着作,包括《谈瀛录》(王之春)、《扶桑日记》(王韬)、《游历日本图经》(傅云龙)、《日本新政考》(顾厚焜)及《东槎见闻录》(陈家麟)。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1879年)和《日本国志》(1887年)是向中国人介绍日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尤其是维新变法情形的重要着作。

△中国近代文学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发韧期(鸦片战争至七十年代)、发展期(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繁荣期(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和低潮期(辛亥至五四)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七十年代至甲午,与洋务运动同步),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朝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迈近了一大步,诗歌与现实斗争结合更紧,写作题材和创作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因素,早期维新派(王韬、康有为、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出现了突破桐城藩篱的某些倾向,题材扩大,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彻,为“新文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文学繁荣期,标志:(1)文学观念更新迅速,(2)文学理论成就突出,(3)文学创作非常兴盛。

这一时期经历了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庚子事变)和辛亥革命,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首先受到了维新思潮、民主思想的影响,使文学创作适应维新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起到宣传鼓动作用,其次,政治的革新促进了文学领域的改革,文学也政治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文学中的重大革新运动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直接促进了近代文学的繁荣。

△中国近代文学低潮期,表现在(1)小说创作的堕落,(2)诗文创作出现逆流,(3)戏剧走向没落△反殖、反帝、反封建是近代进步的民族民主文学的主流(或基本性质)。

△中国近代文学既不同于古代文学,又不同于现代文学,它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其标志是:(1)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2)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3)有些作品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的思想,(4)文学创作中的爱国主义主题总是和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抨击满清王朝的投降卖国政策和专制统治、宣传民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课39,册33)

△中国近代文学本就继承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此时与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的时代特征:(1)反对殖民主义、帝国列强的入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2)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既反侵略又反封建,(3)爱国主义与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鼓吹革命。

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主义文学无论就其规模、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形成了一股潮流。

△中国近代文学的三大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多样性:包括了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看,有海外题材和国内题材,从内容范围来看,在近代文学领域中出现了古代文学当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村,如A、婚姻题材 B、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运动题材 C、反帝题材 D、华侨题材 E、外国现代生活题材;体裁上,继承古代文体的同时,又增加了新派诗、白话诗、翻译诗、新体散文、白话散文、短篇白话小说、翻译小说、京剧、地方戏、话剧等。

复杂性:

过渡性:(1)创作方面新旧杂处,文白并存,(2)文学思想上抱残守缺和观念更新同在。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不止一位诗人以《己亥杂诗》为题,创作了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都相当出色的诗篇,曾写过《己亥杂诗》的有:龚自珍(315首)、黄遵宪(89首)。

△宋诗派是道光、咸丰前后兴起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派,这一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宗,代表作家有程恩泽、郑珍、何绍基。“同光体”是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诗派,这一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陈三立、沈曾植、范当世、陈衍等。集中体现这一诗派诗歌理论主张的诗话是陈衍的《石遗室诗话》。

△“采欧美人着长,荟萃镕铸而得之”,是康有为在《人境庐诗草序》中赞誉黄遵宪诗的话。

△黄遵宪使日期间有《日本杂事诗》(1879),后回国专心著述《日本国志》(1887)。

△大约在1895——1897年左右,热衷于创作“新学之诗”、“破喜挦扯新名词以表异”、探索诗歌改革之路的诗人有: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通过对友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丘逢甲等诗作的评价,指出诗歌必须反对“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

的错误方向。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说:“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一巨子”的新派诗人丘逢甲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集名为《岭云海日楼诗钞》。

△蒋智由作《卢骚》诗,有句“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花,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成立。发起人是柳亚子、陈去病、高旭。

△南社诗人的诗作,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旧体诗,但也有一些成员创作过新诗的尝试,写过一些通

俗、自由的诗或者可供配曲的歌词,如《新杂谣》、《女子唱歌》、《爱祖国歌》、《华族祖国歌》、《中国公学校歌》、《惜别离》等,这些诗歌的作者有马君武、高旭。

△龚自珍(号定庵)《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用“似扬实抑”的手法,记叙了扬州景物的变化,含蓄地用“初秋”的景物暗示了一个衰落时代的来临。

△“桐城—湘乡派”的盟主是曾国藩,他的四个弟子号称“曾门四弟子”——张裕钊、薛福成、莫友芝、吴汝纶。曾国藩攻击太平天国的一篇有名文章是《剿粤匪檄》。

△为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更好地发挥文章的社会功能,曾国藩对桐城散文进行了改造,在桐城派“义理、辞章、考据”的基础上再加上“经济”,使其统一,创造了一个“桐城中兴”的局面。△王韬曾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发表许多宣传改革的政论文章,后编集为《弢园文录外编》出版,影响极大。

△“文界革命”这一口号是梁启超在作于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来的。

△梁启超对“新文体”的解释,出自于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他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少年中国说》。

△“文界革命”中出现的“新文体”又叫时务文体、维新体、报章体、新民体、新体政论,发表这类进步文章的主要阵地是《清议报》、《新民丛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近十年的革命宣传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报刊政论散文作家,如章太炎、秋瑾、邹容、陈天华、柳亚子等,章太炎曾在一篇文章中赞扬邹容的新体散文《革命军》,这一文章的篇名是《序革命军》。

△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1911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从现有资料看,同治十一年(1872)创刊第《瀛寰琐记》应当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刊登小说的文学期刊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新小说》。近代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期刊影响较大有《绣像小说》(1903)、《新新小说》(1904)、《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黄人于1907、11创办)、《小说时报》(1909)、《小说月报》(1910)

△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叫《金玉缘》、《新石头记》、《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侠女奇缘》,是在思想上反对《红楼梦》的。

△俞万春的小说《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对农民起义采取了诋毁、仇视的态度。

△鸦片战争时期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相较,变化不明显,侠义小说又盛行一时,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三侠五义》。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又名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老残游记》(刘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叙事的起止时间是1884年—1905年这二十年,主人公名叫“九死一生”。△二十世纪初,小说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小说的社会功能强调到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大于一切的程度,虽陷入了主观唯心,但是,对于更新小说的价值观念,确立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推动小说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重要的小说论文,有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夏曾佑《本报(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楚卿(狄平子)《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天僇生(王锺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和觉我《余之小说观》等。

△梁启超还提出了“政治小说”的口号,第一部明确标示“政治小说”的作品是他的《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革命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是黄小配,字世仲,笔名皇帝嫡裔,别号禺山世次郎,有《洪秀全演义》、《廿载繁华梦》、《宦海升沈录》、《大马扁》等。《洪秀全演义》基本上是按照《三国演义》的结构方式写作的。

△另一位革命派小说家陈天华创作的《狮子吼》(未完稿),以舟山的民权村为背景描写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苏曼殊一生创作五部半小说,其中最突出的当推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小说的主人公是三郎、雪梅和静子。其余五部名为《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碎簪记》、《非梦记》。

△近代“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即所谓“五虎将”——包天笑、周瘦鹃、徐枕亚、李涵秋、张恨水,主要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吴双热《孽冤镜》、李涵秋《广陵潮》、李定夷《陨玉怨》等。

△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二、问答:

1、中国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有哪些?

2、中国近代文学史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期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3、中国近代文学过渡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作品与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

5、“晚清四大词人”有哪些历史贡献?

6、简述黄遵宪诗学思想与诗作特色。

7、简述龚自珍诗歌的基本特点。

8、“南社”的性质及其诗学思想。

9、宋诗派及其后进的同光体的性质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10、简述龚自珍散文的基本特点。

11、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体”有哪些特点?

12、为什么说《五日风声》是我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根据是什么?

13、简述“湘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学主张。

14、晚清白话文运动有哪些特点?

15、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谈谈“新小说”在艺术特色上有哪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16、近代小说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7、谈谈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进步意义。

18、简述“三界革命”(诗、文、小说)的历史作用。

三、熟读作品:

诗歌:龚自珍《咏史》P8、《己亥杂诗》P13、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P21、魏源《寰海十章》(揭竿俄报)P24、谭嗣同《潼关》P77、《有感一章》P77、黄遵宪《哀旅顺》P83、《夜起》P98、秋瑾《梅》P108、《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109、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P152、梁启超《志未酬》P156、《爱国歌》P158、《读陆放翁集》P159、《太平洋遇雨》P160、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P185、《孤愤》P186

四、作业:

请从上述熟读作品中任选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写欣赏文章,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以电子版形式发至mindingqing@https://www.doczj.com/doc/429553640.html,,闵定庆联系电话020—85569869、13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